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前学做人30岁后学做事-30岁后:学会沉稳,绝不张扬惹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30岁后,遇事头脑要冷静沉着,不要处处卖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真正的聪明人往往是大智若愚。

    1.才华不要处处显露,防止惹祸上身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平常,不让人家眼红。一味地耍小聪明,时时处处显露精明,不仅不会帮助你取得成功,还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老子·八十一章》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进步。又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无长。”这是说:那些盲目自傲、不宽容、耍小聪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很难成功的。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三国时的杨修就是一个看似聪明实际上却是一个愚蠢至极的人。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一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将士便把这当做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兰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将蔡琰送回。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8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8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4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建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3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敢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

    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

    杨修至死也没有明白就是因为他的聪明会断送了他的性命。其实这只是小聪明,大智者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会带来灾祸。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死不可,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

    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谁是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为人处事,一要虚心谨慎,切忌恃才放旷,无所顾忌;二要“胸有成府”,千万不要出不必要的风头。

    2.用糊涂掩饰内心的聪明

    做人要精明,但最好不要表现得太过于明显。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用糊涂的表面来伪装内心的聪明,不轻易被别人看破。因为,越是聪明的人越知道处世的艰难,容易招致别人的嫉妒,最后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代价。

    一个城里人和一个乡下人一起坐车。城里人看起来很体面,而乡下人却很老实。城里人一路冷嘲热讽的,乡下人只是笑笑。过了一会儿,城里人为显示自己的聪明,又说:“我们猜猜谜语吧!每人出一个谜语,谁要是猜不出来就给对方10块钱,怎么样?”

    乡下人还是笑了笑,说:“这样不太公平,你是城里人,一看就比我聪明,我肯定要吃亏的。”我先出谜语,你来猜,如果你没有猜出来,你付我10块钱,你出的谜语,我要是猜不出来,我给你5块钱,你看这样行吧,城里人心想:“凭你个糊涂的乡下人还能比我聪明?你就等着输钱吧。”于是点着头说道:“不许反悔!”

    乡下人出谜:“什么东西三条腿,还能在天上飞?”

    城里人想了一想,没有猜出来,便给了乡下人10块钱。然后他反问道:“什么东西三条腿,还能在天上飞?”

    乡下人说:“你出的谜语好难呀!我也猜不出来。”一边说,一边给城里人递去5块钱。

    城里人真比那个乡下人聪明吗?这也许不好下定论,不过大家可以看到,他们比赛的结果是城里人白白输了5块钱。而那个乡下人却是表面糊涂,内心聪明,是个真正会做人的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聪明,但是,真正聪明的人不是时刻都要表现给人看的。糊涂,而且是佯装糊涂,是一般人很难做出来的。但是,它的确是成功做人的一种方式。而且,有时候,表面的糊涂也是迷惑他人的一个手段,可以给自己减少麻烦。

    明武宗南巡时,扬州知府蒋瑶感到非常为难,因为他是个清廉的官员,平时也没有多少积蓄,接待圣驾的确是个难事。而且他平时做人刚正,不肯巴结皇上身边的人,自然少不了有人嫉恨他。

    这天,喜好钓鱼的明武宗正好钓到一条大鱼,想找个人卖掉。御钓之鱼当然不是常人所能买得起的,那些小人一看机会到了,就对皇帝说:“这条鱼卖给扬州知府最合适了。”明武宗听了,真的把蒋瑶叫来,要他买下。

    蒋瑶听到这消息非常为难。怎么办呢?自己没有钱,再说皇上的鱼给多少才合适呢?最重要的是还不能和皇上斗智,否则冒犯了龙颜,正是落入了小人的圈套。

    蒋瑶想了想说:“我回家拿钱去。”过了一会儿,他取了妻子的首饰和几件好一点的衣服,跪在地上献给皇帝,说道:“皇上的鱼乃无价之宝,臣这里只有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臣真该死。”皇帝看蒋瑶一副狼狈的样子,反倒高兴了起来。

    这里蒋瑶就是运用了表面装糊涂的方法,这也正体现了他的聪明睿智。试想,他拿着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去买皇上的鱼,充其量就是出回洋相而已,而如果他想耍小聪明,那肯定是难逃小人的算计,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胡适先生曾说:“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而那些有点小聪明就自以为是的人,恐怕永远也参不透其中的奥妙。

    3.善于掩藏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老子有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说真正有才华的人像个呆子,善辩的人像个哑巴。言外之意是:智慧的人虽然有无限的才华,但会掩饰自己的锋芒,藏己于众,适时一用,令人刮目相看,众人敬仰。《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是指在为人处世中要洞察世事之原由;“人情练达”是指人情世故熟练通达。这既是封建世家所推崇的处世哲学,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为人技巧。芸芸众生共同编织着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要想不被人情关系漩涡所吞噬,必须要学会自我保护。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官贵族,都要懂得这个道理。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想超越别人、出类拔萃,但是别忘了,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如果一个人功高盖世、能力超群,又不懂得收敛锋芒,祸端也就离他不远了。所以说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是懂得如何运用才是重中之重。

    太有才华的人很容易遭人嫉恨和非议,招惹祸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并不少见。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精通诗词书画,他经常在上朝的时候出些诗词考问群臣,百官畏惧于皇上的龙威,有时候明知诗词的粗糙和破绽,也装着挠首搔耳地冥思苦想,更有甚者恳求龙恩再思索3天。难道科举出身的满朝文武百官真的没有才华吗?其实他们是深谙免惹是非的处世之道。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拿了很多能拿的证书。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善辩,他轻松被聘入一家单位工作。可到工作单位以后,他自以为自己有才学有文凭,在不了解实情细节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公司各种规章制度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有一次开会的时候,领导提出了一个方案,他立即对该方案进行反驳,并提出了很多意见。上司表面上很高兴,还赞赏他“积极上进”,但内心却对他非常不满,没有多长时间,公司就找了个借口把他辞退了。由此可见,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有实际意义。

    俗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切斯特菲尔德也说过:“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人们往往更喜欢忠实的听众,厌恶喋喋不休的人。静静地听人诉说,默默地在内心思考,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事情的原由。沉默是金,出言过于随便,往往给人一种不可靠感和不信任感。说了千言万语,也许还不如动一下手的作用大,所以说,有时候语言是一种很卑贱的东西,多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肤浅的行为,而适当地保持沉默则是涵养的象征。

    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多思考,遇事多个心眼,少一些言语。这样才会处世通达,左右逢源。如果一味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处处碰壁。

    老子评价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盛德是指人的才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虽然是才华横溢,但却貌似愚鲁笨拙。在通常情况下,要克制自己显露才华的欲望,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免除招致别人嫉妒陷害的可能。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地展示才华,那无疑将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进而受人尊敬。钢极易折,不分场合地展露锋芒,不分青红皂白地显露其锐气,那结果可想而知。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爱耍小聪明,卖弄才情,这样的人很容易招致祸端。经常耍小聪明的人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没有人愿意和经常耍小聪明、自以为是的人一起做事。耍小聪明的人常常不会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地干活,他们只会滔滔不绝,夸夸其谈,最终也成不了大气候。而真正聪明的人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聪明和智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还是不要太自以为是,以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的心态做人,以大愚中有大智,木讷中有精明的方式处世才是明智的选择。对于下级过错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为了得人之心,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愿意为老板多出力气。生活需要自我麻醉,不是自欺也不是无奈,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种生存之道。

    人非圣贤,谁都会有过失。但是面对过失时,智者和愚者却有各自不同的做法。犯了错误之后,愚者是一遍遍地诉说他的动机,推卸责任,但智者更多的是静下心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因为他们明白,错误每个人都会犯,问题的关键是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从已经发生的错误中能学到什么。

    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大关系网中,藏其锋芒,收其锐气,多思考多办事,少大吹大擂,夸夸其谈,做到“大愚中有大智,木讷中有精明”,那么你将会有一个幸福、快乐而又成功的人生。

    4.有些事别较真会更好

    做人,是非分明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固执过头,就是钻牛角尖了。在生活中,很多原则是需要坚持的,但是够得上是原则的事情也并没有那么多,想要和谐的与别人相处,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就要懂得装点糊涂,凡事不可太较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在中途岛之战时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战准备。谁知,就在成功在即之时,美国一位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绝密情报,而他竟然不顾作战机密,将其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发表了。这样一来,随时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

    发生了如此严重泄露国家战时情报的事件,作为美国战时总统的罗斯福却对此置若罔闻,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问罪,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得一概不知的糊涂样子。结果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靠“糊涂”占到了大便宜。

    试想,如果罗斯福一定要把泄露机密事件查个水落石出的话,那么,其结果可能是:记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此次作战计划却落空了。聪明的人不是不知道原则,也不是不懂得是非,而是他们更看得清得失,看得到真正价值的所在。

    另外,做人糊涂还有很多好处,比如让自己活得开心,暗示别人,甚至还能解救他人。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一气之下,下令将那个厨师打入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

    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丙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

    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

    如果这几个人直接向皇帝谏言,那就是和皇帝“较真”,很可能触怒龙颜。而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通过这种“糊涂”的方法,合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而达到糊涂的真正目的。让皇帝自己去参悟其中的道理,既给了皇帝面子,又达到了办事的目的,不是很好的方法吗?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您最近在做些什么?”

    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我的胡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长的,小仲马故意把它当作极重要的事情,显然是所答非所问。小仲马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那位先生,其实就是在用“糊涂”策略。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方问话的意思,但他偏要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继续纠缠。

    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情都较真,那么最终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产生很多的烦恼,让自己感到累也让周遭的人感到累,最后把自己陷入死路,一事无成,所以做人不要太较真。

    5.不要自以为很聪明

    把自己当成聪明人,或者是自作聪明的人,不仅会让人觉得可笑,还会让自己吃大亏。因为卖弄自己的人,恰恰就是最愚蠢的人。

    一个总觉得自己很聪明的人去酒吧,叫了一杯啤酒慢慢品尝。喝到一半,他想上洗手间,可是又怕酒被别人喝掉。于是,他向服务生借了笔和纸。在纸上写道:我在杯里吐了一口痰。然后,这个自作聪明的家伙放心地走了。

    他回来后,发现酒还在那里,觉得自己真是聪明至极。但是,他很快发现字条上多了几个字:我也吐了一口!

    把自己当成聪明人的同时,总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以为按照自己的计谋,必定不会吃亏。可是,就像这个笑话里的聪明人一样,结果往往并非如此,吃亏的人恰恰就是自己。

    战国时期,魏王的异母弟弟信陵君,名列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的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边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了。听到这个消息,魏王立刻放下棋子,就要召集群臣共商退敌事宜。而信陵君却一点儿也不惊慌,他阻止魏王道:“大王先别着急,也许是邻国君主行围打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不知道,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狼烟,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个误会,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非常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疏远了。后来,信陵君被别人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一直郁郁不得志,晚年耽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别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来不必要的灾祸,像信陵君这样有才能的人,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大臣,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府邸相邻。田常为人城府很深,野心极大,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他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府拜访。田常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府中的高楼上观赏风景。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湣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惟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挡,于是隰斯弥清楚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真实用意。

    隰斯弥一回到家中,就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挡视线的大树。正当家丁开始砍伐那棵树的时候,隰斯弥突然又命令家丁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详’,意思就是能看透他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密谋大事,最怕别人看穿他的心事,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就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最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一下糊涂,保全性命要紧。”

    人太聪明,知道的太多会惹祸,这也是聪明人的一种明哲保身之法。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你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6.交往中多留心,免得上当受骗

    所谓人心难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让人难以分辨好坏,所以,年轻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说不定哪个环节没有留心就会遭到别人算计,为了安全起见,最好方圆做人、八面玲珑,以免遭到他人迫害。

    曾经有位武林高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破旧的寺庙中发现一名男婴。武林高手出于一片好心,把婴儿带回了家,并准备将他养大成人。随着男孩一天天长大,他将全身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男孩。可男孩生性顽劣,对师父的养育不但不思图报,反倒认为养他育他的师父是他成名途中的绊脚石,留着只会碍事。最终他背弃了他的师父。

    针对这一现象,有人可能会说:“这毕竟是少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情况的发生。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故事中的武林高手实在是太“实在”了,他只顾把毕生的绝学都传授给不思回报的劣徒,可没想到会铸成恶果。如果追究这件事情中孰对孰错,做师父的应该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句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而这位武林高手却忽略了这一点,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防备他人的心,因此而落得悲惨的下场。

    还有一个关于猫与老虎的寓言故事:传说中老虎曾经向猫拜师学艺,猫出于仁慈做了老虎的老师,教它发威、怒吼、卷尾、剪、扑等绝技,但猫考虑到自己与老虎相比,各方面都不占优势,为了以防万一还是留了一手以便保身,因此没有将爬树的本领传授给老虎。果不其然,老虎不久就翻了脸,想要把传授绝技给它的猫老师作为盘中餐,猫灵机一动蹿上树顶,老虎抬头张望却无计可施。

    试想,倘若猫没有留一招爬树的本领,还能活下来吗?恐怕早已经成了老虎的腹中物。做什么事如果不留一手,事后难免会受制于人。

    对于一个处世尚浅的青年人来说,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都要留一手,虽然不可以有害人之心,但防范之心不可无,要随时提高警惕,因为世界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与其掉入他人为你设置的陷阱,倒不如自己多长几个心眼儿,防患于未然。

    7.把喜怒哀乐藏在心里

    什么样的人最让人看不透?当然是喜怒哀乐不形于色的出家人。但普通人无法与出家人相比,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不可能整天面无表情,这样让人感觉也不正常,但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会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将一些喜怒哀乐藏在心里的人才能够做成大事。

    不管你心里有多大波涛在起伏,你都不要表现出来,都要藏在心里。这样做的原因有二:其一,你心里的事是你自己的,让别人来一同承受是不公平的;其二,你都表现出来人家会觉得你这个人太浅薄,没有心机,什么事都藏不住。

    这样的人并非是卑躬屈膝,装出笑脸,更不是为了奉承上司,强颜欢笑,而是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喜怒之心不溢于言表。没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的人,尤其是刚工作不久的人,是很难做到的。但只要你想做,并不是不可能做到。你每天起床后,或睡觉之前,对自己说一声:“我绝不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以此警惕自己;或者是在日记上,仔细写出来,要每天持续不断地做。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忧的。当然,人有时会高兴,有时候不免忧愁,但千万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有高兴的事,表现在脸上无妨,但悲哀的事就不要表现出来。因为将一切都表现在外表上,更会促使情绪强烈化,而不能忍受悲哀。如果把忿恨表现在脸上,恨也会加倍。因此,成功立业之人,在这方面都尽量不形于色。

    当你有不愉快的事,突然被上司看到,并因你不形于色而感到奇怪,你应该高兴。因为上司会觉得:这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仍脸色不变,究竟此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上司无法透知你的底细。

    当你被大家认定是不会随便改变脸色的人,你的上司可能早已在心里对你敬畏三分。无论上司如何骂你、嘲讽你、冷淡你,你都能默默忍受,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种修养需要有相当的自信才可做到。

    当你失意或得意时,都能泰然自若,不表现出不悦之色或骄矜之色,在旁人看来,会觉得你很了不起。

    与上司交涉时,要堂堂正正地正面接触,谈论的道理要有证据,如此上司便不敢不重视你。且于争辩时,你必须说一声:“我不敢跟你强争,否则会伤感情,但请你多多考虑。”

    如此一来,上司会觉得你替他保留了一点面子,抗拒心就会减少。如你逼他太甚,一定会激起他的怒火,他势必不肯认输,而跟你争辩到底,一场争斗就免不了了。

    所以,我们要为对方留下一条退路。当你的上司向你表示折服,你一定要表示出你的诚意:“因为我有我的立场,因此不得不向你提出这些违背你的议案。事实上,我并不是要反驳,只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才这样做,这点请多多包涵……幸亏能得到你的谅解,让我松了一口气,今后还请多多指教……”这样以低姿态来跟他说出你的真意。

    正面的争论和充满着诚意,这两者都具备,则上司必然无法战胜你,且你也会认为这个人的头脑真好,这人也真不错,看样子我原来误解了他。

    不管是沉默还是有必要的争论,都必须就事论事,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年轻人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别人一眼就看透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要学会暗藏心机,要能够做到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这样才能做成大事。

    8.把自己的智慧隐藏在愚钝中

    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巧妙地利用在他人心目中制造自己“愚钝”和“低能”的假象,明哲保身,骗过了无数聪明的当事者。真应了那句名言:“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

    蜀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人熟知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恰恰是因为他“无能”。按照通常的说法,此人是个典型的低能人物。关于他,有许许多多带有侮辱性的传说,以至于后来连他的乳名“阿斗”也成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

    那么,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自保的角度而言,他乃是个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

    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因而受到敌方的优待。次年,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的实权派人物、刚刚被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心理。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决心利用自己的“愚钝”姿态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状,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应哀伤于心,但他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嬉笑自若。见此,一向对刘禅怀有戒心的司马昭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一向被称为清客的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技艺终了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旧臣欲正认为他“愚”得还不到位。宴会之后,欲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欲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像欲正的腔调?”

    刘禅假装一惊,睁开眼,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欲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以后,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靠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了却了余生。

    古今一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

    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戈,从而发挥了杰出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在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往往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便会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陈述了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也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他的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3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被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因而得以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到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的多。”华西里也夫斯基运用的就是一种潜智慧,这无疑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9.鸡蛋碰不得石头,该低头就低头

    有一句俗语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时候在不如别人的时候,不得不低头退让。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而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畏缩不前,不愿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面对强势,有时候要学会适当的“低头”,但这种低头并不是趋炎附势,丧失自我,而是一种卧薪尝胆的磨炼,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就要练就刚柔并济的本领。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都极其复杂,有时甚至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待人处世中,“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有利的力量,这是一种更高明的生存智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