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去世后没有儿子,在挑选继位人时,在太后的提议下立其弟赵佶为继位人。当朝宰相章惇认为端王为人轻佻不可为天子,其他大臣却附和太后意图,最终赵佶被立为皇帝。从后来的表现看,章惇不是说对了,用“轻佻”二字还是太美言他了。
赵佶重用的大臣如蔡京、童贯等,都是有名的奸贼。他们与赵佶一起,祸国殃民,最后造成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在政治上,赵佶是昏庸的亡国之君,可是在另一方面,他却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能吟诗作词,长于绘画,书法更是着名。赵佶创制的一种特殊的细瘦书法——瘦金体,成为我国从古至今国画上题字的一种主要字体。
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的一个上元节(正月十五),首都开封照例挂出了大量的各种花灯庆祝游赏,并下令准许百姓们自由观看。半夜以后,徽宗皇帝一高兴,下令赏观灯的百姓们每人饮酒一杯。有一位妇女喝完酒后,将盛酒的金杯藏在怀中想带走,被警卫人员发现,押到皇帝面前听候发落。徽宗皇帝问她:皇帝赐酒是莫大的恩典,为何还要偷走金杯?这位妇女回答说:我和丈夫同到鳌山下看灯,在人堆里与丈夫失散,蒙皇上赐酒,我饮后面带酒容,又不与丈夫一起回家,怕被公婆责怪,所以想拿皇上的金杯回去作为凭据。我作了一首词《鹧鸪天》,请皇上过目。
鹧鸪天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徽宗皇帝读了这首《鹧鸪天》后,一方面觉得词写得不错,偷杯的理由也还算充足,心中十分高兴,于是将金杯赏给这位妇女,并且命令侍卫送她回家。
宋神宗时,读书人侯蒙三十一岁了,才被地方上推荐去考进士。同辈人看见他年龄大,容貌长得又丑,因此看他不起。有轻薄的人想使侯蒙难堪,故意将他的像画在风筝上,放到天上让大家看。侯蒙看见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在这个风筝上题了一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侯蒙认为“平步青云”“高高在上”“升入碧霄中”,都是要飞黄腾达的意思。所以词中写的是风筝,实际是对自己前途的祝愿,意思为:刚被人们宣扬才站稳脚跟,好像又要进一步高升到朝廷内或皇帝身边。你看我的前程红霞似锦,到时候将有多少人在平地上伸着脖子,看我这个高高在上手握大权的重臣。说也凑巧,就在三十一岁这年,侯蒙考中了进士,之后步步高升,在宋徽宗朝前期,担任过户部尚书兼枢密使等重要官职。
一曲赢得帝王心
周邦彦,北宋徽宗时代最着名的词人。周邦彦,字美成,精通音律,能自己作曲。他所填的词别具风格,虽似柳永,但比柳词精美得多。词中用字除平仄完全符合词牌的要求外,甚至连仄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也绝不相混。因此,周词音调非常优美,前人称赞为“圆美流转如弹丸”,是很有道理的。
和柳永相似,周邦彦每制出新曲调或填出新词,民间争相传唱。因此,一些歌儿舞女和妓女们,对周邦彦的名字是很熟悉的。后来,周邦彦在宋徽宗朝中担任大晟乐正的官职(国家最高音乐机关主管长官),周邦彦由于作词而结识了开封的名妓李师师,两人感情很好,李师师曾想嫁给周邦彦,可是,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这年灯节,喜好寻欢作乐的徽宗皇帝故意穿了普通人的衣服,带着两个善于拍马的大臣王黼、蔡攸和一些太监,到开封大街上去闲逛。偶尔走过李师师的家门口,王黼建议进去玩玩,蔡攸还假正经说天子去这种人家怕不方便,可徽宗要去。进去以后,这位荒唐天子看中了李师师的美貌,一宿之后,在离开李师师家时,为了表示自己的皇帝身份和对师师的宠爱,特地赏给她一块皇帝专用的龙凤鲛绡(一种特殊的高级丝织品,另一说是手帕)。据说,李师师原来有一个丈夫(或说有一个旧相好的),名叫贾奕,是个小武职官武功郎。他听说李师师又有了新的特别的相好,大吃其醋,找上门去吵闹。李师师无奈,只好实告他那是皇帝,贾奕不信,李师师于是把那块龙凤鲛绡给他看,贾奕才不敢再说什么了,可心中仍很生气,趁李师师不在房内时,以皇帝的口气写了一词《南乡子》放在桌上。
南乡子
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类仙。暗想圣情浑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怜。
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到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李师师见此词后,大吃一惊,立即将它收到梳妆盒中。第二天,徽宗又到李师师处,不巧看见梳妆盒中贾奕写的这首《南乡子》。徽宗本是才子,对词中的讽刺之意,自然一看就懂,唯因对李师师的爱恋,也就没有发作,容忍过去了。
谁知这个贾奕,对师师恋恋不舍,几乎是废寝忘食。此事被他的友人宋邦杰知道后,宋给他想了一法,说自己的姑夫曹辅是谏议大夫,有劝谏天子的职责,将此事告知曹,曹上书劝谏,使皇帝不再去李师师处,贾奕就可以重叙旧情了。
果然,曹辅为此事上书徽宗皇帝,可这位天子不仅不听,反而质问曹为何打探天子的动静,借此把曹贬官到外地。这时,另一位谏议大夫张天觉继续上书,说曹辅是一片忠心,并劝谏皇帝不宜再去李师师处。徽宗感到此事给众多大臣知道了,觉得是不大好,于是在宫中忍耐了几天未去。后来实在难割舍,派奸臣杨戬去李师师家,说明暂时来不了的原因。不料杨戬到李家后,发现了一张贾奕和李师师约会的纸条,于是将它带回。徽宗见纸条后大怒,立即下令将贾奕抓来亲自审问,说他身为官员,为何到娼妓家写词辱骂皇帝。贾奕说没这种事,徽宗说:“留下鲛绡当宿钱”是谁写的?贾奕赖不掉了。于是徽宗下令,除贾奕本人被斩首外,还要杀他的三族。
正在要斩贾奕时,谏议大夫张天觉闻知此事,立即进宫对徽宗说:陛下贵为天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能随便,为何听信奸臣的话夜宿娼家。现在国政不修,边疆不宁,盗贼蜂起,陛下不以为忧,反而去与一个小人争妓女,轻易地杀人。史官记下之后,岂不要遗臭万世?贾奕有什么罪值得公开处斩,请皇上开恩赦免。徽宗只好将贾奕写的词给张天觉看,张说:这是陛下的过错,陛下要是不去李师师家,就不会发生这种事,陛下自己不自重,下面的小臣才会肆无忌惮。徽宗听后,觉得张说的有理,内心惭愧,于是说:看你面上,免了贾奕的死罪,贬为琼州(今海南岛琼山)司户参军。
这件事虽然算完了,可徽宗仍经常到李师师家饮酒作乐,由于嫌张天觉老是上奏碍事,找了个借口将张派到外地做地方官,使他远离了京城。
贾奕得到这个下场,和李师师相好的周邦彦,只得更加小心翼翼了。
徽宗去李师师处的次数多了,开封的人都知道了,他自己也觉得不大好。他想把李师师公开召进宫作为妃嫔,又觉得她出身低贱不合礼法。于是他命人从宫中挖了一条地道直通李家,这样来往就隐秘了。
一次,周邦彦正在李师师处,突然徽宗皇帝从地道里来了,周躲避不及,只好藏在复壁间(一说藏在床底下)。徽宗皇帝随身带来了一个江南新进贡来的橙子,让李师师切开尝尝。宋代吃橙子和我们现在吃菠萝有些相似,要准备一杯盐水,切开的橙子在盐水中蘸一下再吃。然后,皇帝与李师师讲了些私房话,当然,所有这些都给周邦彦听见了。
本来,这种事应该守口如瓶,绝不能说出去。可是善于写词的周邦彦技痒难熬,居然把这一夜所闻写成了一首词《少年游》。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此词写出后,和其他词一样,被开封的人们广泛传唱。不久就传入了宫中,徽宗皇帝听后大怒,立即召来宰相蔡京说:在开封府有个监税官周邦彦,听说他征税不力,为何开封府尹不办他的罪?蔡京不知怎么回事,只好说:我下去立即查问。蔡下朝后找来开封府尹,府尹说:所有监税官只有周邦彦征的税增多了,没有不力的事。蔡京说:皇上意思要办他的罪,你照办吧!于是由徽宗下旨,说周邦彦荒废了公务,即日押出开封,贬去外地。
过了一天,徽宗又从地道到李师师家去,李不在,徽宗等了很久李才回来。
徽宗看她泪痕满脸,一副愁容,很生气地问她哪里去了。李师师说:周邦彦得罪了皇上,被贬官到外地,我准备了一点薄酒给他饯行,以表旧日情谊。因不知皇上来到,所以回来晚了。徽宗问道:周邦彦在分别时写词了吗?李说:写了一首《兰陵王》。徽宗说:唱一遍来听。李师师说:请准我给皇上倒一杯酒,唱此词祝皇上万寿。于是唱道: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这首美妙的词,通过李师师圆润柔美的歌喉,使徽宗皇帝陶醉不已。
他不仅气消了,而且非常高兴,下令赦免了周邦彦,让他官复原职。
关于这首《兰陵王》,近代人王国维认为与李师师送周邦彦的传说无关。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词的内容看不出与上述传说有何关系,而应是周邦彦送客的作品。
李师师虽然曾经得到皇帝的宠爱,可她的结局仍旧是很悲惨的。在金兵围困开封、形势极其危急时,宋徽宗将帝位传给他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意思他自己甩手不管了,叫钦宗收拾这个烂摊子。钦宗在金兵的武力威迫下,订了城下之盟,除割地称臣外,还要向金兵缴纳大量的金银财物。钦宗下令搜刮开封城内百姓的财产充数,凡是当时所谓的下等人,如娼妓家、乐工和唱戏的,都要全部抄没家产。李师师属于娼家,在这时宋徽宗只顾自己性命,早把她置诸脑后,故她的家产也被抄没。靖康之难开封失陷后,李师师逃到湖湘(今湖南一带),还有一些文人官僚请她唱歌,可她人已衰老憔悴不堪了。南宋初年的诗人刘子晕,在他写的一组《汴京纪事》诗中,有一首是:
汴京纪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李师师孑然一身到南方后,以卖唱为生。按照当时的习惯,卖唱的歌女将她们演唱的歌曲名称写在扇子上,由听众点唱。为了符合南方人的口味,李师师也已随着南方的音乐,改唱南方流行的新曲了。
这时,词人朱敦儒也在靖康之难后逃到江南。朱在汴京时,就欣赏过李师师的歌声。到江南后,朱于深秋时偶然在一次酒宴上,又见到了李师师,两个同是流落南方的北客,忆起汴京的旧日繁华,真是不胜惆怅。席上,李师师特地为朱唱了当年汴京流行的旧曲,朱感叹不已,立即写了一首《鹧鸪天》。词中盛赞李师师美妙的歌喉,感叹她如今的流落以及自身的飘零。
鹧鸪天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唯数李夫人。自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里新。
秦嶂雁,越溪砧,西风北客两飘零。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
另有一种传说称,金兵攻破开封后,主帅到处抓李师师,说金国皇帝知她的名气,一定要抓活的送去。李师师四处躲藏,后被奸贼张邦昌发现抓住,送到金兵大营。李师师誓死不屈,脱下金簪自刺不死,又折断后吞下而死。从现有资料看,此说不可信。因为有记载说李师师晚年流落湖湘,并有上述刘子晕的诗为证。至于后人编出这样一段故事,很可能是借此讽刺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的。因为他们作为一国之主,还比不上一个妓女能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反而老老实实当金兵的俘虏,受尽羞辱而死,实在没有一点骨气。
周邦彦的词所咏唱的范围,虽然不如苏轼,可也并不全是闺情、送别,我们可以看看下面他的两首名作: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西河》这个词牌,相传是唐代宗大历初年,乐工将古曲《西河长命女》
删改后而成,分成三段。周邦彦的这首《西河》词,三段都化用了古代的名诗。
第一段和第二段用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着名七绝《石头城》的诗意,原诗为: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片并用了古乐府《莫愁乐》,引出了金陵有关莫愁女的传说,原诗为:“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在今江苏南京市的西郊,有着游览胜地莫愁湖,相传是当年莫愁女所住的地方。在宋代,莫愁湖已非常着名,曾有“金陵第一名胜”之称。词第三段化用了刘禹锡的另一首名作《乌衣巷》,原诗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然后,用眼前燕子不识兴亡,又似识兴亡作结,引起人们无限的感叹。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词牌《苏幕遮》,原来是古西域龟兹国的舞曲,宋代词人用此调另度新声。
《苏幕遮》词中用“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写夏日清晨的荷叶极为传神。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称赞这几句是“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李易安即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易安居士是她自取的号。魏夫人是宋徽宗时代宰相曾布之妻,从词的成就看,魏夫人比李清照要差了很多。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的官宦之家,她前期处在宋徽宗统治的时代,生活安适,婚姻美满。最大的苦恼也不过是夫妻的暂时分别。因此,她在这段时间所写的词,多是描述个人的闲适生活,别离的愁苦等,词句虽然华丽明快,可是内容比较狭隘。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四十三岁,发生了靖康之难,北宋首都开封被金兵攻陷,徽、钦二帝当了俘虏。李清照逃难到江南,两年以后,她丈夫又生病去世。同时,历年收藏的金石书画等,也在战乱中全部丧失。这一连串巨大的打击和之后的坎坷生活,使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很大变化,她用词抒写了国难家仇以及自身的悲苦,比她早期的作品更有意义。
李清照是宋朝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故居在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公园内的柳絮泉旁,柳絮泉旁又有潄玉泉,李清照的词集《潄玉集》,即据此泉而得名。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中所写的“溪亭”,是宋代历城的名泉之一,位于今山东济南西北的大明湖附近。每年农历六月,湖上荷花盛开,引得无数游人来此赏玩。这首词即记述李清照和同伴们划着小船,在湖中荷花丛里穿行的乐趣。从情调和意境看,应是她少女时代的作品。
李清照在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宋代后来着名的金石学家,学识渊博,对诗词也有造诣。因此,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夫妇二人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据元代人伊世珍在《嫏环记》中的记载说,赵明诚小时候,他父亲将要为他选择媳妇。明诚一天午睡,梦中读了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明诚告诉他父亲,其父听后很高兴地说,他将要娶一个善于文词的媳妇了。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不就是说他是“词女之夫”吗?后来赵明诚娶了李清照,果然如梦。
李清照结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别离,特别找了一块锦帕,在上面写了一首词《一剪梅》,让丈夫带在身边。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的意思是:荷花已经凋残,又是竹席生凉的秋天了。换下了丝织的衣衫,只能独自一人坐上小船闲游了(这两句也可认为是作者送别丈夫时的情景,即他换下丝织的衣衫后,一个人乘船走了)。云中的大雁,会给我捎来谁写的信呢?等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的时候,月光已洒满了楼头。
花儿自己在飘落,溪水流动不息。你我是同一相思,却分居两地各自忧愁。
这思念的情意啊,有什么方法能消除呢?它才从眉头上放下,却又在心头上萦回不已。
《一剪梅》这个词牌,来源于周邦彦写的词《一剪梅》,词中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之句。
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在靖康之难以前,是比较安适的。她的一首《如梦令》,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所写的着名作品。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昨夜晚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刮,大雨点稀疏地落下。一夜的酣睡,醒来醉意还没有完全消失。早上问那卷帘子的侍女,院子里花儿怎么样?
回答说海棠依旧在开着。“你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叶儿更加繁茂,而花儿却稀少了”。
清代人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评论此词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的确,“绿肥红瘦”寥寥四字,不仅写出了风雨之后花叶的变化,而且传达了词人含蓄在内心中的春愁。以极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尽量丰富的含意。
有一年,赵明诚去外地做官,夫妻又暂时分离,到了这年的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李清照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丈夫的思念更加强烈,于是填了一首词《醉花阴》,寄给在外地的赵明诚。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浓密的乌云,漫天的薄雾,这阴沉的天气真叫人整日发愁。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一种香料,旧称冰片)在慢慢地燃烧。又是重阳佳节了,一个人枕着磁枕,睡在纱帐里,半夜已感到凉气袭人。
在花园的东边竹篱下,喝酒赏菊解愁,直到黄昏来临。那菊花的幽香,沾满了一身。别说这忧愁不伤身,当秋日的西风吹起帘幕时,思念你的人儿比菊花还要憔悴啊!
赵明诚看到这首《醉花阴》后,非常赞赏,自愧写词的才能不如妻子,却又想一定要胜过她。于是谢绝宾客,闭门苦思,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填新词五十首。然后将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也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加以评论。
陆德夫再三吟赏,最后说,只有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回答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香艳词人欧阳炯
欧阳炯这个名字至今仍被人们谈论,不是因为他当过宰相,而是因为他的词,他的词学观,尤其是他写的《花间集·序》。
《花间集·序》全文贯穿着词以“艳”为美的思想,并围绕这一思想表达了《花间集》音乐性、娱乐性、文人化的选词标准。欧阳炯本人的词既深深打着“艳”的花间烙印,又因内容题材有所拓展和艺术手法的个人特点而自具“艳而质”的面目,他的创作既有对自身词学观的践行,也有难能可贵的超越。
欧阳炯不否认词是用来娱乐的,他甚至直言不讳,词不是用来言志的,是用来消遣的,是供人喝酒时助兴的,一个个“绣幌佳人”在歌筵舞席上唱曲、表演,“助娇娆之态”“资羽盖之欢”,文人士大夫们听了手痒,那就继续根据调子来填“曲子词”,让歌伎舞女们接着唱,唱得更新鲜一点,顺便也给这种情色消遣贴上一些文化标签。
别搞得那么严肃,就那么回事。不过,欧阳炯是有想法有追求的,他是真爱词这种文体,他希望民间小词能够文人化、高雅化,提倡用文人词来取代民间词,在词的传统上,他特别肯定和推崇李白的《清平乐》和温庭筠词,正如王丽所说,欧阳炯在文中专门强调了《花间集》五百首为“诗客曲子词”,且在每位词人名下注明官衔,而唐五代的官员实际上都是科举入仕的文人,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编者和序者有意识地将词引向文人化道路的企图和排斥民间俗曲的态度。事实上,赵崇祚与欧阳炯的功夫也没有白费,词的雅化正是在他们的倡导下从这里起步,到宋人的手里形成规模的。
我们先来看一首欧阳炯的《浣溪沙》:
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满炉烟。
独掩画屏愁不语,斜欹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
有落花飞,有黄莺啼,在这样美好的春色里,我们的睡美人懒洋洋地醒了,还想再睡眠。玉柔花醉,窗外有翠竹,在屋内,有香炉的袅袅青烟。这情景,像不像唐伯虎所画的《海棠春睡图》?
“独掩画屏愁不语”,愁的是什么呢?愁的是“此时心在阿谁边”?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很甜蜜,又很折磨人。就像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词中所写的那样:“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欧阳炯所描写的美人,虽然在花香鸟语的环境中,就像在画中一样,但是,美人还是有心事,所以愁。是啊,这么美好、浪漫的环境,一个人孤独地睡觉,能不寂寞吗?所以,美人掩起画屏,掩饰自己的愁思,不说话了。思念自己的心上人,能不思念吗?因为思念太盛,所以连化妆、梳洗这样的日常程序都懒得去打理了。他都不在,都一个半月左右没见着他的人了,没人跟自己亲热了,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现在,自己梳妆打扮又能给谁看呢?干脆斜倚在青花枕上,一任鬓发散乱,不管了。
欧阳炯非常佩服温庭筠,他的词风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温庭筠的影响。有时候,在风格上甚至于接近模仿温庭筠,比如“独掩画屏愁不语,斜欹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
女人思念心上人的时候,就“懒起画蛾眉”,这是从温庭筠来的。后来,李清照在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时候,也经常有这样的句子:“风住沉香花已尽,目晚倦梳头。”“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欧阳炯对女人的心观察细致入微,非常擅长委婉含蓄地表达闺阁美人思念的矛盾情怀。又比如他的《献衷心》一词: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正如有评论所说的那样,“如此间景间情,曲曲折折、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惜春怨别的内心感受,在五代词中并不多见”。(《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欧阳炯能写出《浣溪沙》这么香艳的词来,并不奇怪。要知道他生活的环境西蜀,相对安静,就是一个暂时躲避了战乱、苟安一时的小国家,从国君到大臣,无不追求吃喝玩乐,奢侈糜烂之风盛行。整个西蜀的诗风趋于轻艳浮薄。另外,南唐君主信佛,而西蜀从君到臣,都崇尚道教,纵欲、男女双修成了时尚。
到了后主孟昶,有点文化,也颇爱歌词,善工声曲,连后主这样的身份一作词便有“冰肌玉骨,清凉无汗”之类的香艳词句,下面的大臣投后主所好,上行下效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要说香艳,欧阳炯的这首《浣溪沙》中的句子“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还不算什么,真正香艳的是欧阳炯的另外一句“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况周颐是这么评价这两句的:“相见休言有泪珠”,“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矣”。(见《蕙风词话》)欧阳炯就是一个香艳词人吗?他的生活也很香艳吗?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欧阳炯个人的生活经历吧。
欧阳炯(896~971年),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市)人。欧阳炯为官,仕途上还比较顺。在前蜀,官至中书舍人。后蜀开国,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六十六岁时官至宰相。965年后蜀亡国,同年,即宋太祖乾德三年,欧阳炯降宋。欧阳炯受到宋朝的优待,得以进入大宋并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以本官分司西京卒,时年七十六岁。
汤显祖把欧阳炯和毛文锡、鹿虔、韩琮、阎远这五个花间词派的人放在一起,称为“五鬼”,估计汤显祖是佩服他们的几个人鬼一般的才华吧。
欧阳炯多才多艺,却是事实,就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他精音律,通绘画,能文善诗,尤工小词。《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记载欧阳炯“性坦率,无检束,雅善长笛”。
说起欧阳炯吹笛,还真有段故事要说呢。欧阳炯吹笛的事在江湖上早已声名远播,就连宋太祖也听说了这件事。有一天,宋太祖在上朝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听说欧阳炯的长笛吹得很好听,就想亲耳听听。于是下令派人去请欧阳炯进宫献艺。
御史刘温叟一听,马上跪下向皇帝谏言说,皇上不可,前车之鉴哪。从前,蜀后主孟昶沉迷于声色歌乐之中,不能自拔,欧阳炯作为一朝丞相,非但不去劝告主公以尽到一个臣子的本分,反而自己也作伶人之乐,岂有不亡国之理?请陛下三思。
宋太祖是个开明的皇帝,听了这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放弃了听欧阳炯吹笛的念头。欧阳炯奉命前去,却被告知皇帝不听了。从此以后,太祖不再重用欧阳炯。
御史刘温叟的说法其实对欧阳炯是不公平的。欧阳炯是提醒过宋太祖的,可主公未必听他的呀。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从当时的后蜀生活开始说起。
后蜀暂时的安逸生活中也有强烈的危机感,因为,即使是后蜀的主公也不知道,这种安逸的生活能够持续多久,与其说想那些不该想、想了也无力改变的事情徒生烦恼,还不如选择逃避现实、得过且过,开心快乐一日是一日。后蜀的君主和大臣们抱着这样的心态生活,所以有时候他们的行为看上去很荒淫、很无聊,但也不难理解。
后蜀这样的“得过且过”越来越岌岌可危,随时有国破的危险。臣子们在及时行乐的同时,也忧心忡忡,欧阳炯是后蜀的高层官员,这种忧患其实比一般大臣更强烈。他曾经作金陵怀古词《江城子》,表达了这种忧虑。
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王安石曾经叹息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碧”。李白在《苏台览古》一诗中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六朝之都的金陵想当初何其繁华,现在怎么样了呢?“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繁华不过是一场梦。正如刘禹锡所感慨的那样,“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姑苏,就是苏州。西子镜,美女西施的镜子。欧阳炯说,苏州城的月亮一定还记得当初春秋吴国的亡国教训。这个吴王,天天和越女西施缠绵无度,打情骂俏,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从此君王不早朝”,国事他已经没有兴趣处理了,结果直到亡国才幡然悔悟。
吴国灭亡的教训犹在昨天,西子镜还在照江城。我尊敬的后蜀君王孟昶,不可纵欲过度,历史的教训摆在那儿呢。
虽然最终后蜀还是被宋灭了,但作为后蜀重臣,不能说欧阳炯没有尽到提醒的责任。
在《宋史·西蜀世家》和《十国春秋》里,记载有关于欧阳炯的事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读读。
欧阳炯的词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存的大约有40多首,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唐五代词》。我们再来看一首欧阳炯的《清平乐》: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春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春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这是一首描写春愁的词。愁,是词人最经常表达的一种情绪。不仅仅宋人闲愁,唐人,其他朝代的人也一样,愁不离身。愿望得不到满足,愁。爱上他人,人家却不爱自己,愁。爱上的人却不在自己身边,愁。同样是愁,境界、层次又不同。李白在《玉阶怨》中,描写了一个宫人:“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一个美丽的女子,望着月夜,生出了愁绪。这种愁很小资,是吧。如果说,喜爱赏花的女子一般都有着花容月貌的话,那么仰望星空,抬头望月的女子,那一定气质不凡、有着蕙质兰心吧?
接着来看欧阳炯的《清平乐》。其特点,大家都看出来了,颇有艳质,每句都重复使用一个或者两个“春”字,八句中竟然用了十个“春”字,石阶缝隙中长出的春草、丝细的春雨、春地满飘春杏蒂,正是春游的好时节。头插“春幡”(春天出游插在鬓角的小春旗),杏花飘飞,春色满园惹得人春意萌动,“春闺一点春灯”,春闺里那位美丽的女子,却在一个人独守闺房,自己的先生不在,在外地做官呢。怎不令人惆怅?
这般美妙的春天,再看看这一地的春色,万物都发情的季节,一个风情女子却在春闺里寂寞地孤身守望远方的先生,其情何堪?那闺妇万般无奈,真的是“悔叫夫君觅封侯”了。
欧阳炯如此反反复复,重叠使用,读起来又非常具有音乐美,一点也不觉得别扭。纵然是文字游戏,却能写得清气回荡,婉约轻和,的确是功力不凡了。也难怪,况周颐在《历代词家考略》中这样评价欧阳炯的词:“炯词艳而质,质而俞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
欧阳炯的《清平乐》,我们可以拿来和晏殊的《清平乐》作一个简单的对比。晏殊的《清平乐》是这样的: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凝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就是这样,他从小就是神童,从小就自信,后来官居宋朝的宰相,有才华人缘又好,他看世事总是能够“退一步海阔天空”,叹息完“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他又总能将悲哀和无奈拉回来,说“似曾相识燕归来”,让人看到春天的希望,看到“笑从双脸生”。烦恼的时候可以退回来,后退一步,不会头撞南墙不回头。换个角度看问题,马上豁然开朗,世事通明。
如果说,欧阳炯只懂得写艳语淫词,这恐怕不公平,不符合事实。
我们可以看看欧阳炯的两首《南乡子》:
其一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其二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上面两首词写的不再是儿女情长,不再是相思与孤独,不再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而是水乡船浦、陌上人家的幸福生活。温庭筠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世事清明,心情舒畅,岁月静好,江山无声。有的只是红颜女子引舟,春风湖面,莺歌燕语,中原战乱之中,在这个偏安一隅的西蜀,却有着这般恬静、悠然的江南好风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这是第一首《南乡子》给我们展现的和谐画面。
第二首《南乡子》,欧阳炯描写了红豆树下的几双纤纤素手,凝启浅笑、欲语还休地在一个微雨后的时节里收红豆。红豆是什么?相思豆。王维《相思》诗,流传有几句广为人知的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欧阳炯把这个采摘红豆的季节写得浪漫而清新。桄榔叶郁郁葱葱,蓼花红得像火,而且是在雨后,天明气清,这个时候出现若干一袭清气的女子,妙不可言。这种小情小调小缠绵,只有在江南这样的地方才有,这里的安逸生活注定产生不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的豪放词来。
通过上面的词,可以看出,在欧阳炯的眼里,世界清新,岁月静好。
“岁月静好”是个非常美好的词。想当初,才女张爱玲在满怀憧憬和胡兰成结婚时,在一纸婚书上,两个人写下九个字:“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惜他们生逢乱世,加上种种个人的原因,最终两个人还是分道扬镳,张爱玲去了美国,胡兰成去了日本,没有能够过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
岁月静好,陌上花开,那是何等美好的愿望景色啊。
玉鉴琼田三万顷
南宋词人张孝祥,字安国,自号于湖居士。他继承苏轼的词风,写了不少慷慨激昂、咏叹国事的词。他与张元干二人,正处在北宋大词人苏轼和南宋豪放词坛盟主辛弃疾之间,是承上启下的豪放派词人。相传张孝祥曾问他门下的宾客说:我比东坡如何?门客谢尧仁说:如果是别人,即使读书百年,也不易比东坡。可是您的才气纵横,再读书十年,是可以胜过他的。可惜的是,张孝祥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八岁就去世了。他留下的词作,虽不能说压倒苏轼,可词中豪迈的气势和奔放的热情,在宋代词人中,已很少有能与之相比的。南宋时,豪放词派在词坛上占优势地位,张孝祥起了重要的作用。
除诗词外,张孝祥的文章、书法,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宋高宗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考进士,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在这年应考。依仗秦桧的权势,主考官都把他列为第一,秦桧也一心等着宋高宗亲自点他孙子为状元。谁知宋高宗见到张孝祥的考卷后,对张的文章、诗和书法非常欣赏,尤其对他那字画遒劲、酷似颜鲁公(颜真卿)的书法更大加称赞,于是亲自选拔张孝祥为状元。这一来,把秦桧的孙子秦埙压了一头,秦桧大为难堪,恨之不已。到新进士谒见宰相时,秦对张说:“皇上不仅喜欢你的策论,又喜欢你的诗和字,可说是三绝。”问张的诗和字学谁的,张回答说:“诗学杜甫,字学颜鲁公。”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秦桧听后很不是滋味,于是带着奸笑讽刺说:“天下好事,都给你占尽了。”幸而秦桧在张孝祥中进士仅一年后即病死,张才没受他的迫害。
张孝样的词,除了最着名的豪放词《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和《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外,他描述风光的词,写得也非常精彩。张孝祥在任广南西路(今广西和广东西南部一带)经略安抚使时,治理很有成绩,可是被朝廷中其他大臣向皇帝宋孝宗进了谗言,乾道二年(1166年)被罢去官职。他从桂林北归,这年六月船经湘江时,词人面对湘江景色,想起了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受谗言被罢官在湘江一带漫游的往事,写下了词《水调歌头·濯足夜滩急》。
水调歌头
濯足夜滩急,唏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湘妃”,指湘水中的女神。古代传说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为妃,舜外出巡视,死在苍梧,二女寻找后投湘江而死,成为水神,名湘君和湘夫人。在屈原写的《九歌》中有《湘君》和《湘夫人》两歌,是祭祀二妃的乐歌。
在船过洞庭时,月光照耀,沙滩与湖水映射,景色奇丽。他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豪迈气概,写下了名作《念奴娇·洞庭青草》。
念奴娇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的这首《念奴娇》中“玉鉴琼田三万顷”至“表里俱澄澈”的一段,描写月夜的广阔湖面,极为神似。尤其又与下片的“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相呼应。一个志行高洁的人,置身于“表里俱澄澈”的境界中,互相衬托更为感人。下片的“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气魄宏大,想象奇特。
宋代人魏了翁就赞美说:张孝祥有英姿奇气,所赋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词在词集中最为杰出奇特,当他在吸江酌斗,以万象为宾客时,哪里还会注意人世间的官署衙门这些有着无限烦恼的地方呢。
张孝祥描写月光下的夜景,的确有独到之处。下面的《水调歌头》是他秋天在镇江金山寺观月之作。
水调歌头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南宋的大诗人陆游,一生很喜爱梅花,曾经写了一百多首有关梅花的诗词。
其中最为人所称赞的,是一首《卜算子》。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虽是咏梅,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遭遇和逆境的态度,作者表示自己像梅花一样,并没有和那些热衷于升官发财的人争夺权力的意思,可仍旧因政治主张不合而受当权人物忌恨。
词人史达祖的咏物词,最着名的有两首,即咏春雨的《绮罗香》和咏燕的《双双燕》。
绮罗香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格梨花,剪灯深夜语。
这首咏春雨词的最大特色是全词没有明用一个“雨”字,却没一句不和“春雨”有关。头三句写因春雨而春寒,而烟雾,而天色冥迷。蝴蝶湿了粉翅,燕子喜泥润软易于筑巢。可人们则因雨阻约会而发愁。最后三句,化用了宋代词人李重元《忆王孙》词中的“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及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以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并且直接点明了一个“雨”字。此词以很少的篇幅包含丰富的内容,而且层次分明,字字切题。
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词牌《双双燕》,最早见于史达祖的此词,和词牌名一样,即用以咏双燕,是史达祖自创的乐曲。词上阕的“社”,指古代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社”在立春之后,清明之前。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词人姜夔到苏州去见名诗人,又是曾任宰相的范成大,被款待住了一个多月。一天,范成大的花园中梅花盛开,范设宴观赏,并请姜作新曲,写新词咏梅花。姜夔于是制了两首咏梅花的新曲,即新词牌《暗香》和《疏影》,并且为这两个新曲填了词。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畎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上面这两首词,是咏梅花的名篇,由于作者精通音律,因此这些词音节谐和柔美,在艺术上是难得的佳作。可是,由于所用典故太多,而且所写的内容也有些扑朔迷离,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人通过各种对比、联系和推测,想了解词的更深一步的含义,由此而得出了各种说法。例如认为这两首词是作者追忆早年的恋情与逝去的欢乐;认为是专门写给范成大的,词中隐约地称赞了范的人品,劝范不要隐退;另有人认为《疏影》词是悲悼“靖康之难”,伤心徽、钦二帝被掳,后妃们相从北去之事,故词中用王昭君事暗指,等等。现在看来,《暗香》这首可认为是作者既咏梅又咏人,是怀念昔日恋情的作品。
《疏影》此词,由于太隐晦,目前看法尚不统一。
何逊是南朝时梁朝诗人,相传他八岁即会赋诗。早年在扬州任法曹,官舍有梅花一株,花盛开时,何逊曾在梅下写有《咏早梅》诗。多年以后。何思念梅花,在梅花盛开时再次去扬州,可他对花彷徨终日,已写不出诗了。在本词中,作者自比为何逊。“叹寄与路遥”,用的是南朝宋时陆凯自江南寄赠一枝梅花给长安范晔的故事。陆凯同时并附赠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犹记深宫……飞近蛾绿”三句,指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的故事。相传她于人日(农历正月初七)睡在含章殿檐下,有梅花飘落在她额上,成五色花,拂之不去,过了三天才洗掉。以后宫女们纷纷仿效,叫做“梅花妆”。“金屋”指“金屋藏娇”的典故。汉武帝年幼时,他姑母长公主抱他在膝上问:你想娶媳妇吗?武帝说想,公主于是遍指左右宫女,武帝都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怎样,武帝回答说:若得阿娇为妻,当专门建金屋给她住。“玉龙哀曲”中“玉龙”即笛子别名,“哀曲”指古代笛子经常吹奏的乐曲《落梅花》,乐声哀怨悲凉。
南宋后期的词人刘克庄,虽然以豪放词着称,可是他写的咏物词也别具一格,很有风味,例如下面这首《清平乐》。
清平乐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由词题可知,这是作者在阴历五月十五夜月圆,赏月时写成的词。词人因看月而遐思,然后听凭自己的想象驰骋于太空之中,想到乘风破浪、飞行万里直奔月宫。接着在词的下片想象由月宫俯视人间的情景。全词设想奇特,气势豪迈,有着刘克庄一贯的词风。
刘克庄还在咏物词中,联系到国土沦丧,使词有了更深的含义,如他的《昭君怨》。
昭君怨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词牌《昭君怨》,又名《宴西园》或《一痕沙》,有人认为,作者咏牡丹而用《昭君怨》这样带有悲伤离别的词牌,是寓有中原沦陷未复的意思。
南宋末年词人王沂孙,擅长写咏物词,词中经常寄托家国之恨。不过由于写得有些隐晦,而引起人们作各种各样的猜想。
眉妩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词牌《眉妩》,又名《百宜娇》。“玉斧”指修凿月亮的工具,据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的记载:“太和(唐文宗年号)中郑本仁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袱物,方眠熟,即呼之。……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出袱有斤凿数事。”此故事后来演化为“玉斧修月”的典故。“太液池”本为汉、唐皇宫中的水池,词中用以泛指宋朝宫苑中的池沼。
王沂孙的这首《眉妩》,是以隐喻的手法,语意双关,既咏新月,又暗藏对当时南宋危在旦夕的政治局势的悲叹。如“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指即使有重整山河的意向,可这破碎的国土也难再完整。“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是将北宋开国不久的盛时,与当时南宋即将灭亡的衰败对比,使人有不胜今昔之感。
王沂孙的另一首咏物词《齐天乐》,大约写于南宋灭亡之后。借咏蝉而寄家国之恨,正像哀鸣的秋蝉一样,音调充满了辛酸与悲伤。
齐天乐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宫魂”,即指“蝉”。传说齐国王后因受冤屈而自杀,死后尸化为蝉,爬到庭院中的树上呜叫。因此后世把蝉叫作“齐女”。由于蝉是宫人的魂所化,故词中称“宫魂”。词名为咏蝉,实是悲悼国家的沦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