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幼儿家教入门-心理品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让孩子自己过马路

    心理品质,是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往往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办事效率及处世能力,甚至直接影响他的生活前途。通常成人的心理品质已基本定型,而且难于改变,唯有孩子,尤其是童年时代的孩子,其可塑性大,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改善。我之所以强调某种程度,是因为人的心理品质,不完全受控于后天教育。比如一个天生柔弱的孩子,即使强化训练,也无法完全改变他的柔弱本性。然而,尽管如此,后天教育仍非常重要。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屏除或克服其不良品质,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就像教孩子学文化知识一样,培养其心理品质,也须循序渐进,一步步来。对许多有幼孩的家长来说,让不让孩子自己过马路,以及让他什么时候自己过马路,是个头疼问题。显然你不可能永远搀着孩子过马路,可若要他独自穿行于车水马龙的街道中,似乎也太危险。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自己过马路,不必杞人忧天。这话也许没错,但你若有意识让孩子学着自己过马路,那么他在学会自己过马路的同时,也必然增强其独立行动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我认为,就人生意义而言,一个幼年孩童学着自己过马路,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个高中毕业生正奋力复习而迎接高考。像应考学生的家长一样,你得帮助你的孩子,还得有耐心。你要反复告诉他,过马路时,一定先看左边,再看右边;有汽车时,等汽车开过去再走;要慢慢走,不要跑;而且要直着走,不要斜着走;等等等等。当然,最最关键的是,让孩子独自走一回。

    几乎每个幼孩,都有长大成人的强烈愿望,他们往往羡慕成人的所作所为,因此,许多孩子都对此跃跃欲试呢。允许孩子第一次自己过马路时,最好别让他发现你在暗中监护他,因为他必须独立判断,独立行动。小孩过马路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他们对行驶中的车辆缺乏正确的判断,且尚未建立耐心等待车辆通过的习惯。经过多次实践,孩子能从容不迫地独自横穿马路,那么,他的心理素质无疑大大提高了。

    2、和孩子一起下跳棋

    孩子出生时的啼哭,是为了向我们表明他有强烈的情感要求。然而这种情感是单一的,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回避一种实实在在的痛苦,那就是:这世上除他而外,还有其他人。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是从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步区分自我与他人的不同,这是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一个重要起点。然而,倘若只停留在这个起点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人要真正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必须逐步了解他周围的人类活动,并能逐步了解形成及促进那些活动的规则或协议,而且也能正确理解那些规则或协议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同时使自己适应它们。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然而,即使我们懂得许多有关人类社会的道德习惯或法律条文,也无法给幼孩讲明白,因为他们听不懂,也没兴趣听。我们知道,幼孩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就是玩,玩什么都行,因此,有智慧的幼儿教师,总是将他们的教育内容,糅合到各种游戏中去。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正确意识到他人的存在,而且意识到与他人交往时,必然存在某种互相约束的规则或协议,不妨和他一起下棋玩,且最好先玩跳棋。

    对幼孩而言,选择跳棋的好处是:其一,它既不像围棋或象棋那样复杂,难于掌握,也不像军旗或飞行棋那样简单,过于机械;其二,它的跳法可以更改,这使本来异常简单的棋局,会变得复杂起来;其三,它可供三个人一起玩,因此有幼孩的三口之家,可人人参战,其乐融融。

    首先,你得教孩子遵守跳棋规则,不能因为他年纪小,就可以多走一步或多跳一格。然后,你得渐渐引导他有兴趣玩这种棋子。必要时,你得走几步废棋,使他保持赢棋的希望,甚至让他赢。不过当他真正喜欢后,你应毫不留情地击败他,要他承受被战败的痛苦,要他屡败屡战,要他输得起,不要哭,直到他能真正赢了你。

    最初你们只按通常的跳法,每隔一个棋子跳一下,当孩子完全熟悉并适应了这种跳法,甚至经常能赢你时,不妨改变规则,使棋局出现新的变化。譬如你们约定一种“对称跳法”,即只要某个棋子的两边有对称的空格,便可直接飞过去,落在相应的位置上。这种新跳法,对你和孩子都是一次挑战。因为,若按以前的老方法跳,必定一败涂地。

    适应已变化了的情况,而这种变化,往往是人为规定的,而且有时并非是我们个人所乐意接受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和孩子一起下跳棋,你能或多或少地向他揭示这个现实问题。

    3、从手工折纸做起

    教孩子读书识字固然重要,然而,比它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动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而读书识字的目的,也正是通过书本知识,了解他人对世界的各种感觉、认识和实践经验,以便做自己想做的或应该做的事情时,无陌生感。

    做任何一件事,都会碰到两个最基本的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一是做这件事到底难不难,或者说难在哪里;二是如何把握做这件事的分寸感。若要切实了解这两个问题,惟有动手去做;否则的话,要么眼高手低夜郎自大,要么缩手缩脚望洋兴叹。

    要使孩子真正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最好从小引导,且从小事情做起。而对幼孩来说,手工折纸,无疑是最理想的突破口。如果有一天,你好像无意中,将一张颜色鲜艳的花纸头,折成了一个帽子或一只鸽子,送给你的孩子,我想他肯定乐不可支。

    假如,你本人对折纸也一窍不通,我劝你赶紧去书店买一本教折纸的书,好现买现卖,因为你得逗孩子跟你一起折。你们先折简单点的东西,如风车,如小船,然后慢慢复杂起来。这时候,你应教他如何将纸头对折,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又如何将一张纸分成三等份或五等份;并告诉他,若要折得漂亮,折得好看,应如何对齐每一条纸缝,并如何用力压平它;特别讲究的话,那还得仔细选择纸头的颜色和大小,并考虑纸质的软硬和质感。

    除了折纸外,吹肥皂泡也不失为另一件使孩子乐意跟你一起去做的小事情。孩子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会觉得挺有趣,但你最好让孩子对如何调制肥皂液也感兴趣,并愿意自己动手调。若想吹出脑袋大的肥皂泡,得反复试验才行。比如在你们的肥皂液中,到底加淀粉还是加白糖,滴些甘油行不行,要滴的话,滴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做了才知道。

    引导孩子多动手,并习惯于多动手,是强化孩子心理品质的一种有效方式。于是,渐渐地,你就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比如让他自己洗袜子,让他浇花,让他喂鱼,或者去报摊买份报纸来。如果,你孩子在家里能够并愿意洗碗洗菜,甚至点火烧饭,那么他的动手能力,无疑大大提高了,应受到赞扬。而更应受到赞扬的是,他已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也正是与优良的心理品质同等重要的另一种品质:即人们于生活中和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4、习惯成自然

    常常听到某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功课不好,只晓得玩,一叫他读书就难受,像要了他的命似的,其实,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一个没养成读书习惯的孩子,或者说,养成了不读书的习惯的孩子,一旦逼他读书,他肯定觉得痛苦,否则就不正常了,这就是成语中所谓的积重难返。人的习惯,好像是一种类似于物理惯性那样的自然力量,它能使人很轻松且很容易地做成一件经常要做的事,或者避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好习惯应从孩子幼年时培养,如此孩子容易接受。对孩子来说,较为实际的习惯,通常可分两种,一是生活习惯,二是学习习惯。这两者都很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好习惯,都能使孩子受益无穷。

    生活中有些不是非如此不可的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比如清晨跑步,若持之以恒而天天如此,就了不起。成人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来培养某种好习惯,如果他有意志力的话;然而,幼孩正好与之相反,他们是通过良好的习惯,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一个习惯于每日清晨跑步的孩子,往往也习惯于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做到底;即使并非如此,那么只要他的父母鼓励他像跑步那样坚持到底,往往也能鼓起勇气做完它。

    而对孩子学习而言,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重要。有些家长,常责怪自己的孩子粗心大意,考试的时候,总是把平日会写的字写错了,或者把平日会做的算术题做错了,以致拿了不该他拿的低分。其实,孩子之所以经常这样,是因为他最初写字或做算术时,没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往往是在家长严格督察和耐心纠正下形成的。要求孩子做作业时别磨磨蹭蹭,别东张西望;而做数学时既要做得对,又要做得快;诸如此类的要求,应在孩子一上学时就告诉他。

    不苛求于精确分类及准确定义的话,请允许我在此谈一谈另一种习惯,即人的心理习惯。我认为,这对一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乃至他的心理成长,都影响巨大。良好的心理习惯,应是健康的、开放的,且有利于个人卓有成效地做事的。比如,碰到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事情时,应毫不犹豫地先做重要事情;若碰到容易做的和不容易做的事情时,应毫不犹豫地先做容易做的事;如果其中一件事既重要,又不容易做,因而难于选择时,应仔细权衡自己做成这件事的把握有多大,若把握较大,那就先做它,否则先做其他事情。

    一个人若具有良好的心理习惯,往往能自然而然地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如果你经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做的事情,就别去多想它,你就不会过多地折磨自己的神经,使它变得又紧张又脆弱。这些道理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都把它作为习惯以从容处世。

    5、尊重常识

    《现代汉语词典》就“常识”这一词条的解释,似乎过于简略,因为它只用了可怜巴巴的4个字:普通知识。而我们在此讨论的这个词,是指某些多数人都知道的事情,或者是多数人都存在的感觉;它们往往是简单的、初步的和基本的,比如最一般的交通规则,比如最平常的天气变化,等等等等。尽管许多人类常识,在与当代迅猛发展的新科学和新技术,以及受它们影响而产生的新观念和新时尚有冲突,可是它的总体部分(无论是人文方面还是科学方面),以及它对人类生活的实在影响,却恒定不变。事实上,人类常识往往是在这种冲突中渐渐与新知识相融合,并逐渐形成新的常识。例如在物理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当代科学家发现牛顿力学在某些场合没道理了,就否认牛顿力学的实际应用,而我们只能认为,在更为广阔的力学世界中,那些不适应牛顿力学的情形,或者牛顿力学本身,只是其中的一种特例而已;而这正是有关力学的新常识。

    我之所以向热心于家庭教育,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家长,强调常识问题,是因为现代知识过于庞大,也过于杂乱,而这些知识的传播媒介,如报纸、电台、电视和网络,尤其是电视和网络,又极具影响力,容易使缺乏常识的孩子,失去应有的判断力,渐渐变得人云亦云。比如,有些孩子往往能不加思索地说出当代最先进的坦克型号,并能头头是道地讲解它的机械结构和攻击特点,仿佛那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可遗憾的是,这些孩子,大都连普通螺丝的螺纹是左旋还是右旋这样的基本机械常识都没有。

    虽说每个孩子读小学一二年级要专门上常识课,可由于它课时短,内容少,似乎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因此,孩子真正有效的常识教育,应由孩子家长来承担。尽管有些常识能在书本上找到,可若要使它真正成为孩子能理解、能接受并能实际应用的知识,最好当面讲给他听,而且应在实际生活中讲给他听。比如你和孩子一起过马路,你应告诉他直着走比斜着走距离短,因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永远比斜边短;而孩子好奇地问你为什么做股票时,你应坦率向他承认你想使自己的钱变得多一些。

    尊重常识,乃至拥有常识,是人们于纷繁世事中保持独立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可靠基础,这就是不变应万变的道理所在。当你直觉地认为一件事应该是怎样的,而事实正是如此时,那是积累于你意识中的诸多常识,起了关键作用。但尊重常识不是迷信它,因为人世中违背常识的事物层出不穷,万不可囿于成见,画地为牢。

    6、不得骄傲

    诞生于1806年,其本人也是神童人物的著名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穆勒,在自传中诚恳写道:“骄傲自满是早熟儿童的大敌。一骄傲,即使天才横溢的儿童也要被毁掉。我的父亲为使我不产生骄傲情绪下了一番苦心。他经常提醒我不要听人家的赞扬,他自己也不夸奖我。因此,我不知道自己的学力和我的年龄是不相称的。即使偶尔发现其他孩子不如自己懂得多,我也不认为我是超出了一般水平,而是认为那些孩子在一般水平之下;或者认为我和那些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我懂的东西他们不懂,而他们懂的东西可能我也不懂。”

    显然,不论神童也好,还是普通孩子也好,都不可因为学了点新东西就自高自大。若要杜绝孩子的自满情绪,最好时不时给孩子增加点学习压力,并适当开拓他的知识面。比如你的孩子学整数四则运算毫不费力时,不妨给他讲一讲分数和小数;如果他读报纸读故事书,甚至读长篇小说都觉得轻松时,那就找一两本竖排版的繁体字旧书给他看,或者让他读一些篇幅较短的文言文。孩子若长时间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不仅不会进步,而且容易骄傲自满。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他做;而孩子做不到的事,也要让他试着做。惟有这样,才可能充分发挥孩子内在的潜力。穆勒在自传中又说:“我对自己根本没做过评价,我总是为自己学不会而叹息,因为我父亲对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对一般智力的孩子来说,在适当的情况下,对他们表扬两句是应该的。表扬的目的,应是鼓励孩子继续上进,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同龄人懂得多。因此,千万不可对孩子说,你比谁谁谁聪明,或者说,你做出来的这道数学题,连谁谁谁家的大学生都不会做,尽管事实如此。你若无视这个问题,那么不论你过去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工夫,也不论孩子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你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都将前功尽弃,徒劳无益。许多孩子刚入学时功课特别好,后来就渐渐不行了,甚至落到了一般水平之下,究其原因,往往是骄傲所致,可叹可惜。

    我曾仔细考察过我所熟识的几位年轻学者的成长过程,既惊讶于他们的绝顶聪明,又惊讶于他们的异常刻苦,更惊讶于他们非凡卓越的学术成就,然而,使我深为感动的是,他们个个谦逊恭谨,虚怀若谷;即使谈及各自精通的专业领域,也毫无骄矜之态。我心想,他们之所以能在国际上跻身于专家之列,是因为他们从不骄傲且从不自满的缘故。

    7、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孩子常常在杂志上看到一些艺术的或不那么艺术的裸体画,或者在电视里看到一些真挚的或不那么真挚的接吻镜头,甚至有时竟当面问父母有关性方面的问题,这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碰到的尴尬事情。

    有些家长禁止孩子看裸体画,尤其当孩子直接问及某些性问题时,便立刻讲这是下流话,不许说;有的甚至大声呵斥,先把孩子吓住再说。不过也有些家长比较开放,有问必答,颇具耐心,但为了避免说出某些难以启齿的情况,结果越说越尴尬,越说越不能自圆其说。

    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只从我们成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就简单得多。因为孩子是出于好奇问了这类问题。比如他想知道异性的某些性特征时,就如同想知道花草是怎么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或者鸡蛋是怎么变成鸡的,既寻常,也偶然,甚至漫不经心。最初他不知道这是下流问题(事实上也不是),根本没这种概念,只有受到不恰当的性教育,才使他紧张起来,觉得神秘,甚至由此产生羞耻感或负罪感。

    性教育的正确观点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个神秘问题或罪恶问题,也不要使他们对此勃发兴趣。比如,孩子看到杂志上的裸体画时,你可以对他说说这幅画美在哪里,像欣赏风景一样评价它。再比如,孩子看到电视里的接吻镜头时,你应缄口不语;如果你想说话的话,就对孩子说,电视里的人正相亲相爱,如同你和你妻子(或丈夫)一样,其前提是,假定你们有时当着孩子的面接过吻。

    某些欧美国家的儿童教育家,主张让孩子看父母的裸体,以便最大限度地消除有关性方面的神秘感。但因国情不同,我认为我们最好别那样。假如孩子真的想知道也不能不理不睬。这时候,你应找一些裸体画或生理解剖图,指给孩子看;而你拒绝他,应强调我们的习俗是如此,正如男人上男厕所,女人上女厕所一样。告诉孩子,许多国家的习俗和我们不一样,比如有些非洲国家的男人女人都赤裸上身,而我们不是那样。

    性教育是人格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孩子适量解释某些性问题的同时,应机智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把他的注意力从这方面引开,让他关注其他事物,以免刨根问底。也就是说,让孩子习惯于健康充实的生活,不要对性问题有过多的注意。为此,应尽量把孩子的兴趣引向自然界,鼓励他们多做户外活动。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我在此所说的孩子,是指四五岁至八九岁的幼年孩童;我所说的观点和方法,也仅局限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