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的短篇里有过这么一个诡计。被警察包围的屋子里,正好有人病死了,罪犯便吩咐制作一副尺寸大于一般的棺材,和死人一起躺进棺中,抬出屋外,躲过警察耳目。克里斯蒂的短篇里,罪犯钻进妇人的睡床床罩底下,高明地利用了人们不愿意冒犯女性闺房的心理。拉提默[13]的《太平间的女人》也利用了同样的构想。
还有最简单的手法,比如有罪犯假装是稻草人逃过警察追捕(切斯特顿)、或是伪装成蜡像(卡尔《蜡像馆里的尸体》(T h e Corpse in the Waxworks)、江户川乱步的《吸血鬼》)等。
以上是活人的藏匿办法,至于隐藏尸体的诡计,则有非常多的例子。我的“诡计表”中将其大致分为永久隐藏、暂时隐藏、移动尸体、无脸尸体这四种。
关于永久藏尸的方法,有埋进地里、沉进水里、利用火灾或放进火炉烧掉、以药物溶解(日本的例子有谷崎润一郎的《白昼鬼语》)、封进砖墙或水泥墙里(爱伦·坡的《一桶酒的故事》(T h e Cask of Amontillado)、江户川乱步的《帕诺拉马岛奇谈》)等,都是想得到的方法。不过也有像邓萨尼[14]的《两瓶调味料》(The Two Bottles of Relish)那种吃掉尸体的出人意料的方法,或粉碎尸体做成香肠(德国的真实案例)、将尸体镀金做成铜像(卡尔)、做成尸蜡(江户川乱步的《白日梦》)、丢进水泥桶里搅成水泥(叶山嘉树[15]《水泥桶中的信》、混进木浆里做成纸(楠田匡介《人间诗集》)、绑在气球上飘到空中(水谷准《我的太阳》,岛田一男也用过同样的诡计)、将尸体结冻后打碎(北洋的作品)等,不胜枚举。
暂时藏尸的诡计中,有克劳夫兹的《桶子》、奈欧·马许的《羊毛堆》(Died in the Wool)、尼古拉斯·布莱克的《雪人》[16](江户川乱步的《盲兽》,其他还有许多例子)、卡尔的蜡像、江户川乱步的活人偶及菊人偶;藏在大垃圾箱的手法,江户川乱步在《一寸法师》里用过,切斯特顿也在《孔雀之家》(The House of the Peacock)里使用过。大下宇陀儿的《红座的庖厨》则是藏尸在冰箱里。
切斯特顿有一篇作品,诡计十分彻底。一名将军在战场上出于私怨杀害了部下。为了藏匿尸体,他发动一场必败无疑的战斗,导致自己这边死伤无数,他把部下的尸体丢进尸山,让人误以为那是战死的。为了一个人而让几十人陪葬,营造出残虐与滑稽的不可思议的气氛。
关于移动尸体,卡尔的长篇及切斯特顿的短篇都有例子,基本上是将尸体运到与杀人现场完全无关的其他场所,伪装成命案发生在后来的地点,以混淆搜查。再加上各种新奇的巧思,就产生了不同的类型。
例如在户外制造声响,诱使目标探头向窗外窥看,再从楼上的窗户放下结成环状的绳索,套住脖子后将其吊死。将尸体从建筑物后方的窗户放下去,交给在地面上等着的共犯,共犯把绳索缠在庭院的树枝上,伪装成自杀。这个奇特的诡计也是切斯特顿想出来的。
移动诡计中,利用火车车顶的诡计具有意想不到的妙趣,最有意思。较早的有道尔的《布鲁斯·帕廷顿计划》(The Adventure of the Bruce-Partington Plans),而布莱安·弗林[17]的长篇《途中命案》中将火车改成双层公共汽车,使用的是相同的诡计。日本则有江户川乱步的《鬼》及横沟正史的《侦探小说》借用了这个构想。将尸体放在货物列车的车顶上,尸体便会在火车转弯时被抛到地上,使得命案看起来像是发生在那个地点。
还有一个不少作者都用过的构想,尸体离开案发现场并不在罪犯的计划内,而是因为被害者自己移动,而使得调查陷入困境。范达因在一部长篇里描写了一个被害者被锐利的刀刃刺中,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了致命伤,走回房间后还从室内上了锁,在房里毙命的不可思议的命案。落语的《人头灯笼》[18]里也有类似的情节。卡尔更进一步在某部长篇里写了被害者在户外被手枪击中头部,自己走回家后才死去,结果演变成了一宗离奇命案的故事。为了避免读者指责其胡诌,他还引用了犯罪史上的实例,说明确实有被击中头部却没有立刻死亡的情形。
卡尔想出了许多移动尸体的方法作为长篇的中心诡计。这必须先安排出复杂万端的状况,在此简单一两句难以交代清楚,极端的有将尸体隔着走廊扔出去,装成是在落下的地点遭到杀害的诡计。而更极端的则有大坪砂男的《天狗》,这是用石弓将尸体投掷到远方。有一种表演是把人体当成炮弹从大炮发射出去,若把它应用在侦探小说上,也可以成为一种诡计。投掷尸体或发射尸体,无疑是切斯特顿才能发挥到极致的幽默诡计。
至于其他类似的诡计,我一时忘了作者名,是侦探杂志LOCK的征文得奖作品。内容是用除雪车将尸体撞飞,落到前方地点,制造出不可思议的状况,颇有意思。
利用海潮,把载着尸体的小船送到远方以阻碍调查进度,这类诡计也很常见。西方的合作小说《漂浮上将》[19]、日本苍井雄的《黑潮杀人事件》和飞鸟高的某部作品、岛田一男的某部作品都是此例。
关于“无脸尸”诡计,我曾在其他随笔讨论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收录于《续·幻影城》、《侦探小说之谜》)
无脸尸
过去侦探小说使用过的、多如牛毛的诡计当中,有一类可命名为“无脸尸体”的诡计。
毁去被害者的容貌,使其身份不明,或是伪装成其他人的尸体,对凶手是非常有利的。实际案件中,有时候也会出现这种诡计,但小说中出现得更为频繁。尤其是在侦探小说尚不发达的时代更受作者喜爱。现在,只要出现无法辨认容貌的尸体,读者马上就会猜出“哈哈,一定是那种诡计吧”。所以已经不太能得到作者青睐了。但有些作者便将计就计,故布疑阵,误导读者认为容貌无法辨认的尸体就是另一个人,实际上仍然是一开始就推测的那个人物的尸体,这种诡计其实不太有意思。
要让被害者的脸无法辨认,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钝器砸烂尸体的脸,或以烈药毁容,使其面目全非。还有一种方法是砍下脑袋,只留下没有首级的身躯。这种时候不必说,当然要脱下死者的衣物,换上别人的衣服。
可是即使这样做,人类身体应该还是有些可供亲人辨认的特征,像是妻子,即使没有头,也认得出丈夫的尸体。所以侦探小说使用这类诡计的时候,只能让没有任何亲人的被害者登场。
还有另一个难题。现在办案,用指纹辨认身份的技术发达,如果被害者有前科,或曾经自愿提供指纹给警方,立刻就能查出身份。此外,只要用遗留在被害者触摸过的东西上的指纹与尸体相比对,真假也能立现。所以凶手除了让尸体的脸无法辨认,还要将尸体双手的手指砸烂或切断。可是那样的话,马上就会被人看出伪装尸体的企图,这种“无脸尸体”的诡计从现实面来看,其实困难重重。
这种诡计有许多变形。例如美国作家劳森有一篇《无头女郎》,一名女士因为面部受了伤,头部缠满了绷带,而她真是那位女士吗?还是其他女人乔装的?我也在《地狱小丑》这部通俗长篇中使用了同样的点子。换句话说,“无脸尸体”的诡计也可以应用在活人身上,而这也不一定是整容,只要包裹起来,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戴着假面具死在狱中,终于没有公开真面目的“铁面具”传说,也可以说是与该诡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活人也可以靠整形外科手术来变成另一个人(例如《总统侦探小说》及江户训乱步的《石榴》)。
还有另一种变形,是切斯特顿的《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及克雷格·莱斯夫人的《美好的犯罪》(Having Wonderful Crime)这一类。这不光是将被害者的头砍下,还得与其他尸体的首级掉包。实际上,除了古代战场,应该不会有人做这种事,不过在小说中,通过作者的渲染,是非常合理并有说服力的。
日本的高木彬光更进一步想出了这类诡计的崭新变形,令人大呼惊奇,高木把它用在自己的处女作《刺青杀人事件》中。那并非调换脑袋,而是身躯。至于为什么要隐藏身躯,是因为尸身上有着最为不容置疑的印记——刺青。读者一定会反问,可是只要有脑袋,不是马上就可以查出被害者的真实身份了吗?但作者已经预先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在该作中,即使知道被害者的长相,只要没有刺青,凶手就绝对安全。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发明“无脸尸”诡计的人吧。自侦探小说的鼻祖爱伦·坡以来的一百一十余年间,摧毁脸孔,伪装成他人尸体的诡计无论在真实案件还是小说当中,都被反复使用,到了无可计数的地步。就我搜集到的知名作家,道尔、克里斯蒂、恩尼斯·布拉玛[20]、罗德、奎因、卡尔、钱德勒等人都各有使用该诡计的作品。
那么在这之前,亦即爱伦·坡以前,难道就没有先例吗?当然有。早于爱伦·坡最初的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一八四一年初,英国文豪狄更斯便在周刊杂志连载《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情节主干,就是“无脸尸”的诡计。
一户乡下大宅的主人遇害,管家和园丁又都下落不明。两人之中必定有一人是凶手,却无法确定究竟是谁。一个月过去了,同一户大宅的老池塘中发现了一具尸体。虽然面部已经溃烂,但从服装上可以看出是管家的尸体,因此众人判定是园丁杀害了主人与管家之后逃逸。然而这是诡计,真凶是管家。他杀害主人抢夺金钱,并杀了知道真相的园丁灭口,让尸体穿上自己的衣服,而自己穿上园丁的衣服逃逸。
狄更斯在英国可以说是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的大文豪,也是位非常热爱侦探小说的人。英国会被称为世界第一的侦探小说国家,也是因为有这种古老的传统。《巴纳比·拉奇》并非纯侦探小说,但狄更斯的遗作《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可以说是一部纯粹侦探小说,这部小说的凶手是谁?使用什么样的诡计?自狄更斯死后直到现在,无数作家反复议论,光是《艾德温·德鲁德之谜》的解决篇就有二十种以上。
那么第一个使用“无脸尸”诡计的人是狄更斯吗?绝非如此。尽管知道并非如此,可是我还没能找出来是谁在什么地方第一次使用的具体资料。不过,我能断定狄更斯并非此一诡计的鼻祖,理由是从十九世纪回溯到公元前,就有曾有人使用过该诡计的明显证据。而从公元前到十九世纪之间,不可能一直空白着。只要找就一定找得到,但我对于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十分生疏,也没有涉猎的能力与机会,只能暂时放弃。
公元前后“无脸尸”(其实应该说“无头尸”)的例子,我曾经发现过两例。一个出现在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的大作《历史》当中,同书第二卷第一百二十一段的全文即是。
希罗多德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这是他在游历埃及时,从当地耆老口中听到的关于公元前一二○○年左右埃及国王拉姆普西尼托司、另名拉美西司三世的逸闻。“无头尸”的诡计真是相当有来历。
拉姆普西尼托司是个非常富有的国王,坐拥庞大的金银财宝,为了自己财宝的安全,他在宫殿旁盖了一栋石库。然而,衔命建造石库的建筑师是个狡猾的家伙,他在墙壁的一块石块上动了手脚,只要使力就可以抽出来。外表看上去所有的石块都一样,但其中的一个石块可以活动,等于是密室有了秘密出入口。
这是一场深谋远虑的计划。这名建筑师即将过世时,把两个儿子叫到枕边,悄悄留下遗言:“其实我为了你们俩,建造那座石库时挖了条密道。如果你们想成为富翁,就从那里溜进去,偷出国王的财宝。不会有人发现的。”然后他详细地解说了移动石块的方法。
两个儿子遵照父亲的遗言,三番两次溜进石库,偷出了许多金银财宝,但库门锁得十分严密,所以没有任何人起疑。
有一次,国王因为需要派人打开库门检查,发现丢失了大量财宝。门和窗户都紧闭着,里头的财宝却减少了,这是难以解释的不可思议的现象(这里可以看到“密室诡计”的雏形)。后来,每打开一次库门,里头的财宝就少了更多,于是国王心生一计,派人在石库里设下圈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