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有道-穷且益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孟子话威武不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丰富了儒家学说。

    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攻伐,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使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合纵连横的说客。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汉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无言以对,只好怏怏地离开了。

    以后,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就成了“威武不屈”了。孟子的一番话,诠释了男子大丈夫做人做事的气节——任何时候都要有骨气、有勇气,倒下去站得起,站起来挺得直,不失志向,不丢大体,勇敢向前行。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曾表示自己的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史记》(即《太史公书》),他“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表现了身处逆境而穷且益坚的顽强精神。

    司马迁年轻时曾师从经学家董仲舒、孔安国,学习《春秋》、《尚书》;其父司马谈也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担任太史令之职。司马迁在20岁以后几年中,曾游历南北名山大川,考察历史遗迹,诸如会稽山上的“禹穴”、九嶷山上的虞舜墓地、齐鲁之地的孔宅、兵家必争的名都彭城等。后任职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一名侍从。元鼎六年(前111),他奉命出使巴蜀,安抚邛、笮、昆明等少数民族地区。转年,他父亲在洛阳病危。临死以前,司马谈哭着对他谆谆嘱咐,要他完成自己未竟的历史编纂事业。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为太史令。从此司马迁一面以侍从身份随同武帝巡祭封禅等活动,一面继承父亲修史的遗业,埋头阅读和整理“石室金匮”所藏的历史文献典籍。经过几年的认真准备,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撰写《史记》。当时司马迁42岁。

    天汉二年(前99),“李陵事件”发生了。骑都尉李陵本是名将李广之孙,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北击匈奴,他主动请战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屡创敌军,捷报传来,举朝庆贺。但因孤军深入,在浚稽山战败而降。武帝闻讯后,“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十分恼恨。司马迁与李陵并无深交,出于好意劝慰武帝,说李陵有“国士之风”,眼下虽陷身匈奴,终非己愿,日后还会伺机报效汉廷。武汉认为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一怒之下,判处他“诬罔主上”的死罪,关入监狱。按当时惯例,免除死罪一则可以用钱赎出,二是接受腐刑。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但他又感到无辜而死有如“九牛亡一毛”,同蝼蚁没有区别。人总是要死的,而“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了实现先辈的遗愿和自己的理想,他只得忍辱含恨于天汉三年(前98)“就极刑而无愠色”,被迫受腐刑。

    司马迁于太始元年(前96)获释出狱后,以宦官身份充任中书令,职掌内廷侍奉皇帝和传递诏书奏疏。为了继续写完中断多年的《史记》,他强忍着巨大的精神创伤,抓紧一切业余时间。当时,司马迁的心情是很沉重的。他在太始四年(前93),在给友人益州刺史任安写的一封回信(即《报任安书》)中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万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宁得自引,深深藏于岩穴邪。”尽管如此,他以惊人的毅力,用自己的血和泪,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并抄写出正本和副本,正本藏于家中,副本上交朝廷。

    《史记》全书凡52.65万字,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它从传说的黄帝时写起,至武帝天汉年间为止,计约3000年之久。《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他进步的历史观,“不虚美,不掩恶”的实事求是态度,以及写人物时栩栩如生的文字技巧,一直受到后人极高的评价。鲁迅先生认为,《史记》这部著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今,《史记》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成为中国和世界千古不朽的名著。

    司马迁这种身居逆境而勇于为事业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真使人敬佩不已!

    苏武持节北海牧羊

    苏武(?—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初为栘中监,后为典属国。他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凡19年,终不屈服,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

    天汉元年(前100),匈奴单于且鞮侯初立,愿意与汉朝通好,说:“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并将过去扣留的汉使赵充国、郭吉等人放回。汉武帝为答谢且鞮侯单于的诚意,派栘中监(园中专客鞍马鹰犬之官)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交还过去被扣留的匈奴使臣,赐以丰厚礼物。与苏武同行的,有副中郎张胜、随员常惠等一百多人。

    当苏武等人要返回汉廷时,正赶上匈奴内部发生动乱,副使张胜受到牵连后被下狱,正使苏武亦被传令受审。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说罢拔出佩刀自刺,顿时鲜血飞溅,慌得常惠等人请来医生,在地上挖了一个坑,将他覆在坑上,轻轻敲着他的后背使瘀血排出。等了半天,苏武才苏醒过来。匈奴单于为他的壮烈气节所感动,派人白天黑夜看护着他。

    苏武的病体恢复以后,匈奴单于先派卫律来劝降,被苏武骂得悻悻而回。匈奴单于更盼望他归顺自己,将他囚禁在大窖里,断绝饮水和食物去折磨他。恰好天下大雪,苏武就吃雪吞毡以充饥渴,好几天都没有死。匈奴单于以为有神保佑他,将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上杳无人烟的地方去放牧公羊,说要等到公羊产奶时才能放归。他的随从常惠等人,则被安排在其他地方。

    苏武在北海,官府的粮食常常过期不至,他被迫掘捉野鼠和草籽充饥,拄着汉使的节杖去牧羊。即使是休息和睡觉时,节杖也始终不离身边。年深日久,节杖上的旄牛毛都掉光了。就这样过了六年的艰难岁月。

    一天,匈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打猎。於靬王见苏武善于结打猎网和箭绳,还能矫弓正弩,高兴地给他吃穿用品。如此,又过了三年,於靬王病了,病时还赐给苏武马、家畜、毡帐和饮用器皿。可是於靬王死后不久,苏武的牛羊却被匈奴族丁令部的人偷走,只好又过着贫困的日子。

    苏武出使匈奴以前,与李陵同是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次年,李陵因战败投降了匈奴。开始时,李陵羞见苏武。后来,匈奴单于要李陵去北海劝说苏武,为苏武摆酒宴歌作乐。李陵说:“单于知道我过去与你有交情,诚心地要我来劝你,你是无法回汉朝去了,要是白白在这里受罪,你的信义,又有谁能知道呢?”李陵接着说,“从前令史苏嘉做奉车都尉,因不慎折断皇辇的车辕而被判大不敬之罪自杀,皇帝只赐钱二百万埋葬了事。令史苏贤在随从皇帝出巡河东郡进时,因没有追捕到犯罪的逃亡宦官也饮药酒自杀了。我来这里时,令堂大人已死,听说嫂夫人亦已改嫁,只有你的两个妹妹和你的两儿一女还在,如今又是十多年过去,生死存亡亦未可知。”李陵又说,“人的一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又何必自找苦吃呢!我刚投降时,恍恍惚惚,如痴如狂,觉得有负于汉廷,再加上老母被囚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哪里能超过我呢?如今陛下(指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更改无常,没有犯罪而被灭族的大臣已有好几十家,他们的安危都难于预料,你坚决不降又是为了谁呢?请子卿听我李陵的话吧,不必再说其他了。”

    李陵这一席话,并没有使苏武回心转意,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功劳,职务却与诸将同列,爵位也与诸侯相等,再说我们兄弟都是皇帝的侍臣,经常想着要肝脑涂地去图报国家。如今能够杀身效忠,虽然斧钺汤镬也是心甘情愿。臣子对待君主就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死而毫无怨恨,请你不要再劝说了。”过了好几天,李陵在和苏武饮酒时又劝说道:“希望子卿一定要听我的劝告。”苏武说:“我早就该死了。如果单于一定要我投降,那么在我喝完酒后就死在你面前吧!”李陵见苏武如此赤心至诚,禁不住长叹一声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李陵为苏武高尚的气节所感动,泪流满襟地与之告别而去。

    李陵内心很惭愧,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苏武,便叫妻子将几十头牛羊送给苏武。后来,李陵又来到北海,将武帝已死的消息告诉苏武。苏武听罢,向南号啕大哭,口吐鲜血,早晚哭泣了好几个月。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始元元年,前86)后几年,匈奴与汉和亲。汉廷要求匈奴放还苏武,匈奴却伪称苏武已死。不久,汉使又来匈奴,苏武的随从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乘夜一同去见汉使,向汉使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常惠告诉汉使,要他在面见匈奴单于时说:“汉朝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时,得到一只足上有帛书的大雁,书信中说苏武还活着,在北海上牧羊。”汉使听罢大喜,按照常惠的话去责难匈奴单于。单于吃惊地对汉使说:“苏武等确实还活着。”

    始元六年(前81)春天,苏武带着没有投降而又活下来的九个人回到了长安。人们听说苏武持节回国,排列着队伍欢迎他。昭帝叫苏武用太牢之礼(牛、猪、羊各一头)去参谒武帝陵庙,升他为典属国,年俸二千石,赏钱二百万,公田二顷,住房一幢。苏武的随从常惠、徐圣、赵终根等人也升为中郎役。常惠后来官至右将军。苏武在匈奴前后凡19年,奉命出使时还是壮年,回来时已是须发皆白。苏武后来活到80多岁,神爵二年(前60)死去。

    苏武以凛然的正气,维护了汉朝使臣的尊严,又以惊人的毅力和勇且益坚的壮志豪情,熬过了近20年的非人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爱国篇章。他坚持民族气节的忠贞精神,震撼了当世,也启迪了后代。汉宣帝曾把苏武像画于麒麟阁中。两千多年来,苏武的故事,更是活跃在舞台上,流传于群众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志士。

    马援“马革裹尸”

    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他是东汉初期的名将,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早在他为新莽政权任郡督邮时,因私自放走囚犯而命北陲放牧。几年后,他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归附他的竟有数百家。他对宾客们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意思是,一个堂堂男子汉,要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生活越艰苦,越要坚强,年岁越大,精神越要旺盛。他又叹息说:财产多了,贵在于能够赈救贫困,否则就成为守财奴!于是,他将谷帛分散给亲朋故旧,自己仍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王莽末年,四方兵起,马援先是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及刘秀建立东汉,马援投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马援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因功升为陇西太守。建武十七年(41),马援因平服先零羌有功,擢迁为伏波将军,奉命反击匈奴。当他凯旋时,亲朋故旧孟冀等人来祝贺他,他慷慨激昂地对孟冀等人说:“男儿要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意思是男子汉应当为祖国英勇作战,抱定宁愿死在边疆的决心,用马皮包裹尸骨归葬,怎能躺于床上,死在自己儿女的身边呢!

    建武二十四年(48),武威将军刘尚出击武陵(治所今湖南溆浦南,辖境今湖南、湖北、贵州三省交界)的“五溪蛮”(即五河的少数民族)失败。马援这时已62岁,多次上书请战都未得批准。马援知道光武帝怕自己年老不中用,便披甲跨马,纵横驰骋,左右开弓,以显示自己宝刀未老。光武帝刘秀笑着说:“将军真是勇猛的老将啊。”于是,马援率军南征,临行那天晚上,马援对友人说:“我深受厚恩,自知年纪已老,总是担心不能殁于国事,如今得其所愿,即使战死沙场,我也甘心瞑目了。”

    马援十分重视立身为人。他认为:做人起码要求是“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有可能的话,还应“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他在前往交趾(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时,就以这些做人准则写信给自己的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要他们不要取笑和议论他人的短处,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不要堕落成为轻薄儿。他一生戎马倥偬,北出塞漠,南达交趾,“海内未闻其过,众庶未闻其毁”。最后,他因疫疾病死于军中。

    马援死后不久,突然飞来横祸,以致死不得葬。原来,他在南征交趾时,喜欢吃当地土产的薏苡(俗称“药玉米”、“回回米”),回师时便装载了一车,想移种于北方。后来,有马武、侯昱等人上书皇帝,诬说他载的是一车明珠和有纹彩的犀角,于是,不仅招致他本人久久不得安葬,连同妻子儿女也受到牵连。经过妻子及侄儿马严六次上书诉冤,才得以免罪。“薏苡明珠”这句形容蒙冤遭谤的成语,就是根据这段史事而流传下来的。

    “马革裹尸”这一豪言壮语,在后人的诗中多有引用,唐诗人李益《塞下曲》有云:“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明人张家玉《军中夜感》有云:“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清人沈绍姬《题前监军闻启详传后》诗云:“总为人们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而“穷且益坚,老当益壮”这句成语,也如实地写照出马援的光辉一生。

    王充罢职著《论衡》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早年丧父,为人聪明好学,曾拜儒学大师班彪为师,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在壮年时期,曾经在地方上做过几任小官吏。由于为人刚直不阿,不愿趋炎附势,因而官运难通,终于被罢职回家,以教书为业。他的一生著作颇多,计有《六儒论》、《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然皆已失佚。《论衡》一书,共30卷,85篇,20余万字。写完《论衡》时,“年渐七十”,“发白齿落”,但仍然坚持不懈地做学问。罢职以后,没有放弃著书。他的著作中,许多的思想言论,颇为为官者引为鉴戒。

    其一,为官先要为人。他说:“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意谓不要计较官位的高低,不必羁囿于贫穷寒贱,关键在于要有远大的志向。

    其二,治国为官必须通博。他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各种事物),不知然否(是非),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又说:“不览古今,论事不实”;“涉浅水者见虾,其颇(稍微)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他把知古不知今说成是“陆沉”,知今不知古喻之为“盲瞽”。

    其三,批判官场不正之风。他对于当时做官只论阀阅门第深表不满,并揭露这些世家子弟“一旦在位,鲜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指责这些人只知头戴华丽的帽子和身佩锋利的宝剑,只知在任内劫掠百姓和兼并土地。

    其四,揭批“真龙天子”的谬论。他提出“元气”说,否定天神的存在,认为“天”的本身,是没有意志的。揭露统治者编造汉高祖刘邦是他母亲与龙交配后生下来的“龙种”,说龙不过是一种动物,“龙与人异类”,而“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见也”。

    王充将这部著作定名为《论衡》,就是要通过专门铨衡理论的真伪,从唯物论的高度去反对“生而知之”和谶纬之学,揭露官场和社会上的弊病。他的“得官不欣,失位不恨”的思想品质,以及“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困而志不倦”的高尚情操,曾鞭策和鼓励着许多从政的人。

    但是,在那个时代,王充的进步思想却遭到统治阶级的嫉视,《论衡》一书也被视为“背经离道”、“诬及圣贤”的“异书”、“邪说”。然而,真理的呼声、正义的呐喊是不会被淹没的。《论衡》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反对谶纬迷信的唯物主义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苏东坡矢志不移

    苏东坡(1036—1101),本名轼,字子瞻,因筑室于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坡,故自号东坡居士。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工诗善文,词作更负有盛名,是当时文坛革新的主将。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名列于“唐宋八大家”。然而,他的官运多乖,长期过着屡遭贬谪的政治生涯。

    北宋中期,国势日蹙,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倡导变法,以文彦博、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群起攻之。一时之间,王安石两次罢相,两派斗争日趋激烈。接着,又出现了“元祐更化”和“哲宗绍述”,两派之间的较量尚未终止。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岁月里,苏东坡的政治见解可谓独树一帜,与革新派、保守派都有差别。他为人正直敢言,不趋炎附势,官运不佳自是不言而喻了。

    苏东坡针对当时的弊政,赞成整顿改革。他在《进策》、《进论》等文中,一再指出朝廷已面临着赋税沉重、土地兼并、西夏侵扰等深刻危机,认为“苟不能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未见其可也”。但在如何变革问题上,他与王安石的看法却不同,指明当时弊政的症结是“任人之失”,“而非法制之罪也”。他批评王安石“求治太急”,忙于“变法度”而不先整顿吏治是“颠倒失序”。于是,他由祠部员外郎外调为杭州通判,第一次尝到了政治上的失落感。

    苏东坡的政治态度也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不同。司马光“始终以为新法不可行”,苏东坡则在“课百官”、“安万民”、“厚资财”、“训兵旅”诸方面都略同于新党。因此,他虽然被新党排斥,但在杭州通判任上,见新法可行者便建议施行,“民赖以安”。如为了解决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建问题,他亲自至湖州、嘉兴等地进行考察,并对整治西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此后,苏东坡转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在徐州任上,适逢黄河决口,州城被洪水围困,民心惊恐。苏东坡日夜指挥僚属、军民堵守,终于使城池转危为安。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因作诗被诬为有“指斥乘舆”之罪(即“乌台诗案”),由湖州贬黄州团练使。这是他政治生涯上的第二次受打击。而这种遭遇,却使他进一步接近下层人民。他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还亲自种了数十亩地以养家自给。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消磨他的政治激情,《满江红·江汉西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就是在这一时期写出来的。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旧党司马光为相。苏东坡返回京师,出仕翰林学士。但是,他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又持反对态度,认为新法“不可尽去”,还在朝堂上与司马光争辩。于是,他又被挤出朝廷,改任杭州太守,开始了第三次贬谪的政治生涯。

    在杭州3年期间,苏东坡不仅修复六井解决全城用水,还全面整治西湖。他组织民众挖出湖底的大量葑泥,并建成一条以沟通南北岸的柳堤长达5里许,堤上修建了6座石桥以流通湖水,种上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后人为纪念苏东坡的功绩,便易名为苏堤。如今西湖上的“苏堤春晓”,仍然是西湖胜景之一。

    在此后的岁月里,苏东坡曾转知颍州、扬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新党又起。苏东坡被视为旧党,因而又第四次遭到贬谪。他先转徙英州、惠州,后来竟一直贬到天涯海角的儋耳(今海南省儋县)。

    在儋耳,他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仍然为当地的汉族、黎族百姓排忧解难,督劝耕稼,兴修水利,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和爱戴。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徽宗立,苏东坡遇赦北归。当地民众纷纷赶来送行。为了纪念他的政绩,人们在岛上修建“东坡祠”。然而,命运多乖,时不我济,在北返途中,他竟客死于常州,终年65岁。

    苏东坡的仕途历尽坎坷,可谓是终生潦倒不得意。可贵的是,他矢志不移,同情人民的疾苦,政绩斐然,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而在文学上,他才华横溢,成就更为突出,堪称为继屈原、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颗巨星。

    杨万里拒写《南园记》

    杨万里(1124—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南宋吉水(今属江西)人。进士出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屡官至秘书监、宝谟阁直学士。为人挚诚刚直,勇于言事。工诗善词,今传《诚斋乐府》。

    淳熙十二年(1185),杨万里转任尚左郎官。他鉴于“隆兴和议”(1163)签订业已20余年,而朝政依然因循苟且,毫无起色,便向孝宗上疏,希望孝宗远离奸佞,广开言路,同时警惕金人来犯,要为有事之时做好一切准备。陈辞恳切,忧国之心溢于言表。

    光宗即位(1190)以后,杨万里被召为秘书监。他又向光宗面陈“天下有无形之祸”,认为当前的祸患主要有二:一为朋党之风,二为窃权之危。为此,杨万里劝谏光宗要“公听并观,坏植散群,曰君子从而用之,曰小人从而废之,皆勿问其某党某党也”。他还认为,过去窃弄朝权者有大臣、大将、外戚、近习(即宦官)的分别,而“窃权之最难防者,其唯近习乎!”要光宗特别提防左右的宦官弄权。

    庆元元年(1195),宁宗即位,韩侂胄因拥立有功,以枢密都御史承旨,加开府仪同三司,权位居左右丞相之上。他为了潜弄威福之柄,网罗名士以抬高自己的声望,极力拉拢杨万里、王介等人。韩侂胄新修了一座“南园”,请杨万里为他撰写《南园记》,并许以门下省、中书省之职。杨万里鄙薄韩侂胄的为人,毅然加以拒绝。他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这时,杨万里以年过七十辞官归家,在家筑一书室“诚斋”,他在题作《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一词中写道: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词中既反映出他辞官归家后的闲适心情,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由于韩侂胄专权日甚,朝政更加颓败,他终日怏怏不乐,忧愤交加,卧病在床长达10年之久。家人知道他的病皆因忧国而起,便不再告诉他国家时政。一天,同族子侄从京城回来,将韩侂胄准备用兵中原的事告诉他。他听后痛哭失声,忙呼家人拿来纸和笔疾书:“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杨万里又书十四言以别妻子。他刚写罢便突然笔落而逝,享年83岁。

    杨万里一生志在匡扶宋室,关心国事民生。他在《壬辰轮对第一札子》中说:“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为此,在他从政30多年中,无论是奉新县、漳州、惠州等地方官任上,或是在朝廷供职期间,都能以国事为重,勇于直言,忠于职守,被誉为“以道德风范,映照一世”。他在《小溪至新田》中的“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诗句,可以说是他光明磊落一生的写照。

    张煌言“死不作雁奴”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16岁中秀才,23岁中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他是一位诗人,有《张苍水集》。而最能表现他为人的是,在短促的45岁生涯中,他19年如一日,以大无畏的精神坚持抗清斗争,最后壮烈殉国。

    张煌言考中举人后的第二年,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了。不久,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开始了清王朝的统治。当时南方各地抗清斗争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南京有以福王为首的小朝廷,浙江有鲁王政权,福建有唐王政权,广东有桂王政权,这在历史上统称为南明政权。顺治二年(1645),福王政权被清军所灭。年纪还不到26岁的张煌言,为了继续开展抗清斗争,与钱肃乐、张国维、张名振等人拥立鲁王朱以海为监国,并与拥立唐王朱聿键的郑成功联合,坚持转战于东南沿海。转年,清军出兵东南沿海,鲁王政权由于内哄而被清军击溃,唐王则被清王所杀。张煌言等人几经辛苦,开始在舟山一带成立一支浙东义军并将鲁王迎至舟山再建行朝。不久,舟山陷落,张煌言等人又护送鲁王在金门重建行朝,并乘清军主力转攻桂王的机会,两次进攻长江。战事开始时虽然比较顺利,但终被清军打败。于是,张煌言等人不得已又退回曾失陷了三年的舟山。

    顺治十五年(1658),张煌言与郑成功正式合作,决定再次进军长江,收复南京。张煌言主动请求担任先锋,突破了清军在镇江江面上用铁索架设的“渡江龙”和“木浮营”。张煌言在瓜洲与郑成功会师后,主动请求挺进芜湖以阻挡救援南京的清军。不久,张煌言在和州、池州等地收复了4府、3州、22县,势力很是壮大。但就在这时候,郑成功在南京城外误中明降将郎廷佐的假投降之计,损兵折将,元气大伤,退出了长江。张煌言的义军也在铜陵受到清军的包围和截击,士卒多有逃散。第三次进军长江的计划又破产了。

    面对这种艰难的处境,张煌言毅然沉巨舶,焚舟登岸,图谋到安徽西南部的英、霍山区去,与当地义军取得联系,建立新的抗清根据地。谁知他翻山越岭来到霍山时,霍山的义军山寨已被清军占领。在转向英山的移动中,又在东溪岭遭到清军的伏击,跟随他的几百名士卒全被冲散。这时在张煌言的身边,只剩下一个小军官和一个童仆了。

    张煌言是一位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诚如他在《秦吉了》一诗中所说:“生当为凤友,死不作雁奴”,意谓不愿意充当群雁夜宿时专司警戒的“雁奴”,要永远效忠于南明统治者,决不服务于清朝统治者。他改头换面,风餐露宿,辗转跋涉两千多里,终于回到了浙东。家乡父老原来传闻他出家当了和尚,或者说他被俘殉国,如今见到这位年纪不到40岁就头发花白的壮年人,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张煌言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新的一支浙东义军又建立起来了。他希望与郑成功再次进军长江,没料到郑成功正准备收复台湾;而坚持在两广、云南进行抗清的永历帝(即桂王朱由榔),却因吴三桂的追捕而逃亡缅甸;以李定国为代表的十三家农民军在广西、云南的势力也日趋衰弱。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在云南昆明被吴三桂杀害;七月,刚收复台湾不久的郑成功又病死;九月,鲁王也在金门去世。这一连串的噩耗,对张煌言是沉重的打击。

    康熙二年(1663)十月,厦门和金门也被清军攻陷。这时,东南沿海一带,只有张煌言这支孤军还战斗在临门。清朝统治者几次派人来劝降,但都遭到张煌言的严词拒绝。清政府于是抄了他的家,将他妻子和一个独生儿子囚禁于镇江,想以此动摇他的意志。张煌言为了复国大业,不妥协,不屈服,继续坚持着抗清斗争。转年五月,浙东义军在三都湾与清军进行了一场决战,义军损失惨重。于是张煌言怀着沉痛的心情遣散了部卒,自己只带着罗子木、杨冠玉等几名随从,隐蔽于离南田岛60里的大海中一个叫悬岙的小岛上,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

    悬岙岛是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在那里,张煌言住草棚,吃野果,喝清泉,又饲养了两只猴子以司警戒海上动静。生活虽然十分艰苦,抗清意志却与时俱增。他在诗歌中说:“正忆普天方左衽,此身那得混渔樵”;“横绝四海会有时,敢告羁栖还努力。”

    清浙江提督张杰,为了向清廷邀功请赏,收买了原在张煌言部下的一个小吏徐元。徐元扮成游方和尚,在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寺各处打探张煌言的消息。同年七月,张煌言等人被捕解到宁波,后又转于杭州。在这期间,浙江提督张杰和浙江总督赵廷臣都曾多次劝降。张煌言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但求一死而已!”九月七日,他在就义以前,还口写了一首绝命诗:“我年适五九(即45岁),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按照他的遗志,人们将他安葬在西湖南屏山下,在他的坟墓左边,有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坟墓,而在右边,有明朝民族英雄于谦的坟墓。张煌言和岳飞、于谦一样,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