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况
1929年10月开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规模的经济危机。从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开始,此次经济危机很快波及了欧洲、日本等主要国家,还影响了很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各国也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发展时期。从此,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促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盲目扩大。而社会财富则更加集中于几个大的财团中,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等大家族的财富迅速增长。而在经济繁荣的后面,则是贫困人口的增长。1929年,占美国人口数量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个人收入的1/3,全年收入低于两千美元的贫困家庭占了全部家庭的60%。
此外,股票市场已经开始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由于经济发展势头非常猛,股票市场的投机非常严重,股票价格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股票的价格高出价值几十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认为经济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不怀疑经济会崩溃。因此,他们还是大量买进各类股票,期望通过股票价格的再次提升而获得收益。
美国政府大部分经济学家也对这种经济形势过于乐观。总统胡佛甚至说:“美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舒适的程度,接近于消灭贫困的最后胜利。”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W·梅隆也于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继续下去。”
但是在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发生了人们怎么都不会相信的事实。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盘锣刚刚敲过,就有人大量抛售股票,一天之内转手的股票超过了1300万股,超过了平常的100万股。随着股票的大量抛出,股票的价格也迅速降低。整个交易所大厅内好像成了疯人院,一大批绝望的投资者在看到自己的财富一天之内化为乌有而发出了绝望的吼声。
这个“黑色星期四”致使投资者损失了原来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很多投资者承受不了这个刺激而跳楼自杀。花旗银行、摩根财团等几个华尔街财团的总裁们在摩根大厦策划买进2.4亿美元的股票进行市场干预,期望能够阻止股市的下滑,但是无济于事。到12月底,纽约股市的股票价值缩水了40%,达到450亿美元左右。
股票市场的缩水,带来了整个经济领域的衰败,一场空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了。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动摇了企业界的信心,阻碍工、农业发展,缩小海外购买和投资,使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仅美国而言,从1929年至1932年,银行破产101家,企业破产109371家,全部私营公司的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53.8%;农业总产值从1929年的111亿美元,降低到1932年的50亿美元;进口总值从1929年的近40亿美元,降低到后来的13亿美元,出口总值则从53亿美元降低到17亿美元。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了550万辆汽车,但在1931年,它们仅生产了250万辆。
经济的萎缩,导致大量工人的失业。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失业率达到25%;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1933年的商品消费额,下降到1929年水平的67%。
危机期间,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经济现象:一方面企业的生产过剩,造成商品积压,最后不得不销毁大量农产品和牲畜;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却又缺少足够的食物和衣服。
美国全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无法维持生计,这还不包括1100万户农村人口;200万人到处流浪。尤其是在早期阶段,由于当时受托负责救济的是一些资金不足的私人机构和地方机构,工人们的生活条件更是差。这是一个排队领救济面包、寻找施粥所、退役军人在街角卖苹果的年代。成千上万的男人,甚至还有些女人,从东岸到西岸来来回回地“偷乘火车”,希望找到工作。更多的人则离开了得克萨斯和俄克拉何马的干旱尘暴区,前往加利福尼亚州,期望获得工作。
有一段描述当时美国煤矿工人生活的对话,展示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在大萧条期间的贫困生活。
一个小女孩瑟瑟发抖地问她的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咱们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家没有钱买煤。”
小女孩又问:“那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妈妈无奈地说:“因为煤太多了。”
这就是当时工人的生活状况。
和工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和生活来源形成对比的是,农场主们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此外,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从北卡罗来那州到新墨西哥州,地里的棉花没有人摘,而果园里则是挂在枝头、没有采摘而烂掉的葡萄、苹果。而没有东西吃的贫苦群众,却不能进去吃这些东西。
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很快就波及了世界其他各国。德国的股票指数在危机期间下降了32%,日本下降了45%。1931年5月,奥地利维也纳最大的、最有声誉的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随之引起了银行挤兑风潮,从而在整个欧洲大陆引起了一片恐慌。7月9日,德国丹纳特银行也遭受了挤兑风波,随后两天里,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证券交易所被迫关闭了两个月;7月13日,德国四大银行之一宣布破产。1931年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两年后,美国和几乎所有大国也不得不这样做。
英国的经济似乎受到了更大的打击。由于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中,英国就长期存在着失业,因此这次大萧条更是给英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整整一代人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在几乎没有生活机会、没有希望找到工作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更有一些人痛苦地将他们无目的的生活称作“活地狱般的生活”。另一些人则放弃了希望,变得听天由命:“任何人现在找到工作的机会都不会比爱尔兰抽彩中奖的机会要高。”
1930年,美国宣布提高关税税率,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此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76个国家也都相继提高税率。此外,为了更好的销售本国的商品,几十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导致国际金融体系更加混乱。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这样描述这场经济大危机:“今年我们正处于现代历史中一次最严重经济灾难的阴影之中,而世人对此却感觉迟钝。现在几乎每一个人都清楚地明白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他不理解其原因所在,于是同以前风波乍起时的情形一样,内心充满了事实证明是过分了的恐惧心理,同时,还存在一种缺乏理性控制的焦躁情绪。”
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混乱,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在各个国家兴起,大规模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各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0年3月6日,美国爆发了有125万工人参加的游行示威;1931年,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各地工人提出“不要饿死,起来罢工”口号,和工厂主、政府发生冲突,导致几千名工人受伤、被捕;1932年,美国两万名退伍军人向华盛顿挺进,遭到政府武力镇压。在英国,几万水兵发生暴动。在法国,仅1930年就有1700次罢工。在西班牙,发生了民主革命。
经济危机还带来了法西斯在各个国家的兴起,以德、意、日尤为明显。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二二六事变”,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并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亚洲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在德国,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于1933年控制了政府,并逐步建立法西斯专政,最终走上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在法国,火十字团、法兰西行动等法西斯右翼极端团体在1934年发动武装示威游行,妄图发动武装政变,实行法西斯专政。
与此同时,美国垄断资本家企图利用组建法西斯政权来遏制工人斗争,以挽救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美国当局还建立了“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以迫害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因此,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开始抬头,出现了大批法西斯团体。美国黑色军团、三K党、德美联盟等法西斯团体经常出来鼓吹战争,破坏工人运动,屠杀工人领袖。
为了更快脱离这场经济危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还倾向于向殖民地国家转嫁经济危机,本来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这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殖民地国家由此也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坏。由于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大为降低,使那些以原料和食品为主要出口物的殖民地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例如,糖的价格下降了74%,橡胶价格下降了93%。
除了对经济、政治造成影响外,大萧条还对国际政治形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大萧条爆发后不久,各国政府由于被经济衰退推到崩溃的边缘,已不能履行几年前所做的承诺。1931年7月,在美国总统胡佛的提议下,各强国同意延缓偿付所有政府间的债务。
另外,在大萧条中,各国为了提高经济而各自采取了诸如提高关税等措施降低进口产品、严格结算协定、采用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此外,1929年—1933年经济大萧条还使得各国为裁减军备所做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各国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1932年8月,几个军事大国召开了裁军会议,但是这个会议断断续续开了20个月,最后以没有任何结果而结束。
事实上,各国将扩张军备作为解决经济衰退和降低失业率的重要措施。德国的希特勒正是因为实行了庞大的重整军备计划,才迅速解决了德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失业问题,同时使得希特勒获得了德国民众前所未有的爱戴。原因很简单,经济衰退造成很多工人没有活路,因此,各地民众都欢迎新的工作,哪怕是军工厂里的工作。
1929年爆发的这次经济危机,是世界历史上破坏力最强、持续最久、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4年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价值损失了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损失还大。此外,这次经济大萧条使得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建立并得到巩固,并最终形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战争策源地。由于此次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开始流行于世界,并马上为美国罗斯福采用。随之,该经济政策成为各国调整经济的主要思想之一。
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将1932年的国际形势与前些年的国际形势做了比较,然后说道:“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并将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的情况做了对比,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原因,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空前的危机
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垂直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641万股的最高纪录而收盘。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跌了40档。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市场——外国股票交易所、谷物市场,价格惨跌也接近恐慌程度。到11月中旬,股票价格又一次惨跌,“柯立芝——胡佛繁荣……处于垂死状态。在这种惊慌的冲击下,许多一向不受人注意或被证券市场乐观情绪掩盖的病害,开始围攻整个经济躯体,好像当某一关键性器官不再起正常作用时,病毒细菌渗入整个人体一样。”
事实确实如此,这次暴跌只不过是经济全面而持续衰退的一个开端。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金融业、商业、工业的指数依次成比例地剧烈下降,作为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支柱的钢铁、汽车、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情况更是惊人,许多知名企业在逐渐消失。农民的总收入下降了57%,对外贸易总额下降70%,失业人数最多时高达1320万人。所有这些逐步构成了一次标志着美国经济生活分水岭的大萧条。
人们无法说清究竟是城市失业工人还是广大农民遭受萧条之害更为严重。农民们一如既往地从事长时间的艰苦劳作,但生产出来的东西或者卖不出去,或者所卖抵不上所耗成本。蒙大拿的一位牧场主好不容易赊到一批子弹,将牛羊全部射杀,然后扔进山沟,因为饲料昂贵,而运往市场的运费大大超过了卖掉它们的价钱。从南北卡罗来纳一直延伸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有采摘,果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葡萄和橄榄。1车小麦卖到城里仅够买一双4美元的鞋,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还合算,而千百万的城市人却买不起那贱到使农民破产的农产品。没有失业的工人拿的是名曰“饿不死人的工资”。《时代》周刊指出:“无法无天的雇主已经把美国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从来就是最后受雇,最先解雇”的黑人的境遇更坏,中产阶级也因纷纷破产、失业而加入赤贫的行列,朋友和熟人之间都遮遮掩掩地过着窘迫的日子。“那个衣冠楚楚每天按时早出晚归的律师说不准拣个偏僻地方去挨家推销低档大路货,甚至说不准干脆换一套破衣服,在另一个市区向路人行乞”,其实他的邻居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无数的家庭主妇为了省钱度日、细水长流,想出了许多听来让人心酸的绝妙办法。身为一家之长的男人们的浑身打扮竟像歌舞杂耍剧中的流浪汉,他们从前的体面、优雅、财富、尊严,连同道德羞耻感一起都被大萧条的飓风刮得荡然无存,他们在巨大的失落和空洞的绝望中倍感愤怒,最后凝成一个凌驾一切的问题:究竟谁应对这一切负责?
大萧条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这期间出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萧条的一代”,其特征是身材瘦小。“失业与失去收入已经破坏了无数个家庭,使这些家庭成员精神颓丧,失去自尊心,摧毁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可雇佣性,夫妻、父母子女暂时或永远地离散。”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929年3月,共和党人胡佛就任总统。胡佛曾以“每家锅里有一只鸡,每户车房里有一辆汽车”作为竞选口号,并以“伟大的社会工程师”自诩。正当垄断资本家们高唱“繁荣”赞歌的时候,经济危机已悄悄地袭击了美国。农业危机从1927年即已发生,有一百多万个农场破产。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三大支柱的建筑、汽车和钢铁工业,从1928年11月、1929年5月和6月,也分别开始出现生产停滞的现象。从1929年9月起股票价格开始下跌,并继续发展,10月21日发生了第一次股票惨跌,股票持有者大量抛售,到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仅开盘半小时,股票出售达1600万股,创造了美国证券抛售的最高记录。股票市场全部崩溃。月底,股票所有人损失已达150亿美元。股票行市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晴雨表,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的崩溃,正是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垄断资本家惊呼:“黑色的星期五”又来临了!经济危机立即遍及各部门,美国经济出现了总崩溃局面。
大萧条的严重程度在美国史上是空前的,1929年至1933年,私人投资由160亿美元减至3.4亿美元,工业生产在1929年夏至1932年下降50%。1929年至1933年,国民收入由878亿美元降至402亿美元,人均收入由681美元降至495美元。有10万家企业倒闭。1929年10月至1932年底,有5500家银行破产。1929年非农业工人失业率为1/20,1930年为1/7,1931年为1/4,1932年为1/3以上。在职工人工资低,且只能部分时间作工。1929年至1933年,薪金减少40%,红利减少近57%,制造业工资减少60%。分期付款购买汽车、房屋的人仍需按原价和利率付款,债务沉重。城市中付不起房租的人被赶出住房,拥挤在被讽喻为“胡佛村”的临建棚中,许多人靠马铃薯,乃至野草度日,死亡相继。农场主同样受到大萧条的打击,农产品价格下降比非农产品更甚。1932年农产品下跌55%。而非农产品下跌27%。农场总收入由1929年的120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53亿美元。全国至少有40%的农场被抵押。1930年至1933年,全国约有1/3农场易手。许多佃农的土地被地主收回。最大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经济陷于一片混乱。
经济危机爆发后,信奉“自由企业”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胡佛总统,减少私人和企业、公司的所得税,采取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1929年6月,通过农产品销售条例,设立联邦农产局,以低息向农场主贷款,收购数百万美元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晶价格。一年半内购进2.5亿蒲式耳小麦和130万包棉花,但并没能改变农产品价格状况,遂在1931年下半年抛售存货,使市场更加混乱。1930年6月,胡佛不顾1000多名经济学家的反对签署关税法案,对890项商品,提高进口税率31%到34%,结果影响了必要商品的进口,并引起其他几十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展开了激烈的国际关税战。1932年2月组成以道威斯为总经理的复兴金融公司,以5亿美元为基金,发行为期5年的15亿美元的证券,以便对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铁路公司提供贷款,在流通领域调节和扩大信贷。1932年7月,复兴金融公司的资金增加到38亿美元,扩大业务范围到各州政府、政府附属单位和私营机构。
1932年在救济和货币政策上政府存在意见分歧。国会中的进步派和通货膨胀派联合起来,组成了跨党派集团,要求通过发纸币,立即支付退伍军人的退伍金;要求联邦实行直接救济计划。但这些建议未能在国会通过。在救济方面,胡佛虽然作了妥协,由复兴金融公司贷给各州30000万美元帮助失业者过冬,另拨给各州15亿美元偿付公共工程的费用。但这些措施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当时胡佛不是大大增加货币供应量,进行大规模的救济活动和扩大公共工程计划,以缓解危机,而是强调平衡预算,奉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10%。1932年的《岁入法》提高了公司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而摩根和其他金融家、企业家却利用法律的漏洞在1931年和1932年逃避交付所得税。胡佛不赞成综合开发田纳西河的计划,以防其廉价电力同私人公司生产的电力竞争。这些政策均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
胡佛并不恪守传统的极端自由放任主义,主张以“不屈不挠的个人主义”代替极端个人主义。他强调政府通过鼓励和促进“自愿合作”的精神间接地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应在放任主义范围之内进行。20年代是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年代。胡佛所推行的合作自由主义并不足以对付经济大萧条。他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趑趄不前,只是被迫采取了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的行动。比如,他在四年任期中,公共建筑的费用是过去整个28年的费用的三倍,在道路和国家公园上的投资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胡佛的某些反萧条措施为后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所继承。
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虽有利于垄断资本家,但无法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1933年3月,美国信用危机总爆发,银行倒闭,整个金融系统瓦解。在经济危机风暴袭击下,美国经济紊乱到了顶点,劳动人民承担危机的恶果,处于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罗斯福新政
正当胡佛政府处于困境的时刻,举行了美国新总统的竞选。1932年,民主党人罗斯福(1882—1945)在选举中击败了胡佛,当选为美国的第三十二届总统。1933年3月,罗斯福正式就任。当时,最迫切的要求是收拾经济和政治上的危机,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会坚持下去……它将会复兴,将会繁荣昌盛,”罗斯福在这样的信念下,开始了他的“新政”,即用调整、改良的方法来扭转当时美国的困境。他组织了一批经济学家,即所谓“智囊团”,共同研讨了几百个缓和经济危机的方案,并经国会通过为法案。从罗斯福就任总统至美国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九年,被称为“新政时期”。
“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3年3月至1935年初,目标是力求消弭严重经济危机造成的灾难,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发布全国银行休假日的命令,接着国会于3月9日通过了《紧急银行救济法》授权财政部长调查所有银行的情况,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复业,对缺乏偿付能力的银行进行改组。该法也禁止囤积黄金和出口黄金。3月12日,罗斯福发表第一次炉边谈话,有6000万人通过收音机聆听了他的讲话。他宣布银行将保证存户储蓄的安全。到仲夏,有4/5的银行营业,恢复了银行的信誉。国会通过的《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是一项改革银行业的措施,增加了联邦储备委员会对信贷系统的控制,要求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以避免把存户的存款用于投机事业。接着成立了联邦储蓄保证公司,保证5000美元以下(现为10万美元以下)存款的安全;要求联邦储备体系的所有成员银行都属联邦储蓄保证公司,其他银行如符合要求也可加入。1933年3月6日,美国废除了金本位制,以便使美元在国际汇兑中贬值。到1933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国内物价上升19%。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根据国会早已授予的权力将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35美元。美元的含金量为1933年前的59.06%。美元贬值未同时大量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故并未急剧刺激通货膨胀。1933年的《证券真实价值法》规定保险人和经纪人对所售证券的真实价值提供充分情报。按1934年《证券交易法》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控制和监督股票市场。3月20日,国会通过《节约法》,为平衡预算,削减退伍军人的退伍金共40000万美元和联邦雇员薪金10000万美元。罗斯福政府的另一措施是《啤酒和葡萄酒岁入法案》使销售低度酒精的葡萄酒和啤酒合法化,并对之征税,以增加岁入。“新政”初期的金融政策是紧缩通货的经济政策,减少而非增加货币流通量,尚未采取大量增加政府开支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恢复。而在“新政”第二阶段时,1935年《银行法》对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作了重大的修改,把权力集中于联邦储备体系管理委员会,通过销售和购买政府证券,确定法定储备金比例、贴现率和存款利息率以及存款保证金制度等,直接和间接地把全国绝大部分私人商业银行联结一起,形成一种银行体系。1935年8月的《公用设施控股公司法》规定在五年内解散大的电力控股公司,对小的控股公司实行联邦管理。控股公司的金融活动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控制。至此,“新政”的金融改革遂告完成。美国政府通过联邦储备体系控制货币和信贷的供应。同时,国家与垄断资本融合,增加了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
“新政”的农业政策是国家对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1933年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目的是限制主要作物、牛奶和肉类的生产,以克服生产过剩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期能恢复到1909年至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农产品与工业品的有利比价。按该法成立了农业调整署,财政部对削减产量的农场主给予补贴。而补贴资金来自为市场而加工农产品的工业所征的税收。这一农业政策是用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忍受饥饿时而限制生产力的办法来削减生产。《农场信贷法》和《紧急农场抵押法》给农场主提供新的信贷。农业改革政策对农业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
为恢复工业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是1933年制订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并成立了全国复兴署,暂时取消了反托拉斯法对垄断的限制,由政府领导和监督建立“工业卡特尔”,即在工业中成立各种同业公会,制定规约,以协调各工业的企业活动和消灭“不公平”的竞争。实际上,大企业在制定规约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来规定产量和价格,缓和生产过剩,以使工业摆脱危机。同时,这一法律也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遏制激进工人运动而制定的。该法第七节规定由国家调节雇主和工人的关系,雇员有组织起来的权利和通过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议价的权利。新的劳工政策是经济危机时期政府作出的让步。但为执行全国工业复兴法中的劳工条款而成立的全国劳工委员会只是调解机构。许多雇主根本不理睬全国劳工委员会的调解,使它失去应有的效力。
罗斯福于1932年11月竞选总统获胜至1933年3月4日入主白宫的117天中,失业人数由132万人增至150万人,而且有数百万名工人只是部分时间工作。失业问题的严重性迫使罗斯福政府实行联邦直接救济。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国会向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5亿美元,由各州实施救济。1934年2月,又拨款95000万美元。到这年年底,有200万个家庭即人口的1/6得到救济。到联邦紧急救济署于1935年结束时,共花了30亿美元。
罗斯福政府也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民间资源保护队”是最先建立的公共工程机构,给18岁至25岁之间的25万年轻男子提供工作。1935年它吸收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全国工业复兴法第二节规定庞大的公共工程计划,以刺激工业复兴和让更多的失业者就业。随即成立了公共工程署。
1933年10月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开办民用工程,帮助许多失业者渡过严冬。接着又成立了工程进展署。该署在最初五年中花了110亿美元,雇佣了约800万工人。与此同时,公共工程署也从计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每周一般雇佣20万至30万人。最宏伟的公共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1933年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改善了田纳西河的航运、控制了洪水和建立了对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的电力生产和销售的垄断,促进了这一流域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罗斯福政府的以工代赈局部地解决了失业问题,所办的公共工程改善了美国的道路、机场、电力、供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保护了森林、水力资源,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防洪能力。但以工代赈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失业这一根本问题。
第一阶段“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失业率有所下降,1934年下降到1140万人,1935年下降到1060万人,1936年下降到900万人;农场净收入由1972年的25亿美元增至1933年的30亿美元,1934年增至35亿美元,1935年增至58.5亿美元;制造业的薪金和工资总额由1933年的62.5亿美元提高到1935年的95亿美元,1937年增至130亿美元,但离大萧条前的水平仍相差很远。第一阶段“新政”把政策重点放在消除生产相对过剩上,但真正的问题是由于失业、工资下降和农场以及由家庭收入下降而引起的严重消费不足。因此,第一阶段“新政”刺激经济复兴的作用是有限的。
“新政”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阻挠首先来自保守的最高法院。罗斯福任总统时,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多半年逾古稀,被称作“九老院”。他们历来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敌视“新政”立法。1935年5月27日,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一”的这天,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说什么国家工业复兴法广泛授予立法权力就是“授权胡闹”。1936年1月,又判定农业调整法侵犯了各州政府的权利,因而违宪。
“新政”还遭到来自国内右翼分子的挑战。1934年8月,一批对“新政”不满的大亨们及保守的民主党人,成立了“美国自由同盟”,其目标是阻止“新政”向左转。操纵者是北部工业家,特别是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们。与企业界反新政浪潮相呼应的是一些右翼分子。
除了上述来自右的攻击之外,“新政”还面临广大工人要求深入改革的压力。“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新政”第一阶段遇到的日益增多的挑战和不满,推动罗斯福政府深化“新政”改革。1935年起,罗斯福政府除继续推行“以工代赈”等救济措施外,制定了一些有着深远影响的侧重改革的新的立法,从而把“新政”推进到第二阶段。从1935年起,罗斯福政府继续采取救济措施的同时,制定了某些有深远意义的、侧重改革的新立法。
首先是罗斯福于1935年4月签署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该法授权总统实施大型公共工程计划,给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工程进展署后改名为工程规划署,在总计140万个工程中雇佣850多万人,到1943年,共建设了105万公里公路和道路、12.5万座公共建筑和8000座公园以及许多桥梁、机场和其他建筑物。联邦戏剧计划、联邦音乐计划和联邦作家计划等活跃了美国的文化。此外,紧急救济拨款法也给其他救济计划和公共工程提供资金。再安置署进行贫穷家庭和低收入工人的安置工作。农村电气化署给农村输送电力。全国青年管理署实施青年救济计划。不过,工程规划署所雇佣的人数从未超过失业者总数的40%。
国会于1935年6月27日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第七条规定:
“雇员应拥有为了集体议价或其他互助或保护的目的而自我组织起来的权利,拥有组成、加入和帮助劳工组织的权利,拥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议价的权利,有从事共同活动的权利。”第八条规定:雇主不得“1.干预、遏制和威胁雇员履行第七条保证的权利;2.控制或干预任何劳工组织的组成和管理或给予它以财政支持或其他支持……;3.在雇佣或就业期或在就业的条件或情况方面实行歧视,以鼓励或阻碍任何劳工组织的会员……;4.因雇员根据本法提出控告或作证而被解雇或被歧视;5.拒绝按第九条(a项)同雇员的代表进行集体议价。”
对于违反该法者处以罚款或监禁,或两者同时并行。根据该法成立的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是调节劳资关系的联邦机构。这一法律适应了劳联的工联主义的主张和要求。而集体议价是工会同资本家或资方代理人之间围绕着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而展开的谈判。雇佣劳动者争取到比较有利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某些条件。这一法律是试图把工人斗争限制在工联主义和法律的范围之内。曾任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主席的劳埃德·加里森称赞这个法令是“一种安全措施,因为我把这个国家的有组织的劳工看做我们反对共产主义和其他革命运动的主要堡垒。”
国会又分别于1935年和1938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这两项法律都属于社会改革和资本主义福利主义的范围。社会保障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对盲童、孤儿和其他残废儿童的资助。社会保障法尚不是推行于全国的法律,除养老金外,社会保障均由各州管理,而大多数州只为社会福利提供少量的资金。退休金制度有不公平的地方:一是约有1/4的劳动力不享有这种福利,包括农场工人、家庭仆役和医院、餐厅工人。妇女和有色人种也被排除在外;二是养老金的基金来源是对雇员和雇主的工资征税,实际上这是一种强迫性保险计划,而非由政府保证公民在进入老年时享有一定的生活标准;三是要到1940年才能支付第一次养老金。在此以前,雇员和雇主的工资税贮存于华盛顿,而在急需扩大消费的时候却减少了购买力。这一法律尽管有其缺点,但却是美国历史上福利主义的里程碑。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工资时数法)规定自该法律生效之日起的第二年后的工作周不得超过40小时,在生效之日起七年后,每小时工资不少于40美分。这一法律是政府对雇员集体议价的进一步支持。但该法应用范围不包括商店、零售业、商船、运输业、罐头业、农场或办公室的雇员。
1936年的总统竞选中罗斯福再次获胜,而且民主党人在新的国会中控制了3/4席位和参议院中的4/5席位。由于最高法院保守派多数将主要的“新政”法律宣布违宪,罗斯福很担心最高法院会宣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社会保障法为违宪,因此,他于1937年2月5日向国会提出改组联邦最高法院计划即《司法改组法案》,借口联邦法院人手不够,法官年事过高,体力衰弱,不堪胜任工作,要求授权总统让联邦法院的法官中年逾70岁者退休,由总统另外增派50名联邦法官,包括向联邦最高法院增派6名法官。但因其侵犯了司法的独立,遭到共和党人和保守的民主党人乃至自由派的反对,未能在国会通过。该项法案虽未成为法律,但迫使联邦法院退却。原来联邦最高法院九名法官中,对“新政”的态度可分为保守派四名,中间派二名和自由派三名。现在两名中间派法官倒向自由派,保守派有一名自动辞职,总统补派支持“新政”的法官,使联邦最高法院多数法官赞成“新政”。4月,最高法院在一起判决中宣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符合宪法。5月,最高法院又宣布社会保障法符宪。
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美国经济有所转机,失业率大大下降,但这主要是靠以工代赈,而非经济复兴所造成的。1937年至1938年,经济再次发生衰退,生产下降,失业率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罗斯福从未放弃平衡预算的经济思想。1937年他开始削减政府开支。从1937年1月至8月,工程规划署减了一半就业人员,由300万人减至150万人。政府也削减了其他救济计划。联邦储备体系为降低通货膨胀率3.6%,要求成员银行增加储备金额。信贷的紧缩造成了经济混乱。失业率由1937年的14.3%增至1938年的19.1%。由于新的经济衰退,罗斯福政府恢复赤字财政,赤字又增至相当于1936年的赤字440亿美元的水平。但1939年失业率仍有17.2%。1938年通过了新的《农业调整法》。它同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没有征收农产品加工税,也没有直接规定生产的限额。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判例中肯定了这一法律,认为联邦政府有实施州际贸易的管理权,包括管理生产和商品。经过同联邦最高法院的较量,联邦行政权力有了扩大,而行政权力的扩大主要不是通过修改宪法,而是通过对宪法的从宽解释来实现的。
罗斯福从开始实行“新政”起,是持正统观念,依然想保持平衡预算。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罗斯福会见了凯恩斯,但并不完全赞成凯恩斯所主张的国家采取干预的政策并把财政赤字政策作为杠杆,以实现充分就业。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一些措施却与凯恩斯的主张不谋而合。即使罗斯福要采取庞大联邦赤字政策,也不易说服国会。1939年美国民意测验表明不到1/3的公众相信赤字财政,而国会中赞成赤字财政的人可能更少。更重要的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中,主要投资决策是由私人投资者和机构决定。投资者在经济萧条时一般不会甘冒风险进行大量投资。赤字财政不可能大大刺激萧条的经济。私人投资的减少会抵消赤字财政对经济复兴的刺激作用。例如1929年公司投资54600万美元于新建筑工程,1933年降为12800万美元,1937年上升到31400万美元,1938年又下降到12100万美元。罗斯福的“新政”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于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他于1938年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的“新政”开辟了一条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缓和危机的暂时出路。但只是欧战爆发,美国依靠增加军工开支,才根本地摆脱了经济危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凯恩斯学说的信奉者才日趋增多,政府管制和大量财政开支才使原来束手无策的失业问题得到解决。
深远的影响
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不同政治集团对其给予了不同的评价。罗斯福的坚决反对者、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就是苛政;不是榨取富人,而是榨取成功者。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说“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另外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1929—1933年的一场空前大灾难。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这就使得新政能够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获得一席之地。
在大危机爆发之前,资产阶级主流派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它自然会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这种良好的结局是由可以平衡供求的工资和物价的自由运动而产生的。大危机的爆发使这一理论受到严峻挑战。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证明,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罗斯福的“政府干预的扩张性”新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不利于总体经济发展的明显弊病进行改革。因此,它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得以缓和,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37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933年的396亿美元大幅增至736亿美元,物价从1934年起止跌回升,失业率也出现大幅下降。
罗斯福政府推行的“新政”对整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因此,二战结束以后,“政府干预经济”即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到现在已经成了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而且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反而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法西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也成为世界的大工厂。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就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