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之节”也作“柏舟之誓”,人们用它表示妻子在丈夫死后誓不改嫁。
此典出自《诗经·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dàn)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春秋时期,卫国的共伯去世了,他的妻子共姜悲伤不已。父母逼迫她改嫁,共姜坚决不愿意,并写下《柏舟》一诗表示拒绝。
诗中写道:摇着柏木造的船在河中泛游。
那个小伙子青发下垂、中分,向两边梳成双髻,真的可做我的丈夫。可是,我到死都不会改变志向,叫声娘呀叫声天,为什么对我不体谅!
班姬团扇
“班姬团扇”用以形容失宠遭受冷遇;也用以表现孤寂冷落、凄婉哀怨的情感。
此典出自《汉书·外戚传》:“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西汉时期,一班姓女子,容貌美丽、多才多艺,擅长写诗作文。汉成帝刘骜即位时,她被选入宫中,深受汉成帝的宠爱,被封为婕妤。
后来,汉成帝宠爱美人赵飞燕,班婕妤受到了冷落,甚至连许皇后也失了宠。
赵飞燕为了稳定自己的专宠地位,就在汉成帝面前进谗言,诬告许皇后和班婕妤在后宫暗行巫术,诅咒汉成帝。汉成帝一怒之下,便将许皇后废掉。班婕妤再三申辩自己无罪,皇帝才没有处罚她。但班婕妤想到赵飞燕飞扬跋扈,时间一长定会遭到她的陷害,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于是她请求去长信宫侍奉太后,离开了皇帝身边。
班婕妤去了长信宫后,回想当日在皇帝身边时的繁华热闹,对比眼前的寂寞凄清,心中愤愤不平。她写了一首《怨歌行》,抒发胸中的怨恨。诗中写道:“裁开白如霜雪的丝绸,做成圆如明月的团扇。出入于君王的怀中袖里,摇动时微风轻轻袭来。然而常常忧虑秋节到来,清凉的秋风将炎夏驱赶。团扇便被弃于箱笼之中,从此与主人情绝恩断。”
悲不自胜
“悲不自胜”的意思是,悲伤得自己承受不了。
此典出自《周书·庾信传》:“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
远别,悲不自胜……”
庾信(公元513~581年)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作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他生活在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的时期。六世纪三十年代,在北方形成东魏(公元534~550年)和西魏(公元535~556年)两个封建割据政权,同割据江、淮以南的梁(公元502~557年)政权三足鼎立。后来,东魏改称齐,西魏改称周,即北周。
庾信十五岁起就在梁宫廷中做昭明太子的侍从官。后来梁都江陵被西魏攻陷,梁王朝名存实亡,于是庾信在魏、周两朝都做起官来。
当西魏的将领常山公于谨等率兵攻陷江陵后,庾信的母亲、妻子也被俘押到长安。江陵沦陷的悲惨情形,使他终生难忘。
晚年,他在北周当官时,追忆往事,写成了著名的《哀江南赋》,凭吊故国,感叹故乡父老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感。
他在《哀江南赋》中写道:“我庾信头发花白,刚刚步入半老之年,就遭到了丧乱之苦,拖着瘦弱的身躯,孤单地四处颠沛流离,现在已到了晚年。江陵沦落前,友人王褒写了一篇《燕歌行》,描写北方苦寒的情形,我也与他和了一篇,从此天各一方,令人极度悲伤。”
悲心更微
“悲心更微”用以比喻引起人们感情强烈反应的事物、第一次出现给人的刺激是最深的,如果重复出现,感情反而会淡薄下来。
此典出自《列子·周穆王》:“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有一个燕国人生在燕地,长在楚地,老回燕地。
一天他路过晋国,同行的人欺骗他,指着城对他说:
“这就是燕国的城。”他顿时脸色凄然。随后又指着土地庙说:“这就是你村里的土地庙。”
他不禁唏嘘叹息。然后,同行的人又指着一幢房子说:“这是你先人的房屋。”他于是流泪啜泣。当指着一个坟墓说:“这是你先人的坟墓。”他再也控制不住悲伤的情绪,放声大哭起来。同行的人哈哈大笑,说:“我刚才是骗你的,这是晋国呀!”那人感到羞愧万分。
当他回到燕国,真正见到燕国的城郭、社庙,见了先人的房舍、坟墓,他悲痛的感情反而变得淡薄了。
髀肉复生
“髀肉复生”亦作“髀里肉生”,比喻岁月蹉跎而一事无成。
此典出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公开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四月,曹操挥师北上迎敌,揭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
曹操打败袁绍,率军南下,攻打刘备。刘备大败,走投无路,就打发麋竺、孙乾与荆州刺史刘表联系,准备投靠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以上宾之礼对待刘备。然而,刘表却只让刘备带少数军队屯驻新野(今河南新野),一旦曹操的军队南下,刘备就首当其冲。刘备心里很清楚刘表的用心,但由于力量不足,只好暂时忍耐。
后来,刘备占领了樊城(今湖北襄阳东),屯兵樊城。不过,部属只有数千人,势单力薄,也无法成就大业。
刘备在荆州屈居刘表麾下,一住就是几年。一次,刘备与刘表同坐,起来上厕所,见大腿内侧的肉长厚了,禁不住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回到坐位时,刘表看见刘备的样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原因?刘备说:“以前,我常常身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都消下去了。这几年不再骑马,大腿内侧的肉又长厚了许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即将老迈,却还没有建立功业,因此感到非常伤感。”
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它的本来意思是,不寒冷而发抖。后来,人们用它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此典出自《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汉朝汉武帝时期,有一个执法严酷的官吏,名叫义纵。少年时代,他就干了很多打家劫舍的勾当,行为非常恶劣。他有一个姐姐因医术高明,得到皇太后的宠幸,于是义纵因沾了姐姐的光,居然当了官。义纵当定襄太守的时候,下令把押在狱中的二百多名犯人和私自进监狱探望囚犯的二百多人全都定为死罪,全部加以杀害。
这一天,义纵把四百多人全部杀掉了。
消息传出以后,定襄地区人人胆战心惊、万分恐惧。那些刁民和官府的爪牙、狗腿子之流也变得循规蹈矩了。
不见之怨
“不见之怨”形容埋藏在心底的怨恨。
此典出自《宋史·范纯仁传》:“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
范纯仁(公元1027~1101年),字尧夫,是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考取进士,曾任京西、陕西转运副使。
有一次,范纯仁应召回京,神宗向他询问陕西路一带城邑、兵器、粮食贮存的情况。范纯仁回答道:“城邑粗略建成,兵器也刚修好,粮食基本上贮存完。”神宗感到很惊奇,不满地说:“我非常倚重和信任你的才干,然而,你为什么谈起这些重要事情时,都说‘粗略’、‘粗略’的呢?”范纯仁回答道:
“所谓粗略,就是不够精细的意思,能够做到粗略完成,也就行了。希望陛下千万不要想在边境一带打仗立功,如果边境的文臣武将心存怨气,采取观望的态度,日后将会成为意料不到的祸患。”范纯仁被拜为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他又上书奏道:“王安石改变祖宗立下的法度,用苛税搜刮民财,弄得民怨沸腾,人心惶惶。《书》说:‘怨恨不一定都表现出来,要消除那种埋藏在人们心底、表面看不见的怨恨。’希望陛下消除人们没有表现出来的怨恨。”神宗还不理解他的话,问道:“什么是没有表现出来的怨恨呢?”范纯仁进一步解释向他说:“唐代人杜牧说过:‘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说的不见之怨,就是这个意思。”神宗对他表示赞许,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堪回首
“不堪回首”表示回忆往事,痛苦难忍。泛指不忍回忆过去的惨痛经历或情景。
此典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是五代南唐的国君。宋灭唐后,他便成了俘虏。李煜既爱好书画,又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尤其是填词。他前期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描写宫廷的享乐生活之风,风格柔靡;后期的词,表达了他怀古伤今、感叹身世和亡国隐痛的复杂情绪。《虞美人》就是他亡国后身为宋俘虏时的佳作。他身怀亡国的隐痛,对冬去春来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虞美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词的开头就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是没完没了的啊,美好的往事、又涌上了心头。一年一度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那和暖的春风,昨夜又一阵阵地吹拂着我的小楼;看到那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我的南唐故国。唉,我精神上的痛苦啊,怎么能忍受得住。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表达同生共死的意愿和深情。
此典出自元代·关汉卿《单刀会》三:“俺弟兄三人在桃园中结义,宰白马祭天,宰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是汉王室的远房子孙,这年他二十八岁,正赶上幽州太守刘焉招募义兵。他遇到志同道合的关羽、张飞两人,他们决心集合乡勇共同应征,为国家做出贡献。张飞说:“吾庄上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就在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刘备、关羽说:“这个主意很好。”于是第二天,他们在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品等东西,三人焚香再拜而发誓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这就是有名的“桃园三结义”
的故事。从此以后,三人忠实于誓言,忠实于兄弟之情,后来他们也的确做到了同甘苦、共患难,成为历代结义兄弟的榜样。
誓词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在关汉卿《单刀会》中,被简化为“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也成为结拜兄弟誓词中的必有之言。
长歌当哭
“长歌当哭”表示以歌代哭,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此典出自清黄宗羲《亡儿阿寿圹志》:“儿卒于乙未之除夕,长歌当哭,遂以哭儿者为之铭。
观《红楼梦》:‘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宝玉与黛玉正在论琴。黛玉说:“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才不会辜负这琴……”当他们边谈边往外走时,只见秋纹带着小丫头捧着一小盆兰花送来。她说:“太太那边有人送了四盆兰花来,因里头有事,没有空儿玩他,叫给二爷一盆,林姑娘一盆。”黛玉看时,却有几枝双朵儿的,心中忽然一动,不知是喜是悲,便呆呆的傻看。宝玉走后,黛玉回到房中,看着花,心想:“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像三秋蒲柳。……只好像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催雨送!”想到这里,不禁又流下泪来。
黛玉正愁得无法排解时,只见宝钗那边打发人送封信来。黛玉打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黛玉看毕,不胜伤感。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表示凭着一时的兴趣或怀着某种希望兴冲冲地赶来,兴趣完了或感到失望而灰溜溜地回去。
此典出自《晋书·王徽之传》:“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安道邪?”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聪明伶俐,喜好交游,性情豪放,生活十分浪漫。
有一次,在一个大雪初霁的夜晚,他看到月色清朗,长空无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会弹琴的朋友戴逵。他想:如果戴逵在身边,琴声伴月影,友人话衷肠,岂不是很令人心旷神怡的事!
他兴致突发,不能自已,于是立刻乘小舟前往剡溪拜访朋友。由于路程较远,直至天亮才赶到。然而,到了戴逵的家门口,他却不进去,反而转桨而回。后来,有人就问他原因,说:“你深夜急急忙忙赶到戴逵家去,为什么到了他家门口又马上转身回来了呢?”王徽之非常潇洒地说:“我本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楚囚南冠
“楚囚南冠”形容困居他乡,怀恋故土;或指被囚禁的人。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春秋时期,郑国在晋的帮助下打败了楚国,俘获楚大夫钟仪。郑国就把钟仪献给了晋国,但后来郑国又依附楚国疏远晋国,晋楚之间发生了战争。
有一次,晋侯到军府视察,看见了钟仪。他诧异地问:“那个戴着南方人帽子的囚徒是什么人?”一个官吏回答说,此人叫钟仪,是郑国人献给晋国的楚国俘虏。想到郑国从前对晋那么友好,现在又反目为仇,晋侯感叹万分。他下令将钟仪释放,并召见了他。
钟仪非常感激晋侯的宽宏大量,两次向晋侯下拜行礼。晋侯问钟仪的身世,钟仪回答说世代都是乐官。又问他是否会奏乐,钟仪说:“这是我家祖传的职业,我不敢做其他它事,只会奏乐。”晋侯命人拿来了琴,让钟仪演奏。钟仪弹起了楚国的民间乐曲,声调异常伤感。晋侯问起他楚王的情况,钟仪没有正面回答,只推辞说:“君王的事,我怎么会知道呢?”
后来,晋侯将见到钟仪的事告诉了范文子,文子十分感动地对晋侯说:“这个楚国人说起祖业来如此恭敬,不敢违背。让他奏乐,他奏的是本国音乐,不忘故国。君侯灵什么不放了他,让他回去为晋、楚两国的友好关系出力呢?”
于是,晋侯就放了钟仪,并备了厚礼让他带回国,谋求两国的和平。
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的本意是,因高兴而物我两忘。后来,人们用它形容高兴得忘乎所以,失去常态。
此典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恢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唯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陈留尉氏人。父亲阮(公元165?~212年),字元瑜,才华横溢,在魏国任丞相掾,有很高的名望。阮籍容貌奇伟,志向恢弘远大,自视清高,狂放不羁,并且涵养很好,喜怒不形于色。
有时闭门读书,几个月都不出门;有时登山临水外出游览,几天不回来。博览群书,尤其喜好《庄子》、《老子》。酷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当他得意的时候,有时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忘掉了。当时,人们都说他呆痴,只有同族之兄阮文业经常感叹,表示佩服,认为阮籍比自己强。
因此,大家都赞扬阮籍,认为他是个奇才。
咄咄书空
“咄咄书空”的意思是,在空中比画“咄咄怪事”四个字。
人们用“咄咄书空”形容出乎意料之外,使人惊异;也可用形容内心怨愤极大,难以表述。
此典出自《晋书·殷浩传》。
殷浩(公元?~356年),晋代陈郡长平人,字深源。见识广博,气度恢弘。青年时就有很大的名气,对佛、道宗教的义理很有研究,谈起来头头是道,许多人都非常崇拜他。简文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殷浩担任中军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等五州军事,并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率师北伐,结果战败,军储器械全都丧失了。这时,他的政敌桓温听到这个消息,就上疏弹劾殷浩,说殷浩屡蒙皇恩,官居高位,却不能竭尽职责,为皇上效力。北伐以来,身负重任,却没有为国雪耻的志气,争战不力,导致全军大败,军械尽失,给江山社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严厉惩处殷浩。结果,皇帝大怒,把殷浩废为庶人,流放到东阳的信安县(今浙江衢县)。
殷浩虽然被废黜流放,但心中却从无怨言,神情自若,听天由命,谈笑吟咏也不因此而中止,即使是他的家人也看不出他有流放的忧愁。只是整天在空中用手指虚写字形,别人偷偷地观察,发现他不过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殷浩有一个外甥叫韩伯,殷浩十分喜欢他,也跟着殷浩来到流放地。过完年以后,韩伯回到京城,临行时,殷浩一直把他送到水边,口中吟咏着曹颜远写的诗句:“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说完,殷浩哭了。后来,桓温想叫殷浩任尚书令,发信通知殷浩,殷浩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他打算给桓温写一封答谢的书信,封好后,又担心信中有不妥之处,开信、封信数十次,最后竟然寄出一个空信封,这件事大大触怒了桓温,从那以后,桓温就不理殷浩了。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殷浩去世了。
干啼湿哭
“干啼湿哭”形容哭哭啼啼的样子。
此典出自《北齐书·尉景传》:“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尉景,字士真。他的妻子叫常山君,是齐高祖高欢的姐姐,也就是说,尉景是高欢的姐夫。高欢有一个儿子叫高澄(齐世宗文襄帝),所以,尉景就是高澄的姑夫。
尉景曾经有一匹果下马,即一种矮小的马,据说只有三尺高,骑着它可以在果树之下行走,所以叫做“果下马”。这种矮马,是很少见的。高澄向尉景索要这匹马,尉景不舍得给他,而且不高兴地说:“泥土互相粘合才能筑成墙,人们互相扶持才能称王。
可是,我只有一匹果下马还养不成,高澄硬向我索要!”齐高祖高欢听到这个消息后,气急败坏,当着尉景和常山君的面,杖打高澄。当姑姑的常山君着急了,在一旁哭哭啼啼,哀求不要再打了。尉景说:
“高澄这小儿,已经习惯于离开父母了,把他派到外边当心腹之用,也挺好的,你为什么哭哭啼啼不让打呢!”
故剑情深
“故剑情深”比喻结发夫妻情义深厚;也指不喜新厌旧。
此典出自《汉书·外戚传》。
汉武帝时,发生了一次因迷信而起的“巫蛊之祸”,很多人受到了牵连。皇后卫子夫、皇太子、皇太孙都因受此连累而死,只剩下一个襁褓中的皇曾孙。汉昭帝(武帝幼子)死后,大将军霍光立皇曾孙为帝,即汉宣帝,封宣帝做平民时所娶的妻子许平原为婕妤(女官名)。这时,公卿大臣们商讨要替宣帝立皇后,都认为霍光的幼女非常适合,霍光也自以为权高一切,将自己女儿立为皇后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汉宣帝心里实在不情愿,一是他们夫妇感情深厚,不忍抛弃;二是他不愿娶霍家幼女,以免受霍光钳制。但是他又不敢公开反对。于是宣帝亲自下了一道命令,要寻求以前做平民时的旧剑,大臣们知道他所指的是旧时的妻子,于是便立许婕妤做皇后。
霍光的妻子霍显看到女儿做不成皇后,心里充满仇恨,趁第二年许皇后生产后小病,买通女医,将许皇后毒死。于是霍光便将自己女儿立为皇后。
黄雀衔环
“黄雀衔环”表示知恩图报。
此典出自《续齐谐记》。
汉代有一个人叫杨宝。传说他九岁那年,有一次从华阴山北面经过,看见一只猫头鹰追赶一只黄雀,黄雀被猫头鹰抓伤后,掉在了树下。
杨宝赶紧过去一看,黄雀浑身伤痕累累。
不能动弹,十分痛苦。杨宝很同情黄雀,小心地用手将它捧起,带回了家中。
回到家后,杨宝将黄雀放在一只小箱子里,每天都精心地照料它,用洁净的清水和新鲜的黄花喂养它。慢慢的,黄雀身上的伤口好了,吃的东西也一天天多了起来。
大约一百天以后,黄雀的伤痊愈了,羽毛也重新长得丰满光滑,它终于又能在天上高高地飞翔了。但黄雀不舍得离开杨宝,它每天白天飞到外面玩耍觅食,晚上又飞回杨宝身边。几天之后,黄雀终于飞走了再也没回来过。
一天夜里,杨宝读书到了三更时分。
忽然从门外走进一个穿黄衣服的童子,向他跪拜行礼。杨宝异常诧异地地问他是谁,来干什么。童子再次下拜,毕恭毕敬地对他说:“我就是你救出的那只黄雀,本是西王母的使者。那天我奉王母之命出使蓬莱,途中不慎被猫头鹰伤害。若不是你以仁爱之心救治我,我早已死于非命。纵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你的感激之情。”
说完,他取出四个白色的玉环赠给杨宝,并对他说:“祝你的子孙如这玉环般洁白,位居三公。”说完他就立即消失了。果不其然,后来杨宝的后代都做了大官。
屐齿之折
“屐齿之折”形容沉着镇定,有大将风度;也可用以形容高兴到情不自禁的程度。
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即罢,还内,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谢安自幼就聪敏过人,文才秀逸,青年时代就名扬天下。官府屡次征召谢安做官,谢安都拒绝了,意在山水之间,吟咏游历,他不想做官。四十多岁时,才答应征西大将军桓温的请求,出任司马。不久被拜为侍中,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咸安二年(公元372年),简文帝病死,桓温阴谋篡夺东晋政权,打算除掉谢安和另一个大臣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就向谢安请教脱险的计策?谢安神色不变,镇定地说:“晋朝的存亡,在此一举。”他连忙和王坦之一起去见桓温,王坦之被吓得汗流浃背,笏板都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就座,质问桓温说:“您为什么在壁后埋伏刀斧手,是想杀害我们吧?”桓温笑了,说:“我必须要这样做啊。”谈笑了一会儿,桓温没有杀害他们,篡权的阴谋未能得逞。
孝武帝即位后,谢安和王坦之尽心尽力地辅佐,朝廷转危为安。
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西晋十六国之一)皇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下令出兵攻打东晋。平民每十丁出一兵,富家二十岁以下的从军子弟,都给羽林郎官号,富家子弟来从军的有三万余骑。苻坚命令苻融率慕容垂等带领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令姚苌率蜀兵顺流而下。
谢安派弟弟谢石(公元327~388年,字石奴)和侄子谢玄(公元343~388年,字幼度)率兵抵抗。
后来,苻坚自己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军队首尾长一千里,号称百万大军,驻扎在淮河、淝水一带,东晋京都上下全都震动恐慌。朝廷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进见谢安,询问退敌的方法,谢安神色自若,毫无惧意,回答说:“已经另有旨意。”然后就一言不发了。谢玄不敢再问,就叫张玄再去请示。谢安却叫仆人驾车去山间别墅,让亲戚朋友都到此集会。谢安要和谢玄下围棋,以别墅为赌注,比赛输赢。其实,谢安平时下棋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心里恐慌不安,棋下得不妙,与谢安势均力敌,不能取胜。谢安回头对他的外甥羊昙说:“把别墅给你吧。”于是,谢安去登山游玩,直到深夜才回来。对将帅发号施令,面授机密,给他们都分派了职务和责任。谢玄等人击败苻坚之后,驿站飞马送来了文书。当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完文书后,就顺手放到床上,脸上没有流露出一点儿喜悦的表情,还和原来一样下棋。客人问他前方战况如何,谢安漫不经心地回答说:
“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人。”下完棋,谢安走回内室,跨越门槛时,因为心里异常高兴,连木屐齿折断了都不知道。他就是这样善于掩饰自己的感情,以安定众人的人。
疾恶如仇
“疾恶如仇”
的意思是,憎恨坏人坏事,如同势不两立的仇敌,人们用它形容人的正义感极强。
此典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前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海浮,奉公不饶,疾恶如仇。”
观《晋书·傅咸传》: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
晋代,有一个人叫傅咸,字长虞,他是司隶校尉傅玄(公元217~278年,字休奕)的儿子。晋武帝咸宁(公元275~279年)初年傅玄去世了,被追封为清泉侯。傅咸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被拜为太子洗马,又升迁为尚书右丞、司徒左长史等职。
当时,西晋统治集团的各级官吏荒淫奢侈,以致天下民不聊生。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任用亲戚当官为宦,弄得天下民怨沸腾。傅咸屡次上书晋惠帝,斥责为非作歹的官吏,请求晋惠帝罢免他们。因此,傅咸得罪了一批人,这些人联合起来,要求罢免傅咸的官职。但是,傅咸毫不畏惧,与他们斗个不停。
傅咸为人坚强正直,善于处理存亡安危的大事,能抓住重点要害。风格严正庄重,聪明颖悟,正义感十分强,憎恨坏人坏事,如同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又推举贤才、乐善好施。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这个典故比喻自己的东西(或文章)虽然不好,却是非常爱惜它的。
这谚语发展到后来,压缩为四字成语:
“敝帚自珍”。
此典出自汉·刘珍等《东观汉记·光武帝纪》:“一旦放火纵兵,闻之可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东汉初,汉光武帝派大将刘禹去攻打一个城池。城池的守将竭尽全力防守,使刘禹军损失很大。包围、攻打了几个月,城里粮食断绝,只好投降。刘禹一怒之下,不但杀了投降的官兵,而且放纵士兵屠掠城池,杀光了老百姓。汉光武帝知道了,暴跳如雷,写信谴责他道:“这座城池已投降了,满城妇女孩子数万人,你却纵兵放火杀人。‘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别人连一把破扫把也是异常珍惜的,你却这样不爱护我的子民的生命财产。当我听到这件事时,连眼泪都流下来了,你为何如此残暴呢?”于是他立即下令撤了刘禹的官职。
结草报魏
“结草报德”也可写作“结草衔环”。原是古代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抗)杜回。”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大夫叫魏武子。
他有一个小妾,很受宠爱,没有生过儿子。
魏武子生了病,觉得自己活不够久了,就向家人交代后事。在谈到这个爱妾时,他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就让她改嫁”。魏颗满口答应。
后来,魏武子病情越来越严重。病危的时候,他又提起小妾,并对魏颗说:“我死后,就让她为我殉葬。”
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将那女子活埋殉葬,而是让她改嫁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按父亲临终遗言办时,他说:“人在病重时神志不清,说话不应当算数,我应当遵从的是父亲清醒时的嘱托。”
后来,魏颗与秦国的军队作战,遇上秦军著名将领杜回。在打得异常激烈的辅氏大战中,魏颗眼看抵挡不住,情势非常危急。这时,突然阵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抛出一条草编的绳子绊住杜回,让晋军最终魏颗取得了胜利。
夜里,魏颗梦见了那位白发老人。他对魏颗说:“将军是否记得,你曾将你父亲的一个妾改嫁出门,救了她一条命。而我,就是那女子的父亲,所以我特来报答你的恩德。”
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的意思是,像寒天里的蝉一样寂寞无声。人们用它比喻胆怯得不敢说话。
此典出自《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今志义力行之贤而密达之,违道失节之士而密纠之,使明府赏刑得中,令问休扬,不亦万分之一乎?”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杜密,字周甫,颍川阳城人。为人沉着刚毅,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
司徒胡广推荐他当了代郡太守,后来又当了北海相。每当官宦子弟犯了法,杜密就丝毫不留情面,将他们一一缉拿归案。
因此,他有较好的名声。
后来杜密曾经辞官回家闲居。他每次去拜望太守时,都要谈到许多人和事,拜托太守妥善处理。同郡人刘胜也从蜀郡辞官回乡,刘胜闭门不出,不与人交往,门前连来访的车迹也没有,不过问任何事情。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季陵(刘胜字季陵)是一个清高的人士,公卿们都荐举他。”杜密明白这是王昱在暗示自己,叫他以后不要多管闲事。杜密回答道:“刘胜身居大夫之位,受到上宾的礼遇,可是他知道有才能的人不荐举,听到恶行也不表态,只是不断地隐瞒真情保护自己,像冬天里的蝉一样不能发声,其实这是罪人啊。如今,对于有志气、怀忠义、身体力行的贤人,我极力推荐他们;对于违背道义、丧失气节的人,我极力纠正他们。
使您这位高明的郡府太守赏罚适当,让美善之事能够传扬,我不是也能起到一点作用吗?”太守王昱听了这番话,觉得非常惭愧,深感杜密言之有理,因此同他的交情更加深厚了。
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指夫妇之间互相敬重的关系。
此典出自《后汉书·梁鸿传》:“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东汉时代有个叫梁鸿的读书人,字伯鸾,是太学的学生,博学多才;学成以后,因为家贫,在上林苑里养猪为业,但为人很有志气。一次,邻居把饭煮熟了,叫他趁锅底下还有余火,抓紧时间去做饭。他却说:“我是不依靠别人的热,沾别人的光。”他一面说一面把锅底下的余火灭掉了,然事又重新烧火煮饭。
不久,梁鸿的名气大了起来,一些有钱人愿意将他招为女婿,他全部拒绝了。同县有一个姓孟的富家女儿,生得又丑又黑,而力气却大得惊人。虽然她相貌丑陋,却有古代女子所应具备的美德,所以仍有很多人向她求婚,但她不肯随便嫁人。一直到三十岁,父母问她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什么打算,她说:“要我嫁人,除非像梁伯鸾这样的人才合我的心意。”梁鸿听说了,倒很有知己之感,就把她娶了回来。但婚后七天梁鸿一直不肯理睬她,因她仍然穿着绫罗,一派富家小姐的装束。妻子知道以后,脱下绫罗,穿上粗布衣服,辛勤劳作,这时,梁鸿才高兴地说:“这样才真正是梁鸿的好妻子了。”
两人先隐居在霸陵的深山里面,丈夫耕地,妻子织布。空闲下来,就在一起读书弹琴,你敬我爱,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后来,他俩离开故乡,路过洛阳。梁鸿看到当时朝廷腐败,便写了一首《五噫》歌,抒发他的愤慨。不料皇帝见了,非常生气,下令要拘捕他。他只好隐姓埋名逃到吴地,替大户人家皋伯通舂米以维持生活。每次干完活回家,他的妻子预备了饭食,总是恭恭敬敬把饭盘举得齐着眉毛送给他吃。皋伯通看见了说:
“一个工人能够使他妻子这样看重他,一定是个非同寻常之人。”从此就请他在住宅里住下。
令人发指
“令人发指”比喻愤怒到了极点。
此典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战国末期,秦国打算统一全国,并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步一步地消灭其余六国。当秦国的军队到达燕国的西部边境易水河边的时候,燕太子丹异常恐慌。于是,他找到一个叫荆轲的武士,派他到秦国去刺杀秦始皇。
太子丹假装把燕国督亢这个地方献给秦国,让荆轲去给秦王送地图,并把一把匕首藏在图卷里,以便让荆轲见机行事,刺杀秦王。
这一切都准备好以后,荆轲带着一个随从前往秦国。太子丹和荆轲心里都很清楚,这次去秦国是凶多吉少。
于是太子丹带着一批官员穿上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把荆轲送到易水河边。临别时,荆轲悲切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人们见荆轲唱得如此激昂、悲壮,一个个都睁大眼睛,连头发都直竖了起来。
六神不安
“六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此典出自清代李宝嘉著的《官场现形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