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艺术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大概一是认为艺术问题神秘莫测,且大而无当,自己都无法理解,孩子必定也难以接受;二是认为艺术与孩子的前途无关,除非将来考艺术类专业,懂不懂艺术无所谓。后者受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对“十年磨一剑”,而后“今日把示君”这种慢性活儿,已毫无耐心;甚至觉得这没必要,也没价值。
其实,对一个孩子的未来而言,从小就走近艺术,乃至深入艺术,远比学奥数、电脑以及英语重要得多,因为懂艺术的孩子,将来才能真正懂得生活,解理社会,做事情游刃有余,乃至出类拔萃;他的前途,不是只限于考得一所好学校,或谋得一个好职业。一个孩子读完中学或读完大学后,他会完全忘掉他所学过的数理化,甚至忘掉电脑,忘掉英语,这时候,他所赖以生存并谋求发展的是,铸就他个人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心理品质,二是艺术素养;而且,这两者紧密相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是一个人最终能否有别于他的同龄人而“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所在。
在一般人眼里,艺术只与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有关,而实际上,艺术无所不在。因为无论从事艺术活动,还是欣赏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其典型形象的理解与感受,而且是对其表现手法的关注与认同,并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无论是诗,还是画,或是其他艺术作品,它们都在扬与抑,张与合,虚与实,动与静,气势与韵味,以及清晰与模糊等方面有独到表现,且恰如其分。而艺术家在艺术领域中所重视的这些问题,也正是非艺术家的普通人,应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注意的问题。如果你想在一定限度内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你做事情时,就必须像艺术家那样既敏感又大胆,同时也注意分寸,做得恰到好处。
若认真谈论起艺术素养,许多人都会心里害怕,因为一方面惶恐于现代先锋艺术的探索性表现,另一方面,也畏惧古典文化艺术的深厚与精妙,其实呢,这大可不必。上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那样浅显明白,且意味深长,不仅你能理解,而且你的孩子也能理解。如果你常跟孩子一起看画,一起读诗,一起听音乐,你会抛开许多先入为主的偏见(我猜这些偏见,大都来自于艺术评论家的评论,而不是出自你本人的判断),从而细心品味你所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艺术作品,因为孩子大都凭直觉感受艺术,不像我们成人常为成见所左右。
孩子离艺术多远?我认为,至少比我们离得近;也许,你最好也承认这一点。
2、画画与读画
你若仔细观察,会发觉大多数孩子比他们的家长画画儿画得好。因为孩子善于模仿,并善于观察,更富于想象,所以他们画鸡画狗时,往往神态各异,维妙维肖。不信你和你孩子一起画这两种动物,也许你比他画得准确,画得全面,但很难比他画得活泼,画得可爱,除非你本人是颇有成就的专业画家,或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业余爱好者。许多有经验的画家,尤其是漫画家,常常留心于孩子们的信笔涂鸦,以便从中得到启发和灵感,这不无道理。
你的孩子喜欢乱涂乱画时,最好尽量鼓励他。如果你本人对绘画一窍不通,不妨先给孩子买一盒6色或12色的水彩笔,再买一本简笔画之类的参考书,让他依样画瓢地随便画。你本人若有兴趣跟他一起画,那就更好罗。你们一起画太阳,一起画月亮,起初是什么简单画什么。培养孩子的画画兴趣,是你的主要目的,至于他画了些什么,以及画得怎样,都无所谓。
孩子越发喜欢画画时,不妨再给他买几本漫画书,如丰子恺的人物画,如布劳恩的《父与子》等。这些漫画书上的漫画,虽然画笔简单,但风趣幽默,表现力强。你像讲故事一样,跟孩子一页一页地讲;把你看懂的告诉他,比如某幅画是什么意思,或者你认为画中的哪个地方画得好;不过有时候,你得先问问孩子,然后跟他讨论一番,没准他有高见呢。优秀的漫画书,往往其内涵纯正丰厚,富于教育意义,因此,你也可通过画面给孩子讲历史人物,讲家庭生活,讲市井风情,不一而足。这也正是绘画艺术家画画的目的之一。
其实,感受绘画作品的线条、颜色和构图等,并无一定之法,所以你告诉孩子一幅画的好与不好,凭自己的感觉就是了,不必怕说错了贻笑大方,而有时候,你也不得不跟孩子坦率承认你看不懂某幅画。事实上,任何绘画作品公诸于世,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它,并理解它,而不是拿它检验读画人是否了解某种绘画理论或某种新颖手法。你和孩子一起看《齐白石画集》中的大蟹大虾,一起看《艺术世界》杂志中的彩图插页,问他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通常他告诉你了就行了,不必刨根问底。一幅好画,尤其是一幅举世公认的好画,不是看一眼便可完全感受的,往往越看感觉越多。因为,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魅力无穷,且百看不厌的。这就是艺术。
3、自己做贺卡
理解艺术,往往与理解生活及理解人生紧密相连,显然要孩子把一幅画中的一棵树、一块石头,或一片天空,看成画家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怕会白费口舌。孩子之所以喜欢画鸡画狗,是因为他们熟悉鸡熟悉狗;由于他们的人生经验尚未丰富,因而对内涵复杂的画面,无法深入理解。逐步引导孩子接受他们能理解的东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孩子说话识字应如此,教孩子懂艺术也应如此。
如果孩子喜欢画画了,不妨鼓励他自己动手做生日卡或圣诞卡。如果你本人都不知道如何制做贺卡,或者做出来的都过于单调,没啥意思,你不妨先去书店买一本如何制作贺卡的小册子。在此,我向你推荐由粒子编译的,并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自己动手制做贺卡》,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二十余种制作方法,而且每种方法都用文字和插图,逐一示明其用具、材料、效果和具体制作步骤,因而非常实用。
如果孩子已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不妨让他自己看书自己做(这可逐步训练他读懂实用性的操作说明书,这对孩子也很重要),当然最好先替他备齐相应的用具和材料。这时候,孩子不再局限于用水彩笔画画了,因为他可以往纸上滴墨水,也可用白薯(也就是山芋)盖印章,至于什么丝带呀,蜡烛呀,碎布头呀,甚至你家烫衣服用的电熨斗(当然用这玩意可得当心点),全都派得上用场,他乐不可支。于是,他可画可写,可剪可贴,忙得不亦乐乎。
制作贺卡是一项艺术活动,也许你孩子制作的贺卡不是很艺术,但你不必沮丧,因为自己做贺卡送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性的人际交流。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枕头底下压着孩子给你的生日贺卡,甚至发现那里面还写着一句你没料到的稚气话,你会无动于衷吗?绝对些讲,我认为,任何艺术作品只为表达心情或传送心意而作。因此,即使你孩子制作的生日贺卡很是一般,甚至很糟糕,但对你来说,这恰恰正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事实上,在艺术领域中,有些形式上不美,甚至有严重缺陷的艺术作品,反而引人注目,甚至感人至深(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便是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其主要原因,正是这些作品中饱含催人泪下的丰富情感。
4、听侯宝林相声
艺术作品,不单单表现为它有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往往溶化于它所表现的内容中,无法一一析出。所以,一般人欣赏艺术作品,不是刻意探求其艺术价值,而是或关注、或认同、或赞赏、或感动于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比如一个喜欢读小说的人,觉得一部小说好,那是因为这部小说能使他一页页读下去,并使他不由自主地关注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而不是因为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哪些新奇的叙事方式。
多数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看童话书,可孩子不能老沉浸在童话里,不过要他们一下子抛开美妙无比的童话世界走进小说中,似乎也不现实。如果你发现孩子喜欢看小品,也喜欢听相声,不妨去音像商店买一套已故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相声磁带(一套8盒,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并时不时且有意无意地放给孩子听。
侯宝林相声,是我国曲艺艺术中的珍品杰作。因为它是说笑话,而且说得“滑稽而不粗俗,诙谐而不油滑”(周扬语),且耐人寻味,引人发笑,所以不仅大人喜欢听,小孩也喜欢听。听侯宝林谈戏剧,听侯宝林批三国,听他的《醉酒》,听他的《戏迷》,不由得你不笑。而你开怀大笑之余,会发觉你从侯宝林那里懂得了许多知识,如京剧,如历史,如道德涵养,如风土人情,等等等等,竟获益匪浅。可能你最欣赏的,还是侯宝林所说的北京话,因为它既精悍简练,又韵味淳厚,不愧出自语言大师之口。
如果孩子像你一样,也特别喜欢侯宝林相声,那么,你就要时不时问他一下,这相声中的某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说错了,便纠正他;若说不知道,就立刻告诉他,并讲这句话明指什么,暗指什么,把你理解的全告诉他。他若听得津津有味,不妨从“三国”讲到“两晋”,从“卖布头”讲到“担担面”,杂七杂八,尽情尽兴。
显然,你知道侯宝林相声中有艺术,且艺术味很浓,这就够了。你不必像文艺理论家那样深究其内在的艺术结构或艺术特征,更不必因缺乏那种深究能力而惭愧。实际上,任何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都有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至于它具体影响了你什么,也许你并不清楚,但它确确实实在影响你。这不仅对你是如此,而且对你的孩子也是如此。
5、要背唐诗!
对我前面所写的“牙牙学语”仍有印象的家长,怕要说我出尔反尔了,因为我在其中“背不背唐诗?”一节中,认为孩子学唐诗还不如学成语,而现在呢,却用不容分说的口气,要孩子背唐诗,还加了个不容置疑的感叹号。其实,这并不矛盾。孩子牙牙学语时,当以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为要务,及至孩子渐渐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后,再设法劝导他背唐诗,使他由浅入深地接触我国古典文化艺术,此乃顺理成章的事。
若要孩子有兴趣背唐诗,不妨先从常见的唐诗诗集中,选数十首短诗,并按十首一组,分成若干个单元。这些短诗,最好先是绝句多,后是律诗多;而且,它们应是浅显易懂的,是你能完全理解且能解说其大意的。比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维的“鸟鸣涧”,等等等等。其实,也不是非唐诗不可,只要你自己觉得不错,读起来顺口,就不论是宋词还是元曲,均可选入你的单元中。
这时候,你得跟孩子商量,问他愿不愿意和你一起背唐诗,看谁背得多。如果孩子愿意,你赶快找个笔记本来,先将第一单元中的十首诗的诗名写下来,并在旁边写上你和孩子的名字,并明确告诉他,谁哪首诗会背了,就在谁的名字底下打个钩(即“√”),看谁打钩打得多。
于是,你和孩子一起背唐诗。就像做游戏那样随意轻松,因而你们可以在散步时背,可以在坐车时背,不必一本正经地规定背诗时间,更不必限定多长时间背多少首诗。每当孩子能流利背出一首诗(包括诗人姓名及其朝代),你应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讲给他听,尽量讲得通俗易懂。一个单元中的诗全都会背了,才可逐一打钩通过,进入下一个单元。起初,你凭理解力背诗,孩子凭记忆力背诗,恐怕你们两个常旗鼓相当,不分上下。然而,越背越多后,你可能背了后面忘了前面,渐渐比不过孩子了,而这时,孩子却能毫不费力地牢记数十首,乃至数百首诗,甚至记一辈子。
背唐诗的目的,是理解唐诗的诗意。你一边背诵,一边品味。当你一遍又一遍地背过“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对五言名句后,你会从中品味出越来越多的感觉。那许是旷野的阔美,许是日暮的安谧,许是远离喧嚣市声的欣慰,而那欣慰中,又不免夹杂一丝淡淡的寂寞。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而古典诗歌的源头,则是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先生苦心整理的周代诗歌《诗经》。这古老的《诗经》,分“风”、“雅”、“颂”三类,而其中采自民间乐曲的“风”,有许多意味浓郁且浅白易懂的好诗,如“式微”,如“黍离”,如“蒹葭”,如“风雨”。若背过唐诗的孩子,再背一背《诗经》,可谓百尽竿头,更进一步了。
6、学不学毛笔字?
孩子能否自小练毛笔字将来当书法家,或是弹钢琴当钢琴家,或者干脆天天吊嗓子当歌唱家,这是某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最关心的事。他们认为,孩子功课好,以后考大学固然是好事,而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吃艺术饭,则可出人头地,一举成名呢。虽说这种想法不无道理,可若真的这么干,就要冒风险了。因为,尽管许多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都是孩童时就开始接受艺术训练了,而许多艺术,也必须从孩童时开始训练,可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学出名堂来。
如果你渴望你的孩子在艺术方面有所成就,那么首先你必须引导孩子对你要他用功学习的那门艺术有兴趣,其次是,你得找一位功力深厚的艺术家给他当老师,而且这位艺术家,是认为你孩子有天分,肯收他为徒,而不是因为你愿花大价钱请他;当然,如果你本人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就不用听我啰嗦了。以上两点,也许是孩子自小用功于艺术,将来吃艺术饭,甚至成就为大艺术家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孩子自小能学学毛笔字,或弹弹钢琴,或者唱唱歌,这是好事情。因为在艺术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孩子能渐渐深入艺术。首先,他将学会欣赏,也将学会模仿,然后呢,他将注意有关技巧方面的细微之处,并努力把握它。天长日久,他对所学的那门艺术,可能会越发精通,且越发得心应手。一旦他在这方面达到了游刃有余、甚至出神入化的地步,就无疑是真正的艺术家了,而社会也会承认他。
可很不幸的是,将来能成为艺术家的孩子,是少之又少的。因为,这不仅有赖于孩子的刻苦用功,而且还要看他是否有天分。一般人对天分的理解很模糊,但在艺术方面,却有非常明确的标准,那就是:他是否学得快,是否学得轻松。也许你孩子正是这样,那么,你应该对此骄傲而自豪,因为你给孩子选择了一条合适于他的生活道路。
万一情况不是这样,你也别过于沮丧,因为无论如何,孩子在学了某种艺术后,可藉此作为他的终生爱好而享受无尽的乐趣,而且,他也可或多或少地由此懂得某些艺术方面的道理,而那些道理,对他今后的生活不无裨益。但有一点要注意,如果孩子不愿意学毛笔字,就不可强迫他临池书写。尽管世上确有大艺术家因其父母的威逼而勤学苦练,以致最终功成名就且名垂千古的,可这严重危害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值得仿效。
7、存而不论
就艺术教育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导孩子对艺术及艺术作品持宽容态度。孩子若看不懂某幅画,或听不懂某首乐曲,就告诉他这没关系,或许你以后会看懂或听懂;即使以后也看不懂听不懂,也没得关系,只要拣自己喜欢的看,拣自己喜欢的听,就是了。
人终其一生,可被理解为体验生命与感觉生活的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感觉,总是因其年纪不同或境遇不同而改变,有时变化很大,甚至截然相反。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反观人生的艺术及艺术作品的认识,也在反复变化中。一个痴迷于流行歌曲的年轻人,不会料到三十年后会喜欢听京剧,而一个终生喜欢读小说的人,也不会料到当初只读海明威的他,后来竟读了毛姆,读了克里斯蒂,甚至读起金庸来,也读得津津有味呢。
艺术评论家,时常用“空筐结构”来描述艺术及艺术作品。他们认为,艺术及艺术作品,像一只空无一物的箩筐儿,只有把你本人的人生经验投进去,才能真正感受它,并欣赏它;而且,不同门类的艺术,以及同类艺术中的不同作品,其“空筐”的大小,也因媒介各异而不同。比如描述故事与人物的“小说空筐”,不及直接描述心灵的“诗歌空筐”大;材料是石头或金属的“雕塑空筐”,也不及材料是线条或颜色的“绘画空筐”大。而最大的“艺术空筐”,无疑是音乐;虽然它只有七个音符,但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正因为艺术是一只“空筐”,所以它可以被欣赏者反复体会,反复品味。我认为,若能真正欣赏一门艺术,则是人生一大乐趣,因为你可从中品味生活,从中得到慰藉,甚至仅仅因为你精神紧张时可藉此放松自己,或闲着无聊时可玩味消遣。如果,你确实看不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听不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别惭愧害羞,因为没人要求你非看懂“格尔尼卡”或听懂“第五交响曲”不可。一个有艺术素养的人,只须对艺术及艺术作品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即不仅对自己能理解的艺术及艺术作品欣喜不已,而且对其他一时无法理解的、甚至永远无法理解的艺术及艺术作品,也持宽容态度,姑且对它们存而不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