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国:两宋-北宋的完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北宋王朝中期以后,极其腐朽、黑暗的统治,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日益众多的农民破家荡产,“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挡。

    高太后掌权8年后死去,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来就不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变法派并不像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地改革朝政,导致内部纷争不休。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趁机捣乱。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朝政就更加混乱了。

    北宋王朝是通过军事政变夺得政权的,因而统治者一开始就公开纵容大地主进行兼并,土地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唐末的黄巢农民大起义,从中原到江南,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但没有进入四川,这里的封建势力没有受到冲击,生产关系比其他地区落后。农民,特别是佃农所受的剥削压迫十分苛重。后蜀统治时期,四川境内绝大多数土地为豪强地主所占有,80%左右的人口属于贫苦农民。因此,四川已经成为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

    北宋政府建立后,对四川农民的处境不但未作任何改善,反而加强了对他们的剥削,除常规赋税外,官府在成都又设置了“博买务”,迫令四川人民织作冰绔、绮绣等精美丝织品,由“博买务”统购专卖,许多农民的副业收入被官府剥夺了,造成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的大量失业。以孟昶为首的后蜀统治集团,挥霍无度,甚至连溺器上都装饰以珍宝。

    四川还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农民有相当一部分是茶农。官府垄断当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茶”贸易,广大茶农在封建官府和地主豪绅的压榨下,生活陷入绝境,很多人只得逃亡。

    993年5月,西川青城(今四川灌县)人王小波发动了武装起义。王小波向群众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革命口号,向地主阶级发起了猛攻。“均贫富”的口号既是对唐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王小波领导起义农民攻克青城县,“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接着又攻克彭山县,将贪赃虐民的县令齐元振处死,剖开他的肚皮,塞满了他平日贪污来的钱币。这年冬,王小波率众攻打江源县。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幸被流矢射中额头,伤势过重牺牲。在这个紧要关头,起义队伍没有动摇,他们共推王小波妻弟李顺为统帅,继续实行“均贫富”的主张。李顺号令严明,所到之处,把乡里的富人大姓召集来,命令他们如实申报各自所有的财产和粮食,除按人口给他们留下够用的数量外,所余全部征调,发放给贫苦农民,得到人民拥护。李顺领导农民军连克蜀、邛二州,队伍已增加到数十万人。接着,他率领部队挥戈东下,从西南和西北两面向成都逼进,“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994年正月,起义军攻克汉州、彭州。经过浴血奋战,又于5月16日攻克成都。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发展革命形势,起义军建立大蜀农民革命政权,李顺自称大蜀王,改元“应运”,并铸造“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货币。起义军战士还在脸上刺“应运雄军”四字,以纪念胜利。

    大蜀农民革命政权坚决执行“均贫富”的政策,用革命暴力没收地主财物,还依靠“在城贫民”,“指引豪家收藏地窖”,大挖地主藏匿的浮财,分给贫民。这时,北到锦州,南至巫峡,大部分地区都为农民革命政权所控制。

    大蜀政权建立后,李顺立即指挥起义军四出攻打州县,反动营垒相继土崩瓦解,宋朝的“败卒亡官”四散逃命,地主豪绅“人心恐悚,投死无地”。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数逾百万”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迅速波及其他地区,农民革命的怒火,正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今日取某州,明日陷某县,向风则靡,何啻席卷之易”。

    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北宋政权极为惊慌,急忙派遣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招安史,统帅中央禁军前去镇压。李顺为阻止宋军入川,也派农民军数万人北取剑门,控制栈道,以拒宋军于险关之外。但农民军在战斗中伤亡太重,退回成都。

    李顺又亲率起义军20万围攻梓州,因遭宋军夹击,战斗不利,也相继撤回。宋军进围成都时,正值农民军大都四出攻取其他州县,只有10万人守卫成都。经过拚死抵抗,大多数人英勇牺牲了。不久城破,李顺在群众掩护下出城不知下落,宋军抓了一个貌似李顺的人杀头报功。

    李顺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在眉州战斗的将领张余,仍继续转战于四川各地,连续攻破嘉、沪、戎、渝、涪、忠、万、开等八州,沿江而下,很快又发展到拥有“众十万余”的队伍。直到996年5月,各地起义军才陆续被宋军镇压下去。

    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这次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是唐末农民大起义提出的“均平”思想的继续和深化,它反映出广大农民要求土地和贫富均等的强烈愿望,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宋真宗初年,益州(今四川成都)戍卒在王均领导下举行起义,占领益州,建立大蜀国。王均起义失败后数年,以陈进为首的宜州(今广西宜山)士兵发动起义,拥立卢成均为南平王,前后坚持斗争三四个月。

    宋仁宗、英宗时,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士兵斗争在各地陆续爆发。其中声势较盛的有王伦领导的起义,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起义,王则领导的起义。庆历三年(1043)五月,京东路沂州(今山东临沂)“捉贼虎翼卒”100多人在王伦领导下起义,杀死巡检使朱进,起义士兵数量随时扩大,南下淮南路。宋廷极为震惊。七月,宋军围攻,起义军战败,王伦在采石矶被俘牺牲。

    同年,陕西大旱,商州(今陕西商县)农民一千多人,在张海、郭邈山、党君子、李铁枪等人领导下起义,活跃于“京西十余郡,幅员数千里”,官员纷纷逃窜。驻守光化军(今湖北老河口市北)的宣毅卒五百多人在邵兴率领下哗变,与起义军互相配合。邵兴进军至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大败宋军。宋朝以重兵残酷镇压起义军,年底,张海、邵兴等相继在作战中牺牲,起义失败。

    庆历七年十一月,河北路贝州(今河北清河境)宣毅军小校王则也发动兵变,并且利用弥勒教,与京东路德州(今山东陵县)、齐州(今山东济南)士兵和农民秘密联络。王则占领贝州后,建国号安阳,称东平郡王,改年号为德圣(一作得圣),设置官吏。宋朝调集数路兵力,并派遣参知政事文彦博主持镇压。经过60多天的苦战,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

    广大农民和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士兵的反抗斗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士兵斗争与农民起义互相结合,是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显著特点。

    两浙是北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封建国家的财赋,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这里。宋徽宗时,应奉局、花石纲之类,又对该地区的广大农民、工匠大肆搜括和奴役,社会秩序动荡不定。宣和二年(1120),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农民在方腊领导下发动起义。

    方腊(方十三)是青溪万年乡帮源峒地主、保正方有常家的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十月九日,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方有常一家,首揭义旗。远近农民闻风响应,很快发展到上万人。起义军尊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置将帅为六等。在起义的头三个月内,陆续攻占睦(今浙江建德东)、歙(今安徽歙县)、杭、婺(今浙江金华)、衢(今浙江衢县)、处(今浙江丽水西北)等六州五十多县。各地响应起义的,有苏州石生,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陆行儿,婺州兰溪灵山峒(今浙江兰溪西南)朱言、吴邦,永康方岩山(今浙江永康东)陈十四等。台州仙居吕师囊、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裘日新(仇道人)等,也领导当地摩尼教秘密组织起兵响应。

    宋徽宗于宣和三年正月,派童贯率领京畿禁军和陕西蕃、汉兵15万人南下。宋军攻杭州,起义军战败,退回青溪。歙州、睦州、青溪相继落入宋军之手。方腊带领余部退守帮源峒。四月末,宋军重重包围帮源,发动总攻。起义军奋战,7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力竭被俘。八月,方腊英勇就义。起义军余部分散在浙东坚持战斗,直到宣和四年三月,最后失败。

    重和元年(1118),河北、京东遭水灾,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稍前,宋江领导京东路的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活跃在河北、京东、淮南一带。大约在方腊起义失败的前后,宋江等36名首领接受了宋朝的招安,起义就此失败。

    方腊、宋江等起义失败后,宋徽宗、蔡京一伙以极大的代价从金朝手中赎回燕京(今北京)及其附近的六州,燕京驻军和官吏的给养,都摊派在河北、山东、河东百姓头上,还须运到燕京交纳。为了运送一石粮食,沿途盘费十几石到二十几石,造成这地区百姓的极大灾难。随后,王黼又在全国征收免夫钱,数额达6200万贯。州县官吏对百姓竭泽而渔,急如星火,加上连年灾荒,饿殍遍野。宣和五年,河北、京东等路农民遂相继起义,少者几百人、几千人,多者发展到几万人、几十万人。河北路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张迪“聚众数十万,陷州县”,曾围攻濬州(今河南浚县)五日。刘光世率宋军镇压,张迪牺牲。河北高托山在望仙山起义,号称30万人,转战于河北和京东路青(今山东益都)、徐(今属江苏)、密(今山东诸城)、沂(今山东临沂)等州一带,宣和七年被宋朝杨惟忠、辛兴宗军战败,高托山降宋。京东路青州张仙(张先、张万仙)号“敢炽”,率领起义军号称10万人。同年,在沂州礧鼓山与宋军作战,失败,张仙接受宋朝“招安”。济南府孙列率领当地农民号称10万人,占领铧子山,靖康元年(1126)被宋梁方平军战败。沂州临沂的武胡、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的杨天王、郓州(今山东东平)的李太子、沂州和密州的徐进、水鼓山的刘大郎等率领的农民军也都号称万人以上。这些起义队伍所到之处,杀地主、官僚,攻打州县,或则保聚山谷之间,以崇山峻岭为据点,树起起义的旗帜,“巡、尉不敢抗,县、镇不敢守”。

    宋朝是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比较文明的一个朝代,其灭亡用徽宗父子的话说是“丞相所误”,是有一定道理的,徽宗是个艺术家、画家,因此朝廷大事都让丞相和大臣们办理,正是他们的日益腐败,并且执行了很多错误的政策葬送了宋朝的江山和社稷。

    §§§第二节    梁山好汉交响曲

    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全国的播映,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英雄们的传奇故事与悲壮结局在更大的范围内广为流传。但是众所周知,《水浒传》从小说到电视剧,都是文艺创作,自不免虚构。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宋江起义呢?小说的创作究竟与历史的真实距离多远?

    据史学家考证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宋稗类钞》卷二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王介甫为相,大讲天下水利。刘贡父尝造介甫,值一客在座献策曰:‘梁山泺决而涸之,可得良田万顷,但未择得利便之地贮其水耳。’介甫俯首沉思。贡父抗声曰:此甚不难。’介甫欣然,以为有策,遽问之。贡父曰:‘别穿一梁山泺,则足以贮此水矣。’介甫大笑而止。”故事中所提到的梁山泺,即是梁山泊,自古便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元末明初人施耐庵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写成的《水浒传》,使得梁山泊更加盛名远扬。

    梁山,原名寿良山,简称良山。据《史记》记载,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尝北猎良山”,并且死在良山,葬在良山,他的哥哥景帝亲自给他树了墓碑。为此,东汉光武帝改良山为梁山。整个梁山地区山河交错,河湖相连,山中有湖,湖中有山,深港水杈,芦苇草荡。梁山泊就是梁山地区的一个大湖,由于黄河泛滥,河水注入这个湖泊,使湖面逐渐扩大,形成方圆800余里的一个大水泊。宋朝诗人韩琪在《过梁山泊》中,为世人留下了“巨泽淼无际,齐船渡日撑”的诗句。梁山泊周围的百姓在这里捕鱼、捉虾、栽藕、割蒲,维持着贫苦生活。在这方圆数百里的茫茫大水中,巍然矗立着座座山峰: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头、青龙山……峭壁悬崖,连绵起伏,这地势险要的梁山,也就成为历代藏龙卧虎之地、英雄好汉出没之所。

    北宋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遂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活动营生。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败、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支。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北宋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们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铤而走险,武装聚集,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到宣和元年(1119),这支农民队伍正式宣告起义。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军中有36个主要头领。他们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水浒传》中为呼延灼)、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水浒传》为穆弘)、石秀、徐宁、李英(《水浒传》中为李应)、花和尚(《水浒传》有姓名为鲁达、鲁智深)、武松。宋江起义军总人数由于史书无记载,无法统计,估计有近万人。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36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108位呢?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得明白:“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罗贯中在写小说时有感于宋江起义有“替天行道”之言,对于当时那些“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自亦异于他贼也”,才将梁山36位英雄写成108位,小说自是小说,万万不能当成历史来对待。

    宋江,郓城人,性情豪放,乐于助人。元代陈泰在《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中说“宋之为人,勇悍狂侠”,他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举起起义大旗后,许多渔民、百姓也纷纷上山。他们拿起锄头、镰刀、柴刀,削木为枪,与前来镇压的官兵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每攻打下一个州县,便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深受群众的拥护,力量很快壮大起来。

    宋江起义的消息传到京城,北宋朝廷起初并未十分重视。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二日,宋徽宗下了一纸诏书,说京东东路发生叛乱,命令东西路提刑督兵捕杀。宋朝统治者以为轻而易举便可将起义军消灭,可形势的发展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宋军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而宋江,其才过人,属下的36人个个都是强悍勇猛之士、英雄威武之人,所以,朝廷的这次征剿不仅没有消灭宋江起义军,反而使其在与官兵的战斗中威名远扬。此后,宋江率起义军策马急驰,在数倍于己的官军的围追堵截中,攻城陷地,逢州破州,遇府过府,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先后攻打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并将活动范围由山东扩大到河北各地,纵横数百里,如入无人之境。

    就在宋江起义军转战黄淮平原各地之时,宣和二年(1120)冬,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也率义军连破处州、秀州,攻势凌厉,使北宋王朝十分恐慌。

    整日只知朝歌夜舞、醉生梦死的宋徽宗大惊失色,急召群臣商讨对策,平日里巧舌如簧、只知拍马溜须的权臣们,个个没了往日的气焰,面对宋徽宗的责问,只会含含糊糊,闪烁其辞。就在宋徽宗一愁莫展,大骂自己身边无贤臣、忠臣时,一个名叫侯蒙的人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说明他必定有过人的才智,不如赦过招降,让他率兵征讨方腊以赎之过,或许还能平定东南之乱。”看罢奏折,宋徽宗对建议十分赞同,连声赞叹:“(侯)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年轻时在乡里颇有赞誉,扶弱济贫,乐善好施,有时一日施千金。进士及第后,他硬是凭着自己的才干与正直,在朝中站住了脚,并且深得宋徽宗的信任,从宝鸡尉一直升至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后来又担任了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可以说是平步青云、官位显赫。有一次,宋徽宗问侯蒙:“侯爱卿,你觉得蔡京这个人怎么样?”侯蒙说:“臣以为要是蔡京心术端正,即使是古代贤相也不一定能比得上他。”言下之意,蔡京虽有才能,但独揽大权,心术不正。宋徽宗听了他的话,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并且派人秘密监视蔡京的一举一动。蔡京知道后,对侯蒙怀恨在心,伺机进行报复。一次,有几件奏折上提到的事是侯蒙独自处理的,蔡京便到宋徽宗那里去告状,诬陷侯蒙独揽大权,再加上蔡京死党、犬牙的联手攻击,宋徽宗便对侯蒙失去了信任,下令将侯蒙罢贬到亳州当知州。当侯蒙得知宋江、方腊起义后,连夜向宋徽宗上折子,宋徽宗龙颜大悦,立即下诏任命侯蒙为东平府知府,负责招降宋江。侯蒙此时已经68岁,正想踌躇满志前往上任时,突然发病而死,招降计划未能实现。

    宣和二年(1120),宋江又向南发动攻势,虽然义军人数不多,却好似一把钢刀,令北宋王朝惊恐万状、闻风色变,急令大军镇压。起义军进入沂州,沂州知州蒋园严阵以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为蒋园所败。宣和三年(1121)初,宋江率领起义军挺进江苏地区,又遇到沭阳县尉王师心率领的军队,受到阻击,战败退走。二月,宋江起义军进驻淮阳(今江苏邳县南),北宋政府急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去招降。在起义军转战各地的战斗中,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军事才能,指挥若定,战术灵活多变;同时宋江作战也很勇敢,身先士卒,带头冲杀,打出了威风,令一些朝廷官吏也不得不承认其有勇有谋。

    所以,当侯蒙死后,宋徽宗立即下诏给刚刚以徽猷阁待制出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令其设法招降宋江等人。张叔夜到达海州时,起义军正准备攻城。宋江等人仔细分析了海州的特点和城防情况,决定从海上突破,他们攻至海滨,夺取了大型船只10余艘。然而,张叔夜在得到“招安”宋江的诏旨后,进行了周密策划。他首先张贴出了榜文:“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同时,张叔夜又派出探子侦察起义军的情况,当他获悉起义军从海上突破这一动向后,连忙招募敢死队1000余人,在近城设伏。又派出小股士卒赶往海滨诱战,同时将精兵埋伏在海边。双方开战后,张叔夜诱使起义军离船上岸作战,伏兵乘机烧毁了起义军的船只。面对数倍于己的官兵,宋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宋江虽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重创,但面对重围,船只着火,退路已断,只好接受“招安”向张叔夜投降了。

    宋江接受“招安”后,北宋朝廷对起义军将领都授以官位进行笼络。《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北宋朝官李若水,极度仇视农民起义军,反对“招安”,可他却又亲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后来的事实证明,宋江投降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为了保存实力。所以当时机成熟后,宋江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但是,梁山泊的农民起义军,在宋江降宋后,仍然继续坚持战斗。1121年,主持“括公田”的大宦宫杨戬病死,宦官李彦继任其事。李彦将梁山泊租税收归西城所,又对蒲、鱼、荷、荧等行业“日计月课”,榨取重税,致使“泊旁之人,无所衣食”,当地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反抗。1124年,蔡居厚任郓州知府,曾诱杀梁山泊起义农民五百余人,这说明农民军的战斗仍在激烈的进行。渔民张荣领导的起义军,聚集梁山泊,形成一支有数百只船的水军,坚持战斗,到金朝南侵时,又向女真人发动攻击。金朝统治河北后,梁山泊仍然是起义农民的据点。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300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的史实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了《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三节    靖康耻,何时雪?(上)

    靖康二年(1127),这是令宋人心痛而不能忘怀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上,宋廷宫中所有的法驾、卤簿等仪仗法物、宫中用品、书籍、印板、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图,连同宫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全部被金人席卷一空。北宋就此灭亡,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外族统治中国。

    政和五年(1115),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又叫完颜旻)建国,国号金,完颜阿骨打成为金国的开国皇帝,即为金太祖。

    正当新建立的金朝来势汹汹,欲染指中原的时候,恰好是北宋有名的昏君宋徽宗在位。他任用奸臣蔡京为宰相,重用童贯、王黼、梁师成、杨戬、朱勔、李彦、高俅等人,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1119)宋江在山东起义,第二年方腊又在浙江竖起义旗,北宋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势如累卵。

    宣和二年(1120),在金朝灭辽的时候,北宋希望乘机收复被辽国占领的失地,故与金订立“海上之盟”,双方约定:共同夹击辽国,长城以南的燕云地区由宋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北的州县由金军负责攻取;待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北宋则把此前每年送与辽朝的岁币,照数送与金朝。哪知宋军实在腐朽不堪,宣和四年(1122)北宋两次出兵攻打燕京,均被燕京守兵打得大败。直到这年年底金兵由居庸关进军,才攻克燕京。最后金朝答应把燕京及其所属的6州24县交给宋朝,却要宋朝每年除把原给辽朝的40万岁币交给金朝外,还要把这6州24县的赋税如数交给金朝。宋朝还屈辱地答应每年另交100贯作为燕京六州的“代税钱”,金朝这才答应从燕京撤军,而在撤军时,金兵却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席卷而去,只把几座空城交给宋朝。

    金灭辽以后,看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决定一鼓作气,灭掉宋朝,统一中国。就在灭辽的当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以粘罕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主将是斡离不,由平州攻燕山,两路金军计划在宋朝首都东京(今开封)会合。由于北宋疏于防范,入侵的金军除西路军在太原城遭到王禀领导的宋朝军民的顽强阻御,长期未能攻下外,东路军顺利到达燕山府,宋军守将郭药师投降,金兵遂长驱直入。宋徽宗惊惶失措,连忙写了退位诏书,让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改明年(1126年)为靖康元年。宋徽宗自己则仓皇逃到镇江避难去了。

    当时北宋朝廷在和、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宋钦宗和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主张屈辱求和,答应赔款割地。主战派李纲等则认为应采取进取之策,皇帝应“亲政”。在主战派和东京军民要求抗战的压力下,宋钦宗先后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等,全面负责首都开封的防务。靖康元年(1126)正月八日,金军到达开封城下。由于当时各地勤王之师纷纷赶来救援首都,李纲亲自督战,几次打败攻城的金军。河北、山东义军也奋起抗金,形势对孤军深入的金军十分不利,死伤又多,金军被迫撤退。

    靖康元年二月,金将宗望率军匆匆北撤以后,一面继续在黄河以北攻打尚未占领的州县,一面作再次大举攻宋的准备,宋朝却恢复了文恬武嬉的故态。宋徽宗赵佶被接回了东京。宋徽宗、宋钦宗赵恒父子以为,天下从此太平了,一头栽进了酒肉声色之中。

    在宗望率金兵渡黄河退却时,老将种师道向宋钦宗建议发动一次袭击,将金兵消灭。宋钦宗不但不采纳种师道的建议,反而还撤了他的职。宋朝统治者不作任何防御金兵再次进攻的军事准备,各路勤王军队也被下令遣还。他们想入非非,企图暗中联络在金朝的辽降将耶律余睹等人,里应外合搞垮金朝,以求获得意外的成功。于是,金朝以此事和宋朝不履行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的诺言为口实,于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出兵南侵。金太宗命令宗翰为左副元帅,宗望为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进军。

    宗望率领的东路军从保州出发,连续攻陷真定、庆源,并经恩州,由大名府魏县取李固渡渡过黄河。宗翰率领的西路军继续围攻太原。北宋朝廷一再破坏河东的抗金部署,太原外无援兵,内无粮草,被围困250多天后,终于在九月间被金兵攻破。接着,宗翰率军越过无宋兵守卫的险隘——南北关,直逼黄河北岸的河阳。守卫河阳对岸的宋军有12万人,金军不敢渡河。金军将许多战鼓集中起来,敲了一夜,宋军吓得连夜溃逃。西路金兵顺利渡过黄河,进占西京、郑州,两路金兵同时进逼东京。

    金朝统治者对宋朝采取的是“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一面加强军事进攻,一面又不断派使者同宋朝磋商议和条件。金军渡过黄河以后,宗翰派使臣到宋朝,提出划黄河为界,河北、河东(今山西省)的地方全部归金国。宋钦宗对金国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他立即派门下侍郎耿南仲和开封知府聂昌去办理割地事宜。钦宗还下诏给河北、河东的军民,令他们开城降金。

    河北、河东的人民异常愤怒,立即掀起了反割地的怒潮。聂昌走到绛州,被绛州人民杀死。耿南仲和金朝使臣到卫州,卫州人民要捉拿金朝使臣,金朝使臣吓得仓惶出逃。耿南仲再也不敢提割地的事了。

    靖康元年十一月底,金兵东、西路军会师汴京城下。金兵再次包围了宋朝京城。这时京城危在旦夕,宋钦宗还在幻想与金求和。汴京虽然还有7万宋兵,但宋钦宗根本不想组织这支军队进行有效地抵抗。汴京城中的百姓坚决要求抵抗金兵,自发组织起来杀死抵抗不力、有奸细嫌疑的东壁统制官辛康宗。宋钦宗一伙害怕京城百姓造反,在杀死辛康宗的事发生后,赶忙把参加守城的汴京百姓赶下了城头。

    钦宗不让汴京百姓抗金,却想依靠汴京的市井无赖,组织所谓“六甲正兵”、“六丁力士”、“北斗神兵”来保卫汴京。闰十一月二十五日,自称懂得“六甲法”的郭京命令由一帮无赖组成的7777个“六甲正兵”,大开宣化门出战。这帮“神兵”一出城就被金兵击溃。郭京见势不妙,推说下城“作法”,带领残兵南逃。洞开的城门还未来得及关闭,金兵就蜂拥而入。汴京失守了。

    汴京城破后,宋军将士和城中百姓纷纷要求与敌人进行巷战。他们宣誓:人在城在,誓与京城共存亡!宋钦宗吓得面无人色,哪里敢抵抗。他狠狠地说:“巷战巷战,无异于加速死亡。君不见精通‘六甲法’的郭京也被打败了?金胜宋败,这是天意!”钦宗派宰相何栗去金营求和。何栗吓得连马背都爬不上去,手中的马鞭一连落下来三次。

    何栗到了金营,宗翰、宗望对他说:“我们并不想灭掉宋朝。请宋朝皇上前来商议割地。谈妥了,我们立即退兵。”于是,钦宗带领几个大臣赶到金营,向宗翰、宗望递交了降表,可是金兵还是不撤退,他们提出要废除宋钦宗的帝号,另立一个宋国的国君。钦宗回到京城,痛哭一场,觉得一切都完了。接着,金军派人进城,查封府库的金银财物,抢去金1000万锭,银2000万锭,绢1000万匹。宋钦宗还派出24名官员帮金兵在皇亲国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里前后查抄了20多天,金兵除了搜去大量金银财宝之外,甚至把珍贵的古玩文物、全国州府地图档案也一抢而空。

    靖康二年(1127)正月,宋徽宗、宋钦宗被拘押在金营。金太宗下令废掉了徽宗和钦宗。四月初一,金兵把钦宗父子连同后妃、宗室、朝官3000多人俘虏北去。从赵匡胤称帝开始的北宋王朝统治了167年,宣告灭亡。

    §§§第四节    靖康耻,何时雪?(下)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带着被俘扣留在金营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皇子、皇孙、后妃、帝姬、宫女及大臣三千余人以及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归金国。其中完颜宗望一路带着宋徽宗及太后、各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与康王赵构之母韦妃、赵构夫人邢氏由滑州(今河南)渡黄河北去;完颜宗翰一路带着宋钦宗、钦宗王后、太子、妃嫔及何栗、孙傅、张叔夜、陈过庭、司马朴、秦桧等大臣,由郑州(今河南)渡黄河北去。被俘的宋朝君臣中,只有张叔夜、何栗半路绝食而死。其他人则屈辱地活着。

    北宋至此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皇室成员中,逃脱大难的除了当时不在开封的康王赵构,就只有居住在民间的宋哲宗废后孟氏。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楚”。

    徽、钦二帝被掳到金国后,先被迫换了白色的丧服,去拜谒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祭庙,意为金主向祖先献俘。尔后,两个受尽屈辱的皇帝一个被封为昏德公,一个被封为重昏侯,关押在韩州(今辽宁昌图),后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后来,宋徽宗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结果被宋钦宗发现,抱了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在被囚禁期间,宋徽宗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的诗句,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不过,他的悔恨只限于“社稷山河都为大臣所误”,并没有认识到是由于他本人的昏庸奢侈才导致了亡国为囚的下场。当然,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有朝一日能够重回故土,他曾派大臣曹勋从金国偷偷逃回宋朝,临行前交给他一件背心,背心上写着:“你(指宋高宗赵构)快来援救父母。”宋徽宗哭着叮嘱曹勋,切记要转告宋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一面说着,一面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又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宋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

    徽宗和钦宗还日夜盼望高宗能接他们回去,其实高宗表面高喊要迎回徽、钦二帝,但内心却生怕父兄回来后威胁自己的皇位,巴不得他们早些客死他乡。绍兴五年(1135),宋徽宗无望而悲惨地死去,时年53岁,有遗言想归葬中原,未得金主允许。宋徽宗尸体被发现时,已经完全僵硬。金人将尸体架到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坑里的水就能做灯油。宋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却被人拉住。

    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宋金和议成功,赵构的生母韦氏由五国城归宋。她离开时,宋钦宗挽住她的车轮,请她转告宋高宗,若能归宋,自己“当一太乙宫主足矣”,可见宋钦宗也很清楚弟弟宋高宗不思恢复中原的根本原因。然而,宋高宗终生都在与金人议和,根本无心迎回兄长。

    绍兴二十六年(1156),宋钦宗的悲惨命运也走到了尽头,金人将其纵马踩死,时年57岁,在帝位仅仅2年。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钦宗的死讯才传到中原。宋高宗表面上悲伤不已,内心却暗自高兴,因为他皇位中最大的威胁被彻底清除了。

    而宋徽宗的情人李师师,早在国破前就出家为女道士,之后辗转流落在湖广一带。只是此时时过境迁,历经离乱之苦的绝代名妓已经容颜憔悴,不复有昔日的丽色。因为生活艰难,无以谋生,李师师不得不重操旧业,以卖唱度日。南渡的士大夫们仰慕其昔日盛名,时常邀她出席宴会。据说在宴席上,李师师唱得最多的一首歌是:“辇彀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遇湖湘;缕衫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靖康”——这悲剧性的年号千百年来普遍的流传,大概是由于岳飞所填之词《满江红》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字句之故。既称之为“耻”,则是不应当发生的事件,而竟让之发生之意。1126年,斡离不进军开封之际,兵力不过6万,北宋各方召集勤王之师,号称20余万。只是和战之计仓皇未决,以致人心瓦解,当时如果持以恒静,何至如此凌受羞辱?

    靖康之变,刻骨铭心的耻辱!

    宋高宗书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