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但是,我国古人说的元旦,却并不是公历的1月1日。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并不是公元纪年,而是每个皇帝每个朝代都有单独的纪年,是阴历纪年。我国历代元旦的日期也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代是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期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现行的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的体现,是以基督诞生那年为公元1年。中国只是到了中华民国以后才逐渐改用公元纪年。因此,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即春节,比公历的元旦更有节日气氛。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俗称“过年”、“新年”。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除夕之夜,待新年的钟声敲响,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年轻人给长者拜年祝寿,长者给儿童压岁钱,一家人还要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比如,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是为了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的怪兽。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除夕守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或闲聊,或猜谜下棋,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期待。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拜年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既可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我国拜年习俗始于古代,又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贺年是平辈相互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大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吉祥语,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从宋朝开始,亲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遣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如今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就称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利用便捷的通讯工具进行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了佩带玩赏铸成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贴春联和门神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在明代,贴春联的习俗尤其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晚上,人们会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
端午节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等。端午节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但流行最广的一种说法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悬钟馗像、喝雄黄酒、挂香囊、挂艾叶菖蒲等。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悬钟馗像:是因为传说中钟馗能捉鬼。在江淮地区,每逢端午节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可起点缀作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系起挂在脖子上。香囊形状不同,形形色色,挂在脖子上非常好看。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恐糯米被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如今认为雄黄酒有毒不宜饮用。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中秋节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是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顿首与稽首
古代行礼有“九拜”,“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家宴
家宴多用于招待亲朋好友,也可以作为现代社交活动的一种方式,用于招待尊贵的客人和工作同事。家宴往往由主妇亲自下厨、烹调,也可以请亲友或厨师掌勺,采取全家人共同招待的方式。可以不排席位,也不必讲究严格程序。应该充满亲切、温馨的生活气息。
席前,要根据宴请的人数和酒菜的道数准备好足够的餐具,而且餐具应在客人入座前摆好。
入席时,主人应该对座位的安排打个招呼。如果不排席位,可以说:“请大家随便坐!”如果客人中有主宾长者,可先招呼这位主宾或长者坐在主人的右边,其他人随意。
入席后,主人应先为客人斟酒。如果客人不喝酒,最好不要强人所难,可代之以饮料,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在饮第一杯酒前,主人应致祝酒词。祝酒词要围绕聚会的中心话题,语言应简短、精炼、亲切,有一定内涵,能为宴会的进行创造良好气氛。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然后再与其他客人一一碰杯。如果人数较多,则可以同时举杯示意。
上菜应先摆冷盘以佐酒,让客人慢慢饮酒叙谈。然后上热炒,大菜(整荤、整鱼等),最后上点心和汤。上整鸡整鸭或整鱼时,不能把鸡头鸭尾鱼尾朝向主宾,而要将多肉的部位献给客人,以示尊重。
第一道菜上来,主人应先请主宾或长者品尝。主人也可站起来用公筷、公勺为客人分菜。 宴会进行中,主人应该时时注意与客人之间有简短的交谈和应酬。每上一道菜,主人在介绍菜品的同时,应热情招呼客人动筷。吃海鲜或鸡这类菜肴时,可示意让大家用手撕开吃。
举办家宴目的在于增进主客之间的了解和友情,所以对于主人来说,应当善于安排,做到恰如其分。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1 2
3 4
5 6
7 8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结发”与“合髻”
“结发”与“合髻”是中国古代婚礼中先后出现的两个重要仪式。由于两者都是以新婚男女的头发作为婚姻结合的信物,因而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中国上古原始社会的“结发”婚仪,已不可考。据古书记载,“结发”婚仪在阶级社会已经深受买卖婚姻的影响。女子许配人家以后,便用缨(一种丝绳)来束发,以此表示她有了对象。直到她成婚时,那条丝绳才由新郎亲手从她的头发上解下。
唐代中、后期,“结发”由婚前系缨,成婚时脱缨,变成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称为“合髻”。
此后,“合髻”婚仪更是风行一时,不但民间流行此俗,而且“公卿之家,颇遵用之”(《新五代史·刘岳传》)。这种以剪下少许头发作为婚姻信物的婚俗,到明代仍未绝迹。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那达慕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
百家衣
百家衣是一种为婴儿祈寿的服饰,由100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它的来源是一种民俗讲究,就是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穿百家衣。
百家衣古称“敛衣”,据《云仙杂记》载:“伊处士从众人求尺寸之帛,聚而服之,名曰敛衣。”从唐代以后,人们才称它为“百家衣”。俗语说:“穿了百家衣,能活七十七。”凡此种种解释,都是为了达到给小儿祈福的目的。
单传、男孩稀少的人家,每当婴儿出生后,孩子的奶奶、爷爷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的同时,会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的人家,老人们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刘”、“陈”、“程”谐音“留”、“沉”、“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的为最好。因“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百家衣是由不同颜色的布料拼接而成的,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百家衣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做百家衣,往往要在底襟处留个口子,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再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蕴意孩子的魂灵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操心了。
穿百家衣的风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它体现了人民群众那种朴素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这些风俗的产生,是由旧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落后造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孩子生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夭折儿童很多。人们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威胁,便采用穿百家衣的方法,希望孩子得到更多人的保护。如今,这种保护儿童的习俗已失去了其原始的意义。穿百家衣已成为孩子逗乐和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手段。
穿百家衣的习俗在中国北部的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十分流行,南方某些地区也有这种习俗。
长命锁
长命锁也叫“寄名锁”,是汉族小儿胸前挂的避邪饰物。流行于全国各地。多为银制的,呈古锁状。上镌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锁片用长丝带穿系,戴于小儿脖颈上。病弱和独生子女佩戴的较多,有避祸驱邪、祝愿长命的含意。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关于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丝绳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人们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这种彩色丝绳,就是“长命缕”、也叫“长生缕”、“五色缕”等。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不光在民间流行,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五色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的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被称为“珠儿结”、“彩线结”。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随处都可买到。
到了明代,风俗变迁,长命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儿童颈饰,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了长命锁。
制作长命锁的材料,一般多用金银宝玉,其造型多被做成锁状,在锁上錾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吉祥文字,也有将它做成如意头状,上面錾刻着寿桃、蝙蝠、金鱼和莲花等吉祥图案。长命锁通常可以打开,在鼓起的空间中放置护身符等。有的附有钥匙可以开锁,有的则不设;也有较为单薄的银锁片。
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专家学者众说纷纭。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很容易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并用来纪年、纪月的。
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八字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
八字表达了人出生时太阳的位置。古代用八字算命主要是在分析一个人的五行(金水木火土)在命盘的平衡。当五行不平衡时,五行之间的冲克力量较大,因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作息,使一些不顺利之事发生。反之,五行较平衡时,诸事也会较顺利。
八字是从历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个字。古代阴阳五行学者认为,天地之间皆五行;故将天干地支套上五行。人一生的命运就从五行的“冲刑生克合”推敲出来。
八字来源于《易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的命运的自然运动规律的总结。八字算命是认为,人的命运是可知和可预测的,可以通过人的出生时间来预测人一生的命运方向。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拜把子
朋友之间关系好到一定的程度,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形式来标注,即结拜为“金兰兄弟”。“金兰”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金兰兄弟”又叫做“把兄弟”、“盟兄弟”、“干哥们儿”,而结拜的过程则叫做“拜把子”。
换照传统的规矩,拜把子要经过同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几个环节。“金兰贴”的内容很复杂,祖宗三代的内容都要写上,还要签字画押。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这一项往往就免了。饮血酒就是大家都把手指割破,将血滴入酒中同饮,意思是从此血脉相连,情同骨肉。誓言的内容也因人而异,不外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磕头要行八拜大礼,这也是“八拜之交”的来历,过去只有对父母长辈才行如此大礼。意思是从此以后要把对方的父母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孝敬。
拜堂
拜堂也称“拜天地”,是古代汉族婚礼仪式之一。这一仪式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拜完堂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
男方在家堂前置天地桌,坐北朝南,桌上铺红布。天地桌的布置各地不尽相同,但主要东西相差不远。天地桌上设天地爷牌位,牌位前放一盛满粮食的斗,斗上贴“金玉满斗”四字,用红纸封口,插柏枝,枝上系铜钱叫“摇钱树”。斗内插秤一杆,杆有十六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寓意吉星高照,称心如意;秤上挂铜镜,用来避邪,也寓意明白如镜;桌上放放尺一把,寓公平,品行端正;还有放红枣,花生等的。
拜堂在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新郎新娘男西女东面北站在天地桌前,就位跪拜(后改行鞠躬礼),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
闹洞房
婚房之所以被称为洞房,跟古人类洞穴式的居住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闹洞房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一种。这种习俗看似简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影响力。从影响的范围来说,可谓遍及全国各地;从存在的时间来看,则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近现代仍流行。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关于闹洞房习俗的缘由,我国民间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为了驱邪避灾。据说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所以,新婚之夜,亲朋好友不分大小,可以尽情嬉闹。闹洞房能增添喜庆气氛,是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和祝福。
东道主
“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一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国老臣烛之武私下会见秦穆公。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咱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是难于做到的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进一步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作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
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来,“东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称,而且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赶集
赶集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活动,我国农村自古以来就有赶集的习俗。这一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古代人们进行物资交换时,由于没有固定的日子和地点,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有一方吃亏。因此,人们都有希望有一个定期的公平合理的交换场所。汉朝初年,陆贾和陈平这两位著名政治家通过官府明令规定:各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或“二、五、八”为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日期,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叫价评议。这样,就形成了原始贸易市场。后来,人们就把上集进行物资交换,称作“赶集”。
赶集是名副其实的买卖交易,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
“集”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时间上,有所谓“早集”(也称“露水集”)、“午集”、“晚集”之别。有些地方隔日为集,或逢单,或逢双(每旬的一、三、五、七、九和二、四、六、八、十),有些地方则隔三五天不等。
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十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行各业商贩叫卖、杂耍、小吃一应俱全。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庙会上小商贩除了吆喝叫卖外,还有各传承的打击声,如货郎担摇皮鼓,铜匠担晃铜串,糖粥担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锣,收废品摇铃等等。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铺在高墙上写个“当”字,茶馆悬挂“茶”字招牌,酒店多悬黄白旗帘,理发店门前竖红、黄、蓝三色转动圆柱灯,浴室挂红灯笼等。
三寸金莲
裹小脚,是自幼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而受到广泛赞美,乃至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
古人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
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在佛门中,莲花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赤脚站在莲花上,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可能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用“金”字修饰“莲”,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
缠足现象,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遭到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与周作人等人的猛烈批判,此后,才渐渐绝迹。
寿诞习俗
过去说,“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人活到六十或七十岁,就是老寿星,子女或亲友要张罗为其做寿。做寿必须是生诞之日,所以称之谓“寿诞之喜”。
做寿颇有讲究,如“男做单,女做双”,即同是做六十岁寿,男人59岁就做寿,女人要到60岁生日才做。还有“做七不做八”。就是做七十岁寿不做八十岁寿。
老人寿诞之日,子孙要为其拜寿祝福。堂前高挂寿星图,两旁书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吉祥对联。用面粉做“寿桃”,吃长寿面,下人要给老寿星买新衣、美食。如惊动亲友,凡有人情往来的都要备礼上门祝贺,主家办寿诞酒宴酬谢宾客。过去有钱人做寿,请戏班子到家里唱堂会,现在农村人做寿,请剧团在村口唱戏或包场电影。寿诞送礼形式不一,数量不拘,但唯独有一样东西不能送,那就是钟。“钟”与“终”谐音,是寿的对立面。
做寿也有做四十岁、五十岁的,那是由于个人心理状态和某种原因而采取的行为。旧社会有些官僚地痞,到处撒贴子放风声,或为本人或为其妻子、父母做寿,大收特收其礼,借做寿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人们称这种“做寿”叫“打网”。
婚嫁习俗
婚嫁习俗是我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嫁习俗各地皆有,而且是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其对各地的居民生活有很大的影。以下是一些地方的婚嫁习俗,不必刻意去遵守,因为各地的习俗不同;同时,有些习俗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的色彩,这是我们要坚决摒弃和抵制的。
安床到新婚之夜前,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有些地方的传统习俗认为“困空床,不死尪,亦死某”。
结婚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帚星的“扫”同音,不吉利。
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越痛怪快越好,因为“哭发哭发不哭不发”,若是不哭的话,反而犯了禁忌。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由于鲜花易凋谢,故婚事应避讳。只有莲招花和石榴花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至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喻闺女出嫁,诚待丈夫,后者则意喻多子多孙。
在迎娶的途中,如果花轿和花轿相逢,便叫做“喜冲喜”,是会带来不祥的,因此,不妨由双方媒人预备花交换,即俗称的“换花”,据说这样便能化解厄运。
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可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在床上。
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带礼品相谐同往女方家,即所谓的“归宁”。但切记必须在当天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以致无法回家,夫妻就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丧葬礼俗
比起其它的传统礼俗,丧葬礼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自然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每个民族、甚至不同地区有着不相同的丧葬活动方式和丧葬礼俗。
传统的丧葬礼仪极其繁琐,而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以前大都为木棺土葬,尤以柏木棺、杨木寿为最荣耀。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子百日不理发;儿女服孝3年,侄孙辈1年;房门帖白条,3年内不帖春联。一般要经过守灵、报丧、入殓、殡葬、圆坟、祭祀等主要程序。
长辈一般到迟暮之年,晚辈多为其做寿衣、打棺材、修墓穴准备后事。富裕人家的寿衣、棺材用料考究,贫寒之家则难以讲究,极贫者仅用芦席或草苫一卷土埋了事。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有很多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成份,也有美好的希冀。对于传统的丧葬礼俗,我们既要继承美好的成份,也要坚决抛弃糟粕。
祭祀礼俗
人死入葬后要进行三日祭、七日祭、百日祭和周年祭等祭祀活动。
三日祭,即葬后的第三天,举家上坟添土并摆供哭奠,俗称“服三”,又称“圆坟”。此后每七天祭一次(从死者去世之日起),举家上坟哭奠。一般是从一七到七七,以五七最为隆重,儿女亲友多要摆供品、香和送纸扎。纸扎多为用纸做的金山银山、元宝、摇钱树、马、牛、轿、箱(柜)、聚宝盆等。祭奠结束,纸扎全部烧掉。五七以内,儿女逢人磕头,俗说“死了老的,头不值钱了”,故不少人五七以内尽量少见人,以少磕头。
到死后一百天和周年忌日,死者的亲属同样要带上供品和香、纸上坟祭奠。百天之内,死者亲属要服孝(穿白鞋、帽子、衣服镶白边等),而且有不能理发等忌讳。
周年祭,一般是祭3周年,富裕之家尚有十周年之祭。父母丧1年内不能出远门,不参加盛宴,3年内女儿不穿红,门上忌贴红对联。
生育习俗
孕妇生产前,娘家把小被、垫子、衣裤、鸡蛋、红糖等送至女儿家,婆家也准备相应的东西。
孕妇在婆家生产,不能在娘家生产。分娩时由接生婆(俗称老娘)接生,卷炕席铺干草,产妇在草中生子。第一胎,丈夫前往岳母家报喜,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产房窗挂红布,门挂红布条,表示“喜事”,提醒外人莫入。
产后3天请“老娘婆”吃饭;7天,产妇吃水饺(俗称“捏骨缝”);10天,娘家送斗米、斗面和核桃、鸡蛋、红糖等物表示祝贺,俗称“做十日”,并有“男11天、女9天”的习俗。
婴儿满月时产妇回娘家,名曰“挪骚窝”。有的人家“办满月”,亲友持礼物祝贺,也有送匾的,生男上书“弄璋之喜”,生女上书“弄瓦之喜”。
婴儿降生99天,谓之“百岁”,婴儿戴“百岁锁”,穿百家衣(即由村里的百家碎布制作),全家人吃馒头,取“长命百岁”、“发旺免灾”之意。
婴儿满1周岁谓之生日。生日的前一天谓之“寿日”。过寿日吃面条,取“长寿”之意。过生日蒸馒头、煮鸡蛋,取“发旺”之意;姑送鞋,姨送帽,妗送衩(裤子),名曰“红一腿,绿一腿,阎王见了咧咧嘴”,取“免灾强壮”之意。以后的生日,一般农户给孩子煮两个鸡蛋吃,其他礼仪全免。
如今,越来越多的产妇去医院分娩,产前产后的习俗逐渐减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