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魔术和普通魔术的不同之处在于魔术师通过思考来表演。他几乎不需要道具,最多只要一块写字板、一本笔记簿、几个信封或其他书写用品。
表演者让人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他可以猜出纸牌的颜色、点数。观众把一件很小的东西藏在观众厅的某个地方,表演者能说出所藏的处所;预言即将开奖的彩票中奖号码、猜出足球比赛或一次选举的结果,这些也是心理魔术师的拿手好戏。他们把预言写在一张纸条上,将纸条封上锁起来,等到见分晓的那天打开时,纸上写的和实际结果完全一致。
心理魔术师还可以与他的助手传递思想,一搭一挡地表演,此时助手不起协助作用,而起媒介作用,因此也称第二表演者。他被蒙住了眼睛站在台上,魔术师(或称第一表演者)走到观众席上,请观众给他一本护照或一份有价证券,然后让位于几米以外的助手(第二表演者)说出护照上的名字、出生日期、出生地点。而助手则能百分之百地准确回答。
心理魔术师可背出一本厚厚的电话簿,还能背出观众所说的一本小说某页上的一句话,他甚至能让观众自己将手里的一件东西毁坏掉。
表演心理魔术时一定要有观众上台。没有观众上台协助,节目就会失去魅力(其他魔术既可用哑剧形式,又可采取与观众对话形式)。而且不能请在观众看来实际上是助手的人(至少在表演过程中是这样),连魔杖也不能用。
一般来讲,观众在表演过程中起很大作用。心理魔术的表演方法越简单,效果越好。表演者给观众的印象应是,他具有“超感官能力”。
稳拿钞票
在一块木板上放着四个封好的信封,表演者请三位观众每人从木板上选一个信封。正当观众要拿信封时,表演者解释说:“请你们慎重选择,因为其中一个信封里装着一张大面值的钞票。”等观众拿过信封后,剩下的一个信封便属于表演者。现在请三位观众把自己拿着的信封点燃烧掉,然后由其中一位观众把表演者手里的信封打开,钞票在里面。
此节目的秘密在木板上:木板窄端的中心有个夹缝,里边可以藏一个信封,如果将木板窄端放到左手上,信封就很容易倒出来。木板有三层木屑板,将中间一层在窄端处去掉一块,面积比信封大一点,即构成夹缝。把木板的两面漆成一样的颜色,在藏信封处的上面板上贴一小块透明双面黏性纸。用深色纸糊成五个信封,在四个信封中分别只装一张纸质和钞票类似的纸,第五个信封里装的才是真正的钞票,这个信封就塞在秘密夹缝里。四个信封放在木板上面,表演者用左手拿着木板,正好把夹缝和黏性纸遮住。待观众选好信封后,表演者用右手拿起剩下的信封,而后又将它放在有黏性纸的地方,再用左手一压,右手于是趁势将木板拿起来,信封便倒在左手上。将木板拿起来给观众看时,已翻了个面,黏着的信封到后面去了,接着把木板放回到桌子上,有信封的面朝下。观众现在急于想知道三位观众的信封里有没有钱,所以也就不会再去注意木板。为了避免观众怀疑表演者调换信封,可将信封放在一只玻璃碗里。
三位观众一一把他们选中的信封烧掉,表演者又让其中一位观众把第四个信封也拿去烧掉。正当台下纷纷议论,观众代表已点着火、准备烧信封时,表演者突然喝一声:“住手!”然后接过信封撕开,里面正是一张大面值钞票。
桌子升天
施灵动术者可以让一张桌子动起来或慢慢升高,表示神灵的某种意思。使桌子升高和腾空,这当然是魔术而不是灵动术,因为魔术师可以利用错觉艺术做出“违背”物理定理的事。所以灵动术可作为魔术的表演题材,成为心理魔术的一种。
灯光半暗半明,许多灵动术的信仰者坐在一张大桌子旁,把手轻轻放在桌子上。他们中间坐着一位灵动术表演者,只见他迷迷糊糊,摇头晃脑,嘴里念念有词。不久,人们看到这张又大又重的桌子慢慢在摇动,而且升起来几厘米,最后越升越高,向上浮悬,直至靠近天花板。在那些善男信女看来,一张桌子离开地面升到天花板上,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力,“显神”的仪式被称为降神会。
其实这里用的是魔术手段。如果降神会在黑暗中进行,那么让一张桌子悬浮起来根本不是难事,参加者围坐在桌子旁,把手指尖轻轻放在桌子上,这样要坐很长时间。往往坐得手脚发麻,与会者由于肌肉紧张而不自觉地使桌子动了起来。当然桌子只是轻微地动几下,但“心诚则灵”,对那些虔诚的信徒来讲,足以说明灵魂之存在。表演者还可以在其间推波助澜,使事情更为玄乎。
还有另一种表演方法,表演者用上身压住桌子边,趁势把桌子的一角抬起一点,同时将一只脚垫到一条桌子腿的下面,用一只手压桌面。于是这一手一脚组成了一把钳子,保证桌子不会摇动。现在,只要他适当地动动脚趾,桌子就会微微升高,人们也就满足了。
舞台魔术家们表演灵动术就要巧妙得多了,桌子明显地升了起来,台下的观众看得一清二楚。
灯光暗了下去,台上的桌子看上去很笨重,其实是很轻的木料所制。魔术家哈里·凯勒所用的桌子桌面光滑,漆成深色,在桌面的中央拧进一个带销头的金属销子,凯勒右手的中指戴了一个指环,指环上有一缺口,可让销头插进去。他把双手的手心放到桌面上,偷偷将指环套进销头,就这样用手心把桌子提了起来,观众以为桌子被手心吸了起来,左手可同时轻轻抚摸桌面。
神猜姓名
表演者坐在观众的前面,让观众向他报名,他按次序将名字一一记录下来,每一张纸记一个名字,然后把这些纸折成小块(也可请一位观众折纸),将它们混合起来,由一名观众任意选出其中一张,将其他纸都烧掉。
现在表演者请观众把纸展开,当然不能让表演者看到纸上所写的名字。这位观众记住名字,把纸塞进口袋里。表演者说他能隔着衣袋看到纸上写的名字,于是报出名字。再和纸上的名字核对,竟完全正确。
节目令人纳罕,但说穿了不稀奇。表演者把第一个名字写在第一张纸上,撕下折成小块,当下一位观众报名字时,他还是写第一个名字,以后都是这样,因此所有的纸上都是第一个名字,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把其他纸都烧掉的原因。写名字时不要显出遮遮盖盖的样子,以免引起观众怀疑,倘若后面的名字较长,第一个名字较短,则应多做几个书写动作。
活电话簿
表演者能猜出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的电话号码,而且绝对准确,可谓神通广大。
十名姑娘在台上拿着世界各地的电话簿,有柏林的、纽约的、巴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他城市的。她们将这些电话簿分给观众,每个拿到电话簿的观众都可以任意找出一个受话人。
这时表演者出场,只见她穿着晚礼服,满面笑容。坐在第十排的一位观众向她报了一个名字,表演者微笑着听取了这一名字,并从容不迫地说:“这位受话人住在维也纳符拉萨克巷9号,他的电话号码是825885。”
观众赞叹不已,大声喝彩。随后,将其他九个受话人名字相继报出,并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名字是随意从电话簿中选的,答案是从表演者大脑记忆中召唤出来的。
有人会说,大概在后台有助手拿着同样的电话簿,通过秘密方式向表演者提供答案。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不允许,她是立即回答的,再说有两名观众站在她身旁监督。
表演开始,请一些观众把本市及附近地区的居民的姓名写到纸条上,将纸折两次,由一位观众把所有的纸条收集起来,用橡皮筋扎好,交给表演者。表演者将这些纸条放进一个透明的盒子里锁好,观众随时都能看见里面的纸条。由一位观众保管钥匙,另一位观众拿着这个盒子,或者把盒子放在人人都能看见的桌子上。
表演者说,这个节目暂且搁一搁,先看他表演几个其他节目。最后他请观众打开盒子,取出这叠纸条给他。他慢慢取下橡皮筋,展开第一张纸条,念出上面所写的名字,看看观众,然后讲出这个人的电话号码。如此继续下去,直至所有的纸条都念过、电话号码都报过。
这种不寻常的记忆力简直难以想象,尽管有的观众在问,表演者为什么不在收集纸条后立即解答问题。然而又找不出疑点,因为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他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演出场地,也从未接近过电话簿,更没有去碰过盒子。
问题在于表演者在观众中有一位助手,当这位假观众把纸条交给他时,他拿出裤袋里事先准备好的另一叠纸条,与观众写的纸条调换,所以把纸条折成同样大小是很重要的。调换过程如下:
右手接过真纸条,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夹藏着假纸条,在假纸条里什么也不需要写。高举左手,右手将真纸条交给左手,这是一个假动作,纸条已被夹藏在右手,于是左手把假纸条当真纸条放入盒中,暗中将真纸条交给假观众。假观众便离开表演场所,打开纸条,根据名字找出相应的电话号码,写到纸条上,重新折起纸条,扎成一叠,偷偷还给表演者。等到最后打开盒子,表演者再把两叠纸条调换一下。
神秘的断言
表演者在台上(或在一个大房间里)对观众们说:“女士们,先生们!我向你们断言,也许你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我看见一个男子,约四十岁,深黄色头发,他悠闲地躺在客厅里的安乐椅上。他正在看一本书。要是我没看错的话,他现在正翻到78页,这是一本什么书呢?等一下,哦!是一本侦探小说,名叫《魔术师之死》。”
“亲爱的观众们!请你们把你们任何一位熟人的电话号码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由这位先生任选一个纸条。我们一起来给选中的电话号码的主人打电话,问问他刚才在做什么,是不是和我说的一样。”
所问结果完全和表演者所说的一致。秘密何在?原来,受话者和表演者事先是商量好的。他在电话里不讲别的,只讲和表演者约好的话,这就必须强制观众选中这个人的电话号码。
如何强制?很容易,在观众中有一个内线人物,最后由“这位先生”来选摸纸条。他拿出来的纸条当然是事先藏在手里的,这张纸条上写的就是那个事先约好的人的电话号码。
如果不用内线助手,则由表演者亲自收集纸条,然后将纸条全部调换。调换后的纸条里都写着那位配合者的电话号码,然后由任何一名观众选摸纸条,效果同样很好。
稳操胜券
魔术家卡拉纳格曾于1958年1月24日这天,即在瑞典举行第六届世界足球锦标赛半决赛的前一天,预言过哪个队将取胜以及比分情况。他的预言被锁在一个铁盒子里,钥匙交给一名公证人保管,事先不许任何人去打开。比赛结束后,铁盒子在新闻记者的闪光灯照耀下打开了。预言当然是绝对正确的。从此,卡拉纳格成了闻名全球的魔术家。
奥秘当然在道具上。这是一个锁了几道的铁盒子,里面藏着预言纸条,有一个十分巧妙的机关把这张纸条隐蔽了起来,或者表演者通过手中夹藏压根儿就没把预言纸条放进去。时间一到,表演者当着观众的面,把钥匙伸进铁盒的锁孔,钥匙的细管里塞着一张卷成细卷的纸条,这时便掉进盒子,表演者根据当天新闻报道在这张纸条里写上了真实结果。打开盒子,取出纸条,纸条上的所谓预言自然和比赛结果不差分毫。
万无一失
表演者把自己的预言写在一张纸上,将其塞到一个信封里,用封蜡把信封封住,交给公证人保管几天。表演者无法接近这个信封,信封因此无法调换,启封也必须当着观众和表演者的面进行。
表演者同样也是在结果公布后才真正写上预言的,他把这一预言装到一个小信封里,问题是必须把这个小信封暗暗送入封好的大信封,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但对魔术师来讲并非难事。
最好就是用三个信封:一个大的,一个普通的,一个很小的。表演者对观众说,小信封放在中信封里,中信封放在大信封里,三个信封都用蜡封好。但实际上小信封并没有放在中信封里,它还在表演者身上。
揭晓时,请一位观众将大信封拆开,表演者把里面的中信封拿出来,将它放在桌子上。这时再请另一位观众检查一下信封,以证明中信封未经调换。然后表演者重新拿起桌子上的中信封,把它剪开,取出小信封,交给一位观众剪开,里面是一份正确的预言。
那么在观众的注视下,小信封是如何进入中信封的呢?原来桌上放着一块小桌布,其大小不超过桌子,正好和桌边相齐。中信封放在桌布上面,而在此处的桌布下面放着小信封(必须注意,信封的纸张要厚)。当重新拿起中信封时,同时将藏在桌布下面的小信封抽了出来。剪开中信封时,小信封实际上是从中信封后面、而不是里面抽出来的。
未卜先知
表演者请若干观众各提一个问题,写在信纸上,折好放到信封里,其中一位观众将信封收集起来,一个一个地交给表演者,表演者在没有打开信封前就能回答问题,然后打开信封看问题,一点没有答非所问。
表演这一节目时,表演者并不偷看观众所写的问题,也不偷换信封。只是在场的其中一位观众和表演者是串通好了的。他写的问题是事先与表演者商定的。
当表演者拿起第一个信封时,他不知道里面是什么问题,于是他就回答串通者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还在中间或后面。等他打开第一个信封读问题时(其实在读串通者的问题),记住了上面所写的问题。接着轮到第二个信封,他先回答第一个信封里的问题,然后打开第二个信封读问题(即背出第一个信封里的问题),同时记住了第二个信封里的问题,并作为第三个信封里的问题来回答,以此类推。
有一点必须注意,串通者的信封决不能作为第一个信封,否则一开始就僵住了;也不能放在中间,否则半途而废,进行不下去,因此这个信封必须放到最后。为此,表演前应在这个信封上做一暗记,串通者把这个信封藏在自己身上,在他提出问题后便偷偷与此信封调换,并将其放在最后。如果这些信封不是由串通者收集,而是由普通观众送上来,那么串通者的信封就不一定在最后,当轮到这个信封时,表演者可以将它置于一边,同时向观众开玩笑地讲明原因(比如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得好好考虑一下,把它放到最后来处理吧!”),这就万无一失了。
巧对数字
表演者请一位观众上台,给他一支铅笔和一本簿子,让他在簿子上任写一个数字。表演者有意远离这位观众,然后他也拿一本簿子写一个数字。这时另一位观众上台,他拿过第一位观众所写的数字与表演者所写的数字核对,结果是两个数字完全一致。
这一节目的诀窍在于一件小小的道具——表演者的拇指上戴着一个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指套,指套上附有一个短短的铅笔芯。有时不用指套,干脆把铅笔芯嵌在指甲缝里,再用透明胶纸粘住。表演者另外拿一支铅笔只是装模作样地在写,实际上什么数字也没写,然后放下铅笔。当第二位观众拿着第一位观众所写的数字大声宣读时,表演者用拇指上的铅笔芯偷偷地在簿子上写下了这个数字,将它交给观众去比较——这还能有错吗?
神功弯钥匙
表演者让人给他一件金属物品,比如调羹、叉、刀、钥匙、手表之类。他只是用手指轻轻摸一下,这些物品就弯折了,甚至断了。
奥秘何在?不妨以钥匙为例。表演者手里事先准备了一把上面有孔的钥匙,窍门就在这把钥匙上,将另一把钥匙插到这把钥匙的孔中,这时孔就成了力的支点,因此不用花很大力气就能把插进去的钥匙捏弯。
也可将钥匙交给观众去弯,观众同样能将它捏弯。表演起来很简单,表演者将食指和中指垫在钥匙下面,拇指往下压两个钥匙,于是插在孔中的钥匙被捏弯。然后将这把捏弯的钥匙交给一位观众,开始只露出钥匙的尾部,弄弯的部分用手指捏着。很快把钥匙塞到这位观众手里,同时帮他将手捏成拳头,叫他很快用力捏一下,使他没有时间感觉出手里钥匙的形状。接着叫他把拳头松开,他手掌上的钥匙已经弯折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