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2-动物的特异功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动物的神奇特性

    毫无疑问,大自然母亲赋予动物许多神奇的特性。以鸟蛋为例……这可不是讨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只是看一个简单的事实:圆头蛋和尖头蛋,蛋的形状直接取决于亲鸟的栖息环境。生活在陆地上的鸟类产圆头蛋;而栖居在悬崖边的鸟类产尖头蛋,这样不会轻易滚落坠岸。

    另一项神奇特性则说明,动物的体型大小与敏捷程度并不总是息息相关。大象的鼻子非常灵敏,如果需要,它能捡起一根缝衣针。但幼象需要长达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鼻子。

    啄木鸣已不再是秘密了。它的头部能每秒啄二十下,您可能会觉得它们比山羊(山羊在这个惊人秘密中只能担当特邀嘉宾的角色)还要疯狂。但科学家发现,在其喙的后面有一处柔软的区域,具有避震器的功效。

    许多人认为海狸牛性冲动,只会啃树干。众所周知,海狸只需六秒钟就能咬断直径二十五厘米的树干。这并不是因为海狸心情焦虑,而是与牙齿有关。海狸如果不用牙齿咬东西,它的牙齿就会一直生长,直到刺穿下颚——而老鼠也是一样!

    红毛猩猩会让我们以为它是爬树专家。但其中的秘密不为人知。说穿了会伤它们的自尊心。大约百分之五十的红毛猩猩都曾骨折或骨裂过,原因是因为它们经常从树上摔下来。

    但对长颈鹿而言,它们的骨骼则显出另一种神奇特性。头颈又高又直的长颈鹿,堪称动物王国中最善于制造错觉的大师之一。如果要猜长颈鹿的脖子有多少根骨头,需要动用计算器吗?完全不必。长颈鹿头颈的骨骼数目与人类一样,共有七块。

    “吞石补盐”的非洲象

    肯尼亚艾尔刚山区的非洲象不但吃平常的植物,喝平常的水,而且还会肯石头。不过他们并不是饿得晕了头,而是为了补充盐分。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吃的植物中硝酸钠的含量太少,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里,身躯庞大的非洲象会大量出汗和分泌唾液,体内盐分消耗比较大。所以在每年的干旱季节里,它们常常会定时成群结队来到着名的肯塔姆山洞,先用象牙在洞壁上凿下一块块岩石,然后用长鼻子卷起岩石,一口一口满满地吞下肚去。

    “只尿不喝”的鲨鱼

    鲨鱼是一种低等的软骨鱼,在睡觉的时候。总会沉到海底,因其体内没有鱼鳔,所与不能自由升降,非要不断向前游动时,借助它们的不平衡尾鳍产生向上的托力,才能保持身体不至沉底。所以,一旦它们停止不动进入梦乡,便直沉海底。

    与要喝水的硬骨鱼不同,鲨鱼是不喝水的。因为其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使体内渗透压比海水大,海水订丁以从腮膜不断渗透进鱼体内,所以它们不但不喝水,反而需要经常排尿,才能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跳远冠军”蜗牛

    广西有种玻璃蜗牛,靠腹足肌肉剧烈收缩而向前弹跳,甚至可以超越10厘水的障碍,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也让人们对于这种缓慢爬行的动物,刮目相看。蜗牛身体分成三个部分,头部,腹足和内脏部。头部和腹足可以伸出甲壳之外活动,但内脏部始终藏在壳内。而蜗牛壳的重量相比于人,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背负着200公斤的房子,而且还要背一辈子,累啊。

    “冷暖自知”响尾蛇

    位于眼睛和鼻孔之间的“热坑”,是响尾蛇的立体热感受器。一层厚度只有10~15微米的薄膜,将颊窝分为内外两室,膜上密布神经末梢,这种器官使蛇能够察觉到比自己热和冷的物体存在,还能测知其方向和距离。当田鼠等温血动物接近时,它们辐射出的红外线就会被蛇的颊窝准确测出。然后蛇就会跟踪温血动物辐射的红外线捕获猎物,准确无误将其捕获。即使是环境温度只有0.0018摄氏度的细微变化,响尾蛇也能感觉出来。定向追踪的现代化武器——响尾蛇导弹,也正是受到这种启发研制出来的。

    为自己看病的动物

    动物也会得病。在同各种疾病的斗争中,它们学会了给自己治病。

    有些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治病。有一种鹿泻肚子的时候,常常去吃槲树的皮和嫩枝。原来,这些东西含有鞣酸,能够止泻。“咪咪”叫的大花猫,患了肠胃炎腹泻不止时,会急急忙忙地找一种带苦味的有毒植物——藜芦草吃,然后呕吐不止。要知道,藜芦草里面含有一种生物碱,有催吐的作用。以吐治泻,成了猫治疗肠胃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狼的胃壁肌肉能自动收缩。它们怀疑自己吃了有毒食物时,会立即收缩胃肌,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防万一。

    有人捉到一条鳄鱼,剖开它的胃,发现里面有不少粗木块、石头,以及其他一些不容易消化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鳄鱼在冬眠的时候,怕自己消化器官的功能会减弱,就吃下一些坚硬的东西,让胃不停地工作。

    热带森林中的猴子,得了怕冷、战栗的病,就会去啃咬金鸡纳树的树皮。这种树皮中含有金鸡纳霜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有人在雨天看见一只野吐缓鸡,一再强迫它的幼儿吃安息香的树叶。安息香的树叶不是吐缓鸡的食物,所以它的幼儿不爱吃。原来,小吐缓鸡浑身被雨水淋湿了,得了感冒,吃了这种带有苦味的树叶以后,它的病便慢慢地好了。

    温泉浴是一种人用来治病的物理疗法。说来有趣,熊和獾也会用这种方法来养生和治病。美洲灰熊有一种习惯,年纪大了以后,喜欢跑到含有硫磺的温泉中去洗澡,浸泡在里面,好像在治疗老年性关节炎似的。母獾常常把长疮的小獾带到温泉中去沐浴,治疗皮肤病。

    野牛得了皮肤癣后,会长途跋涉跑到湖边,在泥浆中“沐浴”一番。然后爬上岸来,慢慢将泥浆晾干。不久,它又再去湖边“沐浴”,直到把癣治好为止。洗泥浆浴并非野牛的“专利”,犀牛和河马等也有这一爱好。因为泥浆浴不仅能治病疗伤,还有防病作用。

    有一位猎人多次观察后发现,受伤的黄羊总是往一个山洞里跑。在跟踪到山洞后,他发现黄羊总是把受伤的部位紧紧贴着陡峭的山壁。有趣的是,黄羊离开那儿时,已经没有了先前病恹恹的样子,而是变得容光焕发了。后来,猎人在峭壁上发现了一种黏稠的黑色液体,犹如野蜂蜜,当地人把它称为“山泪”,这就是野兽治疗伤口的药物。

    一只山鹬的腿被枪打伤了。它就在河边取些黏土敷在腿部,然后又拐着脚去收集青草,放在黏土里,一同“包扎”,就像人们绑石膏一样。人们看到,这只山鹬足足缠了一个小时,等它把“绷带”全弄好才飞走。

    不少动物能为自己作“复位治疗”。肚皮被划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们能将内脏塞进去,然后躲在安静的地方“疗养”,等待伤口愈合。有一只青蛙被石块击伤了,内脏从口腔里露了出来。这时,这只青蛙待在原地,不慌不忙地把内脏吞进去。3天以后,它基本上复原了,又跳进了水塘。

    有人见到,一条蝮蛇的头部被另一条毒蛇咬伤了,起初出了一点血,不一会儿头部便肿了起来,连嘴都肿得合不拢了。于是,它拼命喝水,14分钟里接连喝了216口水。2小时以后,蝮蛇头部的肿胀渐渐消退了。这跟医生抢救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时的情景,真有点不谋而合!那时,医生往往给患者大量输液,加快毒液排出的速度。

    研究动物给自己治病的本领,对人类也是很有好处的。着名的云南白药,是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发明的。据说,曲焕章是位打猎能手。一天,他打中了一头老虎。谁知第二天请人去抬时,那虎不翼而飞了。后来才知道,带伤的老虎是吃了一种药草后逃跑的。曲焕章采回这种药草,配合其他药物治疗跌打损伤,效果非常好。于是,云南白药便问世了。

    气候鱼——泥鳅

    泥鳅是最为常见的鱼类。浑身滑溜溜的,背部和两侧为灰黑色,全身又布满黑色小斑点,在它的尾柄处有大黑点。小小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5对触须。泥鳅喜欢在静水区的底层栖息着。我国除西北高原地区以外,可以说从南到北的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层,凡是有水域的地区它都能生长。泥鳅的生命力极强,不会因不良环境或生病而死亡。泥鳅的肠子很特别,在它的肠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血管,前半段起消化作用,后半段起呼吸作用。所以,泥鳅在水中氧气不足时,会到水面上吞吸空气,然后再回到水底进行肠呼吸。废气由肛门排出,人们往往能看到水里冒出很多气泡。

    当天气闷热、即将下雨之前,小泥鳅很难受,此时水中严重缺氧,迫使它一个劲地上下乱窜,犹如在表演水中舞蹈,这正是大雨降临的前兆,西欧人为此称泥鳅是气候员。冬季河湖封冻了,泥鳅就钻入泥土中,依靠泥土中极少量的水分使皮肤不至干燥,此时它靠肠进行呼吸来维持生命。待来年解冻时再出来活动。泥鳅产卵从每年的5~6月开始,6~7月为最盛时期。一般卵为黄色,稍有黏性。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幼鱼,不过这种幼鱼和别的鱼有所区别,它的鳃条是全部露在外面的,没有养过泥鳅的人,见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以为是什么奇怪的动物,它正是泥鳅的幼鱼。泥鳅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繁殖快,肉味鲜美,含蛋白质高。由于有这些优点,近年来不少渔民走上了饲养泥鳅的致富道路。

    鱼中的神枪手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在一家颇有名望的水族馆里,会赚钱的老板,养了很多种奇形怪状的鱼,供人们欣赏。其中一个鱼缸里养着几条身体只有20厘米长,体色鲜艳的小鱼,它们特别活跃。正在兴致勃勃地东游西窜,于是观赏的人们便纷纷向这个鱼缸围拢过来,一位戴眼镜的观赏者站在最前面,突然,一串“水弹”射了过来,把他的眼镜打落在地,这滑稽场面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原来鱼缸中养的这条鱼,是弹无虚发的水中“神枪手”——射水鱼。射水鱼生活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小河里,它不仅能捕食水中生物,还能享受陆地上昆虫的美味。看!在这水草丛生的河里,一条射水鱼正在缓缓游动。它虽然身在水中,眼睛却直盯盯地望着水草尖,原来在那草尖上正落着一只蜻蜓,射水鱼悄悄地游过去,看准目标,突然喷射出一串“水弹”,蜻蜓被击落,糊里糊涂地成了射水鱼的腹中之物。

    射水鱼的射击技术相当高明,一米内射出的“水弹”可以百发百中。人们发现在射水鱼的口腔上部有一条沟状的构造,并和舌头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管子,如果舌头上下自然拨动,一连串的“水弹”就会从口中喷射出去。那么为什么射水鱼会有这么高超的射击本领呢?生物学家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了射水鱼发射“水弹”的分段动作,才弄清了水中“神枪手”的秘诀,原来,太阳光从空中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光线折射会产生误差。有趣的是,射水鱼在瞄准目标时,会使自己的身体与水面呈垂直状态,同时,眼睛距离水面也很近,这样发射出去的“水弹”,才能克服光线折射时产生的偏差,从而准确地射中目标。由于射水鱼的取食方法十分奇特而有趣,在东印度群岛和玻里尼西亚群岛的居民喜欢把射水鱼养在玻璃缸里,观看它的精彩“射击”表演。他们在鱼缸内插上一根木棍,在露出水面的一端安上一根刺,再在刺上放上一只活的小昆虫。正在水中游玩的射水鱼,看到有活的小动物,就会照准小昆虫“突”“突”一连射出两发“水弹”,昆虫应声落水,只看射水鱼美滋滋地将昆虫吞下,又自由自在地游玩去了。

    企鹅“语言”妙趣横生

    俗语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企鹅群体也有它们丰富多彩的“语言”。多年来,海洋动物学家对企鹅的行为作了仔细研究,发现它们的行为“语言”有一定的规律性。

    企鹅的行为“语言”,主要利用姿势动作和叫声来表达。其中最典型的是阿德利企鹅。

    当行人或贼鸥靠近时,阿德利企鹅会紧收项颈羽毛,在头顶处形成褶状隆起,转动的眼圈下,上露眼白,这表示它心里紧张,但又不希望与对方争斗。接着它收拢颈毛,慢慢地前后扇动翅膀蹒跚离去。

    每当外出归来时,阿德利企鹅会拖长尾音高声呼叫。呼叫时,身体伸长,两翅夹紧,喙部大张。当阿德利企鹅与配偶或幼企鹅相遇时,还伴有摇头晃脑、低头哈腰等动作,表示久别重逢之喜。当接近巢位时,阿德利企鹅身体和颈项均倾向巢穴,似乎说“到家了”。企鹅在接近其领地2~3米时,不管领地内有无配偶或幼仔,都会发出高声呼叫,叫声含意似乎是:“家里有人吗?我回来了!”如果配偶或幼企鹅在家,它们也会了出高声呼应:“我在家,请进来。”两者相见时,便不再呼叫,这时会软语温存一番。

    企鹅进入“婚配”时,“住房”是个先决条件。在配对之前,独身雄企鹅开始建窝筑巢,布置“新房”,并不停地在巢位上狂热呼叫,以招引雌企鹅。当一只羽毛紧束、光彩照人的雌企鹅点头哈腰地趋近雄企鹅时,表明雌企鹅愿意交往。而雄企鹅如允许它接近,就表示同意交往。当雌企鹅趋近巢位时,雄企鹅深深地一鞠躬,雌企鹅也同时鞠躬还礼,进行简单的“拜堂仪式”。然后,雄企鹅蹲于巢内,用喙轻轻抚弄窝,有意无意地重新整理巢中之石,雌企鹅则立于巢旁。稍后,雄雌企鹅互换位置,最终实现交配。有时,这种结合由于行为程序受干扰也会出现中途失败,雌企鹅便另觅“新欢”。

    企鹅对领地的选择和防卫斗争往往涉及:一是领地所有权归属的争吵。有时为此斗得不可开交,直到一方认输为止;二是邻里越界引起争斗,因此垒巢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互不侵犯;二是外来者在营地边缘活动会引起某些对抗反应。而且,外界物体的快速行动往往会引起企鹅极其强烈反应。对贼鸥、外来企鹅或行人的侵扰,也会发出咆哮呼叫。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企鹅便攻击呼叫。其声音短促、沙哑、刺耳,等于在说:“我与你拼了!”接着它就向对方冲击,猛扑过去。同时,还有用胸部顶撞对方或翅膀猛烈拍击对方等进攻性动作。

    据悉,我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几名南极考察队员,有一次为接近这些可爱的企鹅群,贸然闯入了企鹅营地,结果受到一种企鹅又咬又打的接待,终于被驱逐“出境”。后来,考察队员缓慢地进入企鹅营地,逐步靠近它们,结果避免了被攻击。再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人们如在企鹅群中待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认同你是一只大企鹅,或认为对它们没有什么危险,它们也就若无其事了。有趣的是,当人们偷偷地把拳头塞到企鹅肚子下,企鹅还以为是只企鹅蛋,就精心地蹲在那里孵蛋。

    在企鹅行为中,必然存在动作起因和诱发响应的因果关系。阿德利企鹅的大部分行为与头和喙的姿势、动作有关。对这些动作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就可以编写出一部“企鹅语言”词典来。

    会歌唱的鲸

    鲸会发声,有的鲸还会唱歌。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事实。鲸在木底船附近唱歌时,躺在船上的水手会听见不知来自何方的奇特、悦耳的呜鸣声。

    有些会发声的动物,尚不知会歌唱。许多海豚会发出高频的“信号曲”——每头都有其区别于邻居的呼号。这种叫声似乎起着名字的作用:海豚靠近邻居时,常常发出邻居的哨卢。类似的,抹香鲸也会各自发出一连串区别性的咔嗒声(称为它的符尾),有时还会模仿附近另一头鲸的符尾。逆戟鲸各家族有其特定的互相打招呼的方式。

    须鲸(特别是座头鲸)会歌唱。在任何时候,一群须鲸唱的总是一首歌。歌曲会逐渐变化,但每头鲸都能学会和背熟新的变奏曲。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技艺,因为长达30分钟的乐曲十分复杂。只有雄鲸才歌唱,而且主要是在生殖季节。

    这些歌曲同许多鸟类的鸣叫一样,似乎是用来争得雌鲸欢心的。

    座头鲸唱歌的音域很广:音调高至像工厂的高音汽笛,低到像混响的雾角。对座头鲸的歌唱录音加快14倍播放时,像是夜莺在歌唱。可是鸟歌比较短,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像鲸歌那样结构复杂。鲸歌可划分成若干有规律的重复短句,由它们依次组成总是在同一乐句中出现的主题。

    通过对这些主题和短句进行分析,两位美国科学家认为,鲸似乎懂得押韵,像人那样以押韵来帮助记忆。

    这两位美国科学家是马萨诸塞州林肯城长远项目研究所的琳达·吉尼和纽约州伊萨卡科内尔大学的凯瑟琳·佩恩。

    她们对北太平洋的460首鲸歌和北大西洋的88首鲸歌进行了分析。根据她们的录音,她们制成一种声音频谱图,把声音变换成一连串形状可辨认的波纹。编制成的鲸歌目录,使海洋生物学家能通过表明每位歌手来自何方的歌声来追踪鲸群。这种方法还能使科学家掌握鲸的演化过程。

    从研究证明,鲸常用有同样结尾(也就是韵脚)的短句。

    鲸歌主要变换频繁,音韵甚丰。吉尼和佩恩发现,许多不同主题的歌还更可能包含许多韵脚。她们发现同韵体相关的不是歌长,而是记忆的不同材料的数量。简单的鲸歌并不包含押韵的节段。而且韵律可能是帮助鲸用来记住复杂鲸歌中下一段内容的一种手段。

    韵律有助于记忆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诗歌之所以特别上口,押韵是一个重要因素。两位女科学家知道她们取得的证据并非结论性的,因为鲸不会回答她们提出的问题。

    弹涂鱼的尾巴

    在印度生长着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弹涂鱼。它长期生活在淤泥里,离不了水,但又可以在陆地上行动自由,还能爬树、捕食昆虫。它用尾巴呼吸的独特生存方式更让人着迷。弹涂鱼的尾部皮肤上布满了血管分支,人们发现,它上岸捉虫时,总是将尾巴连同尾鳍伸进水里,在腾空捕食飞虫、身体着地后,尾巴仍然会留在水中。

    弹涂鱼或许是用尾巴从水中摄取氧气,但测试结果(水中的氧含量极低)又推翻了这种猜测。原来,弹涂鱼将尾巴伸进水罩并非吸氧而是取水。吸水的目的在于保持身体各部位的潮湿润泽状态,这种状态,进而满足用体表分泌大量黏液,从而获取空气中的氧的需要,而经由尾巴得到的氧是微乎其微的。弹涂鱼之所以能长时间脱离水,是因为它的尾巴可向身体供水,使之能用身体表面来呼吸,这样,它的尾巴竟演绎成了非同小可的呼吸器官。

    军曹鱼的威风

    军曹鱼的美称乃至于它的威风,来自于它光彩照人的外表形象。军曹鱼不仅身体颜色与众不同,且身上还有排列整齐的特殊发光点,既像军官服上缀着的金属钮扣,又如同金光闪闪的军功章。不仅耀眼夺目,且闪光点的数量也多得惊人,灯笼似的发光器官竟有300个左右。

    这些发光器官的表层覆盖着一层不透光的膜,其内表面光洁度较高,能反射光线。发光器官的前端有一透镜装置,聚光作用由此而产生,发光器内部的一种黏液具有在黑暗中发光的特性,不知是军曹鱼生性不爱招摇过市、引人注目,还是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它几乎不用自身的“聚光灯”来照明,只有到了交配季节,军曹鱼才会解除“灯光管制”,施展军曹威风,大放异彩光辉。鱼类的“金嗓子”

    一般人总认为鱼类是沉默寡语的,其实所有的鱼类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还不乏“金嗓子”。

    人们爱吃的黄花鱼就有一副“金嗓子”,能唱出“哗啦”、“咯咯”、“哥罗”等3种不同音符,它的“歌喉”常常招致灭顶之灾,渔民们根据黄花鱼所具有的特殊嗓音、音量大小、“旋律”的优美程度,可判断鱼群的数量和游动方向,从而把它们一网打尽。

    犬舌鱼,一种居住在中国沿海的鱼类,它的歌喉善鸣善啭,清脆多变,有时像蛙叫,有时像竖琴声,有时则像铃铛,不愧为鱼类口技天才。还有海鸡,又名鲂腓,会仿效雄鸡啼鸣;鼓鱼会发出似鼓声的音响。若能把各类“金嗓子”聚集在一起,真可以组成一支鱼类的交响乐团。

    鱼能发声的秘密在于鱼鳔。当鱼鳔被肌肉压迫收缩时,鳔中便放出气泡,于是形成音响。通常能传到人类耳朵的并不是鱼类全部声音的展露,许多时候当鱼类在表演它们的歌技时,由于水的阻隔,人类并没有欣赏到。如果有机会将所有鱼类美妙的歌声收集起来,主办一台鱼类音乐会,那一定会使人大饱耳福。

    电鱼漫谈

    电鱼发电器产生的电压,随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号称“震手(鱼浦)”的双鳍电鳐可产生45~80伏的电压,非洲尼罗河的电鲶可产生450伏左右的电压,南美洲的电鳗威力更大,可产生900伏的电压,人畜若踏到电鳗身上,将遭电击而危及生命。电鱼的放电频率高低不等,高频放电每秒可达250~280次;低频放电每秒只有10~20次。电鱼放电并不是无休无止的,当电能耗竭后,就将停止放电,经过一段时间休息,才恢复放电能力。

    电鱼发电器是它自卫或捕食的工具,发电器受大脑支配,对其放电的强度和时间,电鱼完全能够控制。到目前为止,人类的任何一种蓄电装置,在结构和效能上都没有超过鱼的发电器。具有发电能力的鱼类统称为电鱼,已知的约有250种。其中有生活在南美洲热带海域的电鳗类,非洲热带海域的电鳃类和长吻鱼类,中国南海的双鳍电鳐、单鳍电鳐和坚皮电鳐。

    电鱼之所以能发电,是因为它身上带有发电器。这类发电器的基本构造和发电原理,与人类所制造的发电器大致相同,只是构件的成分不一样。电鱼的发电器是由肌肉或一些组织组成的,电的导线是一条条神经末梢,而人造的发电器主要由一些金属构件组成,用金属导线来传输电流。电鱼的发电器由许多多边形的肌肉柱状体组成,柱状体内又分成许多小间隔,各柱状体之间被结缔组织的电板隔开,这样构成串连的蓄电池相似的结构,柱状体内的电板如同蓄电池的电极,电极的一边接有一簇神经末梢的是负极,没有神经分布的另一边是正极,电极由大脑和脊髓神经支配。大脑传出放电信号时,发电器的电路马上通电,进而放电;大脑停止发射信号时,发电器的电路立即中断,便停止发电的巧妙之处正是仿生学家们的研究兴趣所在。防治疟疾的“鱼大夫”

    大家都知道疟疾是一种使患者忽冷忽热的疾病,这种病的传播媒体又是讨厌的蚊子。的确,在疟疾传染、蔓延的过程中,该死的蚊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原产于美洲的食蚊鱼则是蚊子的克星,别看食蚊鱼的体形较小,只有2.5~3厘米的身长,且对生活环境也要求不高,但它们捕食蚊虫的狠劲可一点也不含糊。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疟疾流行的地区都相继引进食蚊鱼,在自然条件下的各种水面和稻田中将它们成功地繁殖起来,有效地防治疟疾的流行,甚至在消灭疟疾病毒战役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回此,食蚊鱼作为防治疟疾的“鱼大夫”是当之无愧的。

    “职业”食蚊家

    鱼类中不乏食蚊“能手”,据统计全世界食蚊的鱼类不下于90种,像鲫鱼、鲤鱼、中华鲋鱼,都是吞食幼蚊的好手。而其中享有“职业”食蚊家盛名的柳条鱼是它们中的佼佼者。柳条鱼很小,长约1~3寸,体狭长,状如柳叶。游动敏捷,常穿梭于水生植物中捕蚊度日,每天能捕食孑孓200个以上。有人做过统计,在一万立方米的水中,只要放养一条柳条鱼,就可使水中的孑孓全部消灭。此鱼还是一种“多胎多产”的胎生鱼,一个月左右就能生殖一次,平均每胎约产仔鱼30条。现在许多国家大量养殖柳条鱼来灭蚊。

    中国的斗鱼,又叫“钱爿鱼”,虽略逊于柳条鱼,但其食蚊的名声也不小,每日可食孑孓160多个。此外,罗汉鱼也是以捕蚊为己任,每日捕食孑孓50个左右。

    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兴旺发达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天空是鸟的领地,水是鱼的世界,为什么在浩瀚大海,广阔的湖泊,鱼类能独领风骚,兴旺发达?因为大自然赋予了它在水中生活的本领。

    由于水中的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鱼的外形有各种各样。但活得最好,数量最多的鱼类,体型是纺锤形。呈流线的纺锤形,可大大减少水中游动时的阻力,良好的体型外表常常有一层滑溜溜的液体,那是鱼类皮肤分泌的黏液,这种黏液均匀地涂抹在鱼鳞上,使流线型外表如同上了润滑剂,减少了运动时鱼体与水的摩擦,鱼的躯干上长着多个鳍,这是鱼的运动器官,有成对的胸鳍、腹鳍,也有不成对的背鳍、臀鳍和尾鳍,这些鳍结合肌肉的收缩,不断划动,就像是鱼体上安上一台推进机,推动鱼体不断前进。每个鱼鳍各有分工,胸鳍、腹鳍分管鱼体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向,尾鳍、臀鳍和背鳍则控制运动方向,不让鱼体左右摇摆。水下世界不是太平的世界,时而狂风乍起,波浪滔天;时而升温降温,冷暖不定;时而还有他种类群的“偷袭”、“劫道”。对这些,鱼类自有应付的本能。在鱼的躯体两侧,分布着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感觉器通过鳞片上的小孔与外界相通,许多鳞片小孔沿着感觉器在鱼体两侧分布,排列成一线,这条由鳞片孔排列组成的线,叫侧线,通过这条侧线,鱼类能感觉水流的方向、水的波动、水温的高低和水中的声波。一旦有风吹“水”动,侧线马上通知鱼体,鱼马上作好应急准备。

    大自然给予鱼类“18般武艺”,难怪鱼类能遍布全球几乎所有水域,并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使鱼类成为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的一个大家族。

    牛蛙的“牛”脾气

    牛蛙原产地在北美,所以称之为牛蛙,是因为它颇有几分“牛”脾气。

    走入牛蛙生活的领地,仿佛是进入了养牛场,一片“哞哞”的公牛叫声,两三公里外都能听到,这是牛蛙发出的叫声,难怪人称它为牛蛙,果然是名不虚传。牛蛙在蛙类中身体十分巨大,身体长20厘米,体重600克,尤其是它后腿肌肉十分发达,可以和牛后腿的腱子肉媲美。后腿肌肉不仅强壮有力,而且和牛肉一样,营养价值很高,是一道美味菜肴。因为牛蛙的身体巨大,竟要动用微小的散弹射击,才能捕捉到它们,但牛蛙是一种被保护的动物,只能在某一指定地点、时间,才可以对它们进行捕猎。牛蛙的胃口也很大,能吃各种昆虫和软体动物,能捕捉小鱼,甚至能捕捉水中游玩的小鸭类小水禽。

    癞蛤蟆并不赖

    癞蛤蟆的学名叫蟾蜍,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的两栖纲动物,所谓两栖,就是既可以在陆地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

    癞蛤蟆全身疙疙瘩瘩。再加上它们在繁殖期常在一起发出十分难听的鸣叫,使人一见到癞蛤蟆马上产生很不愉快的感觉。癞蛤蟆外表虽癞,实际并不赖。

    癞蛤蟆是吃有害昆虫的能手。一种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蟾蜍,就曾多次为消灭害虫立下大功。这种大蟾蜍身长达25厘米,宽12厘米,重量达1千克。它的主要食物是一些对热带作物有害的昆虫。19世纪,西印度群岛的热带作物被害虫侵袭,这种大蟾蜍被调运到那里,它们在那里捕食、繁殖,把当地的害虫消灭得干干净净。20世纪30年代,人们曾经把150只大蟾蜍用飞机运到夏威夷群岛,用来保护那里的甘蔗田。几年中大蟾蜍很快繁殖起来,并且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以后,这些在夏威夷岛繁殖的大蟾蜍的后代,被人们运送到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有热带作物生长的地区,大蟾蜍同样表现出色,创造了消灭害虫的光辉业绩。

    了解癞蛤蟆对人类所作的好事,应该对它的印象有所改变吧?其实它皮肤上的疙瘩只是一些能分泌黏液的皮肤腺体,这样能使皮肤经常保持湿润,有些疙瘩可能还有分泌毒液的作用,主要用来对付害虫。在蟾蜍的耳后有一个腺体,可以分泌一种叫蟾酥的物质,蟾酥可加工制成药品。

    天蓝色的青蛙

    顾名思义,“青蛙”的表皮应当是青绿色的,当然也有不少青蛙是棕灰色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美丽的天蓝色居然会成为青蛙的外衣。有一种尖鼻蛙,当春天降临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它也像人们要脱去冬衣换上春装一样,换上它所专有的春季时装——一种特别的发情体色。但这天蓝的体色只有当它在水中的时候才显现出来,一旦出了水,它的身体色泽又还原到它的本来面目——并不十分艳丽的棕灰色。

    事实上,在动物王国中,刺鱼、斗鱼类(观赏鱼)和其他不少动物,在繁殖阶段的发情期都有类似于尖鼻蛙这样的体色变异的生理现象。敏蜥原本是灰棕色的,可一到春天它摇身一变成了美丽的鲜绿色,并且在整个繁殖期内部能保持着这种色泽鲜活艳丽的形象。毛蛙的“皮袄”

    长毛的动物一般都是哺乳动物。蛙类从来就是无毛的主儿,然而非洲的加蓬国度里,却生长着一种胸部和四肢长毛的毛蛙。

    毛蛙为什么穿上了“皮袄”,难道是为了御寒吗?其实,别说地处热带的加蓬无须御寒抗冻,就是生活在欧洲和靠近北极地区的蛙类也没这种“毛皮”装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奇特的“毛皮”,才看出了它的原形。原来那些长毛不过是皮肤上的突起物,起着鳃的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水陆两用呼吸器。人们还发现只有雄性才长毛,这是因为每逢繁殖季节雄蛙要耗费大量的体能,若没有这些“体毛”助一臂之力,毛蛙就会呼吸困难,体内缺氧,无法满足其特别时期的生理需求。

    青蛙的怪癖

    青蛙无毒、便于饲养,是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以及活体试验的上佳物种对象,但它也有一个怪癖,即必须以活物充饥,否则就会绝食。造成这一怪癖的原因并非青蛙挑食,而是它的眼睛根本就看不见不能动的食物。对于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青蛙却视而不见,如同坐在出了故障的电视机前一样,只看灰蒙蒙的一片。一旦有什么活物从这一灰色的屏幕前掠过,倒是休想逃出青蛙的大眼,因此,青蛙对于运动中的猎物往往是十拿九稳,手到擒来。

    青蛙作为两栖动物,当它的祖先在很久以前由水中爬上陆地时,就失去不断观看世界的视力,再加上它们接收声音和气味信息的器官也未能很好地适应由水中到陆地的环境转换,不得不靠视觉功能来获取食物,并且留下了一个“见动不见静”的终生遗憾。

    角蟾的喷血术

    高血压是制造血管系统紊乱和血管破裂的罪魁祸首,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然而大自然也能运用高血压这一生理现象,创造出化险为夷的奇迹。南美洲墨西哥沙漠上生长着一种蜥蜴(即角蟾),就能巧妙地利用其头部血管中的局部高压作为一种自卫武器。

    当角蟾遇到危急情况时,血液在非常态的高压之下迅速进入颈部、脊背以及头和躯干的其他部位,这些充血部位就会膨胀、挺直,颜色也随之改变,其面目立刻变得十分吓人。

    角蟾的自卫绝招还在于它得天独厚那一束特殊肌肉——闭孔肌。当它陷入绝境时,闭孔肌会迅速做出反应,给脑血管的血液加压,直至压力使那些瞬膜里的娇嫩血管迸裂,致使血液喷射到捕食者的脸上。这猝不及防的“腥风血雨”往往使来犯者落荒而逃。据说,在1.5米的辐射半径内,这种武器总是能克敌制胜。

    角赡的闭孔肌除了抵御外敌外,还要满足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角赡每年一度的蜕皮总不会那么顺利,这时闭孔肌就要露一手了。当脑血管加压时,血管肿胀使其头部膨大,便撕破了该蜕去的旧皮。头部旧皮一破,角蟾就会弃旧图新地从“旧罩衫”里解脱出来了。

    奇特的眼珠

    “避役”,这两字乍一听来,很难将它与一种动物联系起来。但是,避役却实实在在是一种树栖爬行动物的名字,又名变色龙。

    在爬行动物中避役科动物是机体最为完善的一种。据统计,世界上共有85种避役科动物。它们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仅有一种普通避役栖息在欧洲的西班牙南部。

    避役的眼睛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即两个眼球能“各自为政”,互不牵制地朝不同的方向转动。比方说它左眼向上和向前张望的同时,右眼则可以向下向后看,互不干扰。反过来,左右两只眼睛的定向观测分工也可以对调互换。避役这种独到的眼睛功力,使它们能够在身体纹丝不动的前提下眼观六路,尽收八方蛛丝马迹和风吹草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它们捕食昆虫的成功率。细心观察的人不难发现,避役在悄无声息地接近昆虫猎物时,它们会用一只眼睛专注于猎物,而用另一只眼睛寻找攻击捕食猎物的捷径。

    避役不仅有特异功能的双眼,还有善于攀援树干的脚掌和尾巴。它能在树木的枝干上自由行动,且相当敏捷。它的长舌通常处于一个蜷缩状态,一旦遇到战机,舌头就会闪电般地从嘴里喷射出来,舌到之处,猎物十拿九稳。

    避役还有一种设身处地变换自己身体颜色的本能。它们会随环境色彩的刺激而改变自身的色泽,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自身免受对手的意外攻击。当它们遇到紧急情况,避役在嘴里发出蛇一般“咝咝”声音的同时,肺部会急剧扩张膨胀,使它们的身体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庞然大物”,摆出一副赫然的样子,极具威胁性,因而也能吓退敌手。

    鳄鱼的尾巴

    鳄鱼除了它那“勇往直前”的长鼻子和大嘴外,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它那条大尾巴。

    鳄鱼是爬行动物,照理它的四肢和腹部肌肉发达,这样既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在水里也可游动。可是,虽然它的四肢粗大而有力,但太短,完全不能在水中游动。所以,它的尾巴便显示出优越,在水里,鳄鱼的尾巴是它唯一的游泳器官。扁平的大尾,在水中犹如一支船桨,一划一动推动着鳄鱼前进。但是在陆地,鳄鱼却为自己的这条大尾巴付出了代价。无论鳄鱼的四肢多么强健有力,在陆地上它的爬行只能维持很短距离,长距离的爬行十分费劲,这全是因为尾巴的拖累。也许因此鳄鱼在进化过程中最终也没从水中爬行到陆地而成为陆生种类,一辈子都依仗着那条大尾巴在水中称王称霸。

    鳄鱼现存数量不多,中国的扬子鳄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蛇牙的特殊功效

    毒蛇的牙齿之所以令人恐惧是因为蛇毒出自于它。其实,毒蛇的牙齿并没有毒,只是分泌毒液的唾液腺的开口正好在牙齿的齿沟里,只有当蛇在咬东西用力时,使牙根上的盛满唾液的小囊受到压迫,蛇毒才释放出来。毒蛇在咬人或咬动物的过程中,蛇毒便无遗漏地注入到伤口,迅速产生可怕的毒杀作用。

    在动物世界里,蛇的确是“武装到牙齿”的种类。眼镜蛇不仅其咬技高超,其设计精妙的牙齿也大大提高了它的毒杀功效。

    它们那与众不同的牙齿,齿沟里用来喷射毒液的唾液腺并没在常规的顶尖上开口,而是与牙尖有那么一段距离,并呈一种漏斗状。这样设计显然是为了追求喷射效果,即:倘若毒牙咬得不深透的话,其毒液不能至肌肉深层,但漏斗状开口所形成的毒雾喷洒,能覆盖整个伤口创面。正如同散弹猎枪那样,枪口距离目标越远杀伤面就越大,再加上眼镜蛇可怕的喷射毒液的射程可高达4米之遥。其造成的危害更令人生畏了。

    鸟类的保护色

    天高任鸟飞,大自然在赋予鸟类非凡的活动能力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给予它一些保护自身免受凶猛动物攻击的色彩。

    鸟类的保护色在总体上虽说不如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等,但习惯于在地上筑巢垒窝的鸟类却拥有较强的保护色,这是因陆地上的活动比空中更容易受到敌对攻击。当雌性丘鹬、山鹑、百灵静卧巢穴中孵卵的时候,它们的身体色彩往往与周围的环境色彩能融合得非常和谐,而不易为外界所察觉。即使是地鵏那样体形巨大的鸟类也莫不如此。母鸟之所以能稳坐巢中孵化小宝宝,全在于自身的保护色给了它们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一般地说,保护色和鸟的活动能力与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凤头麦鸡、金鹆、山鹑的幼雏在得到雌鸟发出的危险信号时,往往会本能地匍匐在地而不露声色,从而化险为夷,此时此刻,或许触摸到它们的身体比用肉眼发现它们来得更容易些。

    像鹗(俗称猫头鹰)和夜鹰这样夜间捕食活动而昼伏山林的鸟类,保护色对于它们安全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白昼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夜鹰深棕色的羽毛使得它栖息在林地或树枝上,很难被发现,甚至当你走到几乎可以摸到它的距离,它仍不会飞走。

    大麻鸦在沼泽中表现出对生活环境所具有的良好适应性,它们既从芦苇和席草丛中觅食,又用芦苇席草盖房筑巢。一旦遇到险情,大麻鸦就会舒展身体、引颈仰天,把自己那具有天然保护色的身姿融合在席草丛中,隐蔽得天衣无缝,即使是近在咫尺也全然不知其身体所在。因此,可以说大麻鸦是动物世界里身体保护色和保护形体最佳结合的经典之作。

    交嘴雀的单独行动

    鸟类一般都选择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生儿育女,而交嘴雀却与众不同,偏偏选择在夏天和冬未时节。交嘴雀把鸟巢构筑在枫树上。冬季,不管是冰霜雪雨,抑或是寒风刺骨,交嘴雀的雌鸟都会忠于职守地在鸟巢中孵卵,雄鸟则守留在距鸟巢不大远的地方,发出婉转的鸣叫,如同在欢唱着一支春天里的歌,又像是在给孵卵的雌鸟鼓劲加油。正由于它们夫妻双双同心同德,心诚所至,它们居然在-35~-25℃的严寒中孵化出了雏鸟,创造出了一个动物世界的生命奇迹。

    交嘴雀从不给幼鸟喂食昆虫。倒是给雏鸟喂素食——将松果及其他球果的种子用嘴弄碎后喂给它们。

    交嘴雀是由它那别致的喙而得名的,它的嘴的尖端弯曲,上下两片交叉成“钳子”状,这种精妙的嘴形设计,使它们将种子从球果中剜出来时是那样的得心应手。交嘴雀不仅对繁殖期的选择很特别,在树上的活动方式也十分新奇。它们在枞树或松树上,常常以一种头朝地的倒挂姿势在枝干上爬行,有点儿像鹦鹉,爬行不仅用爪子,连喙也起了辅助作用。交嘴雀年轻的时候并不漂亮,毛色棕绿,年纪大的时候,倒是“老来俏”了。雄鸟的羽毛成了红色,雌鸟也披着鲜亮的黄绿色羽毛了。

    孵蛋的鸟爸爸

    生儿育女从来就是妈妈天经地义的义务,鸟类世界里也莫不如此。但自然王国也的确有“角色反串”的现象。鸟类中的瓣蹼鹬就冒出了“反串为母”孵卵育雏的鸟爸爸。

    鸟类在孵雏育幼阶段,从来就是雌雄共同承担义务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通常情况下是母主内,即静卧巢中尽心尽力地孵卵,甚至是忠于职守、废寝忘食;父主外的职责内容包括保安警卫或觅食给养等后勤保障工作。然而,雄性瓣蹼鹬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分工,稳坐巢中孵蛋育雏了。久而久之,甚至在毛色外观上也“雌性化”了。鸟类一般都是雄性的羽毛亮泽艳丽、光彩照人,而孵卵的雄性瓣蹼鹬的毛色却并不亮丽,反倒是不孵蛋的雌性,毛色由白、灰、红三色交织,美艳多姿,甚至在发情期间,也是雌鸟搔首弄姿向雄鸟大献殷勤。鸟类的“假牙”

    牙医能给缺牙者装上假牙达到保健目的。鸟类是没有天然牙齿的动物,就得借助于假牙来磨碎食物,然而它们的假牙不是装在口腔里,而是搁进了胃里。鸟类的所谓“假牙”就是将一些砂粒装进了一个肌壁十分发达的砂囊里,鸟类吃下的谷物正是由这些砂粒磨碎的。至于它们选择什么样的砂粒作为坚硬的“假牙”,假牙的磨损和更新周期的情况如何?还有待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做出回答。

    为树木播种的鸟类

    松雀、太平鸟、鸫这3种鸟都是森林中的义务播种能手。它们之所以能为林木播种,是因为它们都有“消化不良”的毛病——即它们所爱吃的浆果,其种子在肠胃中没有被消化。“树种穿肠过”之后,萌发能力不但没有失去,反而还在鸟粪的肥料作用下得到了强化。因此,它们的粪便拉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林木生根发芽、繁衍生发。它们飞到哪儿就把生命之绿播撒到哪儿。这些鸟所播撒的树种与它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有关。花楸、稠李、鼠李、酸樱桃的果实都是它们的美食,还有悬钩子树和草藤的种子也是它们的可口食物。因此,这些浆果树和灌木也在它们的栖息地和活动区域内变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鸟巢中的“羽绒厂”

    野生的绒鸭生长在北方海域中的岛屿或海岸边的陆地上。绒鸭身上的绒毛柔和细软、手感极好,是羽绒中难得的珍品。

    每逢垒窝筑巢期到来的时候,绒鸭总会情不自禁用嘴将胸部和腹部的优质绒毛拔下来,用来精心铺垫它们的爱巢。在绒鸭的蛋生出来之前,人们是绝不会从巢中取走绒毛的。人们对它们采取一种友好、保护的积极态度,每年总不会忘记在绒鸭筑巢之前为它们准备场地,并将猎杀绒鸭和偷吃鸭卵的狐狸和猛禽消灭干净,甚至连狗也被禁止进入绒鸭栖息的岛屿。这样,等到雏鸭即将孵化出来之前,也就是绒毛尚未被刚出壳的鸭污染之前,人们就开始收获鸭绒了。每个巢大约能得到20~50克极其珍贵的羽绒。对于巢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绒毛,雌绒鸭绝不会气急败坏,它们会找来一些干燥的水藻将鸟巢重新铺垫舒适,或者再从自己的身上拔下些绒毛来。当然,动员雄绒鸭“捐献”些绒毛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即使鸭绒被人取走了,绒鸭妈妈仍然会想方设法为她们那刚出世的小宝宝创造一个舒适暖和的安乐窝。

    雌性绒鸭不仅对其儿女充满爱心,同时也与人类保持着和睦相处、礼尚往来的友好关系。对于关照它们生儿育女并积极创造和平生态环境的人们,绒鸭用不着再存有戒备心理了。它们与人类越来越亲切的关系,意味着有朝一日绒鸭将成为家禽中的新成员。

    海豚的语言

    海豚是通过声音信号与同类进行沟通、联络的动物。它们的声音信号反应,可能是世界上最接近于人类语言的动物语言。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次有趣的试验。科学家首先让两只养在同一水池里的海豚学会了一种技巧,即当它们看某一图案时就会条件反射地去推压左侧的装置,而见到另一图案时又会推压右侧的装置。在这之后,科学家们用隔板将水池一分为二。这就使圈在水池右半部的海豚能看到图案,却无法触及到相应的装置;待在池子左半部的海豚能触及装置却又看不见那幅刺激它推压装置的图案。然而水池隔开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奇迹。左半部那只海豚居然能在没见到图案的情况之下,准确无误地推压装置。这一事实表明:右半部水池里的海豚已经通过声音信号将图案展示的品种及时间这样复杂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同伴了。

    蝙蝠的回声探测器

    蝙蝠发射超声波主要是为了探测食物的方位。它们使用的声波频率通常高达40000~300000赫兹,波氏为1~3毫米。以几乎静止不动的、小型的对象为食物的蝙蝠(即吃停在树上的昆虫或水果、浆果之类的蝙蝠种类),觅食所用的声波相对较低、频率恒定,约为150000赫兹。而在飞行中捕食猎物的蝙蝠不光要确定猎物的方位,还要测定猎物的移动速度,于是它们都善用频率不断变换的声音信息。食虫蝙蝠常将自己的身体倒挂在树或岩壁上,而它们的嘴却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旋转,每秒钟发出10~20个信号,每一信号包含50个声波振荡,起始频率与结束频率分别为90000赫兹和45000赫兹,使两种不同的频率在一条信息中出现。

    蝙蝠通过测量与定位信号波长相关的回声声波变化来给飞行中的猎物定位定向。猎物迎面飞来,蝙蝠就会收到如同被猎物压缩过了由长变短的反射声波,猎物飞行速度的快慢与反射声波波长压缩的程度成正比。倘若猎物与蝙蝠逆向飞行,则收到的回声的波长会变大,速度越快,听到的回声频率也就越低。

    蝙蝠的回声探测器具有很高的精确性。不同质地的物体对声波的反射也不尽相同,平整光滑的物体反射声波效果最佳,柔软粗糙者则使声波衰减,蝙蝠竟能将面积相同的绒布、胶合板以及砂纸区别开来。

    爱吃鱼的蝙蝠的回声探测器不仅能在空气中工作,甚至对水也有极强的穿透力。它们紧贴水面飞行,并向水中发送信号。按理说声音信号只可能部分地从水面反射回来,且大部分回声会在空气中消散,此外,含有80%水分的鱼体与水的传声特性非常接近,蝙蝠的声音几乎不可能从鱼体上反射回来。可是鱼体内的鱼鳔(俗称鱼泡)充满空气,这可帮了蝙蝠的大忙。与其说是蝙蝠通过鱼鳔探测到了鱼的准确方位,倒不如说是鱼鳔这一暗藏在鱼体内的“内奸”出卖了鱼。

    鼹鼠怎么又叫“反巴掌”

    鼹鼠是哺乳类鼹鼠科动物。由于长期穴居土壤,身体的形态结构有不少变化,最有趣的是它的前掌向外翻出,掌心向外,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反巴掌”。可别小看了这个“反巴掌”,这个宽扁、掌爪发达的“巴掌”像一把钮齿,随着它的向外翻转,掘土飞快,为鼹鼠挖穴造居立下了汗马功劳。鼹鼠的地下生活不仅使它翻转了巴掌,它的吻也变得十分尖锐,如同掘土机机头上的钻具,毛柔滑没有顺逆之分,这样减少了它在地道里钻进钻出时的皮毛摩擦之:菏,长期在黑暗中生活,鼹鼠的眼已没有什么用场了,它的眼也变得十分细小,但它的触觉却变得更加敏锐。

    鼹鼠爱好地下生活,地下生活也改造了鼹鼠,鉴于鼹鼠常年在黑暗中劳作,人们还送给它一个雅号——“不见天”。负鼠“骗子”

    负鼠是一种身长40~45厘米、外形似老鼠的小动物,生长在美洲地区的负鼠与澳大利亚的袋鼠有相同的生活习性,即母负鼠以其别致的育儿袋带着小负鼠四处活动。偶尔,母负鼠也把小负鼠背在背上,小负鼠的尾巴则与负鼠妈妈的尾巴缠绕在一起,在小负鼠长大之前,它是不会离开母负鼠的。负鼠在遇到不测、突如其来的袭击以至于无法逃生脱险时,就会装死以求保全生命。为此,负鼠得了一个“骗子”的坏名声。其实,在紧急关头耍点儿小花招也无可非议,因为不装死就得白白送死,那多不合算呀!

    负鼠“装死”的伎俩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任何凶残的猛兽——狮子、老虎、狼都不敢贸然接近刚死的猎物,何况负鼠的“装死”来得突然,意想不到之间就把猛兽吓住了。这就是负鼠的拿手好戏——“心理”自卫对策的成功所在。恐惧感使猎食者的食欲受到抑制,使它们对已到手的猎物暂时失去了兴趣,这就给负鼠提供了伺机逃生脱险的机会。而负鼠从“装死”的状态突发性地撒腿逃命,这一反常的再度表现,又把猎食者给唬住了,也就不会再去追杀这到手的猎物了。

    过去,有人曾认为负鼠的“装死”并非骗术,而是它们在大难临头时真的被凶神恶煞的猛兽吓昏过去了。科学家们运用电生理学的原理对负鼠进行活体脑测试,揭开了这一谜底。针对负鼠身体在不同状况下记录在案的生物电流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负鼠处于“装死”状态时,它们的大脑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不但与动物麻醉或酣睡时的生物电流情况大相径庭,甚至在“装死”时,负鼠大脑的工作效率更高。看来,负鼠名下的“骗子”称号并没有张冠李戴。

    沙漠之子的觅水妙法

    在“淡水贵于油”的沙漠里,动物的生存竞争是围绕着水展开的。也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动物王国的沙漠之子们也练就了一身觅水求生的本领。生活在澳洲荒漠上的小(蹼)鼠就能够从土壤中吸取水分。这种可爱的小动物是靠食用各种植物的种子维持生计的,可小(蹼)鼠在觅食过程中得到干燥的种子之后,并不急于马上吃掉,而是将种子装进它那特殊的颊袋中运回洞穴里。这些干燥的植物种子的渗透压竟有400~500个大气压之高,足以将洞穴中的哪怕一丁点儿水分,也都统统吸收到种子里。在种子未吸进足够的水分之前,小(蹼)鼠是不会去吃它们的,通过这些植物种子,小(蹼)鼠从土壤中得到了水分。

    在澳大利亚的沙漠里还有一种浑身长刺的四脚蛇(蜥蜴)。在一般人看来,它身上那些小倒刺和突起物是专门对付食肉动物的防身武器,可谁曾想到它还有特殊的蓄水功能!其实,四脚蛇皮肤的角质层上有无数的小孔,小孔的开口在小刺之间的凹陷处,水滴正是通过小孔进入皮肤的。但深层组织却没有小孔,水分并不能长驱直入向体内纵深渗透,但也未就此打住或散失。水分在皮肤里朝其头部流动,一直流到毛细管网络汇合成的两个多孔小囊里。这两个小囊长在四脚蛇的嘴角两侧,是一对绝妙的水分收集器,四脚蛇只要动一下颌部,水滴就会自动冒出来。所以,沙漠中常可以见到四脚蛇浸泡在不可多得的水中,用其皮肤吸附大量的水分,汇集于囊中以备不时之需。再有,四脚蛇身上小刺的温度低于皮肤,一旦进入夜晚,小刺就能从空气中聚集水分而形成水滴,并迅速被“干旱”的皮肤吸收。

    荒漠上生存的所有动物都有一种自身造水的本领,即通过动物体内的脂肪“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水被肌体保留和吸收,二氧化碳则排出体外为自然界的植物所享用。蛇、蜥蜴、羚羊、斑马、狮子、长颈鹿和鸵鸟等都在体内储藏了大量的脂肪,只不过脂肪通常都不分布在皮下,而在其特殊部位——驼峰、尾巴或尾部(如羊、巨蜥、飞鼠、小跳鼠等)储存着。骆驼可储存110~120千克;肥尾羊也有10~11千克之多。实际上,这些动物油(脂肪)库是“沙漠之子”们的天然贮水器。

    靠鼻子过日子的动物

    各类动物中数狗的鼻子最灵,所以,有人说狗是一种靠鼻子过日子的动物。

    狗鼻子能分辨大约200万种不同的气味,而且,它还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能够从许多混杂在一起的气味中,嗅出它所要寻找的那种气味。狗鼻子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各种动物鼻子构造大致相同,鼻腔上部有许多褶皱,褶皱上有一层黏液膜,黏膜里藏着许多嗅觉细胞,当黏膜上分泌出来的黏液经常润湿着这些嗅觉细胞时,就会使具有气味的物质分子溶解在黏液里,并刺激嗅觉细胞,嗅觉细胞马上向大脑嗅觉中枢发出信号,于是就有“味”的感觉了。狗鼻子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嗅觉细胞特别多,连鼻子那个光秃无毛的部分,上边也有许多突起,并有黏膜组织,能经常分泌黏液滋润着嗅觉细胞,使其保持高度灵敏。狗的嗅觉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其他动物胜过一筹,所以对各种气味辨别的本领也就比其他动物高强多了。

    近年来,科学家从狗鼻子受到启发,仿造出“电子警犬”,其分辨力和分析力丝毫不亚于狗鼻子。随着人类对狗鼻子更深入的了解,狗鼻子将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会变“魔术”的鱼

    变色的鱼有比目鱼、香鱼、刺鱼、石斑鱼、鲥鱼等。

    比目鱼包括鲆、鲽、鳎等鱼。当它躺在海底淤泥上时,背部就出现稠密的黑点;当它躺在细沙上时,背部就出现稀疏的细沙一样的斑点。有人把鲆放在白、黑、灰、蓝、绿、黄等不同色调的背景下,发现它能分别变出与背景相同的颜色来。真不愧是“海底魔术师”。

    鲥鱼在红色的水藻丛中游动时身体呈红色;若游到绿色的水藻丛中,它就会变成草绿色;而它在黄色水藻丛中,则体色呈橄榄黄。

    石斑鱼变色的能力更强。一种叫纳苏的石斑鱼,人们在水槽中可以看到它8种不同的色泽和斑纹。它忽而全部呈黑色,忽而变成了乳白色,忽而又变成灰色。在受惊逃跑时,它身上淡淡的底色中,一刹那间出现了黑色的斑和带,一会儿又变成了均匀的底色。由于受惊程度不同,花纹的式样就变得不同了,真是爱赶时髦。

    巨蟒保姆

    25年前菲律宾的一位农民用一枚蛇卵,孵出了一条小蟒蛇,从此,这条蟒蛇与这家农民生活在一起。蟒蛇小的时候只会吃些蚯蚓和青蛙,长大后便吞食老鼠、小鸟和小兔子,后来这条蟒蛇长成了一条长达7米、重70千克的巨蟒,一次能吞下一头整猪。

    这条巨蟒像温顺的家犬一样,帮主人干许多活。如看护院子、照看主人家的孩子。孩子要到外面玩耍,巨蟒在前面担负起保护的任务,孩子热了,巨蟒便和孩子一起洗澡,困了,巨蟒卷成一团把孩子围在中间。头挨头睡觉。主人整天忙于农活,顾不上看护孩子,这条巨蟒与主人的孩子整天形影不离,成了他们家的“保姆”。

    曾有人向这位农民建议,把这条巨蟒放回森林,看它是否愿意返归大自然。得到主人同意后,他们便用车带着巨蟒,把它送到森林中。巨蟒起初四处爬了一阵,到小溪边喝了点水,但3小时后又回到了主人的家里。

    巨蟒这种野生爬行动物,为什么能在人类的家庭里生存下来,并为主人干活呢?这是颇为费解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动物也有感情,只是表达的方式与人类不同,它不能用语言,只能用行动来表达它的好恶。只要人类与这类驯化的动物和睦相待,人和动物可以长期和平共处。

    大猎犬的故事

    1983年5月18日下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州立公园里野营的一班学生中,有3个10岁的女孩失踪了,她们在应该向右转弯的时候却往左拐了。女孩们的父母在公园里的州警察所度过了一个刮风、潮湿的夜晚,听着搜索人员用步话机报告他们在那些林深草密、布满岩石的地带搜寻的进展情况,心神不定地猜测着搜索的结果。这无疑是他们生活中最难熬的一个夜晚。清晨,救护车正在就近待命,100多个新到的志愿者准备再次搜寻。其中有一条名叫克莱的大猎犬,它眼睛发红,肌肤松弛。狗的主人,州警察安德鲁·雷门把狗牵到最后见到那3个女孩的地方。等狗闻了闻一个女孩的父母从家里带来的她的一件衣服之后,雷门说:“去吧!”

    克莱不动声色地行动起来,气味强烈时它就猛跑,把皮带绷得紧紧的;气味减弱时,它就犹豫不决,踟蹰不前。

    走出3英里后,这条狗跑到一片沼泽边上,它不再闻地面而开始嗅空气。于是搜寻者大声呼唤着孩子们的名字,这时,从沼泽那头传来了回答。雷门跟着狗涉过齐腰深的水,在沼泽彼岸发现了那3个安然无恙的女孩。

    军犬勇斗眼镜蛇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人民解放军中的故事。

    一天,浙东某仓库勤务连战士高杰在崎岖的山道上巡逻,军犬“山虎”和“海豹”欢快地跑前颠后,一切像往常一样平静。

    突然,“山虎”和“海豹”机警地竖起了耳朵。原来,草丛中一条手腕粗的眼镜蛇正悄悄地向小高逼近。说时迟,那时快,两军犬“嗖嗖”地挺身跃出,一下子把蛇截住。蛇见进攻受阻,便缩成一团,铁犁般的头高高昂起,两只绿豆眼射出森森寒光,猩红的舌尖“呼呼”作响。

    军犬毫不怯阵,围着蛇团团打转。须臾,“海豹”突使一个前扑虚招,待眼镜蛇躲避时腾空一跃,直扑那高昂的头。可蛇也狡诈,一缩一甩便化险为夷。“山虎”助战,“汪”的一声直捣蛇的要害七寸。眼镜蛇招架不及,竟殊死一搏,迎头一口,正中“山虎”右眉心。“山虎”强忍疼痛,将咬住的蛇狠狠地抛向空中,蛇在空中打了几转重重地摔在地上。这时,战士高杰已抄起铁锹前来助战。被咬摔得晕头转向的蛇见势不妙,企图仓皇逃窜。高杰眼疾手快,铁锹雨点般地向蛇铲去。顿时,眼镜蛇便死于非命。

    战罢,“山虎”耷拉着眼皮,绕着高杰的脚直叫。小高瞧在眼里,痛在心上,抱起“山虎”直奔卫生所。卫生所所长邓绪云立即为“山虎”清洗伤口,并拿出最好的“季德生蛇药”进行敷治。

    领导得知消息后,迅速做出指示:“军犬是我们的‘战友’,它们为仓库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必须全力进行救护。”保管队和勤务连专门派出护理小组,昼夜监护“山虎”,一天三次消毒敷药,并为它做可口的饭菜。

    “海豹”也一直陪伴着“山虎”,十分同情体贴。不久,“山虎”恢复了健康,它们又跟随着战士日夜保卫着仓库的安全。

    军犬救战士

    老犬“露易丝”退役前曾是一只表现很出色的良种狗。周六那天,“露易丝”同班长刘彬一块在营区散步。当走到连队养猪场时,“露易丝”突然停止不前,盯着饲养员王兴林一动不动。猛然间,只见“露易丝”挣脱链锁直奔小王而去,吓得正在喂猪的小王慌忙逃窜。这下刘彬也慌了,随手捡起一木棍追了过大。就在他们跑出离猪圈不足10米远,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猪圈北面的土墙正好倒塌在小王刚才站立的地方,惊愕得两位战士直发愣。

    这是发生在人民解放军某部的真人真事。至于“露易丝”为何能预先感知土墙就要倒塌,她为什么不躲避反而直奔就要倒塌的土墙,这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惊心动魄的人蚁激战

    距今100多年前,在美国亚马逊河畔的一个农场附近,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一方是农场的工人,另一方却不是他们的同类,而是美洲食肉蚁。

    一个宁静的夏日早晨,一位态度和蔼的警察来到场长西蒙的办公室。

    “我通知您,根据邻近地区来的消息,有一个长约10公里、宽约5公里的褐色蚁群,正朝你们农庄袭来,最迟在3天后就可到达。它们所过之处变成了一片死亡的世界。因此,您要马上组织大家疏散到河那边去,迟了可就来不及啦!”

    送走警察以后,西蒙马上把各个耕作队的队长叫来,要他们立即组织工人家属们撤离。同时叫每个工人也做好撤离的准备,要随时能够撤走。

    队长们走后,西蒙不安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他清楚地记得,40年前他6岁的时候,在离这里200英里的故乡也发生过一次蚁患。在西蒙当时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印下了一幅蚁群过后的图景:家没有了,庄稼没有了,甚至连荒草、树皮也没有了,在地平线之内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看不到一只动物,连老鼠也没有,四处是死一般的寂静……这比战后的凄凉景象还要可怕得多!

    西蒙正要离开办公室,那几位队长却又同时来到了。他们对西蒙说:“工人们不愿离开,要留下来和蚂蚁战斗。要消灭它们,保卫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哎,真的吗?!”西蒙心里突然被工人们的战斗精神所激励。当听到这是工人们商量了一个早上所下的决心时,西蒙也就下定了决心:“和那些可怕的蚂蚁斗斗吧!我就不信500个人还斗不过那些蚂蚁!”

    下午,西蒙和各耕作队的队长们拟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首先,妇女和儿童仍然得在今天之内撤到河那边,牲畜也得立即撤走。其次,马上加深加宽环绕居住区并和亚马逊河相连通的各排灌沟,检查所有的抽水机和各个控制闸,保证都能随时投入使用,并立即在泵房和各控制闸建立24小时的值班制度。最后,为了防备万一,又以办公室为中心,立即建立一条和储油库相连通的、周长400米、深1米、宽2米的耐火材料沟,准备在必要时发动火攻,把蚂蚁挡住。这一切,都得在24小时内完成。

    准备就绪。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天的时间。旷野里已经充满了蚁群迫近的先兆。大群大群的各种鸟儿惊慌地鸣叫着,从森林那边飞出来,一直向亚马逊河对岸飞去。有些鸟儿因为惊慌,也因为疲劳,飞着飞着,就从空中跌到地上,有些就跌进亚马逊河的急流中。兽群也惊慌地乱窜着,凶猛的美洲豹和成群的猴子一起狂跑。奇怪的是凶猛的豹子一点也没有捕食野猴的念头,它们都惊慌地乱窜着,从森林里跑出来,散向了四面八方。在亚马逊河上,各种动物正在泅渡,鳄鱼和森蚜(美洲大蟒蛇)游在相距不远的河面上。这两个死敌现在却丝毫也没有斗意,只是在急流中用尽全力向对岸游去……

    第三天早晨,太阳出来了。天空是那么的蔚蓝。各种野花仍然散发出它们那浓郁的芳香。可是,没有鸟语,也没有蝉鸣,四周寂静得怕人。

    突然,嘹望哨发出了警报。人们都涌到居住区的边缘,站在注满了水的排灌沟旁,望着突然出现在森林边缘的挪动着的大片黄褐色。这是着名的南美洲食肉蚁。每过一段时间繁殖成片,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一只什么野兽突然从森林里舍命地跑出来。近了,才看清是一只怀了孕的母豹子,浑身上下已经盖满了蚂蚁。

    大概它因为怀孕而懒得过河吧,今天可就劫数难逃了!它跑到离排灌沟只有30米的地方倒了下来,在蚂蚁的啃咬下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不一会儿,大群的蚂蚁赶到了,那只看来有60千克重的豹子很快就剩下了一堆白骨!

    “天哪,才四分半钟。”不知道哪个细心的人喊了起来!接着,人们的脸上就都蒙上了惊惧和紧张的表情。

    1小时以后,蚁群走近了。人们清楚地看到那是一只只有半个拇指大的褐蚁,空气中充满了它们移动的沙沙声。

    当蚁群走到注满了水的排灌沟前,就迅速向两边散开,很快,它们就以沟为界把居住区包围了起来。排灌沟外是望不到尽头的蚁群,排灌沟内的居住区就成了“褐色海洋”中孤悬的“半岛”。由于居住区的一面是亚马逊河,所以人们虽然面对着使万物死亡的“褐色魔鬼”,但心里仍然是有恃无恐——仍然有一条退路。

    隔着只有20米宽的排灌沟,人和蚁对峙着。没有人叫喊,也没有蚂蚁移动的沙沙声。这是战前的寂静。但没过很久,蚁群开始进攻了。它们突然一只叠一只,叠起了近2米高的蚁墙,然后上面的蚁就像要跳过沟似的,居高临下地跳下去。但它们落在沟中,在水里挣扎着。失去了方向,大批大批地被抽水机抽上来的强力水流冲进亚马逊河。蚁群就一直这样地进攻着,但它们所得到的只是死亡。

    快到中午的时候,蚊群停止了进攻,又过了一会儿,它们竟然全部后退,一直退到来处的那片森林里。

    太阳刚刚往西偏了一点儿,蚁群又卷土重来,而且拖来了无数片的树叶。这些蚂蚁竟然懂得把树叶当作“登陆艇”来使用。

    一些蚂蚁爬上树叶,另一些蚂蚁就把树叶拖下水,让树叶在水中漂离。一时间,无数的“登陆艇”向居住区这边“开”过来。尽管强力的水流最后都把这些“登陆艇”掀沉,但这些大褐蚁的顽强精神,却使每一个和它们战斗的人不寒而栗!

    西蒙在紧张地指挥着战斗,看到成堆成堆的蚂蚁被水冲走,他感到很惬意。晚上,西蒙把人们分成三班,在关键地方装了强电池灯,彻夜提防着。而蚁群在晚上却停止了进攻,西蒙趁此命令停开抽水机,并关上一些排水闸,让排水沟里保持一定的水量。

    热带的晚风是很猛烈的,尤其是在亚马逊河边。天快亮时,给抽水机供电的电线竟然给风刮断。人们还来不及修复,蚁群又开始进攻了!西蒙命令抽水,并打开排水闸。最先涌下河沟来的几批蚂蚁随着排水又被带走。但由于抽水机断电,水抽不上来,一段排水沟竟然迅速干涸了。蚁群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从这段沟涌过来。守卫的人被逼后退。当西蒙得到消息时,已经是无可补救了!

    人们迅速退到耐火材料沟后面,马上把汽油灌进沟里并点起火来。蚁群跟着涌过来,但又被大火吓退了。这时,天已大亮。人们猛然看到,他们是隔着火沟被蚂蚁四面包围起来了。储存的汽油尽管颇为可观,但要这样连续燃烧,顶多也只够用两天。而天知道蚂蚁要在什么时候才移向别处呢!想到这里,每一个人都开始认识到必须撤退。但是现在为时已晚,居住区和亚马逊河已经被蚁群所隔断!看着火墙外随时准备冲过来的蚁群,那只仅在四分半钟就给啃成一堆白骨的母豹的形象,又在人们的头脑中清楚地浮现。个别软弱的人开始嚎啕大哭,而更多的人则是麻木地看着燃烧着的火焰!

    在这紧急的关头,西蒙想到应当把阻挡着河水的大水闸打开,让亚马逊河的水像决堤似的灌进来。虽然这样做会使农场变成一片汪洋,但那无情的蚁群也将被无情的大水淹死。

    何况,300多条生命也得以保存下来。但控制大水闸的开关却在火墙外300米的地方,现在已置于蚁群的淫威之下。谁要去扳动开关,谁就得冒死亡的危险!

    “为了消灭蚁群,救活大家,我应该冒这个风险!”西蒙想道。

    于是他下令把储藏室里的小木船和橡皮艇都拿出来,并把放水淹地的决定告诉大家。一时间,愿意为集体而牺牲自己的工人纷纷站出来,要求去完成这要命的任务。西蒙很受感动,但还是决定自己去冒险。与此同时,他在极力要求承担责任的人们中,挑选了3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要他们在必要时挺身而出。随后,他们4个人就迅速地自己“武装”起来,里面穿上紧身衣裤,外面再穿上密封服装,带上头盔和手套,穿上几重袜子,再穿上长统靴子,然后把所有的衣、裤的开口都紧紧地扎住。

    一切准备妥当后,人们用土在火焰中压出一个小缺口。西蒙正要冲出去,却被两个“后备人员”抓住了胳臂。跟着,另一个“后备人员”,“飞毛腿”劳斯就迅速冲出了火墙,在“褐色海洋”中飞奔向前。西蒙挣扎着,但他的手臂却被紧紧地抓住,两个小伙子深情地对他说:“西蒙大叔,让劳斯去吧,他跑得比你快,也比你灵活。”

    人们都紧张地看着劳斯。只见他迅速地奔跑着,只用了两分半钟就跑到了控制大水闸的开关那里。虽然是两分半钟,但蚂蚁已经盖满他全身了。他稍微喘了口气,就开始扳动控制枢纽,直至把闸门全都打开。1小时后,这一带就会变成一片泽国了。劳斯迅速地往回跑,跑了一半距离时,却猛然感觉到有一只蚂蚁不知怎的已经钻过了防护衣,并隔着内衣狠咬。劳斯知道对那只蚂蚁是没有办法的了,只有迅速跑回人群里才能消灭它。还剩下30米了,但蚂蚁却咬穿了几重内衣,并狠狠地往他背上咬了一口。痛彻心肺的疼痛使劳斯眼一花,几乎摔倒。他用最大的毅力坚持着,刚一定神,蚂蚁的第二下、第三下打击使他晕倒在地。就在这时,西蒙和另外两个穿上防护衣的小伙子同时冲出去,把劳斯救了回来。

    勇敢的劳斯被救醒了。他和伙伴们坐在小木船上,看着淹在大水里的千千万万只蚂蚁,感慨地说道:“我们终于战胜了它们,虽然代价巨大,但毕竟是胜利了!”凶残的“怪兔”

    《酷狗宝贝》电影有这样的情节:巨型兔子正在糟蹋英国所有农田里的蔬菜。英国东北部费尔顿的居民证实,的确有体形巨大的“怪兔”出没,所有见过这只巨兔的居民都为它的“体形与容貌”感到震惊。它不时留下一串被糟蹋的蔬菜,破坏能力极其强大。费尔顿居民正想方设法扑杀这只“怪物”。见过这只兔子痕迹的人称,它的足迹甚至比鹿的足迹还大。当前,有一名英国人饲养着一只类似的怪兔——这只叫“罗伯托”的兔子体重16公斤,体长1.1米,被称为“世界头号兔王”。专家称,这只兔子很可能由逃跑的宠物兔子转变而来。

    千年万载不死的动物

    1990年初,埃及考古学家马苏博士在与同事们开掘一座4000年前古墓时,发现守在墓旁边的一只早已绝种的猫科动物。

    这座4000年前的古埃及法老切路勃泽四世的坟墓,是在着名的帝王谷地下27英尺深处找到的。打开了幕穴石门,当马苏博士等人提着灯笼走进去时,见到一只活生生、两只黄绿色大眼睛滴溜溜转的猫,正盯着来人。墓穴里除了一具石头棺材和这只准备猛扑过来的大灰猫以外,什么都没有。这只大灰猫像一只小豹那么大。当考古学者们向前移动时,这只猫拱起背嘶嘶乱叫,令人毛骨悚然,接着它抖动浑身的灰尘向马苏博士猛扑过去,用尖牙猛咬住他的大腿。受惊的其他考古队员,听到马苏的尖叫声后,立即上前打退了这只猫,但被激怒的猫旋即退到坟墓的角落,准备用它的尖牙再次阻止这些不速之客。但就在它欲发起第二次袭击之前,人们用帆布将它捉起来送进实验室。在古埃及的习俗中,猫科动物被古埃及人视作活神,专门用来守卫神圣的寺院和坟墓。被捉的是一只雌猫,脸庞很瘦,轮廓明显,耳朵很长。但一进入实验室,该猫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几小时后就死了。马苏博士计划将对这只猫的尸体作进一步的研究。

    1782年4月,巴黎近郊的采石丁人从地下4.5米深处的石灰岩层中开采出一块巨大的石头。他们将石头劈开以后,意外地发现石头内藏有4只活的蟾蜍。这4只蟾蜍并非聚在一起,各有各的窝。窝比蟾蜍稍大一些,窝的表面还有一层松软的黄土。蟾蜍从石头内出来后,还能在地上活动。一位生物学家取了其中一只较肥大的做了标本。石灰岩层经科学家测定,证实其形成于100万年前。就是说,这4只蟾蜍在岩石内已生存了100万年之久。

    自从上述发现后,又经过164个年头,即1946年7月,在墨西哥的石油矿床里,一位石油地质学家挖掘出一只冬眠的青蛙。青蛙被埋在2米深的矿层内,挖掘出来时皮肤还是柔软的,且富有光泽,经过两天后才死去。经科学测定,证实这个矿床是在200万年前形成的。青蛙只能在矿床形成时被埋在矿层内。由此可见,该青蛙在矿层内已生存了200万年之久。

    北京一怪绵羊长出四只角吃肉喝酒不惧狼狗

    这只四角羊由于“扮相”奇特,格外受到主人的优待。冬天,在其他羊都以干树叶充饥时,它却可以吃到米饭拌菜、馒头、面条、南瓜、干草等细粮。偶尔主人高兴了,它还能吃上几块肉,喝上几口酒。可能四角羊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特殊,它的胆量和脾气慢慢大起来。羊本来是生性胆小的动物,可这只羊不仅狼狗不敢接近其左右,甚至有时连主人它都敢“顶撞”几下。至于为什么这只绵羊会长出四只犄角,主人推断说,有可能是母羊在怀孕后受惊吓所致。

    河马与乌龟的“忘年交”

    1岁的小河马与130岁的乌龟相互依靠,共同生活在一起,这多少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在非洲肯尼亚的海勒公园就生活着这样一对“忘年交”。2004年末,肯尼亚暴发的洪水淹没了河马的栖息地,而紧接着印度洋的海啸,使一头叫做“欧文”的1岁河马被冲进了印度洋。最后被民众从海上发现并救了起来。被救后,成为孤儿的小欧文与肯尼亚海勒公园的百年大海龟“一见如故”。之后,小河马和老龟每天形影不离,相依相伴。这段“忘年交”被拍摄成纪录片《欧文和穆其:真正的友谊》,纪录片已传遍全世界,成为人类都感动的故事。

    神秘“怪物”四不像

    2006年3月,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有人拍下了一只“四不像”的野兽照片。当地居民表示,他们还从未见过这种动物。至今,这只野兽是属于新种类,还是狐狸的变种,还没有人清楚。这只野兽身体细长,有袋鼠一样的脑袋、竖着的大耳朵、像老鼠般的长长尾巴。从远处看,这只“怪物”身体光滑、无毛。之后,有人把这只“怪物”照片贴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有人称,它是无毛的墨西哥狗,也有人说它像是传说中的“吸血怪”。生物学家表示,它很可能是红狐的一种,是基因变异的结果,形成了特殊的习性,但这种说法有待进一步证实。鲨鱼会“走路”

    印尼海岸发现的50多种新生物中,最引起关注的是会“走路”的鲨鱼。这种体形细长、表面有斑点的鲨鱼主要生活在海底,走路的本事因此进化而来。它们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比如螃蟹、蜗牛什么的,还有一些小鱼,利用鳍走路对于它们捕食帮助很大。当然,如果受到惊吓后,这种鲨鱼也可以快速游走。由于这种鲨鱼很小,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所以生活在海底,走路捕食对它们来说也比较安全。

    印度发现新鸟类

    2006年5月,业余天文学爱好者阿塞瑞拉在印度东北部发现一种色彩斑澜的新鸟。专家认为,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印度发现的第一个鸟类新品种。这种鸟身长约20厘米,身上羽毛呈橄榄色,黑色的帽冠,翅膀尖端的毛像火焰一样鲜红,属于画眉科,由于保护区周围是布坤部落,故取名布坤数鹛。目前已知的布坤数鹛总共14只,还包括正在育种的3对。目前,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已经开始关注这种鸟。海豚也有“腿”

    2006年10月28日,日本研究人员在日本西部海面捕获的一只宽吻海豚,除背部的一对背鳍外,尾部附近还有一对多出来的鳍。多出来的这对鳍,比背鳍要小得多,大约只有人类手掌大小,长在海豚身体下方的尾部附近,这是人类首次在海豚身上发现一对多余的、发育完全而对称的鳍。海豚和鲸5000万年前都曾是四足的陆地动物,专家称,这对鳍应该是海豚的祖先生活在陆地时留下来的,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发现。2048年海鱼消失?

    如果人类不从现在保护海洋环境,那么到2048年人类可能没有海鱼可吃。这是一个国际联合专家小组得出的结论。专家小组称,由于过度捕捞、污染以及环境问题,海洋生物缺乏足够的营养和食物来源,其抵御疾病的能力正在衰退,这使得许多海洋物种逐渐消失,海洋所能提供的海产品将会越来越少。如果不遏制这种趋势,全球海产品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锐减。届时,美味的海鲜大餐可能只在回忆中寻找。该调查报道一出台,立刻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印尼惊现“失去的世界”

    2006年2月,由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三国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表示,他们在印尼巴布亚省热带雨林中发现了大批新物种,堪称地球上的“失去的世界”。这片从未有人涉足的原始森林,竟存在至少40个新物种和许多珍稀物种,这里有许多种新鸟类、青蛙、蝴蝶和棕榈树,它们显然还保持着原始面貌。科考人员表示,这里接近“伊甸园”,也许是整个亚太地区最质朴的生态系统。

    发现湄公巨鲶

    体长2.7米、体形就像一只灰熊般巨大的鲶鱼,2006年7月在泰国北部地区的湄公河被发现,这是目前有记录的最大的一条淡水鱼。尽管当地村民为维持巨鲶的生命做了努力,但它最终还是死掉,随后这条巨鲶就成为当地村民的美餐。湄公巨鲶已被列入到严重濒临绝灭物种名单中。湄公河流经的泰国与老挝村民都承诺,今后不会再捕杀巨鲶,这被称为近10年来保护湄公巨鲶的最大进展。

    猎人看到了狼群的秘密“通信”方式

    六十年代,一次天灾人祸,造成饥荒遍野,狼多为患。各行各业都组织了狩猎队,一方面为民除害,一方面捕猎食物。

    深秋,一个猎人率领一支狩猎队来到甘南草原,三人一组,分散活动。

    一日,我们沿着一条布满狼粪的“兽径”,潜入狼群盘踞的腹地。那是一片纵横数千米起伏连绵的浅山。我们选好了便于嘹望的地形,利用疏林灌丛隐蔽了起来。猎人慢慢移动望远镜,仔细搜寻,发现目所能及的十多个山包上都有狼,它们静静地卧在阳坡的草丛中沐浴阳光。望远镜中的狼,面部表情都看得十分清楚,它们的头一动不动,只是两只眼睛忽睁忽闭,似是“假眠”。每个山包上只有一只,唯独离狩猎队最近的一个制高点上卧着两只,一个头朝东,一个头朝西,这样,它俩可以监视四面八方。

    猎人放下望远镜,正暗自庆幸这次潜入的成功,这时左眼的余光发现慢慢冒出一个黑影,他立刻回眸斜视,一眼就看清了,原来是刚冒出地面两只尖耳和两只眼睛的狼。狼脸的下半部仍被草丛遮挡着,只见它那两只闪射凶光的眼睛直直地盯着猎人……他们之间只隔不到10米宽的沟。真没想到这么突然,这么近。这些自以为训练有素的老侦察兵在监视狼时,却毫无察觉地被狼反监视起来。这简直是对猎人的嘲弄!他气急败坏,刚要抬枪射击,那狼把头慢慢往下一缩,没了;猎人迅速转目去看制高点上那两只,也没了;他又急忙环视其余各个山包上的狼全没了!

    奇怪,怎么这么快,两三秒钟之内要把相隔数百米乃至上千米互不相连的十多个山头上的狼,从“闭目养神”状态唤醒、弄走,“走”得这么快,这么急,怎么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使用的是什么讯号,如此迅速、准确?

    另一次,十四只狼站在山坳上,好像是商量如何行动,狩猎队员隐蔽在岩石后面,耐心地等待着,想看个究竟。20分钟后,它们不慌不忙地走上了对面的坡,而后一只上一段停一阵,转身坐下向后观察,不到200米的山坡停了三次。狩猎队员等狼全过了山,才派二人跟踪,猎人自己留在原地。

    狡猾的狼发现跟踪的只有二人,便向三个方向逃走,向北的一路五只,把跟踪的二人诱到山脚碌曲河畔,甩掉他们之后,折向东南,毫不隐蔽地沿着山脊返回刚才离开的出发地。虽然离开不久,到了跟前又有疑虑,还要看个仔细,它们躲在一排岩石侧面的阴影里,领头的狼已经到了岩石的尽头,再向前就是开阔的草坡,但是,它不多迈一步,只是悄悄地向草坡俯探,观望2~3分钟,再把头缩回到阴影里;后面的四只如同石头一样,一动也不动。

    猎人在它们的左前方不到200米,看得非常清楚,它们容身之处很窄,右侧是笔直的不可攀登的岩石,左侧是3米深的悬崖,它们连调头的余地都没有。猎人看了一阵,看到一屡阳光斜射在第五只狼的后背,那里正是那排岩石的一个缺口,猎人想从那个缺口接近狼!猎人看好了迂回的路线,等待行动时机……

    突然,响起了一声震撼山谷的吼声,那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豹子的怒吼,这时五只狼同时把头转向它们左后方的森林。猎人趁机迅速滚进通往山脚的小水沟,利用疏林杂草的遮挡,有时慢慢地爬,有时敏捷地跳……经过半个多小时,终于摸到山脊,悄悄探头一看,那豁口露着那只狼尾和右胯。猎人想先悄悄刺死一只,再开枪不迟。于是,一个箭步向狼刺去,没想到刺刀尖刚碰到狼胯表皮,狼借力向左躲闪,跌下悬崖;我心狠步重,一脚踏在崖边,身体重心前倾,无法收回,随狼一同跌落崖下……

    跌落时,猎人想前面那四只狼一定会向前面草坡跑,万万没想到猎人看到的却是五只狼四脚朝天,同时跌进一个积雪很厚的大雪坑;当时猎人同那只被刺的狼相距不过一米,落地时,差一点落在狼肚上!

    当时,猎人是惊喜交加,惊的是落入雪坑与狼是一比五,如果它们用“五狼分尸”,猎人一只半自动步枪很难应付;喜的是难得一见的野狼翻滚表演………以及和狼一起跌落!

    猎人跌入坑中,急忙坐起,刚想举枪,一看晚了,狼的动作怎么那么快,他看到的只是蹿到坑上的狼尾巴了!

    本来这场闹剧弄得猎人当时只顾捧腹大笑,哪还有心思打狼呀,笑了一阵之后,越想越觉得奇怪,他刺的是最后一只狼,狼躲避刺刀,借力向左躲闪是正常反应;可是,前面那四只狼根本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就是知道后面出了事,它们也应该向前跑。为什么它们不向前面开阔地跑,反而同被刺的那只狼同样进行左侧翻呢?而且动作协调一致,像体操运动员听教练口令那样准确一致。

    想来想去,猎人的结论是:狼采用的秘密通信手段是其他动物和猎人无法听到的信息和其他不清楚的联系手段。

    31岁的大猩猩科科“写”歌词出CD专辑

    科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只大猩猩,这只雌性猩猩可非同一般,非常聪明,能言会道,近日它更是火得不得了,居然向娱乐界发展,由它“作词”的一盘CD已录制完成,近日上市。

    今年31岁的科科属于低地大猩猩,据说它已掌握了1000多句美国手语,据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的“大猩猩基金会”的女发言人詹妮弗。帕特森说:“科科是个内心世界十分复杂的猩猩,就跟我们人一样深刻,它的歌词表达了很深的感情,新专辑叫《好动物大猩猩》(Fine Animal Gorilla),这也是根据它的手语定下的,专辑的曲调风格也多样化,从低强度的rap到西印度群岛的瑞格舞曲再到摇篮曲,应有尽有。”

    科科当然不会作曲和演唱,但歌词却全是它“写”的,人们根据它的手语记下来,形成天然的歌词,由作曲家作曲,歌唱家歌唱,推出了这盘独一无二的音乐专辑。对该盘新专辑有兴趣的音乐迷们可以通过大猩猩基金会的网址ht-tp://www.koko.org买到,价格是14美元,说不定还有升值潜力呢。

    科科是为数不多的会美国手语的大猩猩之一,它经常作为它同类的大使“出访”。低地大猩猩原产于中部非洲,由于那里的森林被大量砍伐,而且大量的猩猩被杀,所以这种大猩猩的数量急剧下降,人们对它们的命运感到担忧。

    而科科的表兄弟姐妹“山地大猩猩”更是属于濒危物种,目前,野外的山地大猩猩数量只有500多只了。

    短尾猴智擒乌鸦

    约翰内斯堡市内的普森动物园里养着一只供展的短尾猴,因为它太调皮活泼,所以用一条长链子将它拴在一棵枯树上。它可以爬树,也可以下地,在50平方米内自由活动。饲养员会定时把食物放在枯树根下,它可以随意享用。附近树林里有四只乌鸦,它们对猴粮很感兴趣,但它们不敢与短尾猴争夺。不过,乌鸦聪明而又狡猾,它们自有恶计。当短尾猴爬上枯树顶,跷着二郎腿休息的时候,四只乌鸦同时飞掠过来,把放在树根下的猴粮抢劫一空。短尾猴只得瞪着眼睛吱吱叫,为此还常常饿肚子。次数多了,短尾猴也施展恶计。

    一天,当饲养员把猴粮放在枯树下时,它懒洋洋地爬下来,捧着肚子一脸痛苦,然后仰面倒下,紧闭双眼,一副将要病死的样子。四只乌鸦毕竟不敢靠近猴子,它们飞下来,叫叫,跳跳,这是试探。短尾猴仍然闭目不动。一只胆大的乌鸦终于跳到猴子身旁,轻轻啄食。谁知短尾猴弹跳而起,抓住那只乌鸦,一阵狂咬、狂撕,最后把死乌鸦扔在地上示众。那三只逃跑的乌鸦眼见此情此景,再也不敢来偷猴粮了。

    尺蠖蛇捕鸟

    尺蠖是一种昆虫,土名叫造桥虫。因为它在树上爬行时先收拢尾巴,形成拱形桥的样子,然后头一放松、身子向前放平,然后再收尾巴再放头,一拱一拱蜿蜒行进。

    奇怪的是亚马逊丛林里也发现了这种生存形态的树蛇,故名为尺蠖蛇。

    尺蠖蛇长80厘米。土灰色,无毒,营树栖生活。它的腹部黏附力很强,像条树枝似的黏附在树枝上。它要游动时先用下颌部吸住树身,然后尾巴向前收拢。它的下颌一放松,身子即向前移动40厘米。它有大树一样的褐色,有树枝一样的形态,所以隐蔽在树上很难被别的动物发觉。它的主食是蝉、树蚁和螳螂等昆虫,但也攻击鸟类。

    当它发现树枝上有鸟时,会悄悄地从背后接近,待“拱”到离鸟20厘米时,就把身子定格成“桥”,然后看准目标,放松下颌,身子像条放松的弹簧,嘴巴直冲小鸟一口咬住。此时小鸟挣扎鸣叫,但来不及了,尺蠖蛇从两枚獠齿里喷出消化酶,不久小鸟变得酥软,供它慢慢咽下。

    奥地利40只燕雀“醉酒”后撞上窗户丧命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40只燕雀离奇死去,有关专家日前对它们的尸体进行化验分析后表示,这些鸟儿并非如人们最初所担忧的那样死于禽流感,而是在吃了发酵的浆果后进入“醉酒”状态,撞上玻璃丧命的。

    据报道,维也纳市兽医部门女发言人索妮娅·威斯利在接受奥地利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专家们对这些燕雀的尸体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检查,最终确认它们并非禽流感的牺牲品。不过这些鸟的肝脏状况却已变得十分糟糕,以至于“它们看上去都像是老资格的酒鬼。”

    威斯利说,这些鸟均是在猛烈撞击窗玻璃后因折断脖子而死亡的。很显然它们食用了大量已经开始腐烂且其汁液正逐步转化成酒精的浆果。她还说,当那些浆果在鸟腹里被消化时,其汁液可能仍处于继续发酵的过程中,这使得燕雀们变得晕头转向,最终扑向玻璃自取灭亡。

    猫头鹰率众乌鸦大战紫貂

    2005年12月14日上午,有人在长白山山门不远处的公路旁看到动物奇观一只猫头鹰率众乌鸦大战紫貂。

    当时,一棵高大的柞树上,不仅落满了几十只乌鸦,还端坐着一只形态很大的猫头鹰。猫头鹰如同一个身披战甲的大将军。柞树中间有一个洞,外表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这里面栖息着某种动物。过了一会儿,猫头鹰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几十只乌鸦顿时飞起,把树枝弄得噼叭作响。随后一只乌鸦钻进洞,可是它有去无回,但其他乌鸦没有就此罢休……

    乌鸦们在经过一段心惊肉跳的攻击后,又集结到树枝上。稍作调整后,这只猫头鹰悄悄落在树洞口,用坚硬的喙使劲啄树洞边缘的树皮,并将每一块树皮投进洞里。这时,洞内的动物乱作一团,一只紫貂飞身跃出,撞向猫头鹰,猝不及防的猫头鹰被重重撞向雪地。随后,又从树洞蹿出了几只长着黑缎般茸毛的紫貂,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开始了。猫头璃带领几十只乌鸦追逐并啄咬几只紫貂,而紫貂一边反扑,一边奋力突围,纷纷向林中逃去,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猫头鹰和乌鸦重新落到柞树上,受伤的乌鸦不时发出悲鸣,在原野里回荡。双方搏斗的时间持续有五六分钟,令现场的人们目瞪口呆。

    据了解,在长白山林区,由于国家多年采取禁猎措施,林中动物明显增多,但猫头鹰和乌鸦合力战紫貂这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在动物界中极为罕见。

    土耳其一村庄1500只绵羊集体跳崖自杀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最近在土耳其靠近伊朗凡城省的一个村庄发生了一件奇事,1500只绵羊在领头羊的带领下,一只接一只地向一个深约15米的峡谷中跳下,导致450只羊死亡。

    据当地牧羊人说,这些绵羊属于26个家庭,当时牧羊人正在吃早饭而让羊群自行在周围吃草,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谁知道,领头羊竟突然带头跳崖,整个羊群的1500只绵羊也跟着跳。最先跳下的绵羊摔死了,因为后跳的落在先跳的身上,因而幸免于难。450只绵羊死亡,给当地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百年昆虫标本复活了

    大英博物馆的轮虫标本在标本盒里静静躺了112年,有一天,博物馆工作人员搬动标本盒时,不小心把清洁水洒到标本盒里,突然间,两只轮虫竟然慢慢的蠕动起来,原来轮虫之前只是休眠状态,当有水分时,就又复活了。

    魔鱼皮拉尼亚

    19世纪初期,一位印度王子到南美洲来狩猎旅游。一天,他与侍从们沿着亚马逊河乘船航行,然后上岸安营扎寨后打猎。王子射杀一只美丽的彩尾雉,为了尽兴,他亲自拔毛去肠,并到河边去洗涮,以便放到野营铁锅里熬汤。他的手刚入水,河水里银光一闪,一条约300克重的鱼在他眼前游过。他突然感到一阵剧痛,抬起手一看,鲜血淋漓,半条食指已被那条鱼吃去。他痛苦地喊了一声“皮拉尼亚”,意思是牙齿锋利的恶鱼。后经土着翻译指认,说这种鱼叫“卡利波”,意译是“拉丁美洲之大害”,它们在水下成群结队,对哺乳动物的味道特别敏感,头盖骨特厚,牙齿特锋利,能在15分钟内把人啃成一副白骨。当即由侍从用一块牛肉钓起一条,王子用树枝条去打它,它竟跳起来咬断树枝,把大家吓得目瞪口呆。到了20世纪中后期,进入亚马逊河和原始森林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卡利波”以及“皮拉尼亚”的名字渐渐隐去,这种鱼被定名为食人鲳。

    蟒蛇报恩

    1996年8月的一天,黄开宁在槟榔园发现了一条尾巴上受了刀伤的小蟒蛇,趴在岩石上,一动不动。自幼喜欢小动物的黄开宁把它带回家,并在一位老中医的指导下,用一种止血生肌的草药,为小蟒蛇疗伤。

    3个月后,小蟒蛇不仅完全得到康复,而且体重也增加了几斤。黄开宁本想把小蟒蛇放回大自然,却又担心小蟒蛇再次遭受伤害,遂让小蟒蛇继续留在自己家里。1998年,邻村的晓兰姑娘听说黄开宁养了一条蟒蛇,还和蟒蛇一起睡觉。约女伴们到黄家去观赏后,晓兰对黄开宁印象深刻。接下来的日子,晓兰也开始帮黄开宁捉老鼠,彼此间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年后,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2000年,黄开宁的儿子出生后,蟒蛇对儿子特别友善,从来没有伤过孩子。每当黄开宁夫妇外出时,这条蟒蛇就成为黄家尽职尽责的“保姆蛇”。他的儿子一会儿将蟒蛇当马骑,一会儿把小脸蛋贴在蛇背上。

    2001年夏天的一个深夜,晓兰被客厅里一阵嘈杂声惊醒,她急忙推醒丈夫。黄开宁起床开灯一看,一位陌生男人的双腿被蟒蛇紧紧缠住。原来是小偷准备偷黄开宁刚收购回来的槟榔。

    黄开宁和蟒蛇的故事传开后,陆续有商人表示,想把这条蟒蛇买回去当宠物。2005年,有人甚至开价15万,黄开宁却舍不得,他说,蟒蛇就像他的家人,他不会卖掉它。但另一方面,由于蟒蛇如今已成巨蟒,食量惊人。原本就不富裕的黄家过得很是艰难,巨蟒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