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抽样法适用的条件
首先,适用于幼儿经常出现的行为,平均来说至少要每50分钟出现一次。
其次,适用于容易被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适用于内隐的行为,如脑中的思维活动和个人的隐私行为。
最后,在进行时间抽样时,研究者必须对有关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运用时间抽样法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资料来源:J.M.萨特勒,R.D.霍杰,《儿童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资料卡
幼儿自由游戏群体观察
观察内容:在幼儿自由游戏时每隔5分钟对全班25名幼儿观察10秒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观察表预先准备好。
注:S代表幼儿独自游戏,P代表幼儿平行游戏,C代表幼儿合作游戏。
观察说明:在10:00~10:30的30分钟游戏活动中,每5分钟观察每个幼儿各10秒;记录幼儿在10秒钟内出现的独自游戏,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行为,在表格相应处做记号。
资料卡
时间抽样法的个案观察记录案例
(2)事件抽样观察法
事件抽样观察法是观察者事先确定观察目的,选择某种或某类事件作为观察的目标,在观察中等待该种事件的发生并仔细观察事件全过程并加以记录的方法。事件抽样观察法注重观察行为发生的全过程。它不受时间限制,只要行为出现,就加以记录。在记录方法上,不仅可以采用行为分类记录方法,记录幼儿的行为是否已经发生,而且可附之以描述性记录,帮助教师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环境、影响因素等。
(3)行为核查观察法
行为核查观察法是观察者事先确定观察项目,在观察中核查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要观察的项目和行为预先列出表格,然后核查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并在所列的行为或项目上记录。因为核查表实际是观察目的具体化的体现,所以,使用这种方法可使观察更具针对性。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时,可以将所选的评价体系分解为若干个行为核查表,分阶段对不同的发展方面进行观察。
资料卡
围绕“对家庭与社会角色的了解”的学习目标所作的三则记录
学期初:达达在画板上画了三个棒状人形,他说那是他的妈妈、爸爸,还有他自己。
期末时:达达和三个小朋友在积木区玩,他们用积木盖了一个“家”,并用玩具假人进行扮演。昆昆在一个房间内放了一个假人,说:“奶奶这样睡。”然后在另一个房间再放三个假人,说:“小孩睡这里。”
达达拿了一个假人走到靠墙角的另一个假人面前,说:“我们要出发去纽约!”然后拿着那两个假人飞来飞去。当假人飞到空中时,他说:“啊,要去纽约啰!”降落时说:“啊,我们已经到纽约了!”
学年末:达达在角色扮演区玩医生护士玩具箱。他拿了一个娃娃放在X光机前,操作机器。再把娃娃放在视力表前,并念所有的字母。然后他举起“槌子”检查反射反应,说:“现在轻轻敲。”他轻轻地敲娃娃的膝盖和脚底,然后说:“嗯,我想给他打针。”达达拿起针筒,帮娃娃打针,说:“哎哟!”
(资料来源:D.布里克、K.普雷蒂-弗朗特克扎克,《3~6岁的AEPS测量》,心理出版社,2005)
运用自然观察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要创造自然的观察环境和气氛。评价者不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限制或评价。评价者还要避免幼儿注意或发觉评价者的观察意图,以防止幼儿出现紧张及其他不自然的行为,确保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其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评价者应始终明确每次观察的任务和目的,要选择与观察目的有关的行为和重要事实进行记录。再次,要做好观察记录,精确记下反映幼儿行为的事实及发生的条件、环境,以便对幼儿发展作出正确判断。最后,要对幼儿进行多次观察。幼儿行为易受环境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使观察结果具有可靠性,必须对同一行为的足够观察次数和观察事件作保证。
资料卡
观察欺弱行为
奥斯卡喜欢戏弄他一年级的伙伴,向他们挑战。他总是捉弄班上的其他男孩,他的老师玛丽·奥托佛从其他老师那里听到了对奥斯卡的抱怨。于是,玛丽决定去观察一下奥斯卡出现这种行为的频率。在休息的时候,通过观察,玛丽记录下奥斯卡欺负其他同学的频率。奥斯卡每次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或者戏弄其他同学的时候,玛丽都会记录下行为发生的时间。休息时间结束后,玛丽就会评估奥斯卡行为发生的频率,她发现在游戏时间段内奥斯卡5次扰乱其他同学。在对该种行为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记录之后,玛丽和其他老师意识到奥斯卡经常欺负其他同学,于是他们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干预和引导奥斯卡,使其表现出更易被接受的游戏行为。一开始,玛丽隐约意识到奥斯卡扰乱了其他学生,但是直到采取了时间抽样观察之后,她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奥斯卡和游戏区的其他学生产生的严重影响。
(资料来源:苏·克拉克·沃瑟姆,《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情境观察法
情境观察是指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境中,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境中幼儿的学习。
资料卡
情境观察中需要先对被评价的领域进行活动设计,每个活动设计均包含以下要素:对活动的描述、需要的器材以及执行活动的方法。以活动的方式来评价儿童,有助于确保评价者对儿童的技巧和能力得到正确的全面认识。其次,以活动的方式评价一组儿童,可提升评价的效率,有助于教育工作人员更快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活动名称:邮局
准备工作:将教室的某个区域布置成邮局,并设有柜台和邮筒。在书面纸上画好各种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大的当作卡片,小的则作为邮票。预先将一些剪刀开口处用胶带粘起来,让儿童有机会去解决问题。限制剪刀和铅笔的数量,以提供儿童彼此互动的机会。
评价领域:健康(精细动作)、认知、社会。
器材:剪刀、玩具袋、邮差帽、装信件的袋子、橡皮图章、铅笔、胶带、纸张、邮筒、信封。
情境观察法主要具有三方面优点:首先,可以通过一次活动集中地获得大量信息。其次,既可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保证观察的效果,又可保持情境的自然和真实性,易于观察到幼儿的自然表现。最后,方法比较简便,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经常使用。
运用情境观察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要围绕观察目的设计情境,所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幼儿表现出评价者所要观察的行为。其次,设计的观察情境应尽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境相似,应是幼儿较感兴趣的活动,能够使幼儿积极参与并产生真实感。最后,情境观察应与日常观察相结合。幼儿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行为,不一定代表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有情况,所以,不能以一次情境观察所得对幼儿进行评价。经过多次情境观察并与日常的生活自然观察相结合,才能使教师对幼儿学习评价有比较充分的事实依据。
资料卡
情境性评价模式的特点
情境性评价模式中的情境是指“实际的情境”,也指“类似实际的情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指幼儿园所能提供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幼儿真实的生活情境。
兰州市某园针对中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已经学习了自然数及其数量关系后,设计了“尝试消费”活动。其旨在通过幼儿在蛋糕店的购物活动,了解幼儿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
活动前:教师请家长为孩子准备1元的硬币或纸币,并帮助孩子在认识钱币的基础上,了解一些简单的购物知识和技巧。教师的工作是联系活动地点,并与蛋糕店商定好,为幼儿提供价格为若干元的不同图案的蛋糕和不同口味的饮料;向幼儿介绍活动时的相关事宜——讲礼貌、管理好财物、选择适当的商品;设计活动记录表,便于做好观察记录,并配备摄像机、照相机等。
活动中:教师带幼儿来蛋糕店后,向他们讲明蛋糕和饮料的价格,说明活动的任务是用自己的钱购得一块蛋糕和一杯饮料,并要求幼儿努力完成任务;教师尽量不介入孩子们的活动,以观察者的身份积极捕捉有意义的评价信息,并在活动记录表上做好记录,配班教师对活动全过程进行摄像。
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和观看活动录像对每个幼儿在消费活动中的行为包括独立性、交往、交流表现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记入活动记录表中,并分析发现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教育教学的措施。
上述真实性专题评价活动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性评价模式的特点是:
1.关注幼儿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2.评价与幼儿真实生活相结合,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
3.实现评价过程与教育过程的统一。
4.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资料来源:D.布里克、K.普雷蒂-弗朗特克扎克,《3~6岁的AEPS测量》,心理出版社,2005)
3.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访谈法,可以访谈幼儿、家长和教师。它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访谈内容事前准备好,通常可获得较深入的反映讯息,也获得纸笔以外的资料。运用此方法需要教师对谈话内容进行记录,然后对谈话记录进行分析。谈话法常用于收集有关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机、态度、自我认识等方面的信息。
(1)直接回答问题的谈话
这类谈话在幼儿学习评价中经常使用。例如,评价者想了解幼儿自我意识的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情况时就常常使用谈话法。
资料卡
幼儿健康领域的谈话(适于小班幼儿)
评价内容: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谈话时回答教师提出的下列问题:
1.当别人帮助你时,你要说什么?
2.当你不小心碰倒了别人的玩具,你应该说什么?
3.早上来幼儿园,你要和老师、小朋友说什么?
(2)选择答案的谈话
有选择答案的谈话在具体使用时,应考虑提供幼儿选择的答案尽量简单,不易让幼儿遗忘。在对幼儿进行社交能力评价时,评价者可以采用这种谈话的方法,选出社交能力强的“明星”幼儿和社交能力差的“孤独”儿童。
资料卡
幼儿社会领域的评价
评价内容一:全班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情况。
让幼儿说出班中自己最喜欢的三个幼儿。
评价内容二: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让4岁幼儿回答教师的询问:“我说一些关于你的事,你听我说得对,你就说对;你听我说得不对,你就说不对。”
让幼儿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和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与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相比较,统计幼儿评价与教师评价的一致性,并由此判断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情况。
谈话法的优点是可以弥补自然观察法和情境观察法的不足,能较快地了解幼儿学习中某些难以用行为表现出来的认识方面的问题,丰富已有资料。此外,谈话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谈话法的不足在于费时太多,记录时较为困难,也不能像问卷那样可以进行系统统计。
运用谈话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谈话应有明确的目的,谈话时围绕主题进行,不能脱离主题,漫无边际。
第二,要准备好提问的顺序,按一定的思路发问,如评价幼儿绘画能力时,可以先问幼儿是否喜欢画画,然后问幼儿喜欢画什么,再问幼儿什么画得最好,如此逐步深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谈话应该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如在幼儿急于到户外去玩或者在吃饭进餐时,不宜进行谈话;谈话还要选择安静的地方进行,避免其他干扰。
第四,与幼儿谈话时,应语气和蔼、态度亲切,谈话用语易于幼儿理解;谈话时不能催促幼儿,也不应暗示和启发。
第五,谈话过程中,不能对谈话对象有偏见,也不可对谈话内容加以褒贬,在记录整理时,不能加入调查者个人的主观印象。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由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广泛收集幼儿学习信息的一种方法。但在幼儿学习评价中,由于幼儿文字语言能力较弱,问卷调查多以家长、教师等了解幼儿的成人为对象。针对幼儿设计的问卷可以由家长或教师和孩子解释后由成人代填。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评价信息,但有时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信息不够准确和真实。
资料卡
问卷调查法的类型
(1)自由记述法
调查幼儿喜欢的动画片
问卷题:你喜欢哪个动画片?中间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请把喜欢的理由让家长写在问卷上。
(2)单项或多项选择法
调查的幼儿活动
问卷题:你喜欢下面哪几项活动,请家长在题号后面画钩。
A.听故事 B.捉迷藏 C.看电视 D.唱歌 E.画画
(3)判断对错法
调查幼儿的人际交往,请家长在题号后画钩。
A.幼儿是否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是 否
B.幼儿是否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
是 否
C.幼儿是否喜欢和长辈交谈?
是 否
D.幼儿是否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是 否
(4)评定量表法
调查幼儿的道德认识
问卷题:下列行为你认为好不好,请你评定并在适当位置画钩(家长帮助幼儿)。
使用问卷法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应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语句和带有引导性的问题,以使回答者容易理解和做客观性的回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