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第一次感觉到了苍老,他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让他的面容上多了沧桑,但不变的是坚定的意志。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的成吉思汗也希望自己能够长寿,他听说中原有一种“长生不老药”,禁不住诱惑,想要得到这种灵丹妙药。
成吉思汗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回忆过去的人生。不满十岁就扛起了乞颜氏的大旗,肩负起蒙古部的未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统一草原六部的过程中,打败了安答扎木合、义父王汗,不断地在亲情和现实中做出抉择。降伏西夏,打败大金国,成功地为先祖报仇;远征花剌子模,开疆拓土,从草原的大汗变为天下的大汗,一将功成万骨枯,今天的成就建立在无数人的牺牲上。
成吉思汗曾自言自语道:“如果我能够更长寿一点,那么征伐四海的任务就可以亲自去完成,看到我蒙古的九足大纛旗在敌人的领地上飘扬,看到我可爱的孙子们长大成人。长生天,再给我几十年的时间吧。”
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和最多的财富,想要独占的欲望驱使着他们去寻找长寿的方法。秦始皇为了追寻长生不老药,听信徐福的妄语,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东渡,耗费巨万,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据说他多次东巡蓬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够见到蓬莱仙岛上仙人,以求长生不老。
汉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术,与太子反目成仇,也是因为怕别人咒他死,这种敏感的神经导致除了自己,谁都不相信。唐太宗迷信仙丹妙药,尝试了各种配方,甚至亲自去炼丹,以至于身体机能急剧衰弱,未能求得长生,反而迎来了速死。
这些都是因为寻求长生不老而引发的悲剧,但即使有这么多反例在前,也还是难以阻止皇帝们寻求长生的意图。而且,越是功勋卓著的皇帝,越不想放弃自己建立起的一切,他们都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成吉思汗在中原战场时曾听过一个传言,有人告诉他,说中原之地有一位道长,神通广大,叫丘处机,这个人特别长寿,有人说他已经几百岁了,还能够健步如飞,像年轻人一样,他肯定知道长生不老药的配方。
成吉思汗听后果然兴趣大增,询问了很多丘处机的事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派自己的近侍刘仲禄前往山东,去请丘处机来见面,希望可以得到他长寿的秘诀。这一年是1220年,丘处机七十三岁。
实际上,成吉思汗本人对于宗教并没有那么热衷,他始终认为宗教应该是统治者的工具,就像当年杀通天巫阔阔出,只要威胁了大汗的地位就必须铲除。而他自己从没有真心归于哪个宗教,真的要挑一个的话,也只能是长生天了吧。
诏见长春真人
道教是产生自中国民间的本土化宗教,创建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虽然道教极力与道家建立联系,并将老子奉为道教的神仙之一,但是二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道家为一种思想流派,更贴近哲学,而道教则是宗教。
汉代出现了天师道、太平道等早期的道教流派。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到成吉思汗这个时期,中原主要有两个教派,北方以全真派为主,南方则是正一派。这两个派别中,正一派基本上继承了汉代天师道的传统,历史悠久,修道者可以不在道观中修行;而全真派则是新兴的教派,创派尚不足五十年,但是教规森严,要在道观中修行,不能娶妻生子,丘处机就是全真派有名的弟子之一。
丘处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也就是1148年,道号长春子,曾任全真派的掌教。早年在全真派王重阳祖师的门下修道,王重阳去世后,丘处机隐居深山,继续潜心修炼。
有关丘处机其人,不做道教研究的人,几乎都是从金庸的小说中知道的。在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丘处机被描绘成一个充满侠义之气的道长,一心为了南宋,与金和蒙古抗争的有领袖气质的人,骨子里又带点固执,拥有一种处处与修道之人不相符的气质。
实际上,现实中的丘处机仙风道骨,从不干预国家之事。丘处机没有为南宋做什么事情,他对南宋有多深的感情都要画一个问号,终南山也在金国的控制范围内,想与南宋联系确实有难度,所以,小说中描写的要牢记靖康之耻之类的教训,也就只是金庸自己的设计而已。
丘处机在北方修道,有所成就之后,还曾被传召到中都,得到金国皇帝的许可在金国全国范围传教。这项待遇是极高的,为全真派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全真派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在北方生根也得益于金国皇帝的支持。
刘仲禄对丘处机说明了来意,将成吉思汗的诏书交给他。在诏书中,成吉思汗表达了自己对丘处机的敬慕之情,称呼长春真人为神人,听闻长春真人博学多识,不论是文学还是思想,造诣都很深厚。成吉思汗久仰丘处机大名,渴望能够见面,并且真挚地希望长春真人能够出山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成吉思汗情真意切,虽然没有提及长生不老之事,但是称赞丘处机的年龄的时候,还是暗藏了这个意思。
丘处机最终同意了成吉思汗想要见面的请求。这一点其实颇为出人意料,因为以丘处机的名望,如果想要出山,那么不管是金国还是南宋都会抢着去迎接他,但是他一次都没有出仕,为何仅仅看了成吉思汗的一份诏书就同意去见他呢?这对于看透了尘世间纷繁杂扰的化外之人来说并不正常。
我们已没有办法去考证丘处机当时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做出这样的决定,猜测来说,丘处机可能一直想要结束连年战争的乱世,救生民于水火,使百姓免遭涂炭,只是未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金国的皇帝已经失去这个能力,而南宋的偏安小朝廷则根本没想过,多活一日都是赚到了。
那么对比之下,就只有处在上升期的蒙古大汗最合适,他统一了草原,占据了中原北部,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有能力解救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
丘处机虽为修道之人,但是在乱世中还是希望能够为百姓尽一点微薄之力。
勉为其难的西域之行
丘处机起程前往中都,在那里他第一次听说了成吉思汗并不在草原,而是在遥远的中亚。这让他犯了难,已经七十三岁高龄,却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这一趟行程下来,能不能坚持到目的地,他自己也不确定。
丘处机希望刘仲禄可以传达自己的这个意思,是不是能等成吉思汗回到草原以后再去见他。这件事情刘仲禄做不了主,他急忙通过蒙古的驿站送了一封快信给大汗,询问改期之事。成吉思汗还是决定让丘处机亲自来一趟中亚,因为他也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能够班师回国,而对于长生之事又难以抛开兴趣,只好让丘处机勉为其难了。
丘处机思虑再三,想到天下的苍生,决定拼上这把老骨头。同一年,他带着弟子们从中都起程了。丘处机一行人首先翻越长城,沿着当年成吉思汗攻入中都的道路北上,越过野狐岭,进入蒙古草原。在那里,成吉思汗的幼弟帖木格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送了一百头牛马,供丘处机等人在路上使用。接着丘处机一行人离开蒙古草原,进入新疆,来到了畏兀儿的别失八里城,虽然畏兀儿信奉佛教,但是对道教掌教还是尊敬之至。
过了畏兀儿,丘处机加快行程,沿着准噶尔盆地西行,进入伊犁河谷的阿力麻里城,稍作停留,遇到了成吉思汗的使者。使者告知丘处机,大汗急欲见到道长,希望不要在路上耽搁过长时间。于是,丘处机立刻起程,经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渡过锡尔河,来到了撒马尔罕。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丘处机终于到达了中亚,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这一路的艰难险阻只有同行的弟子们知道。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根据这一路的见闻写出了《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所经山川道里及沿途所见风俗人情,兼及长春真人的生平,是研究13世纪漠北、西域史地及全真道历史的重要资料。
此时成吉思汗正在平定阿富汗,所以丘处机便在撒马尔罕过冬,等待成吉思汗的召见。1222年,成吉思汗在大雪山(即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接见了丘处机。
成吉思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问丘处机:“真人,听闻你懂得长生不老之术,是否有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药呢?”丘处机料定成吉思汗一定会询问这件事,所以他早有准备,他对成吉思汗说:“大汗,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长生不老之药,只有延年益寿之方。短命的人都不懂得这个方法,想要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清心寡欲,也就是说,第一,要清除杂念,二要减少私欲,三要保持心地宁静。”
成吉思汗对于没有长生不老药的结果很失望,这本是他召见丘处机的根本原因,而他所说的治国之道,信奉马背上治天下的成吉思汗并不怎么理解,这些颇为哲学的话语,中原的人都未必能全部明白,又怎么能强求成吉思汗一点即透呢?
丘处机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并不急于要成吉思汗听从自己的建议。他一直跟随在成吉思汗身边,通过每天的小事逐步引导成吉思汗理解“敬天爱民”,将道教的养生秘诀传授给他。
有一次,成吉思汗正在狩猎,突然一只大熊扑了过来,惊吓到成吉思汗的坐骑,成吉思汗顺势坠马,不过提前做了准备,所以并没有大碍。丘处机借着这个机会告诉他:“大汗,这是上天的警示,您的年龄已经不允许你再这样频繁地狩猎了。您应该减少征伐,天下都是您的子民,哪有您的敌人?宽容地对待敌人更能够赢得尊重,也能减少蒙古士兵的伤亡。仇恨只能带来更多的杀戮,放下仇恨,肯定可以延年益寿。”
成吉思汗回应道:“真人说的我会谨记,但是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不围猎就会荒废武功,至于仇恨,我本不想有,都是敌人制造出来的,有仇不报,有何面目面对亲人和被伤害的人呢?不过真人说的我会努力地去做。”
从成吉思汗以后的经历来看,如果他能够听从丘处机的建议,减少狩猎,或许他就能够达成长寿的愿望。
丘处机于1223年起程返回中原,回到内地以后,成吉思汗任命他在燕京太极宫主管天下道门,使全真派得到较大发展。他死后被埋葬于白云观(位于今北京市西便门外)。
倔强的统帅
成吉思汗不断往返于阿富汗和锡尔河一带,之所以仍然停留在花剌子模,是因为担心札兰丁死灰复燃。札兰丁已经逃入印度很长时间,八剌的军队也没有任何讯息传来,成吉思汗愈发不安,他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花剌子模问题。不消灭札兰丁,成吉思汗是不会轻易地离开花剌子模的。
但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将士们思乡心切,毕竟西征数年,仍然归期不定。耶律楚材来见成吉思汗,劝谏道:“大汗,如今札兰丁孤身一人逃入印度,他已经没有什么兴风作浪的能力了,印度也不是花剌子模的领地,他在那里举目无亲,谁会轻易地帮助他来对抗强大的蒙古国呢?我们几十万大军都在这里耗着,就为了他一个人,这显然不值当。如果您不放心,大可以留一支部队,然后每年来更换,也比现在这么多人不能归家要好。您西征在外,还有忽兰陪侍左右,但是将士们和亲人分离时间太长了,回家是他们最期望的事情。一两年还好,再过个五六年,难保士兵们不产生怨念,此刻最好还是班师回草原吧。”
成吉思汗回应道:“先生所言极是,我也很明白这个道理。不是我不想班师,实在是现在不敢撤兵。如果我们撤了,那些不安分的花剌子模的城市就会立刻反叛,到时候还要回师来剿灭他们,那样不是更费力吗?”
耶律楚材早已设计好如何统治花剌子模,他对成吉思汗说:“大汗所忧虑的,我已经为大汗想好办法。我们一路屠杀了很多城市,眼下我们应该避免这种粗犷的方式,那些投降的城市,我们可以安排自己的官吏来管理。除了前线城市,其他城市不准留存军队,把军队设置在刀刃上,那些重要的山口和要塞进驻我们的军队,这样就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成吉思汗思忖片刻,对耶律楚材说:“先生的策略确实很好,不如这样吧,现在先推行下去,在一些安稳的城市实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更何况哲别和速不台还在西征,我们还是等等他们再说吧。”
说到这里,耶律楚材也就不再强求了,成吉思汗的执念是他难以企及的,只好等待更好的机会再进谏了。
几日以后,成吉思汗得到了哲别和速不台的战报。二人已经打到欧洲多瑙河一带,两万多人的蒙古骑兵一路高歌猛进,长驱八千多公里,未遇敌手。
自摩诃末死于里海,哲别和速不台一路西讨,打败了波斯人、突厥人、俄罗斯人,所过之处,剽掠殆尽。虽然遇到过顽强的抵抗,但是在蒙古骑兵面前都不堪一击,二人甚至攻入了克里米亚地区,将在那里经商的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洗劫一空。比起这些功勋更重要的是,蒙古人意识到这些地区都难以阻挡蒙古骑兵,一支侦察型部队都能够横扫敌人,如果派大军过去,肯定所向披靡。这次西征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正是在这次远征的基础上发起了第二次、第三次西征,远至匈牙利、波兰都难逃蒙古铁骑的蹂躏。
成吉思汗听到这个捷报,心中大为惊喜,他对众人说:“哲别和速不台不愧是我得力的战将,看来他们很难马上回来,我们在此多等一等他们吧。顺便再去接应一下八剌,看看有没有札兰丁的消息,说不定八剌顺利的话,可以把印度也扫平。”
怪兽角端
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再次进入印度旁遮普,在印度河岸边安营扎寨。
其实困扰蒙古士兵们的不是敌人,而是印度湿热的气候,此时又正值盛夏,这对习惯了凉爽的蒙古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真要是有敌人来偷袭,恐怕能战之人也不多。
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印度河上的水汽蒸腾着,笼罩着河岸两边。蒙古的军队在岸边,对对岸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什么都看不见,又不敢贸然过河,如果在渡河途中被袭击,那就真的进退两难了。
士兵们在岸边面面相觑,这么酷热的气候他们还是第一次碰到,蒙古人不怕冷,多冷的天气也能挨过去,但是热是万万不行的,还没战斗汗就像瀑布一样往下流,这种消耗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但是大汗的话谁敢不听呢?就在众人徘徊不前的时候,从雾气中走出来一只谁也没有见到过的怪兽。
怪兽长什么样子?这个怪兽身材高大,长着一个麒麟的头,狮子的身子,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有四只爪子。它的上唇特别长,鼻子上方长有一只独角。这个怪兽的突然出现,把蒙古士兵给吓了一跳,谁都不敢靠近它,况且士兵们从没见过什么生物能够站在水上。
成吉思汗听到骚动声走了过来,一见这个怪物,先是心中一震,纳闷这是什么动物,说是鹿吧,可是差别太大。片刻之后,他对众人说,不要犹豫,很可能会对我们不利,放箭射死它。于是,士兵们纷纷放箭,但是无论士兵们从哪个角度射箭,都无法伤到这个怪兽,即使换大的弩弓也无济于事,怪兽面前好像有一堵墙挡住了箭路。
这时候,怪兽似乎说话了,他对着河岸边的成吉思汗说:“快点回去吧,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成吉思汗愈发感到诧异,这个怪兽不仅射不死,还会说人话。就在这时,耶律楚材赶来了,他命令士兵们停止射箭。成吉思汗急忙向耶律楚材求教,这到底是个什么生物。
耶律楚材对成吉思汗说:“大汗,这个怪兽名叫甪端,也称为角端,是瑞兽。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什么武器都不能伤害到它。角端通晓四方语言,所以能够对您说话。古书中记载:‘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也就是说,只有当明君出现的时候,它才会伴随着出现。”
成吉思汗反问道:“先生的意思是说,这个叫角端的怪兽是因为我才出现的?”
耶律楚材立刻点头道:“大汗,正是如此。如果不是您,它是不会出现的。别看它长得可怕,不像任何一种动物,实际上,角端一点都不凶猛,反而是一种爱惜生灵,厌恶杀戮的瑞兽。现在它降落到凡间,来到您的面前,就意味着它要给大汗您传话,传达上天的旨意。您如果再向前行,很可能会遭遇危险,不如撤兵,班师回国。而且,您应该停止杀戮,角端是极其厌恶残杀的瑞兽,如果让它感到不满意,长生天也会降下灾难。更何况,您想一想,那些投降了您的百姓,就是您的子民,他们已经不是敌人,应该宽容地对待他们,让他们为了您更好地劳作。”
耶律楚材说完之后,角端看着成吉思汗,点了点头,大吼一声,退到雾中消失了。成吉思汗顿时就明白了,回身对耶律楚材说:“ 先生说得对,这个怪兽听完你说的,还对我点头示意,然后就消失不见了,这是上天的旨意。我也不能违抗,既然如此,那就撤军吧。”
沉重的凯旋
成吉思汗决定撤军后,士兵们都舒了口气,终于可以逃离这个酷热难耐的地方了,要是再打下去,性命都得丢在这里。成吉思汗同时派使者召回了正在印度前方寻找札兰丁的八剌,估计八剌的军队也被印度的气候折磨得很惨,所以成吉思汗的诏令一到,军队就马不停蹄地赶回了阿富汗与成吉思汗会合。
蒙古大军集结完毕,先行撤回了河中地区,在此地休整了一段时间,然后提前开始了返回草原的行程。1225年,成吉思汗回到了阔别数年的家乡,回到了他的发妻孛儿帖身边,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斡难河源。士兵们在见到家人的那一刻,都止不住热泪盈眶,恨不得抱着妻子大哭一场,看着幼子已经可以奔跑,看着这熟悉的一切,没有人能不动容。
回到家乡的成吉思汗为了祭奠在征途中丧命的将士,沐浴更衣,亲自来到蒙古人的圣山不儿罕山下,向长生天祷告,祈祷他们能够被长生天接纳。为了犒赏随他征战在外的将士们,成吉思汗决定大摆筵席狂欢三日,家庭的温暖是对士兵们最大的赏赐。
成吉思汗虽然也很高兴,但是心底始终有件事情在牵绊着他,哲别和速不台还没有回来。然而,一个坏消息先于西征军的归来传到了成吉思汗的耳中,西征军派出的使者带回了哲别去世的消息。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成吉思汗差一点晕过去,他从不曾想到,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哲别会先于自己而去。过了数十日,速不台带领着西征军和哲别的遗体回到了家乡。成吉思汗亲自出帐迎接,看着哲别的遗体,他泣不成声,对着他哲别遗体说道:“哲别啊,你是那么的强壮,还那么年轻,只有四十几岁,为什么长生天要夺去你的生命?哲别,回到家了,我会为你举行一个最盛大的葬礼,绝不会让你就这么简简单单地下葬。”
哲别自从跟随成吉思汗以来,打败塔塔儿、南征金国、平灭西辽、率军西征,每一次都是尽心尽力,没想到在西征归途中不幸身亡。成吉思汗为哲别举行了国葬,下令全国哀悼三日,纪念哲别的贡献,同时让哲别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到1225年这一年为止,“开国四杰”之一的博尔忽死于1217年征讨秃马惕部落;木华黎在与金国的交锋中积劳成疾,于1223年去世。“开国四狗”之一的忽必来于1211年迫使附属西辽的葛逻禄投降以后便病逝;哲别则于1224年死在了西征的归途中,加上早逝的者勒蔑。这几人作为成吉思汗的得力战将,为他建立大蒙古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却都先于成吉思汗离开了人世,“开国四杰”、“四狗”,只剩下博尔术、赤老温、速不台三人。
丧事完毕,成吉思汗并没有过多地休息,就开始筹备攻打西夏。当初西夏拒绝出兵花剌子模,对蒙古的使者毫无尊敬可言,如今西征已经结束,成吉思汗决定给西夏点颜色看看,让他们明白自己到底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