一道门关上后,总有一扇窗打开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鲁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文学家)
海伦·凯勒说过:“当一扇幸福的门关起的时候,另一扇幸福的窗会因此开启;但是,我们经常看着这扇关闭的大门太久,而没有注意到那扇已经为我们开启的幸福之窗。”这正是上帝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我们未尽其才,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如天生我材自己用,竞争不激烈不足以显示我们的战斗力,社会不残酷不足以显示我们的生命力。
生活就像浩渺的大海,有落潮的无奈,也有涨潮的欣慰;生活也像一碗百味汤,酸甜苦辣溶于其中,个中滋味,品后才知分晓。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地走下去,其中肯定会有不少时间是灰暗的时光。这些灰暗的日子被我们称为苦难,即人这一生必经的过程。
生活里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得到和失去、成功与失败,因此,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所以,我们不如学会坦然地面对功成名就与闲云野鹤,让得失之心远离我们的内心,也让淡然从容带给我们恬淡美好的性情。
丘吉尔,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丘吉尔在二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1945年7月英国大选后,丘吉尔却落选了。
理查德·皮姆爵士去看望丘吉尔,把大选结果告诉他,当时丘吉尔正躺在浴缸里洗澡。当理查德爵士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他时,丘吉尔说:“他们完全有权利把我赶下台。那就是民主!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奋斗争取的!现在劳烦您把毛巾递给我。”
丘吉尔被赶下台了,不仅没有沮丧,相反认为这是他一直追求的民主。能如此坦然地面对失败,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他呢?而且,这一扇门的关闭,对丘吉尔来说,只是另外一扇窗的开启,他获得的是一种悠闲而非整日忙碌的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让我们号啕大哭,一会又让我们喜极而泣。我们如果事事都太过较真,太过在意,生活必定会非常痛苦。其实生活赐予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有的人有着一份坦然的胸襟,而有的人却没有。
面对苦难,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又很不同,有些人可以乐观应对,有些人却陷于其中不能自拔。乐观者往往能以积极的心态去看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心情愉悦,而且正视问题的同时也可以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悲观者总是感慨命运不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自己的痛苦。
对待生活,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来不及体味和享受,就已经匆匆地走到了目的地。当你身陷人生的低谷,首先是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就像朝阳,而不是夕阳。从低谷走到平地远比从平地攀上高山容易,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你就可以战胜一切。或许你以为在你面前,是很难越过的门槛,其实当事情过去以后,你会发现,这在你人生路上是多么不显眼的一件事情,根本不用害怕,所以,你应该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起劲摇桨,向成功的彼岸进发。
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生活的不顺心更能培养美好的品德,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美德,在不利的环境中放射出奇异的光彩。面对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要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悲有喜,有起有落,既有成功后的喜悦,也有失败后的痛苦。岁月会编织五彩斑斓的梦,给人积极向上的启迪,也会编织无情的网,使人走不出人生的沼泽地。面对短暂的人生,我们要学会面对磨难,不要错过人生的失意时刻,也许当生命之神把你抛入谷底时,也是你人生腾飞的最佳时机。
【北大心理课笔记】
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放弃任何成功的希望。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可以走进来,就一定可以走出去。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迎接我们的是一片湛蓝的天空。
逆境中抱怨,等于遗弃幸运
顺境是我们的愿望,而逆境则可能是生活中应有之理,应有之义。不然的话,我们又何必讲“迎接挑战”或“参与竞争”之类的话?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
每一节电池都有正负两极,如果安装反了,就不能启动体内贮藏的能量。我们每个人体内也有类似电池一样的正负两极,即正向能量与负向能量。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朱迪斯·欧洛芙博士说:“所谓的正向能量,就是要将那些让你倍感压力、疲劳、绝望、恐惧、无助、郁闷等的负面情绪,转变为充满生机和活力、洋溢热情和爱心的正向情绪,从而让你的生活变得充盈,让你的生命重新焕发光彩。”这就是说,正向能量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活力,让你看到积极的事情,听到美好的声音,让你身边的一切都被染上美好的气息。而负向能量则恰好相反,它让你的生活处于压抑的状态,让你看不到积极的事情,听不到美好的声音,让你身边的一切都沾染上负面的色彩。
事实上,一个人的正向能量来自积极的心态。现今世界,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便捷的通讯无时无刻不刺激着我们的精神与情绪,让我们时刻对身边一切事物保持警觉,并沉溺于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习惯了把压力当成常态,让不快乐逐渐占据人生。人们整日行色匆匆,却很少发自内心地想一下要做些什么,只是习惯性地为了前途忙碌,为了“钱”途奔波。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如果我们消极低沉下去,我们也就无法获得生命的正能量。积极的人生态度能给我们力量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带给我们积极的动力。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人,他是IT界的一个成功者,他所领导的苹果公司也是最近10年来最为成功的IT企业之一。乔布斯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在一次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讲出了自己重新走上事业巅峰的原因。乔布斯在20世纪70年代就创立了苹果公司,经过不懈努力,苹果公司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IT企业之一,但是在公司迅猛发展的时期,乔布斯被自己创办的企业扫地出门。乔布斯回忆这段经历时讲道:“我把事情弄得糟糕透了。但是我渐渐发现了曙光,我仍然喜爱我从事的这些东西。苹果公司发生的这些事情丝毫没有改变这些,一点也没有。我被驱逐了,但是我仍然钟爱我所做的事情。所以我决定从头再来。”即使是被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抛弃,乔布斯依旧怀着积极的心态,虽然也会觉得迷茫,但是他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投入到新的事业中,正是这种积极的态度让他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后来他回到了苹果公司,并且领导公司走向了新的辉煌。
乔布斯在事业遭受打击的时候,并没有被那些负面信息所吞噬,相反的,他为自己的心灵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正向能量:怀着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正因为他身体内充满了正向能量,那些负面的情绪与能量才没有将他打倒。
虽然我们很多人无法像乔布斯一样获得那么大的成就,但只要怀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为心灵注入正向能量,达到梦想的高度其实一点都不困难。我们知道,负向能量往往来源于内在的恐惧、焦虑与愤怒等,它们会不断地削弱人的身体,也会让人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而积极的心态这种正向的能量会让人们乐观向上,也让人们勇敢面对磨难。
生活中,我们需要调动正向能量来武装自己。我们要学会理解与鼓励、仁慈与关爱,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得很好,这样的心态是我们得以生存的能量之源,它蕴藏着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心愿的正向力量。
【北大心理课笔记】
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万事万物都是由正向的能量构成的,而这些力量正在一点点地累积,逐渐构筑出我们生命中一切的美好,创造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事物,而这些能量的源头正是我们面对事物时的积极心态。因此,我们应保持积极的心态,为心灵注入正向的能量,使之进入生活的能量系统中。
做个看得开、想得透的逍遥人
爱好此生命,爱好此尘世,无意舍弃此现实的生命而追求渺茫的天堂。他们爱悦此生命,虽此生命是如此惨愁,却又如此美丽。
——林语堂(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学者、作家)
在《吾国与吾民》中,林语堂先生这样形容爱好人生者:“爱好此生命,爱好此尘世,无意舍弃此现实的生命而追求渺茫的天堂。他们爱悦此生命,虽此生命是如此惨愁,却又如此美丽。”顺着这言语说去,真正的爱好人生者,不一定是富翁,不一定是权贵,更不一定是永生神仙,但他一定是个看得开、想得透的逍遥人。而在林语堂先生的心目中,爱好人生者和陶渊明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
他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也是今日真正爱好人生的模范。”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林语堂先生看到了陶渊明轻盈而巧妙的调和艺术。
一次,陶渊明迫于家贫和生计,向朋友询问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意思是问朋友:“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怎么样?”这个朋友便推荐他做了彭泽令。上任不久遇到督邮寻访,县吏要陶渊明束带礼见,不想陶渊明叹了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便辞了官,继续过自己的农耕生活,并抒怀叙作《归去来兮辞》,表达自己对官事的淡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辞中唱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结庐人境,荷锄农耕,虽隐居田园,却不绝缘人情世故,亲戚的寒暄,农人的热忱,在他看来又何尝不是人间质朴的琴乐?收拢了权势之心、生计之忧,曾经委屈的心反而在寄情山水间得到了畅然释放。
畅然生活中有酒微醺,或以酒交人,哪怕是陌生人,也可一同畅饮;或因酒忘形,乃至主客不分,醉了便说:“我醉欲眠卿且去。”如此爱酒之人,其人格亦如有酒香,率真而放达。逃离帝乡,心无行役,抚无弦古琴,口中吟念:“但识琴中趣,何劳琴上声?”
面对如此陶翁,林语堂先生赞叹道:“他就是这样地过他的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乡间诗人,一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在他那本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冲动而写出来的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一种造成和谐生活的情感和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卓越。”陶渊明一生没有做过大官,没有留下显赫政绩,即便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也不过是薄薄诗集、寥寥散文,但他依旧是爱好人生者中佼佼者,因为他缔造了人生的和谐。
关于和谐,林语堂先生将其定义为:“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然而真正的和谐不在物外,而在人心。在落魄和贫穷的尘世拣拾了诗意的自然冲和,和谐不远,幸福不远。如此,爱好人生者的美好生活不过一个可以让心灵自由的乐园。
【北大心理课笔记】
人在忧郁沮丧的时候,可以尽量改换自己的环境;对于使自己痛苦的问题,不要过多去思考,不要让它再占据我们的心灵,而要尽力想着最快乐的事情。对待他人,也要表现出最仁慈、最亲热的态度,说出最和善、最快乐的话,要努力以快乐的情绪去感染你周围的人。
快乐的问题多半是消化的问题
一个人大便通畅,就觉快乐,否则就会感到不快乐。事情不过如此而已。
——林语堂(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学者、作家)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质问自己:“快乐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快乐的时刻吗?或是像一个快乐的时刻吗?——快乐的时刻是那么难以理解——是像一个呼吸,或像一点易消失的彩色吗?”
后来,林语堂先生自己的一篇文章引用了这段话,并给出了自己的关于快乐的定义:快乐的问题多半是消化的问题。
曾经有一位美国大学校长说过类似的话,他对他的学生或:“我要你们记住两件事:读圣经和使大便通畅。”林语堂先生在评述这位校长的演讲时说:“他能说出这种话来,也可想见他是一个多么贤明,多么和蔼的老人家啊!一个人大便通畅,就觉快乐,否则就会感到不快乐。事情不过如此而已。”并以此为论证,直说快乐的问题是大便的问题。
这样的定义很直白,却也不失贴切。其实,消化问题只不过是身体和感觉的一个代表,代表着身体状况之于精神状态的重要。消化问题关乎身体状况,身体一旦在消化上出了问题,必然会殃及精神和情绪,没有一个人会在自己身体出问题时依然笑容满面。这不需要抽象的议论,更不需哲学的辩证,只需联系一下自身感受、想想自己最快乐的时候,其中关联自然明晰。
林语堂先生在《人生的快乐属于感觉》一文中,列举了无数自己认为快乐的瞬间,比如:“睡过一夜之后,清晨起身,吸着新鲜空气,肺部觉得十分宽畅,做了一会儿深呼吸,胸部的肌肤便有一种舒服的动作感觉,感到有新的活力而适宜于工作;或是手中拿了烟斗,双腿搁在椅上,让烟草慢慢地均匀地烧着;或是夏月远行,口渴喉干,看见一泓清泉,潺潺的流水声已经使我觉得清凉快乐,于是脱去鞋袜,两脚浸在凉爽的清水里;或一顿丰盛餐饭之后,坐在安乐椅上,面前没有讨厌的人,大家海阔天空地谈笑着,觉得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与世无争……”
熟睡、饱腹、解渴和深呼吸都是身体的一种满足,这样的满足带来快乐,而快乐又会因满足而满盈。所以林语堂先生感叹:“人类的一切快乐都是发自生物性的快乐,人类的一切快乐都属于感觉的快乐,我也完全不能把心灵与肉体的欢乐分别开来。”
美国作家梭罗在聆听蟋蟀的鸣叫时领悟到了生命延宕的道理:其实生命什么也不迟,只是赶不上世间一切琐碎而匆忙的活动罢了。他从中感受到了成熟的智慧和超越俗世的思想。
同样的,质问过快乐的惠特曼在雪中松林和朗日晴空里收获了心灵的满足:当微风拂过松针,像耳语声亲到耳朵;当白云流过蓝天,像天使路过尘世,这时人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就得了莫名美妙的满足,也许它们不能让人开怀大笑,但谁又能否认那一刻的心灵不是快乐的呢?
这样的快乐不昂贵,不稀缺,只是太难得。正如林语堂先生感叹的那般:生活在城市比较不快乐,因为匆忙和压力让人心过于单调,在这样的境遇,一切视觉和听觉都引不起感应,总因麻木而消失了。
人之所以感觉不到快乐,不是因为快乐像糖果一样被吃完了,而是因为感官的钝化和心灵的麻木。至于如何刺激自己的感官,唤醒麻木的心,林语堂先生只给了一句话,快乐还得自己找寻。怎样找寻?愉快地找寻。无论是谁,也无论面对何种境遇,愉快地选择、愉快地应对,压力减了,身体好了,烦恼消了,快乐自然到了。
【北大心理课笔记】
无论面对什么,都要去愉快地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压迫,解除烦恼。感受快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身体康健,我们不能想象一个重病缠身的人会发自真心地快乐。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这些身体的感官是快乐的传感通道,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转,使身体健康是必要的。
在行走中领悟生命的纯美
朋友,当你进入我的田地时,不要有什么歉意。你不会打扰我。你到这儿来有比得到玉米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谁说了我今天必须犁出这么多的犁沟?来吧,朋友,坐在这块土地上;让我们谈些高雅的话题,度过一个甜美的夜晚。我将把时间花在探讨生命上,而不是谈论什么玉米或者现金。
——林语堂(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学者、作家)
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呈现给你一种怎样的姿态。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的:“爱生活,爱它的挫折和苦难,爱别人不经意的打搅,爱一切,一切才会爱你。”生活就像平静的水面,我们对它笑,笑容就会反馈;对它哭,泪水也会成为唯一的主题。
当然,生活并不容易,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获得一个欢愉的心境。要想淡然、雅致、无忧,就要学会在平凡中感知美的真谛,学会在行走中顿悟人生。走的意义,全在于不停地感知和丰盈。在行走中顿悟,包含了一个求真求我的大世界。
“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剧。有时还是做一个旁观者,静观而微笑,胜如自身参与一分子。”林语堂先生把人生看作一出滑稽剧。这滑稽不是戏谑,也不是嘲哕,而是一种达观、快乐,一种冷面幽默。每个人都可以从苦中看到乐,在悲中看到喜,于拘束中感到自由,于刻薄慵懒里寻找到惬意。而这一切,都是在行走中才感受到的生命的纯美。
一张一弛,生活之道。人生若一味急迫地赶路,生命就会显得狭窄而劳碌;若一味地悠然漫步,生命又显得虚空而无味。只有急缓相当,张弛有度,方为人生大境界。
有一个人过得非常失意,他到现在还没有成功过,命运似乎总在与他作对。于是,不堪忍受的他爬上了一棵樱桃树,准备从树上跳下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他决定往下跳的时候,旁边的学校放学了。一群群小朋友走了出来,看到了站在树上正准备向下跳的他。其中的一个孩子问道:“你在树上做什么?”
“我在看风景。”他心虚地回答道,总不能告诉孩子自己是要自杀吧!
“那你有没有看到身旁有许多樱桃?”另一个孩子问道。他低头一看,发现原来自己一心一意想要自杀,根本没有注意到树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色樱桃。
“你可不可以帮我们采樱桃啊?”很多孩子向他请求道,“你只要用力摇晃树干,樱桃就会掉下来。麻烦你了叔叔,我们爬不了那么高!”
这个人有点儿意兴阑珊,心想这群孩子真是无聊,但又拗不过他们,只好答应帮忙。他开始在树上又跳又摇。很快,樱桃纷纷从树上掉下去。树下聚集的孩子越来越多,大家都兴奋而又快乐地拣拾着樱桃。在一阵嬉戏打闹之后,树上的樱桃掉得差不多了,孩子们也纷纷散去了。这时他坐在树杈上,看着孩子们蹦跳着离去的身影,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打消了想要结束生命的念头。
他在周围采了一些还没掉下去的樱桃,无可奈何地跳下樱桃树,拿着樱桃慢慢走回了家。当他到家的时候,看到的仍然是那间破旧的房子,生活依然如此。不过他的孩子因为看到他带着樱桃回来,便高兴起来。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晚餐,他看着孩子们快乐地吃着樱桃时,忽然一种温馨的情绪涌上心头,他心里想着:这样的生活虽然不算幸福,但总还可以让人活下去。
他重新体会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彻底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而好运也终于来到了他的身边。没过多久,他的职位得到了升迁,收入提高不少,房子也换了新的,总算苦尽甘来了。
生活就如同天气,一时晴空万里,一时却风雨大作,我们不可能左右天气,但可以做到的是控制自己的心情。在风雨中我们感受凉爽,在艳阳下我们感受温暖,对于一个智者来说,生活无论是甜还是苦,都是难得的滋味。
当我们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就会发现周围的景色原来这么美。这就是我们天天经过的路程吗?几年如一日,怎么竟然从未发现过?我们的心里涌起莫大的悲哀,于是开始细细地欣赏,美美地体味。这体会包含了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也包含了小小的意外和惊扰,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
当我们低头匆匆而行的时候,我们不但在心底种下了怨懑的种子,还忽略了沿途风光秀美的景色。春花的蓬勃灿烂、夏雨的专注猛烈、秋月的寂寥淡远、冬雪的晶莹无瑕、小溪的吟唱、蟋蟀的弹奏、鸟儿的放歌……一切都与我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臂。那么,我们生活的目的还有什么?
【北大心理课笔记】
要在行走中感知,放慢脚步,幸福和快乐就藏在那些纷纷扰扰的细节中。亲切地谈论生活的色彩和滋味,喜爱干草的气息,一切的美好就会从其中溢出,领悟喜悦与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