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障碍100问-情绪行为篇——读懂儿童的言行(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62.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为什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很多学习障碍患儿都不会主动去选择学习,不会主动完成作业或者主动去上学,很多家长也感到非常疑惑。其实在心理学理论中,孩子这样是因为缺少学习动机。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学习动机,动机是目前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它是由一定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所以说,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能够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个体对目标的认识,由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成为行为的动力,进而推动行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继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已有研究证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较学习动机弱的学生更能坚持学习,且学习更有成效。

    研究证明,学习动机水平低是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对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某些科目常表现出厌学、怕学或应付了事。

    一方面,对于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遭遇失败的可能性大,习惯性的学业挫折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怀疑自己为克服障碍所做的努力,于是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容易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放弃的态度,贬低努力的作用,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习得性无助表现为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成就目标的选择上也与正常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别。根据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持这种目标的个体将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另一种是成绩目标,持这种目标的个体将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持这种目标常常表现为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随后,有研究者将趋近—回避状态引入成就目标理论中,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掌握趋近目标,指个体关注的是掌握任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提高和对任务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身表现;第二种是掌握回避目标,指个体关心的是如何避免不理解和没有掌握任务的情况,判断成功的标准是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第三种是成绩趋近目标,指个体关注的是如何超越他人,显得自己最聪明、最棒,根据常模标准来评价自身表现,如在班上考得最好;第四种是成绩回避目标,个体关心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显得比别人笨,与成绩趋近目标相同,是根据常模标准评价自身表现,但该类型主要评价自己是不是班内最差的。

    由于失败的学习结果所产生的负向激励,在成就目标的选择上,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采取避免失败的倾向容易超过力求成功的倾向。他们更多地采取成绩回避目标,在学习中不是争取优异的成绩,而是尽量避免不及格;不是争取表扬与奖励,而是争取避免批评与惩罚。因而他们通常选择难度最小或难度最大的学习任务,因为难度小的学习任务容易避免失败;而难度大的学习任务,失败了可以不承担责任。

    63.应该怎样看待儿童对学习的信心不足和逃避?

    孩子对学习的信心不足和逃避是因为学习障碍患儿的自我效能感低,并且对于失败与成功均缺乏正确的归因。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的基础上。

    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成功的经验往往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

    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对自我效能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了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

    言语说服。

    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等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唤起。

    积极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则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正是因为他们在以上的四种信息源上都有明显的缺乏,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缺少成功经验,更缺少教师与同伴的积极支持,也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由于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地想象到活动失败的场面,并将心理资源主要关注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归因是反映个体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个体是如何看待外部事物之间及其与自身的关系的。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为归因。韦纳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例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其中能力是内部原因,任务难度是外部原因;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其中努力是内部原因,运气则是外部原因。同时,韦纳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羞愧。但是,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

    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信心和动力,自我效能感低于成绩优秀的儿童,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正确的归因。俞国良、雷雳等一致证明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归因特点与一般儿童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对积极事件的归因,一般儿童的归因风格更积极,更多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的,而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归因更消极,认为成功具有偶然性,且这种倾向较稳定无年级差异;而对消极事件的归因,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更多认为消极事件的原因是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下都会出现,但一般儿童认为消极事件的出现原因归于个人内部因素且是可控的。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常将原因归于内部不可控因素;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较少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的程度不够,而更多归因于能力低。许多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认为他们对所发生的一切无法掌控,他们不能控制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而且他们觉得自己总是运气不佳。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对挫折的容忍度很低,做事很难坚持到底,也会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伴随着焦虑或沮丧情绪。

    64.如何提高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却因为经常性的学习失败,导致更不爱学习了,很多家长也觉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体验过一次成功后,他们会表现得非常乐观积极,相应的成功体验也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更加想要去学习。因此,家长或老师应该帮助儿童体验成功。

    许多研究证明,在进行课业补习的同时,进行针对低自尊的心理干预是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适应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如何让缺乏控制感的学习障碍患儿感觉到自己除了被动地生存,还可以拥有内在的控制力量?那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应付与学习有关的挫折和压力,去经历成功,让这种经历成为他们自身的经验。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达到这一目标。

    ★设定合理目标

    学生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可以使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但是设置何种难度的目标效果则不尽相同。设置目标时要避免目标太高,不符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但设置较高的目标与好的学业成就有很高的相关;而设置太容易实现的目标通常会导致学生们以为教师对他们取得较高水平的学业成绩没有信心。如果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报有较低的期望,会使他对自己学习问题的解决也缺乏信心。因此,家长或教师要帮助儿童学习如何根据自身的能力确立合适的目标,学生需要通过一些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便是中等适度的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家长或教师要始终强调学生们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承担家庭或班级工作

    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虽然在学业上经常遭受挫折,但当他们感觉到家长或教师愿意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分配给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很高兴。因为那表明了家长或教师对他们某些方面能力的信任,这可以作为对他们能力认可的一种补偿方式。这些事务性的工作可以是外出时帮助家长拿东西,在家长干活时搭把手,帮助教师分发作业或传递口信,作为教师的助手帮助其他同学等。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很多学习障碍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不能有效地解决困难和做决策。这也会影响他们在学校、课业方面的表现。那些与困难解决、人际关系、一般学习能力有关的问题都被看做是属于自我管理技能所涉及的范畴。家长或教师需要向学生教授以下三个技巧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记录、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强化。

    自我记录。

    教学生做好自我记录,先要选择需要改变的行为,如学生希望能完成更多的课堂作业,接下来需要确定记录的方式和观察的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记录的表格。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教会学生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结果,先要向学生强调评价可以使他们确定怎样的表现才是令人满意的,也可以使他们知道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这一技巧通常可以对学生的行为采用记分的方式,如“好”记2分,“中等”记1分,“差”记0分。

    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教师可以和学生讨论,确定衡量其行为表现是否有进步的标准,以及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获得奖励。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记录和自我评价,及时地进行自我强化。

    65.如何提高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学习动机?

    除了前述帮助儿童体验成功之外,想要提高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学习动机还需要使用一些方式来激发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业成绩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因而从学习动机入手,对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进行学习动机的激发,以提高他们的问题应对能力,促进其学业成就的发展是我们在对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教育中应关注的。家长和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习中的愉悦感、自豪感。

    ★家长和老师要提供有效教学,并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

    有效的教学才能导致学生学业的进步,这种进步对于那些希望能通过学习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有效的教学包括让学生体验到较高几率的成功、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及积极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及时的反馈对学业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反馈的方式不同,对学生学习动机与情绪的正常发展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

    第一种方式是积极反馈或是强化。

    它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如学生会在完成那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任务之后受到家长或教师的表扬。但是这种反馈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当学生没有接收到反馈或是表扬时,就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儿童会得出一种结论,那就是他们的学习能力不足。

    第二种方式是批评或纠正性的反馈。

    韦斯坦认为高成就的学生们经常会将批评或纠正性的反馈也看做是积极的。这种反馈说明家长或教师相信学生可以做得更好,也就是说,这种反馈传达了一种信息,即家长或教师对学生的潜能持有积极的看法。此外,纠正性的反馈可以传递家长或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因此,家长或教师在学习环境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式的反馈,以达到鼓励学生、促进成功的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