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美文-祖国伴我去飞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杨利伟

    杨利伟(1965—),辽宁绥中人,1983年入伍。曾任学员、飞行员、中队长、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祖国在各项事业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峡大坝合龙、青藏铁路通车、香港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召开;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祖国强盛的象征,我所从事的航天事业在这30年中,也飞速地发展起来了。在这欣欣向荣的时代,我以一名航天员的身份,亲眼见证了它的伟大,亲历了它的辉煌,分享了它的荣光。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幸运的是这个伟大的时代选择了我。此时此刻,我的思绪又将我拉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那段充满惊喜和骄傲的旅程。

    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火箭拔地而起,载着我飞向太空!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整流罩分离。我认真观察着飞船仪器的工作情况,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经历了590秒升空过程,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时,我突然感觉到我的身体似乎飘起来了,我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我真的来到了太空。来到茫茫无际的太空,我看到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景色。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绕着地球高速飞行,90分钟一圈,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我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美丽的景观拍摄下来。在这个中华民族憧憬了千百年的时刻,我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感到自豪,为中国人飞上美丽的太空感到骄傲,并郑重地在我的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当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我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飞船飞行进入第8圈,北京指挥中心通知我与家人进行天地通话。耳机里传来妻子的声音:“利伟,你怎么样?”“我们看到你了,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咱爸、咱妈和孩子都来了,我们期待你归来!”我回答:“感觉非常好,放心吧。谢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8岁的儿子问我:“爸爸,你看到什么了?”我高兴地对儿子说:“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我想,这个家,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个家,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这个家,包含了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华夏子孙!

    绕地球飞行第14圈时,飞船进入了返回阶段。这是整个飞行的最关键时刻,也是最危险阶段。在这个阶段,飞船要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穿越“黑障区”,船体要经受几千度高温的考验,我要承受比发射升空时更让人难受的载荷冲击力。按照程序规定,我精心做好了各项准备。飞船一进入“黑障区”,窗外随即传来空气被压缩的强大呼啸声,飞船与大气层产生了巨大摩擦,发出轰轰的撞击声,一瞬间飞船变成了一团大火球,我仿佛是坐在一个熊熊燃烧的炼丹炉中。强烈的使命感叮嘱着我,必须沉着、冷静、准确、果断地处置情况,决不能出丝毫差错。几分钟后,与地面的通信恢复了,我知道40多公里的“黑障区”已顺利穿过,再过几分钟,我就要着陆了。我仔细观察着各种仪表,牢牢握紧操作杆,准确判断着陆程序的执行情况。随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飞船速度逐渐慢下来。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飞船出现自身旋转和大幅度来回摆动,巨大的冲击力冲撞着我的全身。离地面越来越近,随着“嘭”的一声巨响,飞船返回舱防热大底抛掉了。就在飞船即将落地的一瞬间,我准确判断反冲发动机已经点火。我确定飞船落地,迅速切断伞绳。飞船成功着陆了!我终于从太空回到了地球,回到了我们可爱的祖国!

    飞船安全着陆,我自主跨出舱门,挥手向迎接我的首长、战友和群众致意。战友们紧紧地把我围在中间,许多双手把我抬了起来,我和鲜花一起被抛向天空,人们欢呼着:我们胜利了,中国赢了!

    飞船飞得多高,我们中国人的头就能抬得多高

    首飞成功后,许多人问我:“这次太空之旅,你一点不紧张、不害怕吗?”我告诉他们:“送我上太空的是最好的火箭和飞船,飞船舱内环境非常好,飞行的感觉和地面训练近乎相同,广大科技人员对我们航天员的安全考虑得非常周到,有祖国和人民作坚强后盾,我的确不紧张,也没什么可怕的。”实现这次完美旅行的英雄是那些默默无闻、在祖国载人航天战线无私奉献的全体同志,是那些艰苦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专家、老领导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没有伟大祖国的培养,没有全国亿万华夏儿女的大力支持,没有祖国千千万万航天人的艰苦努力,没有我们“英雄航天员大队”这个光荣的集体,就没有我的今天。荣誉属于我们伟大的党,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属于我们英雄的人民!

    2004年5月9日,我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赴美国访问了联合国总部,会见了安南秘书长,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搭载的联合国大号旗帜移交联合国。安南秘书长高兴地说:“5月19日,对联合国是很重要的一天,中国虽然不是第一个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但却是第一个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搭载联合国旗的国家!”访问中,一位海外华侨对我们说:“你们的飞船飞得多高,我们中国人的头就能抬得多高。”这一切,都让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这一切,都让我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骄傲!

    我要为祖国去飞翔

    飞翔是我一生的愿望,抱着这样的愿望,我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鹰击长天的战斗机飞行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我幸运地成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当我作为航天一兵刚刚跨进它的大门时,我的内心着实闪过一丝疑问,载人航天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科技支撑,我们与美俄航天大国毕竟有着近40年的差距啊!我们靠什么迎头赶上?但来到中国航天员中心,我便一切释然了。来自于航天基础医学、实施医学、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模拟仿真技术、航天工效学、电子工程、生物医学等涵盖13个学科,70多个专业方向的科研人员云集于此,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的学科体系,从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到飞船的医学工效评价,从航天员的医监医保到大型地面仿真训练设施的研制,从需要经过几千道工序制作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航天服、航天食品,到在太空中创造出与地面一般的大气环境,在国外需要五六个部门才能共同完成的任务,我们一个机构就承担了。原因是什么?是改革开放几十年带来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是知己知彼敢为人先的自强和自信。

    中国的载人航天也曾有过不切现实的超前冒险,由于闭关锁国、经济实力薄弱、科学技术落后,曾导致曙光一号工程仓促下马。多少老航天人都经历过这场肝肠寸断的煎熬。

    我们不能忘记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号召:我们无法忽略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实施:我们永远铭记1992年9月21日经中央批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只有在这样伟大的时代,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才能走上一条强国兴邦、科学发展的兴盛之路。

    天路无坦途。航天员的训练无疑是艰苦的,涉及空气动力学、电工电子学、天文学、高等数学、航天医学、自动控制、系统工程、计算机、航天技术、英文等基础理论训练和体质、心理、航天环境耐力及适应性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等8大类50多门课程,对我们来说,几乎是达到智力和身体极限的考验和挑战,然而我们没有理由懈怠和畏惧。因为我眼睛里看到的,触摸到的,学习了解到的,都让懈怠和畏惧无处藏身。从1992年起的短短10年间,现代化航天城的崛起,高技术集成飞控中心的诞生,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直接研制国际第三代独具中国特色的3舱1段的飞船,国际先进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继美俄后世界上第三个建立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基地……国家和我们航天科技人员已经做了那么多,我有什么理由去畏惧,有什么理由不发奋?我想,我要为我的祖国去飞翔;我必须为我的祖国去飞翔。

    托举光荣和梦想的伟力

    当我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开始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时,也开始了中国人的圆梦之旅。这一刻,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仅11年零25天。当我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用中英文两种语言问候地球:“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我的心里除了自豪就是自豪,我在为祖国和中华民族飞翔!

    随着中国太空活动的增多,有近2000项航天技术已转向民用,有力带动了我国众多产业的发展,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纷纷应用于国民生产和生活中。中国航天事业所产生的效益,已达每年1200万元;统计表明,我国近年来运用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一串串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充满改革开放活力的中国创造的奇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一次次飞跃,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生动体现。

    我越来越相信,改变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就是坚定地走改革开放与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战无不胜的法宝;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我们与世界载人航天42年的差距,中国航天人靠吃苦、战斗、攻关、奉献的精神,仅用了11年,就大步赶上来了。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送上了蓝天,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多么惊天动地的伟业。

    当我带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梦想,乘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的祖国之所以有今天,我杨利伟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奋起和复兴,得益于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前赴后继、笑傲苍天的奉献和牺牲。大家知道,在航天人的队伍中,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初来戈壁滩时风华正茂,如今已两鬓斑白,有的祖孙三代扎根荒漠,“献了青春献子孙”;有的献身航天,身埋青山。作为恋人,他们愧对情侣,因为他们不能与情侣花前月下,共诉衷肠;作为丈夫,他们愧对妻子,因为他们不能给妻子更多的照顾和温存;作为父母,他们愧对子女,因为他们不能给子女更多的爱抚和教育;作为子女,他们愧对父母双亲,因为他们不能更好地尽到孝敬义务。他们只知事业,不计名利;只求贡献,不想索取;只为他人,不为自己。这就是中国航天人可贵的精神——永恒永存的一种精神。

    科学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载人航天工程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社会主义优越制度结出的硕果。在这项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中,全国有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和几十万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任务。如果没有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结合,没有大协作,这么庞大的工程根本无法运转。

    梦想变成了光荣,光荣又在孕育着新的梦想。当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已实现多人多天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中国人的太空探索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

    聆听着中华腾飞的脚步声,我们坚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还将在更高的领域、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实现各项事业的更大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