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传-英法战争结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形势的改变使得华盛顿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目前的处境。他猜测劳顿勋爵也许是受到了德威迪省督的影响而对自己存有偏见。尽管华盛顿从来不会被私人情感所左右,但是这种偏见会影响到弗吉尼亚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这对他来说可是攸关全局的大事情。于是,他非常渴望能够亲自同勋爵见上一面,当面把一些误会澄清。当他得知3月份费城要召开军事会议,届时勋爵和南方的省督都会参加,就写了一封信给德威迪省督请求一同去参加会议。省督的态度却极其的勉强,但是最终他还是同意华盛顿一同前往。通过这件事,华盛顿进一步肯定了省督其实就是造成他和勋爵之间误会的罪魁祸首。他把这种判断深藏在自己心里,丝毫没有表露出来。

    在会议召开的前一个月,华盛顿给勋爵写了一封信,对他负责的地区的军事行动一一详细地做了解释。在信中他证据确凿地指出修订的民兵法形同虚设,省督有关防务工事的错误决定,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局面。他向勋爵诉说了自己身为弗吉尼亚地方军的总指挥官,权力与职位不匹配的尴尬处境。他表示非常盼望能够同勋爵见上一面,希望能够当面澄清一些有关他的流言。

    华盛顿出发前的这封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当他到达费城的时候,受到了勋爵热情的接见。勋爵对他的品格和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费城短暂的停留期间,勋爵不断向他询问边疆的情况,并采纳了他的大多数意见。不过有一点勋爵并没有同意,那就是在攻打加拿大的同时进攻杜凯斯纳堡。勋爵有自己的计划,他打算让中部和南部各省采取军事防御战略,但要从弗吉尼亚省调拨400名官兵前去援助南卡罗莱纳。另外,华盛顿希望把自己的部队编入正规军并且得到英王授命的希望也落了空,事实上,后者注定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遗憾。令他欣慰的是,在坎伯兰堡的问题上,他最终说服了勋爵站在他这一边。德威迪省督的错误决定被否定,坎伯兰堡的大部分兵力被调拨到劳顿堡,劳顿堡取代坎伯兰堡成为弗吉尼亚边疆的物资储存站。同时,华盛顿也接到指示,在今后的军事行动中,他将和斯坦威克斯上校联系并合作。斯坦威克斯上校是一名道德高尚的军人,同时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两人的合作是友谊与责任感的合作。

    北部的军事行动再次遭到失败,指挥官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不去执行酝酿已久的攻打王冠角的计划,反倒去攻打路易斯堡。虽然占领路易斯堡的作用更大,但是路易斯堡远在布雷顿岛,而且有重兵把守,怎么可能轻易就被攻陷呢?

    7月份,劳顿勋爵总计征集了6000名士兵,他们乘船前往哈利法斯,与海军上将荷尔伯恩会师。荷尔伯恩上将拥有11艘舰船,一艘纵火舰,一艘运输舰和6000名海军。这两支军队会师之后,劳顿勋爵野心勃勃地想要一举拿下路易斯堡。

    此时法军指挥官蒙特卡姆率军直逼威廉·亨利堡垒,这是威廉·约翰逊爵士在华盛顿湖畔修筑的要塞,此时成了他的进攻目标。这个要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英国边疆的重要堡垒之一。这个堡垒目前由老将蒙诺上校带领500名士兵驻守。8月1日,蒙特卡姆将军率领由8000名士兵组成的舰队向威廉堡进兵,另外他还派出一批印第安人划着独木舟在前方打头阵。靠近堡垒的时候,蒙特卡姆要士兵向堡垒内的英军喊话,要他们缴械投降,否则就会用大炮把这个堡垒夷为平地。然而堡内的英军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蒙特卡姆命令战舰继续向堡垒靠近,并架起了大炮向堡垒进行猛烈的轰击。英军凭借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架起大炮朝法军狂轰滥炸。战斗持续了5天,英军坚决不投降。然而堡内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蒙诺将军向驻守在15英里之外的韦伯上校请求增援,然而韦伯高估了法军的实力,居然拒绝了增援,并劝蒙诺上校投降。他的劝降信在中途被法军截获,不过,蒙特卡姆将军依然把信转给了蒙诺上校。此时困在堡内的英军继续坚持两天之后,已经是弹尽粮绝。百般无奈之下,蒙诺将军只好挂出休战旗,有条件的投降了。蒙特卡姆再次取得了胜利,带着缴获的胜利品返回加拿大了。

    正当劳顿勋爵同荷尔伯恩上将率领大军整装待发之际,法军上将德波娃抢先一步赶到了路易斯堡。一些冲动的将领主张同法军火拼,然而劳顿勋爵却担心打不过法军,会让他的颜面尽失,因此他下令撤兵返回纽约去了。荷尔伯恩上将愚蠢地将自己的舰队朝法军开近了两英里,发现法军舰队的大炮正要朝自己这边轰炸过来,吓得头也不回地跑掉了。后来,他正准备向法军发动第二次进攻的时候,却遭遇了飓风,一艘战舰丢失了,另外5艘战舰全部被折断了桅杆,最后不得不灰头土脸地回英格兰了。北方军事行动的失利再次给英国政府脸上抹了黑,同时助长了法军的士气。

    与此同时,华盛顿正驻军在温彻斯特。他的部队大部分被抽调到了南卡罗莱纳,现在手下大约只剩下700名士兵。奥斯威戈堡的失守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印第安人的5个土著部落被法军歼灭,宾夕法尼亚、马里兰以及弗吉尼亚的边疆不断受到法军和印第安人的骚扰。看着美丽高贵的神娜多河又要变回荒野,华盛顿感到无比的痛心。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带领一支涣散的部队驻守边关,华盛顿的工作无比的辛苦。与此同时,与德威迪省督的关系更让他愁眉不展。从省督写来的信以及获得的小道消息来看,有小人一直在背后散布谣言,破坏他和省督之间的关系。他极力为自己申辩,在信中他这样写道:“在屡遭诽谤的情况下,我相信再没有谁比我更能够做到公私分明,不把情绪带入工作中去。如果有人敢公开说我曾经做过对不起我们的国家的事情,而且他能够拿出确凿的证据,我甘愿接受一切形式的处罚。不过,我要求召开听证会来为自己洗刷冤屈。”然而他的宽容并没有得到德威迪省督的肯定。德威迪是一个心胸狭窄、利令智昏的人,即使他知道自己冤枉了华盛顿,也决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常常公报私仇,动辄拿边关将士出气。在他的眼里,华盛顿就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下级军官而已。他对华盛顿的百般刁难,导致华盛顿的情绪非常糟糕,再加上长期的操劳过度,华盛顿的身体一天天垮了下去。在克雷克医生的劝说下,华盛顿在年底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到弗农山庄休养。这时德威迪省督的任期也到了,他于1758年的1月份乘船回到了英国。人们对他的离任并不感到惋惜。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个庸庸碌碌、目中无人、愚昧无知而且好为人师的人。除了会利用自己的职权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之外,人们还真想不出他还能做什么。

    回到弗农山庄后,华盛顿有好几个月疟疾复发,同时还伴有其他的病症。他认为自己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并担心自己再也无法返回战场。但是,他的健康还是逐渐恢复了,他的心情也渐渐好转并于4月初返回了劳顿堡任指挥官一职。这个时候弗吉尼亚省督已经不再是德威迪,而是由弗朗西斯·福基尔接任他的职务。在福基尔先生到任之前,省督一职暂时由行政委员会主席约翰·布莱尔先生担任。布莱尔先生非常赏识华盛顿,也更倾向赞成华盛顿所提出的一些军事建议。不仅如此,英国国内的形势也令人鼓舞。当时的内阁由威廉·皮特主持,他干练的作风和果敢勇猛的个性,正在率领英国将士走出美洲战役的痛苦深渊。由于劳顿勋爵的毫无作为,他被免去总司令一职,美洲战区总司令一职就落在艾博克少将的身上。其实与其说劳顿勋爵不作为,不如说各个殖民地之间彼此不合作,勋爵的军事计划往往因为各州政府意见不合而化为泡影。一向睿智的富兰克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劳顿勋爵的弱点,即“优柔寡断的性格坑害了他的政治前途”,他把劳顿勋爵比作是徽章上的圣·华盛顿,“一个虽在马上但永远原地踏步的将军”。艾博克上将将部队分成独立的三支,分别由阿姆赫斯特、艾博克和福布斯三位将军指挥。三支军队各有自己的任务,阿姆赫斯特少将准备在北方完成攻占路易斯堡的任务,艾博克将军则准备率军进攻王冠角,至于福布斯准将率领的部队,任务是夺取杜凯斯纳堡。

    地方军得到同正规军同等的待遇,英国政府为地方军队配备了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军用物资,并规定地方军指挥官由省督直接任命,军阶不得低于上尉。在同王军联合作战的时候,不存在军阶高低之分。皮特先生的举措大大化解了地方军同王军之间的矛盾。华盛顿看到自己攻打杜凯斯纳堡的计划也最终有了眉目,心里非常高兴,暗暗下定决心要留在军中,直到目标实现的那一天。他给现任陆军准将的朋友斯坦维斯写信,表达了他对福布斯将军充满信心。同时,福布斯将军也对华盛顿的军事指挥能力有所耳闻,尤其是他随同布雷多克将军作战时的英雄事迹更是给福布斯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华盛顿依然是弗吉尼亚部队的总指挥,根据议会的规定,弗吉尼亚部队已经增加到了两个团,每个团由1000人组成。华盛顿带领一个团,另一个团由伯德上尉带领。这两个团都是福布斯将军的部下,准备参加夺取杜凯斯纳堡的战斗。华盛顿对这次攻打杜凯斯纳堡充满了激情,这种激情在他写给老战友弗兰西斯·霍吉的信中可窥见一斑。他在信中写道:“我亲爱的朋友,你会和我们一起去参加这次战役吗?我们是否能够再次并肩作战重新找回我们的尊严与光荣?我是多么急切地盼望能够早日踏上征途,用我们的实力向敌人证明我们并不是他们眼里的懦夫和胆小鬼,而是骁勇善战的军人。”

    在杜凯斯纳堡战役开始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其他两路的进兵情况。阿姆赫斯特少将率领着1.2万人的大军,在5月底从哈利法克斯起航,和他前往的还有著名的詹姆斯·伍尔夫准将。伍尔夫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已经有了丰富的随军作战经验,同时他是功勋卓著的伍尔夫少将之子。6月2日,阿姆赫斯特将军的舰队抵达路易斯堡西边7英里的加波路斯湾。路易斯堡现有驻军2500人,并有300名民兵、400名加拿大人和印第安人正前来支援。法军的海港停泊着六艘战舰、三艘护卫舰。几天来,由于受到天气的影响,英军的舰船无法靠岸,法军利用这段时间加强了沿岸堡垒的护防。战壕被进一步挖深了,大炮也被架起来随时迎战。6月8日,英军部队分成了3个小分队,分别由伍尔夫、怀特莫尔和劳伦斯三位准将率领。部队选择在防守最为薄弱港湾西边登陆。伍尔夫带领分队在那里登陆,其他两支分队则选择在其他地方登陆,用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法军架起大炮向英军的船队开炮,伍尔夫的船也险些被打翻了。上岸后,他和他的手下成功地袭击了法军的炮兵,并把他们赶下了岸。

    在此次战役中,另外一位重要人物闪亮登场,他就是理查德·蒙哥马利。此人作战勇猛,战争一结束,就被伍尔夫提升为尉官。这个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在战场上声名鹊起,因此他注定要被载入史册。最后,部队终于成功登陆,对路易斯堡的围攻战也开始打响。虽然天气恶劣,各种重型武器根本无法上岸,但是阿姆赫斯特是一个谨慎果敢的人,他带领部队慢慢地靠近敌人的壁垒,绝不贸然进攻。

    指挥路易斯堡的法军指挥官是德鲁克爵士,他召集了前哨所有的将士,打算跟英军决一死战。他在港口布下重兵围堵英军。伍尔夫带领部队在夜晚偷袭了路易斯堡的东北角,配合阿姆赫斯特的进攻。7月21日,敌人的两艘战舰被英军的炮弹炸毁。25日晚,英国海军中队的士兵冲上了海岸,敌人残余的海军被赶出了港湾。勇敢的法军指挥官德鲁克尔顽强抵抗,直到最后所有的船只被毁才放弃了战斗。当英军逼迫他投降的时候,他以投降条款过于苛刻而拒绝投降。在当地居民和部下的恳求下,他只好改变了初衷,战争结束后,他和他的部下沦为英军俘虏。年轻的伍尔夫打完胜仗就回到了英格兰,受到了国内非常隆重的欢迎。

    攻打王冠角的军队是艾博克将军率领的,他的部队由7000名正规军,以及9000多名来自新英格兰、纽约和新泽西等地的地方军组成。在王冠角这个地方,英国少校以色列·帕特南曾经成功击败了法国的迪斯高上校。

    和前两场战役不同,华盛顿参加的第三场战役行动非常迟缓。负责杜凯斯纳堡战役的福布斯将军被滞留在费城处理一些繁琐的军务,因此耽误了几天的时间。指挥先遣部队的布凯上校带领一支正规军集结在雷斯顿,其他各地的部队则陆陆续续地向他靠拢。集结在此的共有3000名费城士兵、1250名南卡罗莱纳士兵,以及几百名其他地方的士兵。与此同时,华盛顿把分散的部队集中到了温彻斯特,他手下的两个民兵团,满员的时候有1900多名弗吉尼亚士兵,另外还有700名印第安士兵也编入他的团。地方行政委员会授予华盛顿自由征用当地居民物资的权力,以备前线不时之需。但是华盛顿并没有过多的行使这个权力,在他看来,这个事情攸关全局,如果处理不得当又会引起其他的矛盾和误会。但是事实上,他认为对农民们横征暴敛不是年轻的军官应该做的事情,他同情当地居民,不忍心再增加这些已经饱尝战争痛苦的人的负担。但是战争迫在眉睫,他们现在急需弹药、帐篷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克莱尔上校命令他去威廉斯堡解决物资的问题。

    接到命令后,他就立刻骑马赶往威廉斯堡。事实证明,这次的旅程对华盛顿来说是极其有意义的。在帕摩凯河渡口,他遇到了查勃兰先生,他家就在河渡口旁边。由于天色已晚,查勃兰先生非常热情地邀请他去家里吃晚饭,盛情难却,华盛顿就同查勃兰先生一道回家去了。在查勃兰先生的家里,还有一位客人,她就是约翰·卡斯蒂斯的遗孀卡斯蒂斯夫人。约翰三年前在战场上牺牲了,给她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一大笔遗产,尽管她是个寡妇,但是身材和皮肤都保养得很好,一双乌黑深邃的眼睛顾盼传情。据说她有很多的追求者,就连华盛顿都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暂且不论这二人见了面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相信这是上帝赐给华盛顿的一个贵重的礼物。他们的姻缘似乎是早就注定了的。这几年里,华盛顿总是匆匆忙忙地奔波在前线上,几乎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问题,例如上次纽约的菲利普小姐,就是因为他公务太忙,只好让他人抱得美人归了。想到这一点,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就向卡斯蒂斯夫人求婚了。卡斯蒂斯夫人对他也很中意,据说他们在分开之前已经彼此订了盟约,华盛顿一打完仗,就去迎娶她。在返回温彻斯特前,华盛顿首先去和约翰·克莱尔爵士以及布凯上校会晤。从他们那里,他详细地了解到前线的状况,并且下达了命令:前进!前进!到达温彻斯特后,他发现士兵们都变得十分急躁。当地居民们由于长期受到骚扰,也变得很不耐烦。至于印第安人,正如他预料中的那样,早就跑得没影了。不过在7月2日,他接到命令,把部队开往坎伯兰堡。

    布凯上校提议派出一支正规军突袭敌人的大营,但遭到华盛顿的反对。华盛顿的理由是,以正规军行军的习惯,他们必定要把笨重行李带在自己的身上,这样很容易被敌人发现,一旦被发现,他们的计划就要落空了。如果结合后续的一些事情来看,华盛顿的这个反对意见多少带点神秘的色彩。在开战前夕,伯吉斯议院议员选举大会在温彻斯特召开,华盛顿本人也因为他在积极推动民兵法改革方面做出的贡献而被选为议员。为了不耽误华盛顿的政治前途,布凯上校特地给了他两天的假让他去参加会议,然而华盛顿却拒绝了布凯上校给予他的特权,坚持要留在自己的岗位上。最后,他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在大多数人投票赞成的情况下当选为议员。这是战争爆发前夕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小插曲。

    7月21日,阿姆赫斯特少将和博斯科恩上将胜利的消息传到了前线。当人们听说路易斯堡已经被攻下的时候,整个战场沸腾了,士兵们对将要发生的战争也抱有热切的希望。这一消息对华盛顿是一个莫大的鼓舞,他在心里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建立功勋,至少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为此,当他听说总司令有可能派出一支先遣部队的时候,他就跃跃欲试,多次传达出自己想要去的意愿。

    但是,华盛顿很快就听说,这次行军不准备走他以往熟悉的那条道路,对这个决定,他感到有些意外。他马上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的陈述,一再强调旧路的优势。然而他的劝说没有收到任何的效果,正规军的指挥官从布雷多克将军的失败中了解到山路崎岖难行,同时还有很多的急流和险滩;然而修筑的新路却不同,这是一条直路,要比旧路近50英里。决定做出后,1600名士兵立即被派出前往修筑道路去了。华盛顿对他们的这种因噎废食的行为感到很气愤,但是也无可奈何。修路工作直到9月1日还没有结束,华盛顿手下的士兵多数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他的侦察兵给他带来消息说,8月13日之前,杜凯斯纳堡的全部兵力不到800人,如果按照他的计划,杜凯斯纳堡早就被攻打下来了。到了9月中旬,修路工作仍然继续着,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后,整个军队才向前推进了45英里。

    在部队行进到距离杜凯斯纳堡50英里的地方的时候,布凯上校采取了一个华盛顿竭力反对的策略,即派出一支特遣队,深入敌境去侦察。被派出去的是格兰特上校,本来他的任务只是侦察敌军的驻军兵力,然而急功近利的他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被派出去的侦察团还包括弗吉尼亚兵团,由刘易斯上校率领。在到达杜凯斯纳堡的第二天,敌军的侦察兵就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但是为了麻痹他们,敌军并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这种策略却被愚蠢的格兰特视为敌军的胆小怯懦,他公然叫士兵吹起了起床号,似乎要刻意引起敌军的注意力。在他完全丧失了警惕性的时候,敌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埋伏在两边树丛中的印第安人也趁机投入到战争中。由于完全没有提防会中敌人的埋伏,格兰特和刘易斯被打得溃不成军,只好投降了法军。他们的惨败几乎就是在重蹈布雷多克将军的覆辙。等到战争结束,总计损失了21名军官,273名士兵,华盛顿的手下损失军官6名,士兵62名。

    这次行军的结果,不幸被华盛顿言中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进一步地协助福布斯将军攻打杜凯斯纳堡。冬天很快到来了,寒冷的天气也使得行军的困难进一步增加。然而正在这个时候,英军收到情报,得知杜凯斯纳堡此时驻军十分薄弱,如果此时进攻便可一举攻破。英军立刻振奋了士气,丢掉了大部分的行李,轻装上阵。比起上次攻打杜凯斯纳堡时所遭遇的艰难困苦,这次拿下这个要塞简直就是轻而易举。首先法军由于在两个战场上接连失利,士气被大大的挫败;其次,援军迟迟没有到来,驻守的士兵很快就放弃抵抗缴械投降了。

    华盛顿带领先头部队占领了杜凯斯纳堡,并把它改名为彼得堡,以纪念主张这次行军的彼得上将。随着杜凯斯纳堡被攻下后,法国人对俄亥俄地区的统治完全结束了。像往常一样,印第安人臣服在胜利者的脚下。

    由于在路易斯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阿姆赫斯特少将受到了一致好评。为此,他接任了艾博克将军,成了英军在美洲的总司令。根据1759年的作战计划,伍尔夫将军将率领8000人,逆圣劳伦斯河而上,和攻打王冠角后的阿姆赫斯特将军会师,然后两人合力攻打魁北克。7月,伍尔夫带领他的8000人乘船出征,和他同时出征的还有蒙克顿、唐斯亨德和穆瑞三位准将。7月底,他们的部队在奥尔良岛登陆。那里距离魁北克并不远,并且还有广阔、肥沃的农田,他们决定在那里安营扎寨。作为加拿大的首府,魁北克的防守相当严密,想要攻打它,简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魁北克的法军指挥官是蒙特卡姆,此人不仅军事经验丰富,还拥有众多的军队。

    克服重重阻力的伍尔夫顺利地在奥尔良岛的西部和列维角建起了炮台,如此一来,魁北克就在这两座炮台的射程范围内了。伍尔夫迫切地需要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战役。7月9日,他率领部分英军横渡劳伦斯河,来到蒙莫朗西河下游驻扎。此地虽然距离魁北克很近,但却不是一个驻扎的好地方,因为驻地和魁北克城堡之间的空地上到处长着密密麻麻的植物。7月18日,他带领两艘步兵运输船打算做一次试探性进攻,但是由于堡垒的防护十分严密,他们的计划落空了。失望的伍尔夫决定对敌人展开一次强攻,不管那里的地势多险要,也不管里面的敌人多强大,他都要试一试。蒙特卡姆带领法军对堡垒严防死守,不给英军任何进攻的机会。后来,法军干脆挂起了免战牌,企图拖垮敌军。眼见日子一天天过去,而法军却是死守不攻,这让生性好强的伍尔夫又急又气,却又想不出什么诱敌出战的好计策。

    他制定了严密的计划,让唐斯亨德和穆瑞分别带领一个旅的兵力,在瀑布的下游朝着渡口前端猛烈炮轰,蒙克顿则率领部分士兵从列维角强行渡河。有赖于此次计划的周密性,他们收获了不错的战果,部队如愿以偿地进驻到了魁北克。

    伍尔夫是个性格比较敏感的人,手下的两个军官取得的胜利让他感到有点无地自容。他在等待阿姆赫斯特将军的援军,而援军迟迟未到,又给他平添了更多的烦恼。他在烦恼苦闷的时候偏巧又生了病,身体虚弱的几乎不能再带兵打仗了。在生病期间,他召开了一个临时的会议,重新修改了作战计划。

    大部队转移到列维角,另外留一部分兵力在奥尔良岛的炮台。法军指挥官蒙特卡姆命令德列维率领1500名士兵密切监视北边的海滩,以防英军从那里登陆上岸。9月4日晚,上校豪率领一支分遣队,克服重重困难,在敌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占领了魁北克城的最高点。蒙特卡姆收到英军已经逼近城中的消息,如同五雷轰顶。此时法军的兵力同英军兵力相当,但是相当一部分是地方军和印第安人。当他看到对手都是正规军时,赶紧派人向德列维请求增援。与此同时,他命令印第安人去攻击英军的左翼,迫使他们退到悬崖边上去。

    直到9点钟,法军等候的援军还是迟迟未到,蒙特卡姆有点失去了耐心。他决定带一支分队同英军展开正面的交锋。法军朝着英军胡乱开枪,而英军等法军进入距离40码的地方之后,开始猛烈地朝法军射击。英军本以为可以将法军一网打尽,谁知印第安人从后面袭击了他们,伍尔夫也不幸中了枪。勇敢的他只是用手帕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就又重新投入到战斗中去。他带领士兵用刺刀同敌人展开了殊死决斗,这时,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为了不动摇英军的士气,在巨大的疼痛之下,他还是坚持着让自己不倒下。这时,法军也被英军的气势所震慑住了,丢下武器就四散逃跑了。此刻中了枪的伍尔夫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但他还是强忍着,命令韦伯上校带领部队全速赶到查尔斯河,将敌人撤退的桥梁炸毁,把敌人一举歼灭。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出了关键的指示,希望胜利能够洗刷上次战争失利给他带来的耻辱。

    穆瑞准将率领1200名士兵在海军上将赫尔姆斯的配合下,炸毁了敌军的舰船,并成功地占领了尼亚加拉堡和王冠角,这时,阿姆赫斯特立即率军出征,从水路逼近蒙特利尔。9月6日,阿姆赫斯特将军率军抵达蒙特利尔岛,摧毁了敌人的几个战斗队,并包围了法军统帅德福得利尔。法军还没等救援部队赶来就投降了。蒙特利尔的投降,也就意味着整个法占加拿大的投降。至此,英法两国争夺美洲的战争宣告结束。失去了法国这个牵制力量,英国的殖民地不会再对本国政府惟命是从,一场新的变革即将开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