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障碍100问-情绪行为篇——读懂儿童的言行(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课堂行为标准确立起来之后,还要及时加以巩固,必要时还要予以修正。

    老师根据小刚平时的课堂表现,对他的行为目标确定为,能保持连续5分钟(大概的时间)集中注意力、不分心、不走神。操作定义为,老师能够在授课过程中感觉到他和小刚之间存在着眼神交流。

    ★找到一个适合被矫正者的强化物

    在强化的过程中,对行为结果造成影响的物质称为强化物。强化可以按照强化物的性质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是指,在有机体产生一种目标行为以后,对其给予一种积极的强化物,使这种目标行为以后出现的几率变大的过程。比如,小刚是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他在上课的时候做到了持续5分钟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就立刻给予他一颗五角星(五角星在班级里可以作为换取综合成绩的代币)作为奖励。这就是给予了他一次正强化。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是指,在有机体产生一种目标行为以后,对其撤销一种消极的惩罚物,使这种目标行为以后出现的几率变大的过程。比如,小刚由于私底下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而被老师叫起来站在最后面。但是他在5分钟内没有任何小动作,而且他一直在跟随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这时老师宣布,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在这个例子里面,小刚的惩罚是罚站,但是由于他后来的良好行为使这个消极的惩罚物撤销了。我们说这就是老师给予他一次负强化。

    在案例中,据了解,小刚平时非常地渴望得到“班级综合成绩”,又考虑到诸如表扬、关注等强化物对其起的效果将不如给予其“班级综合成绩”的效果明显,所以老师决定采用将“班级综合成绩”作为对小刚进行行为矫正过程中的强化物。老师在班上公开表扬他在上课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行为,并且在他的“班级综合成绩”(这是班级特有的一种考评制度,这个分数决定着学生们期末的平时成绩)中加了一分,此后小刚就更加愿意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我们就说他举手回答问题这个行为被老师给予他的奖励和表扬所强化了。

    ★把握强化的时机

    根据设定强化物出现的时间,强化分为连续性强化和间歇性强化。

    连续性强化是指,在有机体每一次产生某种目标行为之后都给予其一次强化物,使这种目标行为以后出现的几率变大。

    间歇性强化是指,间断地对有机体产生的某种目标行为进行强化,这种过程会使有机体感到无目标性、无方向性,同时也会使目标行为出现的几率变大。例如,小刚在上课时做到了持续5分钟专心听讲,老师就立刻奖励他一颗五角星,之后他又一次坚持了5分钟没有分心,老师却没有像上次那样再对其进行奖励。像这样的两种情况随机发生,这个过程就叫间歇性强化。

    在课堂情境中,运用连续性强化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在课堂上老师需要集中注意力,不可能有时间或精力去每时每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所以选择间歇性强化模式,即如果这段时间的课堂内容比较放松就多关注小刚一下,并适当计时,时间差不多到5分钟了,就给予他点名表扬一次并且承诺他在其“班级综合成绩”中增加1分。

    间歇性强化在目标行为的维持上比较有效,而连续性强化的作用相对较弱。因为在间歇性强化中,人们不知道强化物出现的具体时间,在一定时间内一直对强化存在期待,目标行为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退。而连续性强化,则由于每次都会给予强化,自然而然地会出现“餍足”效应。也就是说,每次都得到同样的强化物,会使强化物的强化效果有所消退。同时,间歇性强化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比较符合客观现实。试想,不会有老师在每个5分钟都能给予学生强化,也不可能去计时,所以只能采用间歇性强化的方法了。

    ★判断强化的效果

    在对小刚实施为期一个星期的间歇性强化后,小刚从无法保持5分钟安静到最后做到在10分钟之内专心听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对其进行的强化结果是理想而成功的。

    81.该如何保证强化的有效性?

    要保证上述强化过程的有效性,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直接性

    在强化的过程中,既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个条件是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后,要立即给予强化物。一个行为结果如果要想得到最有效的强化,则相应的强化物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之后随之立即发生。拖延的时间越长,其所达到的强化效果就会越弱。例如,小刚在上课的时候持续5分钟认真听老师讲课,遵守纪律,没有分心,老师却没有及时对其进行表扬,而是在5分钟后讲完了一道数学题才给予他一颗五角星。我们认为,这样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因为在这5分钟之内小刚可能又做出了一些别的不良行为,此时老师再对他进行强化,他就会认为是因为某个不好的行为而被给予了强化。效果就与我们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一致性

    如果希望强化能得到有效地应用,还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强化物必须在目标行为发生之后再进行给予。通常,我们在目标行为发生之后,且只有目标行为发生之后,才给予被矫正者强化物这种现象称为强化具有一致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强化过程中,只有具有一致性,最终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如果强化过程中不具有一致性,那么它就还并不具备成为一种强化的必要条件。例如,小刚在上课时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优秀突出的行为表现,老师就给了他一颗五角星,那么这个以五角星作为强化物的强化没有达到一致性,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够使小刚上课分心的行为有所改善。

    ★强化物的数量和品质

    在强化这个过程中,对强化物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强化的效果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一般来讲,强化物的数量越多,强化的效果就会越明显。举个例子来说,分别用10块钱和5块钱来作为目标行为的奖励,那么势必给予10块钱的奖励效果就会比给予5块钱的效果明显很多。但是也绝不是说效果会无限制的多。如果所给强化物的数量超出了一定的限制,就会适得其反,出现上文所提到的“餍足”现象,甚至导致最终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强化物的失效。尤其是对于原始强化物(如水、食物等),如果超量给予,就不能被视为一个好的强化物了。

    再从强化物的品质方面来看,由于每一个接受矫正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所以都会有他们自己的选择。矫正者需要做的是找到被矫正者最喜欢、最在乎的事物,把这种东西作为强化物,才是最有效的,这样也就可以更容易达到最终目的了。

    个体在强化进行过程中,会出现剥夺和“餍足”两种状态,当个体出现剥夺状态的时候,强化物的效果就会随之大大增加,而且随着剥夺的时间增加,所得到的强化效果也将随之增加。但是,当个体处于“餍足”状态的时候,强化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无效果的状态。所以在强化时,对于个体状态所做的评估是否恰当准确也是对强化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的。

    82.如何帮助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保持行为矫正后的成果?

    在改正了坏的行为,并且增加了好的行为时,家长都希望好的行为能够保持住。保持是指被矫正者跨时间的一种行为的耐久力,在行为矫正过程结束之后,个体在与矫正过程所处的时间不同而空间一样的状态下,呈现出了矫正后的目标行为或类似的行为,并且儿童能够随时独立地做出矫正后的目标行为,而不需要其他人的任何帮助。例如,小刚是一名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经过老师的矫正,他已经可以做到在上课的时候不随便拉扯前面女生的辫子了。但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还是会欺负女生,因为他认为这时没有人可以约束、惩罚他的行为了。如果出现了这种行为,我们就可以说,矫正的效果没有得到保持。

    下面教家长一些行为保持的方法。

    ★长时间的行为矫正

    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在长时间坚持执行行为矫正计划后,即使是在计划停止后,目标行为也不会再恢复到计划开始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矫正过程结束了,这时虽然所学到的目标行为会因为无强化物(或惩罚物)而出现减少的现象,但是也绝对不会减少到零行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有两种可能性。

    在长时间的行为矫正过程中,个体既受到了强化物A(或惩罚物A)的影响,也从矫正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找到了新的强化物B(或惩罚物B),虽然强化物A已经在矫正过程结束后被取消了,但是在这个场景中,那个新的强化物B却仍然存在着。所以在矫正结束后,个体还是会有目标行为的出现。当然,由于矫正强化物的选择是经过矫正者精心挑选的,所以,强化物B不可能产生像强化物A一样强烈的效果。这样就产生了虽然目标行为消退了,但是还会存留一点儿的现象。

    目标行为其本身就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比如,小刚在上课时的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老师为了矫正他分心的行为,就使用了惩罚这个措施,即在小刚走神儿3分钟之后,立刻给予他做俯卧撑5个的惩罚。在惩罚进行了一周后,小刚的目标行为逐渐地消退了,注意力也慢慢可以集中了;他自己也发现在注意力集中后,上课效率很明显比之前好了,写作业时所用的时间也明显减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成绩也就随之提高,并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所以,即使矫正过程结束了,在没有惩罚物的时候,也可以自己集中注意力了。这是因为,注意力集中这个目标行为让他发现了对自己的好处,目标行为也就成为自然的强化物,而不必给予新的强化物了。

    虽然长时间的矫正过程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还是要认识到,首先,这种方法相比之下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其次,它的效果并非每次都有效,所以还是需要矫正者谨慎构思矫正的设计。

    ★间歇性强化

    针对小刚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老师决定给予他直接性强化和间歇性强化相结合的强化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选定目标行为。

    小刚只要能够坚持10分钟专心听讲就算达标,老师便可以给予他强化物。

    选定强化物。

    考虑到小刚是一名自尊心很强的同学,同时他也非常想得到“班级综合成绩”。所以老师决定将强化物定为:当他成绩合格时给予口头表扬一次和一个五角星(五角星可以在班级中换取“班级综合成绩”)的奖励。

    强化过程。

    在开始的第一周,为了能使目标行为快速得到强化,老师对小刚使用连续性强化;而为了使目标行为能固定住,第二周则开始使用间歇性强化,同时也是为后面要采取的停止强化做一个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第三周和第四周则突然停止强化,看看小刚的行为到底能够持续多久。

    结果显示,在开始的一周里,连续性强化的使用确实起到了作用,使目标行为提升的速度非常快。而第二周开始使用的间歇性强化则使小刚感到措手不及,也导致目标行为的出现次数有所下降。但是紧随其后的间歇性强化又使小刚恢复了信心。在这一周中,强化结果还是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最后的两周,老师确实就没有再给予其强化,虽然目标行为在没有强化物的时候还是坚持了一周左右,但那是因为这时目标行为还处在间歇性强化的缓冲期中。终于,小刚发现在最后一周无论怎么努力也都没有强化了,目标行为下降了,而且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与最初的基线水平进行对比,小刚的目标行为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矫正过程的结果是理想的。

    自然化矫正,就是要把强化和惩罚的过程设置在自然的场景下,而且强化物及惩罚物也要求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选择。这样做是因为矫正过程和保持过程的条件变化不大,所以可以无意间便把保持这个过程变得轻松很多。当然,在纯自然的情况下进行矫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尽力做到使矫正自然化,尽量扩大矫正的自然度。例如,我们可以把强化物从加分变为表扬、称赞。

    当然,在矫正过程开始以后,选择一种最适合被矫正者的矫正物对矫正过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建立目标行为与矫正物之间的联系。在联系建立完成之后,就可以慢慢地改变强化物。

    针对小刚写作业时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的问题,老师把矫正者的职责交给了小刚的家长。具体步骤如下。

    ①选定的目标行为为半个小时内写作业不分心,操作定义为半个小时内小刚作业的完成量要和其他同学一样,而且要求题目的错误率需低于10%(这两个指标由老师传达给家长)。

    ②强化物在开始的时候被定为奖励20分钟看电视的时间。但是在目标行为确定以后,就要变为家长的鼓励。比如,可以鼓励他写作业的正确率又提高了;或者对他说,你今天的作业不但完成得又快又好,而且字写得也比以前漂亮工整,诸如此类比较自然化的强化物。

    ③在持续一周的看电视时间奖励后,把强化物变为称赞和鼓励,结果是小刚可以接受称赞这个自然强化物,并且他写作业的行为也明显得到改善。在矫正之后他能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保持的效果也很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