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学-人际关系在商业上的应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巧倚靠山达到目的

    在官场上,并不是很顺利地就能找到你的靠山、遇到你的贵人,一个人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就能使用“暗渡陈仓”的手法,巧倚靠山,巧妙达到目的。

    在清政府的官场中,做官历来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一封高官的推荐信,就可以如愿以偿地拜官做事了。军机大臣左宗棠的知己有个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有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的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寻求左宗棠的帮助,可是左宗棠却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一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黄兰阶没有得到帮助,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的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的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大贵人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一点的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

    我们暂且撇开清政府官场的腐败和黄兰阶欺世盗名的卑劣做法不谈,单从借力的角度来看,黄兰阶正是看准了清政府官场的特点而想出了求官的对策。真可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里,这种靠贵人之力而使自己的事业步步高升的现象同样值得我们借鉴。贵人的引荐和提拔往往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敲门砖,能够为自己赢得机会和广阔的舞台,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才华,做到“怀才有遇”,从而为自己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傍靠山要依时而变

    如果你手上有一粒理想的种子,就一定找一个理想的地方把它种下去,别让你的理想因气候或水土不服而埋没了。聪明的人知道不能把一身才华白白浪费在注定无所作为的主子身上,他们会另寻贵人,在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地方让自己的理想再度萌发。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只有选择对了,优秀人物的才华和抱负才能实现,如果你一时不慎看走眼,没关系,另寻贵人是你惟一正确的选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愚忠之臣,他们死守做臣的道德准则,即使面对昏庸无比的皇帝,也死心踏地的跟着,到头来一腔热血最终洒在了崩溃王朝的废墟中,成了那个时代的殉葬品,他们的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他们的做法实在是有待商榷。

    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思想也应该不断跟着前进,姜子牙助文王灭纣便成为了永垂千古的美谈,而那个可怜的比干臣相的下场便是愚忠之臣的镜鉴,识时务者为俊杰,傍靠山依时而变便成了聪明人的选择。

    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谋臣之一的刘基(字伯温),便是这样一位“喜新厌旧”之人,他在元未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最终为大明王朝的开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基少有大志,14岁的时候便才华横溢了。

    少年得志的刘基,颇想为元朝尽忠,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正处于元朝末期,官场腐败,贪官横行,整个社会统治已是大厦将倾。但刘基并没有感到独木难支。他一方面以身作则,为官清廉,一方面与那些贪官污吏做斗争。可是不久之后,他因上文弹劾监察御史失职得罪上司,被排挤回家。

    官场的第一次失意并没有使年青的刘基灰心丧气。回乡隐居的日子里,他刻苦钻研易经八卦,兵书战策,并广交宾朋,扩大自己的影响,随时准备东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树,不愁没凤凰。果然,刘基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才干足可以与诸葛亮相比,很多人纷纷登门求教。刘基觉得,他出头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适值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黄岩人方国珍因被诬告通寇,杀仇家,率兄弟三人聚集海寇数千骚扰江浙,朝廷几次派兵都没剿灭,连江浙行省左丞孛帖木儿都被其活捉,于是朝廷决定许以高官厚禄招降方国珍。但方国珍几降几叛,弄得人心惶惶。江浙行省终于想到了刘基,举荐他为元帅府都事。

    深居简出十几年的刘基再一次感到眼前出现了光明。他一到任就力主用武力严剿方国珍,刘基做梦也没想到,正布置出兵呢,朝廷令下,说他擅作威福,夺去兵权不算,还把他羁管在绍兴。刘基一气之下,头发都白了一半,弃官回青田老家,再度隐居。

    这次官场失意对刘基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

    此时的刘基已年近50,他以为此生将不再有什么机会了,一身的才华抱负也就要付之东流。谁知道此时农民领袖之一的朱元璋再度请刘基出山,刘基对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愿意出山,经过朋友再三劝告,刘基才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到了朱元璋驻扎的应天。

    刘基到了应天之后,心情仍然很抑郁。朱元璋召见他那天,他懒懒散散地来到朱元璋的帅府,见朱元璋时只略略一拜。当朱元璋问到关于如何建立功业时,刘基随机想出了治国十八策,说得朱元璋点头称是,亲自为刘基斟茶,继续向他征求有关军事作战等各方面的意见。

    朱元璋为了笼络像刘基这样的文人,专门修了一所礼贤馆,给予文人们很高的待遇,而且一旦听到他们有什么高明的见解,立刻予以采纳。刘基感到终于遇到了明主,便死心塌地地追随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从此,朱元璋把刘基当成心腹谋士,事无大小,都要同刘基商量。朱元璋称呼刘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和别人谈起也常把刘基比做汉初的张良。这就更加增强了刘基报答知遇之恩的愿望。

    最后在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众多武将文臣的辅佐之下,朱元璋终于一统江山,开创了大明王朝的几百年基业。

    刘基审时度势,不盲目愚忠于元朝,最后得以在朱元璋的荫庇之下,成为大明的开国功臣,而他的一身才华和智慧也有了用武之地。

    巧找“明星”做靠山

    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大多需要贵人相扶。而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巧找一个明星作为你的贵人,也不失为一个生财之道。

    1989年夏,正当健力宝公司的事业发展如日中天时,世界体操王子李宁解甲退役,加盟健力宝公司,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巨大震动。

    健力宝公司的总经理李经纬与体操王子李宁,一个是优秀企业家,一个是世界体育明星,早就有了交往。在李宁告别体坛之前,李经纬和他曾作过一次深谈,得知了李宁退役后的最大心愿是办体操学校,培育体操人才。而办学要钱,必须要靠实业才能实现这个理想。这使李经纬想起外国一个著名足球运动员退役后开办运动鞋厂的故事,李宁不也可以这样做吗?同时他深知,如果李宁的名字与健力宝联在一起,会给健力宝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精神效应和物质效应。

    李经纬由此盟发了邀请李宁加盟健力宝公司,创办李宁运动服装厂的念头。李宁也愉快地接受了健力宝的邀请,担任总经理特别助理,筹建李宁牌运动服装厂。随着亚运会的召开,李宁运动服也一炮打响。

    1990年北京亚运会,健力宝公司在全国各企业中捐款名列第一。199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巴塞罗那奥运会,健力宝公司是惟一的国内赞助单位。这一切都少不了李宁的作用。

    健力宝公司看准了李宁身上所蕴含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在他实业办学的同时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借李宁的力量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了靠山。

    不仅中国的商家走销售的捷径要借贵人之力,国外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也要寻找靠山。

    鞋商菲尔·耐克最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NBA巨星乔丹签订了推销合约。作为NBA巨星,迈克尔·乔丹的崇拜者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各地数以亿计,喜爱他的球迷往往以乔丹的穿戴来装扮自己。对于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大明星,聪明的菲尔·耐克不会放过,他不惜重金聘请乔丹为自己的产品作广告。随着乔丹为耐克鞋作的广告频频出现在电视上,随着乔丹驰骋在万人瞩目的篮球场上,耐克公司的销售量更是直线上升。乔丹的一声赞赏远远超过千百句苦口婆心的推销言辞。

    耐克公司很会攀附,它利用众人对“飞人”的崇拜心理,将自己的产品与乔丹的名字并列,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也赢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耐克公司借着乔丹这棵大树,能让自己立于鞋业的不败之林,真可谓“慧眼识贵人”。

    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天然花粉食品“保灵蜜”销路不畅,经理绞尽脑汁,如何才能激起消费者对“保灵蜜”的需求热情呢?如何使消费者相信“保灵蜜”对身体大有益处呢?广告宣传,未必奏效,大家见得多了。

    正当一筹莫展之时,该公司负责公共关系的一位工作人员带来喜讯:美国总统里根长期吃此食品。原来,这位公关小姐非常善于结交社会名人,常常从一些名流那里得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一次她从里根总统女儿那里听到了对本企业十分有利的谈话。据里根的女儿说:“二十多年来,我们家冰箱里的花粉从未间断过,父亲喜欢在每天下午4时吃一次天然花粉食品,长期如此。”后来该公司公关部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又从里根总统的助理那里得来信息,里根总统在健身壮体方面有自己的秘诀,那就是:吃花粉,多运动,睡眠足。

    这家公司在得到上述信息并征得里根总统同意后,马上发动了一个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让全美国都知道,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总统之所以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是因为常服天然花粉的结果。于是“保灵蜜”风行美国市场。

    可见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巧找“明星”作为企业的贵人,是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这种特殊的靠山对于有心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傍靠山成就一代红顶商人

    做官要有靠山,做生意也要有靠山。曾经红极一时、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正是凭借其背后强大的官场势力,才得以登上财富的巅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的次序十分明显,商人在社会中处于最末流,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商人的发展。任何一个小官吏都可以利用其职务特权干预商人的活动。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商人要想把生意经营下去就必须有合适的策略。多数人会采取一种回避官府的消极应对措施,而另一类人,却设法与官吏阶层沟通,争取得到保护,从而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和经济利益,胡雪岩即是后一类人。

    寻求官吏保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人选。只有将目光放在有前途有希望的人身上,才能真正找到靠山。

    王有龄在当时是一名候补盐大吏,打算北上“投供”加捐做官,可是他穷困潦倒,举目无亲,每天只能泡在茶馆里消磨时光,根本无钱“投供”,也就得不到做官的资格。

    胡雪岩了解这些情况后,心头不由一亮。他看准眼前的王有龄决非等闲之辈,若助他进京“投供”,日后定有出头之日,能成为帮助自己事业腾飞的靠山。虽然胡雪岩当时还只是信和钱庄收账的小伙计,自己不名一文,但是他手里却正握着刚刚收上来的五百两银子,他擅作主张,没有将银子交给老板,而是决定在王有龄身上下注。当他将一张五百两的银票递到王有龄手中的时候,王有龄又惊又喜,感激涕零,将胡雪岩奉为自己的大恩人。有了这笔钱,王有龄第二天就启程北上了。

    胡雪岩回到钱庄,老板知道他私挪钱庄款项后,盛怒之下将其扫地出门了,同行也不敢收留他,日子自然难熬。而这时王有龄却开始了他的鸿运,得到了一份掌管海上运粮的肥差。衣锦还乡后,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胡雪岩,而在一次闲游中却无意间见到了他。胡雪岩看到王有龄已身登宦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知道自己的付出终于要有回报了。

    王有龄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帮胡雪岩找回饭碗,洗刷名声。钱庄的同事也感到胡雪岩是个忠厚仁义之人,便愈发敬重他。自此,胡雪岩在钱庄业声誉大振,为他日后自己开钱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王有龄的荫庇下,胡雪岩不再作钱庄的“小伙计”,而是自立门户,贩运粮食。他在官与商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自此走上了从商的坦途,事业日渐发达。

    倚仗官势,胡雪岩在商界中的生意越做越大,萌发了开钱庄的念头。众所周知,没有雄厚的资本,钱庄当然开不起来,然而胡雪岩却在经济实力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要做大生意。常人看来是痴人说梦的事,而对于有官势撑腰的胡雪岩来说却胸有成竹。他利用王有龄职务之便,代理海运公款汇划,为自己筹得了一笔款项,又赢得了声誉信用,创立了无形资产,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他还利用王有龄在官场的势力,代理公库,白借公家的银子开自己的钱庄。不到两年功夫,他的钱庄就轰轰烈烈地开张了。

    随后,因为有王有龄这个官声好、升迁快的后台,胡雪岩发现自己面前突然铺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粮食的购办与转运,地方团练与军火费用,地方厘捐丝业,各方面的钱都往胡雪岩所办的钱庄里流了进来。他深谙官场势力对自己巨大的保护作用,因此他继续帮助那些有希望有前途的官员,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迁就时局,不断寻找新的保护人,以求自身的发展。他乐此不疲地帮助左宗棠筹款购物,除了商业目的外,还为了通过支持左宗棠兴办洋务,成就功名,从而为自己在朝廷中找到一棵安身立命的大树,让自己减少风险,增加安全感。有了左宗棠这样一个大员作后盾,有了朝廷赏戴的红顶,赏穿的黄褂,天下人莫不以胡雪岩为天下一等的商人,莫不视胡雪岩的阜康招牌为一等的金字招牌。胡雪岩也敢放心地一次吸存上百万的巨款,也可以非常硬气地与洋人抗衡。任何一个以本业为主,不能上传下达的商人都不敢像他这么做,可是胡雪岩统统做到了。

    作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其“红顶”很具象征意义,因为是朝廷赏发的,戴上它,意味着受到了皇帝的恩宠,也意味着他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合法性,同时,皇帝的至高无上也保证了胡雪岩的信誉,可谓一箭三雕。胡雪岩凭着这“红顶”,积累了万贯家资,成为显赫一时的一代巨贾。胡氏以其睿智的眼光,发现了靠山对于生意人的重要性,并一生致力于培植自己的官场靠山,踩着官场的阶梯,登上了财富的宝座。

    主动接近大老板

    毫无疑问,大老板是十分“理想”和“现实”的靠山,也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贵人,但老板都不会自己主动找上门来,需要你用点“心机”去主动接近他们。

    一个人能否得到贵人的提携,是他事业是否成功的条件之一,大老板由于已经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你如能得到他们的相助,就会为你省去许多创业时的艰难,更易让自己的事业腾飞。下面是几种与老板交往的常用方法:

    1.必须掌握实力关系

    大公司的老板或知名老板是很难与一般老板会面的,但是,若能与他们合作或与他们交上朋友那真是很荣幸也是很珍贵的,因为从他们那里你会大开眼界,学到许多你平常学不到的东西。

    要与大老板交往,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掌握大老板的各种关系。

    大老板也是人,不是神,他有各种社会关系,有各种各样的业务,也有各种各样的喜好、性格特征。特别是现代媒体,经常关注一些大老板的情况,从中你定会了解一二。

    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大老板亦如此。你可以从他的历史上认识他,他的过去、他的经历、他的长辈,也可以从他的亲属、他的朋友、他的子女那儿认识并了解他。

    从业务上了解大老板也是一条好途径。他经营的范围主要是哪些,次要是哪些,他的分公司、子公司分布在什么地方,这些公司的经营者是谁,他多长时间会查看分公司、子公司,等等。

    也可以从兴趣爱好上了解大老板。他喜好什么运动、什么物品、是什么性格的人,他喜欢或经常参加什么聚会,他休闲、娱乐的方式有哪些,等等。

    总之,要结交一个大老板又没有机会的时候,你不妨从以上几方面去了解,总会发现一些机会的。

    2.制造初次见面的氛围

    当你发现或者创造了与大老板见面的机会后,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制造一种特殊的会面氛围。因为在众多的人物当中,也许你本身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说不定连话都跟大老板说不上。

    在选择位置上,一定要选择一个与大老板尽可能近的位置,以便他能发现你,并且一有机会便可搭上关系。

    同时,要以穿着表现自己的个性,因为与人第一次交往,别人往往是从服饰上得来第一印象。着装要表现个性、特色,使人一目了然。

    要针对大老板关注的事情予以刺激,要尽快发现对方关心注意何事,找到适当的话题,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刺激对方对自己的兴趣,话语要力求简洁、有独创性,使对方产生震撼,留下较为深刻的第一印象。

    3.赢得大老板青睐的方法

    适当展示自己的能力是赢得大老板青睐的重要方法。大老板一般都喜才、爱才,如果你一贯表现出对他意见的赞同,不敢表现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会反感你的。因此,适当表现自己的独特才干,是会受大老板喜爱的。当然,你不能表现得太过锋芒毕露,让人一见就觉得有喧宾夺主之感。

    别出心裁送礼品是联系大老板情感的重要方式。这要针对大老板的具体情况,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委托他人。当然,不一定昂贵就是好礼品,要赠送,就要送他特别喜爱的礼物才是。同时在赠选方式上也要别出心裁,包装样式、赠送仪式都要显得别具一格。有时,你不妨请他的太太代理,或许效果会特别的好。

    写信是交流思想、联系感情的好方式。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电脑技术的开发,很多人的联系方式都是通过电话、手机、电脑等,很少再看见以书信方式交流了。其实,人人都希望有一位朋友悄悄跟自己说话,书信便是最好的方式。在书信里你不必有过多顾虑,敞开心扉与之交流吧!也许,你只花几分钟,相当于同他交流几小时呢。因为书信给人想像的空间很大很大。当然要注意,书信的字不能太潦草,也不能用印刷品,让人觉得很不真诚。

    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你辛辛苦苦奋斗好久才得来的东西,或许那些大老板一句话便能为你实现,所以你应该抓住机会,在适当的时候,让老板在你成功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你将获益匪浅。

    傍上政府这个最大的靠山

    对商人而言,在商言商固然天经地义,但商人总不可避免地要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可以说,一个经营老手如果处理好了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关系,让政府成为自己事业上的贵人,他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无数事实表明:同政府关系僵化的企业,是难以发展的,弄得不好,还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商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决非是自行其事的孤军奋战,更不是不负责任的为所欲为。企业必须与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处理好关系,在社会冲突与社会责任中,谨慎而严肃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按照设定的目标,妥善处理冲突与责任,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同时,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对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负有一定的责任。比如:承担政府所交给的生产计划、提供优质产品、为国家积累资金、义务提供必要的社会公益服务等等。

    既然不可避免地要与政府打交道,商人自然需要弄清政府组织结构和主管部门的设置以及功能,以便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还要设法使主管企业的政府官员和办事人员对本企业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并主动与他们建立起私人交情,以便日后能及时准确地得到政府方面的有关信息。

    因此,有经验的商家总是热情而主动地参加政府和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关活动,虚心听取领导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当场反映本企业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及要求。一般来说,由政府提倡的有利于社会的公益事业和活动,企业应作为社会的一员积极参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政府对企业的信赖和赞许;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

    此外,企业的重大庆祝活动,如建厂周年纪念、展览会等,要邀请有关政府官员出席参加,同时邀请他们参观工厂、企业,了解情况,以提高他们对本企业活动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产品和企业的认识和好感。甚至以此来提高本企业的知名度,在公众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加强,不少商家已经意识到通过国事活动来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的必要性。比如,向国宾赠送礼品便是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同时达到两种效益:名人效益和新闻效益。国宾接受并使用了某种礼品,自然就提高了这种物品的知名度,即所谓的“名人创名牌”;新闻界对此进行报道,更是做了免费广告。这种一举两得的实例在国际上比比皆是。在我国,近年来也有不少胆大的商人获得了成功。

    美国是堪称世界饮料双擎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故乡。健力宝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时,毫不迟疑地选择了这一块难啃的骨头,它想占领制高点,不愿意从谷底开始顺着山道慢慢盘旋。

    拿破仑曾经感叹:“政治,是近代无法躲避的东西。”对于商品,政治同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健力宝选择了美国总统大选这一时机,就此展开公关活动。

    1992年10月1日晚,克林顿的助选大会在纽约港湾的一条豪华游艇上举行。美国当地时间4点半,离会议开始还有两个小时,健力宝美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齐曙和公司工作人员一起来到码头。他们带来的不是对于竞选的热情,而是带来了健力宝和摄像机,还有就是做外交事务所需要的耐心与细心。经过严密的检查,他们走上了游艇。在游艇上,他们详细勘察了将要到会的克林顿夫人所要经过的路线,确定了克林顿夫人可能停留的位置,并选定了拍摄的角度。

    6点30分,克林顿夫人和保尔夫人在大批保安人员的簇拥下登上了游艇。按照惯例,她们首先要来到客厅会见当地的名流和有关客人。当她们与站在纽约市政府代表旁边的健力宝人握手之际,健力宝美国有限公司的小姐不失时机地用托盘奉上几罐健力宝。纽约市政府的美国朋友向两位夫人推荐健力宝,说它是中国著名的健康饮品,而林齐曙则及时向两位夫人各敬上一杯。就在两位夫人笑盈盈地举杯饮用健力宝的时候,早已等候多时的摄像师急忙频频按下了快门。于是,健力宝与克林顿夫人在一起的情景被载入历史史册。

    这天晚上,“中国魔水”健力宝在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像下大放光彩。两位华裔小姐身着色彩艳丽的中国旗袍,披着“健力宝小姐”绶带,不断将健力宝送到热情洋溢的宾客手中。在场的记者对健力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林齐曙在回答《美国之音》记者的现场采访时说:“我们无意关注美国政治和总统大选。我们公司的目标是让美国人民了解和认识健力宝。如果有机会,我们同样乐于参加共和党的助选大会。我们希望布什总统的夫人芭芭拉女士也能喝上健力宝。”说话间,健力宝又扩大了自己的市场。

    1992年2月20日,美国的《纽约时报》刊登了新选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举起健力宝畅饮的彩色照片。站在克林顿夫人身旁的是保尔夫人。与照片同时刊发的是介绍健力宝的文章。

    由于第一夫人高举健力宝光可鉴人,健力宝集团公司总经理李经纬岁末飞抵美国召开新闻发布会备受关注。从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掀起了阵阵热浪。与此同时,健力宝投资兴办的李宁国际体操舞蹈学校开学,成百上千的美国人走进了健力宝营造的世界。

    百年老字号的可口可乐正在中国高歌猛进,而健力宝却在自己营造的氛围中举起了军旗,到它的故乡去瓜分地盘。第一批50万箱,于1993年春节过后开始远涉重洋。

    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饮料的健力宝,成功的傍上了美国政府这棵摇钱树,成了中国饮料行业的一面旗帜。

    善放长线钓大鱼

    很多时候,贵人有如“美人女”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便需要我们放长线,耐心等待,假以时日,便能让“美人女”乖乖上钩。

    大家都知道钓鱼是需要技巧的,一般而言,钓鱼的基本要领可以分为三步:

    首先是做饵与下钩。单从鱼饵的选择或制作而言,需要极强的判断力,比如弄清楚要钓的鱼爱吃什么样的鱼食,这反映在人际交往中需要了解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激起对方的欲望。此外,钓鱼的人还必须懂得下钩要找对合适的“鱼塘”及适宜的时机,这与人际交往也很相似,社交高手从来都会选择合适的场合与时机来进行交往。

    其次,钓鱼要学会守竿。守竿第一是要有耐心,不可急功近利地“一下钩就想见到鱼”;第二要冷静,给“鱼”一点点“甜头”还不足以使其上当,因为也许对方是在试探是否安全。高手同样懂得用同样的方法维系持久的交往关系。

    最后,钓鱼总是要收钩的,这是最危险的时刻,要知道“到嘴边的肉却没吃到”的事情大都发生在这个阶段。因此,此时务必要深藏不露,一旦稍露行迹或过于急躁,便会功亏一篑。而那些人际交往高手一定会随机收放,张弛相宜,吊足对方胃口。

    除了上述的要领外,你还应该注意把钓到的小鱼喂大、线放长些等人际交往的策略,同时还不可忽视平时对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的感情投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渐渐成为一名“钓鱼”高手。

    唐代京城中有位窦公,聪明伶俐,极善理财,但他却财力绵薄,难以施展赚钱本领。没有办法,他便先从小处赚起。

    他在京城中四处逛荡,寻求赚钱门路。某日来到郊外,却见青山绿水,风景极美,有一座大宅院,房屋严整。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权贵官宦的外宅。他来到宅院后花园墙外,但见一水塘,塘水清澈,直通小河,水进水出,但因无人管理,显得有点零乱肮脏。窦公心想:生财路来了。水塘主人觉得那是块不中用的闲地,就以很低的价钱卖给了他。

    窦公买到水塘,又凑了些钱,请人把水塘砌成石岸,疏通了进出水道,种上莲藕,放养上金鱼,围上篱笆,种上玫瑰。

    第二年春,那名权贵宦官休假在家,逛后花园时闻到花香,到花园外一看,直馋得他流口水。窦公知道鱼儿上钩了,立即将此地奉送。

    这样一来,两人成了朋友。一天,窦公装作无意地谈起想到江南走走,宦官忙说:“我给你写上几封信,让地方官吏多加照应。”

    窦公带了这几封信,往来于几个州县,贱买贵卖,又有官府撑腰,不几年便赚了大钱,而后又回到京师。

    他早已看中了皇宫东南处一大片低洼地,那里因地势低洼,地价并不贵。窦公买到手之后,雇人从邻近高地取土填平,然后在上面建造馆驿,专门接待外国商人,并极力模仿不同国度的不同房舍形式和招待方式,所以一经建成,便顾客盈门,连那些遣唐使们也乐意来往。同时他又辟出一条街来,建造娱乐场所甚至杂耍场,把这条街建成“长安第一游乐街”,日夜游人暴满。不出几年,窦公挣的钱数也数不清,成了海内首富。

    可以看出窦公为了钓到宦官不惜血本作钓饵,又耐性极好,鱼儿上了钩竟浑然不知。他的这种长线投资的技巧我们可以称之为“放长线,钓大鱼”。

    善于放长线,钓大鱼的人,在看到大鱼上钩之后,总是不急着收线扬竿,把鱼甩到岸上。他会按捺下心头的喜悦,不慌不忙地收几下线,慢慢把鱼拉近岸边。一旦大鱼挣扎,便又放松钓线,让鱼游窜几下,再次慢慢收线。如此一收一弛,待到大鱼精疲力竭,无力挣扎时,才将它拉近岸边。这种钓鱼之法与寻找你生命中的靠山是殊途同归的,用得好时,靠山自然会被你“钓”到。

    巧妙恭维

    通常靠山是不会主动找上门来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结交。很多时候还需要我们花点心思去适当捧捧人家,这时如果能够巧妙恭维一番,通常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捧人的方法通常有许多种,最吃力不讨好的办法便是花了金钱,付出尊严,却遭到别人的冷眼,这是不会利用人性的弱点的结果。人都有各自的弱点,那就是喜欢听别人的溢美之词,因而抓住这个弱点巧妙恭维一番,便能收到奇效,找到你想要的靠山。

    李鸿章夫人五十岁生日的那天,满朝文武大臣都前去祝贺,消息传到合肥的知县那里,他为了求荣也前往祝寿。理由是李鸿章是合肥人,又是朝中宠臣,可是细一想,知县又发愁了:我这七品官该送多少礼呢?少了,拿不出手,等于白送;多了,又送不起。左思右想,总是拿不定主意。于是请来师爷商议。还是这位师爷聪明,他对知县说:“这事容易,一两银子你也不花费,保证你的礼品最佳,位列他人之上。”知县听了这话自然高兴。可是怎么也搞不明白,天下哪有这等好事。于是便急不可耐地问道:“送何种礼物?”师爷从容地答道:“一副普通的寿联即可解决问题。”知县听罢之后直摇头。师爷忙解释说:“包你飞黄腾达。不过,这副对联必须由我来写,你亲自送上,请中堂大人过目,不能疏忽。”知县满口答应。

    第二大,知县带着写好的寿联上了路。他昼夜兼程到了京城。等到祝寿之日到来,知县通报姓名来到李鸿章面前,扑通跪倒说:“卑职合肥知县,受人之托,前来给夫人祝寿!”李鸿章随口应了一声让他起来。知县连忙将上联打开,李鸿章一看:“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李鸿章心想:夫人二月过生日,他却写了“三月庚辰之前”,还算聪明。正想着,下联也应声而来:“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李鸿章一看便跪在了地上。原来,“两宫”指的是慈安、慈禧,李鸿章见了“两宫”字眼自然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于是他命下人将此联挂在《麻姑献寿图》两边。这副对联深得李鸿章赏识。这位知县也因此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了。

    仅仅是一幅对联,那个小小的知县便傍上了李鸿章这个大靠山,可谓是幸运之极。其实这位聪明的知县确实恭维到了点子上,因为对李鸿章这样的晚清重臣、封疆大吏来说,一般的东西他都不会缺的,惟有名誉和面子才是他最需要的东西,而那幅对联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可谓是送礼送到了点子上,恭维恰到好处,结果自然是知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了。

    让恩师成为自己的靠山

    无论是资历和财力,恩师都会高出我们一截,因此能够得到恩师的赏识和提携,便是你人生的一大幸事了。把恩师作为自己的靠山,更易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恩师是我们潜在的贵人和靠山,把握得好便能让你更快的脱颖而出,走上一条成功的捷径,搜狐公司的创始人张朝阳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5年以来,美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网上服务日益壮大,而中国却存在中文信息严重匮乏的问题。正在美国麻省理工留学的张朝阳猛然醒悟过来,这个领域在中国大有作为!他去找自己的老师尼葛洛庞帝,极力说服他的老师进入中国的信息产业,后来张朝阳如愿以偿地从恩师那拿到了22.5万美元风险金。

    1996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创业。

    通过自己的恩师,张朝阳又去说服风险投资家爱德华,爱德华也同意投入一定的资金。有了启动资金,1997年张朝阳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这就是搜狐公司。

    风险投资是别人用钱来换取你的股份,公司成功了他就赚钱,公司失败了他自认倒霉了,不用还债。这种形式,很适合高科技领域。张朝阳被称为是中国高科技风险投资的第一人,但他的公司却办得很成功。

    1998年2月,经过一年的探索后,搜狐公司推出了标志性产业——中文搜索引擎“搜狐”(SOHU)。创业之初,极需钱来做技术和软件,张朝阳发邮件四处求援,结果收到的都是拒绝的回复。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改变了这种不利状况,英特尔、太平洋风险等业界巨头,都答应出资,“搜狐”于是开始飞速发展。

    仅过了半年,“雅虎”这家世界最大的网络服务商盯上了搜狐,他们想要收购“搜狐”。张朝阳与对方谈了几次,不能接受合并后统一用“雅虎”名称这一条件,坚决走自强自立的道路。

    在以后的几年里,搜狐公司与中国互联网一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大获成功的张朝阳非常感激恩师尼葛洛庞帝,他说:“我和他首先是师生关系,后来他在我这赌了一把,我们是投资者的关系。这几年我的业绩特别好,他庆幸自己赌对了。我们现在都是公司董事会成员。”

    得到恩师的垂青并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是张朝阳的幸事,也是中国互联网的一大幸事。

    要以“勤”制胜

    没有人喜欢懒惰的人,如果你想得到老师的赏识,想以老师作为你的贵人和靠山,就必须以你的勤奋和智慧来打动他,让他觉得你是一个可塑之材,这样才能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休莱特和帕卡德,在创业过程中正是由于得到了恩师特曼教授的指点和帮助,才造就了今日伟大的惠普。

    1938年,威廉·休莱特在斯坦福大学工学院上学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了一种电子管高频振荡器。他把这一设计告诉了自己的《无线电工程学》课程的老师特曼教授。特曼教授对此大加鼓励,他认为这项设计很有社会使用价值,要休莱特将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授的鼓励,大大增强了休莱特的自信心。然而要运用于实践,必须有生产企业。正当休莱特感到势单力薄时,特曼教授带的另一个学生大卫·帕卡德表示愿意与休莱特合伙创业。创业需要启动资金,这笔钱从哪来?他们向银行贷款1000美元,特曼教授又借给他们538美元。他们在特曼的支持下,租了一间破旧的汽车库,很快成立了惠普公司。

    两个人的公司,开始的艰难可想而知。好在有特曼教授在,遇到问题他们总是去请教自己的恩师。特曼教授很喜欢这两个闯劲十足而又勤奋异常的年轻人,经常帮他们出谋划策。1938年11月,惠普公司生产出抗阻高频振荡器样品,休莱特将样品拿到波特兰举行无线电工程师协会会议上展示,获得与会者的普遍好评。不久迪斯尼电影制片公司的首席音响师霍金斯订购了8只这种产品,惠普于是投入批量生产。

    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被后人称为“硅谷之父”的休莱特和帕卡德想了许多办法。创业之初,他们遵照特曼教授的教诲,专攻高频振荡器,在振荡器打开市场销路后,才研制出微波技术方面的信号发生器等几件产品。

    创业后的第一年度,惠普公司销售额5369美元。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休莱特和帕卡德告诉恩师特曼教授:“第一年的利润达到1563美元!”特曼鼓励他们说:“这已经很不错了,许多刚创业的公司还亏本呢!好好干吧,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1947年两位创始人商议后,将惠普公司改成了股份制有限公司,休莱特任执委会主席,帕卡德任公司董事长。十年后,公司搬进了斯坦福工业园的新厂房,同时公司的股票首次上市。

    特曼教授一再提醒他的这两位得意门生:人才是企业之本!二战结束后,特曼教授从哈佛无线电研究室回到斯坦福。休莱特和帕卡德立即去拜访恩师,师生谈到人才的重要性,最后师生三人商定了一项“研究生计划”。根据这项计划,斯坦福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是特曼教授的门生)一方面进行自由研究,另一方面为惠普公司设计和制造产品。

    这项“借鸡下蛋”的研究生计划,为惠普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它利用大学先进的设备和优秀的师资,为惠普开发高科技产品创造了良好条件,又不需要惠普公司投入多少。能享受这种特殊待遇,完全是特曼教授对弟子偏爱的结果,休莱特和帕卡德自然心存感激。

    特曼教授还经常给惠普推荐人才,使惠普精英骤增。当年与休莱特、帕卡德一起师从于特曼教授的奥利弗,1952年被惠普从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挖过来,担任负责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副总裁。奥利弗博士带领4个开发组的上百位工程师,从事不同门类的研究开发,使惠普始终保持较高的科技含量。

    二战时期,休莱特在通讯兵中当军官,参与了一些科研和工程项目,也认识了不少科技人员。他们中的不少人,二战后都被休莱特招聘到惠普公司工作。

    由于有了众多的科技精英,惠普产品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上世纪70年代,除了继续保持在电子检验和测量仪器系统市场的领先地位,惠普又全力开拓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产品、电子医疗仪器、化学分析产品等系列。80年代进军打印机市场,1984年推出了第一台激光喷墨打印机,到1994年共卖出3000万台打印机。90年代末,惠普成为仅次于IBM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公司。

    纵观惠普成长的历史,从它创业到发展再到兴旺,特曼教授提出的建议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给“硅谷之父”出了不少好点子,举荐了许多人才,不愧为惠普公司的“开山贵人”。

    进取者更易得到贵人相助

    贵人不会从天而降,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身努力得到贵人的赏识,贵人才会伸出援助之手,正所谓“天助自助者”,一个人如果才华横溢而又富有进取精神,那么贵人就会在不远处向他招手了。

    香港富豪于品海三十出头时,就已经身价过亿了。他出身贫寒,靠白手起家成为商界新贵。白手起家往往需要贵人相助,才能一跃而起,那么是谁给了于品海这个机会呢?这个贵人就是《明报》创始人金庸先生。是金庸确定于品海为《明报》未来掌门人,才成就了于品海的大事业。

    《明报》是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与其中学同学沈宝新于1959年创办的。当时金庸出资8万港元,沈宝新出资2万港元。时至今日,《明报》已是市值约10亿港元、盈利约1亿港元的大型报业集团。除《明报》外,该集团还有娱乐性的《明报周刊》、学术性的《明报月刊》。

    1989年5月20日,在《明报》创刊30周年茶会上,金庸突然宣布辞去社长一职,只留任《明报》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并表示要彻底淡出江湖。

    此消息一传出,立即有10多个财团上门洽谈收购金庸所持股份一事。先后有收购专家梁伯韬与出版奇人郑经翰合组的收购搭档;有英国报业大亨麦士维;有香港财阀李嘉诚;有香港首席洋行怡和;还有澳籍传媒大王、《南华早报》大股东梅铎以及日本德间书局老板和他的顾问于品海。

    于品海何许人?他乃一介寒士,1959年出生于香港一山东籍的海员家庭,靠勤工俭学才中学毕业。1977年,于品海前往加拿大沙省大学政治系求学,学成后回港,不久进入金庸旧属黄扬烈创办的《财经日报》做国际电讯和翻译,月薪为2000港元。由于薪金太少,他于一年后离职到富丽华酒店做职员。

    1985年,于品海以20万港元为资本,说服朋友韦家祥、麦永强等人投资80万港元,创办智才顾问管理公司。

    同年8月,于品海做成智才的第一单业务,与日商合作,发展并管理桂林的漓苑酒店。智才只出资100万港元,就获得这家拥有200多个房间的酒店管理权,到后来直接成为它的控股公司。倾其所有做成的这单业务,智才获益不匪。

    后来的几单生意,智才都是为日本财团来华投资提供服务。两年后,智才上市,市值已达6亿港元。短期内能达到这样的业绩,充分显示出于品海的经营才能。

    于品海对事业十分执着,虽未能协助日本出版商谈妥《明报》收购事宜,但他却在这个过程中给“金大侠”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经常陪金庸看戏,吃大闸蟹,不时大谈他的办报理念,令金庸十分开心。

    1991年12月,于品海收购南海纺织不久,就与金庸进行商谈,他这次是代表自己要收购《明报》,而非为日本财团效力。于品海向外公布了他的“技术性收购”方案,当时金庸持《明报》投权,沈宝新持15%,其余为公众散股。按协议于品海从金、沈二人手中购入50%股份,需要现金4.53亿港元,但他不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

    怎么办?金庸惜才,帮他出主意。两人合组了“明智公司”,智才为第一股东,占60%股权;金庸注资1.8亿港元现款,换另40%股权。另外,于品海说服金庸购入智才所持的南海发展(前身为南海纺织)50%的股权,又出资1.6亿港元。两项相加,金庸共出资3.4亿港元,顶了于品海购入《明报》50%股份的大部分账项。他只需另付1.13亿港元给金庸,就可把五成《明报》股权的款项还清。

    他们完成第一次“技术性收购”后,第二次协议时又商定,金庸尚持有的25%《明报》股权自1994年12月1日起,分5次全部让给于品海。

    此后于品海出任《明报》集团副主席,到了1994年3月31日,《明报》集团宣布:自即日起查良镛(即金庸)与沈宝新退休,分别辞去董事局主席、副主席职务,由于品海担任董事局主席,金庸任名誉主席。这一年,于品海才35岁。

    4月于品海正式上任,并当选为香港报业公会主席。《明报》股价飙升,由每股4元涨到10港元以上,于品海所控的《明报》及南海发展,市值达40亿港元,于品海个人账面财富也由5亿多港元逾至13亿港元。

    金庸在与于品海交接董事局主席一职时,曾发表讲话,称:“过去大约10年中,我热衷于寻求一个聪明能干、热心新闻事业、诚恳努力的年轻人,可以将《明报》交托给他。如果不是我运气好,不会遇到于品海先生这样似乎‘量身订做’的,比我想像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他是在加拿大读政治经济系的,对传播事业至少热衷了10年,至于企业策划,那是天才。”

    默默无闻的于品海得到了贵人金庸先生的相助而一跃成为香港商界的名人,这一方面源自于品海与金庸先生非比寻常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于品海突出的才华得到了金庸先生的赏识。看来找贵人自身还得有实力,正如“打铁还须本身硬”的俗语那样,有了才华自然会有贵人的鼎力相助。

    巧妙利用名人效应

    人们大多有从众意识,名人效应便是这种效应的体现。巧用名人作靠山,不但能扩大影响力,而且还有可能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

    许多时候你与名人只是一面之缘,但如果将这一面之缘的作用用到极致,那么他无形之中就成为了你生命中的贵人。

    百事可乐问世于1898年,当时一位北卡罗莱纳的药剂师卡勒布·布拉空经过反复试验,调配出了这种味道独特的饮料。自从百事可乐问世后,它与老牌的可口可乐之间的市场争夺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为后起之秀,百事可乐一直在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为争锋,百事可乐奇招百出,其中它在苏联及欧洲市场的开发上,曾经得到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这位贵人的帮助。

    进入20世纪60年代,百事可乐试图打垮可口可乐,为此当时的总裁斯梯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广告大战是其中一个主要战场,双方利用各种活动的机会,为各自的饮料大做形象宣传。可口可乐在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定的优势。

    早在斯梯尔任总裁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美苏关系开始解冻,百事可乐就开始了向前苏联及欧洲市场进军。1959年美国政府批准在苏联莫斯科市举办“美国商品博览会”。对此,可口可乐公司反应迟钝,没有特别策划。而当时任百事可乐国际部经理的斯梯尔却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宣传机会,要精心部署。

    莫斯科“美国商品博览会”召开的第一天,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陪同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来到展厅。这是一次短暂而又难得的机会,许多记者瞄准了这一刻。斯梯尔从展台上拿出百事可乐,倒入精心准备好的杯中请赫鲁晓夫品尝。赫鲁晓夫高兴地一连喝了好几杯,记者们用他们的照相机、摄像机拍下了这一串珍贵的镜头。

    “总书记喝百事可乐!”

    赫鲁晓夫喝百事可乐的照片、图像通过新闻媒体立即传遍了前苏联的城乡,传遍了整个世界。苏联民众认为,总书记都喝的饮料,肯定不是一般的品位。在赫鲁晓夫的无意识“诱导”之下,前苏联呈现出竞相品尝百事可乐的消费热潮。

    由于苏联民众喜欢喝百事可乐,莫斯科的“美国商品博览会”开过后,百事可乐公司立即着手办理“登陆”前苏联的相关手续,很快他们成了第一家获准在苏联销售产品的美国消费品公司。当可口可乐意识到错过良机时,百事可乐不久又被批准在苏联设立生产工厂。

    利用占领苏联市场的有利条件,百事可乐接着向东欧各国进军。当时东欧各国在经济上对苏联的依附性很大,大多数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在当时也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借助赫鲁晓夫喝百事可乐的潜在影响,斯梯尔很快打开东欧各国市场。

    1980年,莫斯科承办第22届夏季奥运会,百事可乐意识到这又是一次塑造形象的好机会,凭借过去一贯的良好关系,百事可乐成功地赞助了本届奥运会,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前苏联的规模最大的西方消费品公司的地位。

    奥运会期间,百事可乐的广告不停地在赛前、比赛间隙以及赛事结束时播出,全世界数十亿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百事可乐的广告,百事可乐一下子深入到千家万户之中。而开始不太重视此事的可口可乐,此时如梦方醒,只有眼巴巴地看着对方占尽优势,他们下决心要在下届奥运会上战胜对手。

    百事可乐借助赫鲁晓夫的影响,为打开苏联及欧洲市场创造了条件,借助这种潜在的影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前,百事可乐公司始终保持着它在苏联及东欧饮料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因此,赫鲁晓夫算得上是百事可乐公司的一大贵人了。

    得人才者得天下

    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一个上司,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发现以后还得善于使用,做到这两点,便真是“得人才者得天下”了。

    人是世界上最难把握、最难识别的动物。要学会识别人才,首先要破除门户之见,把自己的好恶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同时也不能仅凭着与自己的亲疏恩怨来选择人才。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却不小。因为人毕竟是人,而人都是有感情的,有时候要做出有违于自己情感的选择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就必须树立起一个观念:一个成功的企业绝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创建的。无论你是一个技术天才,还是一个管理天才,你都不可能仅凭着自己的单枪匹马去创立一个一流的企业,你必须求助于你的助手、你的下属、你的员工以及其他专家等。

    根据许多成功者的经验,在创业之初,往往创业者个人的技术素质或是营销技巧是最为重要的。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你的创业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鉴别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能力。一个人,只有成功地利用了别人的智慧和才干,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1957年9月,在日本东京至大阪铁路间的千林车站附近,有一家面积约五十多平方米,全店只有十三名店员,以经营医药和销售食品为主的,名为“大荣”的小商店诞生了。

    十五年之后,由于老板经营得法,生财有道,1972年,这家商店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了一千亿日元,一跃而成为日本零售业销量最大的公司。1980年,商店首创年销售额一兆日元的新记录,而到了1999年,这家商店已经登上了日本零售业的王位,并在世界性商业零售业中颇有名气。

    创造出这样奇迹的人,就是日本“大荣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现任该公司董事长的中内功先生。在日本,中内功被誉为“超级商人”、“流通革命的旗手”。

    中内功成功的主要因素就在他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中内功非常重视使用人才以及对人才的培训,他根据自己在军队时的经验,推出了一套发挥主任级员工骨干作用的“下士官经营法”,即发挥各基层营业小组负责人(即主任)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中内功深感人才的欠缺。他每在公司业务拓展的重要时刻,总是从各方面招纳贤才,聘用管理方面的“管理能人”。其中有许多人是他“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中内功从20世纪60年代年起,就开始大量地招聘大学毕业生,信任他们,重用他们。现在,中内功所招纳的这些贤才已经在各级领导层次上担任重要的职务,有的已成为业务方面的骨干,为中内功的创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荣”现在有职工14000多人。中内功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培训。他认为职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所以,每年他除了派遣一千多名职工到海外参加十分严谨的培训以外,还从个人的积蓄中拿出了一百八十亿日元的巨款,创办了日本第一所“交通大学”,让学员们学习古典经济学、近代经济学、商品学和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以培养商品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专门人才。不仅如此,中内功还经常以“四个C”来嘱咐和要求员工。这“四个C”就是变化(Change)、机会(Chance)、挑战(Challenge)和竞争(Competion)。

    正是因为中内功善于发现人才,运用人才,才得以使他的零售帝国日渐壮大,这也正印证了那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古训。

    不拘一格选人才

    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人才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不拘一格选人才便是成功的领导必须做的事情。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认为,成功经营公司的第一个法则,就是找最棒的人来帮你工作。他找的人不但懂计算机,同时也懂得如何做生意。假如你只是懂计算机,只懂芯片和软件,这个人他是不要的。他找的人一开始就具备了经营和技术上的条件,所以他可以不断地良性循环。然而一般来说,公司在增员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得非常周密,觉得反正他是做行政,他只要懂行政就好了,他是做业务,他懂业务就好了,他懂那么多干什么。事实上,每一个人都需要负担两三个人的责任,所以在找人的时候多方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最好的人才大部分都在你的竞争对手那边,所以你应该想办法吸引你竞争对手的那些伙伴。当然有些人说这是很不道德的事情,事实上,只要你的条件具备,人才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长虹电子集团公司总经理倪润峰,花了10年心血终于把长虹变成了气贯长虹、如日中天的彩电企业。倪润峰也被世界统计大会授予“经营管理大师”称号,并获得了《亚洲周刊》的亚洲企业家成就奖。

    倪润峰的成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也给了我们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就是:为了长虹,不惜一切笼络人才。

    赵勇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后,在清华读书14年,毕业后就参加了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制开发。1993年,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的赵勇来长虹商调在长虹工作的妻子回京一事。

    倪润峰得知赵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主动找赵勇商谈,希望赵勇也能留在长虹。看起来这有些不可能,可是倪润峰锲而不舍,经过两次倾心长谈,终于打动了赵勇,妻子没调走,赵勇自己也留在了长虹。赵勇说:“是倪总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

    留住赵勇后,倪润峰马上给赵勇安排了一班人马,任他调度使用,让他攻克大屏幕彩电模具难关。对于一个热衷于科研事业的人来说,这是最大的鼓励和诱惑,上司的充分信任,自由的实验空间,充足的资金来源,让赵勇干劲十足,仅在一年内,赵勇就为长虹填补了这一设计制造上的空白。

    倪润峰对赵勇的这一贡献也给了相应的奖励,1995年赵勇就住进了180平方米的专家楼,1996年被提升为长虹设计四所所长。面对如此鼓励,赵勇更是勤奋工作,“长虹红太阳一号工程”就是他决策的。

    倪润峰为长虹赢得了赵勇,赵勇也为长虹赢得了明天。

    给下属施展才华的机会

    下属中恃才傲物者自古有之,如果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心而炒了下属的鱿鱼,那么你便在无形中失去了一个难得的贵人,这种将到手的宝贝拱手送人的蠢事最好少发生一点。

    20世纪70年代以前,香港电影界由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一统天下,无人能撼动其霸主地位。从70年代初开始,邹文怀的嘉禾公司异军突起,与邵氏一争天下。

    邹文怀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发现人才,而正是一位传奇人物的加盟,挽救了嘉禾,成为邹文怀事业的贵人。这个贵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武术明星李小龙。

    邹文怀原籍广东省潮州市,毕业于上海著名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曾做过上海一家英文报纸的记者。1949年他来香港,继续做英文报纸记者,当时月薪为60港元。一年半后他转到“美国之音”驻港机构工作,享受香港记者同行最优厚的待遇,这样他一呆就是7年。

    由于邹文怀精通英语、吴语、粤语,又擅长宣传策划,后来被邵逸夫挖去负责宣传工作。

    1970年4月邹文怀带着他的几个亲信离开邵氏,自立门户创办嘉禾影业公司。原先有一批导演和演员,准备在嘉禾筹备停当后加盟,邵逸夫闻之立即给他们加薪,结果真正肯效力嘉禾的只有三四个导演和演员。

    由于势单力薄,创业之初嘉禾备受歧视,当初答应投资的台湾富商也临阵退却。邹文怀大旗已经扯起来了,现在处在骑虎难下的地步。影业圈的人认为,邹文怀无财力,又要面对邵氏的封杀,嘉禾肯定成不了气候。

    邵氏方面放出风来:谁为嘉禾拍片,再红邵氏都不会用他(她)。香港的演职员,谁敢得罪邵氏?谁不为自己的饭碗和前途而考虑呢?邹文怀处在逆境中,对跟他过来的三四个导演和演员十分感激,没有他们那他就成了光杆司令,根本开展不了拍片工作。

    邵氏的封杀,更加激起了邹文怀的斗志,他立誓要杀出一条路来给“老东家”看看!因为没资金,他就率先在香港影业引进制片人制度。制片人制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是谁投资谁受益。既可独资,也可合资。这一制度的引进,缓解了经费紧张的矛盾。

    邵氏公司明星如云,而当时嘉禾只有一个男明星,这就是与邵氏反目的武打演员王羽。按嘉禾当时的财力,只能拍一些小成本影片。因缺乏大制作,这些影片大都业绩平平。直到李小龙大贵人的加盟,才真正使嘉禾摆脱困境,从此走向辉煌。

    李小龙是广东顺德人,从小生长在香港,是个少年武术迷。18岁那年他赴美留学,先后在西雅图和洛杉矶开武馆。他的武艺高强,在西方掀起了中国功夫热。李小龙还喜欢拍电影,渴望做好莱坞动作明星。但他怀才不遇,只在影视中做过第二主角和一些跑龙套的角色。

    通过朋友牵线,邵氏公司与李小龙都有合作意向。双方在一起谈条件,李小龙开出每部片酬1万美元的价格。当时邵氏公司的一些大明星,每部片酬也只有五六千元(约折合1000美元),邵氏认为李小龙漫天要价,他只肯出2500美元。邵氏吩咐手下人,叫李小龙自己先来,一切再作安排。言下之意,来不来由你!此举激怒了李小龙,他宣布不与邵氏合作。

    邹文怀慧眼识珠,立即指示在美国的女干将刘亮华前往游说李小龙。嘉禾开出7500美元的片酬,虽低于李的1万美元,但大大高于邵氏。尽管这个片酬不及好莱坞配角的片酬,但李小龙从中看出了邹文怀的诚意。为了“报复”邵氏,李小龙答应了邹文怀。

    1971年夏,嘉禾与四维公司合作,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在泰国:开机拍片的双方投入了40万港元,若不成功,嘉禾与四维都只有关门倒闭一条路。李小龙脾气不太好,拍片时老与导演发生分歧,邹文怀一直当“和事佬”。

    同年10月,《唐山大兄》在港首演,没想到竟一炮打响!当时一部影片首映一轮的票房收入达到100万港元,就算非常成功的卖座影片,可《唐山大兄》在香港首轮连映三个星期,创下350万港元的全港影院票房最高纪录!李小龙凭此影片,一夜成为大明星。

    李小龙主演的第二部功夫片《精武门》,创下400万港元的本地首轮票房纪录。为了笼络这匹“野马”,邹文怀让他自编自导自演第三部影片《猛龙过江》,结果该片创下450万港元的票房纪录。这三部功夫片还发行到东南亚、中国台湾、日本等地,为嘉禾带来巨大的声誉和收益。

    正当邵氏老板“大跌眼镜”时,嘉禾与李小龙和美国华纳兄弟公司联合拍摄李小龙主演的又一力作《龙争虎斗》,该片仅在美国一地的票房收入就高达300万美元之巨,而全部投资才花了80万美元。

    嘉禾靠李小龙这个牌子,不断推出卖座影片,收益猛增,直撼老牌邵氏公司。

    靠李小龙度过了危机后,邹文怀的嘉禾不断发展,逐渐取得了与邵氏平分秋色的地位。1993年嘉禾推出《忍龟者》续集,创下7亿港元的收入。从此,嘉禾逐渐取代了邵氏公司的地位,成为业界执牛耳的企业。

    邵氏公司因为没有顾及李小龙的恃才傲物的举动而弃之不用,使他的对手嘉禾捡了个大便宜,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只能是叫苦不迭,又徒叹奈何了。

    给有个性的下属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下属便有可能还你一个惊喜,邹文怀对李小龙的发掘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义气和用人艺术并用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英雄却不能凭一己之力打天下,他必须有得力的下属辅佐方有所成,因此笼络下属,利用下属的才华便是每个成大事者必备的手段。

    如果说上司是下属最直接的贵人的话,倒不如说下属是上司最根本的贵人,没有下属的合作,光杆司令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因而重视下属的作用,便成了有所作为之人的共同特点,军阀混战时的东北王张作霖,便是懂得依靠义气和用人艺术笼络人心的人物。

    张作霖在1917年进驻奉天以前,谈不上用人之道,统治土匪出身的狐朋狗友,靠的是所谓“江湖”义气。众人与他臭味相投,患难相交,又都是“绿林兄弟”,其中较有名的有张景惠、汤玉麟、张作相等。这些人出生入死,为张作霖卖命,立下汗马功劳。

    进入奉天后,张作霖大肆网罗人才,他深知以前的帮兄帮弟,打家劫舍、冲锋陷阵没说的,但匪性难改,办大事不行。于是,张作霖极力寻求文武人才。其后有一批曾受过洋学堂军事教育的文武人才投到他的门下,如袁金铠、王树翰、王永江、刘尚清等,这些人为张作霖出谋划策,起到了智囊团的作用。杨宇霆、姜登达、韩春麟、常荫槐等受到洋学堂军事训练的人后来成为张作霖手下的得力武将。

    原来为张出生入死的哥儿们对张作霖任用的新人颇不服气。一次,王永江逮捕了一名无赖军人宋某,为此,汤玉麟纠集了一伙人找到张作霖。汤玉麟说:“天下是军人用枪杆子换来的,王永江凭什么功劳高高在上,来管军人。”张作霖大怒,骂道:“枪杆子能打天下,不会治天下,你们懂得什么?给王永江牵马扶镫都不配。”

    张作霖统治众人的手段主要靠江湖“义气”,使部下服服帖帖,甘愿为他卖命,成为他坚实而牢靠的靠山。由于他善于笼络人心,使他在土匪中有极高的威望,使他成为这帮人当然的领袖。

    在笼络下属的本事上,蒋介石比张作霖做得更绝。他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许多人的字号、籍贯、亲缘及一般人不大注意的细节,凡是少将以上的长官他都要请到家里吃饭,四菜一汤,简朴之极,作陪的往往只有蒋经国,采用这种不请别的陪客的家宴方式显得更加亲热。

    蒋介石请部属吃饭后,总要合一张影。他与孙中山有一张合影,孙中山先生坐着,他站在孙先生背后,他与部属合影也摆这个模式。他常对众人说:“叫我校长吧!你们都是我的学生。”如果不是黄埔学生,他也很慷慨:“哦,予以七期登记吧!”这样就提高了部属的身价。

    蒋介石给部属写信,除了一律称兄道弟外,还用字号,以示亲上加亲,他很懂得人情世故。

    蒋介石不仅熟记部属的名号、生辰、籍贯,而且连其父母的生日也记得很准,往往在他提起某将父母的生日时,使该将受宠若惊,十分激动。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雷万霆调任他职时,蒋介石召见了他,蒋介石说:“令堂大人比我小两岁,快过甲子华诞了吧?”雷万霆一听,眼泪都快出来了,颤抖着说:“总统日理万机,还记着家母生日!”

    蒋介石说:“你放心去吧!到时我会去看望她老人家,为她老人家添福增寿。”

    雷万霆自然死心塌地就成了蒋的“依靠”。

    蒋介石的得力干将杜聿明在徐州为蒋介石打仗卖命时,蒋介石从小本子上查到了杜母的生日,他立即命令刘峙在徐州举行仪式,同时又令蒋经国亲赴上海,送去了10万金圆券的寿礼,并且在上海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个消息传到徐州,杜聿明十分吃惊,因为陈诚因病去台湾疗养,蒋介石才批5万!

    蒋介石如此厚待杜聿明,无非是视其为战争取胜的依靠,让杜为他拼命死战而已。

    蒋介石对部属很能区别对待,爱官的给官,爱钱的给钱,爱地盘的给地盘。像陈布雷这样不爱官、不爱钱的旧知识分子,他又区别对待,在陈布雷50岁生日时,为陈书写“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八个大字,并附书:“战时无以祝寿,特书联语以赠,略表爱慕之意也。”

    蒋介石这一招起到很好的效果。“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八字出自诸葛孔明的名言,陈布雷接到蒋介石亲书的这八个字,感慨万千。他常说:“蒋先生给我这八个字,使我特别感奋!淡泊为立身之本,宁静为处世之要,淡泊则与世无争,宁静则坚忍不拔,和我平日自勉正直平凡相表里。能守正,则不致为环境所左右,他物所引诱,自然宁静;甘平凡,则透彻了解本身之能力志趣以谋对国家社会作适当的贡献。”

    平平淡淡的八个字,使陈布雷认为蒋介石对他“知其最深”。

    陈布雷兢兢业业为蒋效力,在蒋家王朝日落西山时,陈布雷以自杀表示了他对蒋的忠诚。

    即使在遗书中陈布雷还说:“布雷追随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应承担,以期无负教诲。……我心纯洁质直,除忠于我公之外,毫无其他私心。”

    蒋介石十分重视网罗社会名流,他赞成刘备三顾茅庐得孔明。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的亲信黄郛向蒋推荐了杨永泰,黄对蒋介石说:“海内有奇才杨畅卿先生,胸罗经纶,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我还不及,国家大计,望公商之。”

    蒋介石立即约见杨永泰,二人纵谈国内外形势,分析统一的谋略,杨洋洋万言,深得蒋的赞许;蒋则以为遇到了天下奇才,心中暗喜。

    蒋请杨作为自己的智囊,杨再三推辞,蒋效法刘玄德三顾茅庐,才请出杨永泰。

    杨永泰出任蒋幕僚长,蒋以宾师之礼待之,事无巨细,都与杨相商,言听计从,二人常常彻夜长谈,如晋桓公遇管仲一样,如鱼得水。杨永泰得蒋知遇,十分感激,死心塌地为蒋出谋划策。

    杨永泰的大红大紫,引起陈立夫的强烈不满,陈立夫的“中统”勾结“军统”将杨枪杀于武汉。

    杨永泰临死之时,左右问其遗嘱,杨永泰说:“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许国,为国而死,去复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遂。国祸方长耳。”

    就这样,蒋介石笼络了众多的下属作为他的依靠,也成为他发家的重要原因。

    激励下属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企业无论大小,管理者都必须依靠下属来共创江山,如何让下属甘心为企业服务,如何让下属成为企业的贵人是每个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其中激励下属是企业成功的一大法宝。

    著名企业家、管理大师艾柯卡曾经说过:“一个经理人能够有效地激励他人,便是很大的成绩,要使一个单位有活力有生气,激励就是一切。你也许可以干两个人的活,可你成为不了两个人,你必须全力以赴,去激励另一个人,也让他激励手下的人。”

    艾柯卡的这段话的确道出了管理工作的本质所在。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你一个人可以取得一些局部的小的胜利,但你要取得最后的全局的胜利,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完成的。所以,你懂得怎样用有效的态度和悦人心意的手法去激励别人,这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下面这些方法能够使你达到激励别人的目的:

    充分肯定下属的出色工作。如果你的下属们完成的工作质量非常出色,而身为管理者的你却从来不去注意,他们很快就会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如此地卖力工作,毕竟这项工作完成得一般还是出色与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于是,下属们的工作质量就会慢慢地下降。更重要的是,你的下属们会认为是你将他们的工作成果全部据为己有,你成了一个“摘桃子”者。这时,你的下属心里会想,你始终不提我们工作出色,还怎么可能会向上司反映我们的成绩呢?

    总之,如果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就有必要也有义务让你的下属们知道你是一名有劳必酬的管理者。这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方法。

    让下属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表现自我、超越自我,都希望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更上一层楼。那么,你的下属也一样。对于你的下属来说,从你那里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可以使他们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正是接受挑战性工作本身的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而不是工作本身,使得你的下属今后得以成功。工作中的挑战性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激发一个人的工作热情,激励你的下属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勤奋努力,从而对自己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一点无论是对你的新下属,还是新来员工,都是如此。

    恢复下属的自信心。美国哈佛大学的劳伦斯教授一直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专注于影响工作业绩的关键条件上,他指出,导致一个人工作业绩好坏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工作的满意程度;自信。那么,你的下属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树立起自信心呢?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解释是,一个人的自信心,最终的形成与确定需要两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紧迫的环境;其次要有一个“化险为夷”、度过“危机”的结果。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自信心的获得是在一次又一次度过危机的过程中实现的。他同时指出,一个人自信心的提高,会使我们对自我的把握能力加大,这种自我把握能力是一个人对自己准确评估与预见的能力,它会在人的内心产生一种能动的力量,促使个人向完善发展,并且因此而把握一个企业正确的途径。

    在工作中多褒少贬。一个出色的、精明的管理者,不会在一些小事上对自己的下属“横挑鼻子竖挑眼”,而是应该采取一种宽宏豁达的态度,让下属在犯了错误做了错事之后尽快地了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时间去争取下一步的胜利。

    不要无谓地非难你的下属。在公司管理工作中,对于下属的失败,假如你熟视无睹,不加以斥责的话,就有可能使下属缺少警惕性,很可能还会重蹈覆辙。为了使你的下属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甚至多次,你一定要深究造成失败的原因,促使他自己进行深刻地反省,所以,斥责犯了错误或者失败了的下属是对的。但是,斥责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去非难他,斥责和非难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对象的角度和心理去考察,“非难”带有明显的攻击意味,而攻击下属的失败,在结果上只能使他们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使得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你若是通情达理、体贴下属的话,你就应该斥责他,下属并不会因此而怀恨在心的。因为正确地运用批评的武器也是一种激励手段。

    让你的下属有归属感。从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度来说,一个有着主人翁意识的员工,一定是深爱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部门、自己的公司,对组织有着巨大的献身精神的人。而从员工本身的角度来看,主人翁意识意味着他们有权对自己的工作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事情做主。主人翁精神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它要求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去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用自己的自豪感、自信心所焕发出的巨大热情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团队之中,管理者如果能知人善任,成功地激励下属,那么这个团队也就拥有了无穷的活力而立于不败之地。

    用好权力法宝

    人大概都对权力有着一种天然的嗜好,作为一个上司来说,使下属甘心为自己服务仅仅靠感情和金钱的笼络还是不够的,必要时候用加官进爵来满足下属的权力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人对权力的欲望很大的原因是虚荣心的问题,官大了,能够成为人上之人,自然而然便有了一种优越感和成就感。作为上司来说应该好好利用一下这种人性的弱点,使下属能为己所用。

    楚相相争中刘邦能够得到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能用加官进爵的方式驾驭他的部下,为己所用。在楚汉相争这场大战中,项羽和刘邦这对立的双方,在力量的对比上其实是很不平衡的。项羽无论就个人的勇猛威武、名望的影响力、士卒的精锐、战功的卓著,都远远超过了刘邦,可是最后却败在刘邦的手下,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官爵的封赏上,刘邦的手段更高明。

    韩信是刘邦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可以说,没有韩信,便没有刘邦的江山,而韩信原来却是项羽的部下,为什么他要弃项而归刘呢?他在同刘邦谈到项羽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项羽虽然对人也恭敬慈爱,同人说起话来,平易近人,如拉家常。谁要是有了疾病,他会急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送给病人。可是,当别人立了大功,应该封官赏爵时,他把封赏的印鉴都刻好了,放在手上抚弄得印角都磨平了,还是舍不得交给应受封赏的人,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看来项羽不善于利用封赏官爵这个手段来激发别人为他效力,他的那些小慈小悲的举动,是所谓口惠而实不至,无怪韩信要弃他而去了。韩信向刘邦建议,要反项羽之道而行之,大胆任用天下强将,将天下城邑封赏给有功之人,这样便可以无往而不胜。

    看来刘邦是接受了他的建议的。在这之前,他已破格将韩信这个投奔来的普通士卒一步登天地提升为大将,而且拜将的礼仪极为隆重。韩信果然很为他卖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后来占据了山东的大片土地。为了稳定这一地区的人心,韩信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即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困荥阳,盼着韩信来解救他,一接到韩信的请求,十分恼火,不由得破口大骂道:“我被困在这里,瞪大了眼睛盼他来救我,他倒想自己称王!”

    这时,他的谋士张良、陈平暗暗地踩了一下刘邦的脚,附耳低声对他说:“我们现在处境十分困难,还怎么能够不让韩言称王?不如顺势买个好,就立他为王,对他客气点,让他固守在齐地。要不然,会出乱子的!”

    刘邦立刻醒悟了,他现在其实是控制不了韩信的,只有来个顺水推舟,答应韩信,才能将他笼络住。于是刘邦立刻改口道:大丈夫平定天下,要当就当真王,干吗当他妈的假王?”

    当时便派了张良去到韩信那里,当面封他为齐王。

    后来,到了楚汉相争的关键阶段,刘邦又一次受困,通知韩信及另一位大将彭越前来会战,这两个人都没能如约前来,刘邦一筹莫展,又是张良给他出谋划策:“楚兵眼看就要失败,而韩信、彭越没有得到划分的封地,他们不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君王如果能同他们共分天下,他们马上便会前来;如果不分,事情就很难预料了。君王如果将从淮阳到海边的这一片土地尽划归韩信,从淮阳以北到谷城这一片土地尽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方很快便会失败。”

    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韩信与彭越便分进合击,大败项羽于垓下,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而将刘邦推上皇帝的宝座。

    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比项羽大方,为了掌权不吝封侯之赏,笼络住了人心,因而稳定了自己的权力,终使一代英雄更替,一个王朝新生。

    刘邦是个农民,在起事之初,没有贵族出身的项羽那么多的霸气,而更多了一些农民的狡黠和精明。他看出来,在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形势下,群雄并起,有枪就是草头王,天下原本不是哪一姓哪一家的,韩信也好,彭越也好,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去称霸称王,根本用不着他的恩赐,他们让他授封,这是推崇他、抬高他,他不费一弓一矢,只用一个虚名,便拉住两位大将为他卖命,他何乐而不为呢?这个无赖皇帝的小九九拨得是很精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的辅佐他才得了天下。

    要大胆启用年轻人

    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想敢做,没有太多旧有思想的禁锢,能够大胆启用年轻人作为自己的贵人,是成大事者的特征之一。

    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贵人并非一定是那种老成持重的人,有时候年轻人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三国时代的孙权能够大胆启用年轻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孙权用人方面能够知人善任,突出表现在一生中四次都督的任命上。统领东吴兵马的都督依次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人为东吴开疆辟土、开展外交、抵御外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孙权任命的第一个都督是周瑜,周瑜是他的哥哥孙策推荐的,孙策临终前曾嘱咐他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请教周瑜。在孙刘联盟抗曹的问题上,东吴主降派占据大多数优势,虽然孙权不想投降,但最有权威的谋臣张昭也主张投降,孙权只能沉默不语,等到周瑜一到,在全体谋士、武将的大会上,对曹操的兵力作了一番极为精辟且具有强烈说服力的分析后,孙权马上下定抗战的决心,他下达命令,委任周瑜为大都督,把军权全部交给周瑜。这次任命,可谓有胆有识。面临曹操率领的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面对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占优势的局面,若没有胆量,不可能做出战的决定;没有识,他也不可能肯定周瑜的见解,而委以全部军权。这次授封,是在文武大会上以闪电般的形式举行的,尤能看出孙权的英雄气概。

    孙权任命的第二个都督是鲁肃。鲁肃与孙权相交已经很久了,可谓相知甚深,但他对鲁肃的任命,是由于周瑜的推荐。周瑜将死之时,上书孙权,其中一条建议是:“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孙权读过遗书后,哭着说:“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于是即日便命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这里,表面上看,是孙权不能忘情于周瑜,对他的遗言又不好不听,所以说:“孤敢不从之。”但实际上,孙权早有意如此,所以这样做,一来是表示对周瑜的深情,遵从他的遗嘱,是对有功者的尊重;二来,他对鲁肃本来也就很了解,周瑜遗嘱中提到这一点,正好合了他的心意,所以立即采取果断的任命行动。鲁肃初投孙权时,二人就甚为投机。有一次二人交谈国事,鲁肃为他举策,要“鼎足江东”,扩展疆土,创帝王之业,二人谈了差不多一夜。赤壁之战,鲁肃力排众议,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周瑜死了之后,比较起来,武将中有勇的不少,有谋的特别是有谋而能担任主帅的可以说没有;文官中白面书生居多,而吕蒙、陆逊还尚未充分出头露面,鲁肃战略眼光远大,又尽忠竭力,任命他当都督是很适宜的。果然,鲁肃在任期间,巩固了孙刘联盟,起了很好的作用。

    孙权任命的第三个都督是吕蒙。吕蒙原是陆口守将,没有担任大都督的职务。他和陆逊密谋取荆州之时,把守将的名义让给没有名望的陆逊,自己以养病为名,上书辞职。目的是麻痹关羽,使他专注抗魏,不复防矣。一切布置就绪,关羽上了圈套,东吴方面开始行动。可在这里又出了一点小小的波折:孙权召吕蒙商议曰:“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如何?”孙皎字叔明,乃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也。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的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

    吕蒙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用人原则——用人必专,不专必败。所谓专,就是指在一定职权范围内,只能有一个人做最后的决定,作为三军统帅尤其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出现不专的情况,吕蒙说了两种:一种是命令一个人负主要责任,却又命令自己的亲信或亲属当副手。名为副手,实际上他还有一层亲信或亲属关系,就会要求与主要负责人平起平坐,或甚至压倒他。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可能专一,形成不了一致的意见,在紧要关头,导致失败。孙皎是孙权的叔伯兄弟,其亲可知,如果他不听节制,法不能加于他,就不好办了。正是从这一点考虑,吕蒙拒绝和孙皎一同领兵。另一种是后起的年轻领导负主要责任,却令老资格的当副手,这也容易造成不协调的局面,吕蒙说的周瑜和程普就是这种关系。程普刚开始以老臣身份不听周瑜调遣,可后来看到周瑜确实真正有才才表示佩服。这里是程普修养比较好,若是换了一位计较个人地位高低的人,那要取得胜利就很困难了。

    孙权任命的第四个都督是陆逊。刘备大军出川之时,孙权向文武官员问计:“蜀兵势大,当复如何?”回答他的是“默然”。以致孙权不得不深深叹息:“周郎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今吕蒙已亡,无人与孤分忧也!”所谓“无人”实际上是有人,只是此人这时还没有出来。因为这时形势尚不十分紧张,一般将领似乎也可御敌。等到刘备大军深入,不准东吴求和,孙权无计可施的时候,陆逊才被举荐出来,以不知名的身份,担当起力挽狂澜的重任,这就显示出人才的重要,特别是杰出人才的重要。起用陆逊担任彝陵战役的指挥,遇到了重重阻力,一是因为他年轻,二是因为他没有名气,三是因为他是个书生。从一般情况上看,年轻经验不足,没有名望就不能服众,书生就不懂军事。但是陆逊却突破了一般的情况。阚泽保荐陆逊时说:“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这一次因为反对陆逊当都督的人太多,所以孙权的行动更加明朗、严肃。这个时候的孙权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掌领江东已经二十二年,在用人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所以他一听到阚泽的保举,心中就豁然开朗,随即以不同前三任都督的任命仪式,庄严地授封。他命人连夜筑坛,次日召集百官聚于坛前,请陆逊登坛,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赐以宝剑,令掌六郡八十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彝陵之战,应归功于陆逊,但如果没有孙权大胆启用年轻人的胆识,陆逊也不能大显身手。

    这四次重大的人才选拔使用,充分体现了孙权的知人之明和用人的胆量,对他事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孙权的选人用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胆起用年轻人才,委以重任,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如周瑜被任命为大都督统管东吴兵马、领导赤壁之战时,年仅27岁。鲁肃投奔孙权时才20岁。资深的张昭对孙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孙权不但没采纳他的建议,反而更加重用他,把鲁肃留在身边,参与机要。吕蒙20多岁时就被封为横野中郎将,陆逊被授封大都督时年仅30岁。正是这些年轻人才形成了东吴旺盛的生命力,使孙权能够独霸江东。

    大胆启用年轻人,固然要冒一定的风险,但如果你作为上司已经看准了,就不要再犹犹豫豫,否则的话贵人便可能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让暂时不得志的人成为你将来的贵人

    “困龙犹有上天时”,贵人并不一定就是那些时下得志的显赫人士,那些处于底层,郁郁而未得志的人一旦抓住机会便可能一飞冲天,而如果你能在其落没时,施以援手,那么他日这个贵人必能十倍地回报于你。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年轻时,有一年河南大旱,他的堂叔袁保恒被调往开封帮办赈务,袁世凯随堂叔赴开封,本想干一番事业,没想到到开封的第二年5月,袁保恒却因染上当地的流行病去世。袁世凯失去靠山,料理完后事后,只好又郁郁寡欢地回到了故乡项城县。

    对于袁世凯来说,自从7岁随嗣父袁保庆离乡,先后转赴济南、南京、北京、开封,在都市断断续续生活了将近12年。在此期间,都市的繁华、官场的风气,他已了如指掌。因此,他是不甘心在闭塞的故乡淡泊一生的。因此袁保恒去世以后,他回到项城,开始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段文人诗酒生活。

    袁世凯生性喜欢多事,又好出风头,虽然他自己的文章并不好,却联合了一些读书人,组织了一个文社。这个文社所需要的一些房屋和费用,都由他一个人负责。由于这个缘故,大家也公推他为文社的负责人了。

    袁世凯先后筹办了两个文社,一名丽泽山房,一名勿欺山房。由于袁世凯出资捐款,在当地却也吸引了一批文人雅士。

    这一日,袁世凯正在仰山堂读书,一个秀才前来拜访。袁世凯延纳入室,两厢坐定,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遂结拜换帖为兄弟。此人就是后来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

    徐世昌长袁世凯4岁,当时正为陈州授馆课童,由于家道败落,已是穷困潦倒。袁世凯晓得徐世昌一文不名,无北上应试的盘缠,便慷慨解囊。结果,徐世昌此次赴京赶考,果然榜上有名。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徐世昌1882年中举,188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以后,袁世凯宦海生涯30年,徐世昌是袁最知心的谋臣。

    1879年秋,袁世凯第二次参加乡试,但再次落第。这对于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打击。袁世凯盛怒之下,烧毁了所作的所有诗文。

    科举没希望了,但总不能坐吃山空啊,想来想去,袁世凯想到了捐官。但捐官得需要一大笔钱,这对于当时的袁家来说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因为袁保恒死了,等于折断了袁家的一个擎天柱,莫说捐官,连在一起生活下去都已成了问题。

    因科举无望,袁世凯不得不为筹措金钱而费周折。开始,袁世凯曾向内弟——于氏夫人的弟弟借钱。没想到这位小舅子不但不给,反而挖苦说:“你还是在家呆着好些,就你那德性,莫说上北京,就是上天京,也是老和尚上供——白扔面。”一句话把袁世凯弄得难堪极了。

    但是,这却从反面给袁世凯一个教训,不蒸馒头蒸口气,他一定要出人头地不可。

    最后,袁世凯的一位远房亲戚借给他100两银子,让他北上活动谋事。同时袁世凯的嗣母牛氏和生母刘氏由于爱子心切,也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袁世凯,袁世凯才启程上路,从北京辗转于上海、潮州,联系父辈的门生故吏,以图谋取进身之阶。然而,初出茅庐的袁世凯失败了。袁世凯带着措资北上至京,想通过他父辈的老关系,谋取一官半职。而京城却是公子王孙们挥金如土的地方,和他们打交道寒酸不得。所以袁世凯到了北京,一开始就呼朋引伴,讲究玩乐,想给人留下大户人家子弟的印象。结果,他官没有捐上,所带的盘缠却被一伙腥臊乱赌的人全给骗去了。

    这真叫破屋偏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正在袁世凯苦于无法向家人说清,走投无路时,恰巧遇上曾经资助过的徐世昌。这时的徐世昌已是点了翰林的京官。徐世昌问明了究竟,便拿出一笔款子,资助袁世凯回乡。

    袁世凯知道,项城老家绝对不是发迹之地,因此,他很快又南下到了广东潮州。因为袁世凯的父交周馥在潮州任潮州府知事兼办潮关。周馥,曾任李鸿章文牍,很为李鸿章所器重。袁世凯在周馥手下干了一段时间。周馥帮助他捐了一个正五品官的同时,给李鸿章写信,把袁世凯推荐给他。终于,袁世凯发迹了。

    后来,袁世凯官至直隶总督时,他的那位小舅子从乡下跑到天津,找到袁世凯,希望能借姻亲而谋个一官半职。袁世凯倒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回话说:“外面无事可做,还是在家里呆着好些。”后来,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这位小舅子又从乡下追到北京,袁世凯只见了他一面,支了一些路费,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倒是当初借给他100两银子的那位远房亲戚,袁世凯还了他5000块大洋。

    俗语说:驴粪蛋还有发烧的日子,更何况人乎。再说了,没钱不要紧,借得有,借不得没,切不可“财高语壮,势大欺人”。人生谁知道谁有哪一天?所以“休倚时来势,提防运去时”,要“为君子当权积福”,切莫“小人仗势欺人”。另外也要记住这一点,不要以为是亲戚,说话就不管不顾,要知道“亲不亲,线上分。”这个线,可以是利益的线,也可以是感情的线,因为人生在世,不是单依靠亲戚就可以生存的。

    一个人没落失势时,易遭人漠视,原来交往密切的人往往都离他而去,如果你此时伸出援助之手,与之交往,他就会心存感激,铭记一辈子。一旦他日后否极泰来、官运亨通,他第一个记起来的就是你,这时的他便是你现实的贵人了。

    要宽容下属一时的糊涂和过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下属犯了过错时,只要不涉及非常重大的原则性问题,该放过的还得放过,这种招揽人心的办法正是让下属死心踏地跟着你的最佳机会,也是让下属成为你日后贵人的最佳机会。

    一般用人者,都希望手下之人有功,不愿其有过,也不容其有过。然而善于用人者,却能利用手下人的过错,使之成为属下死心踏地跟随自己的一个机会,这种“驾驭”手下的能力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心计”。

    春秋战国时,有一次楚庄王举行宴会,招待他的一批得力臣下。他让自己一位心爱的美女为众人斟酒,以助酒兴。夜幕初降时,众人已有几分醉意,这时,一阵风吹灭了烛火。黑暗中,有人借着酒意,趁机拉住斟酒美女的衣袖,但被此美女挣脱了。美女机灵,顺手拉断了那人的帽缨握于手中。

    烛火点燃之前,美女来到楚庄王座前一阵撒娇、咬耳朵,拿出帽缨,非要楚庄王查出此人,严加惩处,为自己出气。

    虽然美女是悄声说话,但坐在楚庄王旁边的臣下们已猜出几分,不禁替那位冒失的人捏了一把汗。而那位冒失之人已吓得冷汗淋漓,面如土色,垂头待死。气氛十分紧张,庄王却不动声色,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

    楚庄王大声下令:“今天,有这么多的猛将良臣与我共饮,我觉得十分痛快。咱们继续喝,不醉不罢休。还有,谁不把帽缨扯断,谁就没有痛饮尽欢,我就要罚他!”

    所有的臣子们都拉断了自己的帽缨,放胆狂饮,直至东倒西歪才尽兴离去。

    不久,在楚国围困郑国的一场重要战事中,一位武士特别勇敢,带头冲入敌阵,交锋五个回合,便杀了五个敌人。他的神勇极大地鼓舞了楚军将士的斗志,大家齐声呐喊,冲向敌军。郑国军队被吓得乱了阵脚,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楚军大获全胜。

    之后,楚庄王派人慰劳这位武士,一打听,才知他就是上次宴会上被美女扯断帽缨的人。

    试想,如果楚庄王为那次宴会上的小事而责罚那人,那么他也就没有后来在战场上的神勇表现了,楚庄王对部下的一次宽容便收服了这位日后的贵人。怎么能得到人才呢?做上司的人就应该像楚庄王这样,当部下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时,不必大动干戈,最终,你将会得到他的鼎力帮助。

    作为上司需要大度,对人不过分严厉,才能使你的下属甘心为你服务。古来仨人智者,都深明此理。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建立事业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犹如林中百鸟可居。

    上司人在高处,往往是人们注意的目标,下属多把目光投向你,你的一举一动均受到他们的注意。是否宽容地对待他人,他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他们对你的言行举止都是很挑剔的,稍有不慎,别人就会抓住你的把柄。所以,宽以待人,也是深得人心,搞好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齐国田婴门下,有个食客叫齐貌辨,他生活不拘细节,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弄得别人很不愉快,不招人喜爱。门客中有个士尉劝田婴不要与这样的人交往,田婴不听,那名士尉便辞别田婴另投他处去了。为这事,门客们愤愤不平,田婴却不以为然。田婴的儿子孟尝君私下劝父亲说:“齐貌辨实在讨厌,你不赶他走,却让士尉走了,大家都对此事议论不休。”

    田婴一听,大发雷霆,吼道:“我真想宰了你们。我看我们家里没有谁比得上齐貌辨。”这一吼,孟尝君和门客们再也不敢吱声了。而田婴对齐貌辨更加客气了,吃住用全是上等的,并派长子供养他,给他以特别的款待。

    不久,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宣王担心田婴权势太重,威胁自己,田婴不得已离开国都,其他的门客见他没了权势,离他而去,只有齐貌辨与他一起回到他的封地薛。回去没多久,齐貌辨要求去说服宣王,田婴担心他的安全,劝其不要去,齐貌辨对劝阻他的田婴说:“我本来就没想要活着回来,您就让我去吧!”后来宣王听了齐貌辨巧妙的劝言之后,亲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婴,并马上任命田婴为相国。

    用人,各有各的标准,有的严格,有的宽松。而一个人犯了错误被宽容总是心存感激的,这是人之常情,用人者要善于利用这一点。要知道你一时的宽容就能赢得部下不惜一切代价效忠于你。齐国相国田婴正是由于他对下属齐貌辨的宽容和信任,才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作为上司来说前面的路途并非是一帆风顺,总会或多或少有些不顺利,谁也不能保证一辈子做官不下台,如果像田婴那样,宽容对待下属,岂不是为自己以后多留了一条生路吗?

    身处高处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却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容易忽视自身缺点,而严厉地指责他人的过错。这样做,一旦超出了别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会引起别人的厌恶与反感,丧失说服力。所以要给他人留面子,要多体贴他人,不要过多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别人的旧疮疤。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的宰相,在各国声望都很高。他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小妾私通,有人暗自将情况报告给了孟尝君,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实在是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声:“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时间又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我心里十分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非常好,不如让我替你准备车马银两,你自己到卫国去做官吧。”

    于是,这位食客来到了卫国,受到卫君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十分紧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对卫君说:“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较臣无能,将臣推荐给卫国。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之间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去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宁愿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的仁义,于是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实在是善治政事,竟然使齐国转危为安。”

    正是孟尝君以他宽容的胸襟,没有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善于体谅别人,所以他收服了人心,而最后使齐国转危为安,避免了战乱,两国相安。

    能够宽容地对待下属的人,必能得到下属的衷心拥护。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罪,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揭示的是一个做人的道理,更是用人的道理。

    孔子也曾说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困扰,关键还是要宽以待人。宽以待人更易使你得到贵人的相助,以上的几个典故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让下属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个听得进意见的领导,才能真正地将企业做大。让下属发表自己的意见,既是对下属的一种尊重,也是从下属中挖掘有责任心的贵人的一种方法。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一生为人坦诚直率,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而他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同样能做到坦诚自信、绝不盲从他人,以此让自己的公司具有一种自由豁达的风气。在松下的大力提倡下,松下公司形成了自主自由敢于发表自我意见的传统。

    松下公司的优秀传统是包括多方面的,首先是不唯命是从。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松下公司员工必须遵守依据公司经营理念制定的纪律要求,其虽然苛刻但却必要,因此丝毫也不能让步。但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判断力、提出意见,而不是采取消极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态度。松下说:“员工不应该因为上级命令了,或希望大家如何做,就盲目附和,唯命是从。”松下幸之助认为,下属或员工如果是这样做了,就会使公司的经营失去弹性。

    松下幸之助允许员工当面发表不同意见与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有一位候补员工向松下发表过不满。那时的松下电器员工分一、二、三等和候补四级。这位候补员工迟迟未获升迁,就直截了当地对松下说:“我已经在公司服务很久,自认为对公司有了足够的贡献,早已具备了做三等员工的资格。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接到升级令。是不是我的努力还不够?如果真是如此,我倒愿意多接受一些指导。其实,恐怕是公司忘了我的升级了吧?”松下对此很重视,责成人事部门查处,还真办了升级手续。接着,除了立即发布升级令外,松下明确表示,非常赞赏这种坦白的请求。松下鼓励大家把不满表达出来,而不是闷在心里。如此就不会增加自己的内心痛苦,对公司也是很有好处的。

    据说,有一个员工被批发商狠狠骂了一顿,说:“松下的电器质量不过关不如去开烤白薯店,别再制造电器了。”员工如实地向松下报告了。随后,松下亲自拜访了这位批发商,表示歉意。批发商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发了一通牢骚,不想引得社长亲自拜访,非常不好意思。自此以后,松下公司与这家批发商的关系密切多了。

    松下允许下属员工越级提意见或指出纰漏。他认为那种逐级申诉的成规是不必遵行的,即使最普通的员工,也可以向最高级的部长、社长包括他本人反映问题,表明主张。由此,他提醒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干部,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应有欢迎的姿态和支持的行动。

    不管是哪种自由宽松的举措,只要是为了公司的发展,为了员工和社会的福利都应该实行。松下认为,公司既然是大家的共同经营体,就应该由大家来共同经营,只有让下属毫不保留地发表意见,才能充分地赢得下属拥戴,获得事业的成功。

    敢说真话的是真贵人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敢对你说真话的下属,便是你生命中的真正贵人,值得好好珍惜。

    逆耳的语言是很难听的,但偏偏逆耳之言是治病良药,能够为自己带来很多好处。中国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因为能听进逆耳之言而成为一代名君的,他的谏臣魏征也因为敢于纳谏而名垂青史。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不久后,就提升他的大臣魏征为谏议大夫,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魏征的名声,魏征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征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它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它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皇帝了。

    魏征就是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做谏官的,他劝谏的内容从长治久安的军国大计,直到皇帝个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许多方面,对唐太宗及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可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使用人才方面,魏征主张在不同的时期要对德才有所取舍。他对唐太宗说:“在天下未定之时,用人的标准是重视才能,不过多地考虑他的品德操行。天下平安以后,则非德才兼备不可用。”在魏征的影响下,唐太宗“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一次,他还主动地对魏征说:“选择任用官吏,是不能轻率马虎的。用一个君子,那么君子就会纷纷而来,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也就会钻营投奔而来。”

    尤其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紧紧跟踪唐太宗,经常犯颜直谏,不让他大兴土木。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唐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决定修建洛阳宫,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劝阻,言辞激烈。唐太宗发怒,要治皇甫德参的罪,魏征连忙拿汉朝的贾谊为皇甫德参辩护,证明自古上书言辞不激烈就不能打动君主的心,唐太宗这才作罢。后来,河南、陕西一带大雨,泛滥成灾,偏在这时,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阳的正山宫,魏征听说了,赶忙上奏说:“隋朝所以很快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大修亭台楼榭,百姓不堪役使,才起义反对他。如今,现有的宫观楼台已经足够居住的了,如果想到隋朝的灭亡,甚至还应该拆掉宫殿。如果舍不得拆掉,起码不该再修大的宫殿了。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艰难,不断地扩大宫殿建筑,追求华丽和享乐,增加百姓的劳役,那就会像隋朝一样灭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停修宫殿,把材料运到了水灾区,帮灾民建造了房屋。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公卿大臣都请求太宗登泰山封禅,只有魏征认为现在举行封禅仪式不妥。太宗对魏征说:“我希望你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难道是我的功劳不高吗?是我的德行不淳厚吗?是国家还没有平定吗?是远方的异族人不仰慕大唐的高义吗?是吉祥尚未降临吗?是农业没有丰收吗?为什么我不能封泰山呢?”魏征说:“陛下的功劳虽然是极高的,可是百姓并未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行虽是淳厚的,但陛下的德政尚未传及全国各地;全国虽然安定,但并不能为兴办事业提供足够的资贴;远方的部族仰慕陛下的高义,但朝廷却没有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吉祥的征兆虽然出现,但法网仍然密集;虽然连续几年农业丰收,但粮仓仍然空虚,这是我认为目前不封禅的原因。我不能用遥远的东西打比方,姑且用人作比喻。现在有个人患了十年的重病,到将要治愈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马上让他扛起一石米,每天走一百里路,他一定不可能做到。隋朝天下大乱已经不止十年,虽然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但国库尚不充实,在如此情况之下,向天地报告事业已经成功,我对如此作法持怀疑态度。”太宗听了魏征的一番话,也深感国家生产远未恢复,国库仍然空虚,如何能把如此严峻的形势告慰天地,遂将封禅泰山之事搁置了下来。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了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听后很吃惊,就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么?”魏征说:“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了以后,十分感动,他连声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送给了他好绢五百匹。

    当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来,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下佬。”皇后非常贤德,赶忙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侮辱我。”皇后听了这话,连忙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见了,十分惊讶,问她这是在干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正直敢言,全因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贺呢!”太宗听了,觉得很高兴。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境,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用仁义笼络下属的心

    金钱固然能收买人心,但却非长久之计,真正懂得驾驭下属的高手便知道“仁义”二字的力量,仁者天敌,仁义最能笼络下属的心。

    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此话不假,以仁义标榜的刘备仅是靠着传统的道德力量来笼络人心,进而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刘备在这一点上显然做得非常成功。

    三国时曹操率军欲取荆州,派曹仁等将领带3万兵马向新野杀来。面对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刘备听取了徐庶的计谋,接连两次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之后,曹操断定刘备定有高人辅佐,经打探得知是徐庶。

    曹操便决定把徐庶揽到自己这边来,他知道徐庶为人忠孝,幼年丧父,现只有老母在堂无人侍奉,便差人将徐母骗至许昌,令徐母写信招降徐庶。

    在遭徐母拒绝之后,曹操又伪造徐母手笔,写了封信送至新野,叫徐庶赶来伺候左右。

    孝顺的徐庶见到信后,便哭着向刘备辞行。

    正在为得到徐庶这位精通兵法的军师和知己而信心倍增的刘备,深知徐庶此去后很可能再也无缘相见,而这样一位出色谋士的离去不仅是自己事业上的损失,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

    但是,他也知道拉拢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自己只能做以仁感人的君子,而不能做强夺的小人,于是刘备不仅没有强留,反而流泪劝慰徐庶:“子母乃天性之亲,不必以备为念。”

    刘备的谋士孙乾等人对刘备说:“徐庶是天下奇才,又知我军虚实,今天若放他走,必为曹操所用,不如留住他,若曹操杀其母,他必为母报仇,尽全力敌曹操。”

    刘备忙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让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怎可作不仁不义之事。”

    刘备备酒为徐庶饯行,二人相对而泣。

    马至长亭,刘备又下马相送,刘备的这些行动,深深令徐庶感动。当即向刘备表示,此去曹营,纵使曹操相逼,也绝不为其献谋划策。

    刘备又谆谆叮嘱徐庶到曹操那里以后尽心侍奉老母,勿以自己为念。

    徐庶挥泪上马,同时,告诉刘备,他有一好友,住在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此人有惊天伟地之才,正好为刘备所用。

    刘备高兴地请徐庶为之引荐,徐庶却说:“这位朋友生性淡泊名利,除非您本人亲自前去邀请,不然,他是不会主动求仕的,您可愿降低身份,亲往拜访?”

    说罢疾驰而别。

    徐庶到曹营后,老母方知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十分懊恨,并责怪他不该对伪书不加详查而信以为真,遂趁徐庶不注意,自缢于梁间。

    徐庶丧母后,却始终如一地守着自己的诺言,不曾为曹操出一谋献一策。

    刘备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能让关羽和徐庶这等人才“身在曹营心在汉”,凭的就是“仁义”,以钱收买人心最直接,但效果却不会很好,而以“仁义”收买,则无人能脱其掌握。

    深知其中利害关系的刘备就是凭借仁义的力量,在弱肉强食的三国时代争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徐庶为他引荐的谋士诸葛亮更成了他日后最大的贵人,可见刘备以“仁义”收买徐庶的心是极其正确的。

    不要忽视位卑者

    人与人之间地位是有差异的。但不能说明位卑之人就无能力,古今中外小人物成大事者比比皆是。因此要重视小人物的力量,给他们提供成大事的机会,有朝一日,他们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国家。这同国君魏文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长处便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和尊敬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

    魏国有一个叫段干木的人,德才兼备,名望很高,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见面,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着车子亲自到段干木家去拜访。段干木听到文侯车马响动,赶忙翻墙跑了。魏文侯吃了闭门羹,只得怏怏而回。以后接连几次去拜访,段干木都不肯相见。但是,段干木越是这样,魏文侯越是仰慕,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口,都要从座位上站起来,扶着马车的栏杆,伫立仰望,表示敬意。

    左右的人对此都有意见,说:“段干木也太不识抬举了,您几次访问他,他都避而不见,你还理他做什么呢?”魏文侯摇摇头说:“段干木先生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富贵,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尊敬呢?”后来,魏文侯干脆放下国君的架子,不乘车马,不带随从,徒步跑到段干木家里,这回好歹见了面。魏文侯恭恭敬敬地向段干木求教,段干木被他的诚意所感动,替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魏文侯请段干木做相国,段干木怎么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为师,经常去拜望他,听取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器重人才。于是一些博学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先后来投奔魏文侯,帮助他治理国家。特别是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体制,使新兴的地主阶级起来参与国家政权,使魏国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终于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不平等,有的人官做得大,有的人官做得小;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没钱……这一切有时也决定了彼此面子上的差别。一般情况下,处于劣势的人脸子都小,与“大人物”交往心有顾忌,生怕被人瞧不起。越在这时,身居高位的人在自己的言行中更要小心谨慎,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儿、一个动作,都说不定会触及他人敏感的神经。许多成功的伟人深明此理,往往对处于下位的人格外关照,因此也就格外赢得人心。这恰好应了那句俗话:“不是虚心岂得贤!”让“小人物”感到自己受重视,没有被冷落,光靠热情礼貌还不够,有时还必须施展一些手段,把双方的面子扳平,使“小人物”脸上有光。

    其一,适度地往自己脸上抹点儿“黑”,讲一桩自己的“丑事”。人情面子像一块翘翘板,一头高,另一头自然就低。通过自我“抹黑”把身份降低,大家感觉上就平起平坐了。

    威尔逊当选为美国新泽西州州长之后,有一次,在纽约出席一个午餐会,主持人在介绍他时,称他为“未来的美国总统”。这自然是对他的刻意恭维,可是对其他在座的人来说,却产生了相形见绌之感,众人的脸上都有些挂不住了。

    威尔逊想扭转这种一人得意众人愕然的局面。他起立致词,在几句开场白之后,他说:

    “我自己感到我在某方面很像一个故事里的人物。有一个人在加拿大喝酒过了头,结果在乘火车时,原该坐往北的火车,却乘了往南的火车。

    “大伙发现这一情况,急忙给往南开的列车长打电报,请他把名叫约翰逊的人叫下来,送上往北的火车,因为他喝醉了。

    “很快,他们接到列车长的回电:‘请详示约翰逊的姓,车上有好几名醉汉,既不知自己的名字,也不知该到哪去。”

    威尔逊最后说:“自然,我知道自己的名字,可是我却不能像主持人一样,知道我的目的地是哪里。”

    听众大笑。威尔逊幽默的谦逊,使众人感觉摆平了面子,因此,消除了敌对不服的恶意。

    其二,记住“小人物”的名字。

    在人声嘈杂的会议室里,我们听不见别人与己无关的夸夸其谈,可是,如果他们偶尔提到你的名字,那么你的大名立刻就会飞到你的耳朵里。当你走在街上时,如果突然听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尽管你还没有发现呼唤你的人,但你也会下意识地停下脚步,予以回答,并左顾右盼,寻找呼唤你的人。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断言:在人们心目中,唯有自己的名字是最美好、最动听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么一种共同的体验:能够在邂逅相遇的场合立刻叫出你名字的人,你马上会觉得脸上很光彩,有一种被他人重视的甜蜜感,从而迅速对对方发生好感。

    当年罗斯福首次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为了帮助他在竞选中获胜,他的助手吉姆·法里,充分发挥他超人的记忆力,吉姆周游美国各地,结识了各界人士两万多人,并且能准确无误地分别随意叫出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不仅如此,他还尽可能将对方的家庭情况、政治见解等牢记在心。下次再见面时,他就问问对方家里人的情况,以及庭院里树长得怎样了之类的问题。这样一来,被结识的人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随之爱屋及乌,纷纷投罗斯福的票,从而奠定了他竞选获胜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也许可以说,罗斯福当选总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的助手吉姆·法里擅记人名的绝招。

    姓名是最甜的语言,说出对方的名字,这会成为他所听到的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对“大人物”来说,记住他人姓名的方法,可以说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地满足他人面子需要的诀窍。

    当一个人得意时,千万不可高高在上,对于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下属,要时刻注意与他们相处的艺术,使他们能够成为自己日后的贵人,而不是你事业的绊脚石。

    利益要与下属共享

    当老板当然是为了挣钱,但属下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一定要记得与其共享这财富增长的成果,这样才能留住你的下属,让他成为你事业上永远为你服务的贵人。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用人之道历来被人所称道,他不但自己刻苦勤奋,他的手下也大多甘愿为他所用,使李氏王朝的生意越做越大。

    在长江塑胶厂草创初期,李嘉诚本人也须凭自己的双手安装机器、生产制品、设计图纸;靠自己的双腿走街串巷。

    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诚在创业之初最希望的那种忠实苦干的人才,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真可谓是长江公司劳苦功高的元勋。

    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自来港纸(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可想像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拼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

    李嘉诚自己则说,长江实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所有员工的鼎力支持。

    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李嘉诚将他们倚为左膀右臂。

    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一般人很容易见异思迁。

    多年的患难与共,李嘉诚与盛、周二人不仅建立了极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对他们的人品与能力也极为信赖。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其实不然,李嘉诚在给他们委以重职的同时又委以重任:盛颂声主要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这两项业务可谓长实集团的重中之重。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亲自为他举行盛大宴会饯行,使盛氏十分感动。周千和则始终如一地在长实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成为长实的骨干。

    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他宁亏自己,也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长实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样,很少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用人的成功。

    跟随李嘉诚创业的老臣子盛颂声在1980年谈到长江实业成功的原因时说:

    这主要是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江实业员工们上下齐心的苦干。

    李先生每天总是8点多钟到办公室,过了下班时间仍在做事,公司员工也都如此,这就使长江实业成为一家最有冲劲的公司。

    李嘉诚先生做决策快速而准确,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错过人,没有做过错误的决定。

    长江实业盈利近10亿港元。这么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员总数不足两百。

    事业有成之后,李嘉诚又尽量宽厚待人,使和他合作过的个人或集团,全赚得盘满钵满。这奠定了长江实业今后做更大发展的基础。

    兢兢业业是一家公司兴旺的基础,而与合作者利益共享,更是李嘉诚一贯的准则。

    李嘉诚很念旧情,对曾有功于长实者,都以恩相报。

    他留人先留心,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人才济济、高人满堂的大好局面。

    李嘉诚说,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说自己样样出众,才能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概括起来无非有这样几条:其一是以身作则,其二是利益共享,其三是以情感人,其四是知人善任。这几条,看起来简单,但真正用起来,非有博大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不可,其中利益共享和以情感人更是其用人之法的秘诀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