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夸大的危机由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再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世界经济就由一片繁荣进入了全面萧条: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资产价格纷纷跳水,众多企业倒闭,失业率急剧攀升。以出口贸易为经济支柱的国家所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日本、俄罗斯的GDP在2009年第一季度均以年率一成以上的幅度负增长;一直马力强劲的中国经济引擎也有了冷却的迹象,沿海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掀起了大规模的倒闭潮。
新闻媒体也难得抓到了题材,危机报道铺天盖地,似乎世界经济的末日即将来临。于是乎人心惶惶,一向习惯于大手大脚花钱消费的西方国家民众也纷纷捂紧了钱包,美国的储蓄率甚至攀升到了5.7%的水平。
很多人把这一轮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相类比,因为两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1929年的大萧条同样也是由华尔街的金融泡沫破灭引爆,并迅速席卷了全球,此外也同样是在长期的经济繁荣之后迎来的经济大滑坡。但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是有的。以危机发源地美国为例,虽然此次经济危机确实导致了多家知名大企业倒闭,但是美国的失业率并没有攀升到1929年那样夸张的水平:1929年的大萧条中,美国的失业率迅速攀升到25%的水平,而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大约上升到了9%。此外在GNP方面,1929年大萧条后,美国的GDP在三年多的时间内缩水了三分之一,而目前美国经济虽然已经负增长,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9年美国经济将负增长约2.8%左右,这个幅度与1929年的大萧条相比更是有很大差别。最重要的是,1929年的大萧条中,最发达的国家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饥饿现象;而今天这场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并没有出现像1929年大萧条中那种从繁荣和富足突然滑坡到贫困的现象。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但是这场危机并非像媒体炒作的那样是近一百年来少有的危机,而仅仅是一百多年来无数“经济危机”中比较大的一个而已。
二、必不可少的经济萧条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繁荣之后必然是萧条,萧条之后又会迎来繁荣,这种周期就好比春夏秋冬一样循环。
所以实际上萧条本身是很寻常的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样也是现实的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谚语:“瑞雪兆丰年。”为什么瑞雪会带来丰年呢?那是因为瑞雪这个“白色杀手”杀死了大量过冬的害虫和各种病菌,为来年的作物生长创造了好的环境。热带地区没有寒冬,但却是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最易滋生的地方,这种地方虽然有着丰沛的雨水,但农业却远不如温带发达。再放大一点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热带地区除了像新加坡这样的“袖珍国”之外,再没有其他发达国家。严寒的确是令人非常不快的,为了抵御严寒人们不得不在取暖燃料以及御寒的衣物和设施上投入大量资源,但是寒冬所赶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些成本在相比之下都不足为道。那么,经济发展中的萧条与四季中的寒冬真有着这种内在的相似性吗?答案是肯定的。
直到今天,人们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和认识还是非常有限的,经济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相当原始的科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或许还不能称之为“科学”。每当新技术出现,经济开始繁荣膨胀,人们实际上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举个例子:试想30年前个人电脑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谁能想到未来个人电脑能够成为一种走入千家万户的普通“家电”?当然更难想象到它的技术能力竟会有如此巨大的跃升,使得今天的“个人电脑”的计算能力远超过以前那些耗资亿万的巨型计算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经济泡沫自然会被吹大。技术革新带来的财富“矿藏”深不可测,总会有大量冒险的资金来这里挖掘。“矿藏”
丰富的时候,自然少不了一本万利的财富神话,而率先来此挖掘的人们,除了少数倒霉鬼之外,大多赚得盆满钵满。财富效应吸引了众多资金聚集,在对“矿藏”的争夺中,人们更倾向于把想象力发挥到极限,赌这个“矿藏”的极限。而往往这个“矿藏”的储量会屡屡超过人们的想象,于是人们自然从最初的谨慎走向大胆再走向疯狂,拿来豪赌的资金越来越多,经济泡沫由此形成。20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泡沫中,口号就是“烧钱”,办一个网站靠烧钱“烧”出知名度,然后直接在成本数字后面加个0卖给下一家……这就是疯狂时的情景。这种疯狂一方面是由于资本贪婪和逐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则出自人们对经济活动实质意义上的无知。经济泡沫中,总有人大发横财,但是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就会沦为一场“击鼓传花”的赌博游戏。当然,总要有人接到最后一棒,为这场“狂欢晚会”埋单。大量的资金在经济泡沫上囤积,必然扭曲了资源配置,带来整体社会经济效率和财富的损失。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作为赌场的时间必然是短暂的和局部的。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财富“矿藏”储量并不丰厚的“坏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前来的投机资金也会闻风“无组织无纪律”地争相夺路而逃,泡沫也就破灭了。萧条是一个好工具,它定期清理了资本泡沫的“赌场”,让赌徒们四散而逃,迫使他们去干点更有益的事情,为下一轮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是,就好比人们需要为冬季付出额外的成本一样,萧条本身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很多人会因此损失惨重。但是这种损失跟“整个社会的资源错误配置能得以纠正”这样的巨大收益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单单拿二战结束以后来说,西方国家经历了多次的经济萧条,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国家取得经济上的巨大进步和生活水平上的飞跃提高。
反观东欧国家,好像是一直“欣欣向荣,没有经济危机”,但当40年之后真相揭晓之时人们却发现,所谓没有经济危机是因为这些国家几乎每天都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号称消灭了萧条的中央计划经济并没有消灭萧条,相反,他消灭了繁荣,把萧条由短暂的周期性的东西变成了恒久的常态。今天仍然有一个残酷的数据是:在东西德合并将近20年之后,德国东部与西部的生活水平落差仍然达到10年左右,这还是在西部为东部提供了巨额的重建援助的基础上才达到的。要知道,当年搞中央计划经济的东德“没有过”经济危机,而搞市场经济的西德是隔三差五闹经济危机。
从以上的历史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萧条和经济危机并非像想象中那么可怕、那么糟糕,事实上它们对于经济的长久繁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当然,萧条和经济危机总是不受人欢迎的,没有人会说他喜欢萧条和经济危机;同样,冬季的严寒也让人不舒服,也不会有人说喜欢冬季的严寒。但是萧条和冬季一样,是天道循环中的必然一环,也为未来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经济危机,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和自信的心态。严冬来临,我们就会花一些费用给房子供上暖气,购置厚实的衣服以御寒,绝不会慌慌张张地企图花费巨资弄出一个超级大火炉来“制造”大地回春——因为常识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不仅代价巨大,而且注定徒劳无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