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一本通-宗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宗教与人类文明同步,它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对社会的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存在,不同的宗教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民族习惯、法律意识和政治制度,宗教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佛教与禅宗

    佛教发源于印度,是广泛流行于亚洲的一种宗教。它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宗教,其内容之广博深奥,其典籍之浩繁,是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无法匹敌的。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

    佛教教义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静,即所谓“四法印”。这四句话里,包括了佛教对于客观世界、社会人生、理想境界的全部基本观点。一切皆苦,是佛教对世界、人生的根本看法,是全部佛教哲学理论的出发点。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佛教传入我国后,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相互影响和吸收融合,以及理论上形式上的自我调整,在中国社会中,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广泛的影响。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在中华大地上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已与中华本土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并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和理论。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在我国文化史上、哲学思想史上、文化艺术史上,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如鸠摩罗什、慧远、玄奘、慧能等,他们的成就,比起创立佛教的印度高僧来,一点也不逊色。

    佛教在中国不断地向简易的方向发展。烦琐的佛教理论是不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因此以简易著称的禅宗和净土宗,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唐五代以后的佛教,主要是禅宗,或禅净合一。宋以后,禅与佛成了同一含意的概念,谈禅也就是谈佛。

    禅宗是中国佛教创造性的发展。他们提倡以实修为主,不落言诠,不立文字。在实修上,中国禅宗也改变了那种脱离现实世界,尤其是脱离现实自我的静坐求净的方法。他们认为,人人具有的佛性本来清净无为,没有烦恼缠缚(即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此,人们一旦觉悟到自己的本性本来清净无为,也就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禅宗在开导人时,特别强调个人的主动性,他们认为,自性只能自觉,他人的觉悟不能替代自己的觉悟,别人至多只能引导一下。因此,禅宗大师从不告诉弟子们现成的结论,而总是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启发弟子们自己进行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自己的结论。另外,禅宗要求人们做自己的主人,不迷信权威(包括佛陀、祖师和佛典),这对解放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今,禅宗思想在东西方社会中,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学者对之有浓厚的兴趣。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音乐、雕塑、美术等各个文化领域。从大的方面说,佛教教义中的时空无限、体用相即、心性净染(善恶)以及对心理作用的细密分析等,曾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过启示和推动作用;同时,它的悲观厌世、因果报应思想和对佛、菩萨、神鬼的迷信等,也对古代人民的精神发生过严重的麻醉腐蚀作用。

    大乘和小乘

    大乘与小乘是印度佛教的两个派别。大乘的音译为“摩诃衍那”;小乘的音译为“希那衍那”。“摩诃”意为大,“希那”意为小,“衍那”意为“乘载”(如车、船)或“道路”。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一个由大众部支派演化而来的新的佩教派别,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他们自称为“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

    二者主要的区别是:大乘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立、立他并重,是“菩萨”之道。大乘提倡“三世”(过去世、现世、未来世)、“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佛,并把佛进一步神圣化。提倡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它的主要经典是《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小乘主张自立自度,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把“灭身灭智”、悟佛道成罗汉(即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非难大乘是“非佛所说”。小乘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等。

    中国等北传佛教地区,开始曾有小乘流传,但流传广、影响大的是大乘。小乘主要流传于南亚与东亚各国。属于南传佛教。小乘自称是“上座部”,不接受“小乘”的称号。

    佛

    佛在佛教中是修行的最高果位。佛,梵文称为“佛陀”,也作“浮图”、“浮屠”,意为“觉悟者”。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专用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则认为,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皆可名为佛。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起来的。三世佛包括顺三世佛和横三世佛。

    顺三世佛为过去世佛燃灯佛、现世佛如来佛、未来佛弥勒佛。

    燃灯佛又称“定光佛”。据佛经说,他本是太子,出生时,身边一切如灯,故名燃灯太子,成佛后即为燃灯佛。据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师傅。实际上未必有其人,或许为佛教徒编造而出。他的塑像常为骑一头狮子的形象。

    如来佛即佛祖释迦牟尼,如来即如实道来成正觉。

    弥勒佛的形象是胖大笑脸,袒胸露腹。佛经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曾准备让他继承未来的佛位,但他先于释迦牟尼而逝。因此后人解释说,他是去等待未来世的到来。他是个笑颜常在、襟怀宽广、救度众生的佛。

    横三世佛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娑婆为梵文译音,意为“能忍”。佛教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不堪忍受的苦难,众生罪孽深重,而佛在这个世界中忍受—切劳累,慈悲无畏,进行教化。释迦牟尼就是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

    药师佛是东方琉璃界的教主,又称为琉璃光如来、琉璃光佛。佛经说他曾发十二誓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除却众生一切痛苦,特别是要解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所以被尊为药师佛。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无量”,因其经历无量劫难,积德无量,光明无量,因此又称为无量佛、无量光佛等。据说他原是一个国王,出家为沙门而成佛。

    菩萨

    在佛教中,菩萨的果位仅次于佛。菩萨意为“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觉有情(众生)的人。也就是以佛道化众生之人。佛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们从众多的菩萨中选出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四位菩萨,合称为“四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

    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称为观音。“观”实为“听”,即是听(观)到世界上有受苦难者呼唤他的声音,便前往解救,故称为“观世音”。在印度佛教中,观世音本是男身,因为他大慈大悲,不分贵贱贤愚,救助一切人的苦难,具有母爱的特点,所以大约在中国唐代以后逐渐被信徒们描绘成女身。如今,他是一位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菩萨。观音有33种化身,其法身有千手千眼之相,有踏莲花持宝瓶之相等等。

    ★文殊菩萨

    全称为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汉译为“妙德”、“妙吉祥”。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被称为“大智文殊”。据说文殊本为佛,但为了协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弘扬佛法,二尊不能并立,所以暂现菩萨身。其法身手持宝剑,骑青狮。

    ★普贤菩萨

    其意为大德无量,施善普及一切地方。唐以前的普贤形象,多为男身女相,宋以后多为女身女相。她的突出特点是德行,有德行德,故尊称为“大行普贤”。其法身为以六牙白象为坐骑。

    ★地藏菩萨

    “地藏”为意译。《地藏十论经》称地藏菩萨是“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称地藏。地藏菩萨主要是救助地狱中的恶鬼。据说地藏王原是新罗国王子金觉乔,唐高宗时来中国,在九华山苦修而成菩萨,其法身以谛听(类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此兽能断善恶。

    罗汉与四大天王

    在佛与菩萨之外,还有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原来指原始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果位。修炼程度能够达到没有任何缺漏,所有方面都功德圆满,所做已做,应办已办,永远不再投胎而受生死轮回之苦者为罗汉。佛经说,释迦牟尼生时,随他听法的有五百弟子,称为五百罗汉。

    在佛教中还有四大护法天神,又称为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形象是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寓意以音乐使众生皈依佛门;南方曾长天王,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寓意保护佛法;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穿甲胄,手缠蛇,或持绢索,寓意用绳索捉拿不信佛者,使其皈依佛门;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穿甲胄,左手握神鼠,右手持宝伞,寓意为降服群魔,保护众生财富。

    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分别为佛祖保护东方胜神洲人民、南方阎浮洲人民、西方牛贺洲人民,北方俱卢洲人民,又称“护世四天王”。

    佛家四众

    佛教的教徒有“四众”之分。出家的男性称为“比丘”,女性称为“比丘尼”。居家的男性称为“优婆塞”,女性称为“优婆夷”。

    比丘为梵语,意为“乞士”,即乞食者。印度早期佛教的教徒出家修行、传教等,以乞食为生,又称为“托钵僧”。比丘俗称为“僧人”、“和尚”,也称为“沙门”。在中国,沙门即为佛教徒的称谓,蒙、藏地区称为“喇嘛”。

    比丘尼俗称“尼姑”。“尼”是梵语比丘尼的略称,“姑”是汉语词,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

    “优婆塞”为梵语,意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表示他们是亲近和奉事“三宝”的。所谓的“三宝”,即佛、法(教义)、僧(宣法者)。

    “优婆夷”为梵语,意为“清信女”。佛教统称在家的男女教徒为“居士”,梵语为“伽罗越”。原是指多财快乐的人,转而成为在家修道之人的称谓。

    《大藏经》

    《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三藏”组成,因此又被称为“三藏经”。“藏”的本意是指盛放东西的竹筐,有容纳、收藏的意思,佛教用它来概指全部的佛教经典。“经”是释伽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是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对其思想理论进行阐述的汇集。精通经、律、论的僧人称为“三藏法师”。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因此而被称为三藏法师的。

    佛教三藏的分类,起源很早。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文字记载的佛教经典。他圆寂后不久,其弟子们为了永久保存佛法,开始通过会议的方式结集佛法。佛教的经藏是经过几次会议结集编纂才形成的。我国现存汉译《大藏经》,是自后汉(公元1世纪)以来,直接和间接从印度和西域各国输入的写在贝叶(贝多罗树叶)上的各种佛经原典翻译过来的。

    《大藏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收集各类佛经1520部,5620卷。它是佛教及有关文化的一部大丛书。在《大藏经》里面,保存着现在印度久已失传的许多佛教经典,也包括了中国学者对于佛教原理所作的创造性的阐释。《大藏经》不仅是佛教徒研究佛学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学者研究古代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资料。

    此外,在西藏地区,自唐宋以来,由梵文和汉文译成藏文的经典,也经过整理汇编成为西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前者意为佛语部,包括律、经、密咒三部分;后者意为论部,包括赞颂、经释、咒释三部分。西藏文《大藏经》的内容约十分之八是汉文藏经中所没有的,特别是密教部分。清代还将西藏文佛典译为蒙文、满文,刻成蒙文《大藏经》和满文《大藏经》。这种藏经流传稀少,甚为名贵。

    佛塔

    塔是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建筑物。据《释氏要览》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为安葬他火化后的“舍利”(佛骨的碎块),建塔,意为高显之坟,用来表示对佛祖敬仰和纪念。佛教传入中国,建塔之俗也随之传入。中国早期佛寺建筑,即沿袭印度式样,以塔为中心建筑。后来,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佛寺中建造佛殿供奉佛像,塔则退居次要的地位。

    早期的塔是阁楼式的木塔。由于木塔容易损坏,约在南北朝末期出现了用青砖建造的砖塔。隋、唐、两宋时期,是佛塔建筑的鼎盛期。塔的样式由原来的方形发展为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有阁楼式、密檐式、亭阁式等多种形式。在元、明、清时期,又出现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但这时建塔的高潮已经衰落。喇嘛塔是覆钵形的白塔。金刚宝座塔,是佛教密宗教派的特有建筑。它的特点是有正方形的石砌塔座,中间为一大型的主塔,宝座的四角各建有一塔身略小的塔,组成一个小型的塔群。

    塔的结构,一般分为塔刹、塔身、塔基和地宫四个部分。地宫是塔的地下部分,多以砖石砌成,供放置舍利和经卷文书等。塔基覆盖于地宫之上,是塔的下部基础。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造型多姿多彩。塔身的形状、样式不同,用以区别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塔刹是塔的顶子,形式多样。有尖形的、圆形的,有砖石砌就的,也有用各种金属制作的。刹座多砌成须弥座或仰莲座。刹身上呈圆盘状的相轮最为重要,是佛的象征。刹顶是全塔的顶尖,一般由仰月、宝珠或火焰造型、宝珠组成。

    塔虽然是由古印度传入,但两千年来它已经完全中国化,它已经不仅仅是“和尚坟”,有的已经转化为供人们登临远眺,欣赏寺院风光的建筑。

    经过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保留至今的各种佛塔全国有数千座。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嵩岳寺塔、四门塔、慈恩寺塔、云岩寺塔、妙应寺白塔等等。

    佛教四大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特别是禅宗兴起以后,佛教多在风景秀丽、清净幽美的名山建造寺院,供僧侣修行和信徒礼拜,逐渐形成“佛教四大名山”之说。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自唐代以后便被视为文殊圣地。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使五台山成为我国唯一的兼有汉、藏两种风格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有“清凉佛国”之称,寺庙最多时达三百余座,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佛教寺院建筑群。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中,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岛上的“不肯去观音院”为普陀山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后,僧众云集,有房皆寺院,被称为“海天佛国”。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规模最大,被誉为“普陀三大寺”。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佛经说,西南方有“光明山”,普贤菩萨住此,常为三千弟子说法。因峨眉山昼有“佛光”,夜有“圣灯”,后人便附会峨眉山为“光明山”。东汉时,峨眉山本为道教圣地,唐代时佛教兴盛,使之成为佛国净土。明、清时,有寺庙近百座,有“仙城佛国”之誉。著名的寺院有普贤寺、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等。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是地藏菩萨道场。清末九华山佛教达到全盛。著名寺院有百岁宫、东崖寺、甘露寺,并称为“九华山四大丛林”。据说地藏王圆寂后,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这就是著名的月(音为肉)身宝塔,又称为月身殿,坐落在九华山神光岭上,为信徒朝谒的圣地。

    受戒

    受戒,即接受佛教的戒条,是成为比丘的仪式,也是一种佛教制度。受戒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因不同教派对教义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戒条也就各不相同,大致上可分为五戒、八戒、十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五戒、八戒为在家教徒所受,十戒为比丘和比丘尼所受。其戒条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不涂饰香鬘(意为美发)及歌舞视听;不吃非时食。这八条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为“斋”,故又称为“八斋戒”。十戒是将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视听分为两条,另加一条不蓄金银财宝,共十条。

    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传汉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传佛教喇嘛持253戒。

    信奉大乘的汉地佛教僧尼还须受菩萨戒。凡受戒者不许破戒,但允许声明舍戒还俗。破戒者要受到惩罚。如果遇特殊情况,也可以暂时破例开戒。

    受戒时要剃除须发,称为剃度。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受戒时还需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表示终身不忘所受之戒。一般炙成3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戒期完毕,由传戒者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天师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上帝为最高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积德劝善、养生却祸、长生久视、修道成仙等一直是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的目标是追求自然无为、超脱逍遥、同道一体化、与宇宙朴素的自然本性契合的理想境界。

    道教的教义、教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道教在形成过程中杂取广收中国儒、道、释等学说及民俗传说中的宗教信仰成分和伦理观念,没来得及进行统一的整理和消化,因此其中不乏杂乱无章、粗糙浅陋的内容。例如它将佛教的劫运说、地狱轮回说、多层天界说、民间五花八门的鬼神系统、儒家的伦理观念、佛教清规戒律、民间巫鬼道祭祀和巫术、禁忌等,全部纳入自己的教义中。

    尽管如此,道教的教义、教理仍然不乏顺应时代精神的思想精华。例如道教中行善助人、忍让不争、蔑视权贵、超脱世俗的价值观念和热爱和平、珍惜生命、回归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至今仍有补正时弊和教化人心的社会意义;道教内丹学作为人生的一种行为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使人们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意义;道教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开发人体潜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反对人类社会异化,提倡慈、俭、忍、朴、爱、诚、信、义、真、清、虚、静等美德,追求一种自由逍遥的人生艺术境界。这些都是道教逐步革新为现代世界宗教的基础。

    道教本是黄老之学的宗教化和方术化。魏晋时期,道教教义增添了儒家伦理的内容,忠臣、孝子、烈女、节妇等成了道士劝善的标本。同时,由于神仙道教的流行,修道成仙、长生久视的追求也和积德劝善、消灾却祸的追求一样形成了道教不同层次的教义。南北朝以后,教会式宫观道教形成,道教经书对道教神灵、戒律、斋醮程式、道规等有了许多成文的规定,这标志着道教教义走向成熟。

    自明清以来,道教的教义、教理陈陈相因,正一道和全真道的道首多无大建树,道教日见式微。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于西蜀鹤鸣山(或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或称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被称为五斗米道;又因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奉道悔过,用符水咒法治病。设置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治内设祭酒以领道民。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继续传播五斗米道。除用符咒治病外,还“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设“鬼吏”专为病者请祷。承袭古代关于天官(天帝)赐福,地官(地祇)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祷时书写病人姓名及“服罪”文书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称“三官手书”。病家常出五斗米以谢,俗称“五斗米师”。

    张鲁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他自号师君,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学道者皆名鬼卒,入道较久并得信任者为祭酒。祭酒又以统领部众之多寡而分为大、小头目,大头目称治头大祭酒。教民诚信,不欺诈。诸祭酒统辖区内,设义舍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食宿。有隐瞒小过者,须修补道路百步,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犯法者,宽宥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史称“民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投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重整道教经书,吸收佛教思想、仪节,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后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净明道、灵宝派等合流。元以后统归正一道。

    太平道

    道教早期教派之一。中国东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利用《太平经》传播道教,教练弟子,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张角分遣弟子8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10余年间,徒众增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依军事组织形式,设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以统其众。

    东汉末年,水旱频仍,疾疫流行,朝廷腐败,豪强横行,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张角顺应时势,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号召教徒起来反抗汉朝统治。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甲子年)举事,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以为标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梁称地公将军,张宝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在各地焚烧官府,攻占州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东汉朝廷立即派遣重兵围剿,经10个月激战,张角病死,张梁、张宝阵亡,起义归于失败。其余众在各地继续活动,直至汉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被曹操降服。以后,太平道在民间流行中,融合于五斗米道。

    三清尊神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本来指道教天神所居的圣境,后逐步演变为指居住在三清境的道教三位最高的神.殿内中央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天界”最高神灵,执掌宇宙,主宰万物,造化阴阳,生成天地,是世界的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宝君,为洞真之神;上清又名灵宝君,为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宝君,为洞神之神.

    道教的三清大殿中,通常都供奉着“三清”尊神。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教思想认为,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地位最尊。

    三清尊神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时,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迄今为止,“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把元始天尊排在了第一位,却把太上老君排在了第四位。也就是说,虽然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但他的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亦称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

    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是天界最高主宰之神,其地位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

    在道教世界中,玉皇大帝是级别最高的神明之一,其地位仅次于三清。然而在民间的神仙世界中,玉皇大帝却是众神之王,是与人世相对的天国的主宰。甚至人间的皇帝以及冥界的阎王等三界十方也都是由玉皇大帝统领。因此,玉皇大帝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世界主宰。也有人说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简称)。

    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现存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有人说:“天下名山佛占尽”,唯武当山是由道观所主宰,而成为道教第一名山。传说是真武大帝修仙得道后来到此山,看上这块福地,便与无量佛斗智斗法得胜而赢得了居留权。

    青城山以“幽”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天师洞一带,周围青山四合,俨然如城,故名青城。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后称张天师)曾在此修炼,道教称此山为 “第五洞天”。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四御与六御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又称“四辅”。他们的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七宝”,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

    此外,四御还协助玉皇执掌天道。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南极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人间寿天祸福,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

    在比较著名的道教宫观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阁外,还建有专门供奉四御的四御殿,四御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雍窖华贵,为人间帝王形象。三清、四御作为道教尊神群体,常被合称。

    此外,道教还有“六御”之说。他们为:统御万天的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大帝、统御万星的紫徽大帝、统御万类的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祗。这种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六合”观念,所谓“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间,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

    八仙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八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他们手持的法器或宝物,也称为“八宝”。

    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其原本是一俊伟丈夫,善道术,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一日神游华山赴太上老君之约,嘱徒儿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儿因母亲病危而急欲归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他返魂无所归,就附在一跛脚乞丐的尸体上。成了一个蓬头垢面,袒腹跛足的丑陋汉子。他以水喷倚身的竹杖变为铁拐,故名李铁拐,亦作“铁拐李”。其法器为葫芦。

    钟离权,复姓钟离,名权,号正阳子。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元时,全真道奉他为“正阳祖师”。据说他因受铁拐李的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用点石成金之术救济群众。钟离权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后人之称为“汉钟离”。钟离权梳髻以传道,手摇扇子,袒露大肚,一派仙风。其法器为蒲扇。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据《唐书》记载,确有其人,本是民间的江湖术士,因民间相传遂为神仙。张果老自言生于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法。帝王及达官贵人争相拜谒,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据说他不骑驴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来,放在皮囊里。其法器为鱼鼓。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据说他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的关于他的传说既多且杂。其法器为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据说她十三岁时,入山采茶,遇吕洞宾。后在梦中遇仙人点化。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健行如飞,经常来往山谷之中。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就可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后成仙。其法器为荷花。

    蓝采和常年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六寸的腰带,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夏天时在长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时躺在雪地中。蓝采和常行歌于城市乞讨。他唱歌时好像是发狂,但又不是。歌词随意而作,变幻莫测。他把得到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后得钟离权度化,蓝采和于酒楼乘醉骑鹤升仙。其法器为花篮。

    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据说他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后度其叔韩愈入道。其法器为笛子。

    曹国舅排名八仙之末,他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其法器为玉板。

    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简称关帝,俗称关公,即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三国蜀将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州(今山西临猗西南)人,美须髯,武勇绝伦,为蜀国统兵镇守荆州,后败死麦城,谥为壮缪侯。关羽生平义气贯乾坤,以“仁、义、礼、智、信”著称:千里寻兄为“仁”,华阳放曹为“义”,秉烛达旦为“礼”,水淹七军为“智”,单刀赴会为“信”。他的忠义大节,永垂青史。

    关羽死后身首异处,头葬洛阳,身葬当阳玉泉山。他的魂魄飘荡至荆州当阳玉泉山,得普静法师点悟,常于玉泉山显灵护民。荆州人感其德义,立玉泉祠祀之。

    关羽受到统治者的崇祀,始于北宋末期。当时金军不断南进,北宋江山岌岌可危。宋徽宗认为可以关羽的“忠勇义气”,激励士气和民心,于是二十余年间,三次追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南宋时期又分别加封壮缪义勇王、英济王。在宋王朝的褒崇下,关羽已成为既能以忠义气节相号召的人间楷模,又是求雨祈晴、拯救生灵劫难之神。

    元明统治者继续崇奉关羽。元文宗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遣使祠其庙。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神宗敕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由王而晋为帝。万历四十二年,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将关帝庙定为武庙,与崇祀孔子的文庙并称。从此,孔子与关羽并称为文武二圣。

    清统治者对关羽的崇奉有增无减。入关之前已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建关帝庙,皇太极赐额“义高千古”。入关以后,清世祖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在北京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关羽的封号已长达26个字。

    为王朝所推崇的关羽成了国家的保护神,他在民间的地位也同时达到了顶峰,关圣帝君被视为神通广大的神灵而受到各阶层的广泛崇祀。广大群众以其信义耿介,奉之为驱邪除恶、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义正直,奉之为道德偶像;将士以其神武善战,奉之为克敌制胜的军神;商贾又奉之为招财进宝的福神。

    中国民间宗教自汉以来,渐渐融合儒、释、道三教而为一的民间信仰。然而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但是,关圣帝君却是儒释道三教共同的神灵,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成就的神明,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并不太多。

    儒教尊关公为五文昌之一,尊他为“文卫圣帝”,或尊他为“亚圣”或“亚贤”。道教奉他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为“翊汉天尊”,“协天大帝”或“关圣帝君”。佛教也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而尊他为“盖天古佛”、“护法伽蓝”。

    经过长期的演变,关公早已脱离《三国志》里的关羽,而成为具有多元化的神明。

    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基督教有“三位一体”、“因信称义”、“罪得赦免”等主要教义,其经典是《圣经》,组织形式是教会。公元1世纪上半叶,为犹太地(今巴勒斯坦)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信奉者称耶稣为“基督”。

    基督教最初发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后传及地中海东部沿海各地,公元4世纪后逐渐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基石。11世纪时,基督教会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此后,基督教渐次传遍世界各大洲,教徒目前分布于一百二三十个国家和地区。

    基督教包括罗马公教、正教和新教。在我国,习惯将新教称为“基督教”(俗称“耶稣教”)。而将罗马公教和正教分别称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唐贞观年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一般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思脱里派(中国称景教),后来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又再次传入中国,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成功的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1843年,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义,自称是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会”,后来建立太平天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天主教徒解放初约有270多万人,到2006年约有500万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约有70多万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过1600万人。

    《圣经》

    《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记载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历史,是上帝的真理。《圣经》全文共有六十六卷,分《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分别用希伯来文、亚兰文和希腊文写成,前后共经历一千六百多年才编写完成。

    《圣经》是今天全球销量最高的一本书,每年销量高达四亿一千多万本,共有一千六百三十一种文字的译本。《旧约》记述以色列的历史和上帝向人类显明的一个伟大的拯救计划,这就是上帝差派自己的独生子耶稣,降世拯救全人类。《新约》则记载耶稣和使徒所行的神迹和言行。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公元570年—632年)所创传。

    起初,伊斯兰教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创立不久,就传入了我国。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他的话鼓舞了广大穆斯林求知的愿望。从公元七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陆交通线到达中国,进行贸易或旅行,传播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宗派,中国的伊斯兰教主要是逊尼派。在回、维吾尔、塔塔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1700多万人口中,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中国穆斯林大多数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云南等省,其它各省、市也有分布。在汉族、藏族、蒙古族和云南的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但人数不多。

    《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经典。它是在穆罕默德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起初,这些经文由穆罕默德的弟子们零散地记载在兽皮、骨片、枣椰叶、石板上,并加以背诵熟记。后经专人搜集整理,订正编纂而成。

    《古兰经》被视为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纲领,是伊斯兰教法的源泉和立法的根本原则,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也是伊斯兰教各种学说和思潮的理论依据。

    《古兰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包括: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纲领和宗教义务;教法律例与各项制度;宗教伦理和行为规范;对社会问题进行改革的主张;对多神信仰与偶像崇拜的驳斥;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历史传说、寓言、神话、谚语等。

    《古兰经》为阿拉伯语韵体散文,其文字、语法、修辞、风格成为阿拉伯语文的典范。背记和经常诵读《古兰经》为穆斯林的首要宗教功修和教法嘉许的行为。《古兰经》的广泛传播和研究,推动了阿拉伯语文学科和伊斯兰教的各学科迅速发展起来。《古兰经》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和伊斯兰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伊斯兰教、阿拉伯历史、文化及社会的一部经典文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