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帝王家,没有真正的感情。为了利益,为了权力,为了上位,哪管亲情爱情,什么都可以放弃和背叛。丈夫可以抛弃结发的妻子,父亲可以毒杀亲生骨肉,就连兄弟情深,手足之义,在这个至高无上的家庭中,都是十分罕见。历经苦难,才见真情,有时候,荣华亦是一种苦难。
君可见玄武门前,当兄弟的弑了长兄和幼弟,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失败者失去的是性命,亦是青史上的地位。谁会记得当年李建成亦是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胜利者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生在那个最高的家庭,或许能够拥有常人无法想象的荣华富贵,然而在这背后,也同样要背负常人难以承受的诡谲权谋。哪个帝王是顺利登基,直至百年,通往王位的这条路,总是步步惊心,转眼间就可倾天覆灭。
虽然李煜坐上王位,比起许多需要靠自己血战方可成功的帝王想必,已是一帆风顺,但是这条路,亦是一波三折。上天并不管他是否愿或不愿,只管推波助澜,将他送上那个位置。他被命运驱使着向前走的路,亦是风险环伺,这诸多险地,多数源于他的兄弟们。帝王之家,最缺少的,当真是真情。
李煜的祖父李昪,是南唐的开国皇帝,为了避免皇位之争,李昪极富有先见之明地早早将长子李璟立为太子,李璟的皇位来得一帆风顺,等到李昪合上双目之后,就正式登基为帝。李璟是南唐的中主,他的众多姬妾在多年间给他生下了十个儿子,从长到幼,分别是:弘冀、弘茂、从嘉、从善、从镒、从谦、从庆、从信。另外还有两个史书上找不到任何记载的孩子,或许那两个儿子是地位卑微的宫娥所出,因此无法载入家谱。
在这几个孩子之中,从嘉(李煜)排行第六,一开始,李璟并不在意这个孩子,他的孩子太多,出挑的不过就那么几个,何况他国事繁忙,父亲这个身份,在皇家素来淡薄,更多时候,他们眼中的父亲,不是寻常人家那种熟稔亲切的称呼,而是他们需要效命,或是博取欢心的君主。
特殊的关系,导致了这个特殊的家庭,并没有平淡却温馨的亲情,只有利益和利益的斗争,权力和权力的往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对李煜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生性柔弱,无意斗争,然而现实却容不得他一心淡泊荏弱,远离尘世。后来李煜害怕长兄弘冀的迫害,从而选择了自保,一方面,这是为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退守亦是进攻,早年,李璟并未打算传位给自己的孩子,而是将皇弟李景遂立为太子,打算将皇位传给李景遂。然而,李景遂并非是对皇位有野心抱负之人,屡次上书请辞,恳请李璟收回成命,除去自己的太子之位。无奈之下,李璟只好改立长子弘冀为太子,可是弘冀生性暴躁,果决凶残,并不是李璟心目中的太子人选,他更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是一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君子,进可挥军北上,退可守业自成。这位喜好文学的君王,实在是同自己喜欢舞刀弄剑的长子找不到共同话题,于是长子的所作所为,在李璟眼中,都样样可恶。李璟数次扬言:"如果你日后依旧如此,我看还是让你的三叔继承皇位吧。"
虽然,李璟如是扬言,但是否会废除弘冀太子之位,转而另立李景遂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李景遂只是他的弟弟,比不上弘冀,到底是他的血肉至亲。李璟顾惜着亲情,却没想到弘冀胆大妄为,气急败坏之下令人投毒于李景遂的饮食之中,将自己的三叔生生送断了一条命。或许,当年李景遂屡次请辞,亦是担忧弘冀此人的心狠手辣,没想到,依旧他依旧逃不过被毒杀的命运。
此事虽然轰动朝堂,举国上下都为此震惊,但依旧是不了了之。李景遂的尸骨放在灵堂之时,就已开始腐烂发黑,显然是中毒迹象。然而,没人敢直言进谏,纵使众人都心知肚明,谁是真正的凶手,只是没人会去触碰逆鳞,虎毒不食子,中主李璟素来文弱,又怎么会下令彻查此案呢。如同前文所说,目睹此事的李煜,当时他还只是六皇子从嘉,被吓得魂不附体,心有戚戚然,于是走上诗酒障目的道路。而看到皇室血肉相残的李璟,真正明白了自己的长子,才是一只没人约束得住的猛虎,他心灰意冷,越发不理朝政。
李璟无法惩罚自己的骨肉,上苍却代替无辜枉死的李景遂,令弘冀付出了他应有的代价。李景遂死后没过几年,弘冀便身染重病而亡。他还没当上他心心念念的皇帝,没有等到父亲李璟驾鹤西去的那天,反倒是自己先一步而去。再多的不甘心和怨恨,也无济于事。如果他顺利即位,那么南唐绝不会是李煜统治之下的局面,或许南唐会在弘冀的横征暴虐之下,无形当中亡国;或许,弘冀能够振兴祖业,励精图治,成为一方霸主,将南唐的版图一直扩大到契丹以南。然而,他终究是没有成为王者的命运。
次子弘茂倒是温文尔雅,善于诗文,素来为李璟所喜。李璟一度对弘茂寄予厚望,希望这个清秀温和的次子将长子取而代之。可没等到李璟有所行动,弘茂就因病夭折,时年,他还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未及弱冠,便阖然而去。
长子次子都先后病逝之后,李璟才真正将目光落在六子从嘉身上,实际上,他心知肚明,这个生性柔弱的孩子并不是能成大事,能担重任的,然而他心中还几分期望,或许从嘉在即位之后能够有所改变,毕竟他生带重瞳,正是帝王之相。阴差阳错里,从嘉便当上了太子,即位之后改名李煜,是为南唐后主。
李璟还有三个儿子,七子李从善酷似长兄,性情顽劣,素来不为人所管束,李璟对此很是头疼,可纵使取名从善他也未曾从善如流。然而李从善擅长外交,李璟考虑太子人选时,他就曾让大臣钟谟在圣前推荐自己,未果后反而被李璟带着南下。在李璟驾崩之后,他也依旧蠢蠢欲动,想要取李煜而代之。李煜念在兄弟情分上,不予追究,反而将他派到北宋为时节,长期居汴梁。可笑的是,兄弟两人在南唐境内多年未见,多年后反倒在北宋得以团聚,时年那日,他们皆是北宋的阶下之囚。
八皇子李从镒和九皇子李从谦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人生经历,安分守己,平平淡淡,在南唐是当着他们的富贵闲人。李从镒在南唐灭国后同李煜一起北上,改名李从浦,当了亡国奴,一生籍籍无名。李从谦则在南唐亡国之前就在一次战争中下落不明,是生是死,都成了谜。
这十个孩子,都曾是南唐最高贵的皇子,最后却各自殊途,有的死,有的平凡活着,有的善良,有的凶残,可是最后等待他们的结局,都成国破家亡的亡国人,寄人篱下地飘摇在他乡别国。
当李煜回忆起这些兄弟时,心中可会有一丝淡淡的温情,记起幼时,他们亦是相伴着慢慢长大,为一份点心争吵过,也为春节里丰厚的红包一同欢喜过。毕竟,是有着相同记忆的人,想到彼此天各一方,或许沦为阶下囚的李煜,也曾感到萧瑟恻然。可李煜对兄弟们,扪心自问,他是无愧于心的,纵使是千方百计想要除自己而后快的长兄弘冀,还是想方设法想要将自己从皇位上拉下来的从善,他都不曾伤害过他们。
他无心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皇位,却要比他们承受更多。他不怨,无悔,因为这不过是个人的缘法,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人的人生。这是他,历经风雨,终于在他国的残雪里,明白的道理。
文字醉心墨醉魂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李煜?《虞美人》
坐于一个小小的庭院,翻开一卷久经尘埃的书。整座小院幽静无声,如同碧水中沉淀已久的清梦。没有袅袅茶香,没有紫砂的茶具,不过一杯凉水,被阳光浸得温软,墙上藤蔓悠然徐行,末端偶然开出一两多俏生生的粉痕,一直盛开到墨绿的秋千架边,尔后街角上孩童的嬉耍声,如同银铃声声而来。这样温柔,如此静谧。总归是一人独好。
是的。热闹固然极好,可一切繁华都会烟消云散,清静时才能回忆起清静的安好。这份清静,并不需要谁来打扰,纵使是属于自己的记忆。有时,品味孤寂静默,并非是一件伤感的事情。人生总要尝过酸甜苦辣,总要以千姿百态去行走。这种自我的清静,在偌大的词库里,李煜总是独占鳌头。
这首《虞美人》,亦是如此。某年某月,年轻的君王推开记忆的重重心门,忽然之间发觉,这座曾歌舞酒醉的院落,不知何时生了蔓蔓的青芜。春风拂面,一如往昔冬残春回,旧日的风华依稀在侧,窗棂深处,仿佛还有丝竹声动人心魂,带着淡淡的相知之意。其实,行走在旧忆里的李煜,是清醒的。花落了,还有花开,春去了,还有春回。人走了,却永远不会再回来。他追思,他留恋,他悔恨莫及,是落花流水的徒然无功。
他总是能够用最深的情,抓住最细微的感触,哪怕不过是心上一瞬掠过的孤影,转瞬倏忽。能抓住这样的感触,才能写出这样动人心弦的词句。所以,才有了他的不思量,自难忘;他的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他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他的诗词,是一坛历尽千年的酒,沉醉了漫长的时光,迷醉了多少后来人,亦是迷醉了他自己。
后人评说李煜词清新脱俗,雅俗共赏。能够这样为人评价,盛名之下,绝然无虚。当时,他的词能够流传大江南北,被万人传唱。这除了李煜词音韵并重,容易背诵之外,更多的还是他的词中,有着别的词人无法触及或描摹的感触,总是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有关。一首佳作,不外乎是以情动人的,然而如何捕捉这这种感情,然后如何淋漓尽致地将其描写出来,是很考验诗人的功底的。可见,在这方面,李煜绝对是有资格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的。
多年后,时光沉淀而去,有一位名叫白朴的文人,为李煜写了这样一首词:
南郊旧坛在,北渡昔人空。残阳澹澹无语,零落故王宫。前日雕阑玉砌,今日遗台老树,尚想霸图雄。谁谓埋金地,都属卖柴翁。慨悲歌,怀故国,又东风。不堪往事多少,回首梦魂同。借问春花秋月,几换朱颜绿鬓,荏苒岁华终。莫上小楼上,愁满月明中。
--白朴?《水调歌头?感南唐故宫隐括后主词》
白朴用的是宋代起流行的一种词体,叫做"櫽括体",这种词体的特征是按照词牌的特定的韵律,对前人的诗文辞赋进行剪裁或改写,从而创制别开生面的新作。雕栏玉砌,春花秋月,都出自李煜的《虞美人》,用李煜自己的词,来形容他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的。白朴对李煜的概括,亦是十分精准。
李煜在写下那首如泣如诉的《虞美人》时,已经是北宋的阶下之囚。曾经的一国之君,沦为人身自由都无法掌控的囚徒,这种落差,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的。然而,可想而知的是,他的孤独失落,都远远超乎了常人所能够想象的。他在纸上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修辞的角度而言,他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实际上,他的忧愁悲哀,也并不比东流的春水要少上多少。一夜华发生,一夜韶华去。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他短暂的数十年生命里,得到的,失去的,承受的责任压力和源于生命本体的沉重,仿佛超过了人生所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然而,不管前路如何艰巨,不管自尊如何被践踏,李煜依旧接受了属于他的宿命。
人前,他是高高在上的南唐六皇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登上了那个金光熠熠的宝座,成为了南唐万人之上的君王。最后,他告别了一身荣华,成为了北宋皇帝席间被炫耀的资本,失去了所有尊荣。可他看上去,一如当初那个风轻云淡的少年人,不惊不怒,荣辱自得。只是人后,他默然地承受了一切折辱伤害,将一切都付诸笔墨。很难想象,如若没有笔墨的拯救,这个苍白柔弱的少年,是否在故事的最初,就已经成为了某个模糊的魂魄,一如他早逝的兄长,最终连姓氏都为人遗忘。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专情地投身于诗词文学的世界,这最终成为了他遮风挡雨的盾,刀山火海里,烽火硝烟中,是那样格格不入,又是那样的傲然屹立。那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亦是自我拯救的一种途径。
他将他所有的悲伤痛苦,人生里的风风雨雨,都自笔中倾泻流淌。从温柔少年,走向风雨飘摇的穷途末年,都在他的文字中黯然折射。人们所谓之感动和牵念的,亦是他的一片真情,一份赤诚之心。
以亡国前后为分界线,他的词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亡国之前的作品,这类作品中又可以分为宫廷宴乐之作,譬如《一斛珠》,这些作品大多软艳生香,浪漫风流,其中不乏他与后宫众多妃子的风流韵事。
除此之外还有恋爱之作,这是李煜写的最好的词作之一,他是一位执手笔墨世界的文人,当他坠入爱河时,也不忘记以文字记录。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记录他和小周后恋情细节的《菩萨蛮》三首等。
此外能够和前两者平分秋色的还有他的悼亡词,那是在大周后逝世后的追思作品,代表作有《梅花诗》《病中感怀》等,字字哀切动人,如泣如诉。除却这三大类作品之外,剩下一些无分主题的作品,大约是李煜在无意写下的作品,或者只是练笔之作,比如《秋莺》《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等作品。
亡国后的作品分为亡国时和在北宋沦为阶下囚两个时期,前者不仅是李煜作品中字字珠玑的作品,亦是研究其心理和当时历史的重要作品。其中得以流传的是《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临江仙》等作品。
等到北宋南下的战船将李煜送回汴梁,李煜真正成为了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这一时期,也是李煜人生中最灰暗残酷的时期。亡国的事实令他忽然从十年繁华梦中惊醒,伤痛追悔,令他后悔莫及,可是他已经无能为力。此时的诗词,不免带上了沉重的宿命感,以及浓重的悲哀色彩。该时期他的词作主要分为反应自己当时生活状况和追思故国的作品,都是他词作中大放异彩的部分。前者以《虞美人》《清平乐》等为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他尴尬凄凉的处境,后者中则有《浪淘沙令》《忆江南》等作品,回首前尘如同黄粱一梦,梦醒之后,只剩下两侧清冷,未免又是一晚辗转难眠。
《西清词话》里说:"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含思凄婉,未几下世。"来到汴梁的李煜,虽然比不上在南唐时的奢华,但北宋的帝王也并未在生活待遇上苛待与他,衣食住行,总归是不低的规格。然而,李煜并不是只求一夕苟且偷生之辈,尽管他生性温柔怯弱,文人的气骨却始终深藏在他的心底。如果他希望苟且偷生,安然而终,他是不会因此郁郁寡欢的,正因为他残存着几分气骨,想要挽回自己毁于一旦的尊严,所以他才会感到痛苦,寂寞,凄凉,以至郁郁伤怀。
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
此时,他已经是背弃了三千河山的亡国之君,在宿敌的一念之仁里偷生,夜半披衣而出,月色如钩,鸦声如墨,周围的空气依稀清冷,并不像是春日的季候。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或许这个时节里已是江花如火。他并不适合北地的气候,如同南归的鸟被滞留,不论如何,他总是这里毫无归属感的客人。说好听了,是客人,可是有谁人不知,他不过是战俘和囚徒,客人总归有家可归,他却不得自由行。所有的繁华灿烂,都已经落幕,如同他爱过恨过的一切,也终究烟消云散。一切都已经离他远去,他的身侧,唯有笔一支,纸一卷,不离不弃。他所剩下的,也不过是这些什物了。月色里,白衣的中年人,沧桑一笑,将所有悲欢,付之一炬。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然而,他始终是一个合格且出众的文人。能够如此,亦是李煜不圆满的一生中,唯一的圆满。
帝子多舛才子名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嫩绿百层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李煜?《秋莺》
从少年时期开始,李煜就是一个潜心钻研文艺的文人。有一句话说,一件事如果能够做上千次万次,就会成为那一行业的专家。何况,李煜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身在帝王家,给他带来了旁人无法企及的优厚待遇,而他的天赋,又给予了他独一无二的能力。
而这首《秋莺》,正是写在李煜的少年时期。彼时,身为南唐贵胄的少年,惶然不安地躲避着长兄的虎视眈眈,身侧相伴的,唯有宣纸长笔,明月清风。他的心境,便如同薄暮天气的秋莺,天涯里四处流离,不知何日才能重返安宁。虽然年少,然而与生俱来的才华,却令他仪表不凡,文采非凡。笔下流淌出来的华美词句,有着盛唐的绮丽,中唐的气度,也有着晚唐的哀艳。
记得晚唐的李义山也曾写过一首《流莺》: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同样的凄凉惨然,心下哀婉却犹然无奈,对于命运,他们都是手无寸铁的囚徒。
李义山写这首《流莺》时,已在宦海如同微尘沉浮了多年,而此时的李煜,不过是未及弱冠的少年,那个金碧辉煌的宫廷,令他心生忧惧,幽静清远的山河却令他心境柔软。在这里,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尔后勤加练习,使这种天赋横直至死亡,都不曾褪色。江郎才尽的故事,之于他,不过是故事。
诚然,李煜是漫长的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艺术家。琴棋书画,他亦是样样精通。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他又与同样造诣不凡的娥皇成为了眷侣,一对璧人,在浓情蜜意的同时,吟诗作画,弹琴吹箫,更是为李煜的文学成就造就了良好的氛围。陆游在《南唐书?后妃诸王列传》里说:"后主昭惠国后周氏,小名娥皇,通书史,善歌舞,犹工琵琶,至于采戏弈棋,靡不妙绝。"昭惠皇后娥皇,自幼熟读书史,擅长歌舞,尤其擅长弹奏琵琶,至于赏戏博弈,无一不精,无一不通。对于娥皇的介绍,最后不过凝聚成寥寥数语,然而,成为这样被大文人陆游如此评价的女子,试想,是如何玲珑心肝的妙人呵。
可想而知,在与娥皇共结连理后的生活,李煜是生活在一片充满文学气息的环境里的。这给李煜文学细胞的培养,创造了一片温软肥沃的土地,这位好学上进的贵公子,孜孜不倦地吸取着关于文学的一切:诗词,文赋,书法,音乐,绘画,一切与艺术相关的天地,他恣意遨游其中,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任何都充满了好奇,果然,这个文弱的少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难能一见的全才。全才并不一定是能文能武,在文学的天地里样样精通,亦是不凡。而李煜,就成为了这样的大才子。后世人们所能回忆起的南唐后主,并不只是那个文弱得只会吟诵"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阶下囚,而是一个充满文学气息,近乎于传奇的帝子。
李煜的书法,最初学唐时柳公权的柳体,柳体偏瘦,端方而不失飘逸。后学欧阳询,虞世南等人。这些人都是楷体名家,风格端庄刚硬。学到此处,李煜的所学却为之一变,从楷体演变为行书,多学东晋王羲之,钟繇,卫烁等人。东晋的书法如同这个飘逸潇洒的朝代,同样的清逸洒脱。而李煜最心仪的是王羲之的师父卫烁卫夫人的字体,这个书法史上的传奇女子,擅长隶书,楷书,行书等三种字体,娴静出尘,超凡脱俗,一如九天玄女,沐雨而生,灵秀而温婉。她不仅善于书法,同样对于书法理论也有着极深的研究,她的书法和理论,都是备受李煜推崇的。李煜的书法,也深受卫夫人的影响。
总结前人经验,李煜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别树一帜的字体风格。他的字体风骨瘦硬,风神俊朗,落笔时硬朗冷厉,因此被后人称为"金错刀"。这种笔法难学难成,却并不妨碍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正如同李煜的书法作品,虽然已经遗矢在漫长的时光长河里,李煜却依旧是一位饶有成就的书法家一般。虽说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史书上记载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相,但是多方都有所记载的事情,大多却是可以肯定的事实。南宋的陆游还曾在德庆堂遗址附近见到了出自李煜之手的碑刻,可见李煜善于书法一事,并不是后人为了徒增其光辉而作出的杜撰,或是添油加醋的神化。
李煜并不仅仅是出众的书法家,他亦是一位才华卓绝的书评家和书法理论家。他曾在对王羲之等书法家有着独到的评价:
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节选自李煜?《书评》
李煜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影响深远,虞世南欧阳询等人都深受启发,而各得其长处之一,自成一派。有长处,自然也有短处,虞世南得王羲之的美韵,却失之俊秀豪迈;欧阳询得其力道,却失之温和秀美;至于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人,都有长有短。李煜的见解未必全然正确,却亦是颇有独到之处。这说明李煜并非只是对书法略有皮毛就妄下定论,相反,他是在经过自己长期的钻研学习之后,才得出的结论。
对于一位身处荣华富贵中的君王来说,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能够亲身实践,并且苦心修炼学习,这也就是李煜不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的重要区别。他并不是那些为了满足于自己的物欲而挥金如土,挥霍无度的君王,他有欲望,有野心,尽管这些欲望野心都是为了成全自己对文艺的热爱,可相比那些穷极奢华横征暴敛而最终导致亡国的君王,我想,李煜相比他们,是有一个值得被原谅的理由的。毕竟,他是怀着那样的赤子之心,去虔诚专一地热爱着那些对他的江山毫无助益的事物,天真而痴狂,犹如扑火的飞蛾。
时光翻覆,沧海横流。所有的是非对错,在当时难以留下论断的犹疑,经过悠长流年的洗礼,几度樱桃红,几度芭蕉绿,一切都会水落石出,黑白分明。曾经被等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的李煜,也被同情和追忆。他的文学价值被肯定和承认,而他的其他文艺成就,也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之于这点,那个早逝的君王应该是没有悔意的。他对这个古老国度的文学贡献,显然是浩瀚而丰厚的,而他本人,也是当得起"大艺术家"这个评价的。
繁华深处流年抛
安静时,总是能回忆起许多往事。往事之所以成为往事,是因为那些匆匆而过的时光,一刹那,一如被风吹着翻页的书卷。回忆里,有赧然,有欢笑,有哀伤,也有怅然。合拢记忆的瞬息,却总是有淡淡的笑意,划上眼角眉梢。一切,都已经无法回头,空余满目苍凉,与伤感。
犹记当年,红墙绿瓦,金碧辉煌,一把火潋滟了南方的天空,所有繁华,都在滔天的火光里,化为灰烬。一身凄凉的帝王站在火线之外,目光忧伤,滚烫的热风卷起他的衣袖,天际一片血红,如同一场藏不住的悲剧。国破山河乱,宋军的铁蹄顷刻间压境而来,身为南唐君王的李煜一声令下,将内阁的所有珍藏付之一炬。他也有他的骄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多年苦心的珍藏,在烈火里,渐渐飞灰湮灭。那一刻,已经预知了自己未来的君王,是否有着一夕山河破乱的凄凉,后悔不曾刚烈了心骨,来一遭鱼死网破的结局。他的繁华,也在这场火里,付之一炬,灰飞烟灭。他想起,多年前自己曾写过一首诗,当时年少,世间种种,他还没有尝出酸甜苦辣,今日回忆起往昔,只觉得年少轻狂: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是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李煜?《题【金楼子】并序》
那时,他还年轻,指责南朝梁元帝萧绎在西魏兵马压境时将所有著作都焚毁。直至今日,他才明白当时萧绎的心境。如果一切委曲求全都无法换来南唐的苟且偷生,那么他也要让赵匡义明白南唐并非一切都软弱可欺。北宋可以灭亡南唐,而灭亡之前,他可以让北宋从南唐能获得的利益再少一点。也或许,当时的李煜并没有想这么多,他纯粹出于一个文人的气节,宁愿让所有心爱的文物都在火中消失,也不愿意它们落到侵略者的手中,成为他们耀武扬威的战利品。
那些艺术品,应该被好好珍惜,妥帖安置,被灵魂宠爱包容,它们应该有着这样的宿命,而不是被掠夺之后肆意轻慢。因为,他知道,这些艺术品,都凝结着创造者的血汗,是智慧和思想的结晶。正因为他明白,所以他用生命热爱珍惜着这些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李煜并不仅是这些艺术品的收藏者,他同样也是艺术品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文房四宝,它的发展历史上就有着李煜的一份功劳。文房四宝分别为笔墨纸砚。南唐地处江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澄心堂出厂的纸,据说永不褪色的李廷墨和龙尾砚,都是南唐出了名的特产。有着一位素来爱好舞文弄墨的君王,文房四宝在南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早在中主李璟在位之时,这些特产的出产就有着专使掌管,李煜即位之后,更是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将笔墨纸砚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格。
其中,最为声名遐迩的就是澄心堂出产的纸张。在澄心堂纸出现之前,最为饱受好评的就是唐代女诗人薛涛所制的薛涛笺,薛涛笺以蜀地麻纸为原材料,加以精工细作,绘以花鸟虫鱼,染以花汁,色彩鲜丽淡雅,遂也被人称为松花笺。后来,南唐黟县生产出了一种光滑绵密的纸张,这种纸迅速代替了薛涛笺在大江南北之间流传开来,彼时,恰逢李煜在澄心堂监工,于是,李璟就将这种纸命名为澄心堂纸,定为皇家御用纸张,外人不得自私取用。
对于文艺的发展,李煜是有其崇高的地位的,他以其君王的身份,推动了文艺的发展。这是他的爱好,某种程度上,亦是他的生命。他以此,圆满了他的人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李煜亦是穷尽国力人力。他奢华的生活,在大周后娥皇故去之后,越发变本加厉。但实际上,纵使是在大周后在世时,身为南唐的君王,李煜的生活也是纸醉金迷的。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是有所证明的。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李煜?《浣溪沙》
太阳已经日上三丈,然而繁华深处的人们还沉睡未醒。金炉里的烟华渺然而起,屡次似断未断,总有宫娥轻声而来,无声添上一缕青烟。锦绣绫罗的毯上凌乱地散落着锦衣红袍,似是一夜迷乱后的尾声。昨日繁华,依稀浮现。谁在歌舞,如莺如燕,谁的金钗滑冰冷的地上,一声铿锵之后悄无声息,谁的花开得正好,连香气都恰到好处,似是能够一嗅解千愁。
这样的生活,之于寻常人家而言可谓是天方夜谭,然而日夜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李煜,不过是习以为常。美酒佳肴,烟火玉树,之于他处处唾手可得。富丽堂皇的宫殿,吴侬软语,莺歌燕舞,沉浸在江南温柔乡里的后主,几乎忘却了今夕是何夕。风月深处,酒不醉人人自醉。他年的李煜,就是这样一位奢华里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君王。他的才华,成为了记录繁华的工具,他的天赋,亦是染上了灯红酒绿的烟火气息,幸好他依旧有情,有心,有灵魂,他的诗词,才未沦为徒有其表,毫无灵魂的作品。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李煜?《杨柳词》
《杨柳词》的背后,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传说。将军和爱妾,由于战乱而天各一方,多年尘霜满面后苍凉相逢,都已经无法回到最初的过去了。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谁都回到不到重圆时了。这首词,写于李煜同宫娥庆奴重逢之时,当年,他们也曾有过一段情,未久,阅尽繁华的李煜,将这个轻微如柳絮的女子忘却在身后,深宫如海,她却一直春心未死,一直温柔地等待着他不经意里的回眸。多年后,他们重逢于春深花事了的时节,她人老珠黄,而他依旧风华正茂。可当年,她是自容无双的佳人,他还只是茅庐未开的少年。那段纯净而热烈的初恋,在故人老去的容颜前渐渐浮现,李煜感慨万千。
身为君王,他自然不可能说什么抱歉,弥补亦是无济于事。他已经有一个相知相许的恋人,眼中再也容不下他人,心中也放不下谁。他只是感叹她的痴情,时光的残酷。灯火阑珊,青藤渐黄。他将写着这首《杨柳词》的扇面送给了老去的女子,当做纪念,化作她心中,微渺而永恒的灯火。
诗酒风月里,烟火璀璨中。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渐渐变成了风华灿烂的青年,又逐渐走向了薄暮苍凉的中年。时光将他丰厚,雕琢,也将他分崩离析。凭栏处,长相忆。回忆起的,又是哪段繁华的过往,哪些芬芳的花事,已经无人知晓。不过是一腔相思东流。
往事和现时交织成一张绵密的网,网住了这个温柔的文人。醉后沉酣时,他或许有片刻的清醒。想起时下飘摇的山河,想起每日都生活在惶然不安中的子民,想起一水之隔正虎视眈眈的敌国,想起父亲逝去之前双眸之中的追悔和无奈。可岁月已沧桑,过往,已经无法回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