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孩子因做不好一件事乱发脾气,如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遇此情形,家长往往训斥孩子,责怪他把玩具满地乱丢。然而,家长深究一下原因就会发现,孩子乱丢玩具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搭好积木,屡屡失败使孩子非常气愤,借扔玩具发泄这种气恼情绪。明白了这一层原因,家长就应教会孩子另外的表达失望情绪的方式,对于12岁以前的儿童,最好的方法是帮助他讲出自己的情绪。
家长首先要告诉孩子,自己了解他们的心情,然后鼓励孩子告诉父母为什么没弄好,心里是怎么想的,需要什么帮助。同时要告诉孩子乱丢玩具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如两天之内不准玩等。使孩子养成将不好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为不良行为的好习惯。
孩子由于语言能力低,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可以用“感情树”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方法是,在一张大纸上画一棵有许多树杈的树,在每一根树枝上画上不同表情的小人头,和孩子一起造出表示情绪的词,写在相应的小人头旁边。当孩子不知道怎样讲出自己的感觉时,就用这张画来提示他,使他学会使用准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孩子学会用某个新词表达情感时,要及时表扬他,强化他的好行为。
★找出专门的时间倾听孩子讲话
很多父母抱怨十几岁的孩子不爱和父母交谈,这是因为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没有注意听他们讲话、不给他们讲话的机会,久而久之,与孩子之间通过谈话达成沟通当然会变得很困难。因此,家长必须找出时间注意倾听孩子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不要简单粗暴地禁止、打断、不关心孩子的心声。
88.家长该如何与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进行充分的交流?
家长和孩子及时沟通,对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良好沟通的前提是要掌握和孩子谈话的技巧,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下面介绍几种与孩子进行充分交谈的方法。
★经常和孩子谈话
家长每天都要注意给孩子留出一定的交谈时间,如睡觉前。即使只有几分钟,效果也非常好。
★约定谈话时间
当孩子有想法想与家长交谈,家长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倾听,或者约定时间过后再聊。总之,要使孩子意识到家长对他的事很重视。年龄越小的孩子,家长越要及时谈,不要拖延太久,更不要不守信用。
★认真倾听
不要选择一个嘈杂烦乱的场合和孩子谈话,而要找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坐下来专心听孩子讲话,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的关注和耐心,并且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孩子讲话。
★家长启动谈话
孩子在外面有了不愉快的事,往往很难开口和家长谈起,这容易使家长错过教育孩子的机会。因此,家长应主动和孩子谈话:“告诉我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好吗”,“你今天好像挺不高兴的,为什么呀”,如此等等。这样的启动可以使孩子打消顾虑,开口说话。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马上谈,也不要逼迫,可以退一步告诉孩子,“好吧,什么时候告诉我都行”,让孩子知道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听他谈。
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需要更长时间的启发,可以给他讲一个类似情况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也可以搂着他静静地坐着,他最终会忍不住和父母交谈。
★保持谈话的连贯
家长们往往在孩子刚刚说出自己的烦恼时,就非常急迫地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或是讲一堆大道理,引起孩子的反感,下次他就不愿对父母讲自己的心事了。因此,父母此时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并鼓励孩子说下去。家长可以用一些问话引导孩子谈下去,如“后来呢”“他怎么说”“你一定非常生气吧”,等等。此外,重复孩子最后一句话也可以有同样的功效。
★感谢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当孩子告诉家长发生了什么事,并且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心情后,家长不要对孩子嘲弄和训斥,而是首先夸奖孩子的行为,说些如“谢谢你对我说了这件事”“感谢你对妈妈的信任,妈妈很高兴你有事愿意和妈妈说”的话,然后再循循诱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89.家长与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进行沟通时应注意什么?
其实与孩子说话也是有技巧和原则的,只要保持这些原则,家长就可以轻松地与孩子进行对话了。
父母和孩子谈话应注意以下原则。
★谈话要有针对性
一次谈话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摆出一副讲大道理的架势。无论你多么善于讲道理,也无论孩子看上去多么认真地听你讲话,谈话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孩子需要知道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单靠解释是不够的。很多家长特别喜欢指教或说服孩子,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理由、意义和原因等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希望孩子一下子长大成人,事事正确无瑕。其实,这样做一点儿效果也没有,只能使孩子厌烦,变本加厉。最好的做法应该是采用温和的语气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如果孩子已做错了什么事,也要明确告诉孩子应受怎样的处罚,不能啰哩啰嗦一大篇,干打雷不下雨,孩子想干什么还干什么。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决定谈话方式
父母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论孩子大小,一律采用一成不变的谈话方式。对年龄小的孩子长篇大论讲道理和对青春期的孩子关禁闭同样都是无效的。要针对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随时改变谈话方式与技巧。一般来说,对年龄小的孩子应侧重于具体管教,而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要侧重交谈。把这两种方法的次序弄颠倒了,后果是很不利的。那些在孩子很小时就对他们讲大道理的家长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好管教。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家长又试图用严厉惩罚的手段对待孩子,但是已经听惯了大道理的孩子甚至比一般的孩子更不接受这种惩罚,他们会强烈地反抗,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要心平气和但严肃地对孩子讲话
有时父母错误地认为,只有大喊大叫才能使孩子听话,而事实上这样做反而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会导致孩子的性格要么发展成暴躁易怒,要么走向反面,变得畏缩胆小。
当家长发现自己越说越急,越说越快时,要暂时中断讲话,放慢呼吸,重新和孩子目光接触,然后平静而清晰地讲话。这样比大声喊叫要更有威严,更为有效。
★不要采用问话的方式
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要直接、明确,讲清要他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不要以商量的口气说,“现在把衣服叠起来,行吗”“把碗洗了,好吗”。这样问孩子,孩子会回答“不好”或者“等一会儿吧”。如此一来,家长的指令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
★谈话用词要简单明了
不要对孩子长篇大论,解释过多,不要使用孩子不理解的词,这样孩子会不明白家长要他做什么,易于产生厌烦情绪,或忘记家长开头要求的事情。
例如,要求孩子将自行车放好,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快把自行车放好,要不然可能被碰坏;再说天要下雨了,车淋湿了就要生锈……”也可以说“你马上去把车放好,不然一个星期不能骑”!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说法对孩子更有效。孩子能很快记住简单明了的事实结果,却很难记住一串大道理。因此,不要对孩子大讲什么意义、理由之类的理论,而是给他两个简单明确的要求,让他作出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快去做,而不拖拉。
★让孩子了解你的态度
孩子做错事后,如果家长直接指责他,可能会遭到反抗,适得其反。但是,如果不告诉孩子你的不满情绪,那么孩子又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因此,家长可以用“我”而不是“你”开始讲话。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晚,家长可以说,“我真是急死了,你回来这么晚,我还以为你迷路了”!而不要说,“你是怎么搞的?现在才回来”!用“我”代替“你”开头,可避免对孩子的批评、指责和攻击,同时又能有效地表达出家长的不满情绪,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家人的担心,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除了行为以外,语言是成人对孩子进行沟通和教育的另一途径,从成人的语言信息中,孩子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态度,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个人在被他人责难、批评、取笑、评头论足时,都会感到挫折和打击,但是,家长和老师却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使儿童更加感到受挫。看一下你是不是经常使用下面的语言与孩子说话?
责备,对人格进行攻击的语言。
例如,“你应该知道这些!”“怎么连一点脑子都没有?”“不许这样!”“像你这样讨厌的孩子真是少见!”
轻视和嘲弄的语言。
例如,“你真像个小少爷!”“你这都干不了,你还能干什么?”“够了,够了,你真是我的小祖宗!”“真不害臊!”
讽刺和挖苦的语言。
例如,“想让别人都知道你是不是?”“是不是要让人生气?”“你想知道我的忍耐限度,是不是?”“是不是老想在我干活的地方玩?”
说教和指示性的语言。
例如,“打断别人的讲话是不礼貌的!”“好孩子是不这样做的!”“不许把脏碗这么放,听到没有?”
我们来比较下列两组语言。
一种是指向对方的。
“快停下!”“不许这么搞!”“你真是个淘气的孩子!”“为什么你不能乖一点儿呢?”“你早就应该知道这些!”
另一种语言是指向自己,将“我”的感觉告诉对方。
“坐在这儿,爸爸还能休息好吗?”“累的时候,妈妈不想玩。”“时间来不及了,还没准备好,我真担心!”“干净的房子搞脏了,我好失望!”
研究结果发现,孩子对后一种说法更容易接受,并且这种说法更助于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以“我”为主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和对抗心理。孩子的某个行为错了,与其直接批评他,不如说出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感受,还可以避免攻击孩子的人格。
同样一种信息,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使用不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效应,家长都应注意自己的语言。
90.如何寻找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身上的闪光点?
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也会有成功的一天,不光是靠自己的努力,更多是从父母、老师和家人那里得到了很多的关爱与关注,使得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从身体到心理都变得越来越健康,从而能成功地迈出每一步。下面就讲一个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迈向成功的真实故事。
爱泼斯坦是纽约大学医疗中心儿童神经外科主任,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脑外科权威之一。他首创了不少高难度外科手术,然而,他在读书时却是一名严重的学习障碍儿童。
他自述说:“至今,那一天还寒气逼人地凸显在我的记忆里——黑板前,我诚惶诚恐地描摹着老师要我写的字,写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原来,所有的e都写反了。”
“当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情况越来越糟,不管多么努力,我都弄不懂简单的算术,甚至理解‘6+2’也有困难。到底出了什么毛病?我父母都是学术界的高成就者,父亲是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母亲获硕士学位,是精神病社会工作者,唯独我是一个拼命干着的差生。为了避免上学,我经常装病。到五年级时,显然很不情愿,我开始自认为比别人笨。”
但爱泼斯坦的老师默菲却不这么认为,他把爱泼斯坦叫到一边,递给他交上去的考卷,上面全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来一次呢?”老师叫爱泼斯坦坐下,挨个问考卷上的原题,他一一作答。“答得对。”老师微笑着连连说,脸上的光彩足以照亮全世界。“我知道你其实懂得这些题目!”老师边说边把题目都打上钩,把分数改成及格。后来,爱泼斯坦五年级后,转到纽约市一所公立学校,新老师肖小姐也看出他学习很费劲,努力帮助他。一天,在他花好长时间完成习字练习后,肖老师夸奖他很有进步,并建议他拿给校长看。
爱泼斯坦的姨妈是一位小学老师,她也乐于帮助他。上初中时,爱泼斯坦每天都要蹬两英里的自行车到她家。饭后,她让他在餐桌旁坐下,不厌其烦地辅导说:“不要着急,咱们明天再试,你会通过的。”爱泼斯坦的字写得乱七八糟,他姨妈常常先检查上周的作业,如果不能赞扬他的书写,至少也要赞扬一下书后写的内容:“那个想法太妙了,让我们把它再写一遍。”随后是拥抱、小饼干和姜汁啤酒。
就这样,爱泼斯坦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他记性好,能背诗,学化学不错,又善唱歌,并有了出头露面的机会。后来被选为儿童会主席和校足球队队长。爱泼斯坦在爱心的鼓舞下,始终没有放弃进取心,他充满了战胜困难的毅力。对他而言,每次失败都是一次经验,而不是一次打击。他最终凭借努力,攻读医学博士。
他说:“1963年春,在学院卡内基大厅举行毕业典礼,当我上台领取学位证书时,我看到了母亲和姨妈眼中闪动的泪花,以及父亲微笑的脸上露出的骄傲。我一一拥抱他们,在他们的支持下,我成功了。”
当爱泼斯坦的第一本专著出版时,他特地寄了一本给已经退休的默菲老师,他在扉页上写着:“献给默菲先生,您是我爱戴的终生老师。我忘不了,当我在里弗代尔小学读书最吃力的时候,您怎样以爱心待我,我将永远把你铭记在心。”
爱泼斯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障碍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爱的丧失、自信的丧失和进取心的丧失。只要我们对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充满爱心、耐心和信心,他们就会努力克服自身的能力缺陷,或用长处弥补短处,取得学习的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