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发联盟》是歇洛克·福尔摩斯的一则短篇。故事中,凶犯出高薪雇用红发人士,使其每天前来事务所上班,利用他不在家期间挖了一条地下道通往屋后的银行金库,盗取巨款。有不少运用了该诡计的作品。红发联盟其实也就是所谓的redherring(熏红鱼,另有“转移注意力”之意)的谐音。顺带一提,英国犯罪小说家协会的标志由两条青鱼图案组成,会报的名称就叫Red Herring。
《两个房间》是某位作家的短篇。这两个房间(房子)一模一样,只位置不同,目标睡着之后,罪犯把目标搬到另一处屋子里,让醒来的目标以为自己还在原来的地方,以达到犯罪目的的诡计。
“或然率犯罪”,比如凶犯利用弹珠犯罪,该诡计无疑得在有孩子的家庭才能实现。将弹珠放在楼梯上,半夜从楼上下来的人就有可能踩到弹珠而摔落楼梯,导致重伤或死亡。凶犯可摆脱嫌疑,万一失败,只要换个方法继续尝试就行了,是一种非常狡诈的犯罪(日本的例子有谷崎润一郎的《途上》,我的《红色房间》)。
一旦开始说明,也得提及前面列举的各个项目,没完没了,因此请读者参考我的著作自行体会,接下来直接进入结论。
平野谦、荒正人等《近代文学》的成员中有许多推理小说爱好者,坂口安吾、大井广介诸氏也曾在战时沉溺于寻找推理小说罪犯的游戏中,一玩玩上了瘾,成了纯粹推理小说派中的一员,因此他们不会轻视诡计。平野、荒两位最近的想法或许有些改变,但积习难改,我想他们还是无法抛弃对纯粹推理小说的倾慕吧。
相对于此,后来兴起的文坛作家创作推理小说,除了热衷于谜团与逻辑的加田伶太郎、三浦朱门以外,大多数作家沿袭冒险派的风格,是一般小说再烹入一些逻辑趣味的作品。因此他们的创作不沉溺于逻辑游戏,也不怎么重视诡计。
那么读者的喜好又是如何的呢?这方面也无法摆脱战后美国带来的影响,大多数人都爱好冷硬派及冒险小说(推理小说的读者层丰富了许多)。然而另一方面,热爱英国纯粹推理小说风格的读者相较之下增加了更多。因此,日本的读者既欢迎畅销作家松本清张的长篇代表作——有谜团与逻辑要素又不乏诡计,也喜欢仁木悦子以诡计为主要支撑的纯粹推理小说。
尽管说诡计的发展已遭遇瓶颈,但无论英国还是日本,都依然有作家创作着诡计小说。不过不必说,虽然骨架同样是诡计,但丰满其上的血肉却日新月异地进步着。如果能更上一层楼,就像我先前提到切斯特顿时说的,利用相同诡计的不同角度创作全新的谜团与逻辑小说,如果有那样一位新星出现的话……执著于纯粹推理小说特殊性的我,现在仍然强烈地期待着这样的可能性。
(收录于讲谈社《子不语随笔》)
附录 诡计类别集成 目录
各项目底下的数字为作品的数目。作品共有八百二十一项,除以这个数字,就可以了解该项目所包含的作品数量。
〔第一〕与罪犯(或被害者)有关的诡计(二百二十五例)
(A)一人两角(一百三十)
罪犯伪装成被害者(四十七);共犯伪装成被害者(四);罪犯伪装成被害者之一(六);罪犯与被害者是同一人(九);罪犯伪装成想嫁祸的第三者(二十);罪犯伪装成虚构人物(十八);替身——两人一角、双胞胎诡计(十九);一人三角、三人一角、两人四角(七)。
(B)一人两角以外的意外罪犯(七十五)
侦探是罪犯(十三);法官、警官、狱长是罪犯(十六);案件发现者是罪犯(三);案件记述者是罪犯(七);幼儿或老人是罪犯(十二);残疾人、病人是罪犯(七);尸体是罪犯(一);人偶是罪犯(一);意外的多数罪犯(二);动物是罪犯(十三)。
(C)罪犯的自我抹杀(除了一人两角以外)(十四)
佯装被烧死(四);其他假死(三);毁容或易容(三);人间蒸发(四)。
(D)异常的被害者(六)。
〔第二〕与罪犯出入现场线索有关的诡计(一百六十)
(A)密室诡计(八十三)
犯罪时罪犯不在室内(三十九)。
(a)室内的机械式机关(十二);(b)透过窗户或隙缝从室外杀人(十三);(c)被害者在密室内自行死亡(三);(d)密室内伪装成他杀的自杀(三);(e)密室内伪装成自杀的他杀(二);(f)密室内人类以外的罪犯(六)。
犯罪时罪犯在室内(三十七)。
(a)门上的机关(十七);(b)伪装成犯罪发生在实际时间之后(十五);(c)伪装成犯罪发生在实际时间之前——密室中的迅速杀人(二);(d)躲在门后(一);(e)火车密室(二)。
犯罪时被害者不在室内(四)。
密室逃脱诡计(三)
(B)脚印诡计(十八)
(C)指纹诡计(五)
〔第三〕与犯罪时间有关的诡计(三十九)
(A)利用交通工具的时间诡计(九)
(B)利用时钟的时间诡计(八)
(C)利用声音的时间诡计(十九)
(D)利用天候、季节等其他自然现象的诡计(三)
〔第四〕与凶器和毒物有关的诡计(九十六)
(A)凶器诡计(五十八)
神秘的刀刃(十);神秘的子弹(十二);电流杀人(六);殴打杀人(十);压死(三);勒毙(三);摔死(五);溺死(二);利用动物的杀人(五);其他奇特的凶器(二)。
(B)毒物诡计(三十八)
经口服(十五);注射(十六);吸入(七)。
〔第五〕人与物的隐藏诡计(一百四十一)
(A)尸体的隐藏方法(八十三)
暂时隐藏(十九);永久隐藏(三十);移动尸体以隐藏线索(二十);无脸尸体(十四)。
(B)活人的隐藏方法(十二)
(C)物品的隐藏方法(三十五)
宝石(十一);金币、金块、纸币(五);文件(十);其他(九)。
(D)尸体及物品的掉包(十一)
〔第六〕其他各种诡计(九十三)
镜子诡计(十);错视(九);距离错觉(一);追逐者与被追逐者的错觉(一);迅速杀人(六);人群中的杀人(三);《红发联盟》诡计(六);《两个房间》诡计(五);或然率犯罪(六);利用职业的犯罪(一);正当防卫诡计(一);一事不再理诡计(五);罪犯从远方目击自己犯罪的诡计(二);童谣杀人(六);剧本杀人(六);来自死者的信(三);迷宫(四);催眠术(五);梦游病(四);丧失记忆(六);奇特的赃物(二);交换杀人(一)。
〔第七〕暗号的种类(小说三十七例)
(A)符契法
(B)象形法(四)
(C)寓意法(十一)
(D)换位法(三)
普通换位法(一);混合换位法;插入法(二);窗板法。
(E)代用法(十)
单纯代用法(七);复杂代用法(三)。
(a)平方式暗号法(一);(b)计算尺暗号法(一);(c)圆盘暗号法(一);(d)自动计算机械暗号。
(F)媒介法(九)
〔第八〕异常的动机(三十九)
(A)感性的犯罪(二十)
恋爱(一);复仇(三);优越感(三);自卑感(四);逃避(五);其他犯罪(四)。
(B)利益的犯罪(七)
遗产继承(一);逃税(一);保身防卫(三);保密(二)。
(C)异常心理犯罪(五)
杀人狂(二);作为艺术的杀人(二);恋父情结(一)。
(D)出于信念的犯罪(七)
宗教上的信念(一);思想上的信念(二);政治上的信念(一);迷信(三)。
〔第九〕巧妙犯罪曝光的线索(四十五)
(A)物质线索的机智(十七)
(B)心理线索的机智(二十八)
密室诡计
一个完全密闭的西式房间,所有的窗户和门都从内侧上了锁,但这样的房间里却有人遇害了。门外的众人没有备份钥匙,担心之余只好破门而入,却看到了陈尸在地上的主人。不可思议的是,房里丝毫找不到凶手的踪迹。房间从内侧上锁,凶手无处可逃。经仔细调查,无论是天花板、墙壁、地板都没有暗门。壁炉的烟囱太过狭窄,连幼儿都无法通过,气窗也一样狭小。莫非凶手可以化成烟雾,在空气中飘散无踪,或者身体像水蛭一样可以自由伸缩,从门底下的隙缝中挤出去了?
这真是诡异而不可思议的谜团。如果这个看起来完全不可能的谜团能获得合理的解释,那么解释之人该有多么志得意满,这就是小说中密室诡计产生的心理基础。侦探小说是将乍看之下不可能理清的异常谜团,透过机智与逻辑条理明晰地自圆其说,在解开所有的“不可能”中最能获得趣味以及满足感的典型,就是密室案件。以故事描述的不可能状况,读者总会觉得哪里必留着漏洞,但密室的特征是可以像几何学的图像一般,具体而毫无暧昧,明确地将不可能的感觉传达给读者。因此过往的侦探小说作家,可以说从来没有不曾写过密室事件的,有些作家甚至穷其一生只撰写密室事件。
侦探小说史上,最早以密室的“不可能”为主题的作品,是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这部小说给了勒鲁创作《黄屋奇案》的灵感,当然光有这一部作品还不够,《黄屋奇案》的诞生离不开一宗真实事件。我在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号的《海滨杂志》上读到乔治·西姆斯[5]写的这件事,我做了剪报,至今那则新闻都还贴在笔记本上。距今百年前,所以应是十九世纪初的事,在巴黎蒙马特一栋公寓的最顶层,离地面约六十呎[6]高的一个房间,住着一位名叫RoseDelacourt的女孩。她到了中午仍然没有起床,警察破门进入查看,发现女孩躺在床上,已经死了,胸口插着一把刀。凶手下手极重,刀尖都刺出后背了。窗户从内侧上锁,入口的唯一一道门也从里面上锁了,钥匙插在锁孔上,而且还上了门闩。唯一的进出通道是壁炉烟囱,经调查后发现,再瘦小的人都不可能从烟囱出入。房中没有任何物品失窃,调查后也没发现死者与人结怨。这宗命案后来一直被犯罪研究家讨论,然而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一九一三),仍然是一宗悬案。
不过以密室之谜为主题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的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就提到公元前一二○○年左右埃及国王拉姆普西尼托司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密室之谜的原始雏形。奉命建造国王宝库的工匠,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一条密道,并在遗言里说明开启密道的方法,以便儿子们从密道溜进宝库窃取宝物。同样是希腊二世纪的作家保萨尼亚斯[7]也记录了建筑师阿嘉梅迪斯与托罗波尼欧斯的故事,其中也有带密道的密室。
还有一个古老的例子,被记录在《旧约·圣经》的经外书中。巴比伦国王崇拜一名叫贝勒的偶像,他献上羊、谷物等众多供品,关上神殿的大门并上锁,任何人都无法出入,然而供品却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这是密室中的异象。国王认为供品是贝勒神吃掉了,但一个叫达尼尔的青年揭开了秘密。原来神殿的祭坛底下有一条秘密通道,僧侣们趁夜深人静的时候从那里溜进神殿,拿走了供品。
无论是希罗多德还是《圣经》经外书的密室都有密道,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不公平的密室之谜。这么说来,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中,窗户上的弯钉子也是不公平的。那么,没有这些漏洞的第一部“密室”小说是什么?道尔的《斑点带子案》以及伊斯瑞尔·冉威尔[8]的长篇《弓区之谜》,二者成书年代相差无几,不过与《斑点带子案》的纯粹相比,以密室来说,后者的长篇读起来还是比较过瘾。这部作品在西方也没引起太大的反响,但它使用了当时最前卫的密室诡计,从发明了一个全新诡计的层面上来看,更应该予以重视。
我将各种诡计分成了三大类:犯罪时,罪犯不在室内;犯罪时,罪犯在室内;犯罪时,罪犯与被害者皆不在室内。如果加以细分,可以再分出细项。
西方作家挑战密室分类的例子,我知道两个。一个是卡尔在《三口棺材》中的“密室课”一章,另一个是克莱顿·劳森的《死亡飞出大礼帽》的“勿发问”一章。后者是魔术师侦探马里尼利用卡尔的主角菲尔博士(Dr.GideonFell)的“密室课”,总结出了异于卡尔的密室分类。不过双方大致都分为(A)真密室,罪犯出不去,因此犯罪时罪犯不在室内;(B)假密室,罪犯实施犯罪并离开后,再布置成密室。而卡尔的菲尔博士将(A)分成七项,(B)分成五项;马里尼则将(A)分成九项,(B)分成五项,并新增(C)一项。
下面的分类,我根据自己的分类原理,再参考了二者的分法,并添加了一些两位大师没有的部分;为了便于对照,我在各项目底下加上像(F·A·1)、(M·B·2)这样的提示。F代表菲尔博士的分类,M代表马里尼的分类,A·B是各自的大分类、1·2是各自的小分类。
(A)犯罪时,罪犯不在室内的诡计
(1)借助室内的机械式装置形成密室(F·A·3)(M·A·4)
★一拿起电话话筒,话筒就发射出子弹。
★话筒通了强力电流,一拿起话筒人就被电死了。
★在墙洞里装上手枪,一掀开洞穴的盖子,手枪就发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