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坐车的时候埋怨司机嗓门大不礼貌;在单位说顶头上司就只会拍马屁,整天削尖脑袋就想往上爬;下班买菜又骂商贩全是骗子;回到家里,看这不顺眼,瞅那有毛病;每天都是愤愤不平,对着谁都能挑出一堆的毛病,凡是周围认识的朋友都被他臭了个遍。
要是严格说起来,他所挑的这些毛病,也并非是无中生有,但这并不表明,一个人对别人过分挑剔就是合理的。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好与坏的综合,有优点也有缺点,只要存心挑剔,世上就没有什么人能完全令人满意。
曾经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一心想找一个完美无缺的女人做妻子,但是他找了整整四十年也没有找到。四十年前的年轻小伙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他所寻找的完美无缺的妻子却依然如镜花水月一般虚无缥缈。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
有很同情他的人问他:“老公公,在这么多年里,难道您就没有碰到一个让您觉得完美无缺的女人吗?”老人想了想说:“倒是碰到过一个,虽然不像我设想的那样完美。”那人又问:“那您为什么不当机立断把她娶回家呢?”
听了这话,老人叹了口气说道:“别提了,那女人发誓要找一个完美无缺的男人。”
为人处世,尽管需要认真的态度,但是,如果过分认真,就会落入“苛刻”的藩篱了。一个人总是拿着显微镜去照别人,用近乎“苛刻”的态度要求别人,那可能我们身边就没有一个好人了。俗话说,“眼不见为净。”总是盯着别人,挑剔别人的缺点,不仅别人难受,连我们自己也会很累。
挑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会自寻烦恼,自取其辱。与人相处,只要“求大同,存小异”就可以了,或者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是最好的选择。睁一只眼,就是看到对方的优点;闭一只眼,就是忽略对方的缺点。
相对挑剔来说,每个人更希望获得的是别人的欣赏。不挑剔别人体现的是一种涵养,一种风度,一种宽容的为人处世之道。欣赏别人则不但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和雅量,还是对一个人人格的尊崇和保护。
也许只是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那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而且还是流浪汉的聚居地。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少会从事体面的职业。罗尔斯的人生原本会像这个贫民窟中的大多数人一样,直到他遇到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人。他的名字叫皮尔·保罗。
1961年,保罗被任命为罗尔斯所在学校的校长。他发现这里的孩子从来都不和老师配合,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保罗想了很多办法都没奏效。后来他发现这里的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在课堂上用看手相的办法来鼓励学生。
当罗尔斯伸出小手给校长看时,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州长。”当时,罗尔斯听了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祖母鼓励过他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一名船长。但是这回,校长竟说他可以成为一名州长。
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他。从那天起,“成为一名州长”的信念就像一面旗帜,时时激励着他发愤图强。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来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欣赏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汪清泉,给疲惫的旅人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屡战屡败而心情沮丧时,旁人一个不经意的欣赏可能会使我们已经快要“枯竭”的意志再次勃发。
不会欣赏别人的人,感情上就难以和别人拉近,从而也很难获得别人的友情和帮助。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是胸怀宽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欣赏他人,又是如何欣赏别人。一个人如果看其他人都是一无是处,那最终自己也难有大的作为。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和谐良好的人际环境。
容人小过,斤斤计较不可取
古人云:“宽仁者不责人小过。”不责人小过,是一种修养和美德。有的人对于别人的优点,从来都是视而不见。当别人有了一点小小的过失时,他就苛求责备。这是一种心胸狭隘的表现。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而犯一些错误。倘若我们始终抓着这一点小过错不放手,一味地执着于别人的错误所在,就显得我们自己有点过于苛求了。学会原谅对方的过失,是缓和彼此之间矛盾的最好方法。
楚庄王赐宴群臣,大家一直从白天喝到了天黑。这时候,灯烛突然熄灭,于是,就有人乘机拉扯王妃的衣裳,没想到却被王妃拉断了帽带。王妃将情况禀报给了楚庄王,让他点起烛火,看看到底是哪个人没有帽带。
没想到楚庄王却阻止了她,对着群臣说道:“今晚同我一起喝酒,不断掉帽带,就不算尽兴。”于是,整个大殿中的大臣们都将自己的帽带扯了下来,庄王这才叫人把灯点上,大家都十分尽兴地离席散去。
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晋国军队强于楚国,但是却有位楚国的将军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五度冲入敌人阵中,带头击退了敌人,最终帮助楚国获得了胜利。楚庄王感到非常惊讶,就问他说:“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什么愿意为我做到这样的地步呢?”
那位将军回答:“我就是三年前拉扯王妃衣服的犯上之人啊!本来三年前就该死了,是大王宽厚仁爱,不忍心杀臣下。很久以来臣下就想以肝脑涂地、一腔热血来报答大王的恩德,直到今天才有机会。”
楚庄王不责人小过,而得到了一名义士,从而为自己战胜强晋增添了一大助力。英国军事理论家托·富勒曾说:“过分谴责微小的过失,无异是以利斧砍杀一只伏在朋友额头上的苍蝇。”这样做虽然可以杀死那只苍蝇,但是却也“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这里所说的朋友就犹如楚庄王的义士。我们“杀死”了自己的朋友,就等于是堵掉了自己成功的道路。
明代大儒陈继儒曾说过:“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朝堂之上的大奸大恶之徒我们绝对不能够容忍,但是朋友之间的一点小过错,却是不能不容忍的。若是容忍大奸大恶,必然会天下大乱,但是小过小错都不能容忍,那世上就没有一个全人了。
丙吉是汉宣帝的丞相,他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但是酒品却很差,每次喝醉了就做些不检点的行为。有一次他驾车随丙吉外出,酒醉后竟然呕吐到了丙吉的车上,于是相府的管家便想辞退他。
结果丙吉知道这件事之后却说:“他如果因为醉酒误事而遭辞退,还有哪里会收容他呢?不过就是把丞相车上的垫褥弄脏罢了,算不上什么大事。”
一天出门,他看到驿站骑者拿着红白两色的口袋,将边疆的紧急文书送来。这个车夫家在边疆,经常目睹边疆发生紧急军务的情况,于是就跟到皇宫正门负责警卫传达的公交车令那里打听。原来敌人已侵入了云中、代郡等地。
于是他马上回到相府,将情况告诉了丙吉,并说:“恐怕敌人入侵的边郡中,有些太守和长史已经又老又病,无法胜任用兵打仗的事了,丞相最好预先察看一下。”丙吉认为他说得很对,就召来负责高级官吏任免事项的官吏,查阅边境郡县官员的档案,对每个人都仔细地逐条审查。不久,汉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敌人所入侵的郡县官员情况,丙吉对答如流。而御史大夫仓促间十分窘迫,只得降职让贤。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是不能避免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个小错,就去完全地否定掉一个人,那样终究会无人可用。就像这个车夫,虽然他酒品不好,但却对战事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正是因为他的提醒,丙吉才能对边关的战事有所准备,后来受到汉宣帝的褒奖。
古语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句话讲的是,要像责怪别人一样责怪自己,要像宽恕自己一样宽恕别人。对于那些有着小过错的人,我们应该抱着这样的宽容心态。有了这种品质、这种境界,做人就会变得豁达,变得成熟。
多看他人长处,少计较他人短处
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短处或缺点,但是,这些人同样有着各自的优点和长处。所谓“人无完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而应该抱着宽容的心去多看看别人的长处。
甘戊出使齐国,途中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鄙夷地对他说:“这条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过是一条小小的缝隙而已,你连它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渡过去,又怎么能为君王当说客呢?”
甘戊回答:“这么说不对,你不知道这当中的道理。世间万物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比方说,兢兢业业、忠厚老实的人,他可以辅佐君王,但却不能替君王带兵打仗;像“骐骥”、“騄駬”这些马,能够日行千里,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家里捕捉老鼠,那它还不如一只小猫。宝剑干将,虽然名动天下,可是给木匠拿去砍木头的话,它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要说抡桨划船,在江上行驶,我的确远远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国家,游说各国君主,你却也比不上我。”
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无论是谁,总会有一些常人无法比拟的独到之处。当我们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别人的时候,何不换一种思维去对待,只读取别人的长处,而放过别人的短处呢?
传说普罗米修斯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在他们的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挂在胸前,一只背在身后,前面的那只装着别人的缺点,后面的那只装着自己的缺点。正因为如此,所以人总是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则视而不见。
一个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看的人,看谁都会觉得碍眼,觉得别人这里是毛病,那里也是毛病。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或工作指手画脚,结果不但自己活得太累,而且还会失去许多朋友。
曾经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他有许多朋友,就连善良纯洁的小精灵也非常喜欢他,常常在他的梦里与他一起玩耍。一天夜里,小精灵为了给这个孩子一个惊喜,就将一盒糖果放进了他的书包。
第二天,孩子发现了这盒糖果,于是就将它分给自己的朋友们吃了。没有想到,在吃完之后,孩子竟然发现自己的这些朋友都变得满身缺点。这个长得太丑,那个穿着太土,另一个声音难听。朋友们相互指责,数落着彼此的缺点,甚至还为此大打出手。
夜里,孩子将自己的麻烦告诉了小精灵。小精灵这才知道自己一时粗心大意,竟然将“发现缺点”的糖果给了孩子。为了补救,于是当天晚上,小精灵又在孩子的书包中放了一种名为“发现优点”的糖果。
次日,孩子又将糖果分给了自己的朋友们。结果吃完糖果之后,孩子突然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发现朋友们一个个都变得优秀无比了,有的乐于助人,品行高尚,有的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看着自己的这些朋友,孩子越看越顺眼,也越看越开心,而朋友们看他也是如此,彼此的关系越发地融洽了。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的时候说:“我能够客观地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尽可能地夸赞他的长处。”这正是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让他从一个木讷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极富外交手段、能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外交大使。
对于他人的弱点与短处,我们要有体恤之情与包容之心,有容得下别人的胸怀与气度。如果我们一味地挑剔这些人的缺点和毛病,那如何能同这些人长久和谐地相处呢?
少计较别人的短处,不但是人际交往中的技巧,同时也可以让自己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大多数人在看到别人的缺点或是阴暗面的同时,心里也会遮上一层阴霾。看着一个满身缺点、让你厌恶的人,你的心里大概也会很不爽。相反,多想想别人的长处,就能让自己的心里更加阳光,也使得自己更加容易与人相处。
尝试理解别人的行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他对事物的看法,而当许多不同的看法相互碰撞的时候,矛盾自然就产生了。这个时候,若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理解,那这种思维看法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人与人之间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一个混乱的战场。
一位母亲看到女儿将前一天吃剩的饭菜倒掉,觉得非常可惜,于是就说道:“我们那时候连口饱饭也吃不上,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是也不能这么浪费啊,好好的东西怎么说倒就给倒掉了呢?你们不吃我吃呀!”
女儿不耐烦地说道:“不是跟您说过了吗,过夜的饭菜吃了对身体不好,您怎么就听不进去呢?”
母亲听了更生气了,说道:“我都吃了这么多年的剩饭剩菜了,也没见落下什么毛病,你们年纪轻轻的倒是娇贵!”
女儿一听这话,也生气了,说:“我这还不是为了您好吗,真是好心没有好报!”
妈妈觉得倒掉剩菜太浪费,女儿则觉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这两者之间都无所谓对错,但是却因此而产生了冲突。其实不同的思维,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意见与行为。
就比如说,同样的梅花,有的人能看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孤高,有的人则会看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娇媚。同样的一轮明月,有的人看出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惬意,有的人则看出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苍凉。
我们常说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的是彼此之间的坦诚。其实相比坦诚,我们更需要的是理解。那什么才算是理解呢?所谓理解其实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这种换位思考,它是与人相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它让我们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和感情上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建立起深层次的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架起一座便于沟通的桥梁。
理解之桥,就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是化解人与人之间许多隔阂、误解、矛盾甚至仇恨的桥。凡事如果都能做到换位思考,即使你心中有再大的怒气与怨气,也会消除很多。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份你已经整理很久的文件,眼看就要完成了,结果被同事一不小心碰到了地上,一切又得重来;抑或是园圃中一株你呵护了许久的花卉,却被邻居一不小心给踩掉了。这种时候,我们难免会心头火起,对同事或是邻居心生怨恨。
然而,怨恨是没有用的。每天总是生活在各种仇怨、各种利益冲突中,只会让自己心头的怨气郁积,最后害人害己。
有一个人早上开车去上班,在路上与别的车磕碰了一下,结果跟那个司机生了一肚子的气。到了单位后,这位仁兄的气还没有平息,结果心浮气躁之下,工作上也出了一个小问题,于是又被上级领导批评了一顿。
回到家后,他想想自己这倒霉的一天,气得不行。刚好这时他家的猫,从他身边走过,他看着不顺眼,就踢了一脚。猫被踢了之后,到处乱跑,结果把他一岁也的儿子也给抓伤了。
上面这位仁兄要是能够理解那个与他碰撞的司机,那么后面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理解万岁”,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那为何不先去理解别人呢?以尊重和善意积极地去与他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得到自己所渴望和追求的东西,获得交往的快乐。
理解别人,就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变化。只要我们的心胸开阔一点,就会觉得海阔天空,人自然也就开朗乐观了,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就会更融洽。
学会与看不惯的人相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能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望并非易事。很多不喜欢做的事情你却不得不去做,如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场合,不可避免地要和那些我们看不惯的人打交道。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只愿意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而对于不喜欢的人,或嗤之以鼻,或敬而远之,从来都不愿上前去主动示好,甚至对于对方的示好也都会视而不见,横眉冷对。这种做法显然对我们开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不利的。
艾伦是一家销售公司的业务员。他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五年,看着公司一步步地壮大,而他也由原先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蜕变成了一名成熟的销售员。最近,由于公司的人事变动,艾伦的上司被调走了。他本以为自己会接任上司的位置,成为本部门的经理,没想到的是,公司竟然从外面新聘任了一个管理者。
有一次,他和新来的经理一同去见一个公司的大客户。当到了那里之后,艾伦突然发现自己带的文件夹里面,有一份很重要的采购表没有带,于是他又返回去。可是客户却因此心生不满,而且经理毫不犹豫地当着客户和其他人的面狠狠地批评了艾伦。
当时,艾伦也很生气,心想自己可是公司的元老,而对方虽然职位比自己更高,但终究是个刚来公司的新人,当着众多人的面让自己下不了台,多少有点针对自己的意思,于是也拍着桌子和上司大吵了一架。
自从这件事之后,艾伦发现对方时不时地总给自己找茬儿。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觉得很别扭。艾伦甚至开始躲避上司,尽量避免两人独自相处。有的时候,艾伦甚至想辞职不干算了,可是他在公司已经奋斗了很久,若是离开了,一切就得重新开始,终究还是下不了决心,所以只好留下来,但是工作上却再也没有原先的激情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和一些我们看不惯的人打交道,他们可能是你某个难缠的顾客,或是与你有冲突的上司,抑或是让你感到厌烦的同事。
如果只是个人交往,我们的确可以用“不喜欢”为理由,断绝与他们往来,但是在社会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交往属于纯粹的个人交往呢?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违心地硬着头皮去和我们不喜欢的人打交道。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杯葡萄酒,有芳香醇厚也有苦涩。”我们在品味香醇的时候,自然也要连苦涩一同接受。
而且生活中许多人之间相互看不顺眼,也并不都是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就像是我们看不惯的人里面,也并非都是品格低下的人,有些只是因为彼此之间的性格不合而导致的。一个性情沉稳、做事忠实认真的人,自然会看不惯那些咋咋呼呼、毛毛躁躁的人;而行事果决大胆的人,十有八九也看不上那些优柔寡断之人。
陈雨以前在一家房产公司的售楼处工作,在工作中常常都会遇到一些合作很不愉快、让她很看不顺眼的人,于是她便找了个机会换了份工作。可是到了新公司之后,她发现,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总还会时不时地与人发生不愉快。
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这次她没有选择再次跳槽,而是仔细地寻找原因。久而久之,终于让她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许多时候与同事发生矛盾,并不是因为工作上发生的分歧,而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不合。
发现了这点之后,她决定要改变自己与同事之间的相处方式,学着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渐渐的,果然公司里那些平日里和她有矛盾的同事,都对她友好起来了。
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合作,是做人的艺术。人们总是本能地向着自己喜欢的人身边靠拢,而远远地躲开那些自己看不惯、讨厌的人。然而,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除了亲人、知己和朋友,社会上还有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不能将他们割裂出去,否则就永远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事实上,学会和不喜欢你的人交朋友,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难,自己的想法是最关键的。只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碍,对那些人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忍让,即便对方对你不好,也仍旧要保持与对方友好的态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心存善念不断地付出,对方一定会转变。
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
中国有句古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我们要用宽容之心来接纳万物。宽容是什么?有人说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广阔的胸襟;有人说,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有人说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莎士比亚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被宽容的人,也同样赐福于宽容的人。”宽容是一种福分,它既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
梁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宋就,曾经做过一个边界的县令。这个县与楚国相邻,两个国家边境戎边的军队都种瓜。梁国的士兵比较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而楚国士兵则比较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
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的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这边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这件事后,就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就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取祸之道啊!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心胸怎么能这么狭小呢?我来教给你办法,一定要在每晚都派人过去,悄悄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
佛祖说,要结束一切冤怨唯有以德报怨。所以,我们应当用宽容之心,去感化怨恨的心灵,不要因为别人的些许得罪或是冒犯而心生怨恨。人恶亦恶,以怨报怨,那怨恨就永远都不会有尽头了,这不但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会让自我的心灵蒙尘。
我们的心如同一个神奇的容器,当往里面装满爱时,这个容器就会越来越大,而往里面装仇恨的时候,容器就会越来越小,直到最后被怨恨填满。因此,我们何不宽容别人,抛弃仇恨,放下愤怒,来善待自己呢?
从前有一位禅师因为佛法高深,所以得到了大家的尊敬,但是城中却有一个财主非常不喜欢他,因为人们总是用禅师的德高望重来衬托财主的无耻贪婪,这让财主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决定要找个机会好好地教训一下禅师,让他出一出洋相。
这一天,禅师正带着一众弟子给城中的百姓讲解佛法,财主突然领着几个仆人来到禅师面前,对着他大声辱骂,还将一些很龌龊的事情栽赃到了禅师头上。禅师的弟子和前来听禅的百姓们见此都非常地生气,但是禅师却依旧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好像没有听到财主的辱骂一般。
过了很长的时间,财主见禅师还是不动怒也不辩解,觉得有些自讨没趣,就带着人和自己的仆人离开了,而禅师自始至终都脸色平静,没有说一句话,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似的。
从这一天后,财主再也没有来捣乱过了,禅师也依旧受人尊敬,好似那天的事真的没有发生过一般。
释怀别人的冒犯,你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烦扰;没有烦扰的介入,你就会没有是非的干扰。正因为心中有宽容,所以我们的内心才得以平静,又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平静的心态呢?生活中有些人,对事情斤斤计较,无理也要搅三分,如果他有理了,后果将不可设想。然而,真正的智者,以宽容之心包容别人,即便是受到了别人的冒犯,也会退让一步,轻松释怀。
如果你以一种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你就会觉得绿水青山,白云蓝天,无一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彩图。如果你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生活将会是无比轻快、欢畅、真实而美好!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亦当如此,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亲人朋友之间,都应当怀着宽容之心对待他们,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这是对别人的释怀,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有人不喜欢你,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跟人是有所不同的,这就难免会有人喜欢什么,有人不喜欢什么。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一个人也不会被所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你,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艾薇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去了一家大型的物流公司上班,成为了公司经理的助理。到了公司之后,她为了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努力地讨好公司里的所有人,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喜欢她。
但事实上,她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和上司交流的时候,她非常小心谨慎,但是上司却认为她缺乏独立性,不能独自把任务做好。给下属吩咐任务的时候,她尽量温和一些,以防下属有抵触情绪,但是正因为这样,下属根本不听她的话。
有一次,她独自策划的一个项目让公司获得了非常大的利润,因此她还受到了公司老总的奖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她的上司却认为艾薇的出色威胁到了自己的职位,所以对她非常冷淡;而她的下属则因为风头都被她抢尽了,所以非常嫉恨她。这下,艾薇的日子更不好过了,她感觉自己像是得罪了公司里的所有人。
卡耐基说:“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因为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也许是因为个人性格也许是其他的原因,总之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自己。每个人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别人不喜欢你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你也有不喜欢的人一样。
罗伯·霍金斯是芝加哥大学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之一。霍金斯小时候的家境并不好,但是他非常聪明,也非常努力,半工半读地念完耶鲁大学,先后还当过伐木工人、家庭教师、作家。在30岁那年,他成为全美排名第四的芝加哥大学的校长。
霍金斯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了,但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却也不是一片赞誉。老一辈教育家批评他经验不足,而年轻的教育家说他教育理念不成熟,就连报纸上批评他的文章也常常是铺天盖地的。
不要试图去赢得所有人的欣赏,只要按照自己的原则用心去待人做事就可以了。美国前任国务卿鲍威尔曾说过,你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是极为明智的。如果你希望和每一个人都搞好关系,最后你付出了很多时间去给别人帮忙,不欣赏你的人仍旧不欣赏你。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画家,一次他在画完一幅自己十分满意的画作后,拿到展厅去展出。为了能听取更多的意见,他特意在他的画作旁边放上一支笔,请他人指正。如果有观赏者认为此画有败笔之处,就可以直接用笔在上面圈上标记。当天晚上,画家兴冲冲地去取画,却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的。他的情绪十分失落,同时对这次尝试也深感失望。
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一位朋友,朋友建议他换一种方式试试,于是,他临摹了同样一张画去展出。但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标注出自己最为欣赏的地方。结果,等到他再次取回画时,发现画面也被涂遍了记号。许多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他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奥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是瑕疵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或许是美好的。”
在某些人眼里的缺点,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就会变成优点。每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都是有差别的。客观的评价,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主观的看法,见仁见智,不免偏激。
而在孔子的眼中,即便有的人真的能够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也依然算不上是完美。
曾经有人问孔子:“听说某人住在某地,他的邻里乡亲全都很喜欢他,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道:“这样固然很难得,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能让所有有德操的人都喜欢他,让所有道德低下的人都讨厌他,那才是真正的君子呢!”
让所有有德操的君子喜欢你,那自然是非常好的,但是若是连道德低下的小人都喜欢你的话,那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你的品格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无论你怎么为人处世,欣赏与厌恶总是同时存在的,让所有人喜欢是不可能的事。同样的,想让所有人讨厌也不那么容易。我们应该抱着一颗平常心,理性地对待外界的评价。对于别人的批评,要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千万不要为之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