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注】变者,不拘常法(但非乱来),从宜而行之谓。九,数之极。
九变者,用兵之变法有九也。
变,不拘常法。但光知“穷则变,变则通”,乱变,弄不好则造成祸害,故必从宜而行,“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义者,宜也。
【夏注】夫兵有常法、有变法,使第知守常而不知应变,亦无益于胜败之数。
有常有变,有经有权,有争有不争,“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夏注】前篇言争,盖其常也;此篇言不争,则其变矣。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变,故次军争。
兵家、法家常用变。常法人人皆懂,而所变之法则各人不同,叫敌人无法知。
“经之以五事,较之以七计”,为常法;“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则为变法。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变,在人的智慧中。
【夏注】此篇总是要为将者,慎于处变,无容忽略之意,常之反为变。
慎于处变,要处变不惊。
【夏注】前言军争之法,常也;此言不争,变也。使一于争,而不知用兵有时而不争者,则暴虎冯河之辈,诚无足取。
故《孙子》历举九变之事,以继军争之后,且惓惓以思患预防为戒,以必死忿速为贱也。
思患预防,防患于未然,防患于前,因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做任何事必有受命,为将者受国君之命。
合军聚众,圮(p@)地(倒塌,难于通行之地)无舍(sh-,屯止)
易于全军覆没之处,千万不要驻留,要速速离去。
衢地(四通八达之地)合交(交与国)
到了四通八达之地,如何结交与国很重要。要结交与国,以作为应援。
绝地(无前进之路)无留(淹留)
做事有时亦可能逢绝地,但一般人都不愿意承认、也不接受失败,所以就不易处理。应该快快结束,不要留恋,否则掩耳盗铃,只有愈陷愈深。
围地(居四险之中)则谋(设法出险)
处于易受包围之地,四面楚歌之际,要在没办法中想出办法。
环境一有变,要就地取材。乱世儿女,经验丰富,容易生存。
中国人的观念,剥极而复,否极泰来,穷极必反。遇事不必尽悲观!
死地(生死有一半把握)则战
如到了死地,没办法了必战。此话发人深省:不怕死还有绝处逢生的希望,死里求生要决战。视己之智慧,要有急智!不要犹豫不决、胆小,因对方不会和你一样不要命。必要死的就不要怕死,如请对方原谅则必死无疑。
“鬼怕恶人”,要能把持自己,哀告、乞怜绝对不能办成任何事。愈软弱、愈怕事,别人愈会欺负你。“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欺善怕恶、软土深掘,人之常情!一般人见老实人无不欺负。
途有所不由
变以避祸。虽是正途,但有时不从正途,故意走偏僻小路就不易遇上敌人,由旧路则敌人知如何对付你。
人生时时刻刻皆作战,没有必胜把握就不要斗。许多人做事没有理智,光有血气之勇,没用!
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
不击、不攻,利害存焉,必懂得敌情、敌势。
天下事必细心才能成功,非心细不足以任天下事。
地有所不争
不争,为有所为也。不要求口头的胜利,逞一时之快,人家必会报复。
最怕阴险的人,你说什么他一声不吭,是非、好坏、愿不愿都不说。东北土话:“麻面无须不可交,矬子肚里三把刀。最毒不过独眼龙,独眼龙干不过水蛇腰。”
一方水土一方人,各地人各有特性,传统俚语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十个湖北佬,干不过一个江西老表”。台湾人则说福州人厉害。
君命有所不受
随时制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看时识势,恐“中制”(君主“留中不发”)。将在外了解实情,不知敌人的虚实,绝不能贸然有所行动。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有时人的观念一错,就全败了!岳飞何以接到十二金牌就要回去?当政者都喜有“愚忠”之士,愚忠最为可怕!岳飞之所以必死,其实最坏的是老三(宋高宗),不是秦桧。喊口号,必看清楚后再喊,或是放在心中作为自己的抱负就好。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夏注】凡此九者,不拘常法者也。
兵无常形,唯变所适。
《孙子》言军争值此九者皆有所害,当思所以变之以为我利。五利皆在九变之中,故曰九变之利。九变,通权达变,变通活用。
治兵不通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九变中之五利),不能得人之用(不能活用)矣
【夏注】用兵有九变且有五利,不可执一,惟智将者能变通之,可以成天下之大务,去天下之大患,而制驭乎诸侯矣!
九变之术,不学无术,学就有术,故曰“学术”。
变,随时制宜,在人的智慧中。《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以应敌。
“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韩愈《原毁》),没出息!不应怕别人强,就怕自己不努力。修其身,修其事,真做到就不怕别人。
是故智者之虑(计虑),必杂(掺杂,不单一)于利害
【夏注】总是要人杂于利害之意。利中有害,害中有利,天下事大抵如此。
智者计虑,必掺杂利害。什么叫做智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呆子见呆。读一本书就视什么智慧,善用智慧,说容易真用上不易!
智慧固然与天生有关,但又与勤学、好问有关。“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中庸》),仔细打听左近人的想法和舆论的观点。练达智慧最为重要,连舜的智慧都好问、好察迩言,天下无不值得重视的事,大智者是自左右环境启发出来的。
各民族发生智慧之始不同。中国自有思想以来即讲两端:阴阳、乾坤、善恶、男女、黑白。两端特别高深,“阴阳合德,刚柔有体”(《易·系辞下传》),就生生不息了!老子“一生二”(《老子·第四十二章》);孔子“变一为元”(《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元生一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乾卦·彖传》)。
只要会想,无不掺杂好坏、利害。小虫子碰到东西转身就跑,利害也。何况人乎?智者之虑,虑的是利与害。是否真懂得利害?智者,智不危身,做事至少不对自己有害。遇事,要先保存自己,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杂于利,而务(所务)可伸(伸,理。伸其功,成其功)也
务实,不务虚!兵家与法家不说空的,务实。
人思想里,每天不是利就是害。想事情时,开始必须马上想到利与害。当务之为急,人每天皆应有当务,如想到利,则所当务之事必应有成就。
杂于害(考虑周密,必细心求)而患(祸)可解(音谢,解除)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杂于利害两端,“执其两端,用中于民”(《中庸》)。天天想,就是计利。读书时,就以读好书为当务之急。
人非以成功为当务之急,而是以避祸为当务之急。如净往好处想,没想到害,害来就不能处理。会想的,想到利也必想到害,才能防患。不能尽想利,不成功的害也必想清楚,才能除这个害。
思考周密,必于细心求。智者之虑,虑的是利与害,急所当务,务伸;防患除患,害解,这是智者责任之所在。
是故屈(畏服)诸侯者以害
在于掺杂利害两端,而设计谋以害之。
役(支配)诸侯者以业
在于掺杂利害两端,构思许多事疲劳之,使其忘了当务之急。如好大喜功者,则叫其穷兵黩武,以消耗其国力。
遇大才能者,构成许多美业,消耗其体力。消灭对方的实力,使其疲于奔命,焉能有工夫读书?
戒骄戒奢(《老子·第二十九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人家赞美你,劳你时,就必戒之。人家役之以业,用意在使你寸步难行。
趋(趋附)诸侯者以利
在于掺杂利害两端,而施小利以诱之,给甜头吃。声色货利以诱之,许多事无不是诱之以利。
我一生中天天谈《易》,因为尽在困难中。到年纪大了,懂得文王拘于羑里而演《易》,心就能平静下来。中国东西的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但必看自己了悟多少。
《大易》与《春秋》要天天看,终生读之。自己必选一门,终生读之,子书在内,终生玩味,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就有术,能够避祸。
今天中国人更必要好好善用智慧,因为未来的坎坷必然很多,到哪儿也逃不了。应脚踏实地,有了内在力量才能办事,绝不能感情用事。
故用兵之法:无恃(仗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有万全准备)之
所恃者,于未事而预防之,不于临事而始图之。
“初九,潜龙勿用”,就是龙,时、位不到,也不可以乱来。做事绝对不可以乡愿。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夏注】必视未战如将战,处既战如未战;不以敌去而侮,惧有佯退之理……则常有所恃,万无可攻。
不可攻,谓我能慎防,有以自守,虽攻无虞也。
在于平时要有备则无患,要有自固之本。
故将有五危
【夏注】为将者,岂尽智谋之人哉?其狃于性情之偏,不知所以矫之,而入于危殆者,盖有五焉。
五危,易中敌人之计。
如果想要支配敌人,一定要充分了解敌人。
必死可杀(置之死)
自己找死!愚者多半好自用,抱必死的决心;有必死的决心,就可杀之。
都不怕死,谁做元老?先烈与元老,差太多了!人是要成功,没有要找死的。
年轻人不懂得掩藏,信誓旦旦,易中人计谋,让对方达到目的。
必生可虏
贪生必降。一个人有必生之心,必做俘虏。
如一人怕死,慢慢引之、诱之,早晚即成俘虏。视对方所好而定:好利,诱之以利;好色,诱之以色,就上道。
洪承畴被囚禁时,麻雀粪掉到其身上,必用手挥去;太宗庄妃(即后来的孝庄太后)得知后,知其必降:“一个爱惜衣服的人能不爱命?”懂政治是天生的。
忿速可侮
无脑!好发脾气,一介勇夫。一受刺激,就头脑不清楚,没有修养!
人世就是敌我,是一等一的人物,就不可以发脾气。智者不怒,专和人斗智。
廉洁可辱
书呆子领兵不行!一介不取,非礼勿视,不受人污;有以凌辱之,则必求雪耻,而致轻举妄动。
爱民可烦
【夏注】民虽将所当爱者,要在审于利害之何如耳。若无微弗救,无远弗援,则必烦而困矣!
为将者千万不可以有“妇人之仁”,否则姑息求全,遇事不能果决;一迟疑,可能全军覆没。
凡此五者(五危,书呆子行为),将之过(最易犯的过错)也,用兵之灾也
【夏注】五者,皆性情之偏者,不可不察,言当自省也。
苟知所以矫其偏性,使适于中,则强有所加,弱有所用,刚有所施,柔有所设,事必量其可否,心必杂于利害。
一个人在任何人面前,尽量不要暴露自己之所短,否则早晚为对方所用。
“无欲乃刚”,真正刚者少见。好什么就给什么,早晚成俘虏;反之你好什么,人家知道了,即用以俘虏你。
要自省,修己自治。但是人一旦有毛病,也不是谁说了就能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详究)也
【夏注】此亦示人知变之方。
所当时时警省,事事变通,庶不至于有失。
每个人都有五危,戒之!人知你必死必生,乃是你自己说出的。一切皆操之在己,要善用智慧,自己的好恶不能为人所知。对方知你之所短,则你早晚必败。
外表如现之于平淡、冷静,则毛病不易被人抓住。人不能冷静,焉能成功?想要支配敌人,必须了解敌人。
多一分保密功夫,就多一分成就的机会。最可靠的只有父母,谁都不可靠,真的就是真的,不要自我陶醉。“夫妇以义合”(陆贾《新语·道基》:“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不懂得“义”(《春秋繁露·仁义法》:“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用什么来维系?读书必明理,如读书不能改变气质,没有用,谈不到明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大学》之八条目,亦即“八骏图”,八个远大的图谋(策划、考虑)。做事必先立住大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本立而后道生,可以应无穷。
在内地,北京话范围很小,方圆几十里而已,出这范围说话皆各有各的味。山东人说话像要吵架,山西话更难听。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说无锡官话,一急就难懂。鲁实先(1913~1977,湖南省宁乡县人,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精通文字学、上古历法、《史记》)不说湖南家乡话,但说国语也难懂。中国文字同,对民族融合的功劳大。
今天都说国语(内地称普通话),但内地与台湾不同,如“蹓跶”,北京说“绕弯”,台湾说“散步”,因为台湾有日本话的基础。
中国地大,山川地理形势不同,各地都有特产。中国百姓多半忠厚,神话特别多,到处都有,因历史太久!
南京蒋山有孙权的陵,六朝庙,墙极高,潭中有一石头龙,一边清水,一边黑水(蒋山,又称紫金山、钟山,因汉秣陵尉蒋子文被视为山神,故又称蒋山。孙权因避祖父孙钟名讳,把钟山改名蒋山。《三国志》记“孙权死后葬于蒋陵。”孙权陵,在蒋山,称作蒋陵。)。
苏州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春秋晚期,传说吴王阖闾葬后“有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山上一石一木,都有美丽的传说(虎丘,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西北山塘街,距城约3.5公里。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虎丘不仅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也以拥有天下名泉佳水著称于世,有“天下第三泉”之称。)。
山西太原,有晋祠(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创建于西周,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主体建筑“圣母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建筑。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西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
北京玉泉山,水质甘美,但运走则变味(玉泉山,位于北京颐和园西侧,因山上有玉泉而得名。玉泉山海拔约一百米。《日下旧闻考》记载:“山有石洞三,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浅莫测。一在山之阳,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澄泓百顷,鉴形万象,莫可拟极。一在山之根,有泉涌出,其味甘洌。洞门刻玉泉二字。”)。
中国北方没有台湾这么潮湿,东西放久也不发霉。台湾气候潮湿,所以患风湿的特别多。
我从小就有压力,因为“亡国”(指清亡)后在悲哀的气氛中受教育,每天要有计划地做事,不发牢骚,也不懂得悲观。你们必须好好地训练自己,升官发财是命,学“能”则操之在己,必要有超人之处,不求做高官显宦。
我到政大教书的原则:请我必有条件,要看得起我,不给钱没关系,给钱必亲自送来。不填表,既有身份证,又何必填!自己必有守,他们之所以会无法无天,乃因为我们宠他们。不可以自己否定自己,别人没有守不管,自己必要有所守。不侵害别人,但自己的守不能因别人而毁掉。老年人必特别注意,应做时代的中流砥柱、标杆。
我从小不学抽烟、喝酒,来台后才学会抽烟、喝酒的。人生不易,不沾染嗜好最好。烟不会误事,酒绝对误事。尽量不要喝酒,晚上喝完酒还能再读书吗?
“无忝所生”,必把自己训练成铜墙铁壁才行。我看人在街上捡烟头来抽,心生警惕就戒烟了。我一生就怕我母亲,于正月十六我母亲生日那天将烟具洗好供着,从此戒烟。朋友最重要,可以说真话。朋友来,我说:“戒烟了!”朋友太太说:“你能戒烟,我就能戒饭!”我说:“真戒了!”她说:“真戒了?薄情!”做事不易,人嘴两层皮,怎么说都有理,焉有真是非?女子无言便是德,说话得恰到好处!
我喜欢乡村,尤其农家。太祖高皇帝起兵失败时,明兵追赶;他见一山沟躲进去,藏身处霎时乌鸦落满地,将太祖遮住,追兵无所见乃回。太祖登基后,为报答“乌鸦救驾”之恩,所以满人不可吃狗肉、乌鸦肉,并立杆祭之。昔人不忘祖先发迹的东西,只要出身不是下九流的绝不避讳,祭祀时必祭之,此为报本的观念。
必认识自己,个人环境不同,境遇有别。人家做好,不必羡慕。认识自己,才能知止,即使不成功也不会失败,不把老本赔掉。贪得无厌最糟!
中山先生让位给袁世凯,非凡人也;讨伐时,做临时大总统,达到目的就知止。真金不怕火炼,连毛泽东都曾挂中山先生的照片。人的成就在其德,不在其权。懂得真是真非,有正知正见了,才能做中流砥柱,人有其存在的价值,老年人必注意。
年轻人要有定力,尽量不要养嗜好。不必把是非、好坏、善恶看得那么严重,一切都是主观。重要在不欺心,欺心事早晚有一天毕露了!也不必为别人的是非所左右,以良知为主。“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说的人耐心恳切,而听的人则不以为意),自己往前悟,悟出真理。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云:“苍苍烝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殁,家莫闻知。”道尽天下父母心,老年人的感触!
读《孙子》时,不必忘不了儒家,应接受各家的思想。你们自中小学即接受“道统”观念,迷信!旧社会不喜百姓读子书,此为愚民政策。先读《四书》,再读子书,此仍受道统观影响。你们接受太晚,不分头并进,来得及吗?此何时也,还谈道统?你们读西方哲学,还不是各家一起接收?吸收时,应不分彼此,然后专一个就行,必先广量接收。
南宋之前,犹无《四书》。朱子在金门讲学,《四书》为金门产物。
朱熹任福建同安主簿时,曾到金门燕南山讲学,后人兴建“燕南书院”。燕南书院可能在元朝圮毁。《金门县志》记载,太文岩寺于明朝末年在燕南书院旧址兴建,主要奉祀清水真人,原为三进大殿堂。清朝时,第三进曾辟为“燕南山书院”,对教化人心甚多贡献。
朱子学是南宋产物,因非救命的东西,故南宋并未因此而起。碰一英明的康熙,将朱子捧红,供于正殿,因“朱子曰”比“康熙大帝曰”更有用,朱子学乃成为御用之学。
《孟子》在此之前为子书,地位与诸子平等;之前也不像《韩非子》般受重视。因其“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而被宋儒选入;其后程子接受,乃成为道统。韩愈(768~824,唐宋八大家之一。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道统说”也是。
韩愈提出“道统说”,其《原道》以“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又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韩愈对孟子的推崇,为宋儒所继承,在宋代孟子不仅上升为“亚圣”,《孟子》一书也由子上升为经。
吸收智慧,应绝对客观。我经子一同教。子书并非不如经书,经、子是后来定的。
今天中国人必广量吸收智慧,才能应事(世)。做书法家、哲学家、画家要到你们孙子那一代。今天你们还画画?我这些年不动笔写字、画画,无此闲情逸致!
玩味很重要,琢磨之,不必再作注释,明白、有用最重要。读书的目的,是要以古人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不是作殡仪馆的化妆师。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语·先进》)言论有弊病,要明辨之。不要自欺,也不欺人。
古人著书,从早到晚,不愁吃不愁穿,一个人兴之所至,什么都可以写,但是那个书不可以印出去,不能自欺!不要有腐儒之见,要学智慧应世,做事必要走到前头去。
真正经书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已亡佚。当政者的话,历史陈迹,不足为法。
以后没有子书,称“集”。文集也是一家之言,只是自己的思想没有那么高了!诸子与圣人等,将其一生经验笔之于书,皆为了救国护民。然因心切,帝王之家看来有过火之处。
今天应平心静气看那些不朽的经典,不要背着感情包袱,应像看戏剧般,各家都欣赏,看其真正的好坏。御用文人之言还值得听?
道统观是宗教的。在今天大可不必做正统派,做孝子贤孙、保镖更不必!子书在帝王时代受那么大的打击,几千年仍然传下来,必有其真精神,应吸收其精华。经史子集,不分高低。
有清一代无出一思想家,只是些书呆子,博学,会搜书,但无思想。熊十力(1885~1968,湖北黄冈人)、梁漱溟(1893~1988,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为清末民初人物。思想家有时一句话启示人,终生受益不尽。
来台后,就是国剧界培育出几个人才,学术界没有。品评,听完后评之:乾旦程景祥(台湾唯一男旦演员)唱得不错,郭小庄(1951~)、徐露(1941~)功力不错。张安平(1940~)气不足,章遏云(1912~2004)不错。懂得听程派,就够境界,颇有功力。
程腔纤巧、柔和、若断若续,但时而奇峰突起、高入云霄;时而低回宛转、缠绵悱恻。其善用气口,断续之处,藕断丝连;高低曲折,自然无痕,最为悠扬悦耳、沁人心脾,尤其在气口上用功夫,巧夺天工。
对什么都不要迷,喜好书画看一看就完了,何必拥有?故宫展览平时都拿次品,好的怕弄坏。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宫三宝,实际上是北宋三幅巨碑式的山水画: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及李唐《万壑松风图》,往往只在每年气候湿度适中时展出。翠玉白菜、肉形石及《清明上河图》则是媒体行销所形塑的所谓故宫三宝。
提醒你们,失败了就知何以失败。多少读点《孙子》,遇事就不会那么单纯。不知其所以,才糊里糊涂!
人一落地,一睁眼就开始争了。小孩生下,就会捉弄母亲,磨炼母亲的爱力;吃奶,奶水不足,又咬,天性!有争,争之术就不同,不是流血才是争。会争的,他都胜利了,对方还不觉得吃亏,这就是人生。
不人云亦云,道德,盗来的德,不要迷信,一迷信就成为宗教。哪有不争的?表情就是争,如两人在一起卖花,要抢先一步卖。面对事实,不要完全求虚无缥缈的道德。
争之以道,达到矛(攻击器具,可以攻击人)就可以,不必损害别人,乃争中之德。自己达到矛,而对方不受害。心正矢(箭)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亦争也。
学究,装绅士,其实见什么都爱,见什么都不敢说。人都一样,不肯说真的。必自“真”入手,面对事实处理事,“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不必伪!两方都有“真”的存在。许多事必自真实看,练到有真实性,别人才敢用你做事。任何人做事,无不想成功,必找真人做事。脑子第一感想到那个人,就能为你办事。社会上没有人要虚伪的人。
人要活下去,就得斗智。你有的,我也有,势均力敌,分出上下最难。但争时,多半势均力敌,必自此用智慧。“以敬事长”(《孝经·士章第五》),用敬的功夫争取一切,则人对你少戒心。最可怕的是,表面做事像慢一拍,等你一打盹,他就抢到你前头的人。
心直口快的人,不容易成大事,这样的人最没心眼,心无城府,无害人之心。
知人,从平常微小处观察一个人,自微处看人,不要讲成高深学问。不识人,就不能任人。能知人善任,就可以高枕无忧。知人善任,推己及人,不难,必细心。
崇祯皇帝(1628~1644在位)临上吊之际,还说:“君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至死不悟的人太多,一切事不按事实去想,完全按理论就坏,终走上绝路。
要天天训练自己,不要太幼稚,称“大孩子”,乃是没有主宰。你们每天读书少,应早晚看一点经子之类的书,中午则看浏览的书。至少要精读一两本经书或子书,心中才会有主宰,遇事才不会幼稚。年纪愈大,想得愈精,遇事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郑孝胥(1860~1938),《辞源》编撰者之一(中国最早的一部大规模辞书,始编于1908年,1915年正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简编,是一部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的综合性语文工具书),我的《通鉴》是跟他学的。他脾气坏,书斋名“夜起庵”,半夜两点就起来打拳,上完课再上朝。
郑孝胥,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取自苏轼“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福建闽侯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陈宝琛引荐入清宫,任“懋勤殿行走”,为清室复辟出谋献策,被授为总理内务府大臣。民国十三年(1924年),溥仪取消帝号,迁出紫禁城,他与日本人密谋,助溥仪辗转入日本使馆,再入天津日租界,从此追随溥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满洲国”成立,出任“国务总理”;后日方见他难以驾驭,以其年高“倦勤思退”为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以“头脑昏庸,才堪大任”的张景惠取而代之。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暴死于长春,葬于沈阳市东陵区高坎镇七间房村。郑为近代两大书法大家之一,有“南郑孝胥北于右任”之说,工楷、隶,尤善楷书,取经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柔中有刚。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
陈宝琛(1848~1935),德行高,是主任教官。迪化街有他写的字。
陈宝琛,原字长庵,改字伯潜,号弢庵、陶庵,福建闽县螺洲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受刘铭传之邀游台,陈家与台北“板桥林家”自此结为姻亲。宣统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在毓庆宫行走,任帝师,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清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命修《德宗实录》,民国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时,推举为内阁议政大臣;民国十二年(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民国十四年(1975年)溥仪至天津,宝琛亦移居天津随侍。“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决意复辟,密赴东北;他赶赴旅顺劝阻,溥仪不从,日本派人挟持陈返天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溥仪在日本扶持下成立“满洲国”,陈专程赴长春探望,呈密折劝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溥仪认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陈拒受职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病逝于北平。溥仪闻丧,震悼,赐奠醊,赐祭一坛,特谥文忠,晋赠太师。有藏书十万册,“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
罗振玉(1866~1940),脾气也坏,是最后去世的。很有学养,有成就的人乃真下功夫。
罗振玉,字叔蕴,号雪堂,江苏淮安人。有自挽联语一篇,概括其生平几件大事:“毕生寝馈书丛,历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秘藏,守缺抱残差自幸。半生沉沦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跸、壬申于役、丁丑乞身,补天浴日竟何成。”宣统嗣位后,内阁大库险遭焚毁,罗振玉不忍清初重要史料遭此厄运,于是上下周旋,才使十几万斤的档案和典籍免遭火难。但搬运出来后,部分档案却被历史博物馆以“烂字纸”及该馆“绌于经费”为由,出卖给同懋增纸店作“还魂纸”,他得知后,许以三倍价钱买下所有档案,为此奔走京津筹款,变卖私藏,还举私债,总算换回这批“烂字纸”。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学者注意后,罗振玉伊始即致力于调查甲骨真实出土地,并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晚期都城,属于殷室遗物。甲骨出土地和性质的考订,直接导致后来安阳殷墟发掘。罗振玉以“古卜用龟,辅以兽骨”,认为在搜集甲骨时,必须龟、骨“兼收并蓄”,派人去小屯,不仅收集甲骨,还收集了一批不为古董商重视的出土物。在《洹洛访古游记》中,记载殷墟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他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墟著作,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先导”作用。其后,西北敦煌石窟又有数万件隋唐以后经卷写本、石刻等珍贵文物发现,外国人明火执仗掠夺,罗竭力使其免遭流失国外,也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之先导者,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河。民国三年(1914年)刊布《流沙墬简》,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共同开辟“国学”新领域。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民”自居,长期侨居日本。民国八年(1919年)返国,参与清室复辟。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病逝于旅顺。
正月十六,羲皇生日,乃吾人之新纪元。一月十五、二月二日都给羲皇过生日,因“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日,时值二十四节气“惊蛰”前后,“惊蛰地气通”,自此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开始出土,而俗以龙为万物之长,故二月二又被称“龙抬头日”。
伏羲以龙命官。伏羲出生地甘肃天水,有麦积山。伏羲之国都位于陈,在今河南淮阳。
太昊伏羲,三皇之首,故称羲皇,中华人文始祖。生于陇西成纪,即今甘肃天水;伏羲氏率领部族从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在宛丘即今河南淮阳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即描写龙湖美景。伏羲立九部,设九佐;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有太昊伏羲陵庙,自古就有民间祭祀伏羲和官方祭祀伏羲的习俗。师尊曾于新店静园立“人祖羲皇庙”。
将相本无种,人人当自强。要学常山之蛇,反应特别快,得活泼到这个程度,才像个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