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日子-封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乡地处蓬莱与黄县(今龙口市)交界处,周围几乎全是黄县的村庄,除却村东有一小片不高的丘陵地外,村西、村南和村北皆为一眼望不到边的广阔平原,而且多为水浇地,可谓地肥水美,种什么收什么,称得上米粮之乡——尽管如此,生产队期间农民(当时称为社员)分到手的粮食并不富足,因之作为细粮的小麦,便显得十分“金贵”,加上当时也没有好的仓储设备,于是家家户户便有了小麦“封缸”这一习俗——当然,“封缸”这种做法大早以前即有,只是我们没有亲历过罢了。

    所谓“封缸”,就是将晒干晒热的小麦装进缸里或囤子里封存好——这是一年的“面食”,以此预防霉变、虫蛀和鼠盗。家乡民谣日:“有了连毛人(吃),没有把嘴竖。”意思是劝人居家过日子要勤于精打细算,细水长流,不能“好吃不留种(读zhong),好喝不剩盅”,吃了上顿不管下顿,因此家家户户都很重视“封缸”,谁也不敢马虎大意。据传,不知哪一年有一户毛手毛脚的人家,小麦没有晒干晒透就稀里糊涂地“封”了缸,后来发现缸里的小麦比“封缸”时“长”高了寸许,全家人大喜,认为缸里“出”了“圣虫”(家乡风俗,用面做成的状似龙形的吉祥物,大年三十置放于粮囤等处,寓意为“连年有余”),过了几日再看时,缸里的小麦又“长”高了寸许,一家人惊喜之余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就小心翼翼地动手查看,结果发现缸腰以下的小麦因潮湿而全部生芽,故而将缸上部的小麦“顶”了起来,至此全家人懊悔不迭,哭成一团——此事是真是假,无从查考,但家乡父老却牢牢汲取了这一教训,生怕自家储藏的小麦发生意外。

    “封缸”前首先要将小麦扬净晒干,用麻袋装了在家里存放几日,这叫“捂一捂”,让小麦“出出汗”,之后便要选择一个绝好的天气,于头晌10点钟左右将小麦摊在场上任凭阳光曝晒,其间尚需反复翻动,到了下晌两三点钟时,小麦已晒得火热滚烫,温度一般高达摄氏六七十度,这时便可以装回家“封缸”了。那时家家户户都备有几口大缸或用荆条编织的囤子,荆条囤子内壁自然用“草泥”抹得严严实实——小麦倒进大缸或囤子的一半时,仔细的人家还要在麦子里插放上一小瓶烈酒或农药,用纱布封住瓶口,以利于烈酒或农药的自然挥发,借此熏杀虫卵。大缸或囤子装满后,先用粘贴的报纸或牛皮纸盖严,上面再撒上一层草木灰,最后盖上木盖或倒扣上一口废铁锅——至此,小麦“封缸”便宣告“完事大吉”。

    如今家乡麦后“封缸”一俗尚存,但也仅局限于上了岁数的一部分人,因为这些人总觉得“捞麦子”(即用水淘洗麦子,晾干后粉碎成面粉)吃起来口感好,而许多年轻人则图省心省事,更嫌大缸或囤子放在家里不仅碍手碍脚,而且也极不“雅观”,于是收下小麦晒干后便送到城里的面粉厂里兑换成面粉存放,随吃随取——如此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封缸”一俗存立于世的日子并不会太久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