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个凶狠残暴、荒淫无道的人。夏朝东面有个小国叫商,国君汤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见夏桀残酷地压迫人民,百姓怨声载道,就暗暗联络各地诸侯,积聚力量,准备推翻夏朝统治。为了辅助自己治理国政。实现灭夏的宏愿,他派人到处去寻访贤士。
一天,商汤的部下来报告说,隐居在莘国郊外的伊尹是一位大贤人。商汤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派人带着厚礼去请,使臣去请了两次,伊尹没有答应。后来商汤亲自去请,恳切地表明了自己的诚意。伊尹被商汤的诚心感动,决心辅助商汤灭夏。
由于伊尹的辅佐,商的国力空前壮大,灭亡夏朝的时机成熟。在出师灭夏之前,商汤向全军发布誓师文告。他在文告中说:“夏桀罪恶累累,天意决定把他消灭。上天命令我请来大圣人伊尹,要我和他同心合力,治理天下,你们要勇敢战斗,帮助我实现上天的旨意!”
战斗开始后,商军勇猛无敌地冲向夏军,夏军毫无士气,四散溃逃。由于君臣同心合力,商汤终于在伊尹的辅助下,完成了灭夏的大业。
周武王与小诸侯同心灭纣王
商朝末年,由于殷纣王的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百姓对他恨之入骨。许多诸侯也纷纷起兵讨伐纣王。
诸侯国周的首领周武王联合了西部八个小诸侯,集结了兵车三百辆,敢死队勇士三千人,兵士四万五千人,亲自带队征讨。出发前,全军召开了誓师大会,周武王巡视全军发表演说:“纣王虽然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还有人数众多的军队和将领,可是他暴虐无道,杀人成性,完全背弃了人心,大家不会与他同心同德。我虽然只有十个协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愿和大家一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周武王停了停,看看广场上众多的将士,接着说:“我们这次联合起来讨伐纣王,每个将士都应该服从一个目标,具有同一思想,那就是消灭纣王。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次讨伐战争中立下功劳。这就是我们这次战争的誓言。”
“我们一定同心同德,不消灭纣王誓不罢休!”
广场上,震耳欲聋的宣誓声响彻云霄。
部队出发到了牧野(今河南汲县)。纣王有奴隶十几万人,奴隶们都不愿为商王朝打仗卖命,所以周军一摆开阵势,奴隶们就不击而溃,四处逃散。
许多人倒戈起义,加入周军。由于这些倒戈的奴隶兵熟悉地形,他们带着周军很快攻进了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纣王见败局已定,只得跑上鹿台,放火烧死了自己。这样,商朝便灭亡了。
子夏述四海之内皆兄弟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鲁国人。他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司马牛不懂这话的意思,问道:“不忧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吗?”
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呢?”
司马牛告辞孔子后,见到了子夏。他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
子夏听了,安慰他说:“我听说过:‘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这话说明,胸怀坦荡,与人为善,便易得朋友;平等相待,乐助他人,便会结交天下兄弟。
燕昭王与百姓同甘共苦
战国时,齐国乘燕国国内混乱,出兵伐燕,把燕国打得大败。战后,燕国太子姬平之弟姬职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面对着这样一个烂摊子,燕昭王真的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复仇雪耻。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他赶紧派人去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强国复仇?”
郭隗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一个才好呢?”
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会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替他造了一幢华丽住宅。
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高兴极了,一一委以重任,并关怀备至,以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享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燕昭王一看报仇的时机已到,就派乐毅为上将军,会同秦、楚、韩、魏、赵等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也被迫逃离都城。燕国攻陷齐国的首都临淄,掠走全部珍宝,烧毁宫室宗庙,终于洗雪了从前被齐国打败的耻辱。
孟尝君礼贤下士
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个贵族名叫田婴,他有四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个低贱的小妾生的儿子名叫田文。田文是五月初五生的,传说这一天生的孩子克父灭家。田婴对小妾说:“不要养这个孩子。”但她还是悄悄地把田文养大了。后来田婴发现了这个秘密,大怒道:“我让你丢掉这个孩子,你为什么不听?”田文帮母亲回答道:“父亲不养五月初五生的孩子是什么原因呢?”田婴说:“这一天生的孩子如果长到和门槛一样高的话,对他父母不利。”田文说:“人命是由天决定的还是由门槛决定的?”田婴顿时语塞。田文又说:“如果由天决定的,那怕什么?如果由门槛决定,那把门槛弄高就是了,达不到那个高度不就没事了?”田婴说:“我知道了,你别说了。”
后来田文问父亲:“儿子的儿子是什么?”田婴说:“孙子呗。”“那孙子的孙子呢?”“玄孙啊。”“玄孙的孙子呢?”“不知道。”田文笑笑说:“父亲在齐国当相国,已经经历了三个国王了。齐国的地盘没有扩大,而父亲累积了不少财富,门下却没有一个贤人。我听说将门出将,相门出相。现在父亲家里的奴婢都能穿好衣服,而人才却连破衣服都穿不上;仆人都能吃肉,而人才只能吃糠。父亲积累这么多财富,不知道以后留给谁,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田婴由此开始重视起田文,让他在家里接待宾客,很快就有很多人才投奔。诸侯们都请田婴立田文为继承人,田婴同意了。田婴死后,田文继承了爵位,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特别喜欢招揽宾客,天下的人才都乐意到他家去。他家有三千门客,不管什么身份都能和他平起平坐。孟尝君接待客人的时候,屏风后面总安排有人专门记录他们的对话,尤其是客人的家庭情况。等客人回到家后,孟尝君已经派人把礼物送到了。有一天晚上孟尝君和客人吃饭,有个人背着火光,以为自己的饭不好,生气了,扔下筷子调头就走。孟尝君赶紧起身,把自己碗里的饭菜给那人看,结果发现都是一样的。那人非常羞愧,自刎而死。那些来投奔孟尝君的人都得到礼遇,每个人都认为孟尝君对自己最好。
后来秦昭王请孟尝君去秦国当相国,孟尝君去了。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是个贤人,但他是齐国人,他来秦国当相国,肯定会把齐国的利益放在秦国之上,这样秦国就危险了。”秦王就把孟尝君关了起来,准备杀了他。孟尝君叫人向秦王的宠妃求情,宠妃说:“我要孟尝君的那件白狐皮衣。”但孟尝君已经把那件皮衣送给秦王了,这事不好办。有个门客善于偷东西,当天晚上就装成狗偷偷跑到秦国的仓库里把皮衣偷了出来,送给了那个宠妃。宠妃得到皮衣后就替孟尝君说好话,秦王便把他放了。孟尝君一出狱就带领门客赶快逃走。不久秦王后悔了,又派人去追。孟尝君等人好不容易才逃到秦国的门户函谷关,但当时正是半夜,而法令规定鸡叫的时候才能开门。眼看追兵就快到了,这时候门客中有个善于学鸡叫的人叫了起来,于是门打开了,孟尝君才得以逃脱。当初这两个人当门客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羞耻,现在才知道他们的作用,对孟尝君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到齐国后,孟尝君被任命为相国。当时他手下有个名叫魏子的门客替他在封地上收税,去了三次而没有拿回来一文钱。孟尝君问他是怎么回事,魏子说:“我看到有贤人就把钱给他们,所以没有拿回来。”孟尝君很生气,就把魏子辞退了。几年后,有人在齐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诬陷他要造反。不久齐王差点被刺,怀疑是孟尝君指使人干的。孟尝君无法辩解,只好偷偷逃走。魏子和受了恩惠的贤人听说这事后就上书给齐王申明孟尝君不会作乱,而且发誓以自己的性命担保,上书后不久,他们就在宫门口自刎而死,以表明孟尝君是冤枉的。齐王大惊,赶紧重新调查,发现孟尝君确实没有造反,就想把他召回来。但孟尝君拒绝了,请求在自己的封地薛地养老。
诚心待人,善意结友,终有好报。
刘邦得民心得天下
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招待文武官员。在酒宴上,刘邦对文武百官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是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的呢?”
有两位将领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爱护别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大家。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摇摇头说,“如果说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位重要的谋士范增,但他却不信任,这就是他被我攻灭的原因。”
的确,只有善待他人,赢得人心,受到众人的拥戴,才能夯实基础,得到支持拥护的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论功行赏慰人心
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
刘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话,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对手下人客观地评价表现,明察贡献,公正地给予奖赏。刘邦做到这一点,因而使众将心悦诚服,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
项羽破釜沉舟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南)人。他是战国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以伐秦有功,自称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被围垓下,演出了“霸王别姬”和自刎乌江的悲剧。然而,司马迁著《史记》时,仍将他列入《本纪》。他的壮志豪情,亦足以启迪后人。
项羽少有大志。他的叔父项梁要他读书,不成;又学剑术,不成,遭到叔父怒斥。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谓自己将来要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名垂竹帛。他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吴中(泛指春秋时吴地)一带颇有威名。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东巡会稽过钱塘江时,23岁的他也夹在人群中观看。他见巡游队伍声势浩大,秦始皇不可一世,情不自禁地说道:“彼可取而代之。”叔父赶快捂住他的嘴,怕他因这遭到灭族的大祸。从此,叔父对他的志向更是暗暗称奇。
次年(前209)九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首倡大义反秦。一时之间,群起响应,刘邦杀死沛令,项梁、项羽也杀死会稽郡守殷通,其他六国贵族亦各自举兵。又次年六月,陈胜病死,以楚怀王熊心为代表的反秦力量继续奋战,多次击败秦军,但项梁因骄傲轻敌败死。秦将章邯以为“楚地兵不足忧”,转而渡河击赵,赵王歇及其将相张耳、陈馀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又被章邯所包围。赵王歇四处求援,但六国其他贵族多采取观望态度,裹足不前,情况十分危急。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以长安侯鲁公的身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领兵前去救赵。宋义军抵安阳(今河南安阳东南)以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项羽建议宋义,要马上引兵渡河,赵楚两军内外夹攻,迅速解救巨鹿之围。如若秦军破赵,将对抗秦局势大为不利。宋义为了达到秦赵相斗以坐收渔人之利,不仅没有接受项羽的正确意见,反而威胁地说:凡不听指挥者一律处斩。项羽见宋义终日宴请宾客,而士卒却受冻挨饿,又听说秦军猛攻巨鹿,情况十万火急,禁不住义愤填膺,便在一天早晨拜见宋义时,拔剑击杀了宋义。他提着宋义的头对将士们说自己是奉楚怀王密令诛杀宋义的,要将士们同心合力以解巨鹿之围。将士们于是共立项羽为上将军,并派桓楚报告楚怀王。于是,楚怀王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要他全面主持击败秦救赵的战争。
项羽大权在握,当机立断,他首先派当阳君英布和蒲将军率军二万渡过漳水,自己率领全军随后挺进。项羽在渡过漳水后,命令士卒们将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军锅都砸烂,又烧掉了行军营帐,只带了三日食粮,日夜兼程进发,以示永无退回的决心。项羽这种大无畏的壮志豪情,激励着全体将士决一死战。结果,项羽九战九捷,杀苏角、掳王离,逼得涉间自杀,吓得围攻巨鹿的其他秦军各自溃散逃命。原来那些作壁上观的诸侯军,也都一一听从项羽的号令。项羽于是由楚上将军成了诸侯上将军。巨鹿大捷以后,项羽又挺进漳南,激战章邯。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章邯战败投降,秦军主力二十万顿时土崩瓦解。项羽于是率领大军四十万,渡过黄河,西抵函谷关,以天下霸主自居,分刘邦等18人为王,自称西楚霸王。
项羽雄心万丈,为达目的给自己不留退步,下定决心、勇往直前的壮志,为人称颂。
张良献计安人心
一天,刘邦在洛阳附近看见许多将军围在一起大发牢骚,走近他们的时候,又听不到什么,只见将军们面有愠色,看样子对他挺有意见。
刘邦去问张良,张良如实汇报说:“将军们议论着准备造反。”
这句话把新做了汉朝皇帝的刘邦吓了一跳,天下刚刚平定,又有人出来造反,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呢?他赶忙向张良询问底细,张良分析说:“陛下斩蛇起义,靠了这些将士出生入死才夺取了天下。现在,秦朝被推翻了,项羽也被陛下打败了,您当上皇帝,将军们现在关心的就是分封土地和授予官位。可是,陛下分封的20多人中,都是萧何、曹参等陛下最亲近的人,处分的都是和陛下有怨恨的人。现在,将军们一边在盼着陛下快快分封他们,一边又担心土地有限轮不到自己。还有一些人害怕平时得罪过陛下,会遭到陛下的暗算。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发难。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出现内乱。”
刘邦忙问:“事到如今,那该怎么办呢?”
张良接口说道:“我有一计,可以对付这个局面。陛下请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并且将军们都知道的人是谁?”
刘邦迫于无奈,只得实话说道:“雍齿。此人作战勇猛,立过许多战功,军中将士们中也有威望。可是恃功自傲,说话没君没臣的,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难堪。我真想杀了此人,痛痛快快地出口气。但想到那时正是用人之际,也就忍了。”
张良拍手笑道:“这就好了,陛下立即封雍齿为侯,那些有战功而担心陛下为难他们的人,一看陛下最恨的人都分封了,什么顾虑也就烟消云散了,还愁他们会造反吗?”
刘邦立马设下酒宴,当着大臣和将军们的面,封雍齿为什方侯,又让丞相、御史加快定功封赏的进度。
几天前还准备闹事的将军们吃过酒宴,高高兴兴地说:“现在好了,什么都不用愁了,我们就等着陛下的分封奖赏吧!”
张良的小小一计,安定了汉初的局面。
刘秀推心置腹待降军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建立了新朝,可是王莽对于处理政事,却十分无能。他怕别人以他篡汉的方式来夺取他的政权,所以对手下的人一个也不信任,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亲自处理,而政令的下达则全凭他当时的兴致,因此常有朝令夕改的情况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纷纷举行起义。当时声势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叫绿林军,他们拥立汉宗室刘玄为皇帝,而同为汉宗室的刘秀也乘机起兵,投奔刘玄。
后来,刘秀率军在昆阳大败王莽的新军,被刘玄封为破虏大将军。接着,义军攻占了长安,杀死了王莽。刘秀受命攻打邯郸,很快又攻下邯郸,杀掉了自称天子的王郎。刘玄见刘秀屡立大功,封他为萧王。
这时,北方尚未全部平定,于是刘秀又带兵北上。公元24年,刘秀率大军来到邬地,围攻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铜马军。经过鏖战,铜马军被刘秀打败,有好几十万人投降了刘秀。刘秀把这些投降的军队整编,编入自己所属的队伍中。而铜马军中的那些原来的将领,仍一一派给他们官职,让他们仍带领原来的人马。
但铜马军的将领却忧心忡忡,他们感到自己原来是刘秀的敌人,将来一定不会有好日子过,甚至担心将来刘秀会杀死他们。
刘秀知道他们的疑虑后,便只带了两个随从,到新投顺的各营去巡察。这些投降的官兵们看到刘秀这种完全信任他们、没有丝毫戒心的做法,便高兴地在私底下说:“萧王这个人很诚恳,他跟我们推心置腹,我们怎能不为他卖命呢?”
这样一来,刘秀实力大增,后来他终于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东汉王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
刘秀焚信稳人心
王莽新朝末年,一个给人算卦的叫王郎的人,冒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因而被汉朝的宗室刘林等人立为汉帝,建都邯郸(今属河北),一时间,各郡国群起响应,声势浩大。
后来汉朝的皇族刘秀(即后来的东汉光武皇帝)率军讨伐王郎,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大破王郎的军队。紧接着,刘秀又进军围攻邯郸,连战连胜,终于攻破邯郸,杀掉了王郎。
在接收王郎的文书档案中,从中查获了几千封刘秀势力范围内的许多官吏、豪强私通王郎、谤毁刘秀的书信。刘秀连看也不看,召集众将当场烧掉了这些书信,说:“让那些三心二意的人放下心来吧。”
刘秀正是以如此的宽宏大度,争取到了众多的力量,终于战胜了对手,恢复了汉室。
州吁众叛亲离遭灭
春秋时,卫国第十三代君主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晋,一个是公子州吁。州吁有些武艺,喜欢打仗。他见哥哥桓公是个老实人,便阴谋篡位。
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去洛阳参加周天子平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给他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今天哥哥出门,兄弟敬你一杯。
“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卫桓公说。
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
州吁杀了卫桓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由于郑国严密防守,进攻以失败告终。
鲁国的国君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说:“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十分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也会逐渐离开他,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
众仲接着又说:“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
果然,不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碏,借助陈国的力量,把州吁杀了。
不怀好心,为人残忍,必然离心离德,终究得不到好的结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