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前学做人30岁后学做事-30岁后:懂得变通,不要做事“一根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30岁后,做事要通过大脑,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要懂得变通之道,刻板教条一定会行不通。变通处事也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在适当的时候随机应变,把事情做圆满,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事哲学。

    1.出路有异常时赶紧找好退路

    人事有沉浮,世事多艰辛,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才不至于走上绝路。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妥协”是“屈服”与“软弱”的做法,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有些时候,只有“妥协”才能生存下来,保存力量。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进攻的路线。”这就要求人们要学会妥协,给自己谋条退路,以便更好地进攻。

    清代纪晓岚任左都御史时,碰上了一件很棘手的案子。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有一个亲戚叫海生,他的妻子乌雅氏猝死,且死因不明。海生自己说妻子是自杀身亡,但是乌雅氏的弟弟贵宁却不相信海生的说法,认为姐姐是被海生殴打致死的。于是,一纸文书将海生告上公堂,地方衙门根本难以作出判决,于是把案子交到刑部,刑部仍然无法作出决断。于是这个并不难解的案子越闹越大,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海生是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判乌雅氏为自缢,其实是为了给海生开脱罪责。可本来性情就很刚烈的贵宁加上和湣的支持,并不惧怕,不断上告,最终惊动了皇上。

    于是,皇上特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主审此案,并派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御史崇泰等人同纪晓岚前去开棺验尸。

    纪晓岚知道,其实并不是别人都无法审理此案,只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和湣和阿桂两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都不敢轻易决断。因此,纪晓岚自己也感到很头痛,他知道和湣和阿桂一直在明争暗斗,自己同和湣积怨也很深。原判又迎逢阿桂,自己能够推翻这一强大的势力吗?纪晓岚权衡利弊,决定只有圆滑处理了。

    于是开棺后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见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纪晓岚心中有数,却要看看大家的意见。刑部景禄、崇泰、郑征一干人等,都说死者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自缢而死。纪晓岚顺势说道:“我系短视眼,看起来似有似无,看不清楚到底有无疤痕,既然大家看得很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便给皇帝上了联名奏章:“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

    贵宁知道后,气愤不已,一怒之下,再次上告,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告这些官员有意包庇,办案不公。乾隆看贵宁如此不服,也开始怀疑此案,又派侍郎曹文植等人复验。复验结果很快呈上来,曹文植等人上奏皇上说:乌雅氏尸体脖子上并没有缢痕。乾隆这下火了,心想这肯定与和湣和阿桂有关,于是钦点阿桂、和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真相大白:乌雅氏被殴而死。

    由于真相结果已经得出,再次审问海生,海生也不再隐瞒,供出事实:他将乌雅氏殴踢致死之后,为了掩人耳目,便制造自缢的伪象。皇上一气之下将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除纪晓岚之外统统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这样写道:“纪晓岚目系短视,对于刑名等件素非谙悉,于检验时未能详细阅看,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着交部议严加论处。”皇上都原谅了他,哪个官员还敢说什么?只给了他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而官复原职是肯定的事。

    纪晓岚在处理这个敏感的案件中,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借别人的眼睛,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这不能说是纪晓岚的软弱,只能说是他一种低调做人的技巧。试想,如果他不懂得“妥协”,那么皇上想赦他无罪都找不出理由来。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思是指兔子备有3个藏身的洞穴,即使被破坏了两个还有一个。这样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很值得学习,人们在欲进攻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在没有成功的把握时,还是应该先给自己留点余地,以便更好地进攻。

    2.遇事不懦弱,做事别鲁莽

    有句话说的好,小不忍则乱大谋。要想成大事,必须要暂时忍受小痛。但是,忍耐并不是一味的容忍,不是没有原则的容忍。不该忍的去忍,是懦弱;该忍的没有忍,是鲁莽,两者都不可取。做人要讲究方圆之道,要学会融“忍”与“不忍”于胸腹之中。

    有的人确实是性格上天生温和、善良,他们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心里要清楚对什么人可以忍让,对什么人却不能忍让。如果你的忍让带点着“讨好”的味道,那就更大错特错了。靠忍让去换得别人的好感,大部分情况下是适得其反。除非你遇到一个非常善良的智者或者和你一样喜欢一味忍让的人。

    一忍再忍,就会让人觉得你比较软弱,分不清是非。在忍让的同时,总会在是非问题上作些妥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清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在原则问题上一再忍让,有时会害了自己,犯下错误,甚至以身试法,自己竟然还蒙在鼓里。

    忍久了,自己也会觉得很压抑。很少有人能非常轻松地、愉快地一再忍让别人,大多数情况下,在心里总要作一番斗争。忍让的次数越多,越是痛苦。这种压抑的心情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最大的不利是损害健康,也“害”了别人。一般来说,别人是不会把一再忍让当做适可而止的信号,相反却容易得寸进尺。

    喜欢一味忍让的人,应该告诉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警醒一下别人,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回击,不要让自己的原则受到侵犯。对于一些善意的玩笑和一时的过火行为,忍让一下,也可以显示你的涵养和风度。

    对于那些一贯性的、侮辱性的、无赖性的侵犯,忍让就等于绵羊投降于恶狼面前,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毫不留情的反抗。首先要警醒一下对方,显示你的风度。即使最后反抗的结果可能是从此不再有来往,也要奋力去做,即使你力不从心,或者遭到更大的侵犯,也要坚强去做,因为结果往往是邪不压正。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形象,也让对方知道如何尊重别人。

    3.量力而行,老好人当不得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喜欢好人,期望遇到好人。因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会伤害别人,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让自己吃亏。这种好人岂止用一个“好”字形容,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伟大的人性,但是,做好人并不是滥充好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好事难为,好人难做。其实,做好人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而做好人也有其人际关系上的价值,做好人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要引以为戒:不可没有原则的滥充好人。

    小李和小张同住在一个宿舍。小李是个爱做好人的人,而小张则是个懂得怎样才能做好人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大不相同。这一天是周日,他们本来要做个工作计划,可是,一天内两个人的生活却有很大差异。

    有位同学让小李帮忙修一下电脑,小李忙答应:“没问题。”

    隔壁宿舍的人让小李帮忙出去买个风扇,他又是答应:“好,我马上就去。”

    忙碌了一上午的小李刚回来,有人又让他去帮忙做海报,他又答应:“好。”

    一天过去了,小李都为“做好人”而忙碌着,他的工作计划还没有开始,自己却已经筋疲力尽了。

    小张也在这一天面临了这几个问题,而他的回答都是“不”。

    你或许认为小张肯定不是个“好人”,可当事人却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很讲究拒绝的方式和技巧。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他说:“我现在正在做工作计划,这可耽误不得,你如果不着急用的话,就等到明天,或者我帮你介绍一个修电脑的高手。”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他说:“我今天有十万火急的事,您还是亲自去吧,再说卖风扇的地方也不远,而且我对电扇的牌子也不太熟悉……”

    他第三次拒绝的时候则说:“老师,我们班同学那么多人才,我那两把刷子怕给咱班级丢脸呢,你让某某去吧,他的电脑制作可是一流的呢……”

    小张的拒绝不仅委婉,而且非常有道理,既做了“好人”,也腾出时间把工作计划做完了。他这种做法,不仅自己不吃亏,也让他人理解他的难处,可见他对人情世故已经驾驭得非常娴熟。而小李的做法则有滥充好人之嫌,一个不懂得拒绝、只会做好人的人,除了让自己备受其累之外,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而且,因为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好人”,其精力与时间毕竟都是有限的,而有些事情万一做不好,还会引来别人的不满意。

    在生活中,滥充好人一般有以下特点:没有原则、没有主见、不能坚持原则,这种好人不知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去讨别人欢喜,反正是对他人有求必应,也不管自己这样做会有何种后果。有时候,他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他马上就软了下来,或者别人一再坚持,他也就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是非不分。

    这种滥充的好人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好好先生”一样,其得到的结果和真正的好人是不同的。好人是有原则的,所以当他人赞颂真正的好人时,往往带着几分敬畏。但滥充的好人则不然,他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担此大任”的评语,甚至让人感到窝囊。而且别人因为深知他的弱点,甚至会算计他、陷害他,得寸进尺,随欲索求,反正他不会反抗、不会拒绝。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因此,滥充好人者可以从以下方面试着改变自己:

    (1)了解自己滥充好人的后果。

    (2)了解拒绝和坚持并不一定会得罪别人,而且还能保护自己。

    (3)学会拒绝和坚持。

    (4)如果自己摆脱不掉性格的限制,可请旁人不时暗示你、鼓励你,以强化你不滥充好人的动机和决心。

    当你下次面临艰难选择时,当你又再次无原则地施舍自己的仁善友爱时,请你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是在滥充好人,自己该怎样做一个好人。

    4.不要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人在社会中生存,难免会遇到一些是非问题,作为一个聪明人,要懂得回避是非,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一不小心成为别人的棋子,为他人所利用。所以作为年轻人,不要世故,但却不能不懂世故,要分清楚哪些事情该管,哪些事情不该管,不要给自己制造麻烦。

    陶子被上司李科长热情邀请,去公司附近的咖啡厅喝咖啡。两人边喝边聊,感觉话题很投机,不知不觉就扯到了陶子的同事张小姐的头上。

    李科长对陶子说:“张小姐长得漂亮,穿着也很时毫,工作能力又强,真是个不错的员工。”

    陶子用羡慕的口气说:“是啊,她那么出色,我们其他女孩子艳羡不已啊!”

    李科长又说:“让你们羡慕的还不只这些呢,她工资每年要比你们高出很多啊,而且现在面临着升迁呢!”

    这家公司的工资制度采取的是年薪制,根据每位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公司签订的合同,而有所区别。这点陶子是清楚的,但她一直认为她们之间的差距应该不是很大,听了李科长的话,陶子心里很不舒服。她又问:“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吗?”

    李科长非常肯定地点点头。

    第二天,这件事就被其他同事们知道了,大家不服气,与张小姐断绝了来往,将她孤立了起来。张小姐不得已只好放弃了这份工作。

    其实,张小姐与其他人的工资差不多,并不像李科长所说的那样。只是因为她与李科长之间有过矛盾,李科长怀恨在心,一直想整治她,但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是他借陶子的嘴逼走了她,给他出了一口气。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陶子知道事情真相后,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害了张小姐,而且自己还成了一个喜欢散布是非的人,没几个月,她觉得呆不下去也辞职了。而这正好达到了李科长的目的,因为,本科室就张小姐和陶子工作比较出色,他怕自己受到威胁,才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可怜陶子不能明辨是非,也没有远离是非,结果成了科长手中的一个棋子。

    在生活中,存在竞争的利害关系是一种必然。比如,在工作中追求成绩和报酬、希望赢得上司的好感、获得升迁,以及其他种种利益冲突,使得同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往往又不是一种单纯的真刀真枪的实力较量,而是掺杂了个人感情、好恶、与上司的关系等等复杂因素。而你要做的就是多观察、多思考、少探听、少说话,避开是非制造者,才能免于让自己吃亏。

    有些时候,我们难免遇到是非之境,这时,我们应该学得聪明一些,尽量不参与是非,即使身陷是非之中,也要尽量避免谈论这些,让是非消失于无形。可是,生活中常有人爱凑热闹,一听见哪儿有热闹事,就赶紧去问个究竟、探个明白,却不知有时候这种好奇也会让自己陷入是非之中,本来你没掺和什么,到了最后你却做不成好人。所以,聪明的人要学会远离是非,避免为他人所利用,最后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难以脱身。

    5.远离造谣生事的人

    俗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做人要襟怀坦荡,但是,也不得不防备暗中有人使坏。生活中专门背后制造事端的人不会因为真诚而变得善良,也不会因为坦荡而放弃对别人的攻击,所以,要始终记着,提防这种人使坏。

    也许你觉得坏人并不可怕,他们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坏人之所以为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光明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历史上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比如战国时期的大将军吴起,他在20年里,一共为魏国打了大小战役72场,62胜10平,无一败绩。这样的功绩虽不绝后,但足可空前。他所著的《吴子兵法》为各国将军广为传诵,提起吴起的名字,天下莫不如雷贯耳,然而就是这样的将军依然免不了被暗箭所伤。

    在魏文侯时期,吴起名声非常大,在他出巡时期,万民伏首,一人朝带剑上殿,交往的无不是当时名流,各国显贵。一时间,他享尽了名声所带来的好处,也让无数人得了红眼病。由于魏文侯倚重吴起,因此旁人无机可乘。

    魏文侯死后,喜好吃喝玩乐的魏武侯即位。相国公叔早就对吴起看不顺眼,鼠须一捻,便计上心头,他对武侯道:“吴起是个有大才干的人,而我国和邻近的秦国比起来,实在很弱小。我担心像吴起这样的大才,很难长久留在魏国。”

    武侯忙道:“那如何是好?”

    公叔笑道:“我看,可以用嫁公主的话来试探他。如果他想长留魏国,必定爽快地答应娶公主;如果他无意久留,必定要千方百计地推辞。这样,就可以验证吴起的心意了。”

    武侯想了想道:“好,听你的,就这么办!”

    然而,未等武侯和吴起见面,公叔就先邀请吴起到他家去做客。公叔的妻子也是一位公主,按照公叔事先的吩咐,故意在吴起面前显得十分骄横,对公叔轻视之至。

    吴起心里愤愤不平:“公叔贵为魏国宰相,公主不过是魏王女儿罢了,竟敢以公主之贵欺压宰相之尊,太不像话了。两天后,魏武侯便向吴起的提起娶公主一事,吴起先是惊讶,而后想到公叔妻子那飞扬跋扈的模样,自己难以承受,当然是推辞了。”

    可怜吴起,手握百万雄兵犹能游刃有余,却糊里糊涂地中了坏人暗箭。武侯见吴起推辞,心中起疑,不久,便随意找了个借口撤了吴起大将军之职。

    所谓“落井下石者多,雪中送炭者稀也”,特别是当一个人从耀眼的光环上掉下来的时候,人人都巴不得上去踩两脚解恨。吴起怕遭更大迫害,只好离魏,再次远走他乡。

    吴起是一代名将,然而每当他功成名就之时,都会遭小人暗算,他起伏跌宕的一生,充分地证明了提防暗箭的重要性。

    提防暗箭不仅是靠智慧,更要靠自己灵活多变的做人方式,能够看清环境与人性能力的同时还要练就窥破别人心机的本事。

    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和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不愿意,碰到坏人是难免的。所以,在与小人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用尽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做人一定要聪明,保持必要的警醒,不要轻易得罪别人。否则,他们可能趁你不注意,在背后给你使坏,让你稀里糊涂遭殃。

    6.遇事要懂得避重就轻

    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难免会有意气用事的时候,在工作中可能与自己的上司或领导产生一些纠葛和矛盾,这时候,就要学会冷静处理,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意气用事。

    许多时候,下级的冲撞会使领导下不了台,使领导的面子难堪。如果领导的命令确有不足,采用对抗的方式去对待领导,无疑会使他感到尊严受损,以敌意来对抗敌意。特别是在一些公开场合,领导是十分重视自己的权威的,或许他会表示可以考虑你的某些提议,但他绝不会允许你对他的权威提出挑战。

    下级冲撞领导,一般都会使用比较过激的言辞,特别是一些很伤感情的过头话。这些话会像一把把尖刀直冲向领导的内心,这势必会惹得他怒火中烧,大发雷霆,视你为敌。在这种情形下,你可能是出于某种忠心才说的,但如言辞不当,反而会使领导认为你一直心怀不满。

    领导往往有着很强的自尊心。行使权力、发布命令,使事情向着自己所预想的目标发展,都会给他带来这种感觉。而尊严是一个人最敏锐、最脆弱的感觉。因为它总是同一个人最本质的某些东西相联系的,侵犯尊严等于是对人的污辱和蔑视。这在自认为理所当然地享受人尊重的有权力的领导眼里,是绝对不能被容忍,更不能被谅解的。

    对抗会使领导失去理智。一旦尊严受损,便觉得权威受到挑战。在感到面子相当狼狈不堪时,他会把事态看得十分严重,一时也不会考虑什么是非曲直,只有一味地宣泄。在此种情形下,领导一般都会十分激动,甚至是头脑发昏,恼羞成怒。失去冷静的判断,你就成了他的第一号敌人,过激行动常常会因此而发生。即使是当时比较克制,事后也会是越想越气恼,找机会报复你。

    三国时,诸葛亮初展才华,火烧博望坡,杀得曹军大败。曹将夏侯湣对曹操说:“刘备如此猖狂,真是心腹之患,不可不先下手为强,除掉他。”而曹操也认为,刘备、孙权乃自己统一天下之大障碍,所以决定发兵讨伐,扫平江南。

    而有一大夫,叫孔融,却是迂腐得很。他以刘备是汉室宗亲,孙权虎踞龙盘为名,称曹操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因此惹得曹操大怒。孔融退出,仰天长叹:“以最不仁义去讨伐最仁义者,怎么能不败呢!”结果该话被人听去,报告了曹操,于是曹操大怒,诛杀了孔融全家。

    据说,早就有人对孔融说过:“你这人刚直得有些过分了,这是你自取祸患的根本。”

    孔融不谓才不高,但他未领会主人的意图和决心,出言不逊,特别是以“最不仁”来形容曹操,这怎么能不使曹操心怀懊恼,必欲杀之而后快呢!

    所以,在与自己的领导或上司相处的过程中,说话时切勿激动,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对的,也要注意态度、方式方法和时机问题,不要冲撞对方,引起上级的怒火,使他怨恨于你。不要鸡蛋碰石头,要懂得避重就轻,绕道而行,才不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7.智者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兵无常势,文无定法。做人也一样,要懂得因人而异,因时而变,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必有方圆人生。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性格之精髓,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据说,当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进京面圣,北京万人攒动,皆想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许多精通相术之人更是不会错过给这位湘军统帅相面的机会。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曾国藩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令相术之人费解的是曾国藩本应是奸臣短命之相,为何会有这等荣耀的命运?

    不管传说是真是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金陵攻克后,朝廷确实对曾国藩有了防范之心,倘若曾国藩不改变自己的性格,仍按照以前的性格办事,肯定会落个年羹尧一样的命运。因此说,曾国藩的确因改变性格而改变了命运。

    曾国藩是方圆性格的最典型代表,更是因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人。的确,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功名利禄”,可谓占尽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好处。

    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军的12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数次战败,两次投水自杀,还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军袭击而数日悬刀在手,准备一旦失败,即行自杀。他虽然忠心耿耿,还是屡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汉之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大为高兴,赞扬了曾国藩几句,但咸丰身边的近臣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咸丰听了,默然不语。

    曾国藩也知会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弟弟回家,辞去一切军事职务。过了近一年,太平军进攻盛产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清廷恐慌,又请他出山,并委他兵部尚书头衔。于是他有了军政实权。不久,慈禧太后专权,认为满人无能,就重用汉人,这为曾国藩掌握大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

    咸丰十二年(1862年),曾国藩被授予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政的权力,巡抚提督以下均须听命,不久又被赐予太子太保头衔,兼协办大学士。自此以后,曾国藩在清廷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曾国藩急流勇退的方式进一步获得了清廷的信任,取得了大权。在进攻太平军胜利以后,他仍然小心翼翼。由于曾国藩的湘军抢劫吞没了很多太平军的财物,使得“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天京人财一空,朝野官员议论纷纷,左宗棠等人还上书弹劾。曾国藩既不想退出财物,也不能退出财物,在进京之后,因怕权大压主而退出了一部分权力,因怕湘军太多引起疑忌而裁减了4万湘军,因怕清廷怀疑南京的防务而建造旗兵营房,请旗兵驻防南京,并发全饷,并且还盖贡院,提拔江南士人。

    这几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称誉,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再追究什么。他反而显示自己的恭谨态度,因此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赏予其太子太保衔,赏双眼花翎,赐为一等侯爵,子孙相袭,代代不绝。至此,曾国藩荣宠一时。

    曾国藩性格中的“方圆”,也可理解为“刚柔”。“刚”让他4次抗旨,以保湘军。曾国藩刚练水勇时,水陆两军约有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抗衡,无异是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曾4次抗旨朝廷。“刚”是曾国藩性格的本色,如果他一味地刚硬下去,恐怕会确如相术之人所言,在攻克金陵之后便会命丧黄泉。然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对一位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书里的真知灼见的确能令他时时惊醒,事事警惕。只要他持之以恒,性格无疑是可以改变的,理想性格无疑也可以锤炼而得。

    如果说“方”即是“刚”,那“圆”必是“柔”。曾国藩性格中的“柔”是锤炼出来的,“柔”的性格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谓“方圆人生,刚柔兼济”即此之谓也。

    曾国藩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指的也是刚柔、方圆兼济。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游刃于天地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刚柔、方圆兼济的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读书实践锤炼而得。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而所读不仅为有字之书,更为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

    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充分学习到做人的圆通之道,懂得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这种变通的做人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作为一个年轻人,还需要慢慢去历练和学习。

    8.千万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类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类人的典型表现是:我的意志高于一切,别人都得服从我,并且还自以为是,为所欲为;喜欢强人所难,从不顾及他人内心感受。

    自我中心主义者是绝对不会受人欢迎的。这些人往往是一些自负的人,过度的自信导致这类人视客观条件于不顾,一味主观臆断。在与人交往中,自我中心主义者常持狭隘、狂妄、偏执的不良心态。

    分析自我中心主义者产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方面:

    (1)自恋狂

    自我中心主义者通常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如具有军事才能,或者是个科技奇才,或者是个神童。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过人的禀赋,他才自视甚高,觉得别人都不如他,所以他顾影自怜。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把人的自恋分为两种,一是良性自恋,一是恶性自恋。自我中心主义者属于恶性自恋。

    (2)优越感

    自我中心主义者或是有地位有金钱,或是因长相漂亮、有一技之长,而自觉高人一等。二战时期的希特勒就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优等民族,他的自我中心主义膨胀,其结果就是发动了战争来表现他的自我中心主义。

    (3)家庭教养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这都是家庭社会教育的结果。当一个孩子呱呱落地时,他的周围站满了各式关心他的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在日后的养育过程中,他被视为家庭的中心、掌上明珠,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了一个“小皇帝”、“小太阳”,别人都得跟在他屁股后面围着他转了。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不管其程度如何,这种意识都会成为体谅、理解别人的障碍。

    假若在任何场合中,都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常常忽略别人,或者根本就视别人如草芥,是绝对不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有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他的老师,他无数次地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心曲,都被老师婉言谢绝了。老师还向他解释了无数理由,说明他们不能建立爱情关系,而只能是师生关系。

    这个小伙子一贯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他根本听不进老师的话,以为自己的选择是极为正确的,老师没有理由拒绝他,并顽固地认为我爱你是我的权利,我没有错,我应该得到回报。

    在老师多次拒绝之下,这位小伙子采取下跪、写血书,甚至切脉来表达他的爱情,老师被他缠得又害怕又恐惧,痛不欲生,被他“爱”得心绪不宁,死去活来。后来学校出面调停,告诉他再纠缠老师就开除他。而老师怕对他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就悄悄地调走了。这个学生才渐渐地从自我中心的情绪中苏醒过来,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

    自我中心主义者的这种性格特征,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还危害、损伤着他人的利益。

    自我中心主义者在生活中有很多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父母

    现在的父母除了干涉儿女的婚姻问题外,还从自我中心出发,干涉孩子的学习、爱好、工作、事业。

    (2)上司

    当官或做老大的通常都是一些自我中心主义者,惟自己的意志论,命令、要求下属干一些他们不愿干的事情,似乎不自我中心一下就体现不出做官的威严来。

    (3)朋友

    那种张口就求人而又从不体谅别人难处的朋友,他交友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用。如果用不上,他早就不跟你来往了。

    (4)单相思者

    上述那个小伙子就是这样比较典型的例子。他自我中心主义严重,在感情上强拉硬夺,丝毫不顾及对方感受。

    自我中心主义者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应该克服这种性格特征。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站在他人立场上想一想

    自我中心主义者通常都只想到自己,想不到他人,这是自私自利的内心在作怪。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如愿,除非你是操纵别人生死的人。

    现代人自我意识极强,谁都不甘心被别人驱使,没有人会委曲求全做自己不乐意的事。强加意志于人的人,最后得到的只会是别人的反抗和背叛。

    站在别人立场上,体会一下被指使来指使去的感觉,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做独断专行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2)加强你的知识修养

    有一句俗语,“无知者无畏”。无畏者即什么都不怕,自我中心主义者就相当于一个无畏者,只有加强知识、技能、人生素质修养,你才会认识到原先的自己是多么的狂妄、多么的自以为是,自己的自我中心是多么可笑。

    (3)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如果你的自我中心主义已经到了一意孤行的境界,蛮横、霸道、独断专行,那失败必然降临在头上。

    楚霸王项羽就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听不得别人的建议,致使手下的人都跑到刘邦那里寻求发展,可他仍然不汲取教训,最后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自刎在乌江边上。

    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后来的自我中心主义导致了天国分裂、孤军深入四川大渡河,结果全军覆灭。

    千万别做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否则你会陷入一种既尴尬又失败的境地。

    9.真正的聪明人从不把聪明显露出来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喜欢显示自己是个有想法且聪明胜于别人的人,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不过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事事要占上风,纯粹是没有“心机”的失败者。

    即使你真的聪明,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这种坏习惯,所以朋友、同事们都离你而去了。

    惟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少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

    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你也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也决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随时表现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能把有趣的谈话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己见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伤害了感情。

    因此,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表现得谦虚些,尊重别人的想法,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应当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们希望别人也能和自己一样对某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

    如果双方的意见一致,你就会感到一种同情的安慰;如果发现双方的意见有差异,你也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因而引起双方的争论。

    因此,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地,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时,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因为“心机”也是一种胸怀,一种从容和大度,如果这两样你都不被别人承认的话,那只能是做人的失败。

    10.要有忍辱负重精神准备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它会更加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不与对手直接对抗,而是稍稍低一下头,避开强劲的疾风才是明智之举。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求全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一个“忍”字。这种意义的忍不但不是懦弱的表现,还恰恰是意志坚强的象征,可谓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境界。

    在唐代,有个以忍让聪慧而闻名的人,名叫杨翥。他的忍耐通常让家人都觉得他懦弱。比如,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只鸡,便指着名骂姓杨的偷鸡不得好死。家人都非常气愤,而杨翥却笑呵呵地劝他们说:“世界之大,姓杨的不只我一人,随他骂去吧。”

    还有一次天降大雨,邻居把自家的积水全部排到了杨翥的院子里,把院子里的粮食都浸湿了,杨翥依然没动怒,对家人说:“天总是会晴的,粮食也总是能晾干的,不要因为这等小事而斤斤计较。”

    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被杨翥的忍让打动了,杨家有事他们都会主动帮忙。

    人们一直称之为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他就没有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以至自刎于乌江边上。

    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劝慰项羽说:“江东虽小,足够大王称王称霸,请大王速速过江。”而项羽是那种宁折不弯的人,对乌江亭长的劝说怎么能听得进去?最后自刎于乌江岸边。假设,如果当时项羽忍耐一下,听从乌江亭长的劝说过江,结果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容易冲动,以致有过激行为。其实,适时地忍耐一下,以退为进,可以改变局势,转败为胜。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以严刑厉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其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受罚。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株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下旨诱供,并说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

    审讯的日子到了,当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则天的诏书的时候,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武则天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不会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之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

    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有时候克制刚强直率的性情与对手周旋,是保全自我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必要的时候,忍人所不能忍,必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