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令西夏臣服,摧毁了夏金联盟,这样一来,对金国的作战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虎踞中原的金国已经立国百年,定都中都(今北京)也超过了半个世纪。女真人受到汉文化的熏染,渐渐褪去了野性,披上了文明的外衣,他们视蒙古为野蛮的种族,就如同他们在宋朝人眼中的形象一样。
女真人在对宋的长期战争中习惯了宋朝人的作战方式,对于攻城战也有自己的心得。为了防备北方的民族南下,金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三层防御机制,在靠近长城的外侧收买亲近金国的部落,让他们成为缓冲地带;在长城沿线,布置重兵守卫;长城内侧,设置多个军事堡垒,与大型的军事城市相互保护。女真人对于中原的统治,就是以一座座的大型城市为据点,覆盖了整个华北、华中平原,因此这些大城市的城防建设都是相当完备的,尤其是北部边塞的城市,其军事性远大于商业性,其中大同、宣化、张家口等城市更是防守的重中之重。
金国在制定防御体系的时候很清楚一点,如果前两条防线被突破,那么蒙古骑兵就会进入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到那时想要抵挡蒙古骑兵的蹂躏,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攻打西夏首都兴庆府的战役中,成吉思汗意识到蒙古骑兵对攻城作战几乎一窍不通,又缺少工程兵部队,面对比西夏人更善于守城的金人,打下一座城池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员损失,这对于人口本就不多的大蒙古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成吉思汗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入手,对金国的边塞地区进行渗透。
1211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举行誓师大会,历数金国所犯的罪,重申了二者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以及为先祖报仇的决心,然后挥师直指长城。
在长城沿线的攻防当中,成吉思汗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虽然在几次小规模的冲突中蒙古军都取得了胜利,也攻占了一些小的城塞,但是始终无法突破长城的防线。
就在成吉思汗感到一筹莫展之际,契丹人耶律留哥发动了叛乱,这对于成吉思汗来说简直就是天降甘霖。成吉思汗派出大将哲别杀奔辽阳城,在耶律留哥的里应外合之下,顺利地拿下了塞北重镇辽阳,并且扶植耶律留哥,封他为辽王。
成吉思汗借势兴兵十万,率领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大举伐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听闻蒙古军队气势汹汹地袭来,急忙派出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参知政事完颜承裕出屯抚州(今河北省张北县)。
独吉思忠修建乌沙堡,整修乌月营,妄图抵挡住蒙古军的南下,乌沙堡堪称“金国的马其诺防线”,堡垒有暗道相通,设施齐备,易守难攻。独吉思忠号称“用工七十五万”来修整这条防线,耗时费力,却被成吉思汗轻易地找到了突破口。
面对看似坚固的乌沙堡防线,成吉思汗的先锋大将哲别没有固执地强攻,而是绕过乌沙堡,拿下乌沙堡后的乌月营,前后夹攻,独吉思忠大败,狼狈地逃回金国。
完颜永济大怒之下将独吉思忠解职,对蒙作战改由完颜承裕全权处置。成吉思汗兵分三路,一路由自己的儿子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率领,进攻金国的西京大同;一路由弟弟拙赤·合撒儿为统帅,向着东北方向进攻;成吉思汗自己则带着四子拖雷率军直奔长城线上的咽喉要地——野狐岭,蒙金大战一触即发。
鏖战野狐岭
野狐岭位于现在的张家口张北县,是通往蒙古草原的重要通道。辽金时代,野狐岭一直是长城线上的军事重地,防御草原民族南侵的重要堡垒。
因为野狐岭重要的战略地位,卫绍王完颜永济也不敢大意,如果野狐岭失守,就意味着长城一线被突破,金国的防御体系将彻底崩塌。因此,完颜永济令完颜承裕率领四十五万大军固守野狐岭,不得让蒙古人前进半步。实际上,这几乎就是金国的全部精锐,如果精锐尽出,仍无法战胜蒙古人,那么金国的气数就真的尽了。
完颜承裕率领大军至野狐岭布防,他注意到野狐岭地势险峻,可守之险很多,于是决定将兵力分散至各个险要之地,据险固守,互为掎角之势,逼迫蒙古骑兵下马作战。这个布置看似巧妙,实则愚蠢之极,金国四十五万大军与大蒙古国十万军队相比,在数量上有绝对优势,在装备上也领先蒙古,如果正面对抗,即使蒙古骑兵再勇猛,也难以以一敌四,金国至少可以不败。
一旦分兵守险,在局部战场上,金国就将失去兵力优势,而且因为守军过于分散,不利于命令的传达。如果一点被突破,前来增援的部队也很难快速抵达,互相支援反倒变成了互相拖累,其他险处再无可守的必要。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话粗理不粗,四十五万精锐部队派了完颜承裕一个庸才当统帅,这样的布防实际上是把金国士兵放在火上烤,只等蒙古军队来品尝。
完颜承裕不仅军事素养不高,还十分迂腐。刚到达野狐岭的时候,他麾下的大将石抹明安献上一策,他对完颜承裕说:“蒙古军队还是那种草原上奔放的作战方式,大开大合,他们攻陷了抚州之后,沉浸于烧杀抢掠,我们应该趁着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派出一支部队奇袭抚州,然后大军紧随其后,给予成吉思汗致命打击,必能将蒙古军队赶回草原。”
完颜承裕不置可否,谨慎地说:“抚州已经陷落,至野狐岭一线无险可守,贸然出击,和蒙古骑兵硬碰硬定然吃亏,不如依靠野狐岭,凭险据守,蒙古骑兵一旦下马也就没有威胁了。”石抹明安再三劝说,完颜承裕却一再顾左右而言他,与其说是他担心野战吃亏,不如说他是被蒙古骑兵吓破了胆。
为了安抚石抹明安,完颜承裕又走了一着昏棋。他让石抹明安作为使者,到蒙古大营去见成吉思汗,去质问成吉思汗为何背弃宗主国,如此不忠不义。石抹明安听到这个安排,哭笑不得,心想:“蒙古大军都打到门口了,你却要跟他讲道理,讲道理管用的话,还能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他们哪里知道什么是忠义,这比对牛弹琴还没有意义啊!”
石抹明安对完颜承裕失望之极,于是他下了临阵倒戈的决心,在出使的当天,就投降了成吉思汗,并且将完颜承裕的布防和盘托出。成吉思汗对有才之人的渴望是金国人无法企及的,他对石抹明安完全信任,对他带来的信息也丝毫不怀疑。
针对完颜承裕的安排,成吉思汗决定听从石抹明安的建议,从一点突破,他亲自率领军队从獾儿嘴进攻。木华黎对成吉思汗说:“大汗,我们集全军之力攻击一点,即使如此,兵力上我们也是吃亏的,为了确保策略成功,我们应该组织一支敢死队,必须要拼死搏杀才有获胜的机会。”
成吉思汗虚怀纳谏,命令木华黎亲自组织并带领敢死队。蒙古军全军下马,采用不擅长的步战,木华黎在前,成吉思汗率中军在后,冲入金军阵营。在蒙古军队猛烈进攻之下,金军难以抵抗,野狐岭防线告破。就像前面提到的,金军守卫分散,命令传达不及,难以支援獾儿嘴守军,而一旦獾儿嘴被突破,其他的险处就变得没有继续防守的价值了。
完颜承裕率军弃守野狐岭,逃往宣德。野狐岭一战,成吉思汗率领十万蒙古军队大破四十五万金军,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而金国自此以后只有疲于奔命,再无还手之力。
由成吉思汗的三个儿子率领的西路军也是一路高歌猛进,西京留守胡沙虎比起完颜承裕没强多少,面对蒙古军队不战而逃,蒙古轻易地拿下了大同。大同失守,意味着整个山西暴露在蒙古军队的铁蹄之下,蒙古军队乘胜夺取了金国大小城市七十余座。
蒙古人的“回马枪”
迈过长城这一道坎,成吉思汗本以为将是一马平川,谁想到被中都北边的居庸关挡住了前进的脚步。
居庸关位于现今北京市昌平区内,属于长城的内关口,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十八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居庸关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果强攻,牺牲大量士兵是肯定的,而且也未必能够攻破居庸关。
蒙古军队来到居庸关前,被这里的山势所震慑,不知如何是好。先锋哲别惊叹于陡峭的山势,坚固的关口,一时也没有好的计策,只能望关兴叹。这时他的一个参谋对他说:“将军,关口虽然险要,但是守关的人没有军事头脑,你看我们一路上遇到的独吉思忠、完颜承裕,一个比一个平庸,料想这居庸关守军也不是什么军事奇才。不如我们智取如何?”
参谋一席话,令哲别茅塞顿开,大呼:“没错,居庸关只可智取,和我想的一样,我们就再来一次引蛇出洞,然后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第二日,蒙古军队照常攻城,但是当金军反击时,哲别命令全军佯装战败,丢盔弃甲,将军备物资大量地丢弃在了路边。金军见蒙古军队狼狈逃窜,真的以为自己打了胜仗,于是忘乎所以,冲出居庸关,追击蒙古军队。
哲别带着军队一边后退一边等着金军,直到金军进入提前设置的包围圈中,埋伏的蒙古军队一涌而出,将这些金军团团围住。金军守将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计,想要逃出包围已是不可能,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投降的金军不计其数。
哲别让蒙古军队换上金军的军服,然后敲锣打鼓地返回居庸关,守关的士兵看到自己的军旗,以为是自己人凯旋,没怎么询问就打开了关门。哲别一声令下,蒙古军冲入居庸关,守兵大呼上当,但为时已晚,中都北边最后一道防线也宣告失守,中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了蒙古大军眼前。
成吉思汗率军进至中都城下。此时,东路军拙赤·合撒儿率领的蒙古军队也攻破了古北口,与成吉思汗在中都完成了会师,十多万蒙古军队在中都之外扎营。
成吉思汗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有的人提议直接进攻中都,金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拿下了中都,灭亡整个金国就指日可待;有人认为不宜现在进攻,因为蒙古军队一路打到中都城下,经历了几次攻城战,已经是兵疲马乏,应该首先原地休整,待恢复元气之后再攻不迟;还有人觉得可以绕开中都,将中都周围的城市攻下,然后围点打援,等待着中都城内的人开城投降。
成吉思汗综合了各种建议,然后对众将说:“中都城迟早是我们的囊中之物,眼下不宜过急地攻城。中都城不比乌沙堡、居庸关,作为金国的都城,不仅有坚固的城墙,而且有丰富的粮食储备。我们离开草原已近一年,先班师回大本营,休养生息,待来年兵强马壮再进行总攻。”
成吉思汗顿了顿,看向木华黎,木华黎心领神会,接着说道:“我们虽然是主动撤兵,但也不会让金国以为我们没有能力攻城,大汗已经派出议和的使者。作为围城的一方,我们主动议和,完颜永济想必不会反对。”
果然,使者依照成吉思汗的指示,提出了各种苛刻的要求。完颜永济惧怕之下,全部答应,送去了黄金、白银和丝绸,同时奉上了童男童女各五百人,宝马上千匹。成吉思汗这才下令暂时撤军,并留下大将守卫沿线重要堡垒。
完颜永济见蒙古军队没有马上攻城,舒了一口气,但是这反而让金国朝廷更加提心吊胆,因为中都已经无险可据,蒙古军队随时都会出现在城外,这种紧张的气氛让朝廷内人人自危,于是出现了迁都的主和派和力战的主战派。
金国人的内讧
成吉思汗的退兵,让金国有了短暂的喘息之机。朝廷上下乱成一团,大臣吵得不可开交,讨论是依靠中都城坚守,然后等待其他各处的勤王之师,还是南下迁都。完颜永济没有任何主见,而且眼下更重要的是,谁来统兵继续抵抗蒙古人?
金国在与蒙古的战争中,能征善战的将领死的死伤的伤,实在无人可用了。仔细想想,这其实也是王朝末期的一种特征,百战名将很少有出现在王朝衰败时期的。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朝廷腐败,忠臣名将大多又是耿直之人,很难与宵小之辈同朝为臣,被排挤是必然的事。
完颜永济看着满朝文官武将,竟然找不出一个人可以托付军队。这时,他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丢掉西京大同的胡沙虎,只能说完颜永济确实不具备看人的眼光,他本以为抓住的是救命稻草,没想到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芦苇。
胡沙虎在西京大同的保卫战当中没有做任何抵抗,就仓皇地逃回了中都。完颜永济为了惩罚他,将胡沙虎削职为民,留京以备后用。胡沙虎丢了官帽,每日无所事事,除了打猎,就是游乐玩耍,中都城的烟花柳巷都逛遍了,丝毫没有闭门思过的意思,丢了城池像是丢垃圾一样无所谓。
病急乱投医的完颜永济想起了胡沙虎,急忙命人将他找来,问道:“胡沙虎,这一阵命你面壁思过,你可知错?”
胡沙虎心里可是一点都没在意,认不认错的有什么关系,反正都丢了,但是察言观色是他最擅长的,他猜出完颜永济应该不是要杀他,那就只能是再次起用了。于是,他一头扑倒在地,装出一副哭腔回道:“吾皇在上,臣已知错了。这些天来,我每日都是茶不思饭不想,一直想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轻易就丢了军事重镇大同。然后有一天,我突然之间明白,我太过胆怯,没有发挥出我们金军的优势,如果我顽强守城,成吉思汗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是见到其他军事据点接连失守,我感到害怕,就跑回了中都,这件事到现在我都后悔无比,请皇上您治罪。”说完,胡沙虎还偷瞄了一眼完颜永济。
完颜永济也没怎么细听,只是象征性地不断点头,他对胡沙虎说:“你能认识到这些很好,你也是我金国的几朝名将了,早在太宗时期,你就曾率兵远征蒙古。念你多年来为我大金国立下的汗马功劳,我原谅你这一次的过失,但你要戴罪立功,带领金国的军队抵挡住蒙古进攻中都。”
胡沙虎心里乐开了花,原来不仅是要重新起用他,还提拔他当了金国的兵马大元帅,统领全国的金军。叩头谢恩之后的胡沙虎,立马恢复了目空一切的表情。
完颜永济没有识人之慧,偏偏选中了胡沙虎,他觉得自己是施恩于他,但胡沙虎可不这么认为,胡沙虎觉得这一切是他应得的,早把军权交给他,也不至于沦落到现在这般田地。
咸鱼翻身的胡沙虎控制了所有的金军,不过他可没有出兵抵御蒙古军队的想法,这么危险的事情他不干。胡沙虎把军队屯在中都城外,自己整日打猎取乐、喝酒嬉戏,全然不顾国家已处于危亡之际。这一下完颜永济可急了,隔个三五天就派人去询问胡沙虎有何计划,可那个胡沙虎怎么可能有计划呢?
终于有一天,胡沙虎被逼烦了,冲着派来传旨的人大吼道:“到底谁才是现在的统帅!我自有打算,完颜永济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不就是对我不信任嘛!他既然不信任我,也休怪我不留情面。”说罢,胡沙虎抽出随身宝剑,一剑送使者去见了阎王。
事已至此,胡沙虎一不做二不休,举兵反叛,以清君侧之名,率军攻入中都。完颜永济怎么也想不到中都城会先被自己人攻破,他挑来挑去,把自己挑进了牢狱。
胡沙虎仍然不放心,一杯毒酒鸩杀了完颜永济,并且以太后之名废除了他的皇帝身份,改立金宣宗完颜珣。这一次内讧事件,直接导致了金国内部的动荡。胡沙虎大权独揽,引起了部分贵族的不满,朝廷中发生了分裂。
远在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知道了这件事情,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召开军事会议,对众人说:“金国内讧,这是我们夺取中都的有利时机,上一次撤兵,忌惮的另一点,就是中都城内全军一心。但他们自断经脉,我决定举全蒙古国的力量远征中都。”
待成吉思汗率军来到中都城下的时候,胡沙虎已经被下属术虎高琪杀了,金国的军权几易其主,而金国也已经到风雨飘摇的境地。
老子先走一步
金中都作为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都市,不仅城墙高大坚固,而且城内有数层内城可以守卫,防御手段多样。如果一层一层地进攻,很可能陷入蒙古军从未经历过的巷战,那样一来,损失将难以估量。
成吉思汗尝试着攻打了几次中都,但都无功而返,金军拼死抵抗的决心让成吉思汗都忌惮三分。因此,成吉思汗决定将中都城孤立起来,他派大将木华黎率领一支军队继续包围中都,而他自己则率军继续南下。
蒙古骑兵翻过燕山山脉,进入华北大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最适合骏马驰骋。面对着金黄色的麦田,以及果实丰硕的果园,对农耕文明所知甚少的蒙古军队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但是对于这些新鲜事物,蒙古军队并没有认清它们的价值,依旧秉持着草原上烧杀抢掠的作战习惯。蒙古军一路横扫,所过之处一片焦土,骑兵的铁蹄踏平了农田,大小城市多被屠戮,农村更是寸土不留,金国的军队和百姓死亡都很惨重。
直到黄河岸边,湍急的水流才阻挡住了蒙古骑兵南下的路线,成吉思汗也只能望河兴叹。向南已无法前进,兵锋一转,成吉思汗分兵两路,一路向东挺近齐鲁大地,一路向西再次进入三晋之地。
已经被成吉思汗三个儿子扫荡过的山西、陕西早已没有抵抗的能力,只能任凭蒙古军队洗劫一番;东路军第一次进入山东,成吉思汗一举攻下了济南,面对齐鲁大地上千年的文明传承,成吉思汗没有丝毫的怜惜,济南城付之一炬。
金国朝廷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金宣宗完颜珣一筹莫展。这时候,成吉思汗再次提出议和,派出使者对金宣宗完颜珣说:“我的主人成吉思汗命我带话给金国皇帝,蒙古大军所向披靡,一路扫荡,华北平原之上,所过之处无一活口。没有城市能够抵挡住蒙古大军的猛攻,中都也迟早是囊中之物。但是我的主人怜悯金国的百姓,所以决定不再继续进攻,如果你能够满足我的主人的要求,中都的包围也会撤去。”
金宣宗完颜珣二话不说,成吉思汗需要的战利品,他一概加一倍送上,以求他马上退兵。见到这么丰厚的战利品,成吉思汗依照上一次的安排布置了留守的将领,自己回到了草原。
金宣宗完颜珣比完颜永济还要窝囊,为什么这么说呢?上一次成吉思汗退兵,完颜永济好歹还想着找将领来接着抵抗,只是所托非人,如果有良将在身边,多坚持抵抗几年也是有可能的;金宣宗完颜珣根本没想着抵抗,他见蒙古撤围,第一反应就是跑。
金宣宗完颜珣对大臣们说道:“中都经历几次包围战已经是破败不堪,很难说下一次还顶不顶得住,当务之急是南迁保留金国的余脉。北宋旧都汴京位于黄河以南,有黄河天险,蒙古骑兵可以翻山越岭,但是渡过黄河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迁都开封是最佳策略。”
左丞相徒单镒厉声反对,他说:“我们已经与蒙古议和成功,如今应该广积粮,整修军械,完善守备,固守中都以待蒙古军队。如果现在南迁汴京,那么黄河以北的地方肯定会全部失守,金国也将沦为和南宋一样的偏安小朝廷,再无复兴之日。”
右丞相完颜承晖也据理力争,称一旦南迁,民心将尽失,没有人甘愿担当守土之责,即使逃到汴京,也只是苟延残喘。无奈金宣宗完颜珣主意已定,没人能够动摇。
金宣宗完颜珣逃跑的动作也很迅速,不出两日就带着皇后和百官向着汴京逃去。对金国彻底失去信心的徒单镒急火攻心,不出几日就去世了。
金宣宗完颜珣留下右丞相完颜承晖和太子完颜守忠守卫中都,实际上已经是放弃了中都城。
金国无大将,酒鬼做先锋
金国南迁,中都的守卫变得比原来还要空虚,成吉思汗不会轻易地错过机会,这一次他要彻底摧毁中都。
成吉思汗举兵十几万,风驰电掣般一路碾压式地前进,很快抵达中都城下。这一次与前两次围城的差别在哪里呢?首先,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皇帝不在了,没有皇帝居中坐镇,尽管太子留守,但是中都城中的百姓仍然有被抛弃的感觉,留守军队的士气要低落很多。其次,皇帝跑了,留守军队失去了拼死守城的意志力,如果没有视死如归的态度,对抗数量超过自己的蒙古军队,无异于以卵击石。最后,城中的思想并不统一,有的人决心与蒙古军玉石俱焚,有的人想跟皇帝一样往南跑,有的人想要脱离金军的控制,投奔南宋,中都城内暗流涌动。
右丞相完颜承晖敏锐地注意到城中的不安定因素,他急忙派随从去汴京求援。随从见到金宣宗完颜珣,气喘吁吁地说道:“吾皇万岁,中都城再次被成吉思汗围困,城内的气氛躁动,有可能出现无法预料的事情,希望我主体恤中都守兵,派出援军,救中都百姓于水火。”
估计是完颜珣觉得自己已经安全了,所以他还真没有见死不救,他任命御史中丞李英为统军元帅,自清州督粮去救中都。
李英这个人,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功夫比谁都强,他自己提出的御敌之策也很像是可以解围的样子,但真要出征杀敌,李英的无能就会暴露无遗。
李英一路北行,收集散在各地的义军,得到了几万人,但是这些义军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李英收了这批人之后,也不加严格管束,仍然放任自流,毫无纪律性可言,结果李英的军队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般抢掠不断。
李英本人也不像一个统帅的样子,隔三差五就要喝醉一次,他本就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平日就好喝点酒,出征了还是没忘记带上酒,一个醉醺醺的统帅带着一群流氓去对抗蒙古的骑兵,不用推演也能知道结果。
在霸州北部(今河北廊坊一带),李英的军队与蒙古军迎面相遇,偏巧前一晚李英又喝多了,醉得不省人事,稀里糊涂就出阵了。蒙古士兵一看,这对面的统帅怎么在马上晃呢?结果真打起来的时候,蒙古的士兵才明白,不是什么妖法,而是醉得晃来晃去。李英哪有力气挥动刀剑,没打几回合就被斩落马下,李英带领的一帮乌合之众没了统帅,如鸟兽般哄然散去,中都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被折断了。
金国的援兵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毁在了李英手里,同时毁掉的还有中都城内士兵的守城信心。知道有援兵到来,为了生存还能够勉强一战,但是援兵被消灭,想要生存的意志很容易动摇必死的决心。
攻破中都
中都城内,完颜承晖已经得知李英和他带领的援兵的结局。他茫然地看着天空,感叹天要亡金,就在此时,完颜承晖下了决心要与城共存,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完颜承晖对太子完颜守忠说:“太子殿下,援兵被消灭,中都城已经没有希望了,为了您的安全,您还是快些逃去汴京吧。作为几朝的老臣,我要留在中都,埋骨于此,中都不能没有统帅。”
完颜守忠比起他的父亲来,还是有气节的。他握着完颜承晖的手说:“丞相,我不能离开,如果我走了,中都城就连最后一根精神支柱都没有了,别说守城,能不能抵挡住蒙古军队的下一波攻势都是问题。”
完颜承晖再三劝谏,他当即跪在太子面前,对他说:“太子殿下,如果你不能够逃到汴京,那我怎么对得起圣上的嘱托,更何况太孙才出生没多久,不能见不到父亲。”
完颜守忠在轮番的劝说下最终星夜逃出中都,来到了汴京。但是来到汴京的完颜守忠被心中的惭愧折磨,加上天生的体质问题,加上战争的惊扰,很快染上了恶疾,中都城破之后,他就紧随其后离开了人世。
成吉思汗击破李英后,决定对中都城发动总攻。这时候,驻守在城外的契丹族士兵发生了哗变,他们无法进入城内,只能在城外驻扎,在两军交战当中会成为最先牺牲的炮灰,金军不会在乎他们的生命,蒙古军队也会视他们为敌人。因此,为了生存,他们决定投靠蒙古,不再为金国卖命。
成吉思汗自然喜出望外,这等于直接攻破了一条防线。他赶忙命大将石抹明安安抚他们,并将这些投降的契丹士兵编入石抹明安的军队中,并立刻投入攻城作战中。
完颜承晖见大势已去,回到相府,遣散了所有的仆人,独自一人来到祠堂,在祖宗的祠堂中一跪不起,他无法阻止中都城失守,祖宗的基业就要毁在他的手上,完颜承晖感到自己无颜去见列祖列宗。
完颜承晖叫来一位曾在他手下工作过的令史,将一份遗折交给他,对他说:“我已经发誓与中都城共存亡,如果你能够逃出去,将这一份折子上呈给皇上。希望皇上能够励精图治,远离奸小之徒,选贤任能,整顿军队,再与蒙古人一较高下。”
令史听后,泪水模糊了双眼,他发誓一定要将折子带到汴京。完颜承晖笑着点了点头,对他说:“你我二人曾是上下属的关系,如今也不分这些了,来,与我喝几杯。”
完颜承晖一边喝酒一边回忆着往事,泪水掉进了酒杯中,喝下去有一丝苦涩,他有些虚弱地对令史说:“好了,时间差不多了,你速速离去吧,再晚怕是更难逃出去了。”
令史出门没多远,听到后方的相府中传来了哭泣声,他这才明白过来,丞相刚才喝的就是毒酒,他没有回头,趁着破城的混乱逃出了中都。
完颜承晖死去的一刻,中都城也宣告失守。蒙古军队对中都进行了屠城,骑兵在城内纵情抢掠,金银珠宝、丝绸、美女能抢得都不放过,求救声、喊杀声震耳欲聋。
成吉思汗把先祖的仇恨全部洒向了中都城,离开之际,他放了一把大火,城内的熊熊大火足足烧了一个月,远在多伦也可以见到中都城的黑烟。中都载着成吉思汗无限的怨恨变成了一片废墟。
中都失守以后,黄河以北的地区都成蒙古的领地,成吉思汗任命木华黎来管理这些地方。然而,他并没有一鼓作气冲过黄河,灭亡金国,而是自己带着军队回到了草原,成吉思汗为何放弃了消灭金国的绝佳机会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