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国有的大型垄断企业大多存在于成熟的行业,其发展空间已经极为有限。然而在融资上,他们却获得了最优厚的照顾,大量的贷款流向了这些企业。这事实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扭曲。而我们现行的金融体制,鼓励银行执行这样的贷款政策,在传统上,向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发放贷款也是银行优先考虑的选项。这基于两种考虑:其一,贷款风险小;其二,即使形成坏账,也是“肉烂在锅里”。国有银行的资金不愿意向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民间金融又受到严格的限制,使得这些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几乎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创新型的民营科技企业也不幸身在这一群体当中。实际上,很多民间资本愿意承担高风险向这些企业提供融资,但是目前的金融管制使得这种融资既十分困难,也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碰到法律法规的红线,所以民间融资合法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民间融资合法化又严重威胁到现有国有金融系统的资金来源,并有可能造成对现有银行业务的严重冲击,所以,这一改革迟迟无法推进。
正如前面所言,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技术创新能力极其薄弱。而造成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资金层面上对真正的技术创新活动没有进行有效的支持。这一方面体现在前面提到的资金量的问题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资金的具体流向上。“汉芯”事件这样的丑闻,充分暴露了中国现行科研体制存在的缺陷,同时也暴露出对创新活动进行支持的资金流向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对经济环境中实际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过少,而对于“汉芯”这样的学术性的“假大空”项目的资金支持则过多。
我们应该坦承,在向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这一问题上,风险也是不可回避的因素。国有银行也一定程度上基于风险考虑而不愿向这些企业发放贷款。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工具的缺乏同样也是造成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上,丰富多样的金融工具大大降低了对高风险行业或企业进行投资的门槛。中国还很缺乏这样的工具。
但事实上风险因素并非是贷款主要流向国有大型企业和基本建设项目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向国有大型企业和基础建设项目提供的贷款也有很多沦为了坏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政策性干预措施在这种贷款的形成上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于这些项目的真实经济效益如何,往往缺乏严格认真的评估。光是某些失败的大型项目造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实际上就足以向中国的整个中小型创新企业体系提供充足的融资。但这一情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中国的各级政府和国有金融体系都倾向于认为这是“肉烂在自家锅里”那种情况。而投向创新领域的有限融资,也受到形形色色的“汉芯”事件的干扰,大笔的资金流入了私人的腰包,得到的是一个个烂尾工程或毫无实际经济意义的空壳。
总而言之,中国的金融体系由于受到政策导向和体制结构方面的因素影响,更倾向于向国有大型企业和基础建设项目提供融资,绝大多数的银行贷款正是流向了这里。或者说中国金融体系为维持和扩张现有经济结构提供了过多的融资,为革新和创造提供的融资则过少。可以说,中国的金融体系为无休止的挖路铺路、拆楼盖楼提供了融资,为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损失和浪费提供了融资,为一些大而无当、效率低下的工业项目提供了融资,为经济过热和经济结构失调提供了融资,唯独没有为革新和创造提供融资。这种局面只会使得中国经济离真实的可持续的繁荣越来越远,离经济停滞越来越近。
进一步改革中国的金融体制,推动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多样化,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能够为国内的技术革新和创造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支持,应该是中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够化解日益积累的经济结构问题,并在未来真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