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话题如何出卖一个人的内心?
在和别人聊天中,准确掌握对方的心理状态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决定着你的话能否说到对方的心坎里。不管对方是愤怒、悲伤还是愉快,毫不在意对方的状态,只顾着和对方搭话,想来这样的人是不会受欢迎的。
想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就要了解他的内心所想,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人都难以完成这项基础内容。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因不懂得察言观色而遭到批评。下面给大家介绍一条读懂对方心情的准则:主动谈及私人话题的人,正处于幸福的心理状态中。
谈论诸如“我小的时候啊……”“我在家里总是……”等私人话题的人,不会对你抱有警惕心理。正因为对你不设防,他们才会聊些私人的事情。
为什么说谈论私人话题的人正处于幸福的心理状态中呢?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心理学者周瑟夫·佛格斯博士,以7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他让这72人全情投入到喜剧或悲剧电影的观看中,调查他们在观看影片后的第一时间会和熟人聊些什么。结果显示,因观看喜剧电影而心情愉快的学生们多会聊起金钱、健康、性等私人性的话题。
概言之,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会想要聊一些私人话题,有向他人敞开心扉的倾向。因此,那些愿意和你谈论私人话题的人,往往处在幸福的心理状态中,并且对你不设防。
2.“告诉你个秘密”所隐含的心理技巧
有位朋友,无论和我说什么事情,总会故作神秘地用“告诉你个秘密”开场。虽然他说的“秘密”通常不是什么机密的事,但每次听到他这么一说,我都有一种感觉:我是他特别重要的朋友,他非常信任我。因此我也非常开心,喜欢和他说话。
不管谁听到对方对自己说“告诉你个秘密”,心中都会兴奋起来。因为对方要跟自己分享一个秘密,所以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仅凭这一句话,就可以让后面的话价值陡增。听的一方,对后面的话充满了高度的期待,无不附耳躬身认真去听,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会故意压低。
其实,这句话中含有“我信任你才告诉你”“因为你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所以才告诉你一个人”等意味。人对“特别”“限定”非常没有抵抗力,当受到特殊对待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心情也会大好。进而,对于特殊对待自己的人,我们也会对其产生好感。
所以,经常用“告诉你个秘密”作为开场的人,很有可能是了解这句话的心理效果,专门用这句魔力话语来抓住别人的心。不管怎样,常说“告诉你个秘密”的人,就是想吸引对方的注意。
“告诉你个秘密”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我把重要的信息都告诉你了,接下来该轮到你了”,也算是一种抛砖引玉的手段。
3.找个人替你说“不”,不伤大家感情
有时候,利用第三者出面来做工作,比当事人自己出面做工作更有说服力,运用第三者出面化解矛盾,或者解决问题,既能现身说话,又能以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貌似公允”地做工作。借他人的口,说自己的话,这也是化解尴尬的重要技巧。
孙犁在《荷花淀》中曾有过这样的描写: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几个青年妇女的丈夫都参军走了,她们的共同心理是很想念自己的丈夫,都很想去驻地探望一下。但是,由于害羞,不好当着众人直接说出来,就各找了一个借口来表达本意,仿佛到驻地去的理由是充分的,非去不可。这就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意愿。
从前社会上有一种人,叫“媒婆”,专门从事介绍男女相识、牵线搭桥的行当。那时候男女授受不亲,结婚前不能恋爱约会,有什么要求和愿望全靠她来传递。由此可以想象这项工作何等之难!如果不会察言观色,没有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一套过硬的交际本事,恐怕是难以胜任的。如果你在求人时,能够找到这样一位人才,让他尽其所能,从中撮合,传递信息,论理说情,真是再好不过了。
尴尬,有时是相对的,而不是相互的。同一句话,己方难以出口,由对方先开口,说出来却是顺理成章,再自然不过。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可就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某的夫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赵某的后事,王某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难大吗?要干的话,早一天好一天。”他看起来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反而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赵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
结果呢?赵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某人为了推销百叶窗帘,他知道某公司的经理与某局长是老相识,便打听到经理的住处,提着一袋水果前往拜访,彼此寒暄后,他说出了几句这样的话:“这次能找到你的门,是得到了王局长的介绍,他还请我替他向您问好……”“说实在的,第一次见面就使我十分高兴……听王局长说,你们的公司没有装百叶窗帘……”第二天,百叶窗帘的生意便成交了。
此人高明之处就是有意撇开自己,用“得到了王局长的介绍”这种“借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的迂回之法,令对方很快就接受了。
另外,不想或不便直接面对的人,巧借第三者从中周旋,穿针引线,便可化解矛盾;难堪的事巧借第三者一打扮,就变得不再尴尬;有风险的话,通过别人传过去,便有了进退的余地。所以,借用第三者往往比本人直接出面有更好的效果。
4.多说“我们”少说“我”,称谓助你拉近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留下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怀着对沙皇的刻骨仇恨,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宫殿,尽管别人做了许多思想工作,农民依然态度坚决,表示非烧不可。最后,列宁亲自出面说服他们。
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可以不可以?”
“当然可以。”大家答道。
列宁问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
农民说:“是我们造的。”
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
农民齐声回答:“好!”
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我们还要不要烧呢?”
农民觉得列宁讲得很对,便马上同意不烧房子了。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看看人们每天最常用的是哪一个字,结果是“我”字。为什么人们对“我”字特别青睐呢?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称赞,也喜爱称赞自己。因此,你若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要避免与对方争高低,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为了使对方的面子不受伤害,我们千万不要常把“我”字挂在嘴上。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改变一下,把“我”改为“我们”,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请问我们厂……”,也经常发现演讲者喜爱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这样说话能使对方觉得和你的距离在拉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如果说成“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拉开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总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人人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的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满热诚和理解的心去听他叙述,一定会给对方留下最佳的印象,并且对方会热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5.批评之前先夸奖,让对方更容易听进去
在某公司办公室里,有一位女打字员打字总是不注意标点符号,频频出错,办公室主任对此很恼火,批评了好几次仍然不起作用。有一天,主任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对打字员说:“你今天穿了这样一套衣服,很漂亮,更突出了你的美丽大方。”打字员听后受宠若惊,于是主任接着说,“尤其是那一排纽扣,点缀得恰到好处。所以,我想告诉你,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也如同衣服上的纽扣一样,注意了它的作用,文章才会更加好看、意思清楚。”从此,那位女打字员改正了这一“久治不愈”的顽症。
美国著名演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理往往会好受得多。”因为当我们受到别人赞赏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在此心理状态下,再听到别人的批评或规劝,就比较容易接受。就像一枚苦味药丸,裹上糖衣后,使人先感受到甜味,愿意一口吞下去,这样一来苦口的良药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得以发挥药效,治愈“疾病”。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在某种程度上讲就会放大缺点,使对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那样的话,既使可以改正的缺点,对方也无法接受了。况且先批评把情绪搞砸了,再真诚的批评也难以接受;先表扬则不然,对方情绪好,善意的批评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们在给人指出缺点和不足时应该怀着善意的心态,当头棒喝固然能够讲清事实,但要考虑对方能否接受。要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技巧,最好做到批评之前先表扬。
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往往在使用这一招的时候会错误地加上两个字。有许多人在真诚的赞美之后,喜欢拐弯抹角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举例来说,有人想改变孩子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很可能会这样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能把数学成绩也提高一下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原本受到鼓舞的小虎,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先前的赞美之辞的真实程度。对他来说,赞美成了引向批评的前奏。如此一来,再多的赞美对小虎的学习态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此时我们如果改变一两个字,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比方说,我们可以这么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在数学方面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数学一定会跟其他科目考得一样好。”
这样,小虎一定会欣然接受这番赞美了,因为后面没有直接、明显的批评。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也间接提醒了应该改进的注意事项,他便懂得该如何改进以达到我们的期望。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有的人认为这种先讲赞扬的话再进行批评的方式,带有“欲擒故纵”的意味,用意过于明显,所以不喜欢用。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当你找到某人就表扬他,他根本听不进你的表扬,他只是想知道,另一棒会在什么时候打下来——表扬之后有什么坏消息降临。所以在更多的时候,许多人把表扬放在批评之后,即先贬后褒的批评法,先在个别问题上给对方以严厉的批评,然后又在主流问题上给对方以充分的赞扬。这种方法同样能使被批评者感动,收到与先褒后贬一样好的效果。
6.含糊其辞,用模糊语言应对尖锐的话语
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名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期间,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的回答避开了问题的实质,但又围绕提问而展开,较好地应对了学生提出的难题。
有些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回答,而是问题确实不好回答,这时不妨给出一些含糊的回答,模棱两可,让对方去揣测。
一次舞会上,一位胖女孩问身边的舞伴:“你觉得我胖吗?”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回答“胖”与“不胖”都不合适。于是,这位舞伴回答说:“我觉得你挺可爱的。”
至于对待那些荒唐、强人所难的问题,完全不必硬着头皮去找“正确”答案,巧言以对,将“错”就“错”,也会取得好效果。
与人说话过程中,精确的表达方式虽然简洁明了,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场合。有时候,局势不容许把话说得太直白,模糊的说法要强于一板一眼地给出回答。
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在担任驻美公使的时候,有一次受邀去参加一场上流社会的国际舞会。舞会上,与顾维钧共舞的一位在美国很有地位的女士突然问他:“顾先生,请问你是喜欢中国小姐多一些,还是喜欢美国小姐多一些?”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不好回答,要是回答喜欢中国小姐多一些,肯定会得罪眼前的美国名媛;如果说喜欢美国小姐多一些,又好像有些崇洋媚外,有失作为中国公使的尊严。
此时,顾维钧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不论是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只要是我喜欢的人,我都喜欢。”
这样的回答,既巧妙避过了二选一的锋芒,也不会得罪眼前的人,模糊的答案反而显得更加贴切。
像这样,有时候使用一些模糊性的语言,并不是为了敷衍对方,相反,这是一种很好的交谈策略。因为在很多场合,话是不适合说得太明白的,否则不但会得罪别人,还会把自己逼得没有退路。
1986年的世界杯上,马拉多纳在对战英格兰的时候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由于他的个子矮小,动作也十分隐蔽,裁判没有发现,所以判此球有效。据说有记者拍下了当时的画面。后来针对这个进球,曾经有记者尖锐地问马拉多纳,当时究竟是头球还是手球。
对此,马拉多纳圆滑地回答道:“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一半是马拉多纳的。”
马拉多纳的这个回答看起来很糊涂,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他的含糊不清恰好是谁都不得罪的。试想,如果他承认了这是一个手球,那就证明了比赛有失公平,虽然结果已无法改变,却会留给别人话柄;如果矢口否认,万一记者拿出照片为证,又失去了球星应有的风范。
马拉多纳说的这“一半一半”,等于承认了有手球的成分,但是在规则上也肯定了裁判的权威,颇有大将之风。
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对别人提出某个要求或问题的时候,对方常常不正面回答你,既不反对也不赞同,而是说出一些让你听起来摸不着头脑,但也不会心生反感的话,最后你发现自己被拒绝了,却也不会生气,反而佩服对方的说话技巧。那么,在自己面对这种尴尬问题,又不想得罪对方的时候,不妨也试试用这种模糊的语言去交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