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叫:“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表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在现实中,不少人在奋进中却往往被旁人的态度所左右。他们的“争气”不是为了自己的进取心,而是因为对别人生气。人一生起气来,就会失去理智,不顾后果,一意孤行,很有一点儿赌徒的劲头,这就是赌气。我们做人要争气,但是绝对不能够“赌气”。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索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曾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所中学里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当时美国还保留着体罚的制度,对于那些胆敢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员就可以动手打他。可是索罗从不动手打学生,因而深得学生们的喜欢。
但是他的这种教学风格却与当时的主流有差异,引起了当地督学的不满,所以他非但没有得到什么褒奖,反而被责备治学不严。索罗听了自然是十分生气,他心想:你不是说不打学生就是治学不严吗?那我就打给你看。于是,他一怒之下便一连痛打了6名犯了错误的学生,然后愤然辞职而去。
在生活中,许多人为了“争一口气”,明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但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做下去。就像索罗一样,明明知道体罚学生是不好的,但是为了跟督学争一口气,还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做了错误的事情。
埃文斯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行政助理,最近他正为他的上司做一个重要的提案。在将工作完成之后,还剩下几个问题需要另外一个部门的一位同事确认,但是他给那位同事发去了几份邮件却都如同石沉大海。
埃文斯猜想对方可能是太忙了,没有时间查收邮件,于是在耐心地等待了一天之后,才打电话过去询问,并还在午餐时当面提醒他。他竭力保持了平静友好的语气,同时也适当地表示出了自己心中的焦急,可是对方还是没有丝毫的回应。一时间埃文斯怒上心头,所以决定不再理会这位傲慢的同事。
很快,提交议案的期限到了,埃文斯的提案自然是没有完成,因为这样公司失去了一个很大的客户,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尽管埃文斯向上司解释说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但是上司还是将他辞退了,就因为他为了与同事赌气而置工作于不顾。
有人说,人这种动物是智慧的巨人,却也是情绪的侏儒。我们可以明白许多道理,但却因为被情绪左右而无法做到。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口气我是绝对咽不下去的,就算豁出我自己,也决不让对方好过。”于是,为了这一口气,即便是将自己碰得头破血流,也要溅对方一脸血。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开车去上班,结果在小巷子里迎面开来了一辆出租车。这人上班赶时间,于是就想让出租车司机先往后倒一倒,然而出租车司机却想让这人往后倒,于是就发生了争执。两个人各不相让,一直对峙了几个小时,直到交警来了,才解决问题。但是上班这个人因为迟到被罚了奖金,而出租车司机也因此浪费了一上午的时间。
有句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不是为了“争一时之气”,而应该是为长远做打算。
韩信年轻的时候常被人看不起。有一回,一个屠夫拦住了他的去路,对他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明白自己要是拔剑的话,眼前的这个人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但是他也知道,要是杀死了对方,那自己肯定也会因此而坐牢,所以便忍住屈辱,从对方的胯下钻了过去。
争一时之气给人带来的不过是一时激情式的满足,本身并没有丝毫的益处,反而会带来许多的麻烦,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或是工作中都要学会忍耐,不能因为一时的“不满”、“气愤”,为了争一时之气而丧失了自己的理智。忍耐不是一种懦弱,而是成功所需要的一种特质。
别不抬杠就难受,要有点求同存异的精神
《周易·系辞上》有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人与人的观点难免会有差别,在这种时候,未必就要与对方争出个胜负,而是要灵活地求同存异,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两个伙伴意见总是相同的时候,其中之一就已经没有价值了。”这也正好体现出各取所长、扬长避短的原则。不同的意见才是避免重大错误的最好办法。
张陵是公司里“公认”的最能抬杠的人,他有一句口头语就是“谁说的”。有的时候抬起杠来,同事就是说煤球是黑的,他也非给辩成白的。旁人打个圆场说有点灰都不行!在他面前大家谁也不敢说出半个带有肯定性的语言,否则他铁定和你抬杠。
有一回,他正在做着上级交代给他的一个企划案。这时候,一个同事从他的身边走过,正好看到了里面的一个小错误。于是这个同事便好意地给他指了出来,谁知道他抬头瞪了同事一眼说道:“谁说的,这里明明就是应该这样弄的。”同事见他不听劝,也知道他的脾气,于是就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结果,张陵的这份企划案提交上去之后,果然被领导看出了纰漏。最后他被领导狠狠地批了一顿,还扣发了当月的奖金。
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卫。对此,我们必须慎重,小心斟酌对方的意见,并将彼此的想法做一个理智的比较。我们一定要小心自己的直觉,因为直觉与真相之间往往是有很大差异的,况且这涉及一个外来意见与你的想法的冲突问题,你必须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用理智来衡量不同意见的正确与否。
一个喜欢抬杠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们自认为才华横溢,在同事中犹如鹤立鸡群。他毕生要追求的,就是与众不同,所以总是对所有事情都抱有异议。他们常常会将一次亲切的谈话,演变成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
欧哈瑞是一个成功的汽车推销员,但是他年轻时酷爱跟别人抬杠。其实推销员这个职位根本不适合他这个爱抬杠的人,每当客户挑剔他的车子时,他就会涨红脸大声强辩。
虽然他在嘴上赢得了不少辩论,但是这对他的工作却毫无用处,他连一辆卡车也推销不出去。渐渐的,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从各个方面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避免和客户发生口角。
几年之后,欧哈瑞成了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当问起他的成功经验时,他这样说:“不要试图去和你的顾客争辩。”
欧哈瑞说:“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怀德的卡车送给我我都不要!’我会说:‘老兄,何赛的卡车确实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对错不了。’这样的话,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他说何赛的卡车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口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上一下午‘何赛的卡车最好’吧!当我们不再谈何赛的卡车后,我便开始介绍怀德卡车了。”
欧哈瑞:“要是以前的我听到他那种话,早就气得面红耳赤了。我会开始挑何赛卡车的毛病,批评别人的车子不好,对方就说好,越辩对方就越喜欢我对手的货物了。”
就这样欧哈瑞成功地运用了弃卒保帅的策略,尽管对方在口舌上占了上风,但是,他却在推销卡车上取得了胜利。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得胜利,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固然与人抬杠争辩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心理愉悦,然而它却也会让我们坠入“固执己见”的深渊。一个聪明的人应该设法控制自己的这种行为,因为最终它只能让我们获得自己的劳累和他人的憎恨。
与人相处不是为了纠错
古人云,言语伤人,更胜刀枪。在这个世界上,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有自己的脾气,听了别人指责自己的话,大多数人的心中总是会有心结。若是碰上某些言辞犀利、尖酸刻薄的人,更是会因此而心生怒气,甚至情绪失控,大打出手。
“二战”刚结束时,戴尔·卡耐基担任了罗斯福的私人经纪人。有一天晚上,他参加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宴会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非常爱表现的先生,刚讲了一段幽默的故事,并引用了一个成语,意思大概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位先生提到,他所引证的这句话出自《圣经》。然而,卡耐基却知道他错了,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来历。于是,他便出言纠正了这位先生。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先生非但没有领情,反而反唇相讥道:“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
听了这话,卡耐基有些无奈。正好在这时,他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法拉克。法拉克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非常有研究,于是两人就决定向法拉克请教。法拉克听了问题后,突然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下,然后才说道:“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在回去的路上,卡耐基非常不解,于是就问法拉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为什么要说谎呢?”
法拉克笑了笑回答:“它出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这我当然知道,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呢?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点面子呢?他并没有征询你的意见吗,你又何必指责他呢?”
指责别人,其实就是否认了他人的智慧,否认了他的价值,否认了他的尊严,否认了他的人格,否认了他的自信。指责只会带来怨恨和冲突。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特别喜欢指责别人错误的人,直到有一天,一位教会里的老教友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
那位老教友对他说:“你太不应该了,你总是指责那些跟你意见不合的人,现在已没有任何人会理你的意见了。你的朋友认为你不在场时,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快乐。你知道的太多了,以致再也不会有人告诉你任何事情。其实,你除了现在极有限度的知识,不会再知道其他更多了。”
正是因为这样,让富兰克林明白了如果不痛改前非,自己将会遭到社会的唾弃,于是他把自己过去所有不切实际的人生观,完全改了过来,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
如果一个人经常指责别人的错误,纠结于别人的一些错误,就会造成双方心理上的隔阂与矛盾。也许你是出于关心和爱护的目的,但是无论你对他有多好、多真、多诚实,假如你一味地用指责的方式去对待他,他是绝不能接受的,也是不会领情的。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得到他人认同。”所以每个人都会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赞赏,指责别人只会招致别人的厌恶。
一位太太请了一名室内装饰师替她配置一套窗帘。等到对方把账单送来的时候,这位太太不禁被上面的数字吓了一跳。
几天后,有位朋友来到她家参观,看到那套窗帘。朋友问过价格后,有点幸灾乐祸地说:“这也太贵了,恐怕你是受了人家的骗了吧!”
这位太太有点尴尬,可还是辩解道:“价钱虽然贵了点,但是东西还是很好的!”其实这位太太也知道自己的东西买贵了,可是人们就是不愿意听到这类的实话,所以还是忍不住为自己辩解。
第二天,另外一个朋友来到她家。这位朋友对那套窗帘赞赏有加,并且还表示自己也希望有一套那样的窗帘。这位太太听到这话后,跟昨天的反应完全不一样,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说实在的,我配制这套窗帘,价钱太贵了,我现在都有点后悔。”
当一个人有错误的时候,或许我们自己会极其自然地承认下来,但若是旁人横加指责的话,许多人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
这正如心理学家鲁宾逊教授所说:“我们有时发现自己会在毫无抵抗和阻力中,改变自己的意念。可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所犯的错误,我们却会感到懊恼和怀恨。我们不会去注意一种意念养成,可是当有人要抹去我们的那股意念时,我们却对这份意念突然坚持而固执起来。这并非是我们对那份意念有强烈的偏爱,而是我们的自尊受到了损伤。”
其实,人都会有错误的时候,但是并非所有的错误,我们都要将它争辩出是非黑白。有的时候,即便你指责了,结果也并不一定会像你预期的那样。
有理让三分,就是为自己攒人情
先哲说,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用让步的方法,你得到的可能比你期望的更多。
社会上,有许多“得理不饶人,没理也要搅三分”的人。这些人总是喜欢小题大做,小事大闹,凡事总想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搞越僵。
在一家餐厅,有位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冰霜地对着旁边的女服务员说:“看看!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女服务员一边陪着不是,一边微笑着说,“我立刻就去给您换一杯。”
很快,这位服务员又端着一杯新的红茶上来了,他轻轻地将红茶放在顾客面前的桌子上,又在旁边放了一个碟子和一只杯子。碟子里摆着几块柠檬,杯子里则装着牛奶。
然后这位服务员轻声地对着顾客说道:“我刚才应该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那位顾客听了这话,脸一下子红了,然后匆匆喝完茶就走了。
这时,旁边有位顾客笑着说道:“明明是他自己不懂,却还叫得那么理直气壮,你怎么不直说呢?”
服务员说道:“正是因为他不懂,所以要用委婉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
听了这话,每个人都点头笑了,同时对这家餐厅增加了许多好感。
有些人天生就喜欢争强好胜,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不论大事还是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即便是本来就争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他们极具侵略性,常常主动出击,永远要做胜利者,让别人信服他们,实在是令人烦不胜烦。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需要太过计较。我们不但要“没理无须争”,便是“有理也要让三分”,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才有可能在遭遇险境的时候化险为夷。
有理让三分,不仅可以化解矛盾,有时还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这对我们建立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有道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要与别人争强斗胜,处处得理不饶人,那么,大家必然会疏远他,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也必然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理让三分,大家就都能够和睦相处,何乐而不为呢?
人和人之间相处总会有摩擦和冲突,但是切记要理性处理,要学会“退一步,让三分”,不要得理不饶人,非得争个你死我活才肯放手。如果那样的话,就算你赢了,大家对你也只会留下“不给朋友余地,不尊重他人”的印象,以后也会暗地里防着你。你会失去真正的朋友,而且被你伤了尊严的人,也会对你记恨在心,这样你就无意中多了一个敌人。
对待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如果是自己没理的,那自然应该认错道歉,即便是自己有理,也应该大度为怀,持超然洒脱的态度宽容别人。对同事礼让,对朋友宽容,这样你就会得到更多的微笑、更深的友谊,别人对你也会更加敬重。
一个老禅师带着三个徒弟在一座小庙中修行。有一天,二徒弟和三徒弟为了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两个人谁也不肯让步。
二徒弟去找禅师评理,禅师在听完他的话之后,平静地对他说:“你是对的!”于是二徒弟得意洋洋地跑回去宣扬。
三徒弟非常不服气,也跑来找禅师理论。禅师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待三徒弟满心欢喜地离开后,一直跟在禅师身旁的大徒弟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禅师问道:“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谎话吗?可是您刚才却对两位师弟都说他们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
禅师听完之后,不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微笑地对他说:“你是对的!”大徒弟此时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谢师父的教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不学会尊重别人,就会影响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同理,平日不可因追求一时的口舌之快而作意气之争,更不可因意气用事而得理不饶人,而是要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做到有理也要让别人三分。
如果我们能够像上面的老禅师一样,怀着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你是对的”来先为别人考虑,那么不但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执,而且还可以收获他人的善意,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有人与你争辩,让他赢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老是与人争辩,也许偶尔能够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与人争辩,输了,你就会丢了面子,脸上不光彩;赢了,则比输了更加糟糕,因为你的胜利建立在伤害别人自尊的基础上,你将输掉彼此的信赖和情谊。所以说争辩并不能带给你任何胜利,而是伤害的开始,你在赢得一场争辩的同时,也会输掉一个潜在的朋友。
郑林是个个性要强的小伙子,从小到大都喜欢与别人争辩,而且不辩赢就绝不罢休。小的时候,他经常和学校的同学,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因此与同学相处得极不融洽。
进入大学之后,他为了提高自己的争辩能力,还特意选修了逻辑学和辩论术,也经常参加辩论赛。从那以后,郑林参加了数以千次的辩论赛。然而经过这么多辩论之后,他突然得出了一个结论: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
美国前财政部长威廉·麦克阿杜曾说:“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无知的人,对于所有的人应该都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争论的双方都相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假如我们赢了对方,把他的说法攻击得体无完肤,那又能怎么样呢?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是对方呢?
一个人若非自愿地屈服,内心就仍然会坚持己见。你的胜利并不会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让他觉得自尊心受损,从而对你心生怨恨,日后若是找到机会,必然会对你毫不犹豫地进行报复。
潘恩互助人寿保险公司立了一项规矩:“不要争论”。他们认为真正的推销精神不是争论,甚至是最不露痕迹的争论都要不得。人的意愿是不会因为争论而改变的,你若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就不要和别人争辩。
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所得税顾问。有一次,他因为一笔近万美元的账目问题而与政府的一个税收稽查员发生了争执。威尔逊觉得,这笔税款政府不应该征收,而这位稽查员却认为纳税人必须要缴纳这笔税款。
那位稽查员是个十分傲慢固执的家伙,威尔逊与他争论了一个多小时,却没有丝毫的用处,反而越跟他争辩,他越是固执己见。于是威尔逊决定换一种方式,不再继续跟他争论下去,就换了个话题,还赞赏了他几句。
威尔逊称赞道:“由于你处理过许多类似的问题,所以这次的事情对你来说肯定只是小菜一碟而已。而我虽然对税务也有所研究,不过却没有太多的实际经验。你当然知道,这些是需要实践经验的。说实在话,我非常羡慕你这样的职务,这段时间让我受益匪浅。”
这位稽查员听了这话,脸色也缓和了下来。他挺了挺腰,就开始谈他的工作,讲了许多他所处理的舞弊案件,接着他又说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两人的谈话变得愉快起来。在威尔逊离开的时候,那位稽查员对他说,这个问题他回去之后会再考虑一下。
三天后,威尔逊先生接到了那位稽查员的电话,说那笔税按照税目条款办理,不再多征收。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弱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当你与人争辩,反驳他的看法的时候,自然就会让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挑衅,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而相反的,若是你对他表示了认同,那他自然也就会不自觉地对你产生善意。
就像我们在工作中,当受到上司的责骂时,你能直接地与之顶撞争辩吗?当然不行。先不说上司正处于气头上,未必能够听进去你的辩解,就算你能辩赢,结果又如何呢?证明错的是上司,这样会令上司非常没有面子,对你自己更是一点好处也没有。
反之,明明并非是你的错,却还能立正站好,弯腰低头,这被了解内情的同事看在眼里,一定会佩服你的胸襟。事后,等上司气消了,了解了事实以后,也一定会觉得对你有所亏欠,在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找机会补偿你,同时还会对你心生好感。
所以,对于身在职场的每一个人来说,别在上司责骂你的时候马上顶嘴,这样做只能使你自己碰得头破血流。哪怕你没有错,也要学会暂时忍受,我们在公司也不会只有一两天,只要你是对的,上司最终还是会补偿你的,而且你得到的会比原先失去的多得多。
即使占理,也不可咄咄逼人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争执在所难免,磕磕碰碰的事情经常都会发生。一旦有了纷争,有时即使我们非常有理,也应避免过分地苛责对方,也不要非得置对方于死地。哲人说:“你能宽容别人,那天地也会更宽广。”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点宽宏的度量,得理且饶人,生活中就会少去许多不愉快。
公共汽车上人多,一个年轻小伙子不小心踩到了一位中年妇女的脚。中年妇女脾气不好,张口就骂道:“你说你这么大一小伙子,出门都不带眼睛的吗,怎么尽往别人脚上踩呢?”
小伙子本来是想要道歉的,可是听了这话,原本心里的那些歉意立马就被怒气激没了,反唇相讥道:“不就是踩了一脚吗?你的脚就这么金贵,还能踩坏了不成?”
中年妇女听了更不高兴了,说道:“得得得!算我倒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好,看你的样子,不会是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吧!”
这下可把小伙子惹怒了:“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说着就要往前冲,幸好车上的其他人将他们拦开了,才没打起来。
生活中我们会不时地冒犯别人,也会时不时地被别人冒犯,但一个宽容而有修养的人,就会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产生矛盾彼此都会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通过道歉和原谅来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一个人若是心胸狭窄,也许就会得理不饶人,从而使得双方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说一句“对不起”,就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很多人却不愿低头,也不愿意接受道歉,从而导致恶语相加,大伤感情。
接受他人的道歉,这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要总是恶意地去揣测对方,认为谁冒犯自己就是存心跟自己过意不去;而尊重自己,就是要让自己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宽恕别人无心的冒犯。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有多少有意义的事等待我们去追求,与其在不断纠缠于小事中浪费时间,倒不如心存一份宽容,得理之时且饶人,予人一份宽容,也是予己的一种仁厚。
据说一个有智慧的人,即便是在大街上听到别人骂他,也不会回头。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他不想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智者的确修炼得颇有层次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持久的磨炼。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不仅无法制服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更多的朋友疏远你。
张成是一家印刷公司的经理。有一次他在刊印一份广告宣传单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将宣传单中的地址打错了。等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单页已经印刷完成了,如果要改的话,肯定要重新印刷,这样不仅会延误客户的使用,而且还要浪费金钱。
张成心中已经准备好了面对客户的训斥和退单,没有办法,无论结果如何,还是要试图和客户联系一下,看看能否挽回。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客户连说没事,说他们可以再等等,让他放心地去修改。这真是让张成万分感激。
后来,张成有一次遇到了这个客户,无意中说起了这件事。他好奇地问道:“当时,你们完全有理由向我们提出赔偿,可是你们却没有这样做。据我所知,那一次,你们公司也因此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该客户笑着说:“还记得我们刚开始合作吗?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意刚起步,当你们把货送过来的时候,我们手里没有货款。当时,你若是执意让我们交付货款,那点钱可能就会导致我们的资金链断掉,从而让公司倒闭,可是你却跟我说:‘货你们先用着,等到资金周转开了,再给我们送过来。’这句话,我一直都记着呢!”
张成这才明白,正是因为当初自己的理解与宽容,才换回了今天对方对自己的信赖与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由于别人的无心之失而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和伤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大度一点,原谅别人的错误,因为我们也许会犯同样的错误,而且那个时候也同样希望别人能够原谅我们。
再说,虽说人海茫茫,但是你今天得理不饶人,又怎能知道他日你们二人就不会狭路相逢。若是那时他得势你失势,他有理你没理,吃亏的就会是你了。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你在为别人留后路的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向和谐人际关系的阳光大道。
如果你是一位得理不饶人的人,那么您在与别人交流时,就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能总想在嘴巴上占尽别人的便宜,否则时间长了,朋友就会逐渐疏远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总是为一些小事争得不亦乐乎的人,在社交场上永远不会受人欢迎。
试试认同别人对你的批评
有的人一听到批评,就面红耳赤,忐忑不安;有的则是暴跳如雷,恼羞成怒;也有些表面接受,心里怨恨,伺机回击。其实这些负面回应批评的态度,是极不明智的表现。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一件事情是错误的,可是当我们受到别人批评的时候,就会马上本能地开始为自己辩护。卡耐基说,每次他这样做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懊恼。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农夫赶着一头驴进城,刚走了一会儿,驴子就离开了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山上只有一条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农夫怕驴掉下悬崖,就拉驴靠峭壁走,可是这头驴却“驴性”大发,就是不肯靠峭壁走,你拉也好,打也好,它偏偏要靠悬崖边走。
结果,这头驴一时失脚,向着悬崖下边滑落了下去。幸好农夫及时抓住了它的尾巴,于是就向上拽,可驴子却拼命挣脱。最后农夫终于抓不住了,这头倔强的驴瞬间掉进万丈悬崖,粉身碎骨。气喘吁吁的农夫对着悬崖下的倔驴说:“你终于胜利了!”
有时别人的批评不是对我们个人本身的不满,而是对我们做事或是对人态度的不满。他们的批评是对我们做事的建议,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挑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都像寓言中的那头倔驴一样,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总是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最后的结果,虽然不至于真的坠下万丈深渊,粉身碎骨,但往往也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只要是在做事,就难免会出现错误。连罗斯福自己也说,他入主白宫后,所实施的决策,只有百分之五十是正确的。而爱因斯坦更是承认,自己的结论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误的。
富兰克林说:“批评者是我们的益友,因为他点出我们的缺点。”善意的批评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存在着哪些不足和缺点,以便能逐步弥补和改掉它们,从而完善自己。
美国名将阿德瓦·史丹顿将军曾经当着许多人的面,称林肯是一个“笨蛋”。他之所以对林肯有这么大的怒气,是因为有一次林肯为了取悦一个很自私的政客,签发了一项命令,调动了某些军队,而这严重干涉了史丹顿的工作。
为此史丹顿不仅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还大骂林肯签发这种命令是笨蛋的行为。结果,当林肯听到史丹顿说的这些话之后,他很平静地回答:“如果史丹顿说我是个笨蛋,那我一定就是个笨蛋,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出过错,我得亲自过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见了史丹顿。他知道自己签发了错误的命令,于是立刻就收回了命令,向史丹顿承认了错误。他的这种行为赢得了史丹顿的尊重。后来在林肯遇刺后,史丹顿在林肯的墓前这样评价他:“在这里躺着的,是世界历史上最完美的统治者。”
林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善意的批评,请微笑着接受;对于恶意的中伤,尽管一笑置之吧!
有时认同批评反而是化解尴尬,增进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因为批评不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角度来剖析一下自己,同时也满足了别人表达自己意见的需求。人都有对某一件事物或是某一个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我们满足了他们的欲望,自然也就会获得他们的好感。
有人说,接受批评,这是一种最难培养的习惯,因为我们所希望听到的永远都是赞美而不是批评。虽然我们的内心什么都明白,只有批评才是防止我们跌倒的拐杖,但人终究还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容易被主观的情绪所左右。
接受批评,这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如果遇到批评,不要先忙着替自己辩护,而要谦虚,要明理,要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别人的批评。
认同了别人的批评,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进行修正,甚至帮助我们扫清许多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和障碍,最终改变我们的人生。
面对挑衅、羞辱,控制住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遭到别人的挑衅与羞辱。面对这些,我们常常会恼羞成怒,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结果导致矛盾激化,酿成了不可弥补的惨剧。
曾经有一个孩子,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跟随母亲一同生活。母亲的收入不高,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很拮据。因为家境贫寒,加上又是单亲家庭,所以学校里的同学都很看不起他,还有许多同学经常欺负、侮辱他。
有一回,他刚走进校门,就被隔壁班的几个同学拦住了。这几个人将他围在中间,说了许多刺激他的话。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回,他终于被愤怒冲掉了理智,随手抽出随身带着的一支圆珠笔,向着其中一个人的胸口,狠狠地扎了下去,结果致使那个人重伤。虽然最后因为他是未成年人,而没有被法院追究刑事责任,但是高额的赔偿费用,却让家里更加雪上加霜了。
有句话叫作“冲动是魔鬼”,有很多犯罪、很多麻烦,往往都是由于一时的冲动造成的。这既伤害了他人,有的时候也可能会毁灭自己的一生。一个理智的人,即使是面对羞辱也能保持冷静,而不是一触即发或走极端,最终使自己在愤怒中迷失方向。
一个人失去了理智,就会做出一些正常情况下不会做的出格的事,这就难免会受到打击和惩罚,但是让自己时刻保持理智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理智有时确是很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堪一击,特别是在受到强烈刺激的时候,人是很难保持理智的。这个时候,不使理智城堡陷落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佛学中有一个偈语叫“恶者自恶,恶还本身”,意思就是说,别人对你的辱骂,如果你不接受,就会落回到那个人身上。辱骂别人就好比是仰着脸对天空吐口水,如果你不去计较他,那他无论吐得多么用力,这口水都不可能到天上去,最后只会落下来,落到自己的脸上。而如果你计较了,为此而恼怒了,那么就相当于你接住了别人的口水。
亚伯拉罕·林肯是一位出身于贫民阶层的总统,他同时也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他的一生都在为解放黑奴而努力,为平等自由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
林肯的思维机智敏捷,语言风趣幽默,经常会逗得人捧腹大笑,也会说得让那些企图在言辞上让他难堪的人哑口无言。他曾跟史蒂芬生·道格拉斯一起竞选总统,在进行辩论时,道格拉斯指责林肯是个两面派,有两张面孔。林肯听了之后,不慌不忙地回答:“如果我有两张面孔,我还会情愿戴这一副吗?”林肯的相貌不是很英俊,他借此以自嘲,立刻赢得了台下不约而同的叫好。
道格拉斯竞选失败后,心怀不满,总想找机会当众羞辱林肯,让他下不了台。一天,道格拉斯见到林肯,挖苦道:“林肯先生,我初次认识你的时候,你是一家杂货店的老板,站在一大堆杂物中卖雪茄和威士忌,真是个难得的酒店招待呀!”
然而,林肯并没有觉得难堪,而是不以为然地说:“先生们,道格拉斯说得一点儿也不错,我确实开过一家杂货店。我记得那时候,道格拉斯是我最好的顾客了。多少次他站在柜台的那一头,我站在柜台的这一头,卖给他威士忌。”然后,林肯话锋一转:“不过,现在不同的是:我早已从柜台的这一头离开了,可道格拉斯先生依然顽强地坚守在那一头,不肯离去。”林肯这么一说,顿时将周围的人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被他的机智幽默所折服。
在人与人的相处与交流中,难免会因一时恼怒而说出一些伤人尊严的话,也许对方只是无心之失,话一出口就已经后悔,但是因为你的愤怒反应,使他也不甘示弱地与你针锋相对。因此,判断对方是无心之语时,你不妨较有技巧地应对,让对方心平气和,自觉失言,从而化解彼此之间的不愉快。
当然,假如对方很明显是蓄意挑衅或是侮辱你,那你也不妨机灵地回敬他一下。当然,无论是“机智的回敬”还是“唾面自干”,都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千万不可因此而发怒,让自己失去理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