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摒弃偏见,停止抱怨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不良表现或是对这些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教师需要意识到,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区别只是他们是“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只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正确的指导,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也能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一般都不会仅仅表现出单一类型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作为教师要注意多观察,与学生家长和其他同学多沟通,及时而准确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重点、分阶段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需要教师们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与支持,以减轻他们由于成绩不佳而带来的焦虑;同时,也要教给他们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不论他们的成绩是否提高,都要赞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也可以分配给他们一些教学助理的职务以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对于过度依赖型的学生,一味的支持显然是不够的,可以考虑为他们提供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成功体验。对这些学生来说,及时而适度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方式也适用于缺乏自信的学生。而对那些缺乏社交技巧的学生,可以在一些学校活动中加入社交技巧课程,或是当教师注意到某些学生在交往中有过多冲突行为时,可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角色扮演或角色互换的游戏。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有机会去体会更多积极愉悦的情绪,也才会让学生表现出更多的适当行为。
72.如何教会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自己进行情绪调节?
这需要家长或教师可以亲自示范目标行为及积极的情绪与认知模式。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这就是“情绪智力”(EQ)。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迈尔认为,情绪智力包括一系列相关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与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与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行为。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看,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影响学习效率。
培养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适当的情绪调整及认知行为模式,仅仅告诉他们“按我说的来做”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有目标行为可以效仿。家长或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自我指导过程的教授。首先,由家长或教师在某一情境下示范如何正确行动,并大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由儿童模仿相同情境下的处理模式,同时也要说出这一思考过程;最后,便是儿童将这一思维过程内化,让他们学会用内部语言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教授下列“自我描述”的技巧:提出关于任务的问题(老师要我做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不能在班级里大声吵嚷),以自我指导方式解决问题(首先,我必须先举手,等待老师叫我),自我强化(我真的这样做到了)。
在认知方式的模仿中,家长或教师不仅要示范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策略运用,也要示范如何运用积极的归因方式应对挫折与失败。首先,教儿童客观地陈述面临的问题;其次,教学生将困难归因于无效的策略,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策略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教授如何使用积极想象,如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以降低焦虑沮丧的情绪。
73.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通常存在哪些课堂问题行为?
很多孩子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小动作,有的甚至会干扰课堂的正常秩序。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好像显得尤为突出,但是他们肯定不是故意要这么做的。我们称这种“捣乱”的行为叫做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我国学者对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一直将其列入品德研究的范畴,并着重于品德不良行为方面的研究。根据上海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忻仁娥等人的调查,我国4~16岁儿童少年问题行为平均检出率为12.43%,其中上海为12.25%,武汉为13.89%,南京为13.84%。湖南4~16岁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为14.89%。以上结果均高出美国儿童问题行为检出率的11.5%、丹麦儿童的8.8%。可见,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国外的有关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落后,注意力不集中,非常容易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曾有研究发现,在男童和女童这两个群体中,在多动这个因子上,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都要显著高于学习优秀的儿童。
家长或老师经常说的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称为外向型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其中表现最多的就是上课姿势不良、未经老师许可就说话以及上课与同学说话。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课堂中蔓延。由于外向性问题行为通常具有一种破坏性,所以有外向性问题行为的学生就常常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他们通常被同学所排斥、被老师所讨厌。这些问题行为很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更严重的是,将会对其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社会性造成不良影响。
另一种是内向型问题行为,其通常表现与外向型行为相反,它会以消极、依赖、服从等为特点。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糊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其中表现最多的行为就是上课东张西望,上课时看其他课外书籍,以及发言时声音太小。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74.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为什么经常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家庭环境、教师教育方式等也很大程度影响着他们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
第一,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等现象,这种学习能力落后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效果,尤其是对学习态度和动机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认知结构难以有效唤起相关知识,并且不能有效地利用已唤起的知识。因此,他们上课不能同化教师的讲课内容,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容易产生问题行为。
第三,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认知的失调不仅表现在基本认知过程上,而且还表现在对认知的认识与调控——元认知上。研究表明,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在元认知知识与策略运用两方面均不及正常儿童,会表现出缺乏计划性、追求即时满足、不能克制自己。一旦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厌倦,他们很快游离出来,从事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第四,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注意存在突出的问题。不少研究发现,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注意缺陷。在选择性注意、多动与冲动方面的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学生。
第五,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经常在课堂上捣乱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对学习内容没兴趣,厌学,缺乏学习的动机。因为自我价值的肯定是人的第一需要,因为能力的强弱可以代表自我价值的高低,所以学习的动力就等同于增强和保护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竞争中以战胜对手而获得。但是在不能战胜对手的情况下,人就会采用回避参与、掩饰努力、故意拖延、设置高难度目标等方法来维护自己的价值。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教师和家长为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制定的目标是错误的,或者说是过高的,以他们目前的能力很难或根本不能达到,这也就自然使他们不能获得自我价值。这时,他们就只能采用自我设障的方式来使自己获得自我价值了。从本质上讲,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是把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花费在对自我价值的保护问题上了。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之所以上课不能专心地听老师讲课,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害怕即使认真听讲以后也还是不能明白书本上的知识,这样作业和考试就依然不会拿到好的分数,也就是说他们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回报和成功,自我价值也就不能提高。而如果他们不好好听讲的话,无论别人还是自己,就都会把成绩不好的原因归因于没有认真、没有努力,这样也就可以进行自我解释和自我维护了。而正是因为学习动机偏低,导致了他们倾向于通过其他方面的表现来达到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需求。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很容易选择通过课堂问题行为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种关注,即使是消极的,也比忽视自己存在的结果要强。
一些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无法从学习成绩上引起老师的注意。就千方百计在课堂上做点小动作来引起老师关注。
六年级的小凡,在课堂上经常冲动任性,随意发泄情绪,以此引起老师的注意。比如,就像在英语课上,大家正学习一首欢快的儿歌,老师和同学们边击掌边在有序的节奏中愉快地哼唱着,课堂气氛热烈。两遍结束后,同学们开始做作业,但是小凡却似乎还沉浸在儿歌中,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传来“咚咚咚,咚咚咚”的声音。大家扭头一看,小凡正得意地用尺子敲打着桌面,还不时望望老师又看看同学,似乎在等待老师的反应。
但是这些孩子这样做没有恶意,因此如果老师尊重了他们的自尊心,蕴藏在他们内心的积极因素就会被激发出来。这类学生本身很希望成为注目点,很要“面子”。老师如果满足了他们的“面子”,那么他们会因为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注而格外有“义气”,会把对老师的喜爱,全部迁移到听从老师的教导上,会从老师的话语、眼神和表情中体会用意,从而主动地改正缺点。
还有一些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上课时不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独自发呆。
小杰在英语课上,同学们都在热烈地组成小组对话,但沉默的小杰独自一人坐在那儿,不去找小伙伴。他随意地翻看着英语书,似乎只留意书上的图片。后来,他干脆不停地在书上画鬼脸,画恐龙……充耳不闻其他同学的对话声。
这种问题行为虽然不会扰乱课堂教学,但是会影响教学效果。小杰存在英语学习障碍,一贯的不自信和沉默寡言,使他失去了许多表现自我与体验成功的机会。老师如果发现他的问题,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启发,请小伙伴帮助他,通过成功地完成合作对话,培养他的自信,也能使不参与课堂小组活动的行为变成开启他自信之门的钥匙,则可以有效补偿小杰在学习能力上的不足。
75.怎样矫正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
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如下。
第一,观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和潜在的问题行为。如果家长或教师根本未能察知问题行为,就没有矫正的必要。因此,家长或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分析,敏锐地发现问题行为。
第二,发现了问题行为,就要立即深入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准确了解这些原因是合理矫正的基础。通过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第三,制定矫正目标,并确立为达到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有效的矫正措施和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