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该这么沟通-话语冷读术——…瞬间打开对方心扉的方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正所谓“测得风向才能使舵”,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

    1.懂得像医生那样“望、闻、问、切”

    清朝时,一位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他忽然问道:“大人尊姓?”

    这位上司很吃惊,但还是勉强回答了他的问题。县令低头沉吟良久,方才开口道:“大人的姓,百家姓中并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

    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

    上司说:“正红旗。”

    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

    县令说:“广西。”

    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

    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只得赶快退了出去。

    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便是这位县令不会察言观色。我们如能真的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也是一种本领。例如在访问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访问者应全神贯注地与主人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察言观色的本领,关注对方说话时脸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语本身更能表达内心的动态。人类五官之中,眼睛是最敏锐也是最诚实的。

    《孟子·离娄篇》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说,观察人的邪正,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准确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人的恶念。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昧。听了他的话,再看他的眼睛:人的邪正,哪里隐藏得过去呢?

    另外,说话的速度、说话的音调、说话的节奏等,也能帮助我们揣摩对方的心理。比如,说话的速度常常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情,说话快的人突然慢下来,那他可能有些不满;而说话慢的人忽然加快语速,他可能在说谎,或者心中怀有愧疚。一般人说谎时,由于害怕事情被揭穿,音调会不自主地提高;同时,为了反对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提高自己的音调。如果一个人说话节奏比较顺畅,说明他很有信心;若张口结舌、吞吞吐吐,说明他缺乏自信。而喜欢复述说话者的言辞,表示自己一直在注意听;一边听话一边点头,表示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自问自答的人,多半相当顽固;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人,往往具有神经质。

    再就是观念,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太一样,必须平日多做沟通,促进了解,把对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摸清楚,然后再来评断,通常比较准确。否则把坏人当成好人,将好人看成坏人,不但自己吃亏,也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如果对方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对方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一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对方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心里想着:“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

    正所谓“测得风向才能使舵”,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这对于职场人士尤其重要,我们与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对其眼神和手势仔细观察,像医生一样学会望、闻、问、切,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洞悉其内心。对方此时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1)说话时不抬头,不看人。这是一种不良的征兆——轻视,认为对方无能。

    (2)从上往下看人。这是一种优越感的表现——好支配人、高傲自负。

    (3)久久地盯住下属看——他在等待更多的信息,他对你的印象尚不完整。

    (4)双手合掌,从上往下压,身体起平衡作用——表示和缓、平静。

    (5)食指伸出指向对方——…一种赤裸裸的优越感和好斗心。

    (6)双手放在身后互握,也是一种优越感的表现。

    (7)手指并拢,双手构成金字塔形状,指尖对着前方——一定要驳回对方的示意。

    (8)双手叉腰,肘弯向外撑,这是好发命令者的一种传统人体语言,往往是在碰到具体的权力问题时所做的姿势。

    (9)坐在椅子上,将身体往后靠,双手放到脑后,双肘向外撑开,这固然说明他此时很轻松,但也很可能是自负的意思。

    (10)拍拍对方的肩膀——对对方的承认和赏识,但只有从侧面拍才表示真正承认和赏识。如果从正面或上面拍,则表示小看下属或显示权力。

    (11)把手捏成拳——不仅要吓唬别人,也表示要维护自己的观点,倘用拳头敲桌子,那干脆就是企图不让人说话。

    (12)友好和坦率地看着对方,或有时朝对方眨眨眼——对方很有能力、讨他喜欢,甚至犯了错误也可以得到他的原谅。

    (13)目光锐利,表情不变,似利剑要把下属戳穿。这是一种权力、冷漠无情和优越感的显示,同时也在向下属示意:你别想欺骗我,我能看透你的心思。

    (14)偶尔往上扫一眼,与下属的目光相遇后又往下看,如果多次这样做,可以肯定上司对这位下属还吃不准。

    (15)向室内凝视着,不时微微点头。这是非常糟糕的信号,它表示上司要下属完全服从他,不管下属们说什么,想什么,他一概不理会。

    察言观色就如看云识天气,哪块云有雨,需要长期的积累方能知晓,我们只有做好社交中的“天气观察”,才能预知“天气”的变化,才能在这一场心理战中运筹帷幄!

    2.开场30秒,先读懂对方的体态语言

    有一项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沟通中,那些来自语言文字的信息不会超过35%,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送的,并且有时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要更具有说服力。

    非语言沟通中的主要方式是体态语言,它包括眼睛、脸部和身体语言,读懂体态语言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

    眼睛在接受信息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们所有的知觉中,受依赖程度最深的是视觉,它是我们周围信息的主要来源。经理们常常这样说:“我最好去巡视一下,看看工作情形如何。”可见我们多么依赖视觉收集信息。同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喜怒哀乐能同时表现在眼睛和脸上。据统计,人类的脸部可以做出25万多种不同的表情,因此在商务谈判沟通中要善于捕捉谈判对手发出的体态语言信息。

    在不同的文化中,这种非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在美国,大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圈意味着一切都很好、很顺利,然而在德国和南美的一些地方,这种手势则表达一种下流的意思;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用手碰碰鼻子表示“只有你我知道这个秘密”,而在威尔士这表示“你真爱多管闲事”;在荷兰用一根手指点一下你的脑门表示“你真聪明”,可在欧洲其他地方,同一手势表示“你一定疯了”或者“这是多么荒唐的念头啊”;希腊人点头表示同意,这一点和美国一样,但是表示“不”时,希腊人则扬起脸向后甩头,他们把一只手或两只手同时高举到肩部表示“坚决不”;在日本长时间的目光接触被视为粗鲁、恐吓和不敬的表示,但阿拉伯人认为这种目光交流是对对方的关注,而且有助于评估对方话语的真实性。

    在我们的职场中,要想在领导面前展现睿智的一面,我们需要比他棋高一招——比他更懂他的身体语言!一个不经意的皱眉,或许暗示领导对你的所为略感不满,你立刻改变工作模式,他会觉得你机敏得力……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老板也如此,读懂他微妙的身体语言,你就能在职场出奇制胜!

    (1)尖塔式手势——老板很有把握。

    当老板两只手的指尖轻轻相碰,形成尖塔式手势,放在嘴上或颌下,这代表他对眼前的事很有信心。这是上级指导下级,或律师面对客户时的招牌动作。身体语言研究者发现,三成以上的老板,在和员工进行私人谈话时,都以“尖塔式”作为开场动作。

    老板的潜台词:“我是老板,你得听我说,最好别插嘴。”

    你可以这么做:尖塔式手势原本是早期的祈祷手势,做这个动作的人在潜意识中,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万能的上帝。面对老板,千万不要以尖塔式手势回应他,这只会让对方觉得你自鸣得意、狂妄自大。这时最好微笑、点头,频频附和老板说的话,以示你与老板站在同一立场。

    (2)上身斜倾——老板在等你说话。

    当老板一边说话一边将身体往一侧倾斜,另一只手向前平摊,手心朝上放在桌面上,语速还会减慢,双眼直视你的嘴唇或眼睛。这说明老板在等待,此时他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用身体语言告诉你,该轮到你说话了。

    老板的潜台词:“我要告一段落了,别光听,请发表高见。”

    你可以这么做:既然老板做出这个动作,说明他有足够耐心倾听。如果你有不同意见,这时提出最好。和老板说话前一定要打好腹稿,把自认为最精彩的言论放在这时说,老板会格外重视。

    (3)轻轻擦掌or频繁点头——老板赞同你的观点。

    研究显示,如果是男老板,与下属谈话时碰到感兴趣的问题,或对你的意见表示赞同,他会轻轻对搓双手,这种动作在推销员和客户间也常见。如果你眼前的推销员做了这个动作,说明他对这笔交易很满意,他才是最大受益人。而女老板,尤其是年轻女老板,表达赞同的方式则是频繁点头,示意她对你的建议非常满意。

    老板的潜台词:“很精彩,继续说,别停。”

    你可以这么做:有意放慢语速,斟酌自己的用词。老板这么做,是对你工作的肯定,但这只是第一步。如果你得意忘形,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夸夸其谈,反而给老板留下办事不牢靠的印象。这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谦和的态度。

    (4)用手摸耳朵——老板对你的话表示怀疑。

    当脏字不小心脱口而出,孩子往往马上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听到父母责骂时就迅速捂住耳朵,这种习惯跟随孩子长到成年。当老板对你的话表示怀疑时,不会当场提出,却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摸耳朵,或是靠近耳朵的颧骨和脸颊,有时眼睛还会漫不经心地往桌上看。毕竟听下属汇报不确定的消息不是什么愉快的事,他这么做是试图分散瞬间的不快。

    老板的潜台词:“真的吗?我怎么没听说?”

    你可以这么做:首先想想,你汇报的消息是不是完全准确,如果你不太肯定,最好迅速转换话题,或在陈述末尾加一句,“这个问题我还要再想想,回头汇报。”但如果你能保证消息准确性,可以在陈述的同时,十指交叉,摆在桌上,这是表达自信的动作。但要记得面带微笑,否则老板会觉得这个动作给他压力。

    (5)手指托住下巴——老板对你的话不耐烦。

    当老板竖起食指,挨着脸颊,把大拇指抵在下巴上,千万别误以为他正在思考你的话,这其实表示他对你的话开始厌倦。如果你仍滔滔不绝,听者可能还会用食指摩擦眼睛,这种姿势常被误读为——对方听入迷了,但这其实是人体在厌倦时的自然反应。这意味着,如果你再说下去,老板说不定会睡着。

    老板的潜台词:“我的时间很宝贵,我们的谈话时间太长了。”

    你可以这么做:如果你手里有文件,最好把它递给老板,巧妙地让老板改变姿势,他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更重要的是,迅速想想今天的谈话重点,把没说的赶快说出来,加快语速,让老板明白,你正为缩短谈话时间而努力。

    (6)双臂环抱,身体靠后——老板希望你结束谈话。

    双臂环抱是一种保护性姿势。当老板双臂环抱时,说明他在潜意识中抵触眼前的人;而身体靠后意味着老板刻意与你拉开距离,意味着他想结束本次谈话。

    老板的潜台词:“我已经烦了,你赶快走吧。”

    你可以这么做:无论说没说完,都要在最短时间里结束本次谈话。千万别试图用最后几秒说清自己的观点,老板的时间有限,还是下次说比较好。这时你可以也把身体往后仰,让老板看出你没有久留的意思。另外,这时不要再提重要观点,因为即使说了,老板也不会在意。

    3.说话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人内心的变化

    最近,某男士发现自己的女朋友开始爱美起来,不管是衣服还是化妆,都比平时更华丽,而且行为也有点古怪。对此,该男士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结果,女朋友笑着否定道:“哪有,你多心了。”

    而且,女朋友没给男朋友任何继续发问的机会,就抬高声调说:“我说,我们上一次看的那部电影……”以此把话题叉开,然后嘴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说个不停。她这种不自然的态度更加深了男朋友的怀疑,但苦于找不到证据,只好默然听着。

    谈话过程中,如果说话的声调突然抬高、语速加快、喋喋不休,那很有可能说了慌。人说话的音量、声调、节奏等叫做“副语言”。从嘴里说出来的话可能有真有假,但副语言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

    一个人说话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大多是内心情绪发生了波动。我们要想读懂对方内心的想法,还要根据当时情景以及场合,并且参考说话者的肢体语言以及说话内容。这样,就可以把握对方真实的想法,获得社交中的主动权。一个人说话的语音、语调、语速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但是在某些时候,因为内心情绪的变化,说话的语音、语调、语速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变化读懂他内心的想法。

    一个人说着说着,突然声音变大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情绪非常激动。

    当一个人遇到高兴的事或者情绪激动时,说话声音会情不自禁地提高一些。

    (2)想说服对方。

    很多人都发现,大声说话是说服对方的很好的“武器”,至少在气势上可以压倒对方。他只要把话说得够大声、够尖锐,就能给对方一种很自信的感觉,从而同意并接受他的观点。例如,在辩论赛的时候,参赛选手的说话声音都会比平时要高。所以,当一个人说话声音突然提高,他可能是想说服你,让你接受他的观点。

    (3)想支配或者命令对方。

    当一个人想支配或者控制对方的时候,说话声音一般会提高一些。例如,经理可能会这样对下属说:“我的话听到没有?”这时候他的说话声音要明显比平时高。

    另外,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声音突然变小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心中不安。

    某公司会议上,销售经理让各个业务员汇报本月的销售额时,当轮到众多业务员中销售业绩最差的一个人汇报时,他不由得会将声音降得很低。

    当一个人心中不安、心情紧张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把声音放低。他希望对方听不到自己的话(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2)缺乏自信。

    当一个人没有自信心的时候,他也会把说话声放低。例如,我们问一个人:“这件事能做到吗?”如果他有信心,他会非常大声地作出肯定回答;当他缺乏信心的时候,他就会把说话声压低。

    一个人说话的语速突然变快时,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掩饰内心的不安。

    很多人说话时语速突然变快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全感。例如被揭穿时,他会对自己的谎言加以解释,这时候他说话的语速会突然变快,以掩饰内心的不安。

    (2)当一个人情绪激动的时候。

    例如,当一个人紧张、焦虑、兴奋、急躁、愤怒、恐惧时,他说话的语速也会加快。

    一个人说话的语速突然放缓时,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表达对他而言很重要的观点。

    当一个人说到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观点时,他一般会放慢语速,希望对方能够听清并且记住自己的话。例如,老师在讲课时讲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就会把说话的语速放慢。

    (2)因感动、难过或者忧伤。

    当一个人困惑、难过或者忧伤的时候.他的心情就会变得沉重起来,语速也会因此放缓下来。

    4.看懂对方说话时“Yes”与“No”的手势

    手势是很多“体态语言”中的一种,而在这很多的“体态语言”中,它也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手势被赋予了种种特定的含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最有利的手段,在肢体语言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际交往中,当我们想表达意见时,往往在说话的同时,还会添加相应的手势。

    可以说,除了真正的语言外,手势是最容易沟通的“语言”。当我们想表达对他人的赞美时,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已经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由衷的赞美;当我们表示同意时,“OK”手势已经足以让对方心领神会;当取得胜利时,一个“V”手势,已经表明我们的成绩。

    手势的运用场合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招手、欢呼、鼓掌等都属于手势的运用范围,但是我们在运用手势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手势应根据地域、场合和目的的不同恰当运用,不可过度。尤其不要一种手势反复地使用,以免使人感到单调、厌烦;使用任何一种手势时,其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就会显得夸张;同时不要下意识地滥用手势,不然会导致对方误解,甚至被认为缺乏教养。

    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是去国外或者同外国友人打交道,应事先了解一些基本手势在那个国家所表示的意思,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很没有礼貌。如,竖大拇指在中国被认为是赞赏、夸奖,暗示某人真行的意思。而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这种手势则有三种含义:搭便车、表示OK、骂人;在希腊,这种手势意味着“够了”“滚开”,是侮辱人的信号。

    将大拇指指向自己,是自夸的意思,而跷向别人,通常是看不起人的表示。一般来说,在社交场合,不宜将拇指跷向自己或别人,因为这样做往往给人一种很粗鲁的感觉。

    “OK”手势在欧美通常表示同意,暗示赞成或欣赏对方的观点;在日本则表示“懂了”;在缅甸、韩国表示“金钱”;在印度表示“正确”;在泰国表示“没问题”;在巴西,常以之指责别人作风不正;在突尼斯表示“无用”;在印尼表示“不成功”;在地中海国家,常用它来影射同性恋。

    手势是演讲者诉诸听众视觉、给听众以演讲者直观形象的构成部分;也是交流、传播思想、意念和情感的最重要的辅助手段。

    手势既可以引起听众注意,又可以把思想、意念和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生动、更形象。在我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看懂别人说“NO”的手势,这里简单介绍几个比较常见的说“NO”的手势:

    (1)摇手

    将一只手向上举,手掌朝外,从一侧迅速地向另一侧摇动。伴随这个手势的同时,可能还会随之摇头,脸上没有微笑。在非常喧闹的房间里对他人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是表示“不用了,谢谢”的意思。这个姿势的升级版是将双手交叉,掌心向外,放在胸前。

    (2)挥手

    日本人在表示“不”的时候,会举起他的右手,然后向侧面转,放在脸的前方,同时,从一侧向另一侧挥动前臂和手。

    (3)摇头

    人在婴儿时期,如果他不想继续吃奶的话,他会将脸转到另一边。这个姿势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是表示“不”的一种常见的动作。但在埃塞俄比亚,摇头只是将头突然转向一侧,然后再面向前方。摇头还有以下不同的表达。

    ①晃动头部

    这个动作在保加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表示“是”的意思,他们只是晃动脑袋,而不是在摇头。

    ②突然后仰

    在意大利南部、土耳其、希腊和阿拉伯语国家,头突然后仰表示“不”,而在埃塞俄比亚这个动作却表示“是”。

    (4)轻抚下巴

    在意大利南部以及邻近的岛屿,将头向后倾,一只手的指背来回地轻抚下巴,这个动作是非常常见的,它表示“不”的含义。

    如果我们能在沟通中恰当地运用手势,不但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能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还可以增加谈话的个人魅力,从而给听众留下更深刻、更鲜明的印象和记忆。因此,我们要先学会看懂交流过程中的各种手势。

    5.摸耳朵,表示对方对话题很反感

    在我们的五官中,耳朵所能表达的身体语言是非常少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耳朵本身是不会动的,它要依靠手的动作,才能够表达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在上学时,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养成举手发言的习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与人交谈时,却不愿意再举手发言,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很难为情。所以当我们感觉对方的话题非常乏味、无聊,或者对话题的内容感到反感,想要打断对方的时候,通常会出于本能地举起手,但往往在手伸到一半时就会立刻缩回来,而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就会改变成一种扯耳朵或摸耳朵的微妙动作。

    所以,当你在与人进行交谈时,如果发现对方有摸耳朵的动作,这很可能就是对方想要打断你的话,对你的话题产生反感的信号。这时,你不妨停止自己的长篇大论,转而让对方开口发言。这样,对方反而会认为你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因为你允许他积极地参与谈话,并且尊重他的感受。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人有了这样的动作,其实并不是想打断你的话或对你的话题产生反感。例如有些人内心焦虑或紧张不安的时候,也会做出摸耳朵的动作,这就如同一些人在心里烦躁不安、紧张焦虑时,鼻尖上会冒出大量细小的汗珠一样,是一种心态的特殊反应。

    6.总是说“不过”的人,心中是怎么想的?

    有一位朋友,不管别人说什么,他总会用“不过”“但是”等转折词进行反驳。一天,包括那位“不过朋友”在内,好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大家决定一起去泡温泉。这时,这位朋友的老毛病又犯了,“温泉虽然好,不过……我觉得登山更有利于健康。”其实,当他否定别人的意见时,并不是因为他对发表意见的人有偏见。那么,他为什么要频频否定别人的意见呢?

    不管别人说什么,总会用“不过”“但是”等转折词打断别人说话的人,性格中大多带有自我中心主义的色彩。“不过”“但是”一出口,意思就是不想接受对方的意见。常用这些转折词的人,是一种攻击性的无意识表现。他们在语言上不愿输给别人,处处都想占上风。另一方面,这样的人还多具有难以独立做出决定的优柔寡断的性格。即使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反驳,他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出最终结论。于是,会用“不过”“但是”来打断别人的话,与此同时整理自己的思绪,给自己留一些思考的时间。

    另外,还有的人和别人谈话时,频繁使用“不过”“但是”等否定性的转折词,故意装出一副优柔寡断、难以抉择的样子。实际上,这也许只是一种社交手段。他们想用这种打断、反驳别人的形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我们说话的时候,如果总是被打断,不管他们是什么用意,总会让我们感到烦恼。对于这种人,你可以追问他的具体意见,例如:“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