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前学做人30岁后学做事-30岁后:讲究诚信,有诚信才有威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到30,已经过了信口开河的时候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失去诚信与宽厚的道德品质,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本,需要我们精心维护和慢慢积累,这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一个人只有言出必行、宽容待人,才能在众人之中显得大气而沉着,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1.真诚是发自内心的

    诚实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品格,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美德。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诚实都能让你赢得他人的敬重和信任。

    富兰克林曾说过:“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只有诚实才能取胜于人,诚实的价值比靠欺骗得来的利益大过无数倍。

    作为一个年轻人,立足于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诚实的品质,只有诚实才能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埋下伏笔。

    我国历史上著名词人晏殊在还没有成年时就参加过殿试考试,他看了试题后说:“我10天前已经做过这个题目,而且文章草稿还保存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宋真宗对晏殊这种诚实的表现非常欣赏。

    有一年,宋真宗特许臣子们挑选旅游胜地举行宴会。不管大小官员都积极地报名参加,晏殊由于生活拮据,没有钱出去游玩,便留在家中与兄弟读书论理。

    有一天,宋真宗为太子挑选辅佐的官员,众人中宋真宗挑选了晏殊担此大任。当朝宰相不明白皇帝的真正用意,真宗解释说:“我听说各级官员,无不游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达旦,歌舞不绝,惟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谦厚,正可担当辅佐太子的重任。”晏殊听说后,坦白地告诉宋真宗说:“我并不是不喜欢游乐吃喝,只是因为我当时没钱,如果有钱,这些旅游宴会我也会参加的。”宋真宗听完晏殊的解释,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重视他。宋仁宗时,晏殊被提升为当朝宰相。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国王,他没有子嗣,眼看王位无人可继,他便昭告天下:“我要亲自挑选一名诚实的孩子做我的义子,继承我的王位。”

    很多孩子都想当国王的儿子,于是都来到王宫面见国王。老国王拿出许多花的种子,分发给每个孩子,然后对他们说:“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我就收养谁做我的义子。”

    孩子们回到家以后,在大人的帮助下,播种、浇水、施肥、松土,照顾得十分细心。有一个叫雄日的男孩子,每天都自己用心培育自己的花。可是眼看时间过去半个月了,也没见种子发芽,他觉得很纳闷,于是就问母亲。母亲说:“你把花盆的土换一下看看可以吗?”雄日听了母亲的意见。重新换了土壤,但仍然不见种子发芽。

    向国王献花的日子很快就到了,其他孩子都捧着盛开的鲜花,等待国王的奖赏。只有雄日捧着没有开花的花盆默默流泪。

    老国王看见了,就问他:“你为什么只有花盆而没有鲜花呢?”雄日把他如何用心培育,但是种子却没有发芽的经过告诉了老国王。

    老国王听了,高兴地拉着雄日的双手说:“你就是我最忠实的儿子。其实我给大家的种子都是煮熟了的,根本就发不了芽开不了花。”

    因为诚实,雄日继承了国王的王位。

    诚实待人可获得好人缘,真诚地人容易受到机会的青睐,然而创造机会的人正是你身边受过你真诚相待的朋友。

    大多数年轻人都能够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朋友,如果对朋友心怀鬼胎,被朋友孤立是迟早要发生的事。

    真诚也要讲究策略,有时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年轻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可以遵从以下几点:

    (1)真诚要发自内心

    话说得有多漂亮不管用,重要的是你的心真诚不真诚。心口不一、巧言令色,只会让他人心生反感。任何人都不是糊涂之辈,定会揭穿你的阴谋,因为内心不诚,即使嘴巴上说得再好听,也会被对方发现破绽,岂不是心劳日拙吗?反之,如果真诚是发自内心的,即使拙嘴笨舌、不善言表,在行为上他人也能体会到你的真心实意。只要双方没有什么误会,你真诚地对他,对方必定会感激你,说不准什么时候给你送上一份大礼。

    (2)欺骗是真诚的死敌

    与人交往时,最忌讳的就是采用欺骗的手段对待朋友。欺骗也许能得一时之利,但绝对不会维持长久,更何况纸始终包不住火,迟早会被他人察觉,一旦东窗事发,在他人的心目中你的形象会一落千丈,对你失去信任,即使以后你再用真诚对待他,别人也会认为那是一种虚伪的姿态。

    或许你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你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他却以虚伪的态度应付你。这时,你可能会对真诚的作用产生怀疑,为自己的真心付出而感到不值。

    其实,大可不必怀疑真诚的作用,因为你所遇到的只是一个例外,真诚对于绝大多数人还是生效的。换种说法,也许你的真诚还不足以打动对方的心。对一切你要采取“反求诸己”而不是“求诸于人”的态度,这是以真诚打动人的惟一原则。

    (3)对人真诚也要分清状况

    如果对方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人,你还与之深交、畅所欲言,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愚蠢的人。

    真诚有3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对人真诚袒露胸怀时必须具备这3个条件。是其人但时机不对,不能一吐为快;时机成熟,倾诉的对象不对,也不能说;倾诉对象和时机都成熟,但地方不对,依然不能说。只有同时符合这3个条件,才能拿出你的真诚。当然,这与上面所讲的对人要真诚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

    总之,真诚待人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中的小事,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诚的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当你不便讲真话时,也不要编造谎言蒙骗他人。

    几乎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都包含有它本身不容违背的真诚内涵。当你探究其中的真谛时,能发现自己的做人方法也在逐渐地完善,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巨大力量,最终,它将使你终身都受益无穷。

    2.说到做到,兑现自己说过的话

    古人云:“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行则必果。”这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威信的有效方针。

    诚信是立身之本,在社会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古代谋略家都把诚信当作笼络人的一种手段,并且非常有效。利用诚信作武器,几乎所向无敌。

    建安五年,曹操出兵东征。刘备被迫投奔袁绍,而关羽则为曹操捕获,拜为偏将军。曹操对关羽很尊重,待之以厚礼。后来,曹操发现关羽心神不宁,并没有久留的意思,于是对张辽说:“请你去试着问问关羽,是否愿意留在这里。”于是,张辽来到关羽的住处,询问关羽的意见,关羽叹息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厚爱,但是,我既受到刘备的知遇大恩,并起过共生死的誓愿,是不能背信弃义的,我总有一天要离开的,但在离开以前,对曹公一定要有所回报。”张辽转告了曹操,曹操敬重关羽的义气。后来,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军颜良、文丑,并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围,曹操知道他肯定是要走了,于是,重重赏赐了关羽。而关羽则把曹操所有赏赐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包好留下,投奔正在袁绍军营里的刘备去了。曹操的部下要去追杀关羽,曹操说:“人,各有其主,不要去追他。”(《三国志·蜀书六》)

    后人对曹操处理这件事的做法表示赞赏,认为曹操赏识关羽对刘备的忠心,不胁迫关羽留下而成全关羽的义气,具有帝王的气概和风度。由此看出,即使是像曹操这样的枭雄,都不敢失去信义,可见信义对人际交往是多么重要啊。

    成吉思汗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需要,提倡忠君思想,以此作为维护统治的精神支柱。对待归降的将士,凡是背弃和戮杀旧主的,一律处死;凡放走旧主,使之逃跑,或为掩护旧主而积极抵抗的,反而以礼相待并予重赏。据历史记载:“桑昆曾设计谋害成吉思汗,后来桑昆战败而出逃,他的儿子阔阔出盗走桑昆的坐骑,将桑昆丢弃在荒野上,独自来投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叫他做我的部下?’于是杀死了阔阔出。”

    成吉思汗对王汗却是另一番情形。王汗与成吉思汗奋战三天三夜,最后精疲力竭,准备投降。投降前,王汗对成吉思汗说:“请您让我的部下走得远些,这样的话,您让我死,我便死,赐我活,我就为您效劳。”成吉思汗说:“不肯背弃主人,而叫部下逃命跑得远远的,一个人同我厮杀,这难道不是大丈夫作为吗?这样的人可以做我的助手。”

    西门豹治邺时,将粮食储藏在民间,说好战争一旦爆发,以鼓为号,立即将粮食集中起来。魏文侯不相信,西门豹于是登上城楼,下令击鼓。第一遍鼓响之后,百姓们有用肩背的,有用车装的,迅速把粮食集中起来。魏文侯说:“算了,让他们回去吧!”西门豹说:“在老百姓中建立信义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一旦欺骗了他们,以后就不能再取信于民了。现在燕国侵占了我们8个城池,我请求让我率军向北反击,以收复被侵占的城池。”于是,举兵讨伐燕军,收复失地后,凯旋而归。(《淮南子》卷十八)

    司马光曾经说过:“信义,是君王的最大法宝。国家靠人民保护,人民靠信义保护。不讲信义,就无法使唤人民;没有人民,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之人;称霸天下的人,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臣民;善于持家的人,不欺骗自己的亲人。不善于称王称霸,治国持家的人正好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于连自己的兄弟父子也要欺骗。上面不相信下面,下面也不相信上面,上下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失败。这岂不是太可悲了吗?”司马氏之言,确有一番道理可寻。

    人际交往中诚信的建立非常重要,要做到言出必行,行则必果很重要。首先示人以诚,各种策略才能有效实行;若失信于人,任你再高明的计谋也无法实现,任何事业也很难做成。

    3.信誉是人的第一生命

    大家都知道“掩耳盗铃”的故事,那个自以为聪明的小偷到头来被自己骗了。其实做生意也一样,欺骗别人便是欺骗自己,讲信誉的人最终能够得到回报。

    松下幸之助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都被称为“经营之神”。然而,松下却说:“生意不是神秘莫测的魔术,也不是诡谲多变的权术。生意就是实实在在地干事情。就是不欺骗别人,正正当当地做事,因此而获得别人的信赖。”他又说:“生意并不是奸诈诡谲之徒所能成功的,而应有一颗纯真无私的心。”

    有句话说无商不奸,因此,一些人以为做生意就是要耍心眼、斗心计。松下以为,这只是看到了事物的局部,是只见皮毛、不见骨肉。而生意人所应秉持的,正好与此相反,应有一颗纯真无私的心。

    松下说:“必须注意的事情很多,但最根本的,也是我期望自己能达到的,就是一颗纯真的心。人有了纯真的心,我所说的一切生意原则才会有效果;人若缺乏纯真的心,企业绝不可能不断地成长。”

    松下一生就秉持着一颗纯真无私的心,所以生意上每每能临危而转、绝处逢生。比如,对于某种新产品,他根本不知该如何定价时,就诚实地告诉经销商这种产品的成本是多少钱,请他们帮助定价。经销商为某种产品而要求杀价时,他就告诉人家这种产品成本几何、正当利润多少,不能降价,如此等等。

    森信公司董事长岑杰英生于广东南海。3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18岁时父亲过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他的肩上。开始他在一家纸行找到工作,一干就是10年,后因纸行关闭而自立门户。1965年,他创立了森信公司。成立之初,员工只有1人。送货、接单、见客户、做会计都由自己独自承担。到1995年,森信全年的营业额已达15.4亿港元,销售纸品数量达21万吨,该年12月,森信在香港联交所成为上市公司。生意30载,岑杰英深深感慨道:“父亲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但他留下一个‘信’字,在他眼中,信誉是人的第一生命,人无信不立。这个字可以说令我受益终生。”他将自己创立的洋纸公司命名为森信,其含义是:“森”代表森林,是造纸的主要原料,“信”代表信誉,诚信为先是公司生意的宗旨。

    岑杰英指出,香港印刷业与时俱进,发展至今日,成为与德国、美国、日本齐名的全球四大印刷中心,主要是以质量好、价格廉、速度快、交货期准而享誉世界的。他不仅与客户做生意非常讲信誉,而且在公司职工中也是极重信用,他和职工感情非常深厚。他说,公司业绩倍数递增,领先同业,主要是因为自己与员工多了一份深厚感情。公司管理层人员,绝大部分是从在公司服务多年的员工中提拔的,合作自然默契。而且他肯听别人的意见,只要意见有道理,他不介意听从伙计的意见。

    香港很多成大事的人都是以诚信做人而著称的,曾宪梓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曾宪梓白手创业,从无到有,可以说一帆风顺。他做人、办企业信奉的是“勤、俭、诚、信”4个字。曾宪梓认为,信誉是做生意的生命,货一定要真,不要骗人,骗别人就是骗自己。20多年,金利来在香港、东南亚和祖国内地所建立的良好信誉,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

    曾宪梓擅长做长线生意。假如一个公司一次进货1万条金利来领带,其他供货商可能求之不得,然而曾宪梓却询问对方一个月能卖多少条领带,若月销售1000条领带的话,曾宪梓就只卖给他们3000条领带,保证该店每个月有2000条存货,可以不断进新货,且资金可以周转,百货公司生意做活了,那么一年出售的金利来领带,恐怕就不只是原先拟入货的1万条了。

    曾宪梓信奉生意的伙伴就是朋友,不要只考虑经济利益。欧美不少厂商每年来港接金利来的订单做生意,曾宪梓每每掉回头请他们吃饭,照顾他们的饮食住宿,令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当曾宪梓赴欧美公干时,到处是朋友,这些信奉AA制的外国人,亦争相照顾曾宪梓的生活,以礼相待。

    这便是诚信经商所带来的好处,想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应该把这条铭刻在心里。

    4.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表里如一,以诚信服人,是最高明的处世之道。不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背信弃义的人,这样的人才有魅力,才让人觉得靠得住。所以,纵使万般艰难,也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信用的能量是巨大的,很多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诚信才会绝处逢生,扭转势态,变难为易,变险为安。没有技术,可以请有这方面经验的朋友来帮助你;没有营业能力,可以请有营业能力的人来做事;没有资金,可以向银行借贷。如果没有信用,却是最大的致命伤。

    僖公二十五年冬天,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带领军队攻打原国,事先与官兵约定3天结束战争。到了第3天,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回国。

    这时,晋方的间谍回来报告说:“原国人支持不住,就要投降了。”晋方有的将领主张暂缓撤兵,但晋文公却坚持认为与其得到一个原国而失信,还不如不要它,因此坚决撤回了围攻的军队。

    晋文公虽然放弃了到手的胜利,却树立了自己讲信用的形象,得到了下属的敬重。如此一来,他战争中的损失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一个人只有讲究信用,才能得到支持,并有所作为。大多数人都喜欢和一个有信誉度的人交往,大到言出必行,小到守时守信,都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素养。

    西周成王即位时还是个小孩子。一天,他和弟弟叔虞在后宫玩耍,一时高兴,就摘下一片桐叶给叔虞,说:“我封你为王。”

    第二天,大臣史佚一本正经地要求成王正式给叔虞划定封地。成王说:“我这是和他在做游戏,怎么能当真呢?”史佚板着脸说:“君无戏言。”

    成王马上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就把黄河、汾水以东的100里地方封给了叔虞,这个诸侯国就是春秋中后期强盛一时的晋国。

    据说,宋太祖有一天答应要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张思光非常高兴,一直引颈企望宋太祖正式任命,但是始终没有下文。张实在等得不耐烦,只好想办法暗示。

    张思光故意骑着瘦马晋见宋太祖,宋太祖觉得奇怪,于是问他:“你的马太瘦了,你一天喂多少饲料呢?”张思光回答:“一天一石。”

    宋太祖怀疑地问道:“不少啊,可是每天喂一石怎么会这么瘦呢?”张思光又冷冷地答曰:“我是答应每天喂它一石啊,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给它吃那么多,它当然会那么瘦呀!”

    宋太祖听出语外之意,于是马上下令正式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宋太祖终于通过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诺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言出必行。只有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拿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气概,才能让别人折服。另外,遵守约定也是取信于他人的必备条件。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订立一些口头的协议,或订下某些规则,行动中只有认真执行,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

    贾谊说:“治天下,以信为之也。”小信成则大信立,治国也好,理家也好,经商也好,交友也好,都需要讲信用。

    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一诺千金的典故便是由此而来的。信用不像钱那么简单,只要你有钱,就可以立即把资金汇入银行,要取就取,但是,信用就不会像钱这样来得容易,用得方便,要取得他人的信任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信用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因此,我们一定为自己创造信用。

    一个人如果经常失信于人,不仅破坏了个人的形象,还会影响将来的事业发展。所以,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年轻人不可头脑发热,随便允诺别人。而一旦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说到做到,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5.跟别人怄气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人生之所以多烦恼,皆因遇事不肯让他人一步,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人只有在对世事了如指掌之后才会懂得放弃,只有在懂得放弃之后才具有大成之思、大家之气。

    杨玢是宋朝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坐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应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邻居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回答。

    杨玢又问:“邻居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

    杨玢又问:“邻居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侄子们不明其意。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有什么用?”侄子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4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革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生活的路上,总有沟沟坎坎。你的奋斗、你的付出,也许没有预期的回报;你的理想、你的目标,也许永远难以实现。如果,抱着一份怀才不遇之心愤愤不平,如果,抱着一腔委屈怨天尤人,难免让自己心态扭曲、心力交瘁。

    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别人会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遭到别人的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以牙还牙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非得为自己辩驳澄清,必然导致两败俱伤。

    适时地咽下一口气,潇洒地甩甩头发,悠然地轻轻一笑,甩去烦恼,抛却恩怨。你会发现,天依然很蓝,人生依然很美好,生活依然很快乐。

    6.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乐于忘记,也可理解为“不念旧恶”。人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

    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礼义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苏东坡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搞垮。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的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他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把握前途。

    7.营造和谐宽松的生活环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一个人要是没有和谐的环境,没有一个宽松的生活氛围,怕是很难干好什么事情。许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使生活和事业都失去了基本的保证,为此,不得不离开此地去重新选择环境。还有的人,为了能够宽松地活着,甚至不惜牺牲或放弃自己的许多实际利益去寻找这种宽松。可见,和谐与宽松对人是多么重要。

    但是,天下许多地方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大同小异,彼此十分相像,都有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都有友善、温暖,敌意、损害的存在。

    大概正是因为这里和那里都是差不多,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许多聪明人都是在自己的环境里努力去创造这种和谐的气氛,使条件好起来,使自己的心情愉快起来。

    事实上,这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只要你宽宏一些,大度起来,放弃一些小的利益也就够了。

    但也有不少人,并不懂得这一点,本来处身于一个良好的环境,那里本来就有着一种和谐的氛围,却因为自己的做法,一再地破坏了这种环境。这种人往往走到哪里都不适合,都很难与人共处,都要生出是非。可见,一个人处在怎样的环境里与自己的处世方法是有很大关系的,并非全是环境所为。

    有一些人,走马灯似的换了许多环境,他的处境仍然很糟糕。这种人的最大毛病,就是什么也看不惯,一般来讲,都是自己先搬弄是非,或是对小事过分计较,对利益寸步不让,又不能承受外部的打击。

    他们总是不能“忽视”身边的那些小事,譬如,别人占了便宜,他要记下;别人有了过失,他要去谴责;别人的隐私他也不想放过地去宣扬。一天到晚,所记住的都是周围人的不好。这些做法,在他心理上必然要失去和谐的因素。

    就像一个人总去注意那些阴天,总能找到别人的错误或毛病。一个人总是这样,就失去了生活的美感,变得心里只有仇恨、不满、不快乐。这种心态往往还会发展到一种实际的行动,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说一些不利于他人的话,甚至与人去纷争,抱着打败别人的想法,生出事端。

    在一个环境里,有这种毛病的人,总会有一些“敌人”。这种心态与做法,首先是使自己的四周潜伏着危机,无论走到哪里,恐怕都不会适应,都要失掉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因此,创造和谐,尽量使自己生活得自在,首先就要使别人自在。原谅别人的小过失,宽容别人的缺点,不要去宣扬别人的难言之隐,不要做使人难为情的事,不要总是盯着别人得到了什么,而想不通自己为什么没得到。天下自有你的那一份,你不必着急。这样你就离开了危险,躲过了是非,什么事也没有。

    只有什么事也没有,你所在的那个环境才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环境,所谓不快乐的事情才会减少,和谐也就出现了。好事都是跟随和谐而来,你的好事也会跟随而来。所以说,和谐往往是在于你自己,不在于别人,不在于环境。掌握和谐,创造和谐是人生的必修课。

    8.大度的品质可以慢慢去培养

    一个善于应酬的人,忍耐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一个人如果过分压抑、缺乏宽容,就会养成“不满现状”的心理。忍耐力不到家,常常无法适应有时在应酬中出现的那种紧张的无形压力,足够的忍耐力是一个人大度的表现。

    有时候,即使明知别人在说谎或是强词夺理,也不该迅速表现出不满的态度。随时随地使用谦恭的语气与人交谈,这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条众所周知的应酬法则。要想成为一个善于应酬的人,就必须懂得随时以谦恭的态度对人,惟有如此方能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和良好的修养。

    在今日的社交场上,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即使是明知错误,也往往是放不下“自尊”,不能痛痛快快地认错。也许,找借口以求解脱是人之常情,但与其编造一些谎言,不如坦率地向对方道歉来得有效。

    许多主管面对部属诚实地向他道歉,而不以别的理由作为迟到的借口时,多会看在他那诚实无伪的态度上,立刻原谅他,不再追究。但是,对于一些部属一味地掩饰,主管领导不但会给以严厉指出,还会因此对他的为人大打折扣。

    其实,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是争取上司信任的一种巧妙的捷径,有勇气对自己的过失开玩笑的人必定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能够勇敢承认错误的人,实际上是在要求自己拿出修正错误的办法。要会与人相处,一定要有勇气、有风度,痛痛快快地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不是先一件件地抖落自己的长处。

    每一个人在日常的应酬中,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过错,都应表现出平和坦诚的态度。人都是有情感的,当你欺骗他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我被非人对待”的感觉,这在应酬上是很危险的。

    而当你有过错时表示一下“度量”,他就会在瞬间对你认同。所以说,应酬需要度量,目的不仅可以为别人,也可以为自己。

    培养自己的“度量”,在平时的生活上已很重要,假如你是一个脾气不佳而又耐性不好的人,在应酬时,你也要有自觉,起码要忍耐极短的时间,把应酬的时间敷衍过去才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