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支持是指在矫正过程结束之后,由团体中的同伴给予被矫正者适量、适当的赞美和关注,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被矫正者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而且还能使他们重新找到自尊、自信,事实上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变相的强化。
异性效应是指在群体中,如果有异性关注你,你的行为通常会向着好的方向改变,甚至做出以前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异性效应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被足够得重视起来,尤其是在学生的矫正过程中。因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的学生,对于异性的关注会表现出比成人更多的敏感和重视,如果矫正者了解这些情况并对其加以合理应用,将会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比如,上文提到的对小刚阅读障碍的行为矫正过程中,如果让某个女生作为监督者,对其进行督促或者关注,那么即便是在行为矫正结束后,目标行为也会呈现高水平的出现率的。但是,这里还需要注意到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这个异性需要选择被矫正者尊敬的且无矛盾的。如果他们之间本身就存在过节或矛盾,那就必然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而且这也不符合矫正者的选择规范,即矫正者不能与被矫正者有私人矛盾或不利于矫正公平性、公正性的关系。
83.如何使矫正中习得的好习惯迁移到其他行为上?
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如果能学会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这样的好习惯不仅在一个事件上展现,也能迁移到其他的行为上面。我们称这样的迁移行为为转移,是指被矫正者跨空间的一种行为的持续作用力。也就是说,在行为矫正结束之后,个体在与矫正过程所处的空间不同的状态下,呈现出矫正后的目标行为或类似的行为,或者说个体能够随时随地地独立做出矫正后的目标行为或类似的良性行为,而不需要帮助。
例如,小刚在班里被老师所进行的矫正训练矫正后,已经可以坚持10分钟认真专心地听老师讲课了。而且,在回家写作业的时候,他也能保持长时间地思考问题,而不会因为一点儿小的事情而转移注意力。我们可以说,小刚的这种行为矫正就做到了转移,所以该矫正的效果很理想。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好习惯转移到其他行为中?这就需要我们动动脑筋来寻找一些有效的办法去促使目标行为发生转移。
★强化转移
所谓强化转移,是指在一个矫正过程结束以后,当目标行为A发生转移后,我们就要对转移后的这个新目标行为B进行强化,使目标行为B在转移成功后保持下来。这种方法诚然可以说是最容易执行的方法,不过也是最需要矫正者毅力的方法。因为我们需要周而复始地、不厌其烦地对当事人的任何一个良性行为进行强化。虽然这种强化转移的效果肯定是很不错的,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果是少量的行为则推荐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转移,但在行为量很大时就不可取了。
★多情境刺激训练
所谓多情境刺激训练,是指在矫正训练过程中,可以同时给予被矫正者多个情境的训练,这样做的好处是,只要是在这些场景中的目标行为便都可以顺利出现并保持下去了。而且通过研究还发现,如果在多个场景中可以出现目标行为,则目标行为转移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大大增加。
例如,小刚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经常走神,老师经过考虑,在给予他的强化过程中包含了:①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讲,②在家中能够专心地完成作业。经过了为时两周的矫正,小刚的注意力问题真的得到了改善,而且不仅是在上课和写作业时可以集中注意力,同时在学校听讲座或在科技馆里听导游讲解时也都可以做到专心致志。
★一般性情境刺激训练
所谓一般性情境刺激训练,是指在矫正训练中,更多地增加在日常生活中和矫正训练中都存在的共同刺激。举例来讲,在矫正小刚写作业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时,由于考虑到矫正训练在家中进行,所以需要在矫正过程中找到一些和教室中的环境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为矫正刺激物。这样做可以使转移变得更加顺利和容易。所以如果把孩子写作业的地方摆上一张书桌、一把学校用的椅子,这样的效果可能就会更好,而且同时也可以促进他在写作业时注意力集中之后,更好地将目标行为转移到在上课时也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的行为上。
对于保持和转移这两个方面有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一是行为矫正计划设计的合理性与实施的可行性,二是是否是在自然的环境下(或者半自然的环境下)进行行为矫正。
我们之所以要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重视保持和转移这两个概念,是因为进行行为矫正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使当事人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使被矫正者可以自己管理、约束自己的行为,甚至可以自觉创造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益的良性行为。所以归根到底,保持和转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84.有什么更直观的方式来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吗?
在使用奖励、表扬等手段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巩固孩子的好习惯的同时,还可以使用图表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这可以简明直观地反映出孩子的进步情况,会使家长的奖励手段更加有效。
图表必须设计得简单、容易看明白才能有用处,不能只设计成只有成人才能看得懂的复杂流程图或多种行为的坐标图。因为这样做会使父母和孩子的活动都复杂化了。
最好能让孩子亲自参加图表的制作,自己动手画、剪、贴或设计。可以把图表设计成孩子喜欢的一种图案,如飞机形状,小动物形状,然后根据孩子的意思贴在书桌上、床头、墙上等。
在使用表格和图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对问题要逐个解决,逐渐达到高标准
小前是个任性的男孩子,特别爱睡懒觉,起床后被子也不叠,拖拖拉拉早饭来不及吃就得走。针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解决他按时起床的问题,如果他能做到早上一听到铃声就起床,家长就在图表上给他记上一分;这个习惯巩固下来后,再增加叠被子一项,能做到这两项才能得分;逐渐再增加准时吃早饭一项,在图表上构成“早上的任务”,完成了这个任务才可以得分,用得分换奖品。
★表格要容易使用并且一目了然
如果是经常出现的行为,使用以小时为单位的表格效果会更好。可帮助孩子改掉无理取闹的毛病。孩子的这类行为常常发作,如果他一小时不无理取闹就可以得到一枚小红星,否则得不到。小红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实施奖励。也可以把时间划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阶段,可以帮助孩子按要求去做。
★认真填写表格
不要粗心和放松,每天都要填写。用表扬和鼓励培养和巩固一个新的行为习惯,一旦这个好习惯形成了,就可以逐渐取消奖励,并开始下一个目标。
85.如何做一个让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喜欢的家长?
具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呢?一位美国学者经过广泛调查后总结出儿童对父母和家庭最重要的十条期望,这十条期望也适合于其他孩子。
①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②父母不要总拿别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做比较;
③不要对孩子失信或者撒谎,对自己的许诺要兑现,不能敷衍了事;
④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不可互相责怪对方;
⑤父母平时应多关心孩子,相互之间应亲密无间;
⑥如果孩子的好朋友来做客,父母应真心欢迎;
⑦对于有老人的家庭,家长应率先做到尊老爱幼,决定全家的事情要征求全家人的意见;
⑧家里要经常有一些文体活动,星期天至少玩半天;
⑨父母不能摆出一贯正确的样子,当父母有缺点时,孩子可以批评。
很多家长对于怎么样做一个让自己孩子喜欢的家长费尽了脑力,很多原因是因为为了让孩子可以听从自己的指挥,但是作为一个让孩子喜欢的家长,更多是让自己的孩子从中感受到真正的爱,从而改变孩子的人生。
86.为什么儿童会“不听父母的话”?
你跟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样子呢?沟通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唠叨。“这孩子真是有主意!”“这孩子真倔,真不听话!”作为家长,你是否也经常抱怨孩子不愿和家长交谈,即使有交谈,也难以愉快地进行。
父母和孩子能够顺利地交流思想对于相互之间保持良好关系非常重要。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讲出自己的思想感受,这样父母就可以理解和帮助他们。同时,父母也希望孩子能用恰当的方式而不是顶撞的方式来表达感情,并且接受父母的忠告。
但是,孩子并不是生来就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也不是一开始就不愿与父母交流。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父母的态度、习惯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问家长:“你经常和孩子交流吗?”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当然了,我们经常说,可他一点儿也不听!”其实,家长所谓的交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唠叨、提醒、批评、哄骗、威胁、说教、质问、忠告、评论、探察、奚落……这些做法不管出发点多么好,都只能是减少而不是增进真正交流的成分,只会使相互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充满敌意。如果你总是板起面孔教训和批评你的朋友,你会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呢?你们的友谊还能保持多久?可想而知,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恶化。
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当你心烦意乱的时候,你希望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呢?有时,你会希望有人听你讲话并努力去理解你、接受你的感情,你的孩子难道不会这样想吗?因此,做父母的要学会与孩子交谈的技巧,同时也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思想与倾听别人意见的方法。
父母在需要和孩子交谈时,应如何对孩子讲话才能避免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呢?
首先,要保证说到做到,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说。不要事先不负责任地许诺,事后又将此事忘记,这样会给孩子留下无法想象的后患,成为孩子长大后说谎、不守信用、多疑等不良行为的根源。假如家长能够每次都说到做到,孩子就会认真听你的话。其次,保持目光接触。小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可能长久地有意识地固定在一件事情上,因此,家长对他们所讲的话和各种要求,很可能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看着你的眼睛听你讲话。
顽皮的孩子可能做不到这一点,可以用盯人游戏训练他们这种行为习惯。盯人游戏的做法是:家长和孩子之间保持一米的距离,互相盯着对方,看谁能坚持不把目光移开。把孩子注视家长的时间记录下来,告诉他坚持了多长时间,进行一场有趣的比赛。
有时也可以借助皮肤接触的功效使孩子注意听家长讲话。例如,把手搭在孩子的肩膀上,或将其肩膀扳过来使之面对你。有趣的是,在和孩子讲话时,用手轻摸孩子的后颈部,有时可起到奇妙的作用,孩子会变得比较容易听话、服从。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则相反,不适当的动作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反而会什么也听不进去。
如果孩子做到了在家长讲话时注意听,要表扬他,让孩子知道你欣赏他的这种行为。开始时,只要孩子能听你讲话就表扬;以后,当孩子能马上服从时才对他进行表扬。
87.怎样才能让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愿意和父母多谈心?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与孩子的关系。
★学会从孩子的身体语言中读出孩子的内心世界
婴儿期的儿童常常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父母也很善于体察孩子的身体语言。当孩子学会讲话后,仍然会时常用动作、表情等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父母要注意孩子的这类行为表现。
小西在幼儿园里表现很好,可一回家就老是发脾气、摔东西、毁坏家具。家长当然不高兴,总是批评他,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更糟。经过一番观察和分析才找出原因。原来家长比较喜欢小西的哥哥小东,因为小东比较文静听话,不像小西那样活泼好动。在幼儿园,他们的老师一视同仁,但回家却遭到区别对待。小西很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因此总是想做出点儿“惊天动地”的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可是父母不理解这方面的原委。当家长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改变了态度后,小西的行为有了很大改观。
小丽在幼儿园不爱和小朋友玩,总是咬自己的手指头在一边看。老师和家长很着急,问她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她也不说话。其实,小丽在家很活泼,但家长过于宠爱,造成孩子很任性。到了幼儿园,大家都是小皇帝,各不相让,小丽不能随心所欲时就表现出孤僻、退缩,咬手指只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而已。
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