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传-改革民兵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以往军事行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使华盛顿认识到现行民兵法的不合理,因此,他开始着手积极推动民兵法的改革。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弗吉尼亚立法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即立即启动军事法庭,对那些在战场上不听从命令的士兵给予严厉的惩罚。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军官的权威,而且在紧急时刻还可以征用个人的财物和劳务。这项法案通过后,华盛顿即刻在自己的军队里执行。在新法律规定下,部队严禁赌博、斗殴等不良行为,违令者将接受严厉的军法处置。在严肃军纪方面,不仅正规军要接受,连印第安人也不例外。

    除了民兵法之外,还有一件事让华盛顿很烦恼,那就是地方军官的权力同王军的权力大小的问题。例如,驻守坎伯兰堡的道格华斯只是一个拥有30名士兵的队长,由于他接受英王的任命,便自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地方军,而拒绝听从任何一个高于他军阶的地方军官的命令。上校英尼斯调走之后,他便以老大自居,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的这种行为导致了王军和地方军的矛盾越演越烈,最终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马里兰省督和弗吉尼亚省督为这个堡垒也发生了好几次不愉快的争执:前者认为这个堡垒在马里兰省,因此属于他管辖的范围;然而后者却认为这个堡垒是弗吉尼亚奉王命建造,因此归弗吉尼亚管辖。华盛顿也卷入了这场斗争,但是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如果弗吉尼亚总指挥官的权力低于英王任命的小队长,他便提出辞职,就像他先前因为没有得到一个地方军官应有的荣誉和尊重而辞职一样。由于两个省督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词,最后也只好请雪莱少将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华盛顿在副官斯托尔特陪同下动身前往波士顿听取雪莱少将的意见,在同少将会面的时候,他还打算提出自己的一些军事建议。他们在费城和纽约停留了几天,由于英法两国刚刚停战不久,战事依然是街头巷尾人们热衷的谈资。他们这副南方军官的打扮,更是吸引了不少人对他们驻足观看。华盛顿虽然没有来过纽约,但是他在战争的英勇事迹早已被人们所熟悉。因此,能够亲眼见到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纽约城的老百姓都显得异常兴奋。华盛顿当时正值意气风发,骑马时的飒爽英姿和驻足时的玉树临风,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同雪莱少将的会谈让华盛顿感觉十分满意,少将亲笔写了一封信明确指示道格华斯只享有地方上尉军衔,级别上低于华盛顿。从雪莱少将那里,华盛顿了解到英军下一步的部署是打算切断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之间的交通,以便在进攻杜凯斯纳堡时保证纽约的安全。另外,英军将派出一支部队经由肯纳贝克河进攻魁北克。

    华盛顿在波士顿停留了十天,参加了马萨诸塞议会有关军事行动的讨论。之后,他便返回了纽约。他在纽约遇见了自己的老朋友贝弗利·罗宾逊及其妻子,他的妻子是大地主阿道夫·菲利普的侄女兼继承人。自从与朋友重聚之后,他就成了他们家的座上宾。在朋友家里,他遇见了罗宾逊夫人的妹妹玛丽·菲利普小姐,据说这位小姐不仅美貌出众,而且拥有与她的美貌相媲美的钱财。面对这样的小姐,华盛顿不禁怦然心动。但至于他有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历史上的传闻有好多种。前面我们已经谈论过华盛顿在女性圈子里不善言辞、腼腆的性格,所以有关他追求菲利普小姐而遭到拒绝的传闻不太可信。凭他英俊的外貌和目前的官阶,已经有不少年轻漂亮的小姐对他暗送秋波了。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是他还没来得及向这位小姐表达他的爱慕之情,便因公事离开纽约赶往弗吉尼亚参加重要的军事会议去了。正当他为公事而忙个不休的时候,他收到了纽约朋友的来信,信上催促他赶紧赶回纽约,因为一名叫莫里斯的上尉(此人曾经是他的手下)正在疯狂地追求菲利普小姐。然而此时他正接到命令去温彻斯特处理重要军务,在这种情况下,莫里斯上尉捷足先登。

    华盛顿率军赶到温彻斯特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局面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法国人指使印第安人在那里烧杀抢掠,残忍的行为令人发指。神娜多河谷此时也处在印第安人的包围之中,华盛顿的好朋友,费尔法克斯爵士的农庄正面临灭顶之灾,由于爵士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因此法国人以重金悬赏他的头皮。大家都十分担心他的安危,其中他的侄子马丁上校,建议他暂时到蓝岭后面的居民点去避一避,躲过这一劫。然而这位爵士却拒绝了这一好意,他大义凛然地说:“我已经是垂暮之人,死对我来说已经不可怕了。我唯一担心的就是,如果我们撤退,这个地方将很快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那么我这么多年苦心经营的事业将毁于一旦。”他的侄子听了这番话,对他的这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十分敬佩。考虑到爵士手下还有很多士兵在听候他的调遣,他最后也决定跟爵士一起抵抗到底。

    华盛顿到达温彻斯特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居民都处在无比恐慌的状态。他立即组织了当地的民兵连,将他们同坎伯兰堡调集过来的士兵整合成一支部队,自己担任团长,对埋伏在温彻斯特周边的树林里的印第安人进行拉网式搜捕。但是人手有限,于是华盛顿便向费尔法克斯爵士求教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温彻斯特征集更多的士兵。爵士和其他的军官建议他在温彻斯特发表一次招兵的公开演说,借助他的影响力来感染更多的人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于是,他便在4月15日发表了一场公开的演讲,在现场不少人被他的演说所感染,然而到了征兵的那一天,只有15个人报名参军。屋漏偏逢连夜雨,华盛顿发往坎伯兰堡请求增援的快报回复说目前兵力已经被分散到各地前线,无法调集一个小分队去温彻斯特。快报还说大批的野蛮人已经聚集在大路上,他们非常熟悉温彻斯特的地形,正打算在晚上的时候进攻这个小镇。消息一传来,又引起了一阵新的恐慌,坏消息接踵而至,什么房屋又被烧了,又有一户人家被屠杀了,农庄又被放火了等等,居民们听到这种消息,被吓得心惊胆战,却又无能为力。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华盛顿身上,女人们领着孩子围在他身边,流着眼泪祈求他救救他们。这位年轻的指挥官望着围在自己周围的这些可怜的人,心中充满了对那些野蛮人的愤恨。他向德威迪省督请求援助,然而弗吉尼亚的报纸却认为温彻斯特的情况并非他在信中描述的那么糟糕,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怪罪在指挥官的身上。华盛顿对这种指责非常愤怒,他当众宣称,如果不是时局危急,他宁可马上辞去这个出力不讨好的前线指挥官的职务。见他情绪激动,地方各界要员纷纷来信劝慰,希望他不要理会闲言碎语,勇敢地担负起保卫城镇的重任。事实上,华盛顿在这个危急时刻表现出的以大局为重的精神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和支持,这让他苦恼的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为了表示对华盛顿的支持,议会又筹得两万英镑的军费,并将地方军的人数也增加到了1500人。议会打算用这笔钱修建一条防线,从波托马克河上一直延伸到北卡罗莱纳州的边界。然而就华盛顿本人来说,他是反对这个修筑计划的。在他看来,以现有的兵力和财力来修筑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显然是很不明智的。他说,如果修筑一条这样的防线,每个碉堡之间的距离最好是15—18英里,否则印第安人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中间穿过去。另外每个碉堡的兵力至少要有80—100名士兵,这样才能保证留守和派出的兵力平衡。在他看来,这样的一条防线至少需要2000名士兵驻防,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够保证万无一失。堡垒的一端一旦被攻克,难保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得到增援,敌人声东击西的作战策略很容易就把防线给击垮。最后,如果把修建碉堡的巨额费用和维修、供给费算上,金钱损失更是庞大。他建议在温彻斯特修筑一个牢固的碉堡,凭借温彻斯特中心的地理位置,物资运输、情报递送以及增派援军等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像这样一个碉堡,无论何时都能充当堡垒和后方补给站的作用。他还打算在碉堡四周分别修筑3—4个堡垒,建在距离前线位置适中的地方,派重兵驻防,随时监视前线的动态。华盛顿的建议得到了批准,同时州议会派出了由100名绅士组成的志愿者联盟来到前线,实地考察堡垒修筑的地理位置。这些绅士们去前线的热情很高涨,但是在去前线的路途中耽误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华盛顿在给德威迪省督的信中冷冷地说:“非常感谢您给我派出这么一支援助队,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的行动实在是太慢了。”

    1756年的整个夏季,华盛顿都在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努力保障前线安全。在温彻斯特修筑堡垒的工事已经开始实施,尽管刚开始时由于志愿者们的姗姗来迟耽误了一些时间,整个工程进展得还是非常顺利。为纪念总司令,人们把这个堡垒命名为劳顿堡。经过华盛顿和同事们仔细的考察和研究,他们确定了堡垒四周各个要塞修筑的地理位置,修筑工事也开始实施。

    华盛顿在修筑期间经常去视察工程的进度,但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堡垒四周的树林里随时埋伏着伺机进攻的印第安人。有一次,他仅带了一名随从和一名向导穿过一片树林,刚刚经过不久,就听说印第安人在他刚经过的地方屠杀了225人。秋天到来的时候,他在朋友休·莫赛上校的陪同下,去前线视察。此行再次证明了修订后的民兵法超低的法律效力。在一个地区,华盛顿打算招募一个民兵连对抗印第安人,连续等了几天,才招募到五个人。在另一个地方,他向三个连下达军令,命他们去增援一个堡垒,结果只有一个上校、一个中尉和7个士兵听从了他的命令。由此看来,州议会虽然通过了民兵法的议案,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对士兵们产生很大的法律约束力。在一个堡垒处,他们发现几个小孩子被印第安人屠杀,然而驻防士兵对此却一点不知情。在去往另一个堡垒的途中,他们听到枪声,以为该堡垒遭到野蛮人的袭击,于是他们赶紧增援,结果匆忙赶到之后才发现原来只是几个士兵在放枪娱乐。那些士兵根本就意识不到这样做是在浪费子弹。与此同时,小镇上的居民们不太信任民兵法,因此对于筹集军需物资等方面的事情也不太热情,甚至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还有一件事也足够让华盛顿郁闷,从卡托巴布族离开之后,30名印第安军官护送他前往其他堡垒,这些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更不用说去遵守民兵法了。他们一路上又吼又叫,完全没有丝毫的军人做派。华盛顿庆幸在抵达奥古斯塔的8天行程中没有遇到敌人,否则以这些军官的觉悟,他恐怕早就命丧黄泉了。

    在这一年里,最让华盛顿心烦的就是他同德威迪省督的关系。这位老先生,也不知道他是真的不拘小节还是想跟华盛顿过不去,总之华盛顿写给他的每一封信,他的回复要么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要么就是回复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总之就是不正面给他提供帮助。华盛顿在其中一封信里提到:“看了您的信我不知道到底是要进攻还是防御,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荒野里孤独的流浪者,看不清楚前面的路在何方。”

    如果说回信是省督无意为之,那么在处理坎伯兰堡垒事件上,他的态度确实表现出故意刁难的成分。华盛顿多次反对把坎伯兰堡当做边疆上的储存站,因为这个堡垒在马里兰省境内同时在印第安人进攻线路之外,一旦出现危急情况,情报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抵达。然而省督的回答让他感觉十分的莫名其妙,他原话是这么说的:“坎伯兰堡是奉王命修筑的,因此归弗吉尼亚政府管辖。”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复让华盛顿看不明白他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

    华盛顿的某些言行也让省督感到很不痛快,在对待坎伯兰堡的问题上,他采取了和华盛顿意见完全相左的方案:派重兵驻守坎伯兰堡,撤回了其他要塞的兵力。他给劳顿勋爵的一封信里含沙射影地表达了他对华盛顿的不满,他在信中写道:“我不太赞成华盛顿上校的意见,他反对我将其他堡垒的兵力撤走,说是以备不时之需。然而他却一意孤行,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

    德威迪省督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他把主力部队驻扎在敌人较少的地方,又将容易遭到敌人袭击的地方的兵力减少,此举导致了局面的混乱,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德威迪省督的利令智昏,让华盛顿很无语。他在给朋友罗宾逊的信中写道:“我完全没有料到我的建议和举措被认为是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的方案,我的将士们也被认为是懒惰缺乏管教的庸兵,我的一片为国效劳的赤诚之心完全被当做是出于获取私人利益的动机,他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对于省督对自己的责难,华盛顿一一做了解释。然而省督并没有因为他的诚意而改变对他的看法,或许他还在为英尼斯上校的事情责难他。他处处刁难华盛顿,目的就是要让他产生失望的情绪,主动提出辞职,这样一来,英尼斯就能取而代之坐上总指挥官的位置。对于华盛顿来说,如若不是他的爱国心超过他的私人情感,这些人的阴谋恐怕早就得逞了。他急切地盼望着劳顿勋爵的到来,到那时他就可以当面向他澄清一些事实。

    正当弗吉尼亚边疆为这些事情而吵吵嚷嚷的时候,伦敦那边却迟迟不发兵加拿大。本来定于年初就要攻打加拿大的计划,被英国内阁要求增添兵力和联盟的要求所推迟。同年7月12日,有消息传来说安大略堡和奥斯威戈堡遭到了法国人的攻击,现在已经岌岌可危。这个堡垒存有大量的军用物资,但是驻守的兵力却非常的薄弱。29日,劳顿勋爵到达了奥尔巴尼,带来了正规军一万人。劳顿勋爵是赞成派兵去增援奥斯威戈堡的,但是纽约州和新英格兰州的代表不同意,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还是同意韦伯将军率兵前去增援。他率军于8月12日离开奥尔巴尼,但是还没有等到达就收到奥斯威戈堡已经沦陷的消息。法军新到任的陆军统帅蒙特卡姆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思维敏捷,行动迅速,转战在南北战场上,所到之处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亲自率领一支由法国人、加拿大人和印第安人组成的部队,从圣·劳伦斯河逆流而上到达安大略湖,他命令舰队封锁了奥斯威戈河口的出口,架起大炮轰打那两个碉堡,最终他们攻克了奥斯威戈堡和安大略堡,并打死了英军指挥官莫赛尔上校。他们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121门大炮,14枚迫击炮,四艘战舰,大量的弹药和三大箱子的钱。蒙特卡姆获得了胜利,返回了蒙特利尔,他们把缴获的英军军旗插在加拿大的教堂里,以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此时的季节已经不允许劳顿勋爵再去实施他的军事计划,他只好把北伐的计划推迟到来年再考虑。他在边疆加强了军事防御,又为来年的军事计划做了一些安排之后便返回纽约,舒舒服服地过冬去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