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似乎突然熄了火。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接连跳水,在短短三个月内跌回了2005年以前的水平。而2007年以来压得各国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的通货膨胀,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所谓通货紧缩。
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总体价格水平下降。大宗商品的价格跳水以后,表征各国总体价格水平的CPI和PPI指数也纷纷跳水。物价下跌,消费萎缩,投资规模迅速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降,许多企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陷入了困境。即便是像通用汽车这样历史悠久的巨无霸企业也沦落到了破产的地步。于是各国央行纷纷一改遏制通货膨胀的高利率政策而争相降息,美国更是将联邦基金基准利率降到了0的历史性低位。在中国,连长期坚挺的猪肉价格也开始松动了,老百姓纷纷传言:钱开始值钱了!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通货紧缩。
1086420-2-4各国通货膨胀率月膨胀率(% )2006-012006-032006-052006-072006-092006-112007-012007-032007-052007-072007-092007-112008-012008-032008-052008-072008-092008-112009-012009-03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加拿大欧元区英国各国通货膨胀率变化(2006年1月—2009年3月)可能在中国还有很多人对此抱怀疑态度,因为高高在上的总体价格水平并没有回落多少,特别是房价,依然高不可攀。
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通货紧缩的真实性,来看看通货紧缩是否可持续。
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国内的CPI指数在2008年2月份上涨高达8.7%之后,其涨幅就逐步回落,到了2008年7月回落到6.3%,2008年10月份又再回落到4.0%,到了2009年1月份回落到1.0%。2月份以后就已经是负数,2009年4月份为-1.5%。随着经济的转暖预期增强,CPI指数的跌幅将非常有限,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变为上涨。我们可以看到,CPI指数确实由高速上涨迅速转变为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CPI指数在历经过去几年漫长的高速上涨之后,目前最大的跌幅也不过1.5%而已,较以前8%以上的涨幅相去甚远,换而言之,市场的价格调整幅度其实并不大。这跟我们普通人的感觉是吻合的,那就是:物价普遍上涨的趋势基本上止住了,但是并没有明显地回落。物价在高位获得强力支撑,特别是房价,依然坚挺无比。如果我们放眼各国的经济数据,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CPI指数降为负数的时候是极为罕见的,一般只发生在经济发生突然滑坡或者经济萧条的末期这样的特定时刻,而且其持续时间非常短。目前在中国就已经有普遍的CPI指数再次上涨的预期。毋庸置疑的是,经济形势一旦有明显的好转,CPI指数涨幅必然翻负为正。
二、短暂的幻影上面提到,历史上CPI数据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通胀是长期的持久的,通缩是短期的暂时的。追溯更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从信用货币完全取代金属货币以来,通货膨胀就已经是一种惯常的经济现象。一百年来,无论是美元还是英镑,或者法郎、马克都经历了剧烈的贬值。特别是放弃金本位制以后,贬值速度更是快马加鞭。通货紧缩和货币购买力增加的时间,短暂和微小得如同滔滔大江里的小浪花。究其原因无非是采用信用货币之后,国家的货币供应能力几乎达到无限,因为纸币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今天美国印刷一张100美元的钞票的成本大约只需要不到7美分,也就是不到纸币面值的万分之七)。
像津巴布韦超级通胀这样的特例中,虽然纸币的面值已经不抵印刷成本,但是仍然没有影响政府供应钞票的能力。总而言之,印钞机总是强大的,钞票是从来不会短缺的。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归根结底都是货币现象。所以,如果通货紧缩影响到经济发展,政府总是有能力而且相当愿意扭转的;相较之下,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和意愿,都要相差许多。这就是为什么通胀总是长期的持久的,而通缩却是短期的暂时的根本原因。
本次通货紧缩何时结束尚未可知,但可以明确的是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信用货币时代不可能有持久的通货紧缩。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的滞胀也说明,经济的停滞乃至负增长,并不能从事实上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经济发展的停滞或者负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对通货膨胀起的反倒是推波助澜的作用。总而言之,现在的通货紧缩,只不过是短暂的幻影,我们很快就将再次面临与通货膨胀的长期斗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