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对问题行为改正的成效应及时加以评定,如发现效果不良,应进行检查,看觉察有无缺失、诊断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合理、矫正过程是否得当,直到完全消解问题行为为止。
第六,消除了问题行为,还要进行追踪,进行新的强化,塑造和发展良好的行为,直至良好行为的表现趋于稳定为止。
76.矫正课堂问题行为时要注意哪些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一些原则,这样更能保证矫正的效果。
★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
奖励和惩罚是矫正儿童问题行为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实践中,家长和老师面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往往首先想到利用惩罚手段,把惩罚作为优选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实践证明,奖励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多奖少惩对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动辄惩罚反而会对错误行为起强化作用,无意中助长了问题行为,而且还会导致学生为逃避惩罚而产生新的问题行为。而且过度惩罚,会使学生变得粗暴和具有破坏性,产生对抗性严重的问题行为。因此,在矫正过程中应以奖励为主。
★坚持一致性原则
课堂行为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因此,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就不能仅仅只考虑课堂内部因素,还要同家庭因素、大众媒体因素等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家长协调有关人员,按统一目标行动,保持一致性,以避免各自为战、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的不利倾向。
★与心理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求在矫正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心理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从而真正转变问题行为。如果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把行为矫正与心理调节结合起来,无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77.如何使用行为契约法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可以与儿童订立行为契约(behavior contract),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所谓行为契约法,就是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由矫正者与被矫正者共同签署的并且彼此都同意的条款。这些条款中规定了当事人出现(或没出现)在契约中所规定的行为表现时,将被执行的行为。其实质就是以文字为形式的,以强化良好的行为表现为目的的,以双方自愿签订协议为前提的奖惩机制。
行为契约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每一个行为契约都需要包含这五项内容。
★确定目标行为
签订一份行为契约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目标行为。这个目标行为可以是一种不良行为的减少,也可以是一种良性行为的出现或增加,当然,也可以是两者兼有。我们对这种目标行为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这种行为必须是可以客观观察和描述的;第二,这种行为要有价值、有意义,而且难度适中。如果难度太大就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比如当事人会气馁,丧失信心,最终放弃;而难度太小则达不到行为矫正的目的。
★确定测量目标行为的方法
为了避免冲突所导致的最终行为契约的失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测量目标行为的方法。也就是说,签订契约的甲方(寻求帮助者)和乙方(矫正者)需要对目标行为的出现与否达成一个共识,并且这个共识一定要是客观的依据,可以根据此来判断是否应该给予强化或惩罚。比如,行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等。
★确定目标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
为了有效地进行强化,在签订行为契约时必须规定目标行为出现(或不出现)的时间范围。例如,在第一节课到第四节课的上课时间,如果甲同学没有随便接老师的话茬,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这里所提到的第一节课到第四节课的上课时间就是时间范围。
★确定强化与惩罚的发生
在行为契约中,乙方(矫正者)运用正强化(在目标行为出现时,提供正性刺激对其进行强化)、负强化(在目标行为出现时,阻止负性刺激来对其进行强化)、正惩罚(在非目标行为出现时,提供负性刺激来对其进行削弱)或负惩罚(在非目标行为出现时,失去正性刺激来对其进行削弱)的形式来进行行为的矫正。这其中,在双方共同承认目标行为之后,需要进一步的协商并确定与目标行为相匹配的强化或惩罚。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明确强化物和惩罚物的性质和强度;第二,如果超出原来的预期,将会得到什么样的额外强化或惩罚。
★确定来实施强化或惩罚的人员
在行为契约中,最后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确定实施强化或惩罚的人员。这个执行者必须按照计划来实施强化或惩罚。但有时候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当由家人或朋友来执行计划时。当甲方(寻求帮助者)没能做到目标行为时,他很可能会恳求执行者徇私。所以在这里,要求执行者应该是受过行为矫正训练的且与甲方没有私人关系的人,或者执行者是甲方比较害怕的或尊敬的长辈。例如,如果乙同学每天不在上午7点之前把作业交到班长手中,老师就要惩罚他在班级门口罚站一节课。这里,老师就是实施惩罚的执行者。
在这份行为契约签订之后,以两个星期的时间作为试用期对这份契约进行试运行并进行修正和完善。修正后,行为契约再次被签订。然后长时间实行,直到目标行为频繁出现。
78.如何使用惩罚的方式减少课堂问题行为?
很多家长都会说,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打他或骂他一顿,孩子就不敢再犯了。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并且在学校中,是不允许教师采用这种体罚式的惩罚手段的。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其他的惩罚方式来有效减少儿童的不良行为。
小刚在课堂上经常欺负别的同学。这样的行为不但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效率,同时更破坏了课堂的纪律。最重要的是,他经常欺负女生,常常把女生掐得在课上大叫。考虑到事态比较恶劣,老师在经过思考以后,决定给予小刚惩罚。
利用惩罚原理进行行为矫正需要注意一定的矫正步骤。
首先,需要确定惩罚的目标行为,即在课堂上欺负其他同学的行为(包括打、骂、掐同学等)。
其次,对惩罚物进行慎重的选择。
惩罚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是指在有机体产生一种目标行为以后,给予其一种消极的惩罚物,并最终使这种目标行为在以后出现的几率逐渐变小的过程。例如,小刚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嘴里发出怪声,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老师认为应对这种行为进行惩罚。于是后来小刚在课堂上一旦发出怪声,老师就会立刻停止讲课,惩罚小刚做5个俯卧撑,并对小刚的不恰当行为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出批评。这就是给予小刚正惩罚的过程。
负惩罚是指在有机体产生一种目标行为以后,对其撤销一种积极的强化物刺激,并最终使这种目标行为以后出现的几率变小的过程。例如,小刚经常上课时跟周围的同学做鬼脸,致使别的同学不能安心听课。以后只要老师发现他上课时做一次鬼脸,就不允许他在课间休息,只能站在班级的最后一排罚站,而且其他的同学也不可以跟他说话。这种取消小刚休息的惩罚被称做负惩罚。
在案例中,由于小刚的体形比较胖,所以他最讨厌体育这门课程,因此老师认为惩罚他跑圈或者做俯卧撑等都是比较妥当的。但是由于跑圈不能立刻执行,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俯卧撑的惩罚。虽然做俯卧撑也会影响课堂的进度,但是比较而言,欺负同学而且导致别人上课时发出尖叫的情况更加恶劣,所以老师还是决定给予小刚惩罚。具体的惩罚规则是,在课堂上掐或打别的同学(无论别的同学有没有大叫),只要有两名同学指认他,老师就会立刻停止讲课,让小刚做俯卧撑5次。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进行指认的同学也要有所选择,毕竟惩罚过程是耽误课程进度的,所以需要选择品德公正且与小刚没有私人矛盾的同学,而且必须是要大家都认可的同学。人选最终确定为班长和学习委员。
最后,在惩罚过程和惩罚物都确定下来以后,老师告诉小刚惩罚规则,尤其是对于惩罚物的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使小刚认可了惩罚的所有措施。
惩罚的过程连续进行了两周,最初的基线水平是:一周五天40节课中,小刚会在6节课左右出现掐、打同学的行为。两周后观察的结果显示,一周的40节课中小刚没有出现一次掐同学的行为。由此证明,惩罚的效果确实是非常显著的。但是考虑到目标行为复发的可能性,老师决定将这个惩罚的规则长期执行下去。只要以后小刚在任何一节课上有这种欺负同学的行为,就会立刻被给予5个俯卧撑的惩罚。
79.使用惩罚的方式应该注意什么?
在我们使用惩罚时,绝对不能随性而用,还需要考虑和了解很多有关惩罚的特性和问题,处理好这些关键环节后,再去安排惩罚的过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惩罚的特性有以下几点。
★直接性
和强化的原理一样,如果惩罚物是紧接着目标行为出现的,那么这种目标行为消失的概率就会随之增加。可以试想,如果在一名学生做了一次鬼脸10分钟之后,老师才对他进行罚站的惩罚,一定会让学生迷惑不解,他不会知道自己受到惩罚的原因是什么,惩罚的效果几乎等同于零。
★一致性
如果矫正者希望惩罚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还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惩罚必须是在目标行为发生之后实施。一致性就是指只有在目标行为发生之后,才给予被矫正者惩罚物。在惩罚的过程中,只有目标行为和惩罚物之间具有一致性了,才会产生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理想的效果。
★惩罚物的选择
惩罚物是惩罚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惩罚物的数量越多,效果就会越好。但如果惩罚物的数量施与过多,使得被惩罚者不再受到惩罚的影响,这样就宣告了整个惩罚过程的彻底失败。同时,惩罚物的选择也要有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个性的,所排斥的、害怕的、不愿接受的刺激都不可能一样。所以矫正者对惩罚物的选择就特别需要注意因人而异。为被矫正者确定好一个适合他的惩罚物,甚至可以说整个惩罚过程就成功了一半。
★反复性
虽然在强化过程中,被强化了的行为也会因某些原因而自行消退,但是在惩罚中,这种反复的现象则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所谓惩罚的反复性是说,在一个惩罚过程顺利结束后,目标行为的发生率降低了,此时惩罚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但是在惩罚撤销一段时间以后,目标行为再次出现了,而且可能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就被称做惩罚的反复性。
★惩罚中的道德问题
我们对惩罚的使用需要做到小心而慎重,因为无论惩罚过程是否成功,它都会关系到学生的自尊、自信、师生关系、社会道德等问题。所以在使用惩罚之前一定要考虑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知情同意。
所谓知情同意,是指被惩罚者有知道惩罚物是什么、惩罚的时间将持续多久、被惩罚的目标行为是什么以及惩罚物的副作用等,所有关于惩罚的内容的权利。而且实施惩罚的人必须在被惩罚者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惩罚这个行为。
寻找替代方式。
由于惩罚会具有副作用并存在着一些其他问题,所以就需要我们把惩罚这种矫正不良行为的方式放在最后一个去选择。在矫正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其他方式中先行挑选,如果在使用其他方式以后都没有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最后再慎重考虑运用惩罚方式解决问题。而且在惩罚时我们也要注意,尽量使其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总之,在只有当问题的严重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推荐使用惩罚作为矫正的主要方式。
80.如何使用强化的方法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很多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之所以有问题课堂行为,是因为他们分不清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当他们出现了正常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强化,从而增加和巩固这个正确的行为。强化是指有机体的一个行为造成对其有利的结果,并使其以后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类似的行为的概率提高的过程。
小刚上课经常开小差、走神、东张西望或者看闲书,老师每次注意到他都没有专心听课,所以成绩很差。老师注意到他的情况后,决定对他进行行为矫正。
根据小刚的案例,我们可以利用强化原理的矫正步骤如下。
★先确定学生小刚的行为标准,找到目标行为,并且将其标准化、客观化、定量化
确定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一般而论,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时,应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二,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
第三,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课堂成员的尊重。
第四,行为要求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
第五,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