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优雅:杨绛的人生智慧-静好流年 于寻常的岁月里挖掘点滴美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以沉静的力量,抵挡这湍急的时光

    也许时光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永远在不断地流逝。无论你怎样回首张望,时光都永远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而折返。

    奔腾的时光冲刷得人们几乎站立不住,情不自禁地被汹涌的力量推动着盲目地奔向前方,几乎忘记了自己想要寻找的最终方向。唯有内心沉静的人,能够抵挡得住身外的喧哗,不为名利所累,不受浮华羁绊,排除世俗的干扰,回归平和的心境,想动时,便在时光中畅游,想静时,便如磐石般稳稳地矗立于原处。

    杨绛曾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小诗,诗是这样写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7]

    身为女子,杨绛有着一份难得的冷静,她独自在上海撑起筹办一所学校的全部工作,还要抽出一切空闲时间来照顾和陪伴女儿圆圆。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对钱钟书抱怨一句,她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

    在这种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时间的生活中,杨绛体会到了一种充实和满足。如果一定要为这种生活找出一些缺憾,那就是陪伴女儿的时间太少,还有就是连给钱钟书写信的时间都没有。

    杨绛的信是钱钟书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段寂寞的生活中唯一的慰藉,此时钱钟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伏在案头给杨绛写信,一旦信件寄出,他的一颗心仿佛也被装在信封中带走,什么时候收到杨绛的回信,那颗心才会再次安定下来。

    然而钱钟书并不知道杨绛那段时间有多忙,任凭他望眼欲穿地苦等,依然没有收到杨绛寄来的只言片语。他几乎失去了等待的耐性,学校一放假,就迫不及待地赶回上海,与爱人和女儿团聚。

    盼到钱钟书回家,是杨绛最高兴的事情。她虽然大部分心思依然放在工作上,却也每天都能够与丈夫和女儿共享一段天伦时光。有时候即使忙得无法参与到父女的游戏当中,但只要听到他们嘻嘻哈哈的笑声,也是一种慰藉。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本以为钱钟书可以在家中度过一整个暑假的时光,谁知假期刚刚过半,就收到钱老夫子的来信,称自己生病,需要儿子到湖南蓝田去侍奉,顺便出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就是钱老夫子就职的学校,聪明如杨绛,不可能看不出称病是假,想让钱钟书辞去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的职务,转而到蓝田去任教是真。

    无论是为了钱钟书的未来,还是为他的母校考虑,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弃母校的学生和同仁于不顾,都不是合适的做法。然而杨绛从来不会用激烈的言辞左右钱钟书的思想,她只是客观地分析目前的状况和做人的道理。

    钱钟书回到清华任教,本来就是母校对他的破格任用,一旦离开,想要再回去就几乎没有可能。并且一所高等学府能够在战火中维持正常教学实属不易,于公于私,钱钟书都应该留下来与全校师生共同奋斗。

    钱钟书也认为父亲的要求有些荒唐,然而他抵挡不过钱家所有人用沉默施加的巨大压力,杨绛也深深地感觉到,如果执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钱家可能就再也没有他们一家三口的容身之地。

    于是,她无奈地选择了妥协,并且在心中默默下定了决心,无论钱钟书的未来陷入怎样的困境,自己都一定要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有些事情既然无力阻止,就让它顺其自然地发生好了。就像时光总要快速向前流动,那就安然地站在时光的堤岸,静看它静谧时的柔美,和波澜壮阔时的惊心。

    正因如此,她才没有极力阻止钱钟书远去的脚步,而是用默许,给予他最大的鼓励。杨绛默默地收拾着钱钟书远行时需要的行李,她多希望时间的脚步能慢一点,再慢一点,也许中途会出现什么转机,也就不用眼睁睁地看着钱钟书奔赴一段注定没有前途的未来。

    然而这个转机终究没能出现。一直拖到不能再拖,钱钟书才带着满肚子的不愿意,踏上了旅程。

    那是1939年的10月,距离钱钟书的生日已经很近。杨绛原本打算在家中为他庆祝,可惜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一年的生日,注定要在旅途中度过。

    钱钟书临行之前,杨绛温柔地整理着他的衣领。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她更知道从上海到蓝田,一路要经历怎样波折的旅程。千言万语只化作了一句默默的叮咛:“看来你的生日将在路上过了。我在家为你吃碗面,祝平安。”

    杨绛知道,钱钟书总是记不住自己的生日,与其叮嘱他记得在生日那天吃一碗长寿面,不如自己在家替他吃面庆祝。果然不出她所料,钱钟书依然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这趟蓝田之行,比所有人想象的都更加坎坷和颠簸。

    在钱钟书临行之前,钱老夫子给了儿子一年的时间作为任教期限。然而无论是钱钟书还是杨绛,都没有指望钱老夫子会遵守一年之约,果然,一年的时间即将过去,钱老夫子并没有任何想要让钱钟书回上海的打算。

    杨绛本来已经带着圆圆在外面租好了房子,只等钱钟书归来,一家三口能够团聚。因为钱钟书曾经对她透露过自己的想法,这一次如果能够返回上海,就再也不离开。

    当得知钱钟书再一次被钱老夫子留下,杨绛只好默默地把刚刚住了一个月的房子退掉。既然有些事情不能如愿,就权当作是人生中经历的一场风雨,风雨过后,一切都会平息,让心头的企盼再一次回归原点,波澜不惊,守到花开的那天。

    对钱钟书,杨绛不仅是惦记、思念,还有些同情。她知道这一对父子虽然都是优秀的学者和教师,却在思想观念上有着两代人明显的区别。儿子的志向,父亲不理解;父亲的志向,儿子又不认同。

    但在杨绛的心中,公公是个好人。她对钱老夫子始终保持着敬仰和尊重,不仅仅因为她是钱家的儿媳,更是因为她了解公公在事业上的作为,以及在生活中的负责。

    别人提到钱老夫子,首先会想到这是一位有些迂腐的老人,而杨绛却认为公公不仅厚道,而且有担当。

    钱钟书的祖父从前经商,不幸遭遇战争,全部家业被抢,在外面还欠着一大笔债。钱老夫子虽不是长子,却承担下了全部债务。他呕心沥血地教书赚钱,有限的薪水全部填入到债务当中,日子只能勉强维持,一连坚持了许久,一大笔债务才终于还清,而钱老夫子因为过度劳累,身体已经变得虚弱不堪。

    在妻子面前,钱老夫子看似固执而又强势,可是他对妻子的体谅,从来不体现在言语之中。钱钟书的母亲在七年之内一连生育了四个子女,身体变得虚弱,如果再次怀孕,身体只会变得更加虚空,钱老夫子不愿妻子受苦,就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累了就在书房的躺椅上歇一下,一连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到妻子房中休息。

    他的所作所为令杨绛感到敬佩。钱老夫子工作时几乎不分昼夜,从清晨忙到半夜,整天坐在一张大大的书桌后面奋笔疾书,不是在编撰中国文学史,就是在写自己的读书日记,或是为教学编写着讲义。

    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内心的苦闷,往往是因为对别人的言行太过在意。有时候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多一些理解,那么苦闷便会瞬间烟消云散。

    杨绛总是懂得去理解别人,也懂得不将过高的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对于命运赠予的一切她都坦然接受,好的不过分雀跃,坏的不过分悲伤。这是一种在经历了世事后形成的洒脱,守着一份淡然与坦然,沉静得让人叹服。

    没有钱钟书的日子,杨绛又独自支撑了两年,终于等来了西南联合大学重新聘请钱钟书回校任教的好消息。钱钟书迫不及待地赶回上海,只等收到西南联合大学的正式聘书,就走马上任。

    好消息来得太过突然,杨绛一时间甚至都找不到可供一家三口容身的住所。她只好又在钱家的客厅里支起一张小床,和女儿睡在那里,等待钱钟书的归来。

    钱钟书离开的时候,圆圆刚满两岁。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两年的时光太过漫长。她已经记不得父亲的长相,当风尘仆仆、满脸胡茬的钱钟书回到家里,圆圆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眼前的“陌生人”,丝毫记不起来这是曾经与她一同玩耍的爸爸。

    杨绛微笑地看着一对父女从陌生到亲密无间,一种幸福的滋味在心头逐渐蔓延。

    无论顺境逆境,她早已学会了波澜不惊,用泰然自若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一切安排,因此,当西南联合大学的聘书迟迟没有发来的时候,杨绛的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一定是中途又出现了什么变故。

    果然,直到西南联合大学已经开学了三个星期,外文系主任陈福田才姗姗来迟到钱家请钱钟书回去任教。再愚钝的人也可以想到,这是刻意的拖延,钱钟书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索性客客气气地婉拒,推说不去任教了。

    甚至没有一句客气的挽留,陈福田就转身而去。在他离开的那一瞬间,杨绛似乎能从他的神色中看出一抹轻松。

    无论这迟来的聘请是人为的拖延,还是命运的捉弄,此时此刻,在杨绛和钱钟书的头顶,似乎已笼罩上浓厚的阴云。然而她依然毫不抱怨,而是用真诚的态度固守着淡然与沉静。她不知道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对是错,但至少她永远坦坦荡荡地真诚待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她可以坦荡地说自己无愧于心。

    杨绛曾说:“能在清华教书是钱钟书最称心的事。……现在去不成了,倒也成全了他,三人可同甘共苦,一起度过抗战胜利最后来临前的艰苦岁月,胜于别离。”

    聪明的人,总是能从逆境中找到幸福的头绪,用双手轻轻拉扯,为一家人营造起一座用幸福编织起来的帐篷。

    杨绛智慧语录

    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

    以赤子之心,迎接岁月悲喜

    唯有淡泊名利,才能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到功名利禄,失去的或许会是心中最初的那一份单纯。当生活被越来越多的烦心事所累,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会怀念那段不为名利所累的年代?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总有人在这场游戏中玩得太过认真,一定要在所谓的角逐中分出胜负,无论输赢,赌注都是自己的悲喜。

    你是否真正地思考过生命的意义?我们不停地奔跑、寻觅,衣兜里盛满了赌赢来的果实,身体里那个曾经最纯净的灵魂,却早已被世俗污染。

    你要记得,永远怀着一颗淡然的初心,慢慢熬煮着岁月,熬出静好,让所有的悲喜都熏染上岁月的馨香,说不定就连自己,都会被这一抹香气深深感动。

    辞去了振华女校校长的职务,盼到了钱钟书归来,杨绛的人生似乎终于走回了原有的轨道。她不疾不徐地调整着生活的步调,似乎每一件事都值得欢喜,每一天都能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钱钟书刚刚回到上海的那段日子里一直处于失业状态,杨绛并不急于让他随便找一个工作,只希望他能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于是,养家糊口的重任就落在了杨绛的身上,好在她的工作总是能够接上,请她做家庭教师的富家小姐高中毕业之后,杨绛又在工部局北区半日小学里找到了一份代课教员的工作。

    都说杨绛是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妻良母,其实她也是一个有着聪明头脑的好老师。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可是对付那些淘气的一年级新生,没有人比杨绛更有办法。她能清楚地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只要有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秩序,杨绛马上就能叫出名字批评。小孩子们一面吃惊,一面再也不敢在杨绛的课堂上捣乱。

    能够管好学生,并没有被杨绛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课堂上她是老师,在课堂下她是每一个学生的朋友。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她都能如数家珍地讲述出来。一个学年结束,因为她的出色表现,又被派到新的一年级去带刚刚上学的学生。

    无论何时,杨绛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本性。她的脸上从来不曾见到骄傲的神色,言谈举止间也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谦逊。无论对任何人,她都是尊敬的,杨绛看人不分职业,不分贵贱,她能从每一个人身上,找出自己不具备的优点。

    因此,所有的同事与杨绛也没有任何隔膜。她还故意在档案中把自己的学历填写成东吴大学,当同事们无意中得知她竟然是从英国和法国留学归来,并且还做过振华女校的校长之后,对待人接物毫无架子的杨绛更是多了一份欣赏与敬佩。

    有些成就,自己看得淡了,别人反而会更加看重。如果自己时刻不忘把那些曾经的成就挂在嘴边,换来的不过是别人的嗤之以鼻。

    杨绛的个性还算开朗,不过有些慢热。每天和同事们一同坐电车回家,时间久了,电车司机和售票员也认识了这位斯文的女老师。售票员经常会过来与大家一起聊天,一开始杨绛还有些腼腆,熟悉之后也愿意和大家聊一聊家常。

    不争不抢,不疾不徐,以优雅的姿态前行,以淡然的心处事。这就是杨绛一贯留给人的印象,她的沉静,总是能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留下好印象。

    一次坐电车,杨绛正站在电车司机背后,不知道在想什么,到站之后竟然忘记了下车。直到电车开动,她才醒过神来,“哎呀”大叫了一声。

    电车司机听说她坐过了站,赶忙安慰她“不要紧”,电车此时刚好路过一个十字路口,又不是站点,按规定不可以停车,司机故意把车开得很慢,又把车门打开一道缝,似停非停,杨绛趁着这个功夫钻出车门跳下了电车。

    沉静的女子,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所以,不如用沉静的姿态去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时刻,用优雅的身姿去接受命运赠予的每一刻悲喜。

    虽然始终用谦和的姿态对待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但是杨绛绝不是一个“烂好人”,她爱憎分明,对于那些肆意践踏祖国领土和她的家乡的敌人,杨绛永远都不会向他们屈服。

    这一点,杨绛和父亲做的一样。老圃先生向来不谈国事,可是在战争面前,敌人和朋友在他的心中始终有着一道明确的分界线。有些人在日本人和伪政府的巨大利益诱惑下,沦为了汉奸、卖国贼,对待这样的人,老圃先生从不留情,无论这个人从前是不是他的朋友。

    一次,杨绛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他的一个朋友好久都没有来家里做客了,父亲直截了当地告诉女儿:“他没脸来了。”原来这个朋友已经站到了日本人和伪政府一边,对于这样的人,老圃先生只会毫不客气地唾弃。

    又有一次,老圃先生在公园散步时,遇见了一个熟人,他也成为了日本人的走狗,老圃先生当作没看见,带着蔑视的眼神从他身旁走过,招呼都没有打一个。那个人竟然四处说老圃先生的坏话,说“杨荫杭眼睛瞎了”,可老圃先生却犀利地回应道:“女子夫死再嫁,至少也该等丈夫死之后,怎么丈夫还活着就嫁人了?”

    杨绛对待日本人,也像父亲一样一身傲骨。

    杨绛工作的小学离家很远,每次上班都要乘坐一个小时的电车。虽然距离有些远,可和车上的同事说说笑笑,时间也过得非常快。

    当日本人闯入了租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每天电车都会路过黄浦江大桥,按照日本人的要求,电车上的全部乘客都要下车,排队步行过桥,还要向把守桥头的日本兵行礼。

    杨绛不愿向日本人行礼,每次都是含糊地低一下头,敷衍了事。好在过桥的人多,日本人并没有发现杨绛的小动作。

    不久之后,日本人又改了规矩,不用乘客下车,而是由日本兵上车检查。每当日本兵上车,所有的乘客必须起立。杨绛心有不甘,站起来的速度比别人慢,又故意低着头不看日本人。

    一个日本兵径直走到杨绛面前,伸出一根食指,用力地抬起了她的下巴。车上的人吓得一声都不敢吭,杨绛却瞪大了眼睛怒视着日本兵,嘴里说“岂有此理”。

    日本兵没有想到一个弱小的女子竟敢反抗他,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恶狠狠地瞪着杨绛。杨绛索性不看他,让视线落在了车窗外面。

    日本兵瞪了杨绛很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转身下车。下车之前,还反复几次回头,仿佛是要记住杨绛的样子。杨绛一直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把自己的尊严妥善地维护到了最后一刻。

    日本兵下车之后,杨绛才发现自己的心早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她跌坐在电车座椅上,旁边的乘客终于纷纷开口,说她是在做傻事。

    杨绛一面后怕,一面庆幸,多亏刚才自己没有多说什么,否则很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不过,虽然日本兵今天走了,不代表明天不会报复。第二天,杨绛特意没有乘坐电车,而是改走了一条更加绕远的小路。直到听说检查电车的日本人每天都会更换,才又放心地坐回了电车。

    所谓赤子之心,就是最单纯的心灵。能够保持住这一份单纯,就不会沾染上世俗之气,如同莲花一样,从淤泥中盛开,周身却保持着一片洁净。

    杨绛曾说:“贫与病总是相连的。”因为日子过得清苦,钱钟书的身体变得越发虚弱,每年都要生一场大病,一病就是一个多月。

    在钱钟书贫病交加的日子里,杨绛反而放弃了从事三年的小学教员工作,因为学校已经被日本人掌管,杨绛不愿意成为日本人的走狗。

    如果继续做日本人学校的教员,每个月都可以得到三斗白米的补贴,这在战争当中简直可以称为珍稀物品。如果只是一名普通市民,只能得到碎米,中间还要掺上许多沙子,就连面粉都是黑的,中间还掺着杂质和麸皮。

    即便如此,杨绛也毅然决然地辞职。钱钟书的病无论怎么就医都不见好,杨绛就凭着自己仅有的医学常识做起了他的“大夫”,按照钱钟书的病症,到药店里去参照着药性买药,一来二去,钱钟书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

    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就像当年父亲患上伤寒,母亲那句坚定的“死马当活马医”一样,只要爱人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放弃。

    贫病交加的钱钟书也曾经收到伪政府的邀请,请他去替伪政府“撑门面”。即便生活艰苦,钱钟书仍旧愤然拒绝了前来邀请的人,伪政府不死心,一次又一次地派人来请,每一个上门的人都被钱钟书斥责得体无完肤。

    拂袖而去的说客们不停地说着钱钟书“太冥顽”,他们哪里知道,人生选择的方向不一样,无论如何都无法走在同一条路上。

    每个人都不是神,都不能要求自己将每一件事做到完美。但至少要无愧于自己的本心,不奢望浮华,不贪恋名利,抛却那些华丽的羁绊,人生的脚步才能更加轻盈。

    在上海,有许多像钱钟书和杨绛一样的知识分子,在一同经历着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们用温暖的话语安慰着彼此的心灵,用相互支撑的力量,去为黑暗中的生活加油打气。

    傅雷是杨绛和钱钟书的好友之一,他和他们一样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对黑暗的势力会毫不留情地抨击。那时两家住得很近,杨绛和钱钟书经常在晚饭后一同散步到傅雷家去夜谈。

    别人都说傅雷严肃,可杨绛印象中的傅雷却永远眉梢眼角带着笑意。尤其是听钱钟书说话的时候,这样的表情就会长久地挂在傅雷的脸上。杨绛后来才知道,傅雷从不轻易对人笑,这样的笑容足以证明他对这对夫妇是多么欣赏和认可。

    就连钱钟书当着大家的面开傅雷的玩笑,傅雷也是随着大家一同玩笑。熟悉傅雷的人被钱钟书的玩笑惊得一身冷汗,傅雷竟然也没有发火,这让人觉得原来傅雷也是有幽默细胞的。

    同为赤子,自然惺惺相惜。他们还有一位好友叫陈麟瑞,是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的学长,他第一次见到杨绛之后,便对杨绛说:“我现在明白了,钟书为什么总这样高兴快活,原来他有这样一个wife。”

    在这个世界里,很多人都在努力地活出自己的姿态,拼尽全力希望整个世界都能仰望自己。我们总是能清楚地眺望到别人的幸福,却不知自己其实就沉浸在幸福里。

    如果总是用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比较,一定会痛,也就很难得到幸福。唯有保持着一颗素淡的心,不骄不躁地去迎接人生的悲喜,才能拥有金钱买不到的快乐,也就拥有了别人渴望得到的一切。

    杨绛智慧语录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有些人活了一辈子,就像活了一天,看似安稳,实际上却是在虚度光阴,哪怕活了百年,终究也不过是荒废了人生。

    有些人却从不放弃对生活的耕耘,短短几天就能收获到别人几年时间都得不到的精彩。如果一定要为生活找到一个窍门,那这个窍门就是你的内心。只要你的内心不单调枯燥,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难免会出现一段黑暗的时光,杨绛生命中那段黎明前的黑暗,就是上海沦陷的那段日子。

    她凭借着自身的乐观,与志同道合的爱人和朋友相互陪伴、相互扶持着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企盼黎明早些到来。

    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杨绛也从没有轻言放弃。她不会让自己在恶劣的环境中变得麻木,反而寻找着更多可做的事情,时刻提醒自己做人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让她感受到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日子不会枯燥无味,更不会每天都活成相同的样子。

    一次和朋友一起吃烤肉,身为戏剧作家的陈麟瑞向杨绛提议,为什么不好好利用一下自己的文学天赋,尝试一下戏剧的创作。

    一句话说得杨绛十分动心,她对戏剧本来就十分感兴趣,在英国和法国留学时,也读过不少外国的戏剧。于是,陈麟瑞家中大部分有关戏剧的书籍,像《莎士比亚的成功经验》《戏剧创作技巧》都被她借来读过了。

    杨绛向来是个行动派,说做就做,很快就写出了一个戏剧的初稿,陈麟瑞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建议她把内容丰富一下,干脆写成一个多幕剧。

    陈麟瑞的鼓励给了杨绛极大的动力,很快她就创作完成了一个四幕喜剧的剧本。只是第一次创作剧本,一时间想不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杨绛在屋子里反复地踱步,忽然间一个成语从脑海中闪现:“称心如意”,似乎没有任何一个题目能比这四个字更贴合剧情。

    杨绛没有想到,第一次创作出来的剧本,竟然就被戏剧导演看中,很快就要开始排演。作为剧作家,她的名字要印刷在宣传海报上,这是她第一次把“杨绛”当成自己的笔名,名字的由来是小时候姐妹们都懒得叫“季康”两个字,而是连读成一个音:“绛”。之所以要在海报上印上笔名,是因为杨绛担心这部剧不叫座,害怕用本名会丢人。

    人生中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平凡的,它波澜不惊,甚至有些索然无味。重要的是,你自己会在这样的生活中加入哪些调料,不嫌弃平淡的生活,但也不放弃为生活加点料。

    只要时刻保持一颗欢愉的心,懂得为生活加点料,那么再单调的生活,也会一天天变得“鲜美”起来。

    在那个人人都倍感苦闷的年代里,杨绛依然不失乐观地去创作一部喜剧。她创作的喜剧不是为了刻意引人发笑,而是将日常的人情世故细微地刻画到了极致,人们看了不仅会会心一笑,更能从皆大欢喜的结局中看到光明的希望。

    《称心如意》的女主人公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可惜父母早亡,只好千里迢迢从北京到上海投奔亲人。

    她先是来到了做银行经理的大舅家,大舅嫌弃女孩的爸爸是个穷画家,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家产,便把女孩当作累赘,不愿收留。大舅妈却想让女孩当大舅的秘书,利用她监视大舅的私生活,破坏他和风流女秘书的不正当关系。

    同时大舅妈也不想让女孩住在自己家里,就找个借口把她骗去二舅家。二舅妈担心女孩会让自己的儿子着迷,破坏已经订好的婚姻,又把她赶到四舅家。四舅和四舅妈没有孩子,又因时常为是否收养孩子的问题争吵不休,女孩在这里也待不下去,只好投奔自己的舅公。

    舅公也没有子女,他把女孩当成自己的孙女,还把自己的遗产全部留给她。巧合的是,女孩的男朋友是舅公老朋友的孙子,女孩终于再也不用孤苦伶仃,她有了家人,有了爱人。这样的结局,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称心如意”。

    这部喜剧一上演就大获成功,人们认为只有女性作家才能把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如此细腻,剧评家更是感叹,上海近几年上演的戏剧几乎都是悲剧,观众们的审美也变得有些偏颇,认为能让观众落泪的就是好的戏剧。可是《称心如意》却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好戏剧”的定义,它不仅是“近年来少见的喜剧,并且是近年来少见的好喜剧”。

    有人希望杨绛“能创作更多的喜剧,替喜剧争一口气,替上海剧坛争一口气”,可是也有人认为杨绛创作的剧本不符合“主旋律”,更加缺少“斗争意义”。

    当时的上海依然处于沦陷的状态,文艺界的人也把与敌人斗争看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舞台也是一片战场,杨绛创作的剧本虽然没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却能为处于苦闷中的百姓带来欢笑。相比一味地斗争,这种让人们内心舒缓的作品同样必不可少。

    因此,杨绛说:“如果说,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老百姓,不妥协、不屈服就算反抗,不愁苦、不丧气就算顽强,那么这两个喜剧里的几声笑,也算表示我们在漫漫长夜的黑暗里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8]

    只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头顶的阴霾终将被阳光冲散。如果在黑暗中变得悲观,就会把人拉向无边的深渊,无论如何挣扎,包裹住自己的永远只能是一片黑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快乐的心,快乐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而是要善于捕捉空气中的快乐因子,把重复的生活变得新鲜。

    杨绛提到的“两个喜剧”,一个是《称心如意》,另一个就是紧随其后创作出来的《弄真成假》。如果在《称心如意》上演时,还有人猜测这是钱钟书或者钱老夫子帮助杨绛完成的作品,那么《弄真成假》的出现,已经足以让世人相信,杨绛的确有独立创作喜剧的才华和能力。

    《弄真成假》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在保险公司做小职员的年轻人,他和母亲穷困潦倒,只好寄居在妹妹婆家的阁楼上面。这个年轻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吹牛皮,工作不够努力,却一心妄想着娶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过上不愁吃穿的日子。

    吹牛皮的本事的确帮助年轻人认识了一个地产商的侄女,并通过她认识了地产商的女儿。在她们面前,年轻人吹嘘自己是留洋的博士,其实他只是在国外最贫困的地方生活过一年;他还说自己的母亲是女中豪杰,培养出了他这个留洋归来的儿子,其实他的母亲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不过是一个只会撒泼的妇人;他还说自己的舅舅开着一间百货公司,其实不过是一间小小的杂货铺;他甚至还说自己不愿意当官,不愿意做保险公司的经理,因为“做了官就高高在上,不知民情了”,其实他因为工作不够努力,已经在保险公司混不下去了。

    但是地产商家的女眷却被他的“大志向”深深迷惑,尤其是地产商的侄女,更是对他迷恋得不能自拔。她谎称地产商的女儿已经订婚,年轻人失去了奔头,只好卷走了母亲仅有的一点首饰和地产商的侄女私奔。

    年轻人的母亲发现儿子不见了,跑到地产商家大吵大闹,年轻人的真正身份这才真相大白。地产商担心侄女私奔的事情会影响到自己女儿的名声,只好把他们找回来,出钱为他们举办婚礼。

    这部剧上演之后,杨绛的大名一下子火遍了整个剧坛。演员们甚至纷纷以演杨绛创作的剧为荣,还专门写来联名的感谢信。

    父亲也专程到剧场来看《弄真成假》,听到现场观众频频爆发出的笑声,父亲的脸上浮现出骄傲的神色,一连声地对杨绛说着:“憨哉!”

    紧随其后,杨绛又创作了《游戏人间》和《风絮》两部剧本,并且先后在剧院中上演。一连几部剧的上演让杨绛成为了上海剧坛的名人,也被剧团当成了贵宾。频繁有同行请她看戏,只要杨绛去看戏,第五排中间最好的位子一定都会留给她。

    起初钱钟书还陪着杨绛一块去看戏,可是人们总是热情地招待杨绛,忽略了在一旁的钱钟书。他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便不再陪杨绛一同去看戏。杨绛理解钱钟书的不快,可是同行邀请又不好拒绝,每次看戏之前都会先把饭做好,然后再出门看戏。

    期盼“黎明”的到来,成为杨绛最大的生活动力之一。被侵略的日子,每一天都仿佛深陷绝望之中,可是杨绛把绝望当成了希望,正因为失去了太多的欢乐,才会期盼早日能够找回久违的笑声。

    在上海,有许多朋友和杨绛一样都在苦苦等待日本人败退的那一天,与杨绛住得不远的傅雷就是这些好友中的一个。他们常常在夜晚聚在傅雷家里,或是分析当前的局势,或是说一些与战争无关的轻松话题,只有这样,漫漫的长夜才不算难熬,每次相互鼓励相互温暖之后,就会感觉头顶的天似乎亮了一些。

    剧作家李健吾对杨绛创作的戏剧有过极高的评价,他说:“假如中国有喜剧,真正的风俗喜剧,从现代中国生活提炼出来的道地喜剧……《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里程碑。……第一道里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杨绛女士。”

    杨绛自己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和理性的态度,她觉得自己只不过是戏剧界的一个“学徒”,她创作出来的剧本,不过是“学徒的习作”,真正精彩的是演员的演绎,是他们赋予了剧本生命与活力。

    她甚至直白地告诉大家,她创作剧本,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乐观的精神改变不了贫苦的现状,自从有了创作剧本的工作,许久没有吃到肉的圆圆才终于品尝到了肉的香味。

    杨绛不是诗人,却以一颗诗人般的心,去品味生活的滋味,无论酸甜苦辣,都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好好体会。她可以从春日发芽的小草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从夏日绽放的第一朵花蕾中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从秋日硕果中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从冬日皑皑的白雪里感受到生命的纯净。

    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那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的太阳,终将照耀出新的生活。每一寸阳光都有着不同的温度,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应该充满希望,就像太阳每一天都会照常升起。

    杨绛智慧语录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在寻常时光里,修炼打磨自己

    究竟什么才是女人的追求?是完美的爱情、丰富的物质、显赫的地位,还是健康的身体?可以肯定,每一个女人对于心中的追求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更加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是每一个女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改变的追求。

    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懂得从寻常的光阴里去寻找幸福,这需要在岁月的流逝中打磨身上的棱角,这也是一种自我升华的过程。幸福的女人才是智慧的,无论人生赋予了怎样的际遇,有智慧的女人,都能从中寻找到点滴美好。杨绛就是一个这样的女人。

    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上海,大多数百姓的生活都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即便勉强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也几乎是“三月不识肉滋味”。

    创作剧本得到的收入,至少可以让家里拮据的生活得到一些改善。从《称心如意》中得到的收入,在杨绛请朋友在饭馆吃了一顿并不算丰盛的饭之后,剩下的钱可以让一家人吃一顿酱鸡酱肉。

    杨绛不仅懂得于平凡中为家人寻觅幸福的点滴,她更拥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她的心中,钱钟书的才华远远超过自己,为了让钱钟书的才华得到展现,她愿意做一个“灶下婢”。

    自从钱钟书想要创作《围城》,杨绛就主动提出让钱钟书减少授课的时间,收入减少了,就不再聘请女佣,杨绛一个人承担下了所有家务。

    从小到大,杨绛虽不至于“十指不沾阳春水”,至少也是在父母的宠爱和佣人的照顾下长大。在国外留学期间虽然已经学会了洗衣做饭,可国外的生活方式和国内截然不同,杨绛要从劈柴、生火开始从头学起。

    学习家务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生火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一开始,杨绛总是被炉子里冒出的烟呛得咳嗽、流泪不止,好不容易点燃了炉子,脸已经被熏成了花脸。

    国内的炉子大多烧煤,然而在战争时期,日本人对百姓的生活物资供应本就十分不足,随着日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疯狂的日本人更加紧了对百姓的搜刮,煤厂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断货状态,好不容易有煤,也不够分配。杨绛只好自己学着做煤饼,在煤末子里掺上不多不少的煤灰和水,不怕脏地把胳膊伸进黑黑的湿煤里,这样做出的煤饼烧起来比只烧煤要省许多。

    百姓能买到的粮食,里面都掺杂着沙子,杨绛每次做饭都要用小镊子细细地把沙子挑干净,比起切菜割破手指,以及做菜的时候被溅起的热油烫出水泡,挑沙子反而成了痛苦最小的步骤。

    杨绛就是这样一种女人,因为知道生活的艰辛,所以不会怨天尤人。将简单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哪怕是做家务,也会当作一份重要的事业来经营。

    她从不将自己当作生活的主宰,为了心爱的人,她心甘情愿地付出,爱人一句贴心的话语,就足以被她当成温暖的回馈。

    钱钟书心疼杨绛,她要洗一家三口和婆婆的衣服,钱钟书就偷偷躲在卫生间洗自己的衣服,想要为杨绛减轻一些负担。可是因为洗不干净,杨绛往往还要重新洗一次,但她丝毫不觉得麻烦,反而因为钱钟书对自己的关心而感到安慰。

    做家务的间隙,杨绛还要抽时间来进行剧本的创作,就是在担任“灶下婢”的那段时间,爱情悲剧《风絮》在杨绛笔下成型。

    知书达理、办事稳妥的杨绛,是所有长辈欣赏的媳妇。婶婶最喜欢杨绛,有事情都喜欢委托她去办理,尤其是看到杨绛在剧坛已经大有名气之后,还能忘记自己千金小姐的出身,照样手拿锅铲在厨房忙来忙去,婶婶更加称赞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还一个劲地夸钱钟书是个有福气的人。

    杨绛曾说:“抗战期间,最深刻的体会是吃苦孕育智慧,磨炼人品。”杨绛在穷困的生活中学会了许多从前从来不曾做过的事情,她学会了用缝纫机缝制衣服,做各种家务,更学会了隐忍,就像她说的:“后来在单位被轻视,被排挤,我披上隐身衣,一切含忍,也是抗战时练下的功夫。”

    她的人生从来不为昨天而活,更不对变幻莫测的明天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下的一刻,才是真正的人生。她将自己的内心磨炼得坚强,让自己变得宽容,从文字中升华内涵,每一刻都坚信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杨绛的人生并不是完全没有遗憾,她遗憾母亲和父亲临终前,自己都没有来得及见他们最后一面,更遗憾父亲没有再多坚持几天,亲眼见证抗战胜利的那一刻。

    对杨绛来说,抗战胜利前夕那段岁月,是最痛苦难熬的时光。每个人每一天都活在深深的恐惧当中,不知道在战争中屡屡失败的日军会做出怎样疯狂的行动。

    几乎每个晚上,杨绛都会听到汽车鸣着警笛呼啸而过,日本人的大皮靴踩在空旷的街道上,发出让人揪心的声音。这些声音代表着又有人被日本人抓走,虽然杨绛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却依然没有想到日本人这么快就会找到自己头上。

    当日本人上门时,杨绛还像平时一样在厨房里忙碌,她借口上楼去倒茶,用最快的速度把钱钟书的《谈艺录》手稿藏好。叔叔看见日本人的小本子上写着杨绛的名字,偷偷示意她到邻居家躲一躲。

    聪明的杨绛马上明白,在邻居家躲了一会儿,表弟就上门来找,说杨绛不回去,日本人就不肯走。杨绛向邻居借了一篮子鸡蛋,假装是从外面买回来的,挎着篮子回到家里。谈笑风生地应对日本人的问话,大大方方地要跟日本人走。

    也许是杨绛的坦然让日本人打消了疑心,他告诉杨绛第二天去日本宪兵司令部一趟。那一夜,钱钟书担心得整夜没有合眼,杨绛反而睡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安稳。第二天,杨绛只填了几张表格就被放了回来。原来一切都是误会,日本人找错了人。

    冷静,是女人最大的魅力之一,也是打败一切困难的法宝。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场棋局,只有冷静的人才不至于“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冷静可以生出机智和勇敢,处变不惊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冷静可以是一种天赋,也可以从生活中磨炼而来。在日本人最后的轰炸里,杨绛反而哪里也不逃,只和钱钟书带着女儿躲在楼梯下面,紧紧相拥,她知道,日本人的行为越是疯狂,离失败也就越近。

    果然就像杨绛预料的那样,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投降,在中国上空笼罩了整整八年的阴霾终于散去。在渐渐恢复正轨的生活中,杨绛悄悄摘下了自己“剧作家”的头衔,安心地让自己成为“钱钟书的夫人”。

    钱钟书牢记着杨绛一切的好,当他的第一本集子《写在人生边上》印刷之前,他特意郑重地在赠书页上写下“赠予季康”。因为这本集子里的所有文字都由杨绛独自挑选、编订,当时钱钟书还在遥远的地方教学。

    杨绛永远把钱钟书的手稿视作珍宝,在炮火中,她把钱钟书的许多手稿都抄录了一份,分别放在两处保管,这才让这些珍贵的文字没有在战争中沦为灰烬。在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的赠书页上,钱钟书又写下一段话:

    赠予 杨季康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

    妻子、情人、朋友。

    这是一位丈夫对妻子最大的褒奖,能让丈夫将自己当成终生的朋友,足以见得岁月赋予的修养,已经让杨绛成为了最有魅力的女人。

    钱钟书曾经读到一位英国作家对自己妻子的评价:“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读过这句话,钱钟书告诉杨绛:“我和他一样。”

    高尚的灵魂、善良的内心、优雅的谈吐,让杨绛足以抵挡光阴对容颜的摧毁,她身上永恒的美丽不靠光鲜的外表、名贵的首饰,只靠灵魂中缓缓散发出的韵味,淡雅得让人想一辈子捧在手心。

    杨绛的种种好处已经完全征服了钱钟书,在朋友面前,他是一个有“誉妻癖”的人,别人夸奖杨绛,钱钟书也从不谦虚否定,自己更是能脱口而出杨绛的各种好处。

    每次在朋友面前夸奖杨绛,钱钟书的脸上都带着自豪而又幸福的神情。

    他说,在《称心如意》上演之后,杨绛一下子成为著名剧作家,可还是像平时一样洗衣做饭,照顾生病的钱钟书。

    他还说,日本人来抓她,她也毫不慌乱,在匆忙中还能把钱钟书的手稿藏好,身为女子,比他这个男人还要冷静。

    他又说,家里的佣人弄洒了煤油,点火之后,火苗一下子窜到了房顶,差点点燃不远处的一堆干柴。钱钟书和圆圆手足无措,只会喊杨绛。杨绛冷静地拿起旁边的一个尿罐,朝着火苗扣了下去,一下子就止住了火,再用炉灰一扑,小火苗就全部熄灭。

    其实,不用钱钟书说,朋友们也知道杨绛是个懂事的妻子。教育部组织钱钟书等人去台湾参观,其他团员的夫人都争吵着要去,让这些先生十分为难。唯有钱钟书一个人轻轻松松,因为杨绛主动提出不去,让钱钟书在众人面前得了好大的面子。

    在时光的打磨里,杨绛始终保持着一颗本心,最终也将自己雕琢成了令人惊艳的珍宝。

    她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照顾钱钟书和圆圆身上,圆圆身体不好,一上学就生病,患上骨结核,只能卧床休养。杨绛一面照顾圆圆,一面还要为她补习落下的功课,虽然几乎没有上过小学,病愈的圆圆在杨绛的辅导下,一下子就考上了中学。

    当婆婆看到圆圆和钱钟书都胖了,唯有杨绛一个人变瘦的时候,破天荒地对杨绛说了一句:“喜欢吃什么,买点吃吃。”一向朴实的婆婆最瞧不起贪嘴的女人,足以见得这样一句叮咛,是对杨绛的付出有着多大的认可。

    女人就像一本书,无论封面多么诱人,只有丰富的内容才值得让人仔细去阅读。灵魂中散发着香气的女人,更让人长久地留恋,似乎每一次品读,都能读出截然不同的滋味,越读越美妙。

    没有人可以阻止岁月的流逝,也没有人可以凝固住青春的容颜。有韵味的女人,周身的香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浓郁,容颜的美丽可以终结,内心的优雅却永远不会消逝。

    杨绛智慧语录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幸福的女人才是智慧的,无论人生赋予了怎样的际遇,有智慧的女人,都能从中寻找到点滴美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