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全知道-俄国十月革命(公元1917—公元1918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领导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历史发展转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主义的诞生

    1870年4月22日,列宁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西姆比尔斯克镇(今乌里扬诺夫斯克)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列宁的母亲玛亚娅·亚历山大罗夫娜性格坚强,擅长音乐,精通语言,知识渊博,对子女所从事的事业非常支持。列宁的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性格坚强,工作勤奋,曾任西姆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他是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崇拜者。

    除了父母之外,列宁的大哥亚历山大·伊里奇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大哥是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性格坚强,有出色的劳动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因谋杀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沙皇政府处以极刑。大哥的死对列宁震动很大。大概就在这个时期,列宁形成了整个一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坚定的目的性。

    列宁从小接受母亲的教育,母亲不仅教他识字、读书,也教他弹钢琴。在母亲的教育下,列宁5岁时就能够读书,后来由一位家庭教师指导他学习,这位教师在他九岁半以前一直给他补习功课,准备让他读中学。

    列宁

    1879年8月,9岁的列宁进入西姆比尔斯克古典中学学习,他学习勤奋认真,一直是学校的优等生,每年都获得学校颁发的一等奖。在中学时代,列宁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学习了很多知识。他还和哥哥、姐姐一起创办了一份手写的家庭杂志,取名为《星期六》,他们用笔名在上面发表文章,写小故事,每当星期六晚上,就在父母面前朗读这本杂志。

    在中学学习期间,列宁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干,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列宁中学时的老师这样评价他:由于他能聚精会神地听讲,再加上他天资聪明,所以他在课堂上就能掌握所学的新课,在家里几乎用不着再复习了。列宁中学毕业时,老师在他的评语中写道:精明强干,十分认真,极为细心,认真地完成书面作业,在课堂上注意听讲,喜爱钻研各门功课,特别是各种语言课程。

    1887年秋,中学毕业后,列宁考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12月,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遭逮捕和流放。一年后回到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成为当地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1891年,他以校外生资格通过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全部课程的国家考试,获得毕业文凭。

    1892年,列宁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一边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一边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俄国历史、经济和阶级斗争状况,写出了《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篇最早的论文。这时期,列宁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893年,列宁到了彼得堡,开始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大量的宣传工作。1894年,他与战友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娃·克鲁普斯卡娅相识、相恋、结婚。这一年,列宁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了民粹派的经济理论观点和改良主义的政治纲领,揭露了所谓“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资产阶级本质。1895年,他在彼得堡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5年12月,列宁被捕入狱,被流放到叶尼塞河畔的舒申斯克村。1899年,列宁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阐述了俄国革命的不可避免性,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再生产和危机的理论,从思想上粉碎民粹主义。

    列宁1900年流放期满,7月出国,侨居国外,在慕尼黑莱比锡创办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的全俄政治报——《火星报》。1902年为批判经济派,写成《怎么办》,阐明了革命理论的伟大作用,提出了建党的基本原则和计划。1903年7月30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由于列宁的斗争,通过了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同时,还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以马尔托夫等为首的孟什维克派。布尔什维克的诞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4年,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一书,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和组织原则,批判了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自由涣散的机会主义。

    1905年俄国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7月,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第一次阐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动力、道路和前途,论证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问题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等问题。11月,列宁回彼得堡领导革命斗争。1907年,列宁领导的起义遭到镇压,革命失败,列宁再度流亡国外,移居日内瓦,恢复和出版了《无产者报》,并从事理论研究。他仍对无产阶级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为了批判波格丹诺夫一伙俄国马赫主义者的主观唯心主义,列宁于1908年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该书总结和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时期,他还与1905年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的取消派和召回派及托洛茨基分子进行了斗争,坚决地捍卫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革命策略。

    1912年1月,列宁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拉格举行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会上,孟什维克被清除出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揭露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面目,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这一时期,列宁还发表了《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矛盾,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些或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

    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从瑞士经德国回到彼得格勒。4月17日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7月,列宁离开彼得格勒,隐居拉兹里夫湖畔,写出《国家与革命》,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思想。10月20日,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23日,主持中央会议,通过武装起义决议,并亲自领导起义。11月7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宣告胜利。当晚,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大会通过了列宁签署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他领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机构;废除地主资本家私有制,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镇压武装叛乱,粉碎外国武装干涉。

    1918年4月,列宁发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制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纲领。8月30日,列宁遭到反革命分子暗杀而身受重伤。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终于将列宁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这一事件使工人阶级更加振奋。

    1920年12月,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电气化计划,把国民经济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列宁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于1921年3月主持召开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这标志着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可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列宁还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同时,还极为关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1914年9月发表的《革命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中指出,第二国际已经破产,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

    1919年3月,他主持召开了共产国际成立大会,直接领导了共产国际活动。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阐明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指出这一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论述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1920年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批判西欧各国共产党存在的“左”倾思潮,同时也指明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途径。

    1922年底,列宁病势加重,但仍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他发表一系列文章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系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计划,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加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党和国家机关的建设、吸引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反对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等重大问题,给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1924年1月24日,列宁病逝于莫斯科郊外,享年54岁。他的遗体被安放在莫斯科红场。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第一次在3月,第二次在11月,前者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成立了临时政府,后者推翻了临时政府,确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一次革命的导火索是一个意外事件。

    1917年1月22日,亦即“流血星期日”1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俄国彼得格勒有15万工人举行罢工,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导致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莫斯科、哈尔科夫、罗斯托夫等地的工人也举行了罢工。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再次举行罢工。3月10日,俄国爆发了全俄政治总罢工,参加人数达30万。罢工群众高举红旗涌向市中心,同警察发生冲突。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散发传单,号召工人进行决定性的战斗。3月11日,罢工群众同政府武装展开巷战。在战斗中,政府军的士兵成群结队地转到群众一边,调转枪口,反对沙皇政府。

    到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有六万多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转到革命方面来,同工人群众并肩战斗,占领了兵工厂、弹药库、火车站、邮电局,捣毁了警察所和监狱,逮捕了政府大臣。彼得格勒无产阶级由罢工运动转为武装起义的二月革命,使延续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

    正当彼得格勒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的时候,杜马主席、十月党人罗将柯(1859—1924年)劝说沙皇尼古拉二世组织“责任内阁”,以缓和紧张局势。但沙皇拒绝了这一建议,并下令杜马停止工作。于是,第四届杜马的一些代表于3月12日组成了以罗将柯为首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以维持政局。

    同一天,彼得格勒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在塔夫利宫开幕。参加会议的约有50人,布尔什维克代表占少数。会上宣布成立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孟什维克的齐赫泽(1864—1926年)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主席。在执行委员会中,小资产阶级政党的代表占绝大多数。

    彼得格勒苏维埃本应成为全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但是,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向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妥协,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3月15日宣告成立。新政府由自由党人格奥尔基·李沃夫任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立宪民主党首领保尔·米留可夫任外交部长,十月党首领古契科夫(1862—1936年)任陆海军部长,社会党人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任司法部长。

    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中间派的内阁,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革。它宣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宣布大赦政治犯和宗教犯;承认所有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受社会、宗教或种族方面的歧视;它还通过了劳动法规,其中包括八小时工作日等。尽管临时政府在改革方面取得了这些成绩,但从未在这个国家扎根。它拼命挣扎、奋斗了八个月,却未能提供合适的行政管理。最后,这个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弱无助地、屈辱地突然坍塌了。

    继临时政府之后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苏维埃制度。

    攻占冬宫

    十月革命爆发之前,为了便于领导革命,列宁在1917年10月20日秘密回到彼得格勒。10月23日,俄共中央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在会上,许多人仍不准备最后决战,因为他们担心,即使他们能推翻临时政府,也不可能维持政权。列宁对此回答说,24万布尔什维克党员完全有能力统治俄国,为穷人的利益反对富人,正如过去13万地主统治俄国,为富人的利益对付穷人一样。最后,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起义时间定在11月7日,决议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起义的条件业已完全成熟。”武装起义作为党的直接实践任务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10月25日,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根据俄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准备和领导起义的公开机关——军事革命委员会。在10月29日的俄共中央扩大会议上,选出了由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人组成的领导起义的党总部,作为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核心。

    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在得到叛徒告密后,于11月5日晚间开会,决定立即动手,镇压革命力量。当时临时政府在彼得格勒掌握大约五万名武装部队,于11月6日下令加强对政府机关、车站、军火仓库的警戒,同时派士官生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并企图占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所在地——斯莫尔尼宫。

    这天夜里,一位个头不高、工人打扮的人匆匆来到武装起义的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他走进宫内,立即摘去假发,果断地下达起义的命令:“今天晚上,我们一定要把政府人员全逮捕起来,解除他们的武装!”

    此人就是列宁。在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列宁决定提前发动起义,他当即派出革命士兵把盘踞在《工人之路》编辑部和印刷所的士官生赶走。当天上午照常出版的《工人之路》号召工农大众起来推翻临时政府。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有2万名工人赤卫队立即武装起来,驻扎在彼得格勒的20万名革命士兵分别举行集会,表示坚决执行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一切命令。波罗的海舰队派遣25艘军舰和数万名水兵到首都参加战斗。同时,军事革命委员会通过“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无线电台,要求彼得格勒外围的各革命组织进入战斗准备,以阻止支援临时政府的军队开进首都。临时政府在事实上已完全陷于孤立。但是,军事革命委员会只注意聚集革命力量,没有认真组织进攻。

    11月6日深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起义。整个晚上到第二天清晨,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水兵按照列宁的指示,迅速占领了主要桥梁、火车站、邮政局、电话局、国家银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包围了士官生学校,并强行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11月7日上午,军事革命委员会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经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不甘心就此灭亡,搜罗了2 000名军官和士官生,龟缩在冬宫里,继续顽抗。下午6时,2万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艘军舰、10辆装甲车包围了敌人最后的据点。军事革命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它立刻投降,但遭到拒绝。

    新的战斗又开始了。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和士兵向冬宫发动猛烈进攻,展开了争夺每一个大厅、每一个房间的激烈战斗,直到深夜才打下冬宫。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已乘美国大使馆汽车逃走外,其余都被逮捕。临时政府就这样轻易地垮台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获得了辉煌胜利。战斗结果是,军事革命委员会仅有一名红军战士和五名红军水手伤亡。

    “阿芙乐尔”的炮声宣告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作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日子而载入史册。10月7日夜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大会开幕。大会首先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并号召人民把革命进行到底。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的消息当天就传到了莫斯科。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决定立即举行武装起义。革命的工人和士兵很快就占领了邮局、电报局、国家银行、克里姆林宫等重要据点,斗争获得了初步胜利。

    但是,孟什维克在军事革命委员会中进行阻挠破坏,起义领导人也动摇不定,甚至同莫斯科军区司令谈判。这就使敌人得以乘机聚集反抗力量,发动突然进攻,夺回了邮局、电报局等据点,又用欺骗手段重新占领克里姆林宫,屠杀了驻守在那里的革命士兵,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取消军事革命委员会。孟什维克慌忙退出了军事革命委员会。

    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举行全市总罢工。这时,莫斯科近郊的贫苦农民以及彼得格勒的赤卫队和水兵都赶来支援起义。经过六个昼夜的顽强战斗,终于在11月15日攻占了克里姆林宫,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到1918年二三月间,全俄国各地都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胜利了。

    共产国际成立大会

    由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像初春的甘霖,促进了全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阿根廷、芬兰、波兰、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在1918年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也在1918年11月爆发革命,年底,成立了德国共产党。各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共产国际创建提供了前提条件。

    1919年1月,俄共以及波、奥、匈等八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通过了《告各国无产阶级组织书》,要求他们派代表来苏俄,讨论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

    社会民主党右翼为了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于1919年2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社会党人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6个国家的102名代表。会议决定恢复第二国际,即伯尔尼国际。

    1919年3月2日,各国共产党和左派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的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开幕。但由于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封锁和武装干涉,从国外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在当时只有德国、奥地利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多数代表是在苏俄的外国侨民。当时旅俄华工联合会负责人刘泽荣(刘绍周)、张永奎作为中国代表也列席了这次会议。

    列宁在代表会议上作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报告。他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修正主义颂扬一般民主,实际上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即资产阶级专政。他们斥责一般专政,实际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民主。列宁的报告具有重大意义,它指明了新的共产国际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会议就是否立即成立共产国际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德共希望推迟宣布。列宁做了大量说服工作,最后会议决定将此次会议改为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出席成立大会的有35个组织的34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18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在工人苏维埃的旗帜下,在夺取政权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旗帜下,在第三国际的旗帜下联合起来”。最后,大会选举了由苏俄、德国、奥地利等国共产党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选举了列宁、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拉科夫斯基和普拉廷五人组成共产国际执行局。

    共产国际成立后,各国革命运动有了重大发展。苏俄取得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1919年春,匈牙利和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一度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意、英、法、日、美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中国、印度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1919年,荷兰、丹麦、保加利亚、墨西哥、美国等国先后成立了共产党组织。1920年,希腊、西班牙、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1920年7月到8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41个国家的217名代表。这次大会与上次不同,大多数代表来自国外,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会。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又有一些国家成立了一批新的共产党组织。1920年,英国、法国、土耳其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中派分子于1921年2月在维也纳开会,成立了“社会党国际工人联盟”,即第二个半国际。参加会议的有英国独立工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等。它们宣称站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中间,但两年后同第二国际合并。

    1921年6月到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次参加大会的已发展到52个国家的605名代表。中国的张太雷和瞿秋白参加了大会。

    此次大会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已过,各国革命斗争受到摧折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认为,当前各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争取群众,并提出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提纲指出,共产党可以同社会党签订统一战线协定,但必须保持共产党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1922年11月到12月,共产国际在苏俄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此次出席大会的有58个国家的408名代表。陈独秀和刘仁静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本届大会。大会进一步讨论了关于统一战线的问题,肯定了执委会通过的关于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并要求东方各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

    此后,共产国际在1924年、1928年和1935年先后召开了三次代表大会。到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布结束活动并解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