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所有人,但也很少能完全不让人知道。如果你看破了别人的千方百计用谎言伪装起来的秘密,这个秘密涉及双方的成败时,在条件还未成熟时,最好不要让对方知道你已识破他的内心。否则,可能会反为对方所害。
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的住宅与田常的住宅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独掌大权。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示敬意。田常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眺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大树。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又命令工人停止砍树。家人想不明白,于是问个究竟。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企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白,以求保全性命。”
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知道得太多会惹祸,这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明哲保身之策。当你识破谎言时也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完全失去了识破谎言的意义。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在一次会议上,张教授遇见了一位文艺评论家。互通姓名后,张教授对这位文艺评论家说:“久仰久仰,早就知道您对星宿很有研究,是位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评论家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张教授搞错了,忙说:“张教授,您可真会开玩笑,我是搞文艺评论的,并不研究什么天文现象。您是不是弄错了?”张教授正言答:“我怎么是跟您开玩笑,在您发表的文章里,我时常看到您不断发现了什么‘著名歌星’、‘舞台新星’、‘歌坛巨星’、‘文坛明星’等众多的星宿,想来您一定是个非凡的天文学家。”弄得这位评论家尴尬不已,什么也没说,坐了一会就走了。
人际交往中,有的事不必说得太明白,只要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了。俗话说:“看透别说透,才是好朋友。”事情说得太白,反而会伤和气,或显得太无聊。看破别人的谎言但不表现出来,给人一个面子,有利于你在为人处世中与人维持良好的关系。
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两句古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谓“世事洞明”,就是有一双能够看透一切的慧眼,当然也包括谎言;所谓“人情练达”,就是圆滑处世,优游于世人之中,当说则说,不该说的就不说。否则,太过于聪明,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东西,又说了不该说的话,反而被聪明所误。
曹操为人疑心很重,他特别防范有人暗害他。随着他地位的提高、权势的增大,这种猜疑心理就发展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阴险冷酷的权谋。
有一次,他对照料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当我在睡觉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被误杀。”侍从们一笑,口头上答应了。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侍从,见主将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侍从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假装大睡起来。其他侍从吓得面如土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侍从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为何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侍从,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吾近侍?!”众侍从一直战战兢兢远避在旁边,见曹操怒问,才一齐跪倒,说出事情经过。
曹操听后,作出又惊又悔的样子,还流下泪来。他抱起侍从的尸身,难过地说:“我跟你说过,我会梦中杀人而不自知。你怎么还在我睡觉时靠近我呢!”于是,曹操下令厚葬这个被自己误杀之人。整个葬礼中,曹操表情十分沉痛。
军中众人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互相告诫:当曹操睡觉时,万万不可靠近。
唯有杨修看得明白。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
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最终找了个借口杀死了他。
杨修确实够聪明,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猜透许多别人猜不透的事情。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如何保护自己。杨修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他滥用自己的小聪明,动不动就表现出来,终究是会被人嫉妒的。杨修被杀,显然是由于嘴巴引来的横祸,古人有训“祸从口出”,如果杨修不恃才自傲,频频外露,也不会引来杀身之祸。感叹为人处世中“难得糊涂”的境界啊!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也是聪明之人,她是真正悟透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句话的人。宝玉的丫鬟金钏为王夫人所逼,投井自尽,王夫人因为是自己逼得人家自杀的而心里难过,薛宝钗明知事情原委却要撒谎,对王夫人说,那孩子说不定是玩儿时不小心自己掉井里去的。这还不算,她还送东西给那个丫头的家人,以平息风波。由此惹得上下左右的人都说宝姑娘是个大好人。她可谓看得清世事,又获得人情,左右逢源,当然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那样,不但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一定的情况下,识破谎言却不点破它,是一种胸怀和智慧。
不点破谎言方能利用谎言
很多时候,你明知道对方在说谎,而且你也有足够的证据。但是如果你傻乎乎地直接点破对方,不仅不能帮助自己,还时常会陷自己于被动的境地。对于这种情况,高明的作法是不动声色,利用谎言,让说谎者自食其果。
一位英国商人欠了一位放高利贷者一大笔钱。商人无法还清,这意味着他不仅破产,而且还要被关进地方债务人监狱。这时,高利贷者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如果商人愿意把他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自己,债务就一笔勾销。
这个放高利贷者既老又丑,而且声名狼藉。商人和他女儿对这建议都很吃惊,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不过放高利贷者十分狡猾,他建议让命运做决定。他在一个袋子里放入两颗鹅卵石,一颗是白的,一颗是黑的。商人的女儿必须伸手入袋取一颗鹅卵石。如果她选中黑鹅卵石,就必嫁给放高利贷者,而债就算还清了;如果她选中白鹅卵石,她可以和父亲在一起,就不用嫁给放高利贷者,也无须偿还债务。但是,假如她不不愿意选鹅卵石,就没什么可谈的了,她的父亲必须关在债务人监狱。
商人和他的女儿,迫于无奈只好同意。放高利贷者弯下身拾取两颗鹅卵石,放人空袋。商人的女儿用眼角斜视到这个狡猾的老头选了两颗黑鹅卵石,她明白自己的命运已经判定了。
但她不得不同意,她似乎没有条件可言。因为她要救自己的父亲,而且这是唯一的办法。假如她说穿他的伎俩,采取强硬立场,那么他的父亲必进监牢。如果她不揭穿他而选了一颗鹅卵石的话,她必须嫁给这位丑陋的放高利贷者。
于是,她把手伸入袋子,取出一颗鹅卵石,不过在将要判定颜色之前,她假装紧张失手将鹅卵石掉到了地上,与路上其他的鹅卵石混在一起而无法辨别。“哦!糟糕!”女孩惊呼,继而说道:“我怎么这么不小心。不过没有关系,先生,我们只要看看在你袋子里所留下的鹅卵石是什么颜色,便可知道我刚才所选的鹅卵石颜色了。”
这样,商人的女儿巧计破了放高利贷者的谎言,不但不用嫁给奸诈的放高利贷者,也使她的父亲免除了债务。
庆幸的是,商人的女儿不但人美,也很聪明,她了解自己,也了解她的对手。她知道她的对手是一位不择手段的奸诈之徒,她也知道根本不可能与他面对面地斗智。最终解决之道是让自己扮演甜美可爱、天真烂漫的少女角色来迷惑对方。
由此看来,在时局不利于自己的时候,适当的服软装“孬”是很有必要的。要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给对手造成“这个人没有杀伤力了,不需要防备”的印象。过多显露自己,只会给自己招来更多的麻烦,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动声色,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的本意在于:表面上不动声色,或制造某种假象,来稳住敌人,而自己则暗中进行活动,在敌人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攻击目的。
明朝的张鹦崃任滑县县令时,一天,两名江洋大盗任敬、高章到县城,冒充锦衣卫拜见张公,他们悄悄对张公说:“朝廷有令,要公开处理有关耿随朝的事情。”
当时有位滑县人叫做耿随朝,担任户政的科员,主管草场,因为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朝廷下令将他羁押在刑部的监牢里。张公听到他们提及此事,便相信了两人的身份。于是以礼相让,将二位来客请进内室。任敬摸着胡须,笑着说:“张公不认识我们吧!我们是霸上来的朋友,要向张公借用公库里面的金子。”说完,取出藏在身上的匕首,架在张公的脖子上,“如果我们能顺利拿到金子,你就可以活命,否则就一刀结果了你!”张公抑制住内心的紧张,眯起眼睛,装出替他们着想的样子说:“你们不是为了报仇,我也不会因为财物而牺牲性命。你们这样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被别人发现,对你们可相当不利!”
两个强盗觉得张县令的话十分有道理。
张公又进一步说:“公库的金子有人看管,容易被发觉,对你们不利。有一个办法是,我向县里的有钱人借贷,这样你们可以安然无事,也不至于连累了我的官职,岂不两全其美。”
两个强盗听了立即对张公的办法表示赞同。就这样,张县令不露声色地稳住了强盗,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同时心生一计。
张县令传令要属下刘相前来,刘相到后,张公假意说:“我不幸发生意外,如果被抓去,会很快被处死。这两位是锦衣卫,他们不想抓我,我很感激他们,想拿五千两黄金当他们的礼品,以表心意。”
刘相听了,大吃一惊,说:“这么短时间到哪去弄这么多金子?”
张公说:“我常看到你们县里的人,很有钱而且济公好义,我请你替我向他们借。”
于是张公拿出笔来,写某人最有钱可以借多少,某人中等可以借多少,一共写出九个人,所借黄金正好数量符合。所写的这九个人,实际上都是武士。
刘相看了以后,心领神会。不一会儿,名单上列出的九个人,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像富贵人家的子弟,手里捧着用纸包着的兵器,先后来到门口,假装说:“张公要借的金子都拿来了,因为时间太紧迫,没有凑足所要的数目,实在过意不去。”一边说,一边装出哀求恳免的样子。
两位强盗听说金子到了,喜不自禁,急忙前去查看。张县令趁两个强盗查看金子的空当,赶紧脱身,并大喊抓贼,这九个武士一拥而上,两个强盗猝不及防,一个被抓,另一个被杀身亡。
张县令遇事从容镇定,不动声色诱盗贼上当,暗度陈仓的手法运用的相当娴熟。
做人做事时,如果我们遇到比较棘手的事,不妨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实的行动,或转移视线,也许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制造一种假象迷惑敌人,在假象的掩盖下,采取真实行动。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爱情上,还是事业上,如果我们能经常运用智慧,采取此类计策,我们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大一些。
假痴不癫,委曲求全
世上有的人装腔作势,有的人装疯卖傻。
装疯卖傻也有好处,疯子、傻子有安全感。谁会把一个疯疯傻傻的人当做自己的敌人呢?又有谁会和疯疯傻傻的人一比高低?和疯子、傻子决胜负,赢了也等于输了!
“装痴作呆”、“装疯卖傻”都是一种临危之时隐其锋芒、韬晦待机的应变战术。运用这种战术的分寸在于“装假”必须“成真”、“装疯”必须“真傻”,必须做到天衣无缝,才能真正起到欺瞒对方、保护自己的作用。
战国时,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大将,孙膑就去找老同学想在他手下谋点事儿做。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高于自己,担心孙膑将来功劳、成就超过自己,又听说他熟悉《孙子兵法》,就更加提防他,忌恨他。于是,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告孙膑里通外国,并请惠王对其施以刖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使孙膑变成了废人。
庞涓为了把《孙子兵法》弄到手,把孙膑软禁起来,又假惺惺地供给好吃好喝的。孙膑不知道庞涓的作为,还为他在患难中向自己伸出了援手而很感激。庞涓乘机讨要《孙子兵法》。孙膑因无现成的书本,可还能记起来,就答应了庞涓的请求,凭记忆在木简上写起来。庞涓原来打算等孙膑写完了将他置于死地,庞涓所派的童仆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又可怜孙膑忠厚朴实,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一告诉了孙膑。此时,孙膑才如梦初醒,看清了庞涓的豺狼面目。但他已身陷囹圄,如何才能逃脱虎口呢?
孙膑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套脱身妙计。当晚,他装成疯子的样子,又哭又笑、又吵又闹,并将已写好的竹简用火烧掉。庞涓怀疑他装疯,就叫人把他扔进茅坑。他在茅坑里爬来爬去,玩得很痛快。庞涓叫人送来酒食他不吃,反而把送来的垃圾当美味佳肴吃起来。庞涓看孙膑竟疯癫成这样子,只好罢休。
孙膑的装疯避祸使他最终有机会报仇,得以除掉庞涓完成自己的心愿,也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增添了一部名扬四海的《孙膑兵法》。
“装疯”和“卖傻”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装得足够像,才能打消对手的疑虑,为自己保存实力。切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想日后升天成人杰,就要留得性命在。“装疯卖傻”并不是真的愚昧、疯癫,而是一种麻痹对手,克我制胜的智慧。
等待时机,适时出手
明代学士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大智若愚的人总是似睡非睡,好像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态度总是淡淡的、傻傻的,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他们用“愚”的外表示人,实际上却是世事洞明。
孔夫子说:“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很多,但是有智慧而不炫耀自己,外表给人以很愚笨的感觉的人却不多。因世人均有好名之心理,均有好夸之行为,故“愚”难学也。
清朝皇帝康熙初掌政权时,在觉察了势力强大的鳌拜图谋不轨,就采用了大智若愚的谋略。
有一次,康熙为了试探鳌拜的底细,穿着便服同索额图一道去访鳌拜。鳌拜见皇上突然到来,以为事情败露,神色慌张,急忙伸手向炕上褥垫下摸去。机警的索额图一个箭步抢上前去抓住鳌拜的手腕,用力往外一拉,只见鳌拜手中握着一把尖刀。鳌拜顿时脸红筋胀,慌慌张张地解释:“皇……上,臣……该……该死,不……不知为……何摸……”这显然欲盖弥彰。康熙心里对鳌拜想干什么早就一清二楚,但自己根基未稳、准备不足,还不足以与他抗衡。于是装得若无其事,并打圆场说:“这没有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说完便走了。
回去后,康熙从不提起此事,照样以嬉戏打闹为幌子,加紧训练他的少年兵,暗中做好准备。待条件成熟时,趁鳌拜来访,让少年兵在打闹中突然把他拿下,并列举罪状把他和他的党羽清除。
这种甘为愚钝、甘为弱者的做人之术实际上精于算计: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使自己不露真相,从而达到麻痹和迷惑敌人,取得最后的成功。
从智谋的原则来看,假装愚钝、等待时机仍然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之道,表现为降格以待的智慧。如果要克敌制胜,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出其不意,引人重视。
“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识时务者为俊杰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不仅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且还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忍,作为一种处世的学问,特别是对于许多要甘居人下的普通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杨惮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当时在朝廷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浓,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
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亡国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里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免职,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话说杨禅原先做官时,添置家产多有不便,现在下野了,添置一些家当,与廉政无关,谁也抓不到什么把柄,杨惮便以置办财产为乐,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劳动中得到不少快慰。
他的好朋友孙会宗听说这件事,感到可能会闹出大事来,心里很不安,就写了一封信给杨惮;劝慰他说:“官职被免掉了,应该关起门来表示‘心怀惶恐’,装出可怜的样子,以示悔过,而你现在的态度好像在向皇上示威。要是让皇帝知道了,是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对朋友善意的忠告,杨惮并没有听到心里去,回信给老朋友说:“我自己认为确实有很大的过错,德行也有很大的污点,理应一辈子做农夫。农夫很辛苦,没有什么快乐,但在过年过节时杀牛宰羊,喝喝酒,唱唱歌,来慰劳一下自己,这总不会也犯法吧!”
这之后不久,那些把杨惮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便向皇帝告发说:“杨惮被免官后,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现的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就这样,皇帝命令迅速将杨惮缉拿归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他腰斩,还把他的妻儿子女流放到酒泉。
杨惮在不满皇帝而戴罪免官之后,本来应该学乖点,接受友人的劝告,采取“厚”的策略,装出一副堪于忍受损害与侮辱、逆来顺受的可怜样子,说不定皇帝和敌人还会放过他。即使是最凶恶的老虎,看到羚羊已经表示屈服,也不会再穷追不舍。但杨惮并没有接受教训,他还要置家产、交朋友,这不是明摆着对自己被贬不满吗?是一个典型的不识时务的人,最终给自己和家人招来厄运。杨惮不懂得掩饰自己,不知提防他人,最终酿成悲剧。
测试:你的心机有多深
在一个晴空高照的日子,是最适合出游的。假如,你和你的朋友漫步在森林之中,无意中发现了一间隐藏在林中的建筑物,依你的直觉,你会认为这是何种建筑物?
A小木屋。
B宫殿。
C城堡。
D平房住家。
测试解析:
1选A的人:你是一个能忍别人所不能忍的人,宽大的心胸,使你对任何的事物都抱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基本上你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2选B的人:你是一个思路极细的人,对于身边的事物都能有良好的安排,凡事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虽说不上城府极深,但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却能处理得很好,如鱼得水。
3选C的人:你可说是本世纪最厉害的人际高手,你比选宫殿的人对事物的观察更敏锐,更能看透人心,在这方面别人总是望尘莫及,而你也一直以此一特性自豪,乐此不疲。
4选D的人:你是一个生平无大志的人,也没有什么企图心,虽然对周围的感应能力并不差,但你凡事仅抱着一个平常心罢了,这种人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平凡,没有烦恼压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