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骑士
骑士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物。西欧封建主为了进行战争和镇压人民的需要而养了许多骑士。最早的骑士主要来自中小地主,后来地主的家臣和富裕农民也有成为骑士的。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得到大封建主赏赐的土地和金钱,成为小封建主。11世纪和12世纪时,西欧形成了骑士制度。骑士是封建主阶层最低一层的等级。
为了掠夺金银珠宝等财富,西欧封建主和教士多次组织十字军东征。因为战争,骑士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骑士精神。
12世纪时,西欧出现了骑士团组织。封建主的子弟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以便长大当一名合格的骑士。当他们已训练合格、具备骑士的条件时,还要举行庄严的仪式,然后才能正式成为骑士。
作为骑士必须遵守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在骑士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标准。除“忠君、护教、行侠”的信条外,还要求骑士“文雅知礼”,甚至要求他们学习音乐和诗歌。
骑士把“荣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不仅要忠诚地为自己的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女主人在骑士心目中像圣母一样神圣,这一点后来发展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能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取得胜利,博得贵妇人的欢心,是一名骑士最大的荣誉。所有这一切就构成了所谓的“骑士精神”。
西欧骑士虽然是封建主统治活动的工具,但他们处于封建统治集团的最下层,他们中间一些人信奉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道德信条,也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战争的减少和雇佣兵制度的兴起,骑士制度在西欧开始趋于衰弱,他们的尚武精神也逐渐消失,骑士阶层渐渐消亡。
十字军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黑暗时代”,那时的欧洲城市稀少,商旅断绝,文化落后。而当时的东方却是相当富庶。对欧洲的骑士们而言,不必说遥远的中国和印度,即使是欧洲的近邻阿拉伯,也令他们眼红。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有着繁荣的城市、兴旺发达的商业和大量的财富,骑士们总是梦想着哪一天能把那里的财富抢过来据为己有。庄园里的出产已经不能满足骑士们的胃口。那些非长子的青年骑士因为不能继承祖产更是想从远征的劫掠中发财致富。有地的领主和无地的骑士都对富庶的东方垂涎三尺。现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头目、一个组织者,这样,成千上万带着财富梦想的亡命之徒就会奔向东方。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十字军东征开始了。带头组织十字军的,正是罗马教皇。教皇也想从东方掠夺财富,而且他还有借机扩大教会势力的打算。让信奉基督教的骑士占领东方,使罗马教皇成为东西方共同的最高统治者,那样,教皇和教会就真是天下无敌了。
1095年冬天,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城召开宗教会议,第一次发出东征的号召。他对前来听他演说的各国骑士声嘶力竭地叫喊道:“上帝的孩子们,我们东方的圣地耶路撒冷——传说耶稣就葬在那里——让异教徒占领了。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啊!上帝要你们赶快去夺回我们的圣地。要知道,东方国家遍地是蜜和乳,简直是第二个天堂,你们还不赶快响应上帝的号召吗?”他说:“倘若任何人专为虔诚而不为虚荣和私利到耶路撒冷去,救出上帝的教堂,那么此种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忏悔。”意思是说,参加东征者完全免罪。经过教皇这一番煽动,骑士们立刻疯狂地大喊起来:“神意如此,神意如此,让我们奔向东方吧!”
东征的军队打出了“收复圣地”的大旗,总算师出有名了。骑士们争先恐后地把红十字缝在自己胸前——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第一批十字军就这样拼凑了起来。
1096年秋天,由法国、意大利、德国西部的骑士领主组成的十字军大约三四万人,分别由各地出发,经过小亚细亚半岛,向耶路撒冷进军。当时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处在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一些各自独立的小国。十字军一下子打过来,这些小国难以形成统一的反抗力量。十字军这次捡了便宜,在1099年7月攻下了耶路撒冷。
尽管长途跋涉带来的劳累、激烈交锋遭到的伤亡已使十字军疲惫不堪,可是,一进入耶路撒冷这片“圣地”,他们立刻精神振奋。什么“拯救圣地”,什么“宣扬圣教”,全顾不得了。一个个疯狂地杀呀,贪婪地抢呀……他们冲进伊斯兰教在耶路撒冷城里最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把里面的珠宝财物一抢而光,然后把它当做刑场,在那里杀害了一万多名无辜的伊斯兰教徒。居住在耶路撒冷的所有居民,也都遭到了这些欧洲强盗的抢掠,就连基督教徒都不能幸免。十字军事先立下了这样一条规矩:谁先闯进某家宅院,谁就是这座宅院的主人。结果,进入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人人都发了大财,许多穷光蛋骑士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暴发户。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可是到了1187年,东方人民在能征善战的领袖撒拉丁领导下,消灭十字军主力,并收复了耶路撒冷。德国皇帝、英国和法国的国王随之又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结果都被打败,只得灰溜溜地退去。
进军东方的失败,迫使十字军改变攻击方向,把目光瞄准了拜占庭。按理说,拜占庭也信奉基督教,根本不应成为十字军进攻的目标。但是,这些欧洲骑士仍然毫不留情地进攻和抢劫了这个与他们信奉同一种宗教的国家。这就暴露了他们所谓的征讨异教徒不过是借口而已。十字军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并建立了拉丁帝国,拜占庭帝国将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珍品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十字军远征使欧洲的骑士和教会大发横财,却没有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任何好处。当时欧洲正遭遇空前未有的大灾荒,而教会则把罪恶的远征称之为“走上主的道路”。克勒芒大会后,欧洲更是疯狂,全欧洲都在大串联,互相劝说参加远征。农民们为筹集路费,变卖了田地、房舍、葡萄园,财产较多的人则把它送给了教会,委托僧侣代为庇护。教会僧侣们乘机大发横财。许多农民被骗加入了十字军以后,无钱置备马匹粮草,甚至连武器都没有,他们不能和贵族骑士一起走,只好跟着几个教士盲目地向东方移动。他们既不知道路径,也没有任何目标,看到一个城市,就问:“这是不是耶路撒冷?”结果一路上,许多人饿死、病死,还有不少人被抓去卖为奴隶。少数人总算拖到了东方的边缘,但一碰上土耳其人就被打得溃不成军——成千上万的农民就这样悲惨地客死他乡。只有少数人逃回君士坦丁堡,后来参加了封建主的十字军。
最悲惨的要算“儿童十字军”了。1212年,教皇和封建主宣传“无罪”儿童更能得到上帝保佑,儿童十字军可以创造奇迹的鬼话,哄骗三万名儿童参了军。他们大多数是农家孩子,年龄不超过12岁。在法国南部马赛海港集合以后,他们就挤在木船上渡海“东征”。结果,有的船遇到风暴,沉入海底,船上儿童全部遇难;有的船到了埃及后,船上儿童全被船主卖为奴隶。在德国,也有两万儿童受骗参军。他们好不容易翻越了阿尔卑斯山,人饿死了一大半;剩下的几千人到了意大利,又被人贩子拐卖不少。儿童十字军坑害了五六万天真无辜的孩子。
1291年,十字军丧失了其在东方的最后据点阿克,十字军东征终于以失败告终。
十字军东征所带来的后果是复杂的,它给西欧和东方人民带来了浩劫。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使西欧死伤上百万人,耗资巨大,仅法国支付第七次十字军东征花费折合货币就达7 000万美元。
在客观上,也带来了发动者意料不到的结果。十字军到东方,加强了与东方拜占庭、叙利亚和埃及的接触,一些先进技术逐渐传入西方,比如中国制造火药的方法、拜占庭制造玻璃的方法等,都在这个时期传入西方。
十字军的运输对造船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意大利的银行业也使欧洲各地获利。从此,威尼斯、热那亚、法国马赛等在地中海区域的商业优势得以确立,从而促进了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了东方的贸易。
商业贸易方面,十字军东侵后,欧洲人学习了阿拉伯人的商业技术,例如支票、提货单、股份公司等。此外,欧洲商人还借用了许多阿拉伯人的商业航运用语。现在英文中的贸易(traffic)、关税(tariff)、风险(risk)、支票(check)、库(magazine)、零(zero)、薄棉布(muslin)、商品陈列所(bazar)、平面战舰(corvette)等词,都是那时从阿拉伯语脱胎而来的。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096年8月,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了。
十字军分四路向东方进发。第一路是由德国西部封建主骑士组成,由布雍的高弗黎率领,从布雍出发,沿着农民东征路线前进。他们经过纽伦堡、维也纳、贝尔格莱德、斯雷德茨(索菲亚)、阿德里亚那堡到达君士坦丁堡。
第二路十字军是由法国西部诺曼底和弗兰德尔骑士组成,由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率领,在里昂会师后从里昂出发,经热那亚、佛罗伦萨、罗马,在意大利的巴利港渡过亚得里亚海,在德拉齐登陆到达巴尔干半岛。
第三路十字军,由法国南部的骑士组成,由土鲁斯的雷门率领,从土鲁斯出发,经里昂、日内瓦、米兰、维罗那、斯克德拉、帖撒罗尼加到达君士坦丁堡。
第四路十字军,以意大利南部诺曼底领地的骑士为主要成员,由大兰多的波孟率领,从大兰多出发,经布林地西渡过亚得里亚海峡,抵达巴尔干半岛的奥赫里德。
1097年春天,四路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会合,组成了十字军联军,约有3~4万人。他们在这里目空一切,傲气十足。拜占庭皇帝阿列克塞一世对此非常担心,预感到他们可能会把矛头指向同样信仰上帝的拜占庭。而拜占庭此时国力已经恢复,不再需要十字军的“援助”了。为预防不测,阿列克塞一世极其迅速地调集了大批船只,把十字军送往小亚细亚。
十字军联军渡过海峡后,受到了塞尔柱土耳其人十分剽悍的轻骑兵的猛烈袭击。疲惫不堪的十字军匪徒们死于伊斯兰教徒马刀下的已不计其数,再加上欧洲人很不适应小亚细亚的炎热天气,一时伤亡惨重。
十字军联军1097年费了很大力气才攻占了尼西亚。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十字军联军进抵多里列,在这里与土耳其人展开了一场大战,土耳其人的主力战败,损失惨重。同年在小亚美尼亚王国的援助下,十字军攻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厄德撒及其附近地区,在这里建立了十字军的第一个厄德撒伯国,在1097年至1144年间,由布雍高弗黎的弟弟鲍尔文驻城防守。
1098年,十字军攻打安条克。由于安条克城防坚固,高大城墙十分敦实、宽厚,墙顶上可并排通过四辆战车。十字军攻打数月不下,最后因守城军叛变,十字军才得以攻入城内。
十字军入城后,对伊斯兰教居民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全城财物被抢掠一空。同年,十字军在这里建立了安条克公国。1098年至1268年,由波孟驻城防守。
1099年,十字军联军终于进入巴勒斯坦,包围了他们所说的圣城耶路撒冷。
十字军的军旗是一面基督教的十字旗,而驻守耶路撒冷的土耳其人的军旗是一面伊斯兰教的新月旗。十字军与新月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决战。
耶路撒冷城堡十分坚固,用巨石砌成的城墙高大雄伟,固若金汤。因此,十字军匪徒在用木梯攻城时,并未得胜。
在长期围困耶路撒冷过程中,十字军虽未断绝粮食供应,但因气候干燥,人和战马的饮水发生了很大问题,他们不得不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水源,然后,再把水装在皮革制的口袋里,运回耶路撒冷城外供人和战马饮用。
十字军指挥命令部下骑士从当地居民中找来最著名的木匠,并派骑士到各地去抢劫大量的木材,开始制造攻城器械。他们制造的攻城器械除木梯外,显然是仿造了古罗马奴隶主们所使用过的攻城槌和攻城塔。攻城塔形似一塔,为多层建筑,塔上盖以牛皮,塔中埋伏攻城敢死队,塔下设有攻城槌,它是用巨型大树的树干做成,前部制成羊头形,用杠杆和骑士们勇猛的力量使槌头猛击城墙,可使最坚硬的城墙破一个窟窿。在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十字军在1099年9月的一个星期五的拂晓发起了对耶路撒冷的总攻。
在发起进攻之前,欧洲人已偷偷把许多这种攻城塔拆成部件运至城垣脚下,并偷偷地装配起来。当进攻的军号声响起时,敢死队一拥而上,钻进塔内,用最快速度接近城墙,勇猛地进行破墙战。
土耳其伊斯兰教徒十分坚定勇猛,他们在墙上将沸腾的热油泼向攻城塔,并将火炬投向攻城塔,十字军骑士一批批地被活活烫死。但是,经过长时间攻打,城墙终于被突破了一个缺口,十字军骑士用点燃的木材放起火来,伊斯兰教徒前沿阵地上的一个塔楼被点燃了,趁着大火的蔓延,十字军骑士在中午时分攻进了耶路撒冷。
十字军在“上帝保佑”的呼号声中登上城头,竖起十字军的旗帜。伊斯兰教徒开始溃逃,但他们仍以百倍的勇猛与十字军匪徒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巷战。最后伊斯兰教徒(其中有土耳其人、埃塞俄比亚人)扼守在所罗门神庙等几个据点里。在这些神庙里,伊斯兰教徒同十字军展开了十分残酷的白刃战。
十字军骑士用灭绝人性的罪恶手段屠杀了伊斯兰教徒。在所罗门神庙一处就杀死了一万人。剩下的土耳其人在极端愤恨之下,放火烧毁了这座神庙。
当十字军占领了耶路撒冷后,基督教徒的骑兵在所罗门神庙前排成纵队,他们的马蹄在战鼓声中踏着伊斯兰教徒的尸体奔驰而过。司令官就是这样检阅了部队,以庆祝胜利。
大洗劫开始了。他们用带血的剑把被杀死的伊斯兰教徒的肚皮剖开,取出被杀者在生前吞下去的金币。由于被杀死的伊斯兰教徒人数过多,于是,十字军就把尸体堆积起来,烧成灰烬,这样能很容易地从骨灰中把金币、黄金找出来。这种行为持续了许多天。
与此同时,大批十字军骑士去抢劫城市居民。十字军首领命令他的部下,谁首先抢占居民住宅或宫殿,这座住宅或宫殿的一切财产就归谁所有。就这样,耶路撒冷很快被洗劫一空,十字军骑士都变成了暴发户。
同年,十字军在这里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公元1099—公元1187年)。耶路撒冷王国包括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南部广大地区,布雍的高弗黎被立为国王,号称“圣墓保卫者”。十字旗取代了新月旗,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宣告结束。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虽然在东方建立了几个封建王国,但根基不稳。这些王国各大城市内的意大利和法国商人都独霸一方,王国对他们根本没有约束力。再加上十字军极端凶残的烧杀抢掠,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采用各种不同方式与占领军进行着殊死斗争,并不断举行起义,组织强大武装打击十字军。
经过长达48年的艰苦斗争,1144年,突厥人苏摩尔总督赞吉率领部队终于打败了十字军后嗣,收复了厄德撒和周围的一些据点。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厄德撒伯国自此灭亡。消息传到欧洲,罗马教皇尤金三世异常惊慌,急急忙忙向基督教徒们和法兰西、德意志的国王发出号召,极力鼓吹再一次组织十字军“远征”。
他蛊惑人心的煽动本领实在不亚于他的先辈乌尔班。他在1146年12月1日为参加十字军者颁发了特权书。在煽动、鼓噪之后,他命令基督教徒们迅速行动起来,去拯救已经被打败的厄德撒的十字军。他说:“我现在以上帝的名义劝告、要求并且命令你们,为了赎免自己的罪孽,一切属于上帝的人,特别是那些有地位的贵族们,都应当英勇地行动起来,去奋力抵抗那些数量巨大的,正在为他们所获得的胜利而欣喜的异教徒,以保卫东方的教会……从他们手中,将你们数以千计的兄弟们抢救出来,使基督教名字的尊严在你们的时代得到维护,而你们的英勇也将受到举世赞扬。”
远征的命令下达之后,罗马教皇尤金三世以上帝的名义对参加十字军的骑士许诺了若干特权。自第一次十字军东侵之后,人们对十字军已不太感兴趣,因而,罗马教皇只有许诺一些摸不到的空话,如赎罪之类的谎言以及赐给一些微不足道的特权等。
罗马教皇同时对那些参加十字军的穷人们也许下了再狡猾不过的诺言,他一边答应免除欠债的利息,同时又号召信徒们把财产抵押给教会。
欧洲十字军东征时,各级教会都以上帝的名义骗得大量财产,成了暴发户。
在罗马教皇的鼓吹之下,由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和德意志皇帝康拉德三世为首组成第二次十字军“远征”队。他们于1147年,从法国和德国出发,经维也纳、贝尔格莱德、索菲亚到达君士坦丁堡。在这里他们兵分两路。
路易七世率法国骑士东渡海峡,兵趋小亚细亚,之后挥兵西进,经伯加摩斯、士麦那到阿塔利亚,由此渡海到达叙利亚的安条克。
另一路十字军骑士由康拉德皇帝统率,由君士坦丁堡乘船西渡海峡,过爱琴海绕小亚细亚南岸,并由克里特岛的东侧转东行,直抵巴勒斯坦,到达安克拉。
由路易七世和康拉德皇帝统率的十字军,在两年的时间里,到处疯狂地烧杀抢掠。他们的行为激起各地人民的强烈反抗,1149年,他们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遭遇失败,第二次东征也自此结束。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第二次东征失败40年后,罗马教皇又发动了第三次“远征”。这次“远征”是由于十字军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被英勇的伊斯兰教徒夺了回去。
12世纪后半期,东方发生了巨大变化,埃及苏丹撒拉丁用武力征服了相互攻战的各个伊斯兰小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状态,以埃及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强大的苏丹国家。
撒拉丁是亚美尼亚库尔德人,青年时代在大马士革接受教育,是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最虔诚的穆斯林,同时也是一个富有韬略的天才政治家、勇敢的穆斯林战士和伟大的统帅。埃及法蒂玛王朝时曾担任过总督,1171年撒拉丁推翻法蒂玛王朝,1174年自称苏丹。在他统一了埃及和叙利亚之后即在伊斯兰教徒的支持下,宣布对十字军进行“圣战”。
1187年,撒拉丁率领穆斯林联军于加利利海(今戈兰高地以西的太巴列湖)附近的提庇里亚地区与十字军决战,撒拉丁大获全胜,消灭了十字军主力,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和神庙骑士团团长。
撒拉丁乘胜追击,不失时机地收复了沿海许多城市,如西顿、贝鲁特等。
同年,撒拉丁发动了对耶路撒冷的总进攻,并迅速获得了胜利,收复了耶路撒冷。撒拉丁收复耶路撒冷后,重新恢复了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崇拜。
撒拉丁对被俘的基督教徒和十字军骑士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政策,而不像十字军对待俘虏那样对待他们。撒拉丁允许他们缴纳人头税来换取自由。
撒拉丁命令十字军的俘虏,男的交出十个金底那尔,女的交出五个金底那尔,小孩交出一个金底那尔方得获释,不交者即卖为奴隶。数以千计的十字军俘虏因拒绝缴纳人头税而被卖为奴隶。
坚持88年的耶路撒冷王国终于灭亡了。这一消息传到欧洲,罗马教皇以下各级主教和德、法、英等国的基督教徒们大为震惊,整个欧洲陷入一片混乱。为了恢复耶路撒冷王国,教皇又发出了组织第三次十字军远征的号召。1189年,十字军组成,同年兵发东方。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了。
十字军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德意志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率领,从纽伦堡出发,途经维也纳,到达贝尔格莱德,经索菲亚到达阿德里亚那堡,从这里南下渡过大海,在小亚细亚登陆,自雷俄提西亚东征伊科尼翁后南下,他们到处遭到伊斯兰教徒的坚决抵抗,损失惨重,费尽力气最后到达赛琉西亚。在一次强渡一条河流时红胡子腓特烈被淹死,他的军队同时被击溃,第一路十字军覆没。
第二路十字军由法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率领,从维兹列出发,经里昂到达热那亚,在那里得到热那亚商人的支持,配备了强大的舰队,沿意大利西侧海岸向东南航行,在麦西拿渡过西西里岛海峡,绕克里特岛南端海域向东航行,直抵巴勒斯坦,到达安克拉。在那里他们遭到了撒拉丁的严重打击,同时腓力二世与英王狮心理查不和,互相争斗起来,一气之下,腓力二世率军返回法国。第二路十字军自行退却。
第三路十字军,由英国金雀花王朝国王理查一世(绰号狮心理查王)率领。从英吉利首都伦敦出发下海,乘舰船绕行欧洲西部海域抵达葡萄牙西岸,在里斯本休整后,从丹吉尔渡海峡,北向航行直抵法国马赛。在这里会合由法国维兹列开来的陆路部队,之后,经撒拉丁岛向东南前进。横渡第勒尼安海,在麦西拿渡过海峡,东下克里特岛,于干地亚登陆后,稍事休整,又东渡至罗得斯岛。之后继续东进,到塞浦路斯岛的利马索尔,由这里直趋安克拉。狮心理查王与伊斯兰教领袖撒拉丁展开了十分激烈的斗争。尽管狮心理查王非常英勇,但最终未能战胜撒拉丁,也未能重新夺回耶路撒冷。
1192年,狮心理查王被迫与撒拉丁签订了一个条约,规定十字军基督教徒只可拥有靠近耶路撒冷沿海的狭长地带。至此,十字军势力范围就只剩下一个的黎波里与安条克合并后的安条克公国以及推罗等几个城市,再加上早些时候十字军建立的塞浦路斯王国。在东方的十字军基本上被清除了,但伊斯兰教徒允许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拜。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也以失败告终。1192年,狮心理查王在归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俘虏,后来他又被转交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直到1194年才由英国贵族用重金赎回,于1199年死去。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的又一次失败,使得罗马教皇内心十分不安。英诺森三世当选为教皇之后,立即开展了广泛的宣传运动,积极鼓动组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前三次十字军东征,罗马教廷提出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号是“解救主的坟墓”,因此,前三次东征的直接目标都指向耶路撒冷。
实际上,罗马教皇的真正野心并不在于耶路撒冷,而在于抢夺巴勒斯坦的珍宝。因此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它彻底撕下了对“异教徒”作战的外衣,根本就忘记了收复耶路撒冷的使命,而是把掠夺矛头转向了信奉同一个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皇帝对欧洲十字军的行为也早有察觉,预感到十字军迟早会指向自己。故而前几次十字军降临时,他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些瘟神及早送往小亚细亚,并且多次乘十字军衰败之机收复了许多属于拜占庭的领地。
拥有古老的文化,藏有数不尽的人间奇珍异宝的君士坦丁堡,始终使西方强盗们垂涎三尺,罗马教皇也绞尽脑汁企图把它置于自己的教权之下,因此,君士坦丁堡成为十字军掠夺的重要目标也就是势所必然。况且,12世纪末,拜占庭帝国十分衰弱,宫廷斗争十分激烈,致使力量削弱,内部的分崩离析也给敌人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的威尼斯商人,经过前几次十字军运动,在巴勒斯坦获得了东西方贸易的垄断权,如果对耶路撒冷再采取军事行动对他们的既得权益是很不利的。
所以,现在十字军的敌人显然已不再是耶路撒冷而是君士坦丁堡。由此看来,十字军的打击矛头指向君士坦丁堡是早已注定的了。
在英诺森三世的号召下,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的封建主和骑士们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于1202年组成了第四次东侵十字军的联军,推举孟菲拉侯爵卜尼法斯为此次东侵的统帅。
十字军联军准备从威尼斯出发,由海上向埃及进发,因为走水路要比陆路行进得快而且节省军费。
于是,十字军派人同威尼斯城邦总督亨利科·邓多罗举行谈判。邓多罗是一位狡猾的长者,他坚定自信、明智勇敢,尽管已80岁高龄,他仍要为威尼斯谋取一场惊人的胜利。于是,他答应了为十字军派出海军舰队护送他们去东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约定,威尼斯用平底战船为十字军运送4 500匹马和9 000名骑士侍从,用大船运送4 500名骑士和2万名步兵,并负责供应一切人马9个月的粮草。十字军方面答应付给威尼斯商人8.5万银马克和沿途掠夺物的一半。
就这样,双方达成了肮脏的交易,又签订了协议书。
协议签订后,威尼斯商人开始把十字军陆续运往属于威尼斯的一个海岛上。8.5万银马克的巨额款项,十字军一时是拿不出来的,只能从城内借到5 000银马克,剩余部分十字军答应用东侵途中抢劫的财物支付。
这时,威尼斯商人又提出了要求,要求十字军也可用“战斗服务”的办法偿还欠款。于是,十字军完全改变了去埃及和夺回主的坟墓的虚假目标,与邓多罗勾结起来,把战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首先攻占了威尼斯商人的商业劲敌萨台尔城,并在这里暂时休整。正在这时,十字军本部接待了一个从君士坦丁堡逃出来的王子。他们抓住这一癞皮狗为他们进军君士坦丁堡展开了惊人的宣传。他们说,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伊萨克二世有个御弟叫阿历克塞,被土耳其人俘虏,伊萨克从敌人手中把他弟弟用重金赎回。但阿历克塞回国不久就发动了宫廷政变,逮捕了他的兄长——恩人伊萨克,并凶残地把他的双眼剜掉,将他同他的儿子一起关在监牢里。阿历克塞当上了皇帝。伊萨克的儿子成功地越狱潜逃,费尽千辛万苦来到了萨台尔城。在这里他求见了十字军统帅,恳求十字军能为他夺回王位,并且答应,他一旦继位,就让拜占庭帝国归服罗马教皇管辖之下。这个小王子还答应,付给十字军20万银马克作为军费,并负责供应一切人马的粮食,同时还答应派一万军士以配合十字军作战。
在这之后,十字军高举惩办叛逆行为、维护基督教尊严和威信的旗帜,理直气壮地兵发拜占庭。
十字军从萨台尔出发,沿亚得里亚海东岸,经斯浦利特到德拉齐,绕过雅典进入爱琴海,向东北方向急进,穿过海峡直抵君士坦丁堡。此时的拜占庭帝国因政变不久,政局不稳,因此,没费多大力气即被十字军于1203年攻占,并处罚了忘恩负义的阿历克塞皇帝。
与此同时,十字军占领了拜占庭的广大地区。伊萨克复位不久就死掉了,由小王子阿历克塞四世继位。
小王子继位后,为偿还许诺给十字军的20万银马克巨款,在拜占庭境内开始增加赋税,横征暴敛。贫苦的下层人民不堪忍受重负,纷纷揭竿起义,反抗阿历克塞四世的残暴统治,小王子王位眼看就要不保了。
在这种情况下,十字军看到时机已到,即以不能偿还欠款为借口,于1204年4月一举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对这个与他们信奉同一个上帝的基督教徒的城市进行了骇人听闻的烧杀抢掠。
十字军这种野蛮的烧杀抢掠进行了一个星期之久。
十字军使君士坦丁堡遭到彻底毁灭,它再也不可能恢复起来了。十字军在征服了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之后,收复圣地的目标早已抛到脑后,按照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主们原来的意愿,于1204年在巴尔干半岛的拜占庭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拉丁帝国。
因为十字军的参加国如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都是使用拉丁语,罗马教会系统的教会皆使用拉丁语,故而该国称拉丁帝国。至此,第四次十字军东侵告一段落。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受益最大的是威尼斯商人。他们占有君士坦丁堡最主要的市街并在这里建立了威尼斯特别区,他们还抢占了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沿海的许多商港都被狡猾的威尼斯商人所占据,在这些区域内威尼斯人把热那亚商人彻底排挤出去。
罗马教皇在此次十字军东征中达成了他们多年来的夙愿,野心勃勃的神权扩张业已实现。在拉丁帝国建立后,教皇立即委任了新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拜占庭宗教领袖。
拉丁帝国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它的统治基础非常脆弱,经受不住考验。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对十字军的侵犯十分愤慨,他们从北部对拉丁帝国发动了进攻。而拜占庭人在撤出君士坦丁堡后,于小亚细亚地区重整旗鼓,并从东部对拉丁帝国不停地发动攻击。
为了夺回被威尼斯商人霸占的权利,热那亚商人下死力气支持了拜占庭人。由于多种原因,拉丁帝国在维持了五十多年后终于在1261年灭亡,拜占庭帝国重新恢复。这次的十字军东征也以最后的失败而结束。
第五、六、七、八次十字军东征
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东方的阿拉伯民族就展开了英勇的抵抗。面对野蛮凶残的十字军,阿拉伯人毫无惧色,经常在十字军经过的地方设下伏兵,以突然袭击的办法消灭入侵的十字军。
当十字军的铁蹄刚刚踏入东方国土时,阿拉伯人也经常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使敌人得不到任何人力、物力的供给。当阿拉伯人与十字军作战失利,他们撤离某一个城市或据点时,往往把该城市或据点放起大火烧成灰烬,使敌人一无所得。在十字军占领区内,阿拉伯人采取各种方式同十字军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为了断绝敌人的粮食供应,宁可自己饿死,也不去为敌人耕耘。抗缴赋税、拒绝为十字军服务的情形屡屡发生,有的地方甚至采取武力杀死十字军领主。沦为农奴的伊斯兰教徒和当地居民常常逃跑,集结起来打击侵略者。许多地方甚至举行起义,与敌人展开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拜占庭帝国被十字军侵占后,东方的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携起手来共同作战,反对他们共同的西方敌人。十字军在东方人民的协力打击下,势力日趋衰败。在西方,人们对十字军的看法和热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建主们的侵略矛头已不再是主的坟墓圣地耶路撒冷,而是更富裕的地方。骑士们大多数都被各国的国王招募为亲兵,生活有了着落,对“远征”也不再那么热心。
各国最富有的商人,尤其意大利的城市商人,由于与东方已建立了贸易关系,他们关心的利润来源已得到满足,故而,对再去为教皇航海作战已不感兴趣。凡此种种,使罗马教皇发动以后几次的十字军东征十分困难。
为了第五次十字军东征能够顺利进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215年在罗马教廷的拉特兰宫召开了宗教大会。参加大会的有皇帝代表、公爵、伯爵和教会的高级教士等共1 500人,其中有大主教和主教412人,是历次宗教大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会上宣布组织以埃及为目标的第五次十字军东征,并发布了教皇给予参加十字军者特权的命令。
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支持十字军的力度。首先,罗马教皇采取强制的摊派手段,命令各地封建贵族按财产状况出人出钱支持十字军:“务使那些没有亲自参加解放圣地的诸国王、公爵、亲王、侯爵、伯爵及其他有地位的贵族和城邑、市镇等地的公社,都要以自己的财富为标准,奉献适当数目的战士,并负责三年的必要开支,借以赎去自己的罪行。”
其次,罗马教皇甚至不惜慷慨解囊,自动捐献纹银3万磅,同时,还在其他基督教徒捐款中拿出3 000马克纹银,充作十字军军费。
再次,罗马教皇还命令红衣主教和全体教士都要积极捐助十字军。教皇命令红衣主教要拿出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全体教士不分职位高低皆须拿出自己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为期三年,以资助十字军。
罗马教皇还采取了收买政策,对参加十字军的军士,允诺其免除一切捐税和人头税以及所欠下的债务。并对参加十字军的军士的家属、财产给予保护。罗马教皇还号召所有欧洲人不得以武器、船只和其他财物支援阿拉伯人,并在四年之内,不得在海上、陆上与阿拉伯人进行任何贸易。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号召封建主内部停止争权夺利的武斗,甚至命令封建主骑士们在三年之内不许进行马上比武的竞技活动。
经过罗马教皇的种种努力,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于1217年,就是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死后的第一年终于发动起来。他们从意大利出发到达埃及,但在这里遭遇惨重打击。1221年,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也以阿拉伯人的胜利而告终。
此后罗马教皇又以法国人为主力,发动了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十字军东征,都遭到了同样下场。13世纪下半叶,十字军的几次东征和十字军驻军都得到了蒙古人的援助。这一时期,在被侵略的东方阿拉伯世界里,主力部队是埃及,因此,这几次十字军东征都把矛头集中指向了埃及。
这几次东征的十字军曾在蒙古人的合作下攻占大马士革,并对它进行了十字军式的野蛮掠夺,按照惯例对伊斯兰教徒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在蒙古人的支持下,十字军虽然暂时得到一点利益,但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联军经过多次征战后,最终打败了蒙古军队。
蒙古军队的惨败对十字军的影响是致命的,十字军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1268年,埃及军队攻占了安条克,1289年攻占了的黎波里,之后连续攻占了贝鲁特、西顿。第八次十字军东侵的21年后,西方基督教徒在叙利亚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于1291年被埃及军队攻克,十字军彻底宣告失败,历时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到此结束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