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新出路-成功的版本很多,唯一可以克隆的是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话说“变是不变”,真正的不变之道蕴藏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之中。过多地囿于陈旧的观念、规则、思路,无异于给自己戴上沉重的枷锁,让人生不能承受。相比之下,成功者成功的一大要素,就在于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改变,在改变中寻求新的突破。

    变通的最高境界是以变制变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以不变应万变显然落后了,以变应变也是消极被动的,应该采取以变制变的积极方法,适时、适地、适量和以适当的方法接近目标对象。

    骑在危机的背上,低头便见良机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有时就差这么一点点火候,只要思路再灵活一些、方法再得当一些,危机可能会转化为良机,从而使自己反败为胜。

    当你身处劣势时,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是一味抱怨。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有才华却毫无用武之地;抱怨天公不作美,陷自己于困顿之中。

    二是积极行动。面对劣势,积极思考,用灵活的思维、巧妙的办法解决问题。

    与之相对应,两种选择也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味抱怨的人仍在抱怨,因为他仍旧身处劣势而没有丝毫变化;积极行动的人则会开怀一笑,因为他已经用头脑与行动解决了困难,甚至会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人的一生,谁也逃不开困难、厄运,机械、愚拙的人看不到出路,而聪明的人会换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将困难变成机遇。

    逆风的鹰飞得更高,危机之中隐藏着良机。任何失败、任何问题,都可通过积极思考、变通来解决。

    一天,在英国某法庭上,一位中年妇女声泪俱下,面对法官,严词指责丈夫有了外遇,要求和丈夫离婚。她指责丈夫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要去运动场与那“第三者”见面。法官问这位中年妇女:“你丈夫的‘第三者’是谁?”她大声地回答:“‘第三者’就是臭名远扬、家喻户晓的足球。”

    面对这种情况,法官啼笑皆非,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劝这位中年妇女说:“足球不是人,你要告也只能去控告生产足球的厂家。”不料,这位中年妇女果真向法院控告了一年可生产20万只足球的足球厂。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这家被人控告到法庭上的足球厂,他们在接到法院的传票后,不怒反喜,竟十分爽快地出庭,并主动提出愿意出资10万英镑作为这位中年妇女的孤独赔偿费。这位太太喜出望外、破涕为笑,在法庭上大获全胜。

    大家知道,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祥地,英国人对足球的酷爱几乎达到了发狂的地步,这场因足球而引起的官司自然在全英国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各个新闻媒体纷纷出动,做了大量的报道。头脑精明的厂长敏锐地利用了一次非常糟糕的事件大做文章,没花一分钱的广告费,却让他和他的足球厂名声大振。

    这位足球厂厂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位太太与其丈夫闹离婚,正说明我们厂生产的足球魅力之大,并且她的控词为我厂做了一次绝妙的广告。”后来,这家足球厂的产品销量因此直线上升,成为同行中的“领头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善于变通者能将危机转化为良机。

    如果你知道怎样利用危机的话,危机就是你最大的盟友,你就可以通过危机获取胜利。假如你希望利用危机,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必须有目标,准备冒险去获得。如果你能在危机刚开始,别人还处在困惑或混乱的状况下果断行动,那么你就能占得先机。

    危机当前,你是掉头逃走,还是留下来开动大脑,将苦柠檬榨成甘甜的柠檬汁?

    困境常与机会并存,任何危机都蕴藏着新的机遇,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人生真理。学会变通地对待危机,可能前一刻还让你头痛不已的“麻烦”,下一刻便会变成让你喜笑颜开的机会。

    与其被别人淘汰,不如先淘汰自己

    不想被别人淘汰的最好办法是“自己淘汰自己”,令对手永远跟在自己后面,望尘莫及。

    很久以前,许多人结伴去寻找一座宝石矿山。当他们沿着一条大路前进时,走着走着,突然前方出现了一条大河,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河水奔腾不息,大有吞没一切的势头。矿山就在河的对岸,举目能见,但面前的这条河却使他们陷入了困境。怎么办?人们一直是靠双脚在行走,双脚把他们带到了河边,但陆路已走到了尽头,再用双脚是过不了这条大河的。这时,人们能够做的只有改变自己。有的人不知道改变,他们仍按照陆地行走的方式走进大河,结果被淹死了,未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而另一些人,他们虽知道河水的凶猛,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变自己,只能在远处眺望那耀眼的宝石,望河兴叹。

    一些人改变了陆地行走的姿势和习惯,他们学会了游泳,泅过了这条河,到达了宝石矿山;另一些人临河沉思,偶然看见了一块圆木在河里漂浮,于是有了灵感,意识到圆木能将他们带到对岸,结果他们发明了船,同样到达了矿山。

    渡过大河的人都变成了成功者,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是人们常说的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遇到困难就要改变自己的思路和行为,只有改变,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美国著名人士罗兹说:“生活的最大成就是不断地改造自己,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由此可知,变通就是我们遇到困难和变化时,应采取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这种方法和手段有两大特点:一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就像泅水过河的人一样,他改变了自己,由双腿着地的行走变成了双臂划水的游泳。这一改变的特点在于改变自身,让自己去适应环境,从而克服困难。二是深刻理解了变化原因之后,努力去引导变化、驾驭变化。就像船的发明者一样,他理解了水的特点之后,借助水的浮力和木材的特性制造了船。这一改变的特点在于把外在的东西变通为自己的东西,借外物的力量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但不管是怎样的变通,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都必须变通。因为,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每一个人不能不面对变化,不能不选择变化,不能不正确地处理变化。学会变通,学会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是做人的诀窍。

    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文学家讲:“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布留索夫说过:“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可能,那就绝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

    世界在变化,改变自己,然后才能改变命运。所以,做一切事、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都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这样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

    当计划在生活与工作中挣扎

    我们当初计划去寻找黄金,但是现在我们只能去找钻石,那么找到钻石也是不错的。

    一位美国作家介绍说:“一旦在我的头脑(计划)中有了些什么,那么要释放它们,顺其自然,这可能很难做到。我所受的教育是成功,或成功地完成一项计划需要坚持不懈。然而,随之而来的不变通会制造出大量的内部压力,常常会惹恼他人或感觉迟钝。

    “我喜欢将我写作的大部分工作放在凌晨去做。我可能是怀着这样一个目的,以这本书为例,我在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完成一两章的写作。但是如果我的4岁女儿提早醒来,跑上楼看我,那会怎么样?我的计划确实改动了,但是我如何来反应呢?或者,我可能会有在上班前出去跑一会儿步的想法。若是从办公室来个紧急电话,必须略过跑步,那么又会怎样呢?”

    我们都碰到过这种情况,例子不胜枚举——当我们的计划临时有变,我们想到的事情没有如期发生,你挣到的钱比你期望的少,有人没经同意就任意改动你的计划,你的时间比你计划的要少,发生意想不到的事——它们在不断地发生着。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哪一个是真正重要的?

    当你的计划需要改变时,也许你会感到受挫。然而,这取决于你的重点是什么。是坚持某个死板的写作计划还是亲近你的4岁女儿更重要?错过一次30分钟跑步同将混乱的东西整理好等值吗?最普通的问题是:“什么更重要?是得到我想要的,保持我的计划,还是学会顺其自然呢?”很明显,要想成为一个更善于变通的人,你必须在大部分时间中对灵活性所给予的重视胜过坚持死板。工作中我们发现预计计划的某一部分会改变,实际上这是有助益的。

    从前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按照计划做事,即使计划不符合实际,他也不管。

    一年春天,他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定下计划: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这一次鱼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计划着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归了。晚上,渔夫躺在床上,饥饿难忍,十分后悔。于是他计划着,下次出海,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遇到墨鱼,他都要去捕捞。可是第三次出海,渔夫既没见到墨鱼,也没见到螃蟹,见到的只是一群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计划”中饥寒交迫地死去了。

    欧洲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容许修改的计划是坏计划。”人生的旅程是一个不断变幻的景观,向前跨进,你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观,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景象。因此,我们要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随时随地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计划是达到目标的助梯。在奔向目标的途中,外界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如果此时你仍固守原来的计划不放,而不愿尝试改变一下路线,你有可能会偏离你原有的目标而失败。此时,你需要有一个变通的头脑,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计划。请记住: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

    别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苦恼,要获得成功,就要顺势而变,顺时而变。抱着老思想走路,是断然不会成功的。相反,学会变通,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切皆有可能

    有些人常告诉自己:“算了吧,这不可能。”其实,没有办法只能说明我们已知的方法已经用尽。就像一句著名的广告词说的那样,“一切皆有可能”,其关键就是你敢不敢想,敢不敢做,敢不敢不断去尝试新的方法,不断地去改变、突破自我。

    勇士,敢于登上“不能”的绝峰峭壁

    人,千万别说“我不行”!任何事情没做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位置决定思路,处于什么位子就会想什么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有一番雄心壮志时,就习惯性地告诉自己:“算了吧。我想的未免也太迂了,太不可思议了。”我们甚至会进一步找借口来劝退自己:“更何况,如果这真是个好主意,别人一定早就想过了。我的胃口没有那么大,还是挑容易一点的事情做,别累坏了自己。”

    有些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有很大的“可能”。就像500年前,你如果跟别人说,你坐上一个银灰色的东西就可以飞上天;你拿出一个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够跟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打开一个“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同样会告诉你“不可能”,但如今不是都已变成了现实吗?

    “没有办法”只是说我们已知范围内的方法已经用尽,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去尝试新的事物、新的机会、新的方法,不断地去突破自我、改变自我,永远都没有“没有办法,不可能”这句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因为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产生了分歧。事实上,通过努力,降落伞的合格率已经提高到999%了,但军方要求达到100%。因为如果只达到999%,就意味着每100个跳伞士兵中,会有1个因为降落伞的质量问题而送命。降落伞商则认为提高到999%就够好的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根本不可能达到100%的合格率。军方在交涉不成功后,改变了质量检查办法。他们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往下跳。这时,厂商才意识到100%合格率的重要性,奇迹很快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一下子达到了100%。

    连合格率都可以达到100%,还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呢?

    放眼古今中外:西汉司马迁遭受宫刑,这可谓奇耻大辱,他却含恨写出《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举出了一系列的变“不可能”为“能”的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英国作家狄更斯是杂货店的小伙计;大哲学家梭罗是花园里的园丁;启蒙思想家卢梭是一名流浪的孤儿;罗斯福身有残疾,但连任四届美国总统。英国政治家威伯福斯厌恶自己的矮小,但是,他为英国废除奴隶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方有句名言:“思想决定命运。”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就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真正的勇士敢于登上“不可能”的绝峰峭壁,获取“一览众山小”的风景。

    敢于对“不可能”说“不”的人,成功的大门将向他时时开放。

    水晶大教堂: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问题面前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一味退缩,“我不行,我找不到好方法”;另一种人就是迎难而上,坚信“问题高一尺,方法就高一丈”。后一种人永远不会被问题难倒,他们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生活中,许多平庸者、失败者的悲哀,在于面对困境时缺乏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跳不出习惯性的误导,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一条路上前行,这些人一想到改变,同时就会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甚至很棘手的困难。于是,他们继续在老路上走,越走离成功越远了。

    其实,问题是打破习惯观念的最好武器,它的无情和冷漠,逼迫着你不得不改变,不得不去找方法。

    一位名人说:“在停止尝试的时候,就是你完全失败的时候。”缺乏勇气、自信的人,常常与平凡、庸碌相伴为邻。而大多数成功者敢想敢为,不甘于在问题、困难面前止步,他们一步步坚定地走着,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1968年春,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利浦·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的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坦率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人们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也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1页白纸,在最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了10行字:

    1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4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5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6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7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8寻找280笔25万美元的捐款。

    9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10卖掉1万扇窗户,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了富商约翰·可林,他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第65天,一位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妻,捐出第一笔1000美元;90天时,一位被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本票;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和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订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1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10000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这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和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卓越者,必是重视找方法之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存在“困难”这样的字眼,他们相信凡事必有方法去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最完美。事实也一再证明:问题高一尺,方法就高一丈;有一千个问题出现,就有一千零一个解决办法。

    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善于寻找方法的人。遇到困难,应及时根据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整自己,适时地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败。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便能在做事情时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因为“方法总比问题多”。

    钢筋脑袋只会有水泥思维

    很多人撞了南墙不知回头,其实,此路不通有他路,何必撞得头破血流还要继续撞?回头还可以去借梯子,借到梯子就能爬过去,走通这条路。有时,人生需要转个弯,变通思路,就能走通前进的那条路。

    拿什么拯救你,我可怜的大脑

    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

    放眼当今,一切无不烙着“变”的印记。高楼在变,市场在变,政策在变,世事在变,甚至人心也在变……

    每一天,我们的身边都会出现新的风景、新的精彩,也充斥着新的困惑、新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今天,你“变”了没有?

    有人长叹不已,叹人比人,气死人;叹不逢伯乐,壮志难酬;叹机遇奇缺,命运多舛;叹困难似海,问题如山。

    有人忧愁不止,愁拼命干,效能低;愁一穷二白,薪低职微;愁人脉贫弱,举步维艰;愁搜心剖胆,无处突破。

    古贤曰: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今人说:有思路才有出路;三分苦干,七分巧干;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

    瞬息万变的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头脑要变。

    固执、冥顽、呆滞、死板,是我们四处碰壁、受穷受累的病源。大浪淘沙,守着老脑筋、老观念、老思路、老习惯,畏惧于创新,胆怯于冒险,我们便时刻有着退步、落伍、被淘汰的危机。打破思维的栅栏,拥有灵活多变的头脑,我们才能打开广阔的新天地。

    美国杰出的发明家保尔·麦克里迪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我告诉我儿子,水的表面张力能使针浮在水面上,儿子那时才10岁。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将一根很大的针投放到水面上,但不得沉下去。我自己年轻时做过这个实验,所以我提示他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钩子或者磁铁等。他却不假思索地说:“先把水冻成冰,把针放在冰面上,再把冰慢慢化开不就得了吗?”

    这个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是否行得通倒无关紧要,关键一点是:我即使绞尽脑汁冥思上几天,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经验把我限制住了,使我的思维僵化了,这小伙子倒不落窠臼。 我设计的“轻灵信天翁”号飞机首次以人力驱动飞越英吉利海峡,并因此赢得了214000美元的亨利·克雷默大奖。但在投针一事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明白我的小组何以能在这场历时18年的竞赛中获胜。要知道,其他小组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从技术力量上来说,实力远比我们雄厚。但到头来,他们进展甚微,我们却独占鳌头。

    投针的事情使我豁然醒悟:尽管每一个对手技术水平都很高,但他们的设计都是常规的。而我的秘密武器是:虽然缺乏机翼结构的设计经验,但我很熟悉悬挂式滑翔以及那些小巧玲珑的飞机模型。我的“轻灵信天翁”号只有70磅重,却有90英尺宽的巨大机翼,用优质绳做绳索。我们的对手们当然也知道悬挂式滑翔,他们的失败正在于懂得的标准技术太多了。

    可见,有变通的头脑,就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纵观古今中外,突破思维栅栏的人,都有非凡的表现。

    年幼的曹冲在大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想出用石头装船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令人称奇;诸葛亮在城楼上焚香抚琴,让军士撤去城头旗帜,打开大门,用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

    在生活中,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在经验行不通时,会多向思维,反其道或侧其道而行。往往经验越多的人,就越容易被经验所误,跳不出或者不敢跳出思维的栅栏。所以,不要被你的经验、习惯所迷惑,要勇敢地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尝试,总有一个出口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察觉,只要你不断创新,打破规则,就能突破生活中的瓶颈!

    不懂变通的人,往往因循守旧,他的思维被无意识地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毫无变通的余地。其实,那个把自己的思维困在原地的人,就是自己。挣脱自困的锁链,拓展你的思维,你就张开了飞翔的翅膀,就能脱离困守的原地,飞向成功的天空;你就会超越自己,走出更宽的路。

    不撞南墙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

    我们有很多人常抱怨自己脑子太笨,这是因为不开动脑筋,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打转。

    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把一只蝴蝶困在一个房间里,它会拼命地飞向玻璃窗,但每次都碰到玻璃上,在上面挣扎好久。恢复神志后,它会在房间里绕上一圈,然后仍然朝玻璃窗上飞去,当然,它还是“碰壁而回”。

    其实,旁边的门是开着的,只因那边看起来没有这边亮,所以蝴蝶根本就不会朝门那儿飞。追求光明是多数生物的天性,它们对于光明的执著可以说成偏执,为了光明甚至可以“飞蛾扑火”,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追求光明。而当我们看见碰壁而回的蝴蝶的时候,可以感悟这样一个哲理:有时,为了达到目的,绕道而行反而会更快地使我们如愿以偿;相反,盲目执著则会让我们永远在尝试与失败之间兜圈子。

    百折不回的精神虽然可嘉,但如果困难是一座无法移动的大山,我们最好是变通方向,绕道而行。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与理想相反的路,有时正是智慧的表现。

    在一家大公司的CEO招聘会上,有200多个人落选,只有一个人被相中了。

    这家公司为了考察应聘者的随机应变能力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在一个下大雨的晚上,你下班开车路过一个车站,看见车站里有3个人,一个人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一个是生命垂危的病人,一个是你做梦都深爱着的人,请问,在你的车只能坐两个人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来坐你的车?

    在那些应聘者当中,有的人说选病人,先把病人送进医院再说;有的人选择医生,因为这位医生曾经救过他的命,把医生送到医院再叫救护车救病人;有的人选心爱的人……结果被考官们一一否定了。

    直到有个年轻人进门后,仔细地看了看题,然后抬起头自信地说:“我会把车交给医生,让他送病人去医院抢救,至于我,会陪着心爱的人一起等车。”考官们听后,露出了高兴的笑容,这个年轻人被录取了。

    就如那道测试题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中。人生之路,困境是不可避免的。但困境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境我们找不到出路。

    诸葛亮曾经说过:“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

    变通是一种做事方法,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一种处世艺术。对于善于变通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困难,只是有些时候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而已。因此,善于变通的人往往更容易到达成功的彼岸。

    很多人撞了南墙不知回头,其实,此路不通有他路,何必撞得头破血流还要继续撞?回头还可以去借梯子,借到梯子就能爬过去。生活中有不少勤奋者没走上成功之路的原因,就是犯了这种撞了南墙不回头的错误,就是因为没有走出思想的误区。

    毫无疑问,人们都愿走直路,沐浴着和煦的微风,踏着轻快的步伐,踩着平坦的路面,这无疑是一种享受。相反,若是走弯路,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曲折艰险而又浪费时间。然而,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直的,山路弯弯,水路弯弯,人生之路亦弯弯,所以喜欢走直路的人要学会变通,绕道而行。

    学会绕道而行,迂回前进,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当你用一种方法思考一个问题或从事一件事情,遇到思路被堵塞之时,不妨另寻他法,换个角度去思考,换种方法去做,也许你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习惯,习惯者的墓志铭

    养成“打破习惯”的习惯,如此一来,每次看事物都是用新的眼睛去看新的世界,即使是旧的世界,都可以发现新鲜事。

    在现实中,有许多问题、情况是我们过去遇到过或是别人遇到过的,所以我们习惯按照常规的思路去解决。不错,经验的确能帮助我们省去许多麻烦,但是同样也会让我们陷入思维定式,其实有许多思路都能解决问题,甚至有的思路更快更好,只是因为我们不熟悉,没有采用过;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用某种思路去解决困难,所以我们固执地认为除了这种思路,我们根本无路可走。

    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情况下,通往成功的路并非只有一条,就如同通往罗马的路不只一条一样。我们没有找到另一条路,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习以为常”。

    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表演时却发现,这样巨大的动物却甘心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

    因为它们自幼小无力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拉动的铁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气去拉,这铁桩对幼象而言,是太沉重的东西,当然动也动不了。不久,幼象长大,力气也增加,但只要身边有桩,它总是不敢妄动。

    长大后的象可以轻易将铁链拉断,但因幼时的经验一直留存至长大,所以它习惯地认为“绝对拉不断”,所以不再去拉扯。

    有的时候,我们就像那头大象,那根木桩就是我们的陈腐观念。我们受“习惯”和“记忆”的毒害,连试着挣脱的想法也消失殆尽了。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服从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如此。习惯使我们自动地为自己限定一个范围,即使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出现,也不愿挪动一下身体,变通一下思路。

    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习惯的力量不经意间会影响人的一生。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做木桩旁的那头大象。

    当我们挣脱了习惯,转换了思路,就可以发现许许多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途径。比如,在过去的千百年里,人们按季节种植蔬菜,依时令消费蔬菜,一切遵从大自然而行。北方人在冬天到来之前,用地窖储藏大量大白菜和土豆,冬天和春天的绝大部分时间的主要菜肴就是白菜、土豆了。这是千家万户不成文的规矩,是人们千百年的传统办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自从大棚蔬菜诞生后,情况完全变了。人们不必再数月如一日地食用大白菜和土豆,一年四季菜市场里蔬菜丰足,品种繁多,根本就没有什么南方、北方之别。过去写字做文章,纸笔是必备的。可是,当电脑出现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无纸办公日趋普遍。过去花钱办事,历来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多少家底过多少日子,寅吃卯粮是不会当家的典型表现。今天却不一样了,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等方式已登上了生活舞台。有一位著名企业家说,遇上重要事项,如果你只有一种办法,那是最危险的,万一此路不通,你将手足无措。可见,破除旧办法,创造新办法,不仅有变通的意义,而且有“狡兔三窟”的智慧。

    跳出你的习惯,你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跳出你的习惯,你会发现很多难解的结一下子松动了。

    养成“打破习惯”的习惯,你将在生活中发现新的天地。记住,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习惯是习惯者的墓志铭。

    上了车还要有下车的勇气

    人要想选择更好的,就必须有所放弃,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巅峰。

    传说有一种小虫,每遇一物便取来负于背上,越积越重,又不愿放下一些,终于被压趴在地上。有人可怜它,帮它取下一些负重,它爬起来继续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负如故。它的目的是越过一堵高墙,却因气力不支,坠地而死。

    人亦如此,较之动物更是固执。人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轻易不肯放下,自谓为“执著”。执著于名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美的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华逝去,才嗟叹人生的无为与空虚。我们总是固执地由“我想做什么”到“我一定要做到什么”,理想与追求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冥冥之中有人举着鞭子驱使着我们去追赶,我们能得到什么?夸父始终也没能追上太阳。

    法国艺术家杜拉斯曾说:“人的一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能得到,总有可惜的事情,总有放弃的东西。不会放弃,就会变得极端贪婪,结果什么东西都得不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断地往生命的背包里增添东西,久而久之,我们将难以忍受,这时候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东西,不要一味固执。放弃并不意味着认输,而是选择另一条离成功更近的道路。龙应台有句话说得好:“上了车还要有下车的勇气。”有时放弃前进,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由美国励志演讲者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合作推出的《心灵鸡汤》系列读本,这些年来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感动激励了无数的人。可是谁能想到在开始写作之前,马克·汉森经营的却是建筑业呢?

    原来,马克在建筑业经营彻底失败,自己也破产之后,果断地选择了放弃,彻底退出建筑业,并忘记有关这一行的一切知识和经历,甚至包括他的老师——著名建筑师布克敏斯特·富勒。他决定去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创业。

    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公众演说有独到的领悟和热情,而这是个最容易赚钱的职业。一段时间之后,他成为一个具有感召力的一流演讲师。后来,他的著作《心灵鸡汤》和《心灵鸡汤Ⅱ》双双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并停留数月之久。

    马克放弃了建筑业,但是你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个半途而废的人,要知道,只有懂得放弃,才能作出更好的选择,才能获得成功。

    选择和放弃都是人生的智慧,太执著,占有欲太强只能使自己的人生无法承受。理智选择、果断放弃才能让自己轻装上阵,走向成功。

    人生就是一场选择。但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往往固守一个领域,不知变通,结果成为固执的牺牲品。其实,不要将某一选择看得太重,人生本来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个领域失败了,放弃反而会有另一种收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