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洪武篇章-龙湾之战(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元璋的部队都集中隐蔽在石灰山后、应天南城、大胜关后,他们看到红旗舞动时,便都从不同的地方行动起来,咬着牙现身出来,死死地盯着浩荡而来的汉军,等朱元璋的第二个命令。

    这时汉兵们也发现了自己四周全站满了军人。这些军人离他们如此之近,连兵器也看得清清楚楚,盔甲上的反光投入到那一双双惊讶的眼里。他们跟陈友谅一样,心里暗叫:“中计了,真的中计了。”他们已经大步进入朱元璋设下的埋伏圈里了。

    汉兵们同样没有呐喊。双方都是睁大眼睛,死盯着对方。战场上出现了可怕的宁静。什么叫“山雨欲来风满楼”?正是此时此刻。不过,朱元璋并没有让这段寂静的时间延长下去。他把红旗一丢,左边的亲兵把那面黄旗递了过去。朱元璋接过黄旗,高高举起,然后在风中舞动。徐达和常遇春看到黄旗舞起,便大喊一声“杀”。

    陈友谅本来还不怎么害怕——反正自己的部队人数比他们多,虽然处在被包围的地位有点被动,但打起来也不会吃太大亏——可当他看到徐达他们冲下来时,这位刚刚意气风发了七天的皇帝也不由傻了,大骂朱元璋太缺德。

    原来,朱元璋的冲击部队都是骑兵,从上往下一冲,铁骑过处,所向披靡,汉军挤在一团,毫无还手之力。更可怕的是,朱元璋的部队居然是轮番冲杀的,这几队冲杀累后,退回山上,另几队又过来接班,猛砍猛杀。

    汉军人数再多,也禁不住这些虎狼之师的屠杀啊!陈友谅的脸白了起来,下令退回船上。只要上了船,到了江面,那就是他们的天下了。汉军潮水般地向水面抢过去,他们好不容易冲到江边,可眼前的情景却再次让他们彻底绝望。

    他们驾船而来时,长江之水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当他们被朱元璋的铁骑席卷冲杀而退回原地时,原本的滔滔江水,已经退潮而去,楼船全部搁浅。

    汉军此时已经陷入无组织状态,个个只顾逃命。船只搁浅,他们更不敢回到岸上,便都纷纷跳下长江。连陈友谅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只小船,在亲兵们的保护之下,拼命划到江心,然后一路向西,直接狂逃到九江。

    朱元璋看到陈友谅部全面溃退,战场上呈一边倒之势,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便取得胜利。战毕,清理战场,结果是:杀敌两万,俘虏七千;另获大船一百艘和数百艘小船,足以建设一个大型船队。

    朱元璋大喜,各路将领更是欢呼雀跃。朱元璋握着刘基的手,道:“伯温真是高才。”其他谋士一听,都红了老脸,低着头站在一边。朱元璋冷眼看着他们,并没有再说什么。

    次日,紫金山上。龙湾战前,朱元璋的很多谋士就曾劝他退到此处死守。如果按照那些谋士们的意见,此时的紫金山正是敌我双方殊死搏斗之处。可是现在的紫金山却一片祥和之气,山顶之上,蓝天白云,山上树木苍翠欲滴。

    时近黄昏,禅寺上钟声悠悠。平日,这里香客盈门,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但到此时,大家都已散去,门庭寂静,唯有淡淡的香烟之味,萦绕于斯,真是好一片佛家圣地。

    朱元璋出现在寺前。他转身看了看身后的石阶,伸手摸着自己长长的下巴,神情严肃。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大获全胜之后,居然会在这个黄昏时分孤身来到这里。这是何处?是佛门清静所在,同时,也是匪盗猖獗的地方。但他还是来了,一人一剑,像传说中的侠客。他并不喜欢做侠客,甚至不喜欢侠客。那是一群江湖乱匪一样的人,作为志在天下的人,他自然不喜欢那些人。

    他居高临下,把紫金山扫视一遍之后,转身向山门走去。透过黄昏的光亮,看门的小僧看到他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身背长剑,而且面貌十分凶恶,哪敢阻拦,只问了一句:“请问客官有何事?”

    朱元璋道:“赶路到此,天色已晚,无法再向前行,欲借宿一晚。”

    看门小僧急忙向内通报,而朱元璋已经大步走进内寺。住持老禅师闻知,也过来看看,当看到朱元璋时,也不敢说什么了。他睁着那双阅人无数的慧眼,借着黄昏之色,上下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觉得他既像侠客,又似强盗,面容极凶。但再细端详,此人面上那份豪迈之志,又岂是强盗侠客所具备的?

    他用枯瘦的手抹了抹眼睛,觉得不管来者是什么人,还是不得罪为妙。于是,他对朱元璋道:“佛门本为众生,请施主放心歇息好了。”

    朱元璋对寺庙是一点不陌生的。自从他离开皇觉寺后,天天与刀剑为伍,与阴谋诡计相伴,那些振聋发聩的暮鼓晨钟早已远离耳际,不挂心中了。此时,再次来到这里,心头自是感慨万端,皇觉寺中的生活又历历浮现心头。物是人非,一至于斯!

    朱元璋感慨了一阵,便和衣而睡。睡梦中,突然传来“笃笃”的声音。朱元璋霍然而起,侧耳而听。难道被匪徒盯上了?要是在这个寺里被人杀死,实在太不值得了。可那“笃笃”的声音十分平和,他细听之后,才知道是老禅师在敲他的门。

    原来住持的心绪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他主持这里也已经多年,平日接待各方来客,得心应手,但却从没有今日这般心情。他越想越觉得此人不简单。后来,他再也睡不着,决定请这个像盗又像侠的来客到大殿里讲禅。

    朱元璋把门打开,把住持请进来。老禅师却摇了摇头,道:“老纳看施主也是非常之人,有意于此良夜请施主移步大殿赐教一二。”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赐教不敢,能听老禅师说佛,也不枉到此一游了。”

    大殿真的很大,而且又只有两人对坐,显得更加寂静宽广。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大殿,分宾主坐定。住持先开口:“敢问施主仙乡何处?”

    “在下淮右濠州人氏。”

    “现下所操何业?”

    “目下居无定所。”

    “老纳看施主之相,杀气外露,实非祥兆。现下天下纷扰,干戈四起,似施主这般人才,不若早择其业,存心向佛,可明人生至理。”

    朱元璋一听,差点笑起来。这等俗理,他早听得耳朵起茧了。当然,他并没有笑,而是不动声色地道:“何为人生至理?”

    住持一阵沉吟之后,道:“敢送施主几句真言: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请施主参禅。”

    朱元璋在黑暗中,面露轻蔑之色。他隔着黑暗,注视着老僧的脸。此时,烛光摇摆,老僧的脸也被摇摆的烛光映得阴晴不定,但他确实是一脸的祥和。可如此世道,这副祥和的面容真的能普度众生吗?朱元璋心头突然冒出“俗不可耐”这四个字来,然后仰天大笑,声震屋宇。

    住持大惊失色,不知这个似盗非盗、似侠非侠的施主会有什么举动。

    朱元璋站了起来,缓步走到老僧面前,猛一伸手,拉出宝剑。万籁俱静之下,宝剑出匣之声清脆响亮。住持脸色刷白,几乎就要说出“大王饶命,老僧家里还有八旬老母”的话来了。当然,他并没有这么说,只是颤声道:“施主意欲如何?如要钱财,全寺之财尽可带走。”

    朱元璋哈哈大笑:“老禅师六根清净,境无尘埃,为何现在也如此害怕?方今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皆因朝廷腐败所致。若天下太平,丰衣足食,谁愿铤而走险,四处游侠?当此天灾人祸之际,只作隔岸观火,事不关己之态,实属可耻之人。”他接着大笑几声,收剑回匣,回房而去。

    老住持听了这几句话,顿有醍醐灌顶之感,大声向朱元璋的背影问:“老纳有眼不识泰山,敢问施主大名?”

    但朱元璋却没有再回答。住持眼看着朱元璋的背影在自己的视野里消失,听着那一步一顿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直至无影无踪。

    住持一夜未眠,天才刚亮,就起身到朱元璋的房里,但那里已人去房空。他在房中举目四看,但见禅房的墙壁上赫然留着几行朱红大字: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

    只管哓哓问姓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