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有道-敏智策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触龙婉言劝赵太后

    在《战国策·赵策》中,有一段发生于赵孝成王元年(前265)的史事,名为《触龙说赵太后》,大意是说:

    赵太后新近当权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甚紧。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人说:必须将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诤谏。太后冲着左右大臣们的面说:谁敢再提要长安君去当人质,老身就要当面唾他。

    有个左师叫触龙的人,要见太后,太后板起面孔等着他。触龙慢步进来以后,向太后谢罪道:老臣的腿脚有病,行动不便,好久不来探望太后了。我本人有病,自己会体谅和照顾自己,但怕太后近来贵体不舒适,所以特意来看望您呀!太后说:老身行步艰难,依仗着坐车子呢!触龙问:每天的饮食比过去少吗?太后说:也就是喝点稀饭罢了。触龙说:老臣现在简直不想吃,自己只好每天坚持走三四里路,才能吃点可口的食物,调养一下身子。太后说:老身倒还做不到呢!这时,太后的神色稍为平和些了。

    触龙说:老臣的最小儿子舒祺太没出息,我年老了,很怜悯他,想叫他在宫里充当一个侍卫,保护王宫,因而冒死说给太后听。太后说:好呀,他有几岁了?触龙说:十五岁了,年纪虽然还小,但愿在自己还未入土以前将他托付于太后。太后说:做丈夫的人也喜欢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人还要爱些。太后笑着说:恐怕是妇人爱得更厉害!触龙于是说道:不见得吧,老臣私下以为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哪里比得上爱长安君呢!触龙说:做父母的喜欢儿子,就要为他的长久之计着想。太后在送燕后远嫁时,抱着她的腿哭了,确实是怪可怜的。燕后到燕国以后,太后也在想着她。每当在祭告祖先时,太后总还要祷告燕后不要回赵国来,这不是在为她的长久之计着想,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继续接着当燕王吗?太后说:你说得对呀!

    触龙于是问道:从赵国三代以前算起直到现在,赵王的子孙封侯的还有几个呢?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除赵国以外,别国诸侯的子孙封侯的还有吗?太后说:老身没有听说过。触龙说:照此说来,近的祸患是累及自身,远的却就要累及子孙了。难道人主的子孙都是不肖的吗?只因为位尊而无功,禄厚而无劳,而且还有许多财宝呀!现在太后给长安君这么高的位置,给他这么好的地方,给他这么多的财宝,却不教他为国建功立业。太后一旦百年之后,长安君怎能在赵国立足呢!老臣以为太后只为长安君的眼前利益着想,所以说太后爱惜长安君不如燕后呀!太后说:对,就任凭你安排长安君吧。于是,朝廷为长安君备置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当人质。齐国便派出军队,帮助赵国去对付秦国。

    赵国的贤士子义听见这事以后说:人主之子,是骨肉至亲,尚且不能依仗权势无功而尊和无劳而禄去保护他的金玉财宝,更何况是人主的臣子呢!

    这篇文章说触龙为了国家的安全,以委婉、体贴、温和的语言,去劝说怒气冲冲的赵太后。赵太后终于被说动了,答应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让自己的小儿子通过建立功业去继承赵国的大业。这对后人颇有启示。

    郑国修渠疲秦

    郑国,我国古代水利专家,战国末年韩国人。秦王政十年(前237),受韩国派遣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为秦所采纳,主持开凿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引灌肥效丰富的泾水,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的修建,使秦国得以富强,同时又是疲秦之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国势渐盛,积蓄了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并且不断发动扩张战争,逐步蚕食诸侯国。秦国的强盛,使其他各国惊恐非常,害怕秦会打破七雄并立的局面。韩国是秦的近邻,对此更是焦虑不安,不可终日,担心自己会被秦国吞并。昏庸的韩王无计可施,便与大臣们想出了一条“疲秦之计”:原来,他们听说秦王好大喜功,喜欢大兴土木,便在全国挑选有手艺的匠人,派往秦国,希望能够把秦国的注意力集中到土木工程上去,劳民伤财,削弱秦国的实力,使秦国无暇东顾,难以再出师东进,韩国则可不战而胜秦。

    郑国,是韩国有名的水工,他接受韩王之命到秦国以后,进言秦王修筑一条引泾入洛的水利灌溉设施。秦王采纳了这项建议,委派郑国主持全部工程。郑国利用泾水含沙有肥效的特点,在一段平坦的河床下游,“立石以雍水,每行用一百余,凡一百二十行,借天生众石之力,以为堰骨”,减缓泾水流速,沉淀部分粗沙,引细沙入渠,既可用来灌溉,又降低土层中的盐碱含量,经过改良土壤,提高灌区亩产量,使关中日益成为沃野。

    在郑国渠水利工程即将告竣时,韩国“疲秦之计”败露了。秦王恼羞成怒,意欲杀掉郑国。秦国的宗室大臣们本来对秦王重用客卿不满,便趁机煽动秦王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于是秦王下令“逐客”,要把各国来到秦国担任“客卿”的人驱逐出境。李斯的名作《谏逐客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这时,水工郑国也向秦王进言说:韩国唆使秦国大兴土木修建水渠,其目的本在于消耗秦国的力量,减轻对东方诸国的压力,而实际上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水渠一旦修成,“亦秦之利也”,将“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为郑国的言辞所动,采纳李斯的建议,收回“逐客令”,赦免了郑国,令其继续主持修建水渠。

    郑国渠修成以后,“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改变了关中地区雨量少、经常发生旱灾的自然条件,使关中成为沃野,提高了秦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修建郑国渠,不仅未能削弱秦国的军事力量,反而使秦国势更强。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国经过充分准备,派军队攻入韩国,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被秦吞并了。

    修渠疲秦之计,适得其反,帮了韩国的倒忙,颇耐人寻味。

    秦始皇两支令箭除叛党

    嬴政(前259—前210),即秦始皇。他13岁时即王位,由相国吕不韦执政。22岁亲政。在位期间,灭韩、赵、魏、燕、齐、楚等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按照秦国的旧例,国君年龄不满22岁,还不算成年,不能亲政,因而由相国(即丞相)吕不韦代政。吕不韦本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富商,曾往来于邯郸、阳翟之间。秦王嬴政的父亲庄襄王嬴异人原被作为“质子”(即人质)住在赵国,郁郁不得志。吕不韦认为异人是“奇货可居”,便有意结识他,并因帮助他继承王位有功被任为相,封文信侯,“食蓝田(陕西蓝田县西)四十二县”。在他居相位期间曾养有三千门客,他让他们编成《吕氏春秋》一书。此书“兼儒墨,合名法”,被称为“杂家”的代表作,这和秦国历来采用的法家思想当然是矛盾的。据说,庄襄王的夫人(即秦始皇的母亲)原是吕不韦的宠姬。吕不韦因见庄襄王喜欢,便给了他。直到秦始皇即位之后,吕不韦与秦始皇的母亲依然关系暧昧。后来,吕不韦怕事情败露,就把手下的舍人嫪毐冒充宦官送入后宫。结果“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封他为长信侯,以太原为毐国。久而久之,朝廷政务“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其权势与吕不韦难分上下。随着秦始皇年龄不断长大,对于这些宫闱秽闻自然难以容忍,更主要的是他要改变大权旁落的窘境。于是,秦始皇在亲政以前,与吕不韦、嫪毐的矛盾已日益尖锐起来。

    秦王政八年(前239),秦始皇已21岁,再过一年,他将在祖庙所在地雍城(今陕西凤翔),举行加冕典礼,然后独掌政权亲自决策。吕不韦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危机,想在秦始皇亲政以前,给他一个下马威。就在这一年,他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市门,说:“有能增减一个字的人给予千金。”世界上哪有不能增减一个字的著作,只不过是害怕吕不韦的权势而无人问津罢了。有传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其母怀孕后,献给秦庄襄王,过了12个月生下了他。又有说:“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这些说法不一的矛盾,已逐渐为一些古今史学家所否定,他们认为很可能是吕不韦为个人利益有意散布的舆论,是为了从思想到行动去控制秦始皇。而这一切又是秦始皇无法接受的。

    促使两人矛盾爆发的另一件事是:秦王政九年(前238),当22岁的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加冕典礼时,有人告发嫪毐不是宦官。秦始皇早有所闻,决定发出一支令箭进行追查,并趁机消灭嫪毐集团。嫪毐怕事情败露,组织叛军企图进攻蕲年宫。秦始皇临危不乱,派昌平君和昌文君领兵前去镇压。双方在咸阳(今属陕西)城外大战一场。嫪毐失败后狼狈逃窜。秦始皇悬赏捕获了嫪毐及其叛党首要分子20多人,并将他们流放房陵(今湖北房县)。次年,秦始皇又发出一支令箭,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发配蜀地。吕不韦知道难免一死,便在途中服毒自杀了。他的三千宾客,也分别受到不同的惩处。吕不韦集团也被消灭了。

    至此,年轻的秦始皇大权独揽,开始了他20年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

    刘秀以屈求伸以智取胜

    刘秀(前6—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父亲刘钦曾任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县令。刘秀九岁丧父以后,由叔父刘良抚养成人。当时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企图解决时弊,曾采取恢复土地国有制和奴隶制,以及控制工商业发展的“五均”、“六筦”诸法,这种违反客观发展规律的“托古改制”,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农商失业,食货俱废”。于是,绿林、赤眉起义先后爆发,除“新”复“汉”的呼声四起。身为高祖刘邦九世孙的刘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入了绿林军。

    刘秀的家庭为南阳豪富,他和哥哥刘縯在南阳、颍川、河北等地的地主武装力量支持下,响应王匡、王凤所领导的绿林军。却说绿林军为了推翻王莽政权,需要以刘氏宗亲的名义作号召,结果立刘秀的同宗刘玄为更始皇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亦成为绿林军的大常偏将军。地皇四年(23),刘玄派刘縯攻宛城(今河南南阳),刘秀、王凤亦奉命出征,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定陵(今河南舞阳县北)和郾县(今河南郾城)三县,扬言要西进长安,声势浩大。王莽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军四十万前来阻击,并以精兵十万围困昆阳。当时昆阳城内只有八九千绿林军,双方力量悬殊。绿林军内部情绪波动,有不少将领企图弃城出逃。刘秀却安慰众将说:“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既破,一旦之间,诸侯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刘秀认为,王莽军虽然兵多将广,但其势难于长久,他要王凤守城,自告奋勇地率领十三骑突出重围,从郾城、定陵调集援兵一千多人。当他带着援兵来到离敌营只有四里时,敌将率领四千多人前来迎击。刘秀一马当先,连斩敌首数十级。援军见此情况,感到愕然,说:“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于是刘秀初战得胜,乘势率领援军径抵昆阳。当时刘縯攻下宛城已经三天,只是由于消息传递迟缓,刘秀无由得知。但他为了鼓舞城内绿林军,派人给城里送信,佯说:“宛下兵到”,又故意将一份捷报掉在地上,让敌兵去报告王寻、王邑,以瓦解敌人的斗志。然后,刘秀率领敢死队三千人,从城西水门猛冲王莽军。王莽军大乱,王寻被杀。于是,“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追杀之意)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又说:“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渡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以少数胜多的著名战例“昆阳之战”。

    对此,王夫之评价说:“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于此矣。”司马光也高度评价这次战斗的重大影响,“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更始)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在这场战斗中,刘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善于稳定军心,动摇对方士气,组织力量进行反扑,终于赢得了重大的胜利。

    然而,就在此后不久,攻取宛城立了战功的刘縯却被更始皇帝刘玄谋杀。刘玄的这种举动,主要是怕刘縯、刘秀兄弟夺取他的皇帝宝座。刘秀接得消息,禁不住捶胸顿足。这种突然打击,自然为一般人所难忍受。那么,刘秀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他亲自驰赴宛城向刘玄谢罪,“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即刘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刘玄感到羞愧,只好封他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宋人苏东坡曾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王夫之对刘秀的这种做法,也曾赞扬地说:“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也。”

    刘秀这种以屈求伸和以智取胜的策略,在他创建东汉王朝中曾屡加运用。如在王莽政权被推翻(23)以后,他被刘玄派往河北。当时黄河以北尚有铜马、青犊、获索等农民起义军,还有豪强地主割据的武装力量,又有王莽的残余势力,情况非常复杂。刘秀率军抵达河北后,没有采取军事对抗的形式,而是“所到州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吏,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这些做法深受当地官员和父老的支持。于是,“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

    刘秀在经略邯郸、蓟县、饶阳等地时,由于当地是王郎(由汉宗室刘林拥立)的天下,刘秀很难立足,曾损兵折将,但他遇事不慌,终于化险为夷。有一天,他因兵败逃到饶阳(今属河北),又饥又渴地来到传舍(即驿站的客馆)。刘秀佯称自己是邯郸来的使者,要客馆设席招待。席间,传舍主人怀疑刘秀来历不明,便故意击鼓十遍,说“邯郸将军至”。顿时,随从人员一阵惊慌,刘秀却冷静地说:“请邯郸将军入。”传舍主人不知刘秀究竟是何种官员,只好盛情款待,然后放走了他们。后来,刘秀在信都(今河北冀县东北)、上谷(今河北怀来)、渔阳(今北京密云县)等郡,得到任光、耿况、彭宠等太守的支持和拥护,终于攻下邯郸,杀了王郎,从而平定了河北地区的大部。这时,更始皇刘玄派人封他为萧王,要他兵回长安。刘秀一方面接受了更始皇帝的封号,另一方面却“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公开与刘玄决裂。

    刘秀在河北站稳脚跟后,开始兼并其他农民起义军,他仍然采用“以智取胜”,以攻战为辅的策略。他打败铜马军领袖吴汉以后,封铜马军诸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使他们心悦诚服。刘秀这种豁然大度的作风,使降者死心塌地归顺。他们激动地说:“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效死之意)乎!”人们称他为“铜马帝”。于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刘秀相继收编了铜马、大彤、高湖、青犊、富平、获索等各支农民军,队伍发展至上百万人。建武元年(25)六月,刘秀在马武、耿纯等人的簇拥下,终于在鄗南(今河南柏乡)的千秋亭称帝,是为光武帝,建国号“汉”,改年“建武”,史称东汉(或谓后汉)。不久,又移都洛阳,告令天下。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历经艰辛险阻。王莽的败政,刘玄的无能,无疑为他取得成功创造了客观条件,而他本人的谋略智慧和能屈能伸的思想作风,则是他能够击败对手和收揽各路农民军的重要因素。刘秀“忍小愤而就大谋”的精神,是值得借鉴的。

    周瑜谈笑退曹兵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企图统一中国。吴主孙权战降难定,犹豫不决,问计于众大臣。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抗曹,亲率将士,联合刘备,共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赤矶山,一说今湖北蒲圻西北赤壁山)。对周瑜赤壁之战的指挥艺术,素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美誉。

    曹操灭掉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想一鼓作气,实现“一统天下为己任”的夙愿。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二十余万南下荆州,恰逢荆州牧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懦弱,诸将各怀鬼胎,曹军忽至,措手不及,举州投降。曹操轻而易举占据荆州部分郡县,收降刘表水军七八万人,声势更加壮大。

    曹操唾手轻易取荆州,未免骄横自大,他驰书坐镇江东的孙权说:“近日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将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览书,忧心如焚,急召众臣商议对策。周瑜一意认为孙权“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随即,周瑜又为孙权分析战前形势,他说:“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这一番精辟的分析,使吴主孙权频频点头称是。周瑜又进一步指出:“北方士卒,远来疲弊,刘表水军新降,狐疑未定。”“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一席话,使孙权战意已决,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率军联合刘备,共同抵抗。双方相会于赤壁。初次交锋,曹操军队不适应水战,失利败北,周瑜率军停泊南岸,隔江对峙。

    周瑜不但足智多谋,善于作战,而且精通音乐,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虽处军旅之中,仍弹奏如故。周瑜听人演奏时,每当发现错误,他总要向演奏者望一眼,意谓:你错了。因此,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此时,曹操军中已发生疫病,又不习水战,士卒在船上站立不稳,竟把战船首尾连接起来。周瑜见有机可乘,乃令大将黄盖诈降,率数十艘蒙冲斗舰,满载枯柴,以油灌其中,外包以帷幕向北进发,驶近北岸曹舰,一声号令,各船一起纵火,又遇东南风,一时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烈焰冲天,不仅烧毁曹军船舰,而且烧及岸上诸营,曹军一败涂地,被烧、溺而死者不计其数。周瑜等率精兵水陆并进,猛烈冲杀,大破曹兵。这场赤壁之战,奠定了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面。

    曹操飞函破孙权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十三年(208),他兵败赤壁以后,引兵北归。他寻思着,合肥(今属安徽)为军事重地,孙权必来争夺,故留下精兵七千,命大将张辽、李典、乐进驻守合肥。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正在征伐张鲁途中,得知合肥城下将有一场恶战,便叫护军薛悌修书一封,星夜送往合肥。张辽等将见信函的封口边上,署有曹操亲笔书写的四个字:“贼至,乃发。”不日,孙权兵临城下,包围了合肥,形势十分危急。张辽等人依计打开信函,但见信上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曹操多权谋,善用人,他分析双方兵力和将领情况后,认为张辽、李典勇猛善战,宜于疆场杀伐;乐进为人老成持重,宜于守城。

    原来孙权大军压境,魏军慌恐不安,认为众寡悬殊,难以取胜。张辽为众将分析形势说:“我们戍守在这里,离邺城太远,曹公又远征在外,不能固守等待援兵,要是等到援军以后再出战,我们一定被孙权击败多时了,所以要主动发动攻击,折其声势,挫其锐气,以安定众心,然后才能戮力坚守。”诸将心存疑虑,无人答话响应。张辽不禁大怒,拍案而起:“成败之机,在此一战,你们若还犹豫不定,我将独自出战。”李典素日与张辽不睦,矛盾颇深,见张辽怒发冲冠,一心为国,忠心耿耿,不觉为之动容,便慨然答道:“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能以私怨而置公义于不顾呢?愿意跟随张将军一起出征。”于是,众将依照曹操信中所定之计,分头进行积极准备。

    张辽、李典挑选八百将士,趁着吴军尚未集中的时机,突然杀入孙权所在的军营。张辽身先士卒,跃马横枪,连杀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又高呼着自己的名字,直冲至孙权麾下,吴军不及防备,吓得四处逃散。孙权也惊慌失措,只得逃上高坡。这时,孙权才望见张辽所率将士甚少,便传令吴军,将张辽层层包围。张辽愈战愈勇,所向披靡,率军杀出重围,吴军无人敢拦挡。其他魏军亦分全兵四出,大创敌军。孙权围攻合肥前后十多天,一时不能得逞只好撤退。吴军撤到逍遥津(今安徽合肥东北隅)时,张辽又指挥步骑追杀至此。经过一场恶战,魏军大获全胜,张辽亦因功升迁为征东将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