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不惑,30不悔-20多岁的心智模式决定30岁后的人生境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武侠的世界里,武功分为内功和外功,外功是攻守进退克敌制胜的武技,内功则决定着外功能够发挥出怎样的威力。在现实世界当中,你的心智就是你的内功。我们总会评论一个人成熟或者不成熟,实际上所谓的成熟指的就是心智的成熟。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你在20多岁的时候不去磨炼自己的心智的话,那么就算是到了30岁这个成熟的年纪,你还是会被人打上“不成熟”的标签。

    人生跟着心态改变

    为了事业而拼命打拼的年轻人是坚韧的,但是有的时候,他们也会显出些许迷茫。他们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容易取得成功,而有些人即使苦苦奋斗一生,却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由于心态的不同。心态不同,人生命运也就不同。那些积极乐观、不畏艰难险阻的人,只要肯努力,终将进入成功者的行列;而那些消极的人,即使付出再多,也难以取得成就。所以,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心态。如果在20多岁的时候,我们就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那么在30多岁的时候,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从前,有一位将军被派到沙漠里参加训练。为了陪丈夫,他的妻子就跟着丈夫到了沙漠的陆军基地,白天丈夫参加训练,把她一个人留在营地的小铁皮房子里。在白天,沙漠的温度很高,即便是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华氏125度,这样的温度,热得让这位夫人受不了。

    更让这位夫人无法忍受的是寂寞。在这里,这位夫人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他们不会说英语,而她也不会讲墨西哥语和印第安语,每天她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待在房子里等着丈夫回来,可是时间似乎总是过得很慢。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她想要抛开一切回家去。

    父亲很快回信了,但只写了一句话。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对她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句话就是:“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这句话,让她的心头一颤。这位夫人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惭愧之至的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重新调整了心态的夫人,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她再不把自己封闭起来,开始努力跟当地人交朋友,虽然因为语言的问题出现了很多麻烦,但当地人的热情让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渐渐地,她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本地语言,并且对这里的生活产生了兴趣,而当地人也很大方地把自己最喜欢但又舍不得贩卖的物品都送给了她。

    和当地人成了朋友,让这位夫人变得开朗了起来。她又开始研究那些仙人掌及其他沙漠植物,还学习了有关土拨鼠的知识。有时间的时候,她还陪着当地人一起去观看沙漠日落,感受沙漠里的海市蜃楼,他们还一起寻找几万年前这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海螺壳。这位夫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兴奋、流连忘返的奇景。

    就这样,夫人的抑郁情绪从此一扫而光,甚至她不再想离开这个地方,反而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后来,她还把在这里经历的一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了一本书——《快乐的城堡》,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铁皮房没有改变,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也都没有变,是什么让主人公改变了呢?答案就是她的心态。过去主人公习惯选择消极的一面,现在她习惯选择积极的一面去看问题,因此自然就会找到那颗最耀眼的星星。

    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选择、去对待它们。一个人是积极的,他看到的自然是积极的一面,他的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周围的一切都是成功向上的;一个人是消极的,他的眼里就只有悲观、失望、阴暗的一面,他自然不可能取得成功。

    人的精神世界,都是要靠自己的心态来创造的。一个心态好的人,就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心态不好的人,就很有可能会创造绝境。也许正是一次小小的改变,将会给自己带来一个震撼性的新面貌。

    作为20多岁的年轻人,我们拥有取得成功的资本不是很多,但是良好的心态是许多东西都无法衡量的。如果我们能在20多岁的时候,让自己的心态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我们就可以把烦恼和忧愁从心中排除出去,这样可以使人生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那么在30岁后,成功自然而来。

    20多岁,一定要相信自己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缺乏自信。莎士比亚曾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

    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这是每一个正在奋斗的人必须拥有的。但是综观目前社会,很多人总是以为自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而被淘汰。他们不知该怎样去面对变化,也不知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当他们看到周围的人不断地调整自己、改变自我以达到适应社会发展时,内心就充满了焦虑、犹豫并感到许多无形的压力。这样的人,永远只能与成功无缘。

    所以,学着自信起来吧,这是一种态度,更是内心的修为。尤其是对于我们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更应努力培养出自己的自信心。

    由于《非诚勿扰》的热播,孟非一跃成为全国备受瞩目的知名主持人,甚至很多其他国家的观众也对其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未成名之前,做过印刷厂工人、保安、送水工等多种工作,但他从来没有失去过自信。

    1994年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孟非成为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的接待员,随后他努力地让自己成为记者。

    2002年1月,《南京零距离》这个直播节目将会搬上江苏电视台,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台里的领导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节目主持人。

    听到这个消息,孟非知道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他仔细地分析了自己的优劣,他觉得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

    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孟非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虽然他有点担心自己的普通话可能不会过关,但自信的他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面试那天,孟非自信地走到面试官面前,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他能准确地抓住节目的定位,并且还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让台里的领导觉得他很有潜力。后来,孟非果然被顺利地录用了,并且在《南京零距离》的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孟非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与他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在竞选主持人时缺乏自信,不敢参加面试,或者紧张结巴,无法平静自然地表述出自己的创意和见解,这个职位都将与他失之交臂。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一个想要获得成功的人,除了必要的能力和经验,必须对自己充满自信。能力和经验可以慢慢补足,而一旦缺少了自信,理想将永远如天边的月亮一样让你无法企及。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只要不丢失自信,就会有希望、有辉煌。

    曾经有一位名叫索克的青年,从小在福利院里长大。他身材矮小,长相也不出众,讲话又带着浓厚的法国乡下口音,所以他一直很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既丑又笨的乡巴佬,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到了30岁时,他甚至开始考虑,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

    有一天,与他一起在福利院长大的好朋友约翰找到了他,兴奋地说:“索克,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好消息从来就不属于我。”索克一脸悲戚。

    “不。我刚刚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电视里描述的相貌特征,与你丝毫不差!”

    “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索克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可能是自己爷爷的拿破仑同样身材矮小,但却指挥千军万马,这让索克感觉到自己矮小的身材里充满了力量。

    第二天一大早,索克便自信地来到一家大公司应聘。20年后,已成为这家大公司总裁的索克,早已知道自己并非是拿破仑的孙子。但这一切,对他已经不重要了。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是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从索克的身上看,这一点的确是很有道理的。

    伽利略、居里夫人、张衡等在历史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他们能取得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有远大的志向和对自己非常有信心。我国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原来是一个老师,由于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差,教书吃力。不过他发现自己擅长于科研,于是增添了自信心,致力于数学的研究,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面对的竞争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用哪种形式去参与竞争,如果缺乏自信,他都很难成功。而20多岁正是我们开始为了理想奋斗的时刻,如果从这个时候起就充满自信,那么我们就能为自己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忍耐是一种美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都会遇到不顺心之事。当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是应该选择忍耐,还是让自己的情绪任意宣泄呢?

    有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但是,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虽然可以缓解一时的心理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它会让我们养成一个控制不住情绪的坏习惯。正是这份坏习惯,有时会让我们失去成功的机会,从而断送了美好的前程。

    人的一生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波折,但如果能忍一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心志,以后即使碰到再大的问题,也能忍到最好的时机再把问题解决。尤其是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能够掌握这种本领,对未来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善于忍耐从而获得成功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越王勾践。

    吴国灭了越国之后,越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阶下囚。在吴国受奴役的时期,勾践随时随地都会有生命之忧。不过,他很清楚,要想复国的话,首先就要活下去,因为只有活下去,才有逃离虎口兴兵复国的时刻。所以,为了打消夫差对自己的猜忌,他放下君王的尊严,把自己当成了吴王夫差最忠实的奴仆,处处为吴王着想,让自己为吴王做任何事。

    可是,即使他这样做,但吴王夫差对于勾践的顺从并不太相信。勾践就逼着自己表现出对夫差完全的顺从和诚意。

    有一次,夫差生了大病,很长时间都没有痊愈。勾践从伯嚭那里得知,认为这是自己表现忠诚的绝好机会。

    第二天,勾践在伯嚭的陪同下前去王宫问候夫差,在夫差的宫门口,他们恰好遇到端着盛有吴王粪便的马桶的侍卫。勾践见状便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直接用手蘸取吴王的粪便放在嘴里尝了一下。

    这个举动让同行的伯嚭大吃一惊,好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尝过粪便之后,勾践见到夫差时立即高兴地说:“下囚臣勾践恭贺大王,大王的病不日就会痊愈了。”

    夫差不解地问:“何以见得?”

    勾践回答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拜一位善于闻粪便的人为师,知道了人的粪便也是要顺应四时节气的,所以能够从人的粪便的味道中判断人的身体状态。自己刚才尝过了大王的粪便,味苦且酸,这是顺应春夏之气的味道,因此自己知道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了。勾践说完后,被收买的大夫伯嚭也说了几句勾践的好话。

    夫差听了很高兴,他见勾践连自己的粪便都可以品尝,认为勾践是真心臣服。当即下令勾践夫妇及陪伴他们的范蠡,可以离开囚禁的石屋,转住到宫室之中。

    过了不久,夫差的病果真痊愈了,夫差更高兴了,于是他在恢复上朝的第一天就宣布“寡人今天要替越王安排北面的座位,吴国群臣要以宾客之礼来对待他”。

    这样的安排意味着勾践不但即将被释放,而且也可以很快地恢复越王的身份。勾践忍辱尝人粪便的举动为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勾践内心感慨万分,他身处吴国就好比老虎囚在笼中,早就期待有回国的那一天。可如果没有忍辱尝粪便的举动,勾践还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离开吴国重回越地的机会,若是那样,恐怕历史上就没有后来的勾践大败吴王的战绩了。

    勾践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不怕丢面子、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这就是一种韬略,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像那句话说的:“我们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控制别人,但可以掌握自己。”

    如果我们真的无法忍耐时,那么不妨试试美国前总统杰克逊的方法吧:“生气的时候,开口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要先数到一百。”

    当然,想成为一个善于忍耐的人并不容易,因为情绪是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很少有人生来就能控制情绪,尤其是在自己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但作为一个追求成功的人,你要时刻记得,你不忍耐,很可能让你多年的积累付诸流水。

    一次,张晓波的上司在部门的早会上,公开批评他没有按时把产品资料传给客户。

    其实,这件事并非是张晓波的错。他不仅非常努力地工作,而且非常细心,那天在检查合同资料的时候,他就发现秘书室把一套数据给弄错了。由于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秘书室的人已经走了,时间如此紧急,他不可能马上给客户发送产品资料,所以只好用电话和对方取得联系,另行约定了发送产品资料的时间,并及时通报了相关情况。可是上司出差回来,还没搞清楚具体情况就批评了张晓波。

    张晓波心里虽然有一肚子委屈,可还是保持了沉默,因为他明白,此时此刻无论自己怎么占理,都会使领导觉得难堪下不了台;越是解释,领导就会越生气,说自己不虚心,甚至把问题弄到不可收场的地步。就算领导当场承认了错误,也很可能会记恨自己,找机会给自己“穿小鞋”。

    就这样,尽管张晓波心里有委屈,但还是忍耐了下来。过了几天,领导看到了那份记录,这才知道错怪了张晓波。领导对张晓波的做法相当满意,因为张晓波没有当面让自己难堪。从那之后,领导把张晓波当成了心腹,对其无比器重。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遭遇磕磕碰碰,都会经历苦难彷徨,甚至会身陷艰难险境。遭遇这些坎坷和困境的时候,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现实,做到不争不躁、不愠不怒和不气不馁,学会用忍耐来砥砺品行、磨炼意志和锻炼作风,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忍耐是一种意志、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方法。忍耐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不是茫然失措的结果,而是让我们知道,在遭受人生中的不公平的时候,要懂得韬光养晦,积蓄能量,等待时机再成正果。

    所以,当你受到误解,或者遭受委屈的时候,请学会忍耐,并且在我们20多岁开始为梦想奋斗的时候,就应该学会这种本事。只有如此,你才能拥有大智慧、大视野和大胸怀。

    阳光心态助你踏过荆棘

    这个世界很残酷,这个世界却又很公平——总有人会成为成功者,也总有人会沦为失败者。并且,成功者会越成功,而某些失败者却会越失败。

    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成功者拥有阳光心态,即使他们在挫折与磨难的影响下退缩,那也只是暂时的。在他们的眼里,未来一定是充满阳光的,那份“阳光”可以扫掉所有阴霾,让他们再站起来,迎接接下来的挑战。想要成功,就必须拥有阳光般的心态。

    美国有一名叫做肯尼的著名摄影师,他出生的时候,只有半截健康的身体。在他一岁半时,他就已经做了两次手术,但腰部以下的神经依旧无法恢复,连坐都成了问题。

    医生对肯尼的母亲说,凡事尽量让他的意志和能力去做。母亲按照医生的嘱咐,尽量让肯尼料理自己的生活,数月后,肯尼竟奇迹般地坐了起来。

    不久,肯尼开始尝试着用双手走路。靠胳膊的力量支撑身体。在他家里的楼梯和房间的木板墙上,钉着许许多多的把手,用以作为支撑自己的着力点。

    就这样,肯尼不仅学会了走路,还能照顾自己。

    肯尼开始上学了,他每天都被那重达6公斤的假肢和一截假胴体弄得浑身疲惫不堪。不过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他变得更加自信起来,他相信自己完全能克服一切。

    后来,肯尼喜欢上了摄影,只要有空,他就挂上相机,行走在大自然中,把身边的一切美景拍下来,和世人一起分享。

    长大后,他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还主演了影片《小兄弟》。他对记者说:“我在生活中没有困难,遇到困难就和大家一样,找出方法解决。”

    几乎认识肯尼的每一个人,都很喜欢肯尼,肯尼的邻居乔安说:“我们喜欢肯尼,因为有了他,我们增加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要像肯尼那样,对生活充满自信!”

    “阳光”是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心态,是面对烦恼时的豁达胸怀,是面对不幸时的坚强信念,是生活中光明美好的那一面。然而在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是少之又少。遇到挫折喜欢抱怨的人,远比乐观的人要多。一旦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很难听到他们发出爽朗的笑声,更不会听他们描述生活充满希望,自己要努力奋斗。

    而反观那些成功人士,他们却都是始终心怀阳光的人。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和磨难,都能从最恶劣的事情中发现值得庆幸的一面。他们从不抱怨,即便他们遇到了不公平、不顺心的事,或是吃了亏,也都会微笑着面对,因为他们总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以“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一语惊人的断臂钢琴师刘伟,最终以自己的努力在舞台上实现了他的诺言。也就是经过3个月的比赛,刘伟在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总决赛中夺冠,成为首位“中国达人”。

    在刘伟10岁那年,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当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傻了。”刘伟描述着自己当时的心情。

    但是,失去双臂的刘伟没有放弃、没有绝望,刘伟开始重新做回自己。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学会了用脚刷牙、吃饭、写字。

    2002年,刘伟看到世界杯直播。他很想成为一名职业球员,但他知道那不现实,于是刘伟放弃了足球,进入了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之后,他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当时,刘伟对母亲许下承诺: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要拿一枚金牌回来。

    然而,上帝似乎特别不宠幸他,在刘伟为奥运会努力作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告诉过他母亲,由于高压电对他的身体细胞有过伤害,如果他不放弃训练,很可能会患上红斑狼疮或白血病。

    在放弃了足球、游泳之后,他把希望置放在他的另一项爱好上——音乐。

    刘伟在无数次练习下,学会了用脚来弹钢琴,为了能够有收获,刘伟每天练琴的时间超过了7小时。

    2008年,刘伟在北京电视台的《唱响奥运》节目中,当着刘德华的面,弹了一曲《梦中的婚礼》。接着,他跟刘德华合唱了一首《天意》。之后他们还合作了一首叫做《美丽的回忆》的歌。

    当然,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刘伟并非一帆风顺。在他参加《快乐男声》济南赛区预选赛时就没有成功晋级。

    不过,刘伟觉得这不算什么。在8月份的那场中国达人秀上,他弹奏着那首《梦中的婚礼》,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当评委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候,刘伟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刘伟说过:“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养活自己,虽然我体会不到拥抱别人的幸福感,但我能够在琴声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是的,他做到了,他告诉我们,没有手,用脚一样能弹钢琴。他还告诉我们,即使生命的脆弱让他失去了双臂,但生命的顽强却能让他拥有了生存的辉煌!

    20多岁的时候,有许多事情可能会让我们流汗、流血甚至流泪,让我们备受痛苦的煎熬。但对于一个有梦想、渴望追求成功的人来说,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去做,而且还要做得最好,这就需要我们心里时刻充满阳光,也只有阳光心态才能让我们不怕任何挫折和不幸。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缺憾与不足是与生俱来的孪生兄弟,不管名人政要,还是凡夫俗子,都会有其不足之处。所以,自己有缺点、不足,我们完全不应该害怕。

    尤其是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因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缺陷而感到自卑,这是非常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每一个人都是有缺陷的,有缺陷不要紧,重要的是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缺陷,而不是刻意追求十全十美。这才是一个年轻人应有的表现。

    姜熙原本是一家小公司的业务员,为了更好地发展,他到了一家大型合资企业参加面试。由于这家公司待遇较高,发展空间又大,所以来应聘的人很多,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经验丰富的销售精英。

    要想在高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姜熙果断决定在简历上玩点“伎俩”,吸引面试官的眼球。

    应聘那天,姜熙将自己的简历递给面试官。面试官看了姜熙的简历,发现他的简历上,不仅写了他的工作经历及业绩,另外还单列一栏,介绍自己的缺点:性格急躁、做事固执等。

    面试官颇为困惑,就问姜熙:“你这么直白,连缺点都不加掩饰地写在了上面,难道你不怕因为暴露短处而遭拒绝吗?”

    姜熙非常坦然而又真诚地回答道:“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我也一样。我想,让用人单位了解我的缺点甚至比知道我的优点更重要。而且,也只有不回避自己的缺点的人,才会有决心和勇气改掉。”

    听了姜熙的回答,面试官非常满意,就爽快地对他说:“好,我非常欣赏你不回避缺点的勇气!那些总是认为自己完美的年轻人,恰恰在工作上犯的毛病最多!这件事就算定下来了,下周一准时来公司报到吧!”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希望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完美无缺,希望自己聪明、富有、精明、健康、潇洒……总之,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成了他们追逐的对象。如果这些人始终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做人做事,那他们注定一生都生活在郁闷之中。因为,一个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和虐待自己没什么两样。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是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的。不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就如同世界上有光明也有黑暗一样。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人苛求于完美,对任何事都认真得近乎偏执,不容许自己有一点点失误,不允许生活有一点点瑕疵。结果,这些人常常因为对自己太过苛求,反而搞得身心疲惫不堪。

    有一个靠卖玉起家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当两兄弟长大成人后,老人对他们说:“在一座深山里有一块绝世美玉,你们两个谁先找到它,我就把我的玉店给谁。”两兄弟听了父亲的话,第二天就出发了。

    老大是个实在人,不好高骛远,他先是在路上收集了一些奇怪的石头,后来又捡到一些有瑕疵的玉。几年之后,他就带着满满的行囊到了与弟弟约定好的地方。虽然他没有找到绝世宝玉,但在他看来,就算他没有得到父亲的玉店,他凭自己捡的那些“宝贝”也足以开一家小店做生意了。

    老二也抵达了约定的地方,但他却两手空空。他对大哥说:“你捡了这么多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就算你带回去,父亲也不会满意的。我不会回去,我一定要找到那块绝世美玉。”

    老大带着他的那些东西回了家。父亲看着老大带回来的玉石说:“你现在找个人把这些玉石加工一下,就可以开一家玉石馆了。等你的玉石馆得到客人的认可的时候,我才能把我的玉店给你。”老大听了父亲的话,开了家玉石馆。几年之后,他便在当地声名鹊起,他捡拾的一块玉石,经过加工还被国王用作了传国玉玺,而他也因此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自然他父亲的那家玉店也是他的。而老二,还仍然在深山里寻找绝世美玉。

    父亲也听说了老二在山中寻找美玉的事,他对老大说:“你弟弟是不会回来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探险家。如果他能够有所领悟,明白‘至美是不存在的’,那是他的福气。如今他悟不出这个道理,那也只能付出一生的代价了。”

    多年后,老人奄奄一息。老大想派人去寻找弟弟,却遭到了老人的阻拦。他说:“不要去找了。这么多年,他都没有领悟,回来又能做什么呢?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纯美的玉,也没有完美的人,为了追求完美的事物而耗费自己的生命,简直是太愚蠢了!”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像故事中的老二一样,为了寻找一份完美的工作、一位完美的伴侣、一种完美的生活,甘愿为其付出过多的精力。结果,时间就在这种寻找中如白驹过隙般流走了,而他却依旧什么都没有得到。

    追求完美促使人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本身是没有错的。认真的态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工作因为认真而变得出色,生活因为认真而变得精致。我们鼓励认真的态度,但不是为了认真而让我们苛求于完美。如果无休止地追求完美,那么我们势必会错过最好的有利时机,反而让所有努力都成了无用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比如茉莉与木兰,牡丹与君子兰,还有玫瑰与人,它们都不完美,也都无法完美。但我们可以选择走出追求完美的心境,在不完美中不断锤炼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无限的耐心等于成功的保障

    20多岁的年轻人,似乎身上总有无数的埋怨,他们埋怨上天、埋怨上帝:“凭什么别人总能成功?而自己不管付出了多少,成功却还是遥不可及?”

    其实这些怨天尤人的年轻人没有看到,自己之所以不能成功,正因为耐心的缺乏。他们做事急躁、冲动,往往做事情做了一半就放弃了。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功呢?

    想要成功,就必须充满耐心,这是为人处世的首要条件。20多岁的时候,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耐心地多分析、多思考,然后再行动,这样我们就能更快地取得成功。

    耐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拥有它,你就会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一切。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着脚尖无法长久站立,迈着大步无法长远行走。也就是说,做事要有长久的耐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持久的努力,急躁是不行的,着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一边感慨着“怀才不遇”,一边又鄙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总盼望能一步登天。“三十而立”的警钟早已敲响,加之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成功的案例更让人感到迫不及待……30岁以前,有很多人以为自己注定会成为成功人士,却独独疏忽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拥有成功的人,大多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得来的。

    邓鹏在大学时念的是中文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原本以为,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料现在的公司招大学生,要么精通计算机,要么精通管理,就算是做文员,公司也有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

    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了半年,邓鹏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只好去工地做一名搬运工人,虽然很苦,但是挣的钱足够养活自己。不仅如此,邓鹏还结识了许多装修工,接着他又跟装修公司搞起装修来。

    有一次,邓鹏为一位广告公司的经理装修房子。在闲聊中,他说自己是一名中文系本科生。这时候,广告公司经理问他愿不愿意去他们公司工作,邓鹏见机遇难得,满口应承了下来。

    进入公司后,邓鹏在装订车间干了半年。这一次,已经磨炼了多年的他,再也没有长吁短叹地发牢骚,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经理见他不像其他年轻人那样浮躁,提拔他做了技术科科长。两个月后,邓鹏又晋升为经理助理。专门为公司出谋划策,工资也翻了5倍。

    一转眼,5年又过去了。此时的邓鹏,已经学会了这家公司所有的东西,他决定自己也开一家广告公司,于是找人东拼西凑筹集了几万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凭着以前的经验,他不断发展新客户,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公司就得到了飞速发展。

    从搬运工到装修工再到装订工,凭借着自己的耐性,邓鹏终于成了一个有作为的青年创业者。

    邓鹏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搭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而没有耐心的人,最终只能一事无成。例如,商人要争取大生意,就要提前甚至数年的时间开始打通人脉、收集情报、训练人员。如果一个环节没有耐心,那么成功的梦想自然无法实现。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不缺乏远大的抱负,而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期待早早得到提拔,早早涨工资,早早成名成家,甚至早早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但是,他们却恰恰忘记了:生活是需要耐心的。20多岁的你,要时刻告诉自己:“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堆积而成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