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道最讨人喜欢-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样赞美最能打动人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靠着一句赞美的话,我能多活两个月。

    ——[美]马克·吐温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美,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

    ——[美]威廉·詹姆斯

    最棒的赞美是在语言里加一点“调料”

    如果在赞美的话中,加上一些“新意”作为调料,那么,赞美之术就趋于完善了,而这样的赞美之辞,也最能打动人心。

    假如我们一日三餐都用一碗白面条对付自己的胃,一天、两天或许还可以,但三天、四天肯定就不行了,我们的胃肯定就会闹“革命”。这时,如果我们在白面条里面加入一点佐料,如鸡蛋、牛肉丝、西红柿汤、葱花等等,那么一碗“令你作呕”的白面条就会顷刻之间变成世界上最可口的佳肴。同样的道理,赞美的话虽然人人爱听,但“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的那些老话有时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如果在赞美的话中,加上一些“新意”作为调料,那么,赞美之术就趋于完善了,而这样的赞美之辞,也最能打动人心。不过,赞美的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对方的性格因素、文化背景、习俗等来决定“新”的方式。

    人品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素质,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伦理、重道德的民族。所以人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一个非常崇高的东西。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视名誉为生命的重要部分。

    因此,赞美一个人的品德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孔子对颜回说:“贤哉,回也!”这些赞美之辞都以人品为基点,利用专业化的语言来完成,从中翻出新意来。

    地域文化背景、习俗等在赞美他人时也很重要。在西方,上司对下属的赞美一般情况下可以是“谢谢”,“你干得很出色”等寥寥数语,而在中国更可能是一顿饭,或者敬一支香烟。就国内而言,如果你面对的是山东人或东北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朗声说:“好家伙,你真行!”不知情者看起来粗声大气,很不礼貌,但是被赞美者肯定会眉飞色舞地大声回敬一句:“兄弟,你也不赖!”如果你扭扭捏捏,故作文雅,反而会引得人家不高兴。

    因此,在交流中善用有新意的赞美,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为和谐、稳固。不过,虽然赞美的“创新”极为重要,但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根据对方的特长、文化背景、习俗等,来适时创造恰当的“新”意,否则便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当然,赞美别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比如可以用重复的语气。一位语言学家曾经说:“同样的音调或者是语句反复出现时,常具有感化人的力量。比如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如果他仅为了提出一项政见,仅说‘民主的政府’即可。但是,他三度强调‘民’字,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人效果。”的确,每个人在听到这句铿锵有力的口语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加深对这种理想政府的向往。同样的道理,每个人在反复听到一句有力度的赞美之话时,也很容易被感动。

    向别人请教是特殊的赞美

    当你把赞美的话改成“请教”的语气时,你收获的将会更多。

    “好为人师”是人性的弱点。但在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表现自己的长处,并希望别人来发现自己的长处,赞扬自己的长处。因此,当我们有求于别人,或和别人有矛盾时,都不妨向对方采取请教的方式,这样既能照顾对方的自尊,又因为你的“谦虚”,而使对方自动解除对你的“警戒”,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以人为师”时,你在巧妙赞美对方的同时,还真的能取得“真经”呢。

    南方某市有一位姓林的面包师。他做面包时,完全把面包当作艺术品,尽心尽力地去做。他从来不去考虑今天卖了多少面包,然而他的生意却出人意料的好,在这座城市里,其他的面包师的技术都比不过他。因此,这位面包师引来许多竞争者的羡慕,但更多的却是嫉妒。其中美味面包店的老板小郭更是恨他入骨,只因为生意全被他给抢跑了,原来红红火火的面包铺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这能不使他生气吗?

    小郭回到家里,满脸的怨气和失望。妻子见他这样,很是纳闷,便不解地问道:“你怎么了,今天生意不好吗?”

    本来小郭就一肚子气,这下可找到了发泄的对象,于是他一股脑地把怨气都抖出来了:“都是那个该死的林老板,自从他到这里开了面包店后,其余几家都没有生意了。”。

    妻子听完没有出声,只是默默地想了一会儿,然后开口道:“你不要生气了,人家生意好,说明人家的面包好吃。你眼前最主要的就是提高面包的质量,来吸引顾客,要不,你就去拜访一下那个面包师,和他交流交流,不要用仇人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天下同行本来就是一家人,我相信只要你是诚心诚意地去拜访,他不会拒绝你的。”

    妻子的一番话虽有道理,但小郭仍然不愿意低头,他认为他们是竞争对手,是“敌人”,是不可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交流的。

    接下来的日子,小郭还是那样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可生意还是那么冷清,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后来,他冷静地想了想,认为自己生意不好,其根本原因不是姓林的面包师不好,而是自己技术不过硬。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小郭便下决心去拜访对方,学点技艺。

    接着,小郭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见了那个面包师。对于他的到来,姓林的面包师也吃了一惊,不过他很友好地接待了小郭。

    “这些天你的生意很好,我不得不佩服你的手艺”。小郭诚心诚意地说,“今天我来向你请教,不知你是否愿意向我传授一些经验?”

    “没问题!只要你愿意。我们可以互相学习,说不上什么请教,咱们都是同行,应该算一家人,有钱一块挣嘛,世上的钱是永远挣不完的!”姓林的面包师微笑着说。

    就这样,俩人越说越投机,最后姓林的面包师把自己做面包的经验详细地告诉了小郭,并嘱咐他以后做面包时要用心、专心,这样烤出的面包一定回受到顾客的欢迎。

    回到家后,小郭便立即动手,做出的第一块面包果然味道要比以前好。就这样,渐渐地购买者也多了,小郭的生意又恢复了火热。

    赞美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果你不是根据对方的喜爱和特点去采用“非常赞美法”,而是对什么人、什么事都运用千篇一律的赞美语言,那么这样的赞美就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对方也会怀疑你的真诚。因此,当你把赞美的话改成“请教”的语气时,你收获的将会更多。

    恭维的话要说得滴水不漏

    恭维的话要掂量着对方的心理说,顺着对方的感情说,摸着对方的好恶说,根据特定的事情来说,选择特定的场合说,运用得体的语气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君是拍马屁的专家,就连阎王都知道他的大名。

    某君死后,阎王一见到他,便拍案大怒:“我最痛恨你这种马屁精。”

    马屁精忙叩头回答说:“因为世人都爱被拍马,大王您公正廉明,谁敢拍您的马屁!”

    阎王听了,连说:“对啊对啊,谅你也不敢拍我的马屁!”阎王说完,回头对牛头、马面说:“把他送往天堂吧。”

    “可是,他应该下地狱啊!”牛头提醒道。

    “放肆!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吗?快送他去天堂!”

    阎王也喜欢听恭维的话,何况是人呢?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愿意听好听的,只要你恭维得有分寸,不流于谄媚,不伤人格,是会博得人欢心的。

    由此可见,恭维的话要说得恰到好处,说得滴水不漏,否则,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有时还会“祸从口出”。不过,高明的说话者总是善于捕捉能恰到好处地恭维他人的机会,并且凭“三寸不烂之舌”,或获得好人缘,或获得升迁与加薪,或获得异性的青睐。但是,恭维的话也不是随便乱说的,更不是任何时候,用在任何人身上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事实上,要说好恭维的话,需更具智慧,更要艺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欢听恭维的话,即使那些自诩清高,甚或是傲慢者,他们只要听到了恭维的话时,脸上虽没堆满了笑容,心中却非常高兴、非常舒服。不过,你的恭维话一定要说得巧妙,要说得恰当,才能让对方听后心花怒放,否则,不适时宜的恭维不但引不起别人的好感,反而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厌恶感。

    在生活中,许多人就因为不善于恭维,常常弄巧成拙。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一次到全国最大的书店了解自己著作的销售情况。

    书店经理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为作家做件高兴的事,即在所有的书架上只摆放大仲马的书。

    当大仲马走进书店后见只有自己的书时,大吃一惊地问道:“别的书在哪里?”

    “别的书?我们已经卖完了。”老板回答说。

    很显然,这位书店经理不会恭维,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恭维话都能够为你赢来好感。恭维话要掂着对方的心理说,顺着对方的感情说,摸着对方的好恶说,根据特定的事情来说选择特定的场合说,运用得体的语气说。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不因事而论,只顾信口开河,那么,你的恭维话就成了没有任何价值,而且还会遭人反感的“废话”、“瞎话”了。

    生活中的一些口才高手在说恭维话时,都能说得恰倒好处、说得不留痕迹,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每次开口前,我们都要把话在嘴里过滤一下,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话在什么时候说最恰当,什么话在什么场合说最合适,都要想好再开口。这样,我们才不会把恭维的话说得一塌糊涂,令彼此尴尬,或者是因为“马屁拍在了马腿上”而得罪了对方。

    奉承的话要巧说、妙说

    奉承的话一定要巧说、妙说,切忌过分夸张或不切实际地一味吹捧,否则,就会被人误解,也会被人瞧不起,而这,无疑是影响你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块绊脚石。

    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赞美是融洽人际关系的调和剂,是一种最有效的感情投资,而奉承就是赞美的另类形式。但是,一直以来,许多人都有一种偏见,即把那些善于说奉承话的人一律称之为“马屁精”,好像这些人人格多么低下,多么不耻于和人们相提并论似的。其实,这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误解。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说着奉承的话,只不过是方式比较巧妙而己。就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来说,多说些恰到好处的奉承话不仅不是坏事,而且是好事。

    不过,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为对方识破,并让对方产生不快的感觉。再者,要奉承别人时,也不可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

    比如,你看到一位身材很胖的小姐时,你对她说:“小姐,你很漂亮,特别是你有一幅魔鬼身材。”对方的心里会怎样想呢?本来是想奉承、赞美别人一番,却因为话说得不恰当而得罪了对方。假如你换一种说法,这样说:“小姐,你的身材很丰满,别有一番韵味。”这样的话对方肯定爱听;当你看到一位流着鼻涕而表情呆滞的小孩时,你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小孩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对方的感受会如何呢!本来是奉承的话,却变成一种讽刺,得到了相反的效果。如果你说:“哦!你的小孩好像很健康。”效果就会好多了。

    另外,奉承要恰到好处,不夸张,但要“投其所好”。

    比如,一位精明的服装店老板往往会说:“夫人真是好眼光,这是我们这里最新潮的款式,穿在您身上,一定会更加漂亮!”几句话,这位太太肯定眉开眼笑,生意自然也就做成了。一位推销化装品的推销员会说:“小姐气质真好,小姐这么好的皮肤我还从来就没有见过,小姐选择了我们公司生产的一系列护肤品,将能更好地保护你的皮肤。”

    美国的商界奇才鲍罗齐就曾说过:“奉承你的顾客比赞美你的商品更重要,因为让你的顾客高兴你就成功了一半。”

    不过,奉承的话一定要巧说、妙说,切忌过分夸张或不切实际地一味吹捧,否则,就会被人误解,也会被人瞧不起,而这,无疑是影响你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块绊脚石。

    赞美的话要说到“点子”上

    我们在赞美别人之前,要了解对方的喜好、禀性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抓住最关键的地方加以赞美,就容易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说话要说到点子上。”事实也的确如此,只有赞美别人最在乎、最得意的东西,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有的人喜欢别人赞美自己的能力,有的人则喜欢别人赞美他的朴素,有的人则喜欢别人赞美他的孩子……“萝卜白菜,名有所爱”。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看重的东西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赞美别人之前,要了解对方的喜好、禀性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抓住最关键的地方加以赞美,就容易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赞美的方法非常有效,就连自认为“生平不好谀耳”的曾国藩也曾不自觉地陶醉期间。

    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后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

    曾国藩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这时,一个幕僚说:“他们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说到这里,他说不下去了。

    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样?”幕僚们不知如何回答,都低下了头。

    就在这尴尬时分,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年轻人来,他轻声说道:“曾帅仁德,人不忍欺。”

    众人听了齐拍手、喝彩,都认为他的评价中肯而实在。

    曾国藩则十分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

    年轻人又退到了众人的后面。

    曾国藩问:“他是哪里的人?”

    有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中过秀才,但家里很穷,不过办事非常谨慎。”

    曾国藩听完后就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就派这位年轻人去扬州任盐运使。

    在这个故事里,曾国藩的幕僚们很想赞美曾国藩,但苦于“威猛”、“精敏”之语都已让别人先说了,因而想不出恭维他的词句。而管抄写的年轻人从曾国藩说过的“生平不好谀耳”中推断出他特别看重自己“仁德”的性格特征,于是投其所好,在这一点上加以赞美,果然让曾国藩感到舒服、满意,并由此得到了他的赏识。由此可见,只要赞美得恰到好处,其效果往往是超乎意料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没有人不喜欢听赞美的话,对他人发自内心的赞美,既能使对方感到愉快,自己也会感到心境开朗。掌握了恰到好处地赞美他人的技巧,是一个人交际能力趋于成熟的标志。

    谈话结束时的赞誉更能打动人心

    分手时的印象足以左右整个会面的结果,是成是败,最后一刻的表现最为重要。

    有人说:“对人表示赞许,是撒向心灵的阳光雨露。”的确,真诚的赞美往往能使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但是,如果我们能在最恰当的时刻表达出自己的赞誉之词,那么收到的效果将会更好。

    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经过研究后认为:人的记忆和印象,都是受到“记忆的系列位置”的深刻影响,换句话说,在一件事情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开头和结尾给人的印象最深,往往具有左右整个记忆的作用。

    一天,老王的同事到他家来做客,老王与同事谈得非常投机。可是当同事告辞出去,刚跨出老王家的大门,老王便“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同事的心理顿时升起一股凉意,从那以后,他见了老王便绕着走。其实,相信不管谁遇到这种情形,心里都会凉上半截。也许老王是无意的,可是对同事来说,心中总会有所猜疑,原来畅谈甚欢的兴致,也就被那“砰”地一声一笔勾销。这就足以说明:分手时的印象足以左右整个会面的结果,是成是败,最后一刻的表现最为重要。

    有位女记者曾记述了她与一位艺术家会见的场面:

    这位艺术家很风趣,在会谈过程中气氛非常融洽。这还没有什么值得特别一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当这位记者起身告辞时,艺术家面容诚恳地对她说:“今天听到你的一席话,使我受益不少,这些意见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真是太谢谢你了!”这番话使这位记者如沐春风,永生难忘,后来她虽然没有再和艺术家见过面,但是,他对这位艺术家的消息却一直很关心。这就是那番加强印象告别语所产生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分手前一刻说出你对当天会面的感想,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措词一定要恰当,如果说得不好,反而会抹煞了原来的效果。俗话说,“扎筐编篓,全在收口。”、“好头不如好尾”,所以,在会面的过程中,如果你常夸奖对方,可能会被人认为过于阿谀,因而反感你。但是最后分手时赞美几句,却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因此,在和别人谈话结束时,你不妨对对方说几句得体的赞美话,并使用诸如“绝对”、“非常”等一类有强调意义的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那么,对方就会因感觉到他自己的重要性而对你心生好感,并且乐意继续同你保持联系。

    认真倾听是另类赞美

    倾听是一门艺术,当别人滔滔不绝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全神贯注地倾听,并通过赞同的微笑、肯定的点头,或者手势、体态等做出积极的反应,表现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和谈话对方的尊重。

    有位哲人曾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是让我们少说多听。”的确,听有时比说更为重要,更能体现出你对他人的尊重。然而遗憾的是,在与人说话时,很少有人让自己的耳朵充分发挥功能——倾听。其实,倾听是一门艺术,当别人滔滔不绝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全神贯注地倾听,并通过赞同的微笑、肯定的点头,或者手势、体态等做出积极的反应,表现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和谈话对方的尊重。所以,学会了倾听,就是对他人无声的赞美。

    乔治·吉拉德是美国的汽车推销大王,在他一生的推销生涯中,总共卖出了一万多辆汽车,其中有一年卖出汽车一千四百二十五辆,这一记录被载入吉尼斯世纪大全中。在他的推销生涯中,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有一天,一位先生来向他买车,吉拉德展开如簧之舌向他介绍,眼看那位先生就要签单了,结果却放弃了购买,走了出去。

    到了深夜十一点钟,吉拉德仍在沉思为何失败,不知道错在哪里。平时这时候,他是在回味这一天的成功呢!

    吉拉德再也忍不住了,拿起电话打了过去,问那位先生为什么不买他的车。“现在是晚上十一点钟。”对方不耐烦地说。

    “我知道,很抱歉。但是我要做个比今天更好的推销员,你愿意告诉我究竟我哪儿错了吗?”“真的?”“绝对!”“好,你在听吗?”“非常专心!”

    “但是今天下午你并不专心听话。”那位先生告诉吉拉德,他本来下定决心买车,可是在签字前最后一分钟犹豫了。因为当他提到自己的儿子杰克要进密执安州大学,准备当医生,杰克很有运动能力等时,吉拉德满不在乎,一点兴趣也没有。当时吉拉德一边准备收钱,一边听办公室门外另一位推销员讲笑话。

    从这件事情中,吉拉德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赞美不一定是有声的,倾听也是一种赞美。如果用心聆听他人的讲话,就是对他人最大的赞美和尊重。

    事实上,在和别人谈话的过程中,有时倾听比滔滔不绝更有效。做一个安静的听众,能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人,肯定是一个富于思想,具有谦虚品质的人。这种人往往也是最受欢迎的人。那么怎样做一个好听众呢?

    第一,别人讲话时要专心听。当有人在和我们讲话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手里不能做其他事情,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即使说话的一方地位比你低,年龄比你小,你也应该专心听他讲话。

    第二,偶尔插上一、两句话。如果从头到尾什么也不说,气氛肯定也不好。假如在适当的时候插上一句话也很好,表示你在认真地听;没有听清楚时可以问一下,不要以为这样做对方不高兴,事实上这正好表明了你关心他的话题。

    第三,不要抢话。不要在提问时乘机抢过对方的话题,滔滔不绝地说,除非对方的话已说完。

    第四,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讲话。在听对方说话的过程中,如果对方的话中出现了错误,不要立即打断他的话,去纠正他的错误,更不能因此而在脸上流露出轻蔑的神气,否则,就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第五,如果对对方的话不感兴趣,也不能立马打断对方的话。你可以巧妙地引出另外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是你感兴趣、对方也很熟悉的。

    从细小的地方赞美他人

    抓住别人一个细小的地方来真诚地赞美,同样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一个口才高手,也往往是一个善于发现他人细小的优点而加以赞扬并获得他人认同的人。

    假如一个人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在和他谈话的过程中,当然就不缺乏赞美的素材了。但是,生活中平凡的人毕竟占大多数,如果你一味注意去找别人的“大事”来赞扬,恐怕就没有多少机会了。事实上,抓住别人一个细小的地方来真诚地赞美,同样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一个口才高手,也往往是一个善于发现他人细小的优点而加以赞扬、并获得他人认同的人。

    多那·M·麦克马洪是一位设计师。一次,他受聘到一位鼎鼎有名的大律师家里设计庭园。这位律师公事很忙,但偶尔还抽空来看一下工作情形。

    有一次,这位大律师告诉麦克马洪该在哪儿种石榴花和菊花时,麦克马洪便随口说道:“大律师,听说你养了许多名种的狗,还在马得逊·斯奎亚的赛狗大会上囊括了不少奖品。”

    没有想到这小小的赞美,竟产生了无比的威力。大律师听后,高兴地说:“是啊!谈起这件事,我就非常高兴。我现在很乐意带你参观一下我养狗的地方,你愿意去吗?”

    “当然,我感到非常荣幸!”

    麦克马洪跟着律师去看狗,只见每一只狗都非常精神、健康、可爱。当他们看完狗回到庭园时,律师兴犹未尽,进屋取出奖品和狗的血统证书给麦克马洪看,并告诉他如何判别狗的血统的贵贱的知识。

    最后,大律师问麦克马洪:“你家有小男孩吗?”

    “有。”麦克马洪说。

    “他喜欢狗吗?”大律师又继续问道。

    “是的,我家那几个男孩都喜欢狗。”麦克马洪回答说。

    “那么,我送你一只狗怎样?”麦克马洪高兴得连连称谢。

    接着律师又告诉麦克马洪许多养小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话还未说完,他就停下来,自言自语地说:“这么说你一定会忘记,还是写在纸上好。”说着,他径自进屋里去了。

    十分钟后,他一手抱着一只一价值200美金的小狗,另一只手拿着血统证书和一张打满了字的纸,朝麦克马洪走来,麦克马洪真不知道该如何谢他才好。一句称赞的话,不但使大律师拿出一个半小时和麦克马洪聊天,又送他昂贵的礼物,更赢得了律师珍贵的友谊。

    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当你真心实意地赞美一个人时,他会因得到这份荣誉而感激你,甚至会视你为人生的知己。因此,在一些必要的场合下,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更不要遗漏对别人细微处的赞美。

    不过,在赞美对方时,还应注意以下细节:

    第一,在还没有确认对方的喜爱时,你千万不要急于夸奖对方,否则,将会弄巧成拙。

    第二,假如对方对你的赞美有良好反应时,不要就此结束,而必须要改变表现方式,一再地赞美对方同一点,因为你只夸上一两句,对方可能以为这是奉承,如果再夸上几句,可信度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要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你所要赞美的人和事,使自己的赞美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因为在生活中,“话音未落”式的尴尬并不少见,你刚夸他勇敢,他就在某一件事上表现得“惊人的怯懦”。因此,在事情还没有结果时,一定不要抢先去赞美,因为事情都是千变万化的,在最后关头失败了的事情不在少数。

    用心选择对方爱听的话

    赞美的话虽然人人爱听,但不是所有的赞美都能打动人心。只有抓住对方最在乎的一面去赞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命中目标,也才能为自己被他人接受打下基础。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有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都渴望受到别人的重视,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他人是人际关系必备的技巧,赞美的话说得得体,会使你更迷人,更受人欢迎。

    美国一家专门制造高级椅子的公司的董事长詹姆斯·阿特牟逊,得知建筑商伊斯曼决定建一所音乐学院和一座剧场,他非常希望能得到这两栋大建筑的座椅订单,但他也知道单凭竞标,他不一定有把握战胜对手,便决定前去拜访建筑商,希望能直接获得他的认同。

    当阿特牟逊准备去拜访伊斯曼时,一位朋友好意地提醒他:“如果你想争取到那笔订单,我劝你最好只和伊斯曼会面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恐怕就没希望了。伊斯曼是个一板一眼的人,整天忙碌不堪,所以你和他说话,别忘了简明、扼要四个字。”

    阿特牟逊道了谢,并准备按照他的话去做。

    当阿特牟逊走进伊斯曼的办公室时,他正在翻阅一大堆公文。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摘下了眼镜,走到阿特牟逊的面前。

    “先生,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我的时间安排得很紧,你只有5分钟可以说明你的来意。”伊斯曼面无表情地说。

    阿特牟逊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说道:“喔!您这房间的装饰和摆设,格调真高雅,在这种环境中办公,工作效率一定很高。我从事室内装饰的行业这么久,从没见过这样舒适的办公室。”

    “是吗?你这么一说,我又想起当初装潢的事了。真的很不错吧!大厦刚落成时,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最近工作太忙,我几乎都忘了这个优点了。”乔治·伊斯曼愉快地答道。

    阿特牟逊走到木质墙壁前,用手摸了一下,说:“这是英国橙木制的,和意大利橙木在纹图上有些不同。你真是一个行家,要知道很少有人知道意大利橙木比英国橙木的质量要差一点。”

    “是啊!这是从英国进口的。我特意亲自挑选的。”伊斯曼有几分得意地说。

    然后,伊斯曼把办公室的布局、色调、手工艺的装饰和他自己的构想,一一说给阿特牟逊听。两人边聊边在办公室里来回走着,最后在窗前停住脚步。伊斯曼用平稳的语调说出自己为谋社会福利,以个人财力建造的各项公共设施,如:广场大厦、综合医院、疗养院、友爱之家、儿童医院等。阿特牟逊对他的博爱精神,和他所做的各种努力,表示由衷地敬佩。

    伊斯曼又打开一只小箱子,里面装的是他从英国人手中买来的照相机,也是他研究照相机的第一个实验品。阿特牟逊问他经营之初的困苦情况,伊斯曼再追述起穷苦的少年时代,寡母靠收房租过活,他自己则在日薪5毛的一家公司做事。那时,他只想如何克服贫困,让母亲不再辛勤工作。阿特牟逊又问他做底片实验时的情形,伊斯曼神采飞扬地告诉他,那时他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只在等待药品产生变化的短暂时间内,稍微休息,有时连续72个小时不睡觉。

    “前些日子,我去日本考察业务,买了一把椅子回来放在阳台上,经太阳一晒,油漆纷纷剥落,我自己就买了一罐油漆,亲自重新漆上,你要不要见见我的油漆技术?我们先一起用餐,然后再去看。”

    饭后,伊斯曼果然带阿特牟逊回家去看那张椅子。那是一把价值15美元的普通椅子,和他亿万富翁的身份毫不相配,但阿特牟逊对伊斯曼的油漆技术夸奖不已。

    看完椅子之后,阿特牟逊捎带说了一下自己的来意,伊斯曼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立即在阿特牟逊带来的定单上签了字,并让财务部门提前给了一笔定金。

    他们的谈话远远超过了5分钟!

    不过,赞美的话虽然人人爱听,但不是所有的赞美都能打动人心。只有抓住对方最在乎的一面去赞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命中目标,也才能为自己被他人接受打下基础。

    说表扬的话要慷慨些

    千万不要忘了表扬别人。一个人有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而且要不厌其烦,要真心真意,要随时随地。

    高明的动物驯养师都知道,对于动物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必须给予表扬,你可以说一句鼓励它的话,可以拍一下它的脑袋,也可以给它一点好吃的东西。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洋世界的驯养员们,总是在他们的逆戟鲸、海豹、海豚做完一次漂亮的表演之后,给这些动物一些鱼吃。如果对动物的每个微小进步我们都能做到随时嘉奖的话,那么对人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就要养成表扬员工的习惯,即使仅仅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不能不表扬。这样能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不要等到什么人做出突出的成绩或者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时再表扬他。只要你能发现点什么进步,不论大小,就不要放过表扬的机会。比如员工的销售业级比上个月有了一点点进步。你也应该对他说:“我一直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现在事实终于证明了我的看法是多么的正确,希望你再接再厉!”,或者给他放一天假,或者给他一个小小的物质鼓励,同时告诉他,你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相信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鼓励,都能使员工感到精神振奋,并且继续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

    另外,不管你结婚有多少年了,但你每天饭后都要对妻子说,她做的饭太可口了。有人和太太结婚已经30年了,每顿饭后,如果不说一句“多谢了,我的宝贝,菜做的太好吃了!”他就不会离开饭桌。这就是为什么他总能吃到可口的饭菜的原因。

    “谢谢你。”这句话如果你运用得适当得体,会在人际关系中出现奇迹。这句话总能使人高高兴兴地为你做事,尤其是当你真心实意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时你也可以再加点什么,或者加重语气。“多谢了。”“太感谢了。”当你说感谢他的话时,你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如果他是值得感谢的话,他也就值得你去看他。不要像超级市场里的收款员那样,谁交款她才向谁道谢,且从来不看顾客一眼。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去发现身边的人该有什么需要道谢的地方。每次你说一句“谢谢你”,其实你就是表扬了他一次,也是你对他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赞许。当你能让人们知道你是如何感谢他们时,当你能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表扬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想为你做更多的事情。这样一来,你就获得了驾御别人的无限能力。

    千万不要忘了表扬别人。一个人有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而且要不厌其烦,要真心真意,要随时随地。正像美国一位著名的亿万富翁所说的那样:“我就愿意表扬,不愿意发现谁有什么毛病。只要我喜欢的事,我就会全心全意地去做,我在表扬人方面显得极为慷慨大度。”

    经常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

    背后赞美的作用绝不比当面赞扬的效果差。有时直接的赞美如果没有把握好度,会适得其反,而用间接赞美的方法则可避免这些缺陷。因此,与其当面赞扬会遇上“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不如通过第三者间接赞扬来得更“安全”,更“实在”。

    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不要担心自己说的好话不被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因为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讯息,都会像空气一样流动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里。而背后赞美别人,其效果往往比当面赞美更让人容易接受,因为背后赞美更显得真诚,不“涉嫌”阿谀奉承的意思,而且有时还能化解两个人之间的恩怨。因此,当我们想赞扬一个人时,就不妨多在第三者面前说他的好话。

    唐代狄仁杰虽然是一代名相,可他却屡屡在朝廷里排挤另一位大臣娄师德。武则天知道这件事后,对狄仁杰说:“我之所以了解你,重用你,相信你,全是因为娄师德的推荐啊!”

    狄仁杰这才明白,娄师德一直对自己以德报怨,他深感惭愧。由此可见,背后赞美人的力量的确是不可小看呀。

    有位青年人在一个邻近的街区新开了一家药店,而肖一可——一位经验丰富和久有声望的药店主,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他指责青年人卖假药,并且毫无配药方的经验。

    后来,这个受到攻击的青年人准备为此事向法院起诉。

    他去请教一个律师。这位律师劝告他说:“别把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了,你不妨试试表示善意的办法。”

    第二天,当顾客们又向青年人述说肖一可的攻击时,他说:“一定是在什么事上产生了误会。肖一可是这个城里最好的药店主之一,他在任何时候都乐意给急诊病人配药。他这种对病人的关心给我们大家树立了榜样。我们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之中,有足够的余地可供我们两家做生意。我是以肖一可医生的药店作为自己的榜样的。”

    当肖一可从别人那里听到这些赞扬的话后,便急不可待地去见自己的对手,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并向他介绍了自己开店的一些经验,最后还提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有关专家认为,背后赞美的作用绝不比当面赞扬的效果差,有时直接的赞美如果没有把握好度,会适得其反,而用间接赞美的方法则可避免这些缺陷。因此,与其当面赞扬会遇上“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不如通过第三者间接赞扬来得更“安全”,更“实在”。

    发掘对方的“评价需求”,适度地赞美对方

    赞美也要讲分寸,讲尺度,不是所有的赞美都能使对方“心花怒放”的,这就需要我们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去善于发掘对方的“评价需求”,适度地赞誉对方。

    一位名人曾说:“赞美能释放或以任何方式辐射能量,通过赞美,我们可以把一个怯懦者变成坚强,把一颗恐怖的心灵改造成平和而自信的心灵,使极度神经衰弱者恢复平衡和力量,使即将倒闭的企业重获成功,使不满和抱怨变成满足和支持。”

    在生活中,善于赞美他人的人,不但能更好、更快地办好事情,也能轻而易举地“俘获人心”。不过,赞美也要讲分寸,讲尺度,不是所有的赞美都能使对方“心花怒放”的,这就需要我们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去善于发掘对方的“评价需求”,适度地赞誉对方。

    比如,一位好的营业员除了善于推销以外,还应该善于观察人,要在顾客一进门时,就能看出他的情绪和购买愿望。以一个业绩很高的服装装售货员为例。如果顾客是个胖子,她会拿件小一号的尺寸给对方试穿,如果是个瘦子,会取出大一号的尺寸,顾客当然知道自己穿几号的衣服,就会对售货员说:“不行,我是穿某某号的。”此时,这位售货员就会很惊讶地说:“啊!真的吗?可是我怎么看不出来呀!”

    这种丝毫不露痕迹的赞美,不像奉承话听了让人起鸡皮疙瘩,却又正好说进对方的心窝里,实在非常高明。另外,赞美的话还可以这样说:比如一些高明的美容师会对顾客说:“你的头发是天生的自然卷,不用烫就有波浪,真令人羡慕!”报社的编辑对作家说:“照你写作的速度,一个礼拜的时间足够了!”同事之间说:“某某领导很欣赏你的能力!”……诸如此类都属于挖掘对方心理需求的高明的赞美。

    这些赞美的共同点是:正中下怀。头发自然卷的人老是为自己蓬松飞扬的头发烦恼,所以美容师一旦强调了自然卷的优点,就会让顾客觉得这位美容师善解人意,自然会成为固定的客人;编辑对作家说的话,一方面是鼓动,一方面也是赞美,而赞美所产生的作用,足可使这位作家如期交稿而不拖延,因为没有一个作家愿意被人视为拖拉懒惰之人;一个普通人,不管有没有升迁的可能,都希望自己的才干受到重视,同事的鼓励可使他发挥全力,至于胖人,总不喜欢别人说他胖,瘦人也不愿意让人说他瘦,那位服装售货员深知这种心理,用十分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对方的这种心理需求,达到既赞美了对方又丝毫不露痕迹的效果。对方以后再买衣服,自然还会愿意到这儿来。

    事实上,赞美之辞本身就相当于一把双刃利剑,可以改善入际关系,也能恶化人际关系。也就是说适当的赞美会成为使人际关系融洽的润滑剂,但是,说过分了,就会使对方窥透自己的虚伪和用心,而受到对方的轻视,甚至还会被对方误认为你在有意侮辱他,而闹得不可收拾。那么,怎样在初次见面时就能把赞美的话说得得体呢?

    在初次见面,要达到适度赞誉对方的效果,你不妨从对方人品、性格中较具体、容易观察到的优点开始,尤其可以对其过去的实绩、行为或是身上的装饰品等已具形状的具体事物给予适当赞誉。假如你说“你这人真好”,则容易引起对方的怀疑及戒心,原因是在短短见面的时间内,你怎么会知道?

    但是,如果夸奖对方过去的成绩,或者是做了什么值得讴歌的事情,情形就完全下一样了。因为这种既成事实的评价,与彼此交情的深浅毫无关系,对方也较能接受。

    如果对方是位年轻女性,那么她身上的衣物或饰品便是我们间接夸奖的最好素材。因此,与其毫无准备地去应付一位初次见面的人,倒不如在事前先行找出“间接夸奖”的对象。有了这种准备后,对方往往会因为你一句赞美的话辞而毫不保留地敞开心胸。

    总之,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给予赞美和肯定。如果你能发掘出对方的这种“评价需求”,他就会觉得你是最了解他的人,从而对你心生好感,也容易从感情上接受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